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模态MRI技术在颞叶癫痫致痫灶定侧定位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
作者 许尚文 《中国医疗设备》 2021年第7期9-13,共5页
癫痫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是神经系统最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疾病,其中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是最常见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手术切除癫痫致痫灶可以更好地控制或治愈一半以上顽固性... 癫痫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是神经系统最常见且危害较大的疾病,其中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是最常见的药物难治性癫痫,手术切除癫痫致痫灶可以更好地控制或治愈一半以上顽固性癫痫患者的癫痫发作,而手术前如何准确定位癫痫灶是手术成功的关键。近年来随着MRI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MRI技术手段被用于对TLE致痫灶的定侧定位,同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主要介绍了目前的多模态MRI技术在TLE致痫灶定位中的应用和进展,以期获得准确的癫痫致痫灶定位,为手术提供可靠的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MR成像 颞叶癫痫 致痫灶 定侧定位
下载PDF
头皮脑电高频振荡波对继发性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价值 被引量:6
2
作者 王刚 但炜 +4 位作者 熊伟茗 胡铁弋 谢延风 石全红 詹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2317-2320,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继发性癫痫患者头皮脑电高频振荡波与棘尖波在激惹区和发作启动区(seizure onset zone,SOZ)内外的出现率和分布特点,探讨高频振荡波对致痫灶的定位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37例继发性癫痫患者的视... 目的通过比较继发性癫痫患者头皮脑电高频振荡波与棘尖波在激惹区和发作启动区(seizure onset zone,SOZ)内外的出现率和分布特点,探讨高频振荡波对致痫灶的定位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37例继发性癫痫患者的视频脑电图,将发作间期痫样放电(interictal epileptiform discharges,IEDs)出现的导联定为A区(即激惹区),无IEDs出现的导联定为B区,根据发作前10-30 s率先出现发作期放电(ictal discharge,ID)的导联定为C区(即SOZ),无ID的导联定为D区。比较IEDs(滤波范围:1-30 Hz)和Ripples(滤波范围:80-250 Hz)的出现率、出现量及分布特点,并比较二者定位SOZ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结果 137例患者IEDs和Ripples的总出现率分别为100.0%(37/37)、48.6%(18/37),经χ^2检验IEDs明显高于Ripples(P〈0.01)。进一步分析A和B、C和D区中Ripples的出现量分别为每导联(0.08±0.15)、(0.03±0.03)、(0.12±0.29)、(0.04±0.06)次/min,经t检验A区大于B区,C区大于D区(P〈0.01)。237例患者IEDs和Ripples出现的平均导联数分别为(12.4±5.8)、(4.2±3.6),经t检验Ripples的导联数明显少于IEDs(P〈0.01)。3IEDs和Ripples定位SOZ的敏感性分别为IEDs 81.6%,Ripples 51.1%;特异性分别为IEDs 57.1%,Ripples 87.9%;准确性分别为IEDs 54.0%,Ripples 80.6%。二者相比IEDs敏感性高于Ripples(P〈0.01),特异性和准确性低于后者(P〈0.01)。结论继发性癫痫患者致痫灶中,高频振荡波与痫样放电关系密切,且特异性和准确性较高有助于IEDs定位致痫灶;但因敏感性太低,尚不能取代IEDs独立定位致痫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脑电 高频振荡波 致痫灶 定位
下载PDF
基于真实头模型与多偶极子算法的癫痫致痫灶脑电溯源方法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屈若为 王召楠 +5 位作者 王石峰 王瑶 王乐 尹绍雅 顾军华 徐桂芝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2-279,共8页
精准定位致痫灶是手术切除致痫灶的前提,而传统基于三维球模型或标准头模型模板的溯源结果与真实致痫灶误差较大。本研究拟在构建真实头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癫痫患者睡眠期脑电中的痫性发作棘波,通过多偶极子与真实头模型计算出大脑皮层... 精准定位致痫灶是手术切除致痫灶的前提,而传统基于三维球模型或标准头模型模板的溯源结果与真实致痫灶误差较大。本研究拟在构建真实头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癫痫患者睡眠期脑电中的痫性发作棘波,通过多偶极子与真实头模型计算出大脑皮层电流密度分布,对致痫灶进行溯源定位。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该算法的溯源结果定位准确率为89.27%,可使植入电极的数量减少(19.34±7.15)%。该方法不仅能够提高致痫灶定位准确性,还能够减少术中额外伤害,为神经外科医生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了更加直观有效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痫灶定位 生物电磁逆问题 多偶极子 真实头模型 癫痫
原文传递
