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学性坚守:翻译由意义传达到诗意探索——以张爱玲自译小说The Golden Cangue为例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曼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4-49,153,共6页
运用西方现代翻译理论,解读张爱玲改写和翻译《金锁记》的第4个译本The Golden Can-gue,可以看到她如何在客观求真的文本表象下,由翻译传达词语的信息与意义上升到翻译是诗意的探索,并在实践上参与了西方现代翻译理论的建构。
关键词 《金锁记》 The GOLDEN Cangue 文学性 西方现代翻译理论
下载PDF
镜变为灯:张爱玲性别意识研究的文化意义
2
作者 王新梅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9-44,共6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张爱玲以高度自觉的性别意识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下女性最本原的存在状态,她以“地母”般的热诚对人性做了深入的探寻和言说。她站在女性性别文化立场上审视与展现了人性之恶,这使得她的性别意识与哲学意识相互参照,...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张爱玲以高度自觉的性别意识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下女性最本原的存在状态,她以“地母”般的热诚对人性做了深入的探寻和言说。她站在女性性别文化立场上审视与展现了人性之恶,这使得她的性别意识与哲学意识相互参照,呈现出恢宏和艳异的诗意气象。对其进行探索与研究能有效地为当下性别观念的合理化提供强有力的思想资源,同时也为当代女性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性别意识 文化意义
下载PDF
张爱玲与莱辛女性意识自我救赎之比较 被引量:3
3
作者 毛灿月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4-16,共3页
张爱玲与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斯.莱辛,她们的作品书写了所处时代女性命运的多种形态和生命欲望,对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进行了深刻内省,体现了中西方女性主义作家的批判立场。两位作家,对中西方男权文化传统体制下的女性主体... 张爱玲与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多丽斯.莱辛,她们的作品书写了所处时代女性命运的多种形态和生命欲望,对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进行了深刻内省,体现了中西方女性主义作家的批判立场。两位作家,对中西方男权文化传统体制下的女性主体意识的自我救赎,以及女性寻求两性关系的出路,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多丽斯·莱辛 女性意识 救赎
下载PDF
沉樱、张爱玲笔下的婚姻模式探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符燕鸿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13-18,共6页
沉樱、张爱玲作为现代文学史上成功的婚恋小说家,坚持书写形形色色的婚姻现象。新文化运动后,婚恋自由的口号响彻天际,沉樱、张爱玲并非单纯地由口号点染生发作品。她们立足实际,以自身经历为观照重现婚姻中夫、妻、子女三者的紧张关系... 沉樱、张爱玲作为现代文学史上成功的婚恋小说家,坚持书写形形色色的婚姻现象。新文化运动后,婚恋自由的口号响彻天际,沉樱、张爱玲并非单纯地由口号点染生发作品。她们立足实际,以自身经历为观照重现婚姻中夫、妻、子女三者的紧张关系。在革命沸腾的时期,她们的书写被斥为题材狭窄、格调不高。如今时过境迁,重提沉樱、张爱玲的作品,有助于人们正视"五四"时期婚姻问题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樱 张爱玲 爱情婚姻 道义婚姻 家庭角色 自由
下载PDF
苍凉世界的立体感官建构——论张爱玲小说的通感策略 被引量:2
5
作者 曾炜 周君颖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2-126,共5页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永恒的主题。张爱玲凭借对感官敏锐的感受力,细腻地捕捉生活中触觉、视觉和听觉元素,运用通感策略将不同的感官互相交织起来,具体表现为触觉上的疼痛与压抑、视觉上的艳丽与阴郁、听觉上的热闹与凄清,三者... "苍凉"是张爱玲小说永恒的主题。张爱玲凭借对感官敏锐的感受力,细腻地捕捉生活中触觉、视觉和听觉元素,运用通感策略将不同的感官互相交织起来,具体表现为触觉上的疼痛与压抑、视觉上的艳丽与阴郁、听觉上的热闹与凄清,三者互通照应,建构了一个独特的、立体而又可感的苍凉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小说 通感 苍凉世界
