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3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短时强对流天气的若干环境参数特征分析 被引量:275
1
作者 樊李苗 俞小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56-165,共10页
利用中国2005-2009年2 000多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雨量资料和2002-2011年部分探空站探空资料,研究了中国短时强降水、强冰雹、雷暴大风以及混合型强对流天气的环境参数特征,通过环境参数特征的对比分析,将上述四种强对流天气加以区分,并... 利用中国2005-2009年2 000多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雨量资料和2002-2011年部分探空站探空资料,研究了中国短时强降水、强冰雹、雷暴大风以及混合型强对流天气的环境参数特征,通过环境参数特征的对比分析,将上述四种强对流天气加以区分,并对所选取的探空数据和环境参数进行了分类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通过T-logp图温湿曲线形态、500~700hPa和850~500hPa温差、0℃、-20℃层和平衡层高度、地面和1.5km高度的露点温度、1.5km高度温度露点差、对流有效位能和0~6km垂直风切变等区分上述四种类型强对流天气的环境背景;(2)纯粹短时强降水天气(包括I、II型)与强冰雹天气、雷暴大风天气环境参数的区别比较显著,前者与后两者相比主要表现在较小的700~500hPa和850~500hPa温差,弱的垂直风切变,较高的0℃层、-20℃层和平衡层高度,较大的地面和地面以上1.5km处的露点温度,其中短时强降水I型(占了纯粹短时强降水的大多数)以其整层较高的相对湿度与其他类型强对流的环境背景差异最为明显;(3)混合型强天气与强冰雹天气、雷暴大风天气在T-logp图温湿曲线形态、对流有效位能及0~6km垂直风切变诸方面特征相似,表现为对流层中层存在明显干层、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和0~6km垂直风切变,但在相对较高的平衡层高度、较高地面和地面以上1.5km处露点温度及较小的850~500hPa温差等方面与纯粹短时强降水更为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环境参数 T-logp图
下载PDF
江淮地区龙卷超级单体风暴及其环境参数分析 被引量:47
2
作者 周后福 刁秀广 +2 位作者 夏文梅 王德育 项阳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6-317,共12页
利用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3—2010年发生在江淮地区的6个龙卷超级单体风暴及其环境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龙卷超级单体风暴H_(BASE)平均为1.7 km,H_(TOP)平均为9.1 km;H多在风暴的下部,近于下部的1/4处。H_(... 利用多普勒雷达探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3—2010年发生在江淮地区的6个龙卷超级单体风暴及其环境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1)龙卷超级单体风暴H_(BASE)平均为1.7 km,H_(TOP)平均为9.1 km;H多在风暴的下部,近于下部的1/4处。H_(BASE)平均值比江淮地区各种超级单体的平均值低得多,H_(TOP)则略低。(2)龙卷超级单体I_(VIL)平均为25.6 kg/m^2,Z_(MX)平均为54.8 dBz。和江淮地区超级单体相比,龙卷I_(VIL)要小得多,而龙卷Z_(MX)略低。(3)龙卷超级单体的中气旋M_(BASE)、M_(TOP)和M_(SHR)平均值分别为1.2 km、3.9 km和14.4×10^(-3)s^(-1),和江淮地区超级单体相比,龙卷M_(BASE、M_(TOP)明显低,而M_(SHR)略高。(4)TVS参数最强时的VAD在12—45 m/s,V_(LLD)多大于30 m/s,V_(MXD)多超过30 m/s,V_(MXD)的高度不低于0.8 km,T_(DPT),在2.4—6.4 km,T_(BASE)在0.7—1.5 km,T_(TOP)在2.3—6.4 km,T_(MXSHR)超过22×10^(-3)s^(-1)。TVS参数最强时间与龙卷实际时间基本吻合,平均相差4.2 min;平均而言,TVS出现后6 min有龙卷发生。(5)雷达推算的龙卷超级单体的0—6 km风垂直切变比江淮地区超级单体的风垂直切变平均值高15.2%;龙卷发生前ICAPE平均为1752 J/kg,I_k为38℃,850 hPa到地面风切变平均超过12 m/s,850—500 hPa温差平均为23.7℃。龙卷发生前能量处在中等到强的状态,大气不稳定性较强,风垂直切变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超级单体风暴 中气旋 TVS 环境参数
下载PDF
中国龙卷时空分布及其环境物理量特征 被引量:25
3
作者 冯佳玮 闵锦忠 庄潇然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30-539,共10页
