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视、影像与视觉:视觉人类学的“三重门” 被引量:15
1
作者 朱靖江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5年第4期11-16,共6页
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从欧美学术界引入的"Visual Anthropology"一词在中国被通译为影视人类学,并在影像民族志实践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学科的继续拓展,"影视"这一限定词逐渐束缚了这一学科的多元实践... 作为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从欧美学术界引入的"Visual Anthropology"一词在中国被通译为影视人类学,并在影像民族志实践领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随着学科的继续拓展,"影视"这一限定词逐渐束缚了这一学科的多元实践与理论建构能力,并在某种程度上将其锁定在工具或方法的学术维度,缺乏与主体人类学对话的理论平台,因此,理应建立影视人类学、影像人类学与视觉人类学三个层次的分支学科,既坚守影像民族志摄制与研究之传统壁垒,又将人类视觉文化纳入到学术研究的视阈之中,才能为该学科发展开辟一条"由术及道"的学术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人类学 影视人类学 影像 学科主体性
下载PDF
影视人类学在我国的发展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清华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7-100,共4页
影视人类学在我国发展较晚,始于20世纪50年代。40多年来,中国影视人类学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从学科的意义上说,它从无意识走向了有意识、从非自觉走上了自觉发展的道路。如今,这门学科在我国已臻于成熟,其显著的标志包括:... 影视人类学在我国发展较晚,始于20世纪50年代。40多年来,中国影视人类学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从学科的意义上说,它从无意识走向了有意识、从非自觉走上了自觉发展的道路。如今,这门学科在我国已臻于成熟,其显著的标志包括:影视人类学理论研究与教学的开展;影视人类学专门机构的建立;与国际接轨。中国影视人类学是在肥沃的文化土壤中萌芽,政治运动中曲折,改革开放中觉醒和成熟的,它凝结着中国两代民族学、影视学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人类学 学科发展 成熟
下载PDF
论民族志电影的“真实” 被引量:9
3
作者 陈学礼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92-96,共5页
为保证民族志影片的科学性而提出的民族志电影的真实性原则是影视人类学研究中讨论已久的一个话题。作者将从民族志电影的相关制作过程出发,探讨民族志电影的真实原则以及与之相关的客观性问题。实际上,我们并不能在民族志电影的前期... 为保证民族志影片的科学性而提出的民族志电影的真实性原则是影视人类学研究中讨论已久的一个话题。作者将从民族志电影的相关制作过程出发,探讨民族志电影的真实原则以及与之相关的客观性问题。实际上,我们并不能在民族志电影的前期设计、田野调查、实地拍摄和后期编辑过程中始终保持我们想象的完全客观的立场和观点。而只能通过电影语言来实现民族志电影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重构,并从中体会到我们所说的真实——一个既不是完全真实,也不是完全虚假的现实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电影 真实 客观性 现实 重构
下载PDF
关于“民纪片”几个问题的考证 被引量:8
4
作者 郭净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6-36,共11页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记录影片"(简称"民纪片)是1957~1981年间由中央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民族志电影拍摄实践。在此前的论文"民族调查与电影传统"(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中,笔者对民纪片的历史...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记录影片"(简称"民纪片)是1957~1981年间由中央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民族志电影拍摄实践。在此前的论文"民族调查与电影传统"(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中,笔者对民纪片的历史渊源进行了初步考察。本文旨在拓展有关这一专题的讨论,拟根据笔者的个人经历和调查,对文革之后这些影片的再发现和研究加以进一步探索;并就民纪片的制作过程和参与者,以及它包括哪些影片等问题,展开深入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 民纪片 民族志电影
下载PDF
《西双版纳傣族农奴社会》的电影创作分析
5
