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46
1
作者 郝坤艳 林琳 +4 位作者 李学良 姜柳琴 司新敏 王美峰 王一琳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82-385,共4页
目的 探讨老年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根据GERD蒙特利尔的标准、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等,将GERD患者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与中青年组(年龄<65岁);通过问卷调查,分析2组GERD患者... 目的 探讨老年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根据GERD蒙特利尔的标准、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等,将GERD患者分为老年组(年龄≥65岁)与中青年组(年龄<65岁);通过问卷调查,分析2组GERD患者的食管裂孔疝(HH)、食管炎(洛杉矶标准)、临床症状(反流、烧心等)、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性别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青年GERD患者比较:老年患者重度食管炎(LC级+LD级)比例高(P<0.05);典型反酸、烧心症状轻(P<0.05),食管外症状发生率高(P<0.05);但HH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患者生理功能、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精神健康、躯体生理健康总评和精神心理健康总评积分与年轻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情感职能积分较中青年组高(P<0.05).结论 老年GERD患者典型反流症状(反食、烧心)较少见,易发生重度食管炎,但老年GERD患者生活质量无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老年人 食管炎 生活质量
原文传递
Cdx2和MUC2在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食管和食管腺癌中的表达 被引量:14
2
作者 李姝 王邦茂 +1 位作者 张洁 方维丽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6年第5期355-357,共3页
目的研究 Cdx2和 MUC2在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 食管和食管腺癌中表达,探讨3种食管黏膜疾病的内在关系。方法选取反流性食管炎30例、Barrett 食管18例及食管腺癌25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正常食管上皮黏膜25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 目的研究 Cdx2和 MUC2在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 食管和食管腺癌中表达,探讨3种食管黏膜疾病的内在关系。方法选取反流性食管炎30例、Barrett 食管18例及食管腺癌25例作为研究对象,以正常食管上皮黏膜25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Cdx2和 MUC2的表达,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dx2和 MUC2在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 食管及食管腺癌中的蛋白阳性表达率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Cdx2在正常食管黏膜上皮中无表达,在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 食管及食管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7%、66.7%和28.0%,在 Barrett 食管中表达明显高于反流性食管炎(P<0.05),亦明显高于食管腺癌(P<0.05);MUC2在正常食管黏膜上皮和反流性食管炎组织无表达,在 Barrett 食管及食管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1.1%和24.0%,Barrett 食管中表达率明显高于食管腺癌(P<0.05)。两者表达情况相似。结论 Cdx2是肠上皮化生的始动因素,MUC2的表达是肠上皮化生的晚发事件。Cdx2和 MUC2在反流性食管炎、Barrett 食管和食管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支持这3种食管黏膜疾病间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炎 反流性 BARRETT食管 食管癌 CDX2 MUC2
原文传递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胃食管反流病食道动力及酸反流的影响 被引量:23
3
作者 张丽贤 袁双珍 +2 位作者 陈玉梅 闫玉红 王丽华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205-208,共4页