利用2004—2012年《中国气象灾害年鉴》和CFSR再分析资料,研究中国龙卷的时空分布以及三个龙卷频发区的环流背景场和环境物理量特征,并比较他们之间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中国龙卷多发生于春夏季,午后傍晚较多,江苏和广东等平原地区出... 利用2004—2012年《中国气象灾害年鉴》和CFSR再分析资料,研究中国龙卷的时空分布以及三个龙卷频发区的环流背景场和环境物理量特征,并比较他们之间的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中国龙卷多发生于春夏季,午后傍晚较多,江苏和广东等平原地区出现龙卷概率最高。龙卷临近时,"江苏及其邻近地区"位于500 hPa槽前,850 h Pa上有西南急流,造成了较强的低层垂直风切变;"广东及其邻近地区"在龙卷发生前地面对流有效位能均值达997.3 J/kg,0~1 km螺旋度均值达91 m^2/s^2,层结不稳定,动力抬升强;"东北地区"受深厚东北冷涡控制,整层水汽含量低,中低层比湿均值小于10 g/kg。通过比较环境物理量平均场的分布特征发现:螺旋度、垂直风切变、能量螺旋度指数和强龙卷参数对分析龙卷发生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东北地区"对流有效位能和比湿均值远低于"江苏及其邻近地区"和"广东及其邻近地区",但高低空的温度直减率大、中低层的垂直风切变强,该地区也会产生龙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卷 环境参量 时空分布 对流有效位能 螺旋度
下载PDF
河南省分类强对流环境物理条件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王迪 牛淑贞 +1 位作者 曾明剑 张一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18-628,共11页
以冰雹、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三类划分河南省2006-2015年暖季国家自动气象站的强对流个例,考虑到月际变化和气候背景差异对强对流发生环境的影响,采用ECMWF再分析资料计算表征大气动力、热力及水汽条件等特性的物理参数及其15 d滑动平... 以冰雹、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三类划分河南省2006-2015年暖季国家自动气象站的强对流个例,考虑到月际变化和气候背景差异对强对流发生环境的影响,采用ECMWF再分析资料计算表征大气动力、热力及水汽条件等特性的物理参数及其15 d滑动平均值,对比分析各月三类天气环境物理条件特征,并提炼分类强对流的关键物理参数。结果表明:河南省暖季短时强降水发生频率最高,冰雹最少,各类均主要出现在14-20时。三类强对流发生临近时刻大多数物理参数的月际差异非常明显,应用时有必要分月讨论。参数偏离滑动气候态的异常特征对于分类强对流同样有价值,且不同物理条件偏差特征差异明显。平均来说,短时强降水与冰雹的环境条件各月差异显著,主要体现在:整层可降水量、地面露点温度和K指数较大,0℃和-20℃层高度较高,低层垂直风切变较大,低层辐合和正涡旋特征较强,而850与500 hPa温差和对流有效位能较小。冰雹与雷暴大风的物理参数特征大多非常相似,不过冰雹的整层可降水量和地面露点温度更小、0℃和-20℃层高度更低、高层辐合和正涡旋特征更强,尤其在7月和8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类强对流 环境参数 潜势预报 ECMWF再分析资料
下载PDF
鲁中地区强对流天气的气候特征及相关环境参数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高晓梅 俞小鼎 +3 位作者 马守强 杨萌 王世杰 周树华 《海洋气象学报》 2019年第3期43-54,共12页
利用鲁中地区2001—2016年伴随瞬时风力不低于8级的所有强对流天气个例共106次进行分析,总结其气候特征,并通过箱须图的形式研究了分类强对流天气相关环境参数的分布特征和预报阈值。结果表明:2001—2016年强对流天气分布呈山区多、平... 利用鲁中地区2001—2016年伴随瞬时风力不低于8级的所有强对流天气个例共106次进行分析,总结其气候特征,并通过箱须图的形式研究了分类强对流天气相关环境参数的分布特征和预报阈值。结果表明:2001—2016年强对流天气分布呈山区多、平原少、中部多、北部和西南部少的特点;6月和6月中旬是主要月份和旬份;地面辐合线是最主要触发机制类型;雷暴大风型、冰雹雷暴大风型和强降水混合型对应的地面和850hPa的平均温度露点差,0~1km和0~3km垂直风切变,SWEAT指数、LI指数、K指数、风暴相对螺旋度、高度指数等环境参数各有不同的最低阈值;鲁中地区易发生强对流天气的0℃层高度为4.1km左右;对于伴随冰雹的强对流天气,其融化层高度比0℃层高度低0.6km左右。根据以上环境参数的分布特征、高低空垂直风切变的强弱变化可对3类强对流天气进行一定程度的区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气候特征 环境参数 预报阈值
下载PDF
基于环境参数的极端暴雨指数构建及其应用 被引量:17
6
作者 张霞 王新敏 +1 位作者 栗晗 吕林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98-912,共15页