基于高频颅内脑电的致痫区定位和网络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闫秀鹏 王海祥 +1 位作者 周文静 洪波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17年第3期229-236,共8页
目的通过癫痫发作期颅内高频脑电(60~90 Hz)的分析,实现一种基于非参数统计模型的致痫区定位方法,并研究致痫区内外的脑电信号相干性。方法首先构造高频脑电归一化指标——高频能量指数,再用该指标量化各导联的致痫性,并定位致痫区,最... 目的通过癫痫发作期颅内高频脑电(60~90 Hz)的分析,实现一种基于非参数统计模型的致痫区定位方法,并研究致痫区内外的脑电信号相干性。方法首先构造高频脑电归一化指标——高频能量指数,再用该指标量化各导联的致痫性,并定位致痫区,最后分析致痫区内外电极的幅度相干和相位相干性。结果分析了8例有良好术后效果的癫痫患者共1252个电极触点的颅内脑电数据,以临床癫痫灶定位结果作为参考,高频能量指数平均敏感性29.57%、特异性96.67%。8位患者的致痫电极之间的平均相干性显著高于非致痫电极之间的相干性。结论构造了颅内脑电高频能量指标,并用非参数统计模型定位致痫区,特异性高于已有研究,能够帮助医生在癫痫手术规划中寻找关键相关致痫电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痫区 定位 高频 颅内脑电 相干性
下载PDF
基于癫痫网络动态重构与虚拟切除的致痫区定位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黄保强 李春胜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65-1172,共8页
药物难治性癫痫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颅内脑电图已广泛应用于致痫区定位。目前,多数癫痫网络分析依赖于致痫区节点的属性,比如中心性、出入度等,上述特征有一定片面性,且难以应用到个体化患者治疗中。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致痫区定位方法,... 药物难治性癫痫可通过手术进行治疗,颅内脑电图已广泛应用于致痫区定位。目前,多数癫痫网络分析依赖于致痫区节点的属性,比如中心性、出入度等,上述特征有一定片面性,且难以应用到个体化患者治疗中。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致痫区定位方法,通过引入神经计算模型,重构动态化的癫痫网络,结合虚拟切除和空间邻域扩张方法,来实现致痫区定位。本文分析了11位难治性癫痫患者的皮层脑电图(ECoG)数据,利用患者发作间期数据和手术切除区域和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术后疗效好的患者中,定位区域与手术区域的一致率明显高于术后疗效差的患者。术后效果好的患者和效果差的患者定位区域的平均偏离距离分别为15 mm和36 mm。预后分析显示,以本文定位区域进行手术切除,当前疗效差的患者能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本文方法能够为难治性癫痫患者手术治疗提供个体化方案,为癫痫外科提供一种量化的分析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网络 致痫区定位 神经计算模型 虚拟切除
原文传递
难治性癫痫的病灶定位及手术治疗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蓉 朱明霞 +1 位作者 陈登奎 庄进学 《癫痫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12年第2期72-74,共3页
目的:探究难治性癫痫(intraclable epilepsy,IE)的病灶定位方法,以及皮层电极监测下将致痢灶切除或加皮层热凝术对1E的临床治疗效果,企为临床治疗IE提供新思路。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我院癫痫中心接收并确诊的62例IE患... 目的:探究难治性癫痫(intraclable epilepsy,IE)的病灶定位方法,以及皮层电极监测下将致痢灶切除或加皮层热凝术对1E的临床治疗效果,企为临床治疗IE提供新思路。方法:对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我院癫痫中心接收并确诊的62例IE患者采用头颅CT十头颅磁共振成像技术(MRI)+视频脑电图监测(V—EEG)+皮层脑电图(ECoG)+深部脑电图(DEEG)联合对致痫病灶进行定位,55例(89%)检出致痴灶,在皮层双电极检测显微镜下将检出的致痫病灶切除;对于仍有痫样放电的患者加行皮层热凝术,但若致痢病灶位于重要功能区则单行皮层热凝术。结果:62例IE患者经CT+MRI+V-EEG+ECoG+DEEG联合检出致痫病灶者55例,经皮层电极监测显微镜下切除致痫灶并加行皮层热凝术后,52例患者术后癫痫发作停止,且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3例(5%)患者半年后出现复发,但是表现出的症状明显较未行皮层热凝术术前轻,且癫痫发作持续的时间也明显较未行皮层热凝术术前变短。结论:CT+MRI+V-EEG+ECoG+DEEG联合监测能很好地对IE患者的致痫病灶进行定位;ECoG监测显微镜下切除致痫病灶加行皮层热凝术,对IE患者疗效确切:出血少、操作简便、安全省时、治愈率较高、术后的并发症少、复发率较低,能明显改善IE患者的生活质量,适合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癫痫(IE) 致痫灶 定位 皮层热凝术
下载PDF
枕叶癫痫的术前定位 被引量:2
7
