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丽斑麻蜥消化道内分泌细胞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李淑兰 高欣 +2 位作者 王淼 赵文阁 陈辉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51-755,共5页
目的研究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消化道内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lu)、胰多肽(PP)和P物质(SP)6种内分泌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5-HT细胞较其他5种内分泌细胞的... 目的研究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消化道内5-羟色胺(5-HT)、生长抑素(SS)、胃泌素(Gas)、胰高血糖素(Glu)、胰多肽(PP)和P物质(SP)6种内分泌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分布规律。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结果5-HT细胞较其他5种内分泌细胞的分布更为广泛,整个消化道中(即从食管到直肠)都有分布,在空肠的分布密度最高。SS细胞在食管和直肠未检测到,胃体部分布密度最高。Gas细胞和PP细胞仅分布于胃幽门和小肠,其分布密度高峰均在十二指肠。Glu细胞分布于幽门、十二指肠和空肠,并且幽门处的分布密度明显高于其他两个部位。在整个消化道中未检测到SP细胞。结论5种可检测到的内分泌细胞以圆形和锥体形为主,分布于消化道黏膜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及上皮细胞基部,其分布型的特点可能与动物的食性及生活环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 内分泌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丽斑麻蜥
下载PDF
丽斑麻蜥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及形态学观察 被引量:7
2
作者 金琳姊 张欣 +1 位作者 李淑兰 赵文阁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2年第32期119-122,共4页
为了研究丽斑麻蜥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采用Grimelius银染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丽斑麻蜥的消化道中嗜银细胞分布广泛,见于其全长;从其分布密度曲线可以看出,胃体和胃贲门部是嗜银细胞分布密度的最高峰,胃幽门部分布密... 为了研究丽斑麻蜥消化道嗜银细胞的分布、密度及形态。采用Grimelius银染法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丽斑麻蜥的消化道中嗜银细胞分布广泛,见于其全长;从其分布密度曲线可以看出,胃体和胃贲门部是嗜银细胞分布密度的最高峰,胃幽门部分布密度最低;嗜银细胞形态多样,主要有锥体形、长梭形、蝌蚪形、圆形以及椭圆形,广泛分布于上皮细胞基部、上皮细胞之间、腺泡上皮细胞之间。根据其形态,认为丽斑麻蜥消化道内嗜银细胞具有内、外分泌2种功能,同时丽斑麻蜥消化道内嗜银细胞分布型的形成可能与其食性及消化道各部位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斑麻蜥 消化道 嗜银细胞
下载PDF
人工灌丛生境草原沙蜥和丽斑麻蜥生态位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郭砺 《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6-80,共5页
在柠条灌丛生境,丽斑麻蜥(Eremiasargus)主要栖息于灌丛之中,而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frontalis)则主要栖息于灌丛之间的空地.二者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低,而营养生态位食物种类维重叠指数较高.以Nelson相似性系数衡量两种蜥蜴对资源... 在柠条灌丛生境,丽斑麻蜥(Eremiasargus)主要栖息于灌丛之中,而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frontalis)则主要栖息于灌丛之间的空地.二者空间生态位重叠指数较低,而营养生态位食物种类维重叠指数较高.以Nelson相似性系数衡量两种蜥蜴对资源的相互竞争能力,在空间生态位,草原沙蜥的竞争力大于丽斑麻蜥,而在营养生态位食物种类一维则相反.以各种因素衡量,丽斑麻蜥对灌从生境的适应能力强于草原沙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沙蜥 丽斑麻蜥 人工灌丛 生态位
下载PDF
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的种群调查 被引量:5
4
作者 文陇英 《甘肃科学学报》 2007年第1期88-90,共3页