目的:探讨气滞胃痛颗粒和木香顺气丸联合奥美拉唑镁肠溶片及盐酸伊托必利片的治疗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食道动力及酸反流的影响。方法:90例GERD患者采用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西药组和观察组各45例。西药组服用奥美拉唑镁肠溶片,20 mg/次,... 目的:探讨气滞胃痛颗粒和木香顺气丸联合奥美拉唑镁肠溶片及盐酸伊托必利片的治疗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食道动力及酸反流的影响。方法:90例GERD患者采用随机按数字表法分为西药组和观察组各45例。西药组服用奥美拉唑镁肠溶片,20 mg/次,早、晚各1次;盐酸伊托必利片,50 mg/次,3次/d。观察组在西药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气滞胃痛颗粒,5 g/次,3次/d;木香顺气丸,6 g/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8周。进行治疗前后反流性疾病问卷(RDQ)量表评分;进行治疗前后食管测压和24 h食管p H监测。结果:治疗后两组上食管括约肌(UES)和下食管括约肌(LES)静息压较治疗前增高,观察组增高更为显著(P<0.01),两组湿咽成功率较治疗前提高,观察组高于西药组(P<0.01);观察组酸反流总次数、酸反流>5 min的次数、总计p H<4的百分比、卧位p H<4的百分比、最长反流时间和De Meester评分均较治疗前减少(P<0.01),治疗后观察组酸反流总次数和De Meester评分少于西药组(P<0.01);观察组反流性疾病问卷(RDQ)量表烧心、反流、非心源性胸痛、反酸评分及总分均低于西药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增强食管体部蠕动功能、改善食道动力及减少酸反流,从而减轻GERD临床症状,疗效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气滞胃痛颗粒 木香顺气丸 食道动力 酸反流
原文传递
食管癌围手术期胃食管反流pH监测分析及探讨 被引量:20
4
作者 史念珂 付国舟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32-134,共3页
目的:了解食管癌与胃食管反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3例食管癌病人进行了手术前食管24小时pH监测,其中6例尚行了手术后胃食管24小时pH监测。结果:食管癌病人手术前后均存在病理性食管反流,其反流液不单纯为酸性胃液,还... 目的:了解食管癌与胃食管反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3例食管癌病人进行了手术前食管24小时pH监测,其中6例尚行了手术后胃食管24小时pH监测。结果:食管癌病人手术前后均存在病理性食管反流,其反流液不单纯为酸性胃液,还含有十二指肠碱性反流成分。结论:应重视食管癌围手术期胃食管反流的检查与治疗,食管癌根治术中应设计相应的抗反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胃食管反流 PH监测 围手术期
原文传递
食管动态反流监测临床操作指南(成人) 被引量:20
5
作者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 大中华区消化动力联盟 +1 位作者 肖英莲 陈旻湖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9-158,共10页
食管动态反流监测是目前诊断GERD的金标准。准确的诊断需要建立在规范的操作之上,为提高食管反流监测的操作质量,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和大中华区胃肠动力联盟牵头制定本操作规范。本指南制定过程中邀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 食管动态反流监测是目前诊断GERD的金标准。准确的诊断需要建立在规范的操作之上,为提高食管反流监测的操作质量,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和大中华区胃肠动力联盟牵头制定本操作规范。本指南制定过程中邀请国内相关领域专家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进行检索、讨论,并召开专家研讨会,确定指南的内容。本指南涉及食管反流监测的适应证、禁忌证、详细的操作流程和报告发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疗准则 食管动态反流监测 操作 报告
原文传递
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6
作者 郝云龙 毛兆明 范例 《武警医学》 CAS 2005年第4期259-261,共3页
目的 探讨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经内镜证实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成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组(A组)、埃索美拉唑组(B组)和莫沙必利组(C组) ,三组分别采用:埃索美拉唑4 0mg ,口服,1/d ,... 目的 探讨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经内镜证实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成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组(A组)、埃索美拉唑组(B组)和莫沙必利组(C组) ,三组分别采用:埃索美拉唑4 0mg ,口服,1/d ,莫沙必利5mg ,口服,3/d治疗;以及单独口服以上二药治疗,疗程6周,停药后复查胃镜,观察镜下治愈率,并记录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6周后,联合组、埃索美拉唑组、莫沙必利组的症状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6 .7%、86 .7%、6 6 .7% ,胃镜下有效率分别为93.3%、83.3%、4 6 .7% ,各组间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 <0 .0 5 )。结论 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有较高的治愈率和症状改善率,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埃索美拉唑、莫沙必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流性食管炎 埃索美拉唑 莫沙必利 疗效观察 临床疗效 显著性差异 不良反应 改善情况 总有效率 症状改善 治愈率 经内镜 三组分 口服 药治疗 停药后 胃镜下 改善率
下载PDF
电针结合走罐为主治疗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7