作者 遇涛 李勇杰 +2 位作者 王玉平 张国君 杜薇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年第3期161-164,共4页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9例枕叶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讨论枕叶癫痫的临床特征和致痫灶的术前定位。方法:应用临床发作症状评估、CT/MRI扫描、SPECT/PET检查、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颅内电极记录以及皮层脑电监测等方法综合定位枕叶癫痫患者的...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9例枕叶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讨论枕叶癫痫的临床特征和致痫灶的术前定位。方法:应用临床发作症状评估、CT/MRI扫描、SPECT/PET检查、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颅内电极记录以及皮层脑电监测等方法综合定位枕叶癫痫患者的致痫灶。结果:视觉先兆及头或眼向一侧偏转是最常见的发作早期改变;发作形式以复杂部分性发作为主,也可以继发全面性发作。致痫灶位于枕叶内侧面2例,背外侧面7例,其中致痫灶位于枕叶与顶叶的临界区1例,枕叶与颞叶的临界区或累及颞叶后部4例。术后随访1年以上,按照Engel's术后效果分级:Ⅰ级5例,Ⅱ级2例,Ⅲ级1例,Ⅳ级1例。结论:视觉先兆的出现常常提示致痫灶位于枕叶,MRI检查以及发作初始期头和眼向一侧偏转等症状学特点均有较高的定侧定位价值。当其他方法定位致痫灶较困难时,应用颅内电极记录有助于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叶癫痫 致痫灶 术前定位
下载PDF
纳米技术在药物抵抗性癫痫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
8
作者 黎玉丹 周琴 +1 位作者 田间 潘松青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0年第6期1023-1026,共4页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中药物抵抗性癫痫的治疗是重点和难点。近些年,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一些纳米材料能穿透血脑屏障的特性,纳米材料在精准定位致痫区、抗癫痫药物输送等方面的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介... 癫痫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中药物抵抗性癫痫的治疗是重点和难点。近些年,随着纳米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一些纳米材料能穿透血脑屏障的特性,纳米材料在精准定位致痫区、抗癫痫药物输送等方面的应用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一些目前正在研究使用的脑靶向纳米载体,以及这些纳米载体在药物抵抗性癫痫诊断和治疗方面的研究,期望不久的将来有纳米载体能够对癫痫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抵抗性癫痫 纳米载体 靶向治疗 药物输送 致痫区定位
原文传递
难治性症状性癫痫患者头皮高频振荡波与棘尖波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刚 蒋涛 +4 位作者 但炜 胡铁弋 谢延风 石全红 詹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2072-2075,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难治性症状性癫痫发作间期及发作前期高频振荡波(high frequency oscillations,HFOs)的出现量与棘尖波数量的关系及在病灶周围的空间分布特点,探讨HFOs对致痫灶的定位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47例难... 目的通过分析难治性症状性癫痫发作间期及发作前期高频振荡波(high frequency oscillations,HFOs)的出现量与棘尖波数量的关系及在病灶周围的空间分布特点,探讨HFOs对致痫灶的定位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47例难治性症状性癫痫患者共131次癫痫发作的视频脑电图。根据发作间期棘尖波的出现量将患者分为3组:大量组(A组)、中量组(B组)、少量组(C组),比较各组患者HFOs(Gama、Ripples)的出现量;根据棘尖波出现部位与病灶位置的关系将导联分为病灶区组(D)和非病灶区组(E),比较2组中HFOs的出现量,并分析棘尖波、HFOs在病灶区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探讨发作前期发作启动区(seizure onset zone,SOZ)内棘尖波和HFOs的出现率。结果 1 A、B、C 3组中棘尖波数量越大的组HFOs的出现量亦越大(P<0.05)。2D组中HFOs的出现量大于E组(P<0.05);病灶区内棘尖波的敏感性高于HFOs,但特异性小于HFOs(P<0.05)。3发作前期SOZ导联内HFOs的出现率(47.4%,37/78)高于棘尖波(29.5%,23/78,P<0.05)。结论棘尖波联合头皮HFOs能提高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皮脑电 高频振荡波 致痫灶 定位
下载PDF
联合应用电生理技术对癫痫灶精确定位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志坚 蒋健 +1 位作者 杨天明 王嵘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04年第1期1-6,共6页
目的:联合应用多种电生理技术(EEG)对痫灶进行定位。方法:运用多种EEG技术对50例癫痫患者行痫灶定位,并与各种神经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比较。定位明确患者行手术治疗,标本行光镜及透射电镜检查,治疗结果以Engel疗效分级评价。结果:使用EE... 目的:联合应用多种电生理技术(EEG)对痫灶进行定位。方法:运用多种EEG技术对50例癫痫患者行痫灶定位,并与各种神经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比较。定位明确患者行手术治疗,标本行光镜及透射电镜检查,治疗结果以Engel疗效分级评价。结果:使用EEG技术对痫灶定位,其准确率为83.3%,以EEG技术为基础,并与神经影像学方法联合应用,痫灶定位准确率则达到100%。具有EEG异常的癫痫患者,痫灶必然伴有相应病理性损害。结论:反复、多次视频脑电(VEEG)监测,是痫灶定位的首选方法。多种类型的EEG在不同的时段进行监测,是高效、经济、安全无创,可明显提高癫痫灶的检出率及定位的准确性,提高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技术 癫痫 定位 神经影像学检查 电镜检查 光镜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