在兰州市郊区共捕获蜥蜴107只,其中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52只,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 frontalis)55只.其种群密度分别为丽斑麻蜥129只/hm2,草原沙蜥100只/hm2.2个种群划分为亚成体组和成体组后,平均吻肛长(SVL)丽斑麻蜥的亚成体组... 在兰州市郊区共捕获蜥蜴107只,其中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52只,草原沙蜥(Phrynocephalus frontalis)55只.其种群密度分别为丽斑麻蜥129只/hm2,草原沙蜥100只/hm2.2个种群划分为亚成体组和成体组后,平均吻肛长(SVL)丽斑麻蜥的亚成体组为34.2 mm,成体组为54.5 mm;草原沙蜥的亚成体组为35.4 mm,成体组为57.9 mm.种群性比(♀:♂)丽斑麻蜥为1∶1.07,草原沙蜥为1∶0.94,平均接近1∶1.调查结果表明: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2个种群的密度相差不大,二者的空间分布区域可以重叠,可以共处于同一生活环境中;丽斑麻蜥亚成体比草原沙蜥亚成体更生醒晚.蜥蜴体温主要受环境温度影响,通过行为调节来维持它们的正常生理机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斑麻蜥 草原沙蜥 种群密度 吻肛长(SVL) 性比(♀:♂) 甦醒 温度
下载PDF
三个种群有尾和断尾丽斑麻蜥的选择体温、表面活动和摄食量 被引量:6
5
作者 赵群 王征 +2 位作者 刘琳琳 赵文阁 计翔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0-66,共7页
用2006年4-6月捕自长安(陕西)、共和(青海)、哈尔滨(黑龙江)三个地理隔离种群尾部完整的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成年雄体检测断尾对选择体温、表面活动(表面调温个体数)和摄食量的影响。各种群个体均分为实验和对照组,在距尾基部10 mm... 用2006年4-6月捕自长安(陕西)、共和(青海)、哈尔滨(黑龙江)三个地理隔离种群尾部完整的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成年雄体检测断尾对选择体温、表面活动(表面调温个体数)和摄食量的影响。各种群个体均分为实验和对照组,在距尾基部10 mm处切除实验组蜥蜴尾部,获得断尾个体。实验和对照组个体饲养在相同的实验室条件下收集相关数据,历时四周。表面活动的种群间差异是不同种群个体对其所处区域热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断尾个体减少表面活动见于所有三个种群,表明尾自切能导致丽斑麻蜥活动水平的改变。同一种群断尾和有尾个体表面活动的时间格局无显著差异,不同种群表面活动的时间格局无显著差异,这些结果表明丽斑麻蜥白天活动节律具有种的特异性,不受断尾影响。丽斑麻蜥选择体温随纬度或海拔升高而降低,这种变化趋势可能是热环境制约的结果。所有三个种群断尾个体的选择体温均低于有尾个体,表明断尾可改变丽斑麻蜥的体温调定点。丽斑麻蜥摄食量存在种群间差异,长安种群蜥蜴的摄食量显著大于共和种群蜥蜴。三个种群断尾个体均未增加摄食以满足尾再生的额外能量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蜥蜴科 丽斑麻蜥 尾自切 选择体温 活动 摄食量
下载PDF
丽斑麻蜥和山地麻蜥组织LDH同工酶谱比较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肖向红 曾科文 +1 位作者 顾海军 周启平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5期105-109,共5页
应用灵敏度较高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结合尿素抑制实验.对丽斑麻蜥和山地麻蜥不同组织(如脑、肝、小肠、心肌、肾、睾丸、肌肉和眼球)中LDH同工酶的分布特征和性质进行比较研究。实验结果,两种麻蜥不同组织LDH同工酶酶... 应用灵敏度较高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结合尿素抑制实验.对丽斑麻蜥和山地麻蜥不同组织(如脑、肝、小肠、心肌、肾、睾丸、肌肉和眼球)中LDH同工酶的分布特征和性质进行比较研究。实验结果,两种麻蜥不同组织LDH同工酶酶谱十分相似,并具有组织器官特异性、在心肌和小肠等组织中LDH同工酶表现出一定的种间特异性。LDH同L酶对尿素抑制的敏感程度依次为LDH3>LDH2>LDH1。LDH同工酶分布特征与其生理功能和生活环境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斑麻晰 山地麻晰 LDH同功酶
下载PDF
5种化学品对丽斑麻蜥和日本鹌鹑的毒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常静 杨淞霖 +3 位作者 戴欣 李济彤 王会利 瞿唯钢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76-280,共5页
目前,在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体系中对爬行动物的毒性效应研究较少。本研究参考鸟类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建立了我国本土爬行动物——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的急性毒性测试方法,来评价化学品对爬行动物和鸟类的毒性效应之间的差异。选择异... 目前,在化学品生态风险评价体系中对爬行动物的毒性效应研究较少。本研究参考鸟类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建立了我国本土爬行动物——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的急性毒性测试方法,来评价化学品对爬行动物和鸟类的毒性效应之间的差异。选择异氰酸酯、1,2-苯并异噻唑-3-酮、2,4-二氯苯酚、苯并噻唑和二苯甲酮5种化学品分别对丽斑麻蜥进行暴露实验,并与鸟类模式物种——日本鹌鹑(Coturnix japonica)的急性毒性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异氰酸酯和苯并噻唑对丽斑麻蜥7 d的半数致死剂量(7 d-LD50)分别为125 mg·kg^(-1)和500 mg·kg^(-1),而对日本鹌鹑的7 d-LD50值分别为27 mg·kg^(-1)和37 mg·kg^(-1);1,2-苯并异噻唑-3-酮、2,4-二氯苯酚和二苯甲酮对丽斑麻蜥的7 d-LD50值分别为909 mg·kg^(-1)、787 mg·kg^(-1)和528 mg·kg^(-1),而对日本鹌鹑7 d-LD50值均大于剂量上限1 000 mg·kg^(-1)。结果表明,丽斑麻蜥和日本鹌鹑对相同化学品的毒性敏感性是存在差异的,用鸟类来评价化学品对爬行动物的潜在风险可能不够准确,应该重视化学品对爬行动物的毒性效应研究。同时,以本土爬行动物的代表物种丽斑麻蜥作为化学品环境风险评价的模式生物,对保护我国本土物种及其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行动物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 日本鹌鹑(Coturnix japonica) 急性毒性