下载PDF
《〈红楼梦魇〉自序》的非学术隐义 被引量:2
6
作者 毛灿月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10-113,共4页
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学术专论《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的表征。她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评点和考据《红楼梦》作... 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学术专论《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的表征。她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评点和考据《红楼梦》作为间接诉情文本,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给了我们一个解构其人其文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红楼梦魇 曹雪芹 张爱玲 隐义
下载PDF
简论张爱玲的翻译作品特色 被引量:1
7
作者 梁涛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7期6-7,共2页
张爱玲的翻译作品《老人与海》和《海上花》鲜明地体现出了她的翻译特色: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杂合中,既保持原著的风格,又侧重于读者的文化心理,使读者易于接受。
关键词 张爱玲 翻译特色 老人与海 海上花
下载PDF
从“自然”“无为”思想看张爱玲的创作动机
8
作者 张丽华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105-109,共5页
很多评论者都基于现实的功利角度去认定张爱玲的创作动机,这样的认识未免狭隘。通观张爱玲的一生,从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来看,无论是小说、电影剧本还是散文,张爱玲始终都是秉持自己之然,有为之无为的思想,以理... 很多评论者都基于现实的功利角度去认定张爱玲的创作动机,这样的认识未免狭隘。通观张爱玲的一生,从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来看,无论是小说、电影剧本还是散文,张爱玲始终都是秉持自己之然,有为之无为的思想,以理性和智慧的精神来进行创作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自然” “无为”
下载PDF
从张爱玲的人生境遇探其作品中的荒原意识
9
作者 黄轶劼 张晶晶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8-21,共4页
张爱玲是一个思维独特而复杂的作家,她独特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她独特的荒原意识。她用自己的悲剧人生来书写人世间的一切悲剧,并把它们融于作品之中。张爱玲家境殷实,虽不会受到物质匮乏的困扰,但家庭亲情的冷漠让她痛苦,随后与胡兰成之... 张爱玲是一个思维独特而复杂的作家,她独特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她独特的荒原意识。她用自己的悲剧人生来书写人世间的一切悲剧,并把它们融于作品之中。张爱玲家境殷实,虽不会受到物质匮乏的困扰,但家庭亲情的冷漠让她痛苦,随后与胡兰成之间爱情的破灭更让她绝望,其笔下的男性世界表现了荒凉感和悲剧感。文章试图通过浅析张爱玲的人生经历,来探究其作品中蕴含的荒原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荒原意识 人生境遇 悲剧精神 作品
下载PDF
张爱玲男性群像的书写策略与脉象
10
作者 毛灿月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3期6-8,共3页
张爱玲用嘲弄和批判的笔法,书写她作品中包括父亲在内的男性形象,通过他们由表及里的残缺情形,表达了她对男性世界的无情贬抑和彻底颠覆。被张爱玲放大了的男性的人性弱点与阴暗面书写,是建立在人与时代的命定结构关系之上的。这别有意... 张爱玲用嘲弄和批判的笔法,书写她作品中包括父亲在内的男性形象,通过他们由表及里的残缺情形,表达了她对男性世界的无情贬抑和彻底颠覆。被张爱玲放大了的男性的人性弱点与阴暗面书写,是建立在人与时代的命定结构关系之上的。这别有意味的男性世界重设,消解了张爱玲对现实与未来的荒凉感和悲剧感,是她荒原意识的另一种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男性世界 书写策略 脉象
下载PDF
“自然主义”手法在中国小说中的体现——张爱玲的《半生缘》与左拉的《人兽》比较
11
作者 王怡静 《创新》 2009年第5期91-94,共4页
