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文学性坚守:翻译由意义传达到诗意探索——以张爱玲自译小说The Golden Cangue为例 |
张曼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2
|
镜变为灯:张爱玲性别意识研究的文化意义 |
王新梅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
2024 |
0 |
|
3
|
张爱玲与莱辛女性意识自我救赎之比较 |
毛灿月
|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
2008 |
3
|
|
4
|
沉樱、张爱玲笔下的婚姻模式探析 |
符燕鸿
|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
2015 |
2
|
|
5
|
苍凉世界的立体感官建构——论张爱玲小说的通感策略 |
曾炜
周君颖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6
|
《〈红楼梦魇〉自序》的非学术隐义 |
毛灿月
|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2
|
|
7
|
简论张爱玲的翻译作品特色 |
梁涛
|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
2011 |
1
|
|
8
|
从“自然”“无为”思想看张爱玲的创作动机 |
张丽华
|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
2016 |
0 |
|
9
|
从张爱玲的人生境遇探其作品中的荒原意识 |
黄轶劼
张晶晶
|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
2016 |
0 |
|
10
|
张爱玲男性群像的书写策略与脉象 |
毛灿月
|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11
|
“自然主义”手法在中国小说中的体现——张爱玲的《半生缘》与左拉的《人兽》比较 |
王怡静
|
《创新》
|
2009 |
0 |
|
12
|
张爱玲与川端康成叙事艺术比较分析 |
吴珊珊
吴培显
|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
13
|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魅力及其成因探析 |
张岩
罗冰诗
|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0 |
|
14
|
《〈红楼梦魇〉自序》的潜文本解读 |
毛灿月
|
《平原大学学报》
|
2008 |
0 |
|
15
|
张爱玲与艾米莉·勃朗特的亲情荒原 |
蒋皓
徐国琴
|
《边疆经济与文化》
|
2016 |
0 |
|
16
|
《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 |
毛灿月
|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0 |
|
17
|
没落意识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
胡明贵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10 |
2
|
|
18
|
个人主义的反思性文本——张爱玲《传奇》再探索 |
贺国光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2
|
|
19
|
以热忱灵魂作光影书写——论许鞍华改编张爱玲作品的作者性追寻 |
彭可
力冬梅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2021 |
1
|
|
20
|
“目光”下的张爱玲影像创作 |
曹辑忆
|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
2021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