下载PDF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消化系统组织结构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洁 尤旭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1999年第6期84-87,共4页
丽斑麻蜥是爬行纲、蜥蜴目蜥蜴科 ,麻蜥属动物 ,多见于我国北方 .有关丽斑麻蜥消化系统的研究在国内还没有报道 ,本文用常规的石蜡切片方法对丽斑麻蜥的消化系统进行光镜观察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与蛙类消化系统进行了比较 ,旨在探讨消化... 丽斑麻蜥是爬行纲、蜥蜴目蜥蜴科 ,麻蜥属动物 ,多见于我国北方 .有关丽斑麻蜥消化系统的研究在国内还没有报道 ,本文用常规的石蜡切片方法对丽斑麻蜥的消化系统进行光镜观察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与蛙类消化系统进行了比较 ,旨在探讨消化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斑麻蜴 消化腺 消化管 消化系统 组织结构
下载PDF
鄂尔多斯丽斑麻蜥两性异形及繁殖输出 被引量:4
9
作者 陈绍勇 毕俊怀 +4 位作者 何志超 李树然 刘睿 汪洋 赵雪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14-220,共7页
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输出是丽斑麻蜥(Eremiasargus)种群生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研究了丽斑麻蜥成体两性异形及雌性繁殖输出,研究用的95条怀卵雌体和38条(188、20早)成体于2013年6月及8月捕自内蒙古鄂尔多斯。被测形态特征有体... 两性异形和雌性繁殖输出是丽斑麻蜥(Eremiasargus)种群生活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研究了丽斑麻蜥成体两性异形及雌性繁殖输出,研究用的95条怀卵雌体和38条(188、20早)成体于2013年6月及8月捕自内蒙古鄂尔多斯。被测形态特征有体重、头体长、头长、头高、头宽、上臂长、前臂长、腕指长、大腿长、小腿长、踝趾长、腋跨距和尾长;怀卵雌性个体在实验室条件下饲养至产卵,称量产后母体体重、卵重,记录窝卵数。丽斑麻蜥成体存在两性异形,表现为雄性个体的头部、四肢长及尾长都显著大于雌性,腋跨距显著小于雌性。本实验中最小的产卵雌体头体长为44.0mm,产卵期在6月4日至7月15日,窝卵数2~5枚,平均2,9枚,窝卵数(尸=0.043)、窝卵重(P=0.026)与头体长显著正相关,相对窝卵重(P=0.001)与头体长负相关;窝卵数(P=0.000)、卵均重(P=0.000)与窝卵重显著正相关,窝卵数与卵均重不显著负相关(P=0.2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斑麻蜥 两性异形 雌性繁殖
原文传递
Habitat Use, Home Range, and Hibernaculum of the Mongolian Racerunner, Eremias argus (Lacertidae, Reptilia) in a Coastal Sand Dune in South Korea 被引量:1
10
作者 Il-Hun KIM Nam-Yong RA Daesik PARK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SCIE 2012年第2期133-140,共8页
Information on habitat use is critical in sizing protected areas for endangered reptile species. To investigate habitat use, home range, and hibernaculum of the endangered Mongolian Racerunner(Eremias argus), we radio... Information on habitat use is critical in sizing protected areas for endangered reptile species. To investigate habitat use, home range, and hibernaculum of the endangered Mongolian Racerunner(Eremias argus), we radio-tracked 40 specimens in a coastal sand dune in South Korea. Of the 163 locations recorded during the breeding season, 150(92.0%) were in grass sand dunes, and the rest(8.0%), all associated with the same lizard, were in shrub sand dunes. All of the 123 locations recorded during the non-breeding season were in grass sand dunes. No lizards were found in the grasslands abutting the dunes. The four lizards