采用百分位法和1981—2010年30年逐年日降水量资料,设置了河南省极端暴雨阈值和区域极端暴雨标准,据此选取1981—2016年河南省极端暴雨个例13例,使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1°×1°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对其环境参数进行... 采用百分位法和1981—2010年30年逐年日降水量资料,设置了河南省极端暴雨阈值和区域极端暴雨标准,据此选取1981—2016年河南省极端暴雨个例13例,使用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1°×1°再分析资料(ERA-Interim)对其环境参数进行分析,发现:表征大气水汽、动力及不稳定条件的环境参数,如850 hPa比湿和涡度、700 hPa垂直速度和V风分量,200 hPa散度、整层可降水量、K指数、0~3 km垂直风切变等,在极端暴雨过程中的平均值远远偏离其气候平均值,上述环境参数对极端暴雨预报有指示意义;环境参数的标准差倍数与降雨量具有较好相关性,二者的分位值基本沿y=x的对角线分布,环境参数标准差倍数分位值≥80%时,对异常降水(降水分位≥90%)有明显正相关;而环境参数标准差倍数分位较低时(<40%),则更多对应了小量级降水。单一环境参数的异常往往不能体现降水异常程度,基于对极端暴雨有明确指示意义的8个环境参数,组建了极端暴雨指数(ERI),经13例极端暴雨个例回代和预报效果评估,ERI≥0.7时,极端暴雨TS评分达35%,漏报率为27%,空报率为49%,可将其作为极端暴雨预报的参考阈值。2018年“温比亚”台风极端暴雨过程中应用表明,该指数对极端暴雨落区预报有较好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指数 环境参数 标准差 窗口密度 分位值
下载PDF
湖北省不同类型雷暴大风的时空分布及环境参数特征 被引量:16
7
作者 韦惠红 许冠宇 +3 位作者 刘希文 张家国 李双君 姜杰 《暴雨灾害》 2022年第1期66-75,共10页
基于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和雷达资料,对湖北省2007-2015年雷暴大风的天气类型、时空分布和环境条件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箱线图展示的结果分区域分季节讨论了各型雷暴大风的环境参数特征。结果表明:(1)湖北雷暴大... 基于常规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和雷达资料,对湖北省2007-2015年雷暴大风的天气类型、时空分布和环境条件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箱线图展示的结果分区域分季节讨论了各型雷暴大风的环境参数特征。结果表明:(1)湖北雷暴大风分为高空冷平流强迫型、低层暖平流强迫型、斜压锋生型、准正压型,其发生在3-8月,其中夏季(6-8月)雷暴大风占其全年总数的78%;一天中,其主要发生在15-19时,峰值在16时;雷暴大风空间分布不均,其高频中心位于鄂西南的宜昌和鄂东的黄石。(2)各型雷暴大风存在季节和区域差异,斜压锋生型主要出现在春季,高空冷平流强迫型、低层暖平流强迫型、准正压型主要出现在夏季;高空冷平流强迫型在鄂西北发生最多,低层暖平流强迫型在宜昌地区、江汉平原、鄂东均出现较多,准正压型和斜压锋生型在鄂东发生最多。(3)高空冷平流强迫型雷暴大风的850 hPa与500 hPa温差(ΔT_(85))和中低层(925-500 hPa)风垂直切变(S_(L95))较大,850 hPa露点温度(T_(d85))偏低;低层暖平流强迫型的S_(L95)、K指数均较大;准正压型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较大、S_(L95)、低层(925-700 hPa)风垂直切变(S_(L97))较小;斜压锋生型的S_(L95)和S_(L97)均较大。(4)湖北雷暴大风的对流参数K指数、ΔT_(85)、CAPE的阈值分别为35℃、25℃和925 J·kg^(-1),鄂西北、鄂东的对流参数离散度较大,按区域归纳各型雷暴大风的对流参数阈值,对当地雷暴大风预报预警更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大风 环境参数 时空分布 箱线图 湖北
下载PDF
局部热暴露对人体全身热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1
8
作者 张宇峰 赵荣义 《暖通空调》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30,34,共7页
介绍了有关局部热暴露的研究背景和重要进展,包括局部热暴露环境参数对局部热感觉的影响,局部热感觉对全身热反应的影响,不同部位的局部热感觉对全身热感觉影响的权重,以及相关的心理学和生理学研究现状。讨论了局部热暴露环境评价指标... 介绍了有关局部热暴露的研究背景和重要进展,包括局部热暴露环境参数对局部热感觉的影响,局部热感觉对全身热反应的影响,不同部位的局部热感觉对全身热感觉影响的权重,以及相关的心理学和生理学研究现状。讨论了局部热暴露环境评价指标的选取和局部热暴露作用部位的选择,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部热暴露 人体调节 全身热反应 环境评价 心理学
下载PDF
崇明东滩湿地芦苇和互花米草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与生境的相关性 被引量:15
9
作者 潘宇 李德志 +3 位作者 袁月 徐洁 高锦瑾 吕媛媛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9,共9页
