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仓促而未竟:明武宗南下亲征军事部署研究
1
作者 苏洪洋 周玲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6期66-69,共4页
明代正德末期明武宗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其平叛军事部署以南下亲征为核心,又部署守卫安庆阻敌继续进攻,部署平叛战争可能波及的湖广、浙江、凤阳、河南、山东防御叛军袭扰,加强南幾地区防御,号召江西各地义兵配合亲征军作战。明武... 明代正德末期明武宗平定了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其平叛军事部署以南下亲征为核心,又部署守卫安庆阻敌继续进攻,部署平叛战争可能波及的湖广、浙江、凤阳、河南、山东防御叛军袭扰,加强南幾地区防御,号召江西各地义兵配合亲征军作战。明武宗南下亲征军事部署未完全展开而平叛主要战事已结束。其南下亲征军事部署推动了战争形势迅速向有利于明武宗方向发展。明武宗南下亲征以被中止的南巡为暗线,以擒获朱宸濠建立不世军功为目标,又忽视了以王守仁为首的江西地区士大夫率军剿灭朱宸濠军队的可能性,始于仓促,终于未竟。明武宗南下亲征军事部署虽有种种缺点,却不失为一种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积极作为。该文从史料实证出发,深入考察明武宗南下亲征军事部署,有利于推动明代宸濠之乱研究的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武宗 南下亲征 军事部署 宸濠之乱 南巡 以兵为戏
下载PDF
坚辞而难退 忍辱而负重——兼论李东阳的人品
2
作者 郭瑞林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13-117,共5页
明初的李东阳历仕四朝,为官50年,身居宰辅之位19年,又在成化、弘治间主持文柄,确乎是当时政坛、文坛的泰斗人物。然因武宗继位之初宠信阉竖刘瑾,导致刘瑾专权四年有余,在此期间李东阳身为朝廷重臣,既未能及时铲除权奸,又未能及时急流勇... 明初的李东阳历仕四朝,为官50年,身居宰辅之位19年,又在成化、弘治间主持文柄,确乎是当时政坛、文坛的泰斗人物。然因武宗继位之初宠信阉竖刘瑾,导致刘瑾专权四年有余,在此期间李东阳身为朝廷重臣,既未能及时铲除权奸,又未能及时急流勇退,于是有人指责他“依阿”刘瑾,有人指责他贪恋禄位,自然也有人为他鸣不平。这样,关于李东阳的人品问题也就成了一桩讼案。实际上李东阳是个淡薄名利、为官清正、人品正直的士大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东阳 人品 忍辱负重 明武宗 刘瑾
下载PDF
明武宗宗教信仰之辨
3
作者 武沐 徐国英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5-52,共8页
明武宗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帝王,对各种宗教都十分喜爱,尤其对藏传佛教、伊斯兰教情有独钟。但《中国纪行》中记载的那位钟爱伊斯兰教与藏传佛教的明代皇帝并不是明武宗,很可能是弘治皇帝。至于明武宗喜爱伊斯兰教与藏传佛教,不过是其叛逆... 明武宗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帝王,对各种宗教都十分喜爱,尤其对藏传佛教、伊斯兰教情有独钟。但《中国纪行》中记载的那位钟爱伊斯兰教与藏传佛教的明代皇帝并不是明武宗,很可能是弘治皇帝。至于明武宗喜爱伊斯兰教与藏传佛教,不过是其叛逆性格的一种表现,他不可能是一个伊斯兰教徒,也不可能是一个藏传佛教信徒,他充其量就是一个将伊斯兰教、藏传佛教等宗教当做儒教替代物的"叛逆"皇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武宗 藏传佛教 伊斯兰教 替代物 不信教
下载PDF
论张太后化解正嘉之交皇位继承危机
4
作者 林延清 赵腾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67-72,共6页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病亡,由于他既无子嗣,又无兄弟,皇位继承成为空白,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乱一触即发,明王朝面临倾覆之虞。在此危急关头,张太后挺身而出,及时确定皇位继承人,并派遣使臣迎接新君朱厚熜来京即...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明武宗病亡,由于他既无子嗣,又无兄弟,皇位继承成为空白,同时,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社会动乱一触即发,明王朝面临倾覆之虞。在此危急关头,张太后挺身而出,及时确定皇位继承人,并派遣使臣迎接新君朱厚熜来京即位。她还在皇位空缺期间,主持朝政,全力委用内阁首辅杨廷和,采取种种措施稳定政局;并在君臣"门礼之争"中做好协调工作,使朱厚熜顺利即位,开启明朝嘉靖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太后 正德 武宗 嘉靖 朱厚熜 正嘉之交危机