with identifiable hibernation sites were found under an average of 17.8 cm of sand and were all located in grass sand dunes. The lizards moved approximately 5 m daily and used 162 m2of home range(computed by minimum convex polygon, MCP) during the breeding season, and they moved approximately 2 m and used 68 m2of home range during the non-breeding season. However, the mean daily moved distances and MCP home rang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seasons or between males and females.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in coastal sand dunes, E. argus uses grass sand dunes as its main habitat throughout the year. This finding could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appropriate habitat size and to designate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this endangered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stal sand dune spatial ecology eremias argus LIZARD RADIO-TELEMETRY
下载PDF
Thermal-physiological Strategies Underlying the Sympatric Occurrence of Three Desert Lizard Species 被引量:1
11
作者 Xueqing WANG Shuran LI +4 位作者 Li LI Fushun ZHANG Xingzhi HAN Junhuai BI Baojun SUN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9年第3期190-196,共7页
Sympatric reptiles are the ideal system for investigating temperature-driven coexistence. Understanding thermally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sympatric lizards is necessary to reveal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u... Sympatric reptiles are the ideal system for investigating temperature-driven coexistence. Understanding thermally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of sympatric lizards is necessary to reveal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that underpin the sympatric occurrence of reptiles. In this study, we used three lizard species, Eremias argus, E. multiocellata, and 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 which are sympatric in the Inner Mongolia desert steppe, as a study system. By comparing their resting metabolic rates(RMR) and locomotion at different body temperatures, we aim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ir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thermal environments, which may explain the sympatric occurrence of these lizard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E. argu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RMR and sprint speed than E. multiocellata, and higher RMR than P. przewalskii. In addition, the optimal temperature that maximized metabolic rates and locomotion for E. argus and E. multiocellata was 36°C, whereas for P. przewalskii it was 39°C. Our study revealed the physiological responses to temperatures that justify the sympatric occurrence of these lizards with different thermal and microhabitat preferences and active body temperatures. Eremias argus and