作者 侯志鹏 相永梅 +2 位作者 包永欣 王健 郝长宏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419-2421,共3页
目的:观察运用电针结合走罐加口服埃索美拉唑肠溶片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口服埃索美拉唑肠溶片,治疗组采用电针结合走罐... 目的:观察运用电针结合走罐加口服埃索美拉唑肠溶片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对照组口服埃索美拉唑肠溶片,治疗组采用电针结合走罐加口服埃索美拉唑肠溶片共同治疗,4周后统计疗效。结果:疗程结束后,治疗组在改善患者反酸、反食、烧心、非心源性胸骨后灼痛的综合疗效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以电针结合走罐加口服埃索美拉唑肠溶片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效果优于单纯口服埃索美拉唑肠溶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走罐 胃食管反流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与反流性食道炎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8
8
作者 何晋德 廖晓云 +2 位作者 倪鹏艳 刘玉兰 屈汉庭 《中国医师杂志》 CAS 2002年第10期1052-1054,共3页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与反流性食道炎 (refluxesophagitis,RE)的关系。方法 配对研究了被胃镜和病理诊断为RE与单纯慢性胃炎 (chronicgastritis,CG)患者间的Hp感染 ,并探讨了Hp感染与RE的胃镜及病理分级间的...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与反流性食道炎 (refluxesophagitis,RE)的关系。方法 配对研究了被胃镜和病理诊断为RE与单纯慢性胃炎 (chronicgastritis,CG)患者间的Hp感染 ,并探讨了Hp感染与RE的胃镜及病理分级间的关系。结果 共 10 7对 ,RE中Hp(- ) 78例 (72 9%) ,Hp(+ ) 2 9例 (2 7 1%) ;单纯CG中Hp(- ) 6 4例 (5 9 8%) ,Hp(+ ) 43例 (40 2 %) ,RE中Hp(+ )者比单纯CG中少见 (P <0 0 5 )。胃镜下Ⅰ、Ⅱ和Ⅲ级RE在Hp(+ )中分别占 6 2 1%、10 3%和 2 7 6 %,Hp(- )中分别为 5 6 4 %、6 4 %和 37 2 %;病理分级轻、中、重度RE在Hp(+ )中分别占 72 4 %、13 8%和 13 8%,Hp(- )中分别是 5 7 7%、17 9%和 2 4 4 %;Hp(+ )患者以轻度炎症多见、重度炎症少见。结论 RE可能对Hp的生存有抑制作用 ,RE多发生于Hp阴性患者 ;Hp阳性患者中RE的炎症程度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流性食道炎 胃食管反流病 慢性胃炎 幽门螺杆菌
原文传递
97例胃食管反流病的中医证型与酸反流的关系 被引量:7
9
作者 庞龙 段国勋 +1 位作者 熊天琴 周德端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0年第1期32-35,共4页
目的 :研究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 ,GERD)的中医证型与酸反流各项指标的关系 ,为本病辨证分型寻求特征性的客观指标。方法 :对 97例经 2 4小时食管pH值动态监测和胃镜检查确诊为GERD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再... 目的 :研究胃食管反流病 (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 ,GERD)的中医证型与酸反流各项指标的关系 ,为本病辨证分型寻求特征性的客观指标。方法 :对 97例经 2 4小时食管pH值动态监测和胃镜检查确诊为GERD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 ,再统计分析研究各证型与 2 4小时食管多项酸反流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 :总反流次数在肝胃郁热型中高于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痰气郁阻型 ,在胃热气逆型中高于脾胃虚弱、痰气郁阻型 (P <0 .0 5 ) ;总pH <4时间百分率和反流总分在肝胃郁热、肝胃不和、胃热气逆型中高于脾胃虚弱型 (P <0 .0 5 )。酸反流的症状指数≥ 5 0 %病例数的百分率在肝胃不和、肝胃郁热、胃热气逆型中显著高于其余各证型 (P <0 .0 1 )。酸反流体位分型为混合型的病例数的百分率在脾胃不和、痰气郁阻型中高于其余各证型 (P <0 .0 5 )。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辨证分型 酸反流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下载PDF
无症状贲门松弛患者酸反流食管动力检测及意义 被引量:7
10
作者 张定国 崔毅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04-507,共4页
目的:探讨无反流症状贲门松弛对胃食管酸反流及食管动力的影响.方法:对25例内镜下贲门松弛且无明显反流症状患者及10例内镜检查正常的无症状健康志愿者均进行24h食管pH监测及食管测压检查.结果:内镜下贲门松弛组24h食管pH监测各项指标... 目的:探讨无反流症状贲门松弛对胃食管酸反流及食管动力的影响.方法:对25例内镜下贲门松弛且无明显反流症状患者及10例内镜检查正常的无症状健康志愿者均进行24h食管pH监测及食管测压检查.结果:内镜下贲门松弛组24h食管pH监测各项指标较正常对照组增高,其中以pH<4总时间及DeMeester评分差异更明显(38.44±50.89minvs10.60±7.75min,11.98±14.84vs5.06±3.19,均P<0.05).贲门松弛组病理性酸反流发生率较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vs0%,P<0.05).两组食管测压各项指标包括LES静息压、LES长度、食管远近端蠕动波幅、食管体部传导速度、湿咽成功率等较对照组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贲门松弛易于发生酸反流,部分贲门松驰且酸反流患者无相关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动力 胃食管酸反流 PH监测 食管测 括约肌