作者 和渊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将《西双版纳傣族农奴社会》放置到“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产生的特定背景中,通过对该影片所基于的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与研究、影片拍摄提纲的撰写过程、影片拍摄提纲与影片的比较、当地文化持有者的场面调度等几方面的观... 将《西双版纳傣族农奴社会》放置到“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产生的特定背景中,通过对该影片所基于的西双版纳傣族社会历史调查与研究、影片拍摄提纲的撰写过程、影片拍摄提纲与影片的比较、当地文化持有者的场面调度等几方面的观察,尝试分析影片的整个摄制情况。与众多“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相比,该影片以复原拍摄为主要手段,综合运用动画、图表、字幕等影像方式,呈现出强烈的论文电影特征,影片对傣族社会制度与上层建筑的着力用笔也是众多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中所未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 傣族 民族志电影 论文电影
下载PDF
中国西南民族志电影的早期发轫 被引量:3
6
作者 朱靖江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7-116,共10页
20世纪初叶至40年代末期是中国民族志电影的发轫期,西南诸省则是此类影片最早的创作地区之一。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海外旅行者、外交官、文化学人、基督教传教士以及中国的学者和电影从业者皆往来于此,以地方风情、民族文化、社会生活... 20世纪初叶至40年代末期是中国民族志电影的发轫期,西南诸省则是此类影片最早的创作地区之一。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海外旅行者、外交官、文化学人、基督教传教士以及中国的学者和电影从业者皆往来于此,以地方风情、民族文化、社会生活、宗教仪式、交通贸易为主题的早期民族志纪录片多有产出,使之成为中国民族志电影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早期西南民族志电影延续性强、内容丰富,且具有较高的学术自觉性。这些以多元视角关注和记录的活动影像,是近代中国社会——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非常罕见且富于民族志价值的历史文献。考察西南民族志电影的兴起与流变,既可梳理中国人类学史与电影史上鲜为人知的一条文化脉络,厘清中国电影的源头之一,也可体察电影作为一种跨文化认知与理解的媒介,如何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成为人类学、民族学考察与研究的学术工具。同时,追寻民族志电影在20世纪前期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历程,也是今人理解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变迁的一扇影像窗口。由于创作者来源复杂,且影片存世稀少,能够在当代获得的早期民族志影像资料都堪称宝贵,力所能及地填补空白,夯实中国影视人类学的学科基础是中国民族志电影史研究者的一项重要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电影 西南 边疆调查 中国电影史 影视人类学
原文传递
民族志影片的人类学实践 被引量:1
7
作者 丁婕 杨洪林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66-69,共4页
民族志影片应用到人类学实践之初只是将它作为人类学研究的记录工具;随影视人类学理论的发展才将其用作表达方式。现阶段民族志影片的创作在人类学理论的指导下冲破了资料记录的束缚,表达人类学信息时不拘泥于影视体裁的限制,把表现人... 民族志影片应用到人类学实践之初只是将它作为人类学研究的记录工具;随影视人类学理论的发展才将其用作表达方式。现阶段民族志影片的创作在人类学理论的指导下冲破了资料记录的束缚,表达人类学信息时不拘泥于影视体裁的限制,把表现人类学信息的故事片也纳入了民族志影片的创作范畴,以使人类学信息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视人类学 民族志影片 资料片 表达方式
下载PDF
论民族志电影制作者进入影片的必要性 被引量:3
8
作者 陈学礼 《江汉学术》 CSSCI 2019年第5期35-43,共9页
在民族志电影的拍摄和剪辑过程中,有的制作者愿意让自己的影像和声音出现在影片中,可是有的制作者采取拒绝进入自己影片的态度和立场。制作者应该在合适的场景、合适的时间点、合适的关系状态下进入到自己的影片中。理由有三:作为文化... 在民族志电影的拍摄和剪辑过程中,有的制作者愿意让自己的影像和声音出现在影片中,可是有的制作者采取拒绝进入自己影片的态度和立场。制作者应该在合适的场景、合适的时间点、合适的关系状态下进入到自己的影片中。理由有三:作为文化解释之媒介的民族志电影,应该呈现制作者和摄像机对被拍摄者的影响和刺激结果;民族志电影作为文化解释的证据时,只有呈现制作者进入影片的场景,影片才具有作为证据该有的可信赖性;作为跨文化交流结果的民族志电影,理应展现制作者和被拍摄者关系演进的过程,展现制作者和被拍摄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场景。当然,民族志电影的制作者应该把握合适的“度”,不要为了进入自己的影片而在形式上“进入”。因为民族志电影应该是作为“人”的制作者,和作为“人”的被拍摄者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尊重、共同建构的一个人工产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电影 文化解释 跨文化交流 电影制作 电影拍摄
下载PDF
民族志舞蹈影像的早期实践与文化建构 被引量:2