E. multiocellata, which have lower body temperatures than P. przewalskii, depend on higher RMR and locomotion to compensate for their lower body temperatures in field conditions. Our study also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using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combining behavior and physiology, to explore the basis of sympatric occurrence in ectothermic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YMPATRIC LIZARDS resting metabolic rate locomotion eremias argus E.multiocellata Phrynocephalus PRZEWALSKII
下载PDF
四种蜥蜴血细胞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林枢 扬成 +1 位作者 赵文阁 刘鹏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3-97,共5页
采用心脏取血的方法得到黑龙江草蜥(Takydromus amurensis)、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捷蜥蜴(Lacerta agilis)和胎生蜥蜴(Zootoca vivipara)4种蜥蜴的血细胞,用试管稀释法进行血细胞计数,并用Wright染色法对血细胞的成分和形态特征进... 采用心脏取血的方法得到黑龙江草蜥(Takydromus amurensis)、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捷蜥蜴(Lacerta agilis)和胎生蜥蜴(Zootoca vivipara)4种蜥蜴的血细胞,用试管稀释法进行血细胞计数,并用Wright染色法对血细胞的成分和形态特征进行分析,使用Leica Q Win软件对各类血细胞进行拍照及测量,测得数据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4种蜥蜴血细胞均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栓细胞组成,其中白细胞包括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4种蜥蜴的血细胞在数量与形态学特征方面均存在较明显差别,其中捷蜥蜴白细胞数量最高,红细胞数量及白细胞占血细胞的百分比均较高,红细胞短径最大;丽斑麻蜥红细胞数量较多,但白细胞数量及其占血细胞总数的比例最少,红细胞长径最小,嗜酸性粒细胞最小、单核细胞最大;黑龙江草蜥红细胞、白细胞数量较少,红细胞长短径比值较大,嗜碱性粒细胞直径最大;胎生蜥蜴与黑龙江草蜥相似,但嗜碱性粒细胞直径较小,产生以上差别的原因可能与其进化地位和生态适应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草蜥 丽斑麻蜥 捷蜥蜴 胎生蜥蜴 血细胞
下载PDF
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静止代谢率的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强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1994年第3期12-12,18,共2页
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静止代谢率的研究陈强(兰州大学生物系兰州730000)关键词静止代谢率,体重,温度,丽斑麻蜥,草原沙蜥ASTUDYONTHERESTINGMETABOLICRATEOFEremiasargusAND... 丽斑麻蜥和草原沙蜥静止代谢率的研究陈强(兰州大学生物系兰州730000)关键词静止代谢率,体重,温度,丽斑麻蜥,草原沙蜥ASTUDYONTHERESTINGMETABOLICRATEOFEremiasargusANDPhrynocephalusfr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止代谢率 丽斑麻晰 草原沙晰
下载PDF
Does Light Exposure during Embryonic Development Affect Cognitive Behavior in a Lizard?
14
作者 Xinghan LI Chenxu WANG +4 位作者 Guoshuai TANG Shuran LI Liang MA Baojun SUN Yongpu ZHANG 《Asian Herpet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20年第1期56-62,共7页
Light is essential for embryonic development in many ovipa rous animals including fish,amphibians,and birds.However,light may be harmful for reptile embryos developing underground where they are in complete darkness a... Light is essential for embryonic development in many ovipa rous animals including fish,amphibians,and birds.However,light may be harmful for reptile embryos developing underground where they are in complete darkness and beneath thin eggshells.Nonetheless,how embryonic light conditions