下载PDF
从肝脾论治胃食管返流病探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马新英 杨明会 《环球中医药》 CAS 2011年第5期351-353,共3页
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观念,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从脏腑特点、经络循行、生理功能以及病因病机等方面,阐述了中医之"肝脾"与现代胃食管返流病在抗反流结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相似之处。... 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注重整体观念,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从脏腑特点、经络循行、生理功能以及病因病机等方面,阐述了中医之"肝脾"与现代胃食管返流病在抗反流结构、致病原因、发病机制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和相似之处。认为肝脾功能正常与否是本病发生、发展及治疗的关键。并从临床实践出发,提出了以肝脾为中心的分型辨治方法,疗效可靠,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返流病 辨证分型
下载PDF
改良“隧道式”食管胃吻合术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锁成 王康荣 +5 位作者 刘建 孙斌 钱成 丁国文 任正兵 戎国祥 《江苏医药》 CAS CSCD 1999年第9期654-656,共3页
对143例贲门癌和5例食管下段癌累及贲门的病例采用改良“隧道式”食管胃吻合法,效果满意,术后无1例早期死亡和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反流性食管炎各1例。术后通过了解病人自觉症状、吞钡试验观察、食管镜观察、食管粘膜活检、食管液... 对143例贲门癌和5例食管下段癌累及贲门的病例采用改良“隧道式”食管胃吻合法,效果满意,术后无1例早期死亡和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反流性食管炎各1例。术后通过了解病人自觉症状、吞钡试验观察、食管镜观察、食管粘膜活检、食管液及胃液pH值测定等方法显示这一吻合方法可以达到预防吻合口瘘、狭窄和反流性食管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胃吻合术 吻合口瘘 外科手术 贲门癌 食管癌
下载PDF
经胃粘膜下层食管胃粘膜单层吻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锁成 刘建 +5 位作者 王康荣 孙斌 钱成 丁国文 任正兵 戎国祥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2年第3期225-226,共2页
目的 :探讨预防食管胃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以及反流性食管炎的手术方法。方法 :按根治要求切除恶性肿瘤 ,关闭残胃断端 ,在保留胃的前壁分别置作 3cm宽的隧道出、入口 ,出、入口间距为 3cm ,经胃粘膜下层打通出、入口 ,构成胃... 目的 :探讨预防食管胃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以及反流性食管炎的手术方法。方法 :按根治要求切除恶性肿瘤 ,关闭残胃断端 ,在保留胃的前壁分别置作 3cm宽的隧道出、入口 ,出、入口间距为 3cm ,经胃粘膜下层打通出、入口 ,构成胃壁“隧道”。游离食管粘膜 3cm ,由隧道入口至出口 ,距出口远端胃浆肌层断缘 0 .5cm处 ,横行切开胃粘膜 3cm作为吻合口 ,行食管胃粘膜单层吻合 ,关闭出、入口 ,置游离的食管粘膜于隧道内。结果 :本组 3 0 0例术后无 1例早期死亡和发生吻合口瘘 ,吻合口狭窄和反流性食管炎各 2例。结论 :经胃粘膜下层食管胃粘膜单层吻合可以预防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和反流性食管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胃吻合术 吻合口瘘 吻合口狭窄 反流性食管炎
下载PDF
食管癌与贲门癌食管腔粘液24小时pH值监测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史念珂 付国舟 +6 位作者 鄢盛尧 张鹏 陈健 宋世辉 王忠义 郑锴 陈刚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662-664,共3页
食管腔粘液24小时pH值监测被视为“金标准”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对胃食管返流性疾病进行检查与诊断。分别对食管癌(中下段)组和贲门癌组病人(每组各15人)进行了治疗前食管腔粘液24小时pH值监测,对两组所测数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食管腔粘液24小时pH值监测被视为“金标准”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对胃食管返流性疾病进行检查与诊断。分别对食管癌(中下段)组和贲门癌组病人(每组各15人)进行了治疗前食管腔粘液24小时pH值监测,对两组所测数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贲门癌组存在轻度胃食管返流,类似生理性返流。食管癌组则呈明显的病理性返流,其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H<4总时间:贲门癌组为1.2%±0.3%;食管癌组为6.6%±3.8%;P<0.01)。考虑其原因与进食困难造成的进食时间延长,使胃酸分泌量相对增加;食管完整性受到破坏,影响了食管的正常蠕动及清酸功能;唾液分泌相对减少及吞咽障碍,影响了唾液中和酸性返流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贲门肿瘤 食管腔粘液 PH值