9
作者 朱靖江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9-88,150,共11页
作为一种以肢体动作与表情神态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人类文化形态,舞蹈与影视人类学的渊源较为长远。电影自最初发明时期,就以舞蹈为主要的拍摄对象之一,在展示不同地区、民族的文化特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类学者第一次深入田野开展民... 作为一种以肢体动作与表情神态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人类文化形态,舞蹈与影视人类学的渊源较为长远。电影自最初发明时期,就以舞蹈为主要的拍摄对象之一,在展示不同地区、民族的文化特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类学者第一次深入田野开展民族志电影记录,舞蹈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征,象征着地方、民族传统消亡与抵抗的并存。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土著民族舞蹈为核心元素的影片,不仅在大众文化领域成为一种娱乐电影类型,也在某种意义上延续着人类学影像民族志的血脉,并且逐渐从单纯的素材记录走向学术阐释与文化建构的新方向。20世纪后半叶以来,民族志电影与舞蹈的关系逐渐以简单的形态记录,逐渐走向更超多元表达的舞蹈影像志。此外,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舞蹈影像志也具有了影音档案的功能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电影 影视人类学 舞蹈影像志 文化象征
下载PDF
为视觉人类学一辩——略论视觉人类学的滥觞、渊源与嬗变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海龙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11,共11页
视觉人类学是一门全新但历史渊源悠久的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史前史和人类文明的萌芽时代;但是作为一门学科,它的最终定义却比较晚近。这样,在学术史上就形成了一个悖论和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有人强调它形成学科流派较晚而将它同影... 视觉人类学是一门全新但历史渊源悠久的学科。它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史前史和人类文明的萌芽时代;但是作为一门学科,它的最终定义却比较晚近。这样,在学术史上就形成了一个悖论和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有人强调它形成学科流派较晚而将它同影视人类学混为一谈。这些学者认为视觉人类学是研究影视材料的人类学,他们把它的内容局限在摄影术发明以后。另一方面,西方视觉人类学界却在不断开拓它的内涵,将视觉人类学和人类的视觉认知、史前视觉资料记录和传承文明的内涵及其语义、符号和象征意义进行诠释,从而阐发出视觉人类学是研究人类认知和符号系统乃至书写系统起源的关键,因之得出了它也是破译人类文明之钥匙的结论。本文的目的在于正本清源,从视觉人类学的定义和任务谈起,力求廓清线索,理出视觉人类学发展的脉络,从而确立视觉人类学的真正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人类学 视觉认知 史前史 阐释人类学 解码 影视人类学
下载PDF
化育新生:1980年代的中国民族志电影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靖江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2-100,148,共10页
中国民族志电影自20世纪中叶出现之后,长期处于电影学与人类学的边缘地带,较少得到学界的关注,特别是在80年代,由于从业人数较少,且多为人类学民族学内部的学术性创作,其成果更鲜为人知。然而,若回溯中国民族志电影发展史,两代学者与电... 中国民族志电影自20世纪中叶出现之后,长期处于电影学与人类学的边缘地带,较少得到学界的关注,特别是在80年代,由于从业人数较少,且多为人类学民族学内部的学术性创作,其成果更鲜为人知。然而,若回溯中国民族志电影发展史,两代学者与电影工作者怀着抢救、记录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热诚,在80年代默默无闻地坚守他们的学术使命,使这一电影传统延续至今,留存了一批珍贵的少数民族影像史料,其新旧观念的交替、创作方法的变革、转型作品的问世、学术理论的建构以及国际交流的开始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也正是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影视人类学”概念从海外学界的传入,中国民族志电影开始得到人类学理论方法的庇护与引领,这也预示着一个更有学术前景的新时代即将到来。因此,对于中国民族志电影而言,1980年代是承前启后、化育新生的关键时刻,值得当代影视人类学界重新审视与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电影 影视人类学 民族文化 学科建构 化育新生
下载PDF
论新的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创作 被引量:1
12
作者 汪磊 《中国新闻传播研究》 2019年第3期143-150,共8页