应用GIS技术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崇明东滩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Steud.〕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种群斑块的分布格局和沿潮位梯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部分环境参数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 应用GIS技术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崇明东滩湿地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Cav.)Trin.exSteud.〕和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种群斑块的分布格局和沿潮位梯度的分布特征及其与部分环境参数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1 500 m×100 m尺度内共有42个斑块;其中,互花米草种群斑块数量较少(13个)但面积和周长均较大,呈集中化分布特征;芦苇种群斑块数量最多(25个)但面积和周长均较小,呈现破碎化特征;芦苇种群的斑块密度和边缘密度均大于互花米草种群,但二者的聚集度指数及连通度指数均较高。沿潮位降低,芦苇种群数量减少,互花米草种群数量增多;中、低潮位以互花米草种群为主,中、高潮位以芦苇种群为主。不同潮位二者活体与立枯体株数有明显差异且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互花米草总株数与芦苇活体株数、互花米草立枯体株数与芦苇立枯体株数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该区域内各景观和斑块类型格局指数数值均较高,Shannon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均较大。不同潮位的环境参数差异明显且与距堤坝的距离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中潮位相对高程最高(9.2 m),低潮位土壤盐度最高(37.17 ng.L-1);随潮位降低土壤总氮和总磷含量总体上下降,但中高潮位土壤总磷含量最高、高潮位土壤总氮含量最高。芦苇活体株数与距堤坝的距离及土壤盐度、互花米草活体株数与相对高程及土壤总磷含量、互花米草总株数与相对高程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结果揭示:该区域景观已出现破碎化现象;互花米草种群规模逐年增大,与芦苇种群有明显的竞争,二者呈明显的镶嵌分布格局。高潮位的相对高程低而土壤盐度高,这种微生境有利于互花米草生长却能抑制芦苇生长,对二者的扩散和分布格局产生复杂的局部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苇 互花米草 分布格局 潮位 环境参数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铁山港湾水质状况发展趋势 被引量:15
10
作者 韦蔓新 赖廷和 何本茂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9-74,共6页
铁山港湾是广西沿海受径流影响较小的海湾,也是“南珠”养殖的重要基地之一。本文通过 1983—1984 年和 1996—1997 年丰、枯水期对该湾的调查研究资料,在对该湾主要环境参数进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运用营养状态指数法和水质指数法... 铁山港湾是广西沿海受径流影响较小的海湾,也是“南珠”养殖的重要基地之一。本文通过 1983—1984 年和 1996—1997 年丰、枯水期对该湾的调查研究资料,在对该湾主要环境参数进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运用营养状态指数法和水质指数法对该湾 15 a 间的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湾 15 a 间盐度呈相对稳定状态,pH、DO 和 COD 变化不大,营养盐中 N 呈上升趋势,P 则相反,Si 随枯、丰水期变化而呈升、降趋势;但营养盐结构变化较大,显著 N 限制状况已转变为接近适宜,而 P 和 Si 则从供给充足向相对不足方向演化;水域营养状况属贫营养型,水质状况正在向良好状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趋势 铁山港湾 环境参数 水质状况 营养状态指数法 水质指数法 营养盐
下载PDF
沈阳地区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环境参数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1
作者 李崇 吉曹翔 +5 位作者 夏传栋 张治 李典 孟鹏 班伟龙 梁红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6年第6期43-51,共9页