下载PDF
藏文《御制重修大隆善护国寺志碑》译注及相关史事研究
5
作者 李志明 索南旺姆 《中国藏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8-113,217,共17页
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十月初一日所立的《御制重修大隆善护国寺志碑》,是研究护国寺历史的重要一手资料,也是北京地区现存唯一的明代藏文御制碑文,其内容和形制均体现了明代汉藏文化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情况。研究表明,此藏文碑文系由汉文... 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十月初一日所立的《御制重修大隆善护国寺志碑》,是研究护国寺历史的重要一手资料,也是北京地区现存唯一的明代藏文御制碑文,其内容和形制均体现了明代汉藏文化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情况。研究表明,此藏文碑文系由汉文翻译而成,原汉文碑早在清初就已佚失,导致其内容长期未得到足够重视。碑文显示,正德五年(1510)十一月至次年八月,明武宗敕谕太监谷大用和张雄负责对护国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修。重修完成后,大庆法王领占班丹和大觉法王着肖藏卜率领僧众在寺内举行了相关仪式。此次重修奠定了护国寺之后几百年的基本格局。综合各种资料来看,碑文中的大庆法王领占班丹就是明武宗本人,且武宗朝在明武宗之外应该并没有另一位封号为大庆法王、名为领占班丹的藏传佛教僧人。除此之外,此碑在译文中使用的大量音译词汇,对于研究明代汉藏语言对音规律亦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国寺 明武宗 大庆法王 汉藏交流
原文传递
西门庆原型明武宗考 被引量:9
6
作者 霍现俊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93-97,共5页
《金瓶梅词话》中西门庆的原型就是明武宗 :作者依据易学理论及历史事实等 ,设计了西门庆的年龄 ,意在暗射明武宗 ;西门达、西门京良的命名 ,暗喻了“大庆法王” ,即明武宗 ;西门庆之“藏春坞” ,实为明武宗“豹房”的对译 ;《金瓶梅》... 《金瓶梅词话》中西门庆的原型就是明武宗 :作者依据易学理论及历史事实等 ,设计了西门庆的年龄 ,意在暗射明武宗 ;西门达、西门京良的命名 ,暗喻了“大庆法王” ,即明武宗 ;西门庆之“藏春坞” ,实为明武宗“豹房”的对译 ;《金瓶梅》中“会中十友”的情节并非虚构 ,它来源于宦官张忠自称与明武宗等为“十弟兄”的史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瓶梅词话》 西门庆形象 原型 明武宗 文学研究 易学 历史事实 小说
下载PDF
明武宗与明代回回人 被引量:6
7
作者 邱树森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2-47,共6页
明武宗朱厚照(1491—1521年)在位期间重用回回人写亦虎仙、亚三等人,信奉伊斯兰教,好猎奇,曾允许葡萄牙使臣皮莱斯等人入京,使中葡之间发生第一次官方交往。
关键词 明武宗 写亦虎仙 亚三 伊斯兰教
原文传递
明武宗暴亡后江彬被捕原因探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田澍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0-74,共5页
明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武宗暴卒,其生前宠臣江彬不久被捕,成为当时极具影响的一件大事。关于江彬被捕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以江彬因谋反被捕一说影响最大。事实上,杨廷和等人为确保京师安全而急速调兵设防,使京城居民误认为江彬密谋叛... 明正德十六年三月十四日,武宗暴卒,其生前宠臣江彬不久被捕,成为当时极具影响的一件大事。关于江彬被捕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以江彬因谋反被捕一说影响最大。事实上,杨廷和等人为确保京师安全而急速调兵设防,使京城居民误认为江彬密谋叛乱,杨廷和等人不得不借机拘捕江彬以平息舆情,稳定政局,这是江彬被捕的直接原因。而江彬与宦官阁臣之间所固有的矛盾是其率先受到打击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武宗 杨廷和 江彬