随着多元文化论在全球盛行,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创作成为广泛关注的话题,如何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创作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细致呈现民族情境的纪录片,是创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新时代的纪录片创作紧密关注民族现实生活,将民族学知识... 随着多元文化论在全球盛行,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创作成为广泛关注的话题,如何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创作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细致呈现民族情境的纪录片,是创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新时代的纪录片创作紧密关注民族现实生活,将民族学知识融入影片叙事,在影像纪实的基础上凸显少数民族纪录片的学术性和民族志价值。除此之外,"正能量、大情怀、综合知识丰富,艺术性强"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特征,简称"正、大、综、艺"。坚持"正、大、综、艺"的基本创作思路,反思民族生存发展之道,探究个体与民族群体之间的发展关系,是少数民族题材纪录片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极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纪录片 影片叙事 民族文化
下载PDF
多声道民族志电影的创作尝试及其意义--以《西盟佤族木鼓考察记》的拍摄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祯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6年第6期159-164,共6页
被拍摄者在影片的拍摄和剪辑过程中是否具有主体性,对民族志电影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被拍摄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其能否表述自己的观点,能否在影片内部与影片制作者形成合作、交流的空间,进而打破民族志电影制作者作为唯一表达者的局面... 被拍摄者在影片的拍摄和剪辑过程中是否具有主体性,对民族志电影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被拍摄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其能否表述自己的观点,能否在影片内部与影片制作者形成合作、交流的空间,进而打破民族志电影制作者作为唯一表达者的局面,形成民族志电影的"多声道"表达。在民族志影片《西盟佤族木鼓考察记》的创作过程中,被拍摄者获得表达途径,走出作为"他者"的困境,并与拍摄者、项目主管方共同决定电影的拍摄过程和内容。同时,在《西盟佤族木鼓考察记》这一"多声道"民族志电影的创作过程中,还反思了民族志研究中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关系,使二者成为平等对话的主体,这一创作尝试对中国民族志电影的制作也具有反思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 民族志电影 多声道 佤族木鼓文化 西盟佤族木鼓考察记
下载PDF
欧美人类学电影发展史论
14
作者 王海龙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5年第4期41-52,共12页
发端于十九世纪末的人类学电影肇始于“文化救险”和保护文化“活化石”的目的,后来同应用人类学一起,服务于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各个领域,为人类学和比较文化思想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人类学电影滥觞于法国,后流行于欧洲,在美国... 发端于十九世纪末的人类学电影肇始于“文化救险”和保护文化“活化石”的目的,后来同应用人类学一起,服务于人类学和文化研究的各个领域,为人类学和比较文化思想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人类学电影滥觞于法国,后流行于欧洲,在美国最后成熟并获极大发展。人类学电影不仅是学术电影,而且影响到了艺术影片,商业影片甚至故事影片的内容与风格。不论对人类学理论的发展和电影理论的发展,它都有着无可比拟的推动力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电影 视觉人类学 文化志
下载PDF
论民族志电影中文字的反影像叙事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学礼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25,共8页
在民族志电影中使用文字,已经成为很多民族志电影制作者信手拈来的习惯。观看伴随或多或少说明性文字或解说词的民族志电影,也已经成为很多观众习以为常的视觉经验。然而,在这种信手拈来的习惯和习以为常的视觉经验背后,隐藏着两个不容... 在民族志电影中使用文字,已经成为很多民族志电影制作者信手拈来的习惯。观看伴随或多或少说明性文字或解说词的民族志电影,也已经成为很多观众习以为常的视觉经验。然而,在这种信手拈来的习惯和习以为常的视觉经验背后,隐藏着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一,对文字作为民族志电影视觉元素的可能弊端的忽视;其二,对文字表述系统侵入影像叙事系统之后的可能危害视而不见。通过论述民族志电影中文字的反影像叙事性,揭示民族志电影中文字表述方式和影像叙事系统之间暗含的矛盾和冲突,达成对民族志电影和民族志之间差别的进一步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电影 文字表述 影像叙事 反影像叙事性
