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官山出土西汉针灸木人考 被引量:16
1
作者 黄龙祥 《中华医史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131-144,F0004,共15页
老官山出土西汉针灸木人上漆绘的红线表现的是早期经脉学说的“十一脉”体表循行;锥刻的白线表现的是经脉学说的“十二脉”体表循行和三焦学说的三焦图像;针灸木人上的点有2类:一类呈规则圆形凹陷的点,是在髹制底漆层工序之前完成... 老官山出土西汉针灸木人上漆绘的红线表现的是早期经脉学说的“十一脉”体表循行;锥刻的白线表现的是经脉学说的“十二脉”体表循行和三焦学说的三焦图像;针灸木人上的点有2类:一类呈规则圆形凹陷的点,是在髹制底漆层工序之前完成的:另一类是与白线同时锥刻的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则的点。2类点共计百余个,表现的是“脉俞”;针灸木人反映了扁鹊医学关于经脉循行、三焦学说、脉俞命名与定位的鲜明特征,为老官山出土文献与扁鹊医学关系的确定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一经脉 十二经脉 扁鹊医学 针灸木人 老官山
原文传递
论“十一灸经”到“六经辨证”经络演变过程 被引量:9
2
作者 李姗姗 谭颖颖 +2 位作者 赵星晨 屈杰 杨军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4期75-78,共4页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经过二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在现今的医疗诊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通过书籍和文献查阅,了解诸位医家和存者的观点,系统的阐述从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 "经络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经过二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在现今的医疗诊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通过书籍和文献查阅,了解诸位医家和存者的观点,系统的阐述从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甲乙本)、《黄帝内经》十二经脉和《伤寒论》"六经辨证"的联系和发展过程。虽然在同一个坟墓中出土了《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且标题相似,但内容上《阴阳十一脉灸经》相对更接近于《灵枢·经脉》的内容;《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理论与《黄帝内经》中的经络有关联,但"六经辨证"的发展不单单只来源于《黄帝内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一经 十二经脉 六经辨证 黄帝内经
下载PDF
汉代十一脉到十二经脉转变的解剖依据 被引量:5
3
作者 李永明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153-1158,共6页
现代进化解剖学研究表明上臂遗留正中动脉是常见的解剖变异,且有增加趋势。这个现象正好能够解释汉简帛十一脉到《内经》十二经脉的转变和手厥阴经脉的增补。经系统分析对比,笔者提出"阴脉为动脉,阳脉似神经"假说,用以解释在... 现代进化解剖学研究表明上臂遗留正中动脉是常见的解剖变异,且有增加趋势。这个现象正好能够解释汉简帛十一脉到《内经》十二经脉的转变和手厥阴经脉的增补。经系统分析对比,笔者提出"阴脉为动脉,阳脉似神经"假说,用以解释在针刺和穴位出现之前的秦汉时期经脉理论。指出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医家就描述了肢体的6条主要动脉和6条重要神经的分布、生理和病理。证据提示,可能是由于针刺和穴位的引入改变了《内经》以后的经脉理论发展方向,促进了气血、经络、脏腑归经等理论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脉 十一脉 遗留正中动脉 秦汉医学 简帛书 经络实质
原文传递
“十一脉”数术的源流与特征
4
作者 邱伟杰 李瑞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931-3936,共6页
文章尝试解答简帛文献十一脉的数术,为“十一”之数进行祛魅。通过论述“天六地五”的形成和具体内涵,并结合《灵枢·阴阳系日月》《灵枢·经筋》篇的相关记载,探究十一脉和三阴三阳的关系以及数术“十一”的具体组成部分,最后... 文章尝试解答简帛文献十一脉的数术,为“十一”之数进行祛魅。通过论述“天六地五”的形成和具体内涵,并结合《灵枢·阴阳系日月》《灵枢·经筋》篇的相关记载,探究十一脉和三阴三阳的关系以及数术“十一”的具体组成部分,最后简要阐释“脉”数术化的总体特征,探讨医家将解剖“脉”进行数术化成为“经脉”的实际意义。十一脉的数术和干支合用密切相关,其和十二经脉的数术内涵类似,都体现了古代循环往复的时空思想观念,数术作为一种表征时空状态的符号,在描述精微复杂之“脉”的生理状态时具有其独特的简便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一脉 数术 天六地五 干支 循环时空观 符号
原文传递
《足臂十一脉灸经》“灸某脉”探赜 被引量:7
5
作者 王丽 赵京生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51-1254,共4页
从部位角度出发,通过纵向比对自《足臂十一脉灸经》到唐代著作中"灸某脉"的脉名所指,分析以脉名指代施治处现象出现及消失的内涵及意义,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古代"脉"的内涵及经脉腧穴演变的相关内容,加深对早期针灸理... 从部位角度出发,通过纵向比对自《足臂十一脉灸经》到唐代著作中"灸某脉"的脉名所指,分析以脉名指代施治处现象出现及消失的内涵及意义,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古代"脉"的内涵及经脉腧穴演变的相关内容,加深对早期针灸理论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臂十一脉灸经 帛书 经脉名 黄帝内经 马王堆