利用常规探空观测和WRF分析场等资料,分析了2005—2014年沈阳地区强对流天气的气候背景特征、演变规律及日变化特征等,将强对流天气划分为冰雹、雷暴大风(≥17.2 m·s-1)、短时强降水(≥20 mm·h-1)和混合型4种类型;并分析探空... 利用常规探空观测和WRF分析场等资料,分析了2005—2014年沈阳地区强对流天气的气候背景特征、演变规律及日变化特征等,将强对流天气划分为冰雹、雷暴大风(≥17.2 m·s-1)、短时强降水(≥20 mm·h-1)和混合型4种类型;并分析探空资料在强对流天气潜势预报中的作用,着重探讨14时(02时)探空资料对沈阳地区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潜势预报的作用。结果表明:2005—2014年沈阳地区4种强对流天气中,以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次数最多,其次为雷暴大风天气,冰雹天气的发生次数最少,多数强对流天气发生在午后至傍晚。由合成T-Log P图的温湿廓线可知,沈阳地区短时强降水天气发生时中低层存在显著湿区,与雷暴大风和冰雹为主的强对流天气温湿廓线明显不同,多数合成T-Log P图的显著特点为中层大气干燥。冰雹型强对流天气的0℃层和-20℃层高度明显低于其他强对流天气类型的高度;冰雹型强对流天气T700-T500和T850-T500显著大于短时强降水型及雷暴大风型强对流天气,且T850-T500的指示意义更好;4种强对流天气类型平均SI均出现了正值,说明SI失去了不稳定性的指示意义;短时强降水天气的K指数明显高于冰雹天气;雷暴大风天气发生时对流有效位能明显小于其他强对流天气类型。可见,WRF中尺度模式中的T-Log P预报图对沈阳地区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临近潜势预报 环境参数 T-LogP图 WRF中尺度模式
下载PDF
X70管线钢在大庆土壤环境中微生物腐蚀行为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陈旭 李帅兵 +3 位作者 郑忠硕 肖继博 明男希 何川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5-181,共7页
采用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技术和SEM、EDS、XRD分析方法研究了X70管线钢在含硫酸盐还原菌(SRB)的大庆土壤模拟溶液中的微生物腐蚀行为。结果表明,SRB在大庆土壤环境模拟溶液中生长周期分为对数生长期、衰减期和死亡期3个阶段。SRB的... 采用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技术和SEM、EDS、XRD分析方法研究了X70管线钢在含硫酸盐还原菌(SRB)的大庆土壤模拟溶液中的微生物腐蚀行为。结果表明,SRB在大庆土壤环境模拟溶液中生长周期分为对数生长期、衰减期和死亡期3个阶段。SRB的新陈代谢对大庆土壤环境产生显著影响:pH值在SRB生长的前2 d降低,然后呈逐渐上升趋势。氧化还原电位在SRB对数生长期降低,在衰减期和死亡期呈增加趋势。溶液电导率在SRB的对数生长期时增加,在衰减期和死亡期呈整体减小趋势。在SRB对数生长期,游离的SRB利用其新陈代谢产物H将硫酸盐还原成硫化物,促进了点蚀的发生;在SRB衰减期,腐蚀产物成团簇状,膜层致密,减缓腐蚀;在SRB死亡期,生物膜脱落,腐蚀产物膜有明显裂纹出现,形成微观腐蚀电池,导致X70管线钢的腐蚀加剧。X70管线钢在SRB的大庆土壤中腐蚀产物为FeS和Fe3O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70 管线钢 大庆土壤 硫酸盐还原菌腐蚀 生长周期 环境参数
原文传递
新疆短时强降水天气主要流型及环境参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黄艳 俞小鼎 张云惠 《气象科技》 2022年第1期85-93,共9页
利用近10年新疆暖季(5—9月)常规观测、区域自动站小时降水资料,对468个短时强降水过程的主要流型、关键环境参数特征及预报阈值进行讨论。结果表明:新疆短时强降水的流型有中亚低槽(涡)、西西伯利亚低槽(涡)、西北气流等3种,中亚低槽(... 利用近10年新疆暖季(5—9月)常规观测、区域自动站小时降水资料,对468个短时强降水过程的主要流型、关键环境参数特征及预报阈值进行讨论。结果表明:新疆短时强降水的流型有中亚低槽(涡)、西西伯利亚低槽(涡)、西北气流等3种,中亚低槽(涡)是影响新疆短时强降水的主要流型;探空温湿廓线可分为Ⅰ型(整层干)、Ⅱ型(上干下湿)、Ⅲ型(上湿下干)和Ⅳ型(整层湿),Ⅰ型和Ⅲ型是新疆短时强降水的主要类型;中亚低槽(涡)主要是探空温湿廓线Ⅲ、Ⅳ型,西伯利亚低槽(涡)多为Ⅰ、Ⅱ型,西北气流Ⅰ、Ⅲ型居多。3种流型对应的主要环境参量最低阈值:850 hPa与500 hPa温差分别为24.0℃、25.0℃和27.0℃、地面至700 hPa露点温度均值分别为3.0℃、2.0℃和2.9℃;CAPE分别为117 J·kg^(-1)、146 J·kg^(-1)和103 J·kg^(-1)、0~6 km垂直风切变分别为0.8×10^(-3)s^(-1)、1.0×10^(-3)s^(-1)和0.5×10^(-3)s^(-1)。本文对新疆短时强降水主要流型配置、短临预报潜势及阈值进行初探,为新疆短时强降水短临预报预警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主要流型 环境参数特征 预报阈值
下载PDF
不同通风模式鸡舍舍内环境参数比较研究 被引量:12
14
作者 赵宇 陈辉 +2 位作者 鲍永志 王冲 黄仁录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41-45,共5页
为了解不同通风模式的鸡舍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通过对两栋不同通风方式的鸡舍内部环境进行24 h的连续不断监测,通过对两栋鸡舍内部环境参数对比,确定适合蛋鸡生产的通风模式。结果显示:纵横向混合通风模式更优于纵向通风模式,舍... 为了解不同通风模式的鸡舍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通过对两栋不同通风方式的鸡舍内部环境进行24 h的连续不断监测,通过对两栋鸡舍内部环境参数对比,确定适合蛋鸡生产的通风模式。结果显示:纵横向混合通风模式更优于纵向通风模式,舍内温度混合通风模式平均气温17℃,纵向通风模式为13℃,湿度混合通风模式为44.4%,纵向通风为53.1%;二氧化碳混合通风模式为844.12 mg/m^3,纵向通风模式为872.88 mg/m^3;粉尘方面,混合通风模式下的PM2.5和PM10都低于纵向通风模式鸡舍。试验表明,混合通风模式的鸡舍更有利于蛋鸡的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鸡舍 通风模式 环境参数