原文传递
视觉回击——回顾“凝视的回返”作为后殖民理论给电影研究的礼物(下)
16
作者 保拉·阿马德 彭欣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2-100,共9页
本文检视了"凝视的回返"现象在电影研究、电影实践——特别是位于后殖民和视觉研究之间的——论述的理论与历史背景,并以弗朗西斯·奥皮耶(Francis Aupiais)神父在贝南于1929—1930年拍摄的影片为个案,研究探讨了这一现... 本文检视了"凝视的回返"现象在电影研究、电影实践——特别是位于后殖民和视觉研究之间的——论述的理论与历史背景,并以弗朗西斯·奥皮耶(Francis Aupiais)神父在贝南于1929—1930年拍摄的影片为个案,研究探讨了这一现象的局限与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 凝视 电影理论 民族纪录片
原文传递
视觉回击--回顾“凝视的回返”作为后殖民理论给电影研究的礼物(上)
17
作者 彭欣(译)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5-132,共8页
本文检视了"凝视的回返"现象在电影研究、电影实践——特别是位于后殖民和视觉研究之间的——论述的理论与历史背景,并以奥皮耶(Francis Aupiais)神父在贝南于1929–1930年拍摄的影片为个案,研究探讨了这一现象的局限与潜能。
关键词 后殖民主义 凝视 电影理论 民族纪录片
原文传递
《一点就到家》:乡村振兴的民族志影像
18
作者 魏蓓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111-114,共4页
电影《一点就到家》中三个合伙人的“电商梦”、“咖啡梦”、“快递梦”即是黄路村这个千年古寨的乡村振兴。从种茶到种咖啡、从外出打工到回乡创业、从传统的赶集到网购的转变,是黄路村实现乡村振兴和从传统乡村向现代乡村转型的具体... 电影《一点就到家》中三个合伙人的“电商梦”、“咖啡梦”、“快递梦”即是黄路村这个千年古寨的乡村振兴。从种茶到种咖啡、从外出打工到回乡创业、从传统的赶集到网购的转变,是黄路村实现乡村振兴和从传统乡村向现代乡村转型的具体体现。黄路村向现代乡村的转型,不仅发生在经济、物质的层面,还深入这个千年古寨几代人的观念与精神伦理之中。《一点就到家》对黄路村经济、物质、观念及精神伦理的探视、触摸,展现出对现代中国传统乡村振兴的民族志影像审视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点就到家》 乡村振兴 现代乡村 民族志电影
下载PDF
追寻原创的思想叙述——人类学学者访谈录之七十六
19
作者 范靖鸣 庄孔韶 瓦努努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1-73,共3页
数字化的支持模糊了文字与图像间的界限,数字化应用正呈现出更新的人类学的表现形式,这种方式不仅是技术的更新,更是田野表现方式的创新,也是人类学必须接受的新的实践形式。在中法和国际数字、影视人类学的开放性交流中,需要在各自的... 数字化的支持模糊了文字与图像间的界限,数字化应用正呈现出更新的人类学的表现形式,这种方式不仅是技术的更新,更是田野表现方式的创新,也是人类学必须接受的新的实践形式。在中法和国际数字、影视人类学的开放性交流中,需要在各自的传统文化脉络和快速的世界信息交流中思考"原创的思想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类学 数字化 民族志影片 不浪费的人类学
原文传递
民族志动画中的跨越“在场”与记忆“再现”——基于湘西苗族仙娘仪式影像的实践反思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刚 潘静文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39,共11页
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凝聚群体、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内核,其中族群仪式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行为深嵌于特定的社会情景场域,对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的构筑起到关键作用,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民族志动画通过一套特别的视觉媒介符号体... 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凝聚群体、实现文化认同的重要内核,其中族群仪式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行为深嵌于特定的社会情景场域,对集体记忆和文化记忆的构筑起到关键作用,一直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议题。民族志动画通过一套特别的视觉媒介符号体系进行知识生产与意义呈现,在表达回忆、经历等抽象经验方面可跨越“在场”时空屏障,为新时代的影视人类学提供新的范式实验和新的模态可能。基于湘西苗族仙娘仪式影像实践,通过与文化持有者开展互为主体性合作和反身性对话,可生成饱含原住民真切情感的民族志动画影像文本,在影像志的“抒写”中实现仪式记忆的“再现”与族群文化记忆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动画 仪式影像 文化记忆 影视人类学 多模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