下载PDF
南禅在“武宗灭佛”中屹立不倒的原因探析 被引量:1
9
作者 余利苹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7年第9期11-15,共5页
在唐朝初期和中期,佛教发展达到鼎盛,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撼动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唐武宗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发动了全国性的灭佛运动,但是南禅却在劫难中筋骨未损、永葆生机,甚至日后传播四海。究其原因,主要源于惠能对佛... 在唐朝初期和中期,佛教发展达到鼎盛,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撼动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唐武宗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发动了全国性的灭佛运动,但是南禅却在劫难中筋骨未损、永葆生机,甚至日后传播四海。究其原因,主要源于惠能对佛教的创新,即惠能的南派禅宗把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伦理观念相互融合,使南禅日益中国化、平民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宗灭佛 惠能 南禅
下载PDF
仙道难求:宝山1号辽墓《降真图》图像研究
10
作者 魏聪聪 《唐宋历史评论》 2022年第2期126-148,共23页
汉武帝与西王母的会面是在文学故事中得以实现的,而后这类文学作品又被创作成视觉性图像作品。宝山1号辽墓中的《降真图》,应是画家依据文学作品进行的图像创作,之后又因为某种机缘走入墓葬壁画粉本系统之中。通过与常阳天尊石像、《听... 汉武帝与西王母的会面是在文学故事中得以实现的,而后这类文学作品又被创作成视觉性图像作品。宝山1号辽墓中的《降真图》,应是画家依据文学作品进行的图像创作,之后又因为某种机缘走入墓葬壁画粉本系统之中。通过与常阳天尊石像、《听琴图》、《写神老君别号事实图》中道君形象的比对,可以看出《降真图》中的汉武帝实际上是道教系统中符号化、概念化的道君形象。《降真图》的壁画渗透着道教成仙的思想,寄托着营建者希望墓主人在死后能升仙的一种美好愿望。将《降真图》与《寄锦图》对比可以发现,两图在人物姿态和动势上存在高度的相似性,可以充分反映出墓葬壁画粉本的流传及演变情况,由此推测宝山辽墓群壁画可能出自同一画家(或同一团队)之手。宋人董逌见过一幅名为《武皇望仙图》的绘画作品,他考证后认为,此画的主题是唐武宗观看由歌舞艺人扮演的汉武帝见西王母戏剧演出时的场景,与《降真图》中以汉武帝见西王母为主题的道教题材绘画有所差异,但是从中可见这个道教故事在唐代的流行程度和影响力,足以说明汉武帝见西王母在道教发展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山1 号墓 《降真图》 《寄锦图》 汉武帝 西王母 《武皇望仙图》
下载PDF
唐武宗会昌毁佛与晚唐文学的“新变”
11
作者 方胜 孙丹丹 《滁州学院学报》 2019年第6期38-42,共5页
武宗会昌毁佛以后,寺院经济遭到沉重打击,原本作为文人读书习业重要场所的寺院遭到毁废,其济困习业功能不断弱化;"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得到空前发展,作为本土化的佛教,禅宗兴盛深刻影响到文学创作;同时,佛教... 武宗会昌毁佛以后,寺院经济遭到沉重打击,原本作为文人读书习业重要场所的寺院遭到毁废,其济困习业功能不断弱化;"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得到空前发展,作为本土化的佛教,禅宗兴盛深刻影响到文学创作;同时,佛教发展遇挫后,为了吸引信徒、追求布施,佛事活动出现了俗化的倾向,与之相关的俗讲、变文也增加了大量世俗的内容,晚唐文学新出现的诸多变化影响到后世叙事文学的发展,雅俗文学的交流与互动也对晚唐士风和文风的改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昌毁佛 晚唐文学 禅宗 俗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