下载PDF
山东沿海中国蛤蜊的繁殖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杨林 李琪 +2 位作者 闫红伟 孔令锋 于瑞海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14-520,共7页
本研究于自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对中国山东海阳沿海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的繁殖周期及其与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和叶绿素a含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山东沿海的中国蛤蜊全年只有1个繁殖周期,可分为6个时期:休止期,形成期、增殖期、... 本研究于自2008年4月至2009年3月对中国山东海阳沿海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的繁殖周期及其与环境因子(温度、盐度和叶绿素a含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山东沿海的中国蛤蜊全年只有1个繁殖周期,可分为6个时期:休止期,形成期、增殖期、成熟期、排放期、耗尽期。组织学观察显示,配子发育周期分为2个明显的阶段:11月至翌年2月的休止期和包括配子形成、成熟和排放的性腺发育期。该地区中国蛤蜊雌雄配子的发育时间基本同步,配子发生均始于3月,大部分个体在6月至7月成熟,8月雌雄配子大规模排放。中国蛤蜊的卵母细胞直径呈显著的周年变化(P<0.05),从3月开始增加,7月达最大值。随着产卵的发生,卵径逐渐减小,至11月降至最低。条件指数在配子发生期开始增大,成熟期达到最高值,产卵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蛤蜊 繁殖年周期 环境因子 条件指数
下载PDF
基于STC12C5A60S2单片机的室内环境检测系统设计 被引量:10
16
作者 兰高羽 边树海 《现代建筑电气》 2012年第10期13-18,共6页
介绍了基于STC12C5A60S2单片机的室内环境检测系统设计方法。为了对室内不同环境(包括客厅、卧室、厨房和卫生间)的不同参数进行实时检测,整个系统以客厅为核心,将实时检测到的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处的环境参数值传送给客厅系统,实现... 介绍了基于STC12C5A60S2单片机的室内环境检测系统设计方法。为了对室内不同环境(包括客厅、卧室、厨房和卫生间)的不同参数进行实时检测,整个系统以客厅为核心,将实时检测到的卧室、厨房、卫生间等处的环境参数值传送给客厅系统,实现了对室内不同环境、不同参数的实时检测和显示。当室内环境中的CO浓度、NH3浓度、H2S浓度、煤气浓度或甲醛浓度超标时,系统会自动报警,同时根据实时检测到的温、湿度和光照度值来决定电器(如空调、加湿器、灯具)的开关状态,以达到节能的效果。该系统简单,可靠性强,成本低,可扩展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C12C5A60S2单片机 环境参数 浓度 室内环境检测
下载PDF
厨余垃圾好氧堆肥技术及优化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7
作者 乔如陆 王凌霄 +4 位作者 孙玉鑫 李国学 常瑞雪 李季 李彦明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21-828,共8页
垃圾分类政策实施后厨余垃圾的分出量与日俱增,现有资源化处理利用设施面临巨大挑战.好氧堆肥技术的处理规模灵活、设施可调整、工艺适配性高,具有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的应用潜力,深入剖析厨余垃圾好氧堆肥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对未... 垃圾分类政策实施后厨余垃圾的分出量与日俱增,现有资源化处理利用设施面临巨大挑战.好氧堆肥技术的处理规模灵活、设施可调整、工艺适配性高,具有厨余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的应用潜力,深入剖析厨余垃圾好氧堆肥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对未来实现其“高效、高品质、低污染”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系统综述好氧堆肥处理厨余垃圾的基本原理和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深入剖析添加微生物菌剂和调节环境参数(自由空域、含水率、颗粒粒径、通风量等)两类方法的优缺点和改进方向.总结得出两类方法都是通过提高功能性微生物的活性来加快发酵速率并实现污染气体的减排,而利用土著功能性微生物能够避免菌剂添加失灵、种群间竞争等问题,并指出环境参数调节应重点关注物料比表面积和孔隙度的平衡,提高氧气的利用率以增强功能性微生物的活性,进而获取最佳的厨余垃圾好氧堆肥工艺参数,为反应器的设计以及现有工程的改造升级提供参数支撑.未来厨余垃圾好氧堆肥技术的工艺优化应是多方面的有机结合,通过多学科交叉和高效技术结合实现对功能性微生物的改造,构建智能化、数字化的厨余垃圾好氧堆肥过程,降低处理成本.(图4表1参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堆肥 厨余垃圾 微生物菌剂 环境参数 工艺优化
