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汉诗歌中花卉的隐喻跨域映射研究
1
作者 朱文娟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第8期99-102,共4页
隐喻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是基于身体体验的认知工具,普遍存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和语言中。由于对花卉的认知的普遍性,关于花卉的隐喻大量存在于英汉诗歌中。这些英汉诗歌的作者处于不同的生活地理环境和迥异的文化习俗中,加之各自... 隐喻是从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是基于身体体验的认知工具,普遍存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和语言中。由于对花卉的认知的普遍性,关于花卉的隐喻大量存在于英汉诗歌中。这些英汉诗歌的作者处于不同的生活地理环境和迥异的文化习俗中,加之各自的语言特征产生的思维差异等因素,在诗歌创作中,特别是关于花卉的隐喻的跨域映射,往往会产生异曲同工之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诗歌 隐喻 跨域映射
下载PDF
英汉诗歌中的动态和静态及其转换之比较
2
作者 张春玲 陈宗华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4-36,共3页
"动"与"静"的问题是中文和英语中所关注的重要诗学问题之一。中英文诗歌中"动"与"静"存在着差异和相似之处,因此,研究者有必要系统地对其进行探究,本文将就中英文诗歌中"动"与"... "动"与"静"的问题是中文和英语中所关注的重要诗学问题之一。中英文诗歌中"动"与"静"存在着差异和相似之处,因此,研究者有必要系统地对其进行探究,本文将就中英文诗歌中"动"与"静"的差异、相似性以及诗学意义进行详细分析与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 静态 英汉诗歌 诗学意义
下载PDF
英汉诗歌语言中的“通感”分类
3
作者 刘志广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88-91,共4页
英汉语诗歌语言中“通感”的运用,有很多相同的表义功能。文章通过对英汉诗歌语言中通感的比较及分类分析,表明世界各地人们修辞思维的共通性,以及英汉诗歌在通感运用方面的倾向性。
关键词 英汉诗歌 通感 联想 心理机制
下载PDF
汉英诗歌意象的跨文化研究
4
作者 聂寒玢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01-103,共3页
作为诗歌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意象在汉英诗歌的鉴赏及翻译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语言习惯、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等的差异造成了汉英诗歌中意象的文化寓意的差异。文中选取了汉英诗歌中有关景观、植物和动物三方面的典型意象对这一... 作为诗歌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意象在汉英诗歌的鉴赏及翻译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由于语言习惯、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等的差异造成了汉英诗歌中意象的文化寓意的差异。文中选取了汉英诗歌中有关景观、植物和动物三方面的典型意象对这一差异进行了比较,以期达到深层次的跨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英诗歌 意象 文化寓意
下载PDF
从英汉诗歌的音系分析看英汉诗歌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5
作者 王佳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158-,161,共2页
英文诗歌与汉语诗歌在音系上有很大的不同,本文分析了音系上的三个主要特征:音乐性;节奏性;压韵性。阐释了英汉诗歌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提出要辨证地看待英汉诗歌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关键词 英汉诗歌 可译性 不可互译性
下载PDF
英诗汉译现代化刍议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改娣 《山东外语教学》 2002年第2期69-74,共6页
本文主要从汉语语言习惯、中国诗歌传统和英诗的汉译文对中国新诗发展的作用等方面来探讨对英诗汉译中所出现的主要问题。分析了生硬移植英诗原有句法形式和韵式的弊端,指出“以顿代步”的不合理处,并且提出了英诗汉译应走的现代化方向。
关键词 弊端 现代化 英语诗 翻译 汉语 英译汉
下载PDF
“以顿代步”——似是而非的英诗汉译格律移植策略 被引量:1
7
作者 查建明 《宜春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54-58,共5页
"以顿代步"作为英语格律诗汉译的常用规范,旨在实现格律对应和诗体移植,然而,现代汉诗的"顿"是实际话语的兼顾语音和语义的节奏单位,英诗的"步"却是形式分析的割裂语义的节奏单位,二者不存在形式上和功... "以顿代步"作为英语格律诗汉译的常用规范,旨在实现格律对应和诗体移植,然而,现代汉诗的"顿"是实际话语的兼顾语音和语义的节奏单位,英诗的"步"却是形式分析的割裂语义的节奏单位,二者不存在形式上和功能上的对等,也无从谈起意义容量上的相当,因而,"以顿代步"很难实现理想的格律移植,应该探索基于其他节奏单位对等的格律移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顿代步” 英诗汉译 格律移植 节奏单位 意义容量
下载PDF
一本为英诗汉译形式探路的好书籍——评苏福忠先生的《译事余墨》
8
作者 杨毅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年第4期115-118,共4页