随着自然主义的思潮涌进中国,中国作家的作品中也逐渐透露出诸多自然主义写作原则。一部《半生缘》描述了一段擦肩而过的爱情,道尽了世间的无奈,也暗暗透露出作者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探究其描写手法,我们发现张爱玲女士在写作中运用了... 随着自然主义的思潮涌进中国,中国作家的作品中也逐渐透露出诸多自然主义写作原则。一部《半生缘》描述了一段擦肩而过的爱情,道尽了世间的无奈,也暗暗透露出作者浓厚的悲观主义色彩。探究其描写手法,我们发现张爱玲女士在写作中运用了很多自然主义的描写原则,无意或有意,我们不得而知。诚然,在中国文坛上始终没能出现一支明确标榜"自然主义文学"的流派,但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和文学观念则渗透在中国文学的各种不同流派之中,对20世纪的中国文学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主义 左拉 张爱玲 体现
下载PDF
张爱玲与川端康成叙事艺术比较分析
12
作者 吴珊珊 吴培显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41-44,共4页
张爱玲与川端康成分别对20世纪的中国和日本文坛产生了重要影响。二者都致力于以女性为中心铺陈故事,以诗意的语言建构起女性中心话语权,在其思想主题、表达技巧、审美追求等方面也具有高度的趋同性。
关键词 张爱玲 川端康成 女性话语 叙事艺术
下载PDF
张爱玲小说的艺术魅力及其成因探析
13
作者 张岩 罗冰诗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104-110,共7页
张爱玲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她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从小说到散文,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尤其是其小说更有一种超乎寻常的魅力。这种魅力首先表现在其最表层的语言风格上的简练、精准、伶俐、绝妙;其次则表现在其细腻妥帖的白描手... 张爱玲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她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从小说到散文,都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尤其是其小说更有一种超乎寻常的魅力。这种魅力首先表现在其最表层的语言风格上的简练、精准、伶俐、绝妙;其次则表现在其细腻妥帖的白描手法和心理分析上;再次,还表现在其注重日常世俗生活的平凡选材上。选材虽只是世俗生活,但表达的却是对社会的反思,人性的探索。张爱玲小说的魅力还表现在其人物的真实性、非英雄化,以及她的作品的超时代性:超越政治、超越国民、超越历史。张爱玲小说风格的形成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家庭、经历密切相关。我们应重视这些事实经历对作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小说 艺术魅力 成因
下载PDF
《〈红楼梦魇〉自序》的潜文本解读
14
作者 毛灿月 《平原大学学报》 2008年第1期60-62,共3页
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同时,《〈红楼梦魇〉自序》为审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者的情感渊源,考察她与曹雪... 张爱玲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红楼梦魇》作为自己的间接诉情文本。同时,《〈红楼梦魇〉自序》为审视张爱玲与《红楼梦》及作者的情感渊源,考察她与曹雪芹在精神特质、审美传达等方面的契合,深入研究张爱玲的创作意识和文本意义,提供新的考察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红楼梦魇 曾雪芹 张爱玲 潜文本
下载PDF
张爱玲与艾米莉·勃朗特的亲情荒原
15
作者 蒋皓 徐国琴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6年第7期82-83,共2页
张爱玲与艾米莉·勃朗特是世界文坛上的两位天才女作家。虽然她们出生在不同的国家,属于不同时期,但是相似的亲情缺失给她们的创作带去了类似的影响,并赋予了她们不同的色彩语言。母爱的荒原和父爱的荒原,使她们的作品同样缺少亲情... 张爱玲与艾米莉·勃朗特是世界文坛上的两位天才女作家。虽然她们出生在不同的国家,属于不同时期,但是相似的亲情缺失给她们的创作带去了类似的影响,并赋予了她们不同的色彩语言。母爱的荒原和父爱的荒原,使她们的作品同样缺少亲情的温馨。而在亲情颜色上,张爱玲的世界五颜六色,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世界却罕见颜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艾米莉·勃朗特 亲情 荒原 色彩
下载PDF
《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
16
作者 毛灿月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80-84,共5页