原文传递
承德山区夏季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及环境参数特征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宏 王秀明 +7 位作者 姜云雁 高艳春 杨杰 尤国军 冯钰博 胡琪琭 李兆祺 张宇杰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469-1483,共15页
利用河北承德山区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卫星资料、承德CB型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8—2017年夏季6—8月承德山区146次短时强降水事件,结果表明:夏季承德山区短时强降水的大尺度环流型特征表现为冷涡型的占... 利用河北承德山区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卫星资料、承德CB型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8—2017年夏季6—8月承德山区146次短时强降水事件,结果表明:夏季承德山区短时强降水的大尺度环流型特征表现为冷涡型的占比最高,达45%,西风槽型次之,占34%,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外围型仅占21%;其中,6月的短时强降水大多发生在冷涡背景下且强降水落区分散,而7月上旬至中旬的短时强降水多受西风槽影响,7月下旬之后转变为副高外围型;副高外围型和西风槽型短时强降水空间分布相似,多集中在承德南缘燕山迎风坡。此外,与华北雨季主要受副高北跳影响不同,承德山区短时强降水集中在6月下旬至7月下旬,且其峰值出现在冷涡和西风槽共同影响期间。产生短时强降水的中尺度对流系统主要从西南(北京东北部)、西北(内蒙古)移入承德区界,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承德本地新生的对流风暴。传统雨季以副高外围型为主,其水汽含量较高且存在明显的湿舌,南部山区850 hPa比湿在12 g·kg^(-1)以上,且有较大范围水汽输送,其他流型下的短时强降水过程水汽含量低且水汽输送量不显著,冷涡型850 hPa水汽含量仅为8 g·kg^(-1)。承德山区区域平均大气可降水量中位数值仅为33 mm,冷涡型低至29 mm,即使是副高外围型大气整层可降水量中位数值(38 mm)亦较南侧平原地区低15 mm。承德山区短时强降水发生在层结极不稳定的环境下:冷涡型和西风槽型850 hPa和500 hPa温差中位数值分别为28.6℃和27.9℃,而我国其他地区(包括山区)多在25℃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 短时强降水 时空分布 环境参数
下载PDF
山东省持续性短时强降水过程物理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8
19
作者 赵海军 潘玲 毛子卿 《海洋气象学报》 2023年第1期63-74,共12页
基于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对2007—2019年山东省123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到的持续性短时强降水发生特征、环流形势和环境参数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其间共有81个站点在78个降水日内发生144站次持续性短时强降水,鲁东南地... 基于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和探空资料,对2007—2019年山东省123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观测到的持续性短时强降水发生特征、环流形势和环境参数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其间共有81个站点在78个降水日内发生144站次持续性短时强降水,鲁东南地区发生次数和发生站点比例均明显高于其他区域;降水集中在6月下旬至8月下旬,又以8月上旬至中旬最多。(2)天气过程主要发生在低层绝对湿度和相对湿度高、抬升凝结高度低、暖云层厚的条件性不稳定环境下。(3)准正压类和低层暖平流强迫类探空温湿廓线近似平行,对流有效位能中等、垂直风切变偏弱,低层暖湿平流是大气层结不稳定建立或维持的主导者;斜压锋生类和高空冷平流强迫类探空温湿廓线呈“V”形,低层偏湿、中层偏干,对流有效位能较弱、垂直风切变中等,冷暖平流对于大气层结不稳定的作用均较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持续性 环境参数 水汽 不稳定
下载PDF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in Jiaozhou Bay, China 被引量:8
20