affect reptile development and offspring remains largely unknown.Here we incubated eggs in dark and light condition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light exposure on embryonic development and offspring visual ability,spa tial cognitive ability and growth in a lacertid lizard,Eremias argus.Our experiments demonstrated that light stimulation shortened incubation duration of eggs,but did not affect hatching success,offspring size,visual ability or survival More interestingly,light exposure during incuba tion decreased spa tial cognitive ability and post-hatching growth of offspring On the basis of nega tive effects on offspring growth rates,our study indicates that in squamate reptiles with thin eggshells,light exposure in early development has negative effects on offspring cognitive 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MBRYONIC development light vision COGNITIVE ability eremias argus
下载PDF
恒定和波动温度下丽斑麻蜥孵出幼体的表型变异(英文) 被引量:2
15
作者 郝琦蕾 刘红霞 计翔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049-1057,共9页
作者以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为模型动物研究恒定和波动孵化温度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表型的影响。卵在四个恒定[24 ,27 ,30 and 33 (±0·3)℃]、一个波动温度下孵化。不同温度处理下的孵化成功率相同,但孵出幼体表型不同... 作者以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为模型动物研究恒定和波动孵化温度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表型的影响。卵在四个恒定[24 ,27 ,30 and 33 (±0·3)℃]、一个波动温度下孵化。不同温度处理下的孵化成功率相同,但孵出幼体表型不同。孵化期随孵化温度升高呈指数式缩短;在相同平均温度下,波动温度孵化卵的孵化期比恒温孵化卵长。在所有被检表型特征中,幼体的干重、剩余卵黄干重和运动表现更易受孵化温度影响。总体而言,低温(24℃、27℃)孵出幼体运动表现最佳,高温(33℃)孵出幼体最差、温和温度(30℃和波动温度)孵出幼体居中。本文研究数据显示: (1)丽斑麻蜥卵每日短期暴露于潜在致死的极端温度下对孵化成功率和孵出幼体形态特征无明显的不利效应; (2)温度波动对孵出幼体运动表现无促进作用,对孵化期的影响则不同于平均值相同的恒定温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爬行纲 蜥蜴科 丽斑麻蜥卵孵化 孵化成功率幼体表型 运动表现
下载PDF
三唑醇杀菌剂在雄性丽斑麻蜥体内的对映选择性降解、蓄积和肝毒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晓 李济彤 +2 位作者 常静 郭宝元 王会利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6-92,共7页
三唑醇(triadimenol, TN)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手性三唑类杀菌剂,它含有2个手性中心,4个手性对映体,包括对映体A(A1(R,S)和A2(S,R))以及对映体B(B1(R,R)和B2(S,S))。为了研究三唑醇在爬行动物体内的对映选择性行为和潜在的肝毒性,将雄性丽... 三唑醇(triadimenol, TN)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手性三唑类杀菌剂,它含有2个手性中心,4个手性对映体,包括对映体A(A1(R,S)和A2(S,R))以及对映体B(B1(R,R)和B2(S,S))。为了研究三唑醇在爬行动物体内的对映选择性行为和潜在的肝毒性,将雄性丽斑麻蜥分别一次经口暴露和28 d长期暴露于三唑醇(100 mg·kg-1 body weight),一次经口暴露结果显示,三唑醇进入大脑和肾中的浓度低于肝、性腺、皮肤和尾,B2(S,S)和B1(R,R)对映体具有相似的代谢速率。代谢过程中A1(R,S)的浓度明显高于A2(S,R),并且在暴露后12 h出现二次上升,这可能是A2(S,R)在体内手性转换为A1(R,S)导致。丽斑麻蜥长期(28 d)暴露于三唑醇后,性腺和肾中无明显蓄积现象,皮和尾中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组织,各个组织中三唑醇趋向于保持外消旋状态。三唑醇暴露后肝中主要的代谢基因cyp1a1c、yp3a4c、yp2b1和cyp2d3的表达量都出现明显上升,组织病理学分析进一步显示,三唑醇暴露后的肝组织出现组织空泡、血窦阻塞的症状,说明三唑醇对肝组织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上述结果为手性农药对爬行动物的生态毒理学评价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唑醇 丽斑麻蜥 肝毒性 对映选择性行为
下载PDF