原文传递
手厥阴心包经理论发展探析 被引量:4
6
作者 蒲永乐 蔡鹤云 《亚太传统医药》 2023年第3期215-219,共5页
手厥阴心包经作为中医针灸学理论当中人体经络系统的十二条正经之一,如今已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与接纳,不过与另外几条经脉不同,其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缺失到完备的漫长过程。从《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的模糊印象... 手厥阴心包经作为中医针灸学理论当中人体经络系统的十二条正经之一,如今已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与接纳,不过与另外几条经脉不同,其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缺失到完备的漫长过程。从《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的模糊印象到《灵枢》当中的明确记载,再到后世医籍如《针灸甲乙经》《十四经发挥》《针灸大成》中的新发展,又有双包山人体经脉漆雕和老官山经穴髹漆人像上的新发现,以及越来越多的现代研究与发展,手厥阴心包经的系统内容和完整面貌已经逐步呈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厥阴心包经 《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双包山人体经脉漆雕 老官山经穴髹漆人像 经脉
下载PDF
五输穴向心流注与“天六地五” 被引量:4
7
作者 杜永康 伏秀霞 《中医学报》 CAS 2022年第1期46-49,共4页
"十一脉"经脉模式是古人在"天六地五"思维模式下产生的古典经脉模式,此模式与当今盛行的"十二脉"经脉模式不同。五输穴向心流注的形成是在"十一脉"经脉模式下,古人将四肢散在的经验有效处、脉... "十一脉"经脉模式是古人在"天六地五"思维模式下产生的古典经脉模式,此模式与当今盛行的"十二脉"经脉模式不同。五输穴向心流注的形成是在"十一脉"经脉模式下,古人将四肢散在的经验有效处、脉动处、肢体末端、体表凹陷处整合在一起,向心性流注,根据"天六地五"思维模式,即阳经腧穴有六,阴经腧穴有五。古人的"时空一体观"与"天六地五"赋予了五输穴在经脉理论中重要的地位。两种经脉模式各有其深远意义,目前无法有效融合,作为针灸从业者都应知悉,不可偏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输穴 向心流注 “天六地五” “十一脉”经脉模式 “十二脉”经脉模式 “时空一体观”
下载PDF
经络模型新诠——从足臂十一灸经到灵枢经络模型的建立与展望 被引量:1
8
作者 黄芦凯 田丙坤 蒋啸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173-177,共5页
爬梳马王堆足臂十一灸经到灵枢经的发展脉络,诠释古人试图建立经络系统模型的探索,结合现代研究探究分析灵枢经络模型的指导作用与应用困境,希冀使经络模型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科技语义环境、指导科学研究探索与实际临床实践。
关键词 足臂十一灸经 灵枢经十二经 经络认知模型 模式推理 诠释学
下载PDF
《足臂十一脉灸经》“牧牧”考
9
作者 李丽 王育林 《吉林中医药》 2016年第4期421-425,共5页
对马王堆出土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牧牧"一词进行考证。考上下文,"牧牧"当为通假字。从音义和语境的角度出发,同时结合历代辞书、传世医籍和其他出土文献中的相关内容,通过考察前人学者观点,并分析包括"... 对马王堆出土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牧牧"一词进行考证。考上下文,"牧牧"当为通假字。从音义和语境的角度出发,同时结合历代辞书、传世医籍和其他出土文献中的相关内容,通过考察前人学者观点,并分析包括"瞙""芒""""茫""""""瞢"等在内的一组词,得出结论:将《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牧牧耆(嗜)卧以咳"之"牧牧"读作"瞢瞢"是值得商榷的,当读作"默默",义为静默不语;《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之"瞙"、乙本之"芒",张家山出土医书《脉书》之"",《灵枢·经脉篇》之"()"均为目不明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臂十一脉灸经》 牧牧 考证
下载PDF
古希腊医学中的4对“phleps”与马王堆帛书十一脉比较研究
10
作者 MA Yonglan 赵百孝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738-743,共6页
本文通过文献学方法将古希腊医学中人体内管道——4对“phleps”与马王堆帛书十一脉进行比较,认为二者分别是西医学和中医学在起源阶段对人体内联络通道的认识,虽各有特点,但在循行、相关病候、诊治和理论等方面有诸多相似性;二者都具... 本文通过文献学方法将古希腊医学中人体内管道——4对“phleps”与马王堆帛书十一脉进行比较,认为二者分别是西医学和中医学在起源阶段对人体内联络通道的认识,虽各有特点,但在循行、相关病候、诊治和理论等方面有诸多相似性;二者都具有实体血管与抽象通道的二重性,反映了人类早期医学对人体和疾病共同的认知模式,都有取象比类、司外揣内、整体联系和自然平衡等特点;古希腊医学中具有经络萌芽特点的4对“phleps”后来被血液循环理论代替,而马王堆帛书十一脉发展成为十二脉体系。二者不同变迁道路和结局可能与其不同的医学哲学和文化背景有关。本研究为人类早期医学起源的规律性认识尤其是经络起源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对“phleps” 马王堆帛书十一脉 古希腊医学 经络起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