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学术专论《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的表征。她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评点和考据《红楼梦》作... 张爱玲对《红楼梦》及研究的"疯狂",是其学术专论《红楼梦魇》的非学术隐义的表征。她与曹雪芹文人品格的共性,源于他们共同的"末世"之感。张爱玲继承了《红楼梦》对悲剧本原的演绎方式,将评点和考据《红楼梦》作为间接诉情文本,消解其对时代与人性的悲剧感。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给了我们一个解构其人其文的新视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红楼梦魇 曹雪芹 张爱玲 隐义
下载PDF
没落意识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2
17
作者 胡明贵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11期1-6,共6页
张爱玲的小说无一例外地透出一股苍凉意境,仿佛她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浸透了没落意识,她整个人都是凉的。因此,透过她的小说我们往往会阅读到人性深处生命的苦难。笔者通过张爱玲小说创作中没落意识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探讨没落意识对其小... 张爱玲的小说无一例外地透出一股苍凉意境,仿佛她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浸透了没落意识,她整个人都是凉的。因此,透过她的小说我们往往会阅读到人性深处生命的苦难。笔者通过张爱玲小说创作中没落意识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探讨没落意识对其小说创作及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小说创作 没落意识 苍凉风格
下载PDF
个人主义的反思性文本——张爱玲《传奇》再探索 被引量:2
18
作者 贺国光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84-88,共5页
 以个人主义为切入点,分析张爱玲的传奇文本,可以揭示张爱玲前期创作的人生况味和文化哲学内涵。在个人主义人生观的观照下,传奇文本通过"月亮"、"镜子"等意象的运用,人物形象精神性特质的勾勒以及独特的封闭式循...  以个人主义为切入点,分析张爱玲的传奇文本,可以揭示张爱玲前期创作的人生况味和文化哲学内涵。在个人主义人生观的观照下,传奇文本通过"月亮"、"镜子"等意象的运用,人物形象精神性特质的勾勒以及独特的封闭式循环结构恰好指向反思。从语言哲学的角度看,传奇文本即可视为是竖在看 被看之间的一面镜子。它折射出自我意识对人性成长的重要作用以及反思只有在清醒自我意识的状态下,通过"镜子"作为参照系才能得以完成。传奇文本因而具有深邃的文化哲学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传奇》 个人主义 反思性文本 小说 镜子意象 月亮意象 人物形象 自我意识 人性
下载PDF
以热忱灵魂作光影书写——论许鞍华改编张爱玲作品的作者性追寻 被引量:1
19
作者 彭可 力冬梅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1年第1期31-36,共6页
从《倾城之恋》上映时被影评人批评为许鞍华最劣之作,到新作《第一炉香》亮相威尼斯引发争议,许鞍华改编张爱玲,一直承受着改编创作和外部评价的双重压力。但无论是评论界的指责,或是导演创作的焦虑和遗憾,都未能跳脱电影改编忠实论。... 从《倾城之恋》上映时被影评人批评为许鞍华最劣之作,到新作《第一炉香》亮相威尼斯引发争议,许鞍华改编张爱玲,一直承受着改编创作和外部评价的双重压力。但无论是评论界的指责,或是导演创作的焦虑和遗憾,都未能跳脱电影改编忠实论。许鞍华对于张爱玲三个小说文本的选择,显示了她作者性表达的文化自觉。其中对香港之城、港人港事的书写,“丧母”主题的呈现与变奏,文化身份的游移与认同,不仅与张爱玲原著一脉相承,也同样是许鞍华的成长经历和文化处境在其作品序列中一以贯之的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鞍华 张爱玲 改编 作者性
下载PDF
“目光”下的张爱玲影像创作
20
作者 曹辑忆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1年第1期37-41,共5页
回顾中国电影史,张爱玲曾先后与上海文华影业公司、香港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合作,相继创作数部影片。在此期间,张爱玲延续自身文学风格,并吸收好莱坞影片的创作经验,以巧妙的叙事技巧,很好地平衡了“看-被看”间的张力关系,同时也打破... 回顾中国电影史,张爱玲曾先后与上海文华影业公司、香港国际电影懋业有限公司合作,相继创作数部影片。在此期间,张爱玲延续自身文学风格,并吸收好莱坞影片的创作经验,以巧妙的叙事技巧,很好地平衡了“看-被看”间的张力关系,同时也打破了观众对于电影中“传奇”情节的渴望,在银幕上呈现出寻常生活的真实与趣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看 张爱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