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产卵巢址选择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孙涛 毕俊怀 张瑞东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CAS 2019年第2期162-166,共5页
于2018年5-8月,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山滩嘎查,对该地区分布的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产卵巢址进行了研究.野外研究采用徒步追踪丽斑麻蜥怀卵母体及全方位查找可疑洞穴的方法,产卵巢以是否找到卵或卵壳来确定,共... 于2018年5-8月,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查干补力格苏木山滩嘎查,对该地区分布的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产卵巢址进行了研究.野外研究采用徒步追踪丽斑麻蜥怀卵母体及全方位查找可疑洞穴的方法,产卵巢以是否找到卵或卵壳来确定,共找到产卵巢址43个.对产卵巢址洞穴周边1 m^2范围内植被的种类组成、平均高度和盖度等生态因子作统计分析,同时统计了产卵巢洞口周边半径5 m范围内鼠洞的数量.取对照样方的生态因子作分析比较,研究自然环境中影响丽斑麻蜥产卵巢址选择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丽斑麻蜥产卵巢址生境多为植被稀疏、地势相对偏高、地表覆盖物较多且较少植被的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斑麻蜥 巢址选择 内蒙古
下载PDF
两种麻蜥卵和孵出幼体的特征
18
作者 吴义莲 许雪峰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905-906,共2页
研究了山地麻蜥和丽斑麻蜥实验条件下的卵及孵出幼体的特征。山地麻蜥产卵雌体的体长大于丽斑麻蜥,窝卵重小于丽斑麻蜥,但平均卵重和相对窝卵重与丽斑麻蜥相似。两种蜥蜴均通过增加卵长径和卵短径来增加卵重,但卵的外形不同,山地麻蜥卵... 研究了山地麻蜥和丽斑麻蜥实验条件下的卵及孵出幼体的特征。山地麻蜥产卵雌体的体长大于丽斑麻蜥,窝卵重小于丽斑麻蜥,但平均卵重和相对窝卵重与丽斑麻蜥相似。两种蜥蜴均通过增加卵长径和卵短径来增加卵重,但卵的外形不同,山地麻蜥卵较长。两种蜥蜴卵孵化过程中均吸水增重。相似孵化条件(波动温度、-12kPa)下,山地麻蜥的孵化期明显比丽斑麻蜥长。山地麻蜥幼体的尾、头部大于丽斑麻蜥,但体重和SVL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地麻蜥 丽斑麻蜥 孵出幼体
下载PDF
安徽滁州雌性丽斑麻蜥繁殖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郭泽刚 许雪峰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3-126,共4页
在安徽滁州地区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年产两窝卵。窝卵数及窝卵重与雌体体长呈正相关,相对窝卵重与雌体体长无关,卵重与窝卵数无关。窝卵数、窝卵重及卵重在窝序间无明显的差异。卵长径与卵短径呈正相关,卵长径与窝卵数呈负相关,而... 在安徽滁州地区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年产两窝卵。窝卵数及窝卵重与雌体体长呈正相关,相对窝卵重与雌体体长无关,卵重与窝卵数无关。窝卵数、窝卵重及卵重在窝序间无明显的差异。卵长径与卵短径呈正相关,卵长径与窝卵数呈负相关,而卵短径与窝卵数无关。雌体主要通过增加窝卵数增加繁殖输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斑麻蜥 雌性繁殖
下载PDF
温度升高对丽斑麻蜥免疫功能的影响
20
作者 胡秋语 朱倩 +3 位作者 崔文琦 韩兴志 滕丽微 刘振生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6-212,共7页
全球变暖会造成动植物种群数量减少及灭绝、潜在生境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影响。爬行动物属于外温动物,对环境温度依赖性极强,全球变暖对爬行动物造成的影响尤为严重。为进一步了解气候变暖对爬行动物的影响,本研究以丽斑麻蜥Eremias ... 全球变暖会造成动植物种群数量减少及灭绝、潜在生境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等影响。爬行动物属于外温动物,对环境温度依赖性极强,全球变暖对爬行动物造成的影响尤为严重。为进一步了解气候变暖对爬行动物的影响,本研究以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为研究对象,模拟气候变暖的升温环境设置加温组和对照组,通过采血观察白细胞计数及肌内注射植物血凝素(PHA)测定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探索温度升高对爬行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温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平均环境温差为6.04℃,泄殖腔温度上升4.33℃,差异均极显著;实验中加温组白细胞数量显著降低;肌内注射PHA后,肿胀反应在12 h时的效果最佳,加温组的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且加温组肿胀反应达到峰值的应答时间短于对照组。本研究分析了温度升高对丽斑麻蜥免疫能力的影响,为今后气候变暖影响下的动物免疫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丽斑麻蜥 气候变暖 白细胞 植物血凝素 免疫功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