自白话译诗诞生以来,人们对它的评价就褒贬不一、毁誉参半,近年来,对白话译诗的评价更是贬大于褒,有志之士纷纷为白话译诗探寻出路。苏福忠先生的《译事余墨》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由于现代白话诗与英诗有相似之处,因此,可以... 自白话译诗诞生以来,人们对它的评价就褒贬不一、毁誉参半,近年来,对白话译诗的评价更是贬大于褒,有志之士纷纷为白话译诗探寻出路。苏福忠先生的《译事余墨》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启示。由于现代白话诗与英诗有相似之处,因此,可以采用既有民歌又有元曲特点的语言形式来译英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论书籍 白话 英诗汉译
下载PDF
浅析孙大雨早期英诗汉译之形式迻译
9
作者 王绍瑾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第2期135-136,共2页
作为我国著名的"新月派"诗人及文学翻译家,孙大雨先生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翻译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他认为每首诗歌都由形式和内容这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构成,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更要注意这两方面的统一。本文对孙大雨早期的英... 作为我国著名的"新月派"诗人及文学翻译家,孙大雨先生在诗歌创作和诗歌翻译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他认为每首诗歌都由形式和内容这两个密不可分的方面构成,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更要注意这两方面的统一。本文对孙大雨早期的英诗汉译进行探究,重在分析他在翻译中对诗歌形式的处理,指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下,孙大雨更倾向于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对原诗形式进行充分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大雨 英诗汉译 诗歌形式 策略
下载PDF
庞德的《华夏集》探源 被引量:43
10
作者 蒋洪新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6-59,共4页
庞德的《华夏集》是西方现代诗歌史上划时代的作品,本文从翻译的缘起,庞德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例对该作品进行研究。
关键词 庞德 《华夏集》 中诗英译
原文传递
中国诗歌英译文如何在美国成为本土化传统:以简·何丝费尔吸纳杜甫译文为例 被引量:23
11
作者 钟玲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1-52,共12页
由20世纪初开始,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文在美国形成一个文学小传统。这些英译文则是这个小传统的经典,其文本改写的成分相当大,包括适合本土的选择,注入本土的因素,及对中国文化的想象与憧憬。这个小传统的经典本身倒成为一些美国作家... 由20世纪初开始,中国古典诗歌英译文在美国形成一个文学小传统。这些英译文则是这个小传统的经典,其文本改写的成分相当大,包括适合本土的选择,注入本土的因素,及对中国文化的想象与憧憬。这个小传统的经典本身倒成为一些美国作家的重要读物,也成为他们诗歌创作的灵感和诗作的基本内容。本文以简·何丝费尔的诗作为例,说明她如何吸纳王红公的杜甫诗英译文,创作出打破时空,具特殊美感经验的诗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歌英译 本土化 简·何丝费尔 王红公
原文传递
英译汉诗经典化 被引量:9
12
作者 朱徽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1-28,共8页
在中国与西方的文学文化交流中,汉诗英译经过了百年历程,为弘扬中华文明,沟通与增进中西跨文化交流起到很大作用。经过数代学者译家的努力,英译汉诗以多种形式(如多位诗人选集、个人全集或收入文学作品选集等)被西方读者和学界接受,... 在中国与西方的文学文化交流中,汉诗英译经过了百年历程,为弘扬中华文明,沟通与增进中西跨文化交流起到很大作用。经过数代学者译家的努力,英译汉诗以多种形式(如多位诗人选集、个人全集或收入文学作品选集等)被西方读者和学界接受,产生了相当影响。至20世纪后半叶,由著名学者翻译家英译的优秀中国传统诗歌在欧美逐渐被经典化,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享有崇高地位。本文论述英译中国古诗在西方“经典化”的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诗 英译汉诗 经典化
原文传递
从《长干行》三译文看汉诗英译中的模糊美再现 被引量:7
13
作者 谢辉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73-76,共4页
随着模糊美学的发展,模糊概念引入了美学领域,模糊美成为模糊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不确定性是模糊美的主要特点。中国古典诗歌讲求“意境”、“情景交融”,体现了丰富的模糊美特性。英语诗歌虽然具有较严格的语法规范和严谨的逻辑关系,... 随着模糊美学的发展,模糊概念引入了美学领域,模糊美成为模糊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不确定性是模糊美的主要特点。中国古典诗歌讲求“意境”、“情景交融”,体现了丰富的模糊美特性。英语诗歌虽然具有较严格的语法规范和严谨的逻辑关系,仍然把对模糊美的追求作为最高境界,这使得英汉诗歌翻译成为可能。不过由于不同层次的语言规则和文化背景,英汉诗歌中的模糊美再现具有相当难度。通过对比李白所作的《长干行》的三首译文,阐述了汉诗英译中模糊美再现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再现模糊美的一些技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干行》 汉译英 模糊美 汉语诗歌 文学翻译 中国古典诗歌 意境 李白