下载PDF
倾斜套叠吻合预防反流性食管炎92例
15
作者 张勇进 谭幼军 +2 位作者 许红兵 金文波 祁彦君 《新消化病学杂志》 1996年第10期569-569,共1页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986年3月-1993年11月我们对食管癌贲门癌切除后食管胃行端侧吻合倾斜套叠包埋吻合的方法,以预防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共治疗92例,男76例,女16例;年龄30-73岁,平均51.5岁。食管癌49例,贲门癌43例,行主动脉弓下吻合4...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986年3月-1993年11月我们对食管癌贲门癌切除后食管胃行端侧吻合倾斜套叠包埋吻合的方法,以预防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共治疗92例,男76例,女16例;年龄30-73岁,平均51.5岁。食管癌49例,贲门癌43例,行主动脉弓下吻合41例,弓上吻合51例。 1.2 方法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右侧卧位,左后外侧剖胸切口;常规行食管癌贲门癌根治性切除,食管旁及胃小弯淋巴结清扫,食管胃胸内弓下或弓上端侧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炎 反流性 倾斜套吻合 预防 食管癌 贲门癌
原文传递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在督脉背段的压痛反应规律 被引量:43
16
作者 吴齐飞 吴继敏 +4 位作者 白兴华 王志华 蔡惠玉 宫玮瓅 田书瑞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75-777,共3页
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在督脉背段的压痛反应规律,为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和针灸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以GERD患者76例为观察组,健康人30例为对照组,采用“人体力学压痛测定仪”测定压痛阈值的方法观察GERD患者和健康人在督脉背段... 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在督脉背段的压痛反应规律,为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和针灸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以GERD患者76例为观察组,健康人30例为对照组,采用“人体力学压痛测定仪”测定压痛阈值的方法观察GERD患者和健康人在督脉背段的压痛情况,检测范围为第1胸椎至第12胸椎(T,~T12)棘突下,包括督脉经穴和经上非穴。发现观察组在T。~T7节段棘突间隙(即神道、灵台、至阳三穴)的压痛阈值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GERD患者在T5~T,节段棘突间隙存在显著压痛,可作为GERD辅助诊断的重要参考,并为针灸治疗GERD选穴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督脉 背段 压痛 经络诊察
原文传递
针刺督脉背段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2
17
作者 高璐佼 白兴华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50-153,共4页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背部T3-T9段棘突下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GERD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各30例。针刺组针刺督脉背段T3-T9段棘突下(含穴位及非穴位),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8周。西药组予奥美拉...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背部T3-T9段棘突下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GERD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西药组,各30例。针刺组针刺督脉背段T3-T9段棘突下(含穴位及非穴位),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8周。西药组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每次20mg,每日2次,共治疗8周。两组治疗前后进行反流性疾病诊断问卷评分(RDQ)和GERD症状程度评分并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RDQ和GERD症状程度评分较治疗前均改善(P<0.05),针刺组治疗后RDQ和GERD症状程度评分均显著低于西药组(P<0.05),针刺组RDQ愈显率为70.0%(21/30),GERD症状程度评分总有效率为93.3%(28/30),西药组分别为43.3%(13/30)和66.7%(20/30),针刺组均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针刺督脉背段T3-T9段棘突下治疗GERD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病 针刺 督脉 疗效
原文传递
防反流型金属自膨式食管支架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1
18
作者 许国铭 李兆申 +8 位作者 王娜 谢苏庆 尹宁 王震 孟凯 周鑫官 张伯生 厉有民 沙正步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29-231,共3页