作者 GUO Shujin ZHU Mingliang +4 位作者 ZHAO Zengxia LIANG Junhua ZHAO Yongfang DU Juan SUN Xiaoxia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SCIE CAS CSCD 2019年第5期1611-1624,共14页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i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in Jiaozhou Bay, Qingdao, North China, four seasonal sampling were carried out in 2017. The phytopla...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in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in Jiaozhou Bay, Qingdao, North China, four seasonal sampling were carried out in 2017.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various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were examined.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n the bay was composed of mainly diatoms and dinofl agellates, and several other species of Chrysophyta were also observed. Diatoms were the most dominant phytoplankton group throughout the year, except in spring and winter, when Noctiluca scintillans was co-dominant. High Si/N ratios in summer and fall refl ect the high dominance of diatoms in the two seasons. Temporally, the phytoplankton cell abundance peaked in summer, due mainly to the high temperatures and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in summer. Spatially, the phytoplankton cell abundance was higher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bay than in the other parts of the bay in four seasons. The diatom cell abundances show signifi 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with the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while the dinofl agellate cell abundances show no correlation or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but a signifi 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stratifi cation index. This discrepancy was mainly due to the diff erent survival strategies between diatoms and dinofl agellates. The Shannon-Wiener diversity index ( H′) values in the bay ranged from 0.08 to 4.18, which fell in the range reported in historical studies.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H′ values was quite diff erent from that of chlorophyll a , indicating that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might have high biomass with a low diversity index. Compared with historical studies, we believe that the dominant phytoplankton species have been changed in recent years due mainly to the changing environment in the Jiaozhou Bay in recent 30 yea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environmental parameter SEASONAL variation cell ABUNDANCE Jiaozhou BAY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