下载PDF
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读者意识研究——以美国汉学家华兹生译诗选本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红绿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06-113,共8页
读者是译作的接受者和评判者。译作通过读者传播原作之文学精神和文化内涵,发挥其文学影响力,彰显其价值。中国文学走出去应该考虑西方读者的审美情趣、阅读品味以及西方读者时下所处的文化语境。美国著名汉学家华兹生在翻译选本时具有... 读者是译作的接受者和评判者。译作通过读者传播原作之文学精神和文化内涵,发挥其文学影响力,彰显其价值。中国文学走出去应该考虑西方读者的审美情趣、阅读品味以及西方读者时下所处的文化语境。美国著名汉学家华兹生在翻译选本时具有强烈的读者意识,注重原作的文学性、趣味性和时代性,对中国文学走出去之翻译选本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兹生 汉诗英译 翻译选本 读者意识
下载PDF
葵晔·待麟:罗郁正与清诗英译 被引量:5
15
作者 江岚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3-140,192,共8页
西方世界对清诗词的译介与接受,与唐诗及其他各朝代相比,起步不算晚,却直到20世纪中期以后才得到真正的重视。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同时精通英文的华人学者罗郁正先生,为清诗词的译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生平主持编... 西方世界对清诗词的译介与接受,与唐诗及其他各朝代相比,起步不算晚,却直到20世纪中期以后才得到真正的重视。在这个历史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同时精通英文的华人学者罗郁正先生,为清诗词的译介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生平主持编译的《葵晔集》和《待麟集》不仅都是中诗英译的重要文本,《待麟集》更是迄今为止并不多见的清诗译介专著。本文通过寻绎清诗英译的历史脉络,结合对《待麟集》内容的介绍与评议,定位此书在清诗的英译与传播进程中的历史意义,并以此为主要依据,评价罗郁正先生对清诗英译与传播的杰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郁正 清诗英译 《葵晔集》 《待麟集》
下载PDF
从文体学角度看唐诗《送元二使安西》的翻译 被引量:5
16
作者 万兵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84-87,共4页
从文体学角度出发,通过从语音手段等方面对唐代诗人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的原文及四种不同的英译文进行探讨,运用相关的文体学理论分析汉诗英译现象,以期给近体诗翻译及其研究提供一些新的启迪。
关键词 文体学 语音手段 汉诗英译
下载PDF
评庞德译李白名诗《长干行》 被引量:4
17
作者 朱谷强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102-105,116,共5页
庞德译《长干行》曾被评论家誉为20世纪美国最美的译诗。该文试图从其主要特 点、主要问题及差错原因对该作品进行分析,以加强人们对汉诗英译质量的关注。
关键词 庞德 《长干行》 汉诗英译
下载PDF
从主体间性理论看庞德译汉诗的独特审美价值 被引量:4
18
作者 何晓嘉 王珏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9-93,共5页
在二十世纪诗歌发展史上,庞德所译汉诗有过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从不同侧面分析了这些译诗内各诗歌主体间的互动、东西文化元素的并存与交织、以及由庞译引发的东西方诗学思想的融汇,指出庞译尽管瑕瑜互现,但体现了东西方诗歌与文化的... 在二十世纪诗歌发展史上,庞德所译汉诗有过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从不同侧面分析了这些译诗内各诗歌主体间的互动、东西文化元素的并存与交织、以及由庞译引发的东西方诗学思想的融汇,指出庞译尽管瑕瑜互现,但体现了东西方诗歌与文化的主体间性关系,因而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德 汉诗英译 主体间性
原文传递
论“借鉴”之于汉诗英译 被引量:3
19
作者 宋元康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49-51,共3页
汉诗英译始于19世纪,迄今已有诸多译本,其中不乏优秀译作,深为英语读者喜之、乐之、好之。这些佳作有一共同特点,即对英诗表现手法的巧妙借鉴。本文以部分中外学者的译文为例,探讨借鉴在汉诗英译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汉诗英译 诗歌手法 意象 格律 诗体
下载PDF
孟浩然诗歌英译本比较研究——评保罗·克罗尔的《孟浩然》与大卫·辛顿的《孟浩然山水诗歌》 被引量:3
20
作者 卢颖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29-34,共6页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只有两位译者系统地对孟浩然的诗歌进行了翻译。通过比读保罗·克罗尔的译著《孟浩然》与David Hinton的译著《孟浩然山水诗歌》,重点分析了二者在翻译标准、翻译风格和意境再现方面的异同。通过对译文进行了对比...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只有两位译者系统地对孟浩然的诗歌进行了翻译。通过比读保罗·克罗尔的译著《孟浩然》与David Hinton的译著《孟浩然山水诗歌》,重点分析了二者在翻译标准、翻译风格和意境再现方面的异同。通过对译文进行了对比研究,解释翻译目的对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罗·克罗尔 大卫·辛顿 《孟浩然》 《孟浩然山水诗歌》 孟浩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