目的证实一种新型食管支架具有治疗狭窄并有抗胃食管反流作用。方法17例(男16例,女1例)有梗阻症状的食管、贲门恶性肿瘤患者。安装防反流型支架后分别观察症状及体征,并监测24小时食管pH(8例)、食管内镜检查(9例)及... 目的证实一种新型食管支架具有治疗狭窄并有抗胃食管反流作用。方法17例(男16例,女1例)有梗阻症状的食管、贲门恶性肿瘤患者。安装防反流型支架后分别观察症状及体征,并监测24小时食管pH(8例)、食管内镜检查(9例)及胃肠X线检查(3例),以观察狭窄通畅情况及有无胃食管反流迹象。结果置入支架后食管、胃、贲门通畅,无一例有胃食管反流存在。结论此类新型支架有良好的抗胃食管反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狭窄 胃食管反流 食管支架
原文传递
北京成年人胃食管反流相关症状流行病学调查 被引量:29
19
作者 郭慧平 潘国宗 +1 位作者 柯美云 鲁素彩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1997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目的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反酸、反食等症状,可导致食管炎、以及口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本研究的目的是:(1)了解北京普通成人中GER相关症状的发生情况;(2)研究GER... 目的胃食管反流病是指过多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烧心、反酸、反食等症状,可导致食管炎、以及口咽、喉、气道等食管以外的组织损害。本研究的目的是:(1)了解北京普通成人中GER相关症状的发生情况;(2)研究GER与呼吸道症状、口咽喉部疾患等的关系;(3)了解GER的危险因素等。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为北京1870岁城乡常住人口共2500人。采用分层多级整群随机抽样问卷调查方法。每一份问卷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亲自询问填写,并有专门人员进行审核。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性别、身高、体重、婚姻状况、是否怀孕等);一年内反酸、反食、烧心、胸骨后痛等胃食管反流症状,以及口咽、气道等食管外症状的发生情况;GERD的危险因素(饮食、体位、劳累、生气、紧张、怀孕、药物等);饮食及生活习惯(饮食、排便、烟、酒、茶、咽啡等)等。结果胃食管反流典型症状(烧心和/或反酸、反食、)发生率为29.3%,其中多为轻度、症状较重、发生频次较高者占少数(3%)。其它相关症状的发生率分别为:非心源性胸痛4.4%、恶心8.6%、呕吐3.8%、吞咽困难1.7%。胃食管反流相关症状与年龄的关系:30岁以上反流症状发生率明显高于30岁以下,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相关症状 流行病学 胃疾病
下载PDF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患者气道黏膜与分泌物中神经肽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34
20
作者 刘春丽 赖克方 +4 位作者 陈如冲 罗炜 曾运祥 姚卫民 钟南山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520-524,共5页
目的探讨气道神经源性炎症在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20例GERC患者(GERC组),与10名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和8例其他病因咳嗽伴有胃食管反流(GERD)患者(GERD组)分别作对比分析,观察GERC患者治疗前、后气道黏膜与分泌物中... 目的探讨气道神经源性炎症在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20例GERC患者(GERC组),与10名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和8例其他病因咳嗽伴有胃食管反流(GERD)患者(GERD组)分别作对比分析,观察GERC患者治疗前、后气道黏膜与分泌物中神经肽的变化。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痰上清液P物质(SP)、神经肽A(NKA)、神经肽B(NKB)的含量;用放射免疫法测定痰上清液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浓度。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气道黏膜、诱导痰细胞SP、NKA及SP受体(NK1)的表达,结果用半定量病理学方法表示。结果GERC组患者痰上清液SP、CGRP含量[(266±207)ng/L、(180±83)ng/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143±36)ng/L、(105±64)ng/L,P分别<0.05、<0.01]和GERD组[(130±11)ng/L、(89±16)ng/L,P分别<0.05、<0.01],NKA、NKB的含量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GERC组痰细胞SP、NK1和NKA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分别<0.01、<0.05,<0.05)和GERD组(P均<0.05);GERC组气道黏膜SP的表达也显著高于GERD组(P<0.01)。治疗后,诱导痰细胞SP、NK1、NKA的表达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0.01或<0.05),痰上清液CGRP的含量也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GERC患者气道存在明显的神经源性炎症,治疗后神经肽趋于正常,提示神经源性炎症与GERC的发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食管反流 慢性咳嗽 气道炎症 神经肽 发病机制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 气道神经源性炎症 气道黏膜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