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8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教育美学实践变革——新情境教学模式创建 被引量:27
1
作者 陈笑浪 刘革平 李姗泽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71-180,共10页
虚拟现实技术(VR)与传统情境教学都能让学习者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但在教学实践中两者却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教学中的美感性原则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诠释了情境、身体、感性以及理性认知等之间的逻辑关联,也使具有沉浸性、交互性、... 虚拟现实技术(VR)与传统情境教学都能让学习者产生“身临其境”的体验,但在教学实践中两者却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教学中的美感性原则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诠释了情境、身体、感性以及理性认知等之间的逻辑关联,也使具有沉浸性、交互性、构想性等3I特征的虚拟现实技术有了教学和育人的价值。对虚拟现实教育软件的美感元素和学习体验进行网络调查,再结合高校与基础教育中的虚拟现实教学案例分析,创构出“高技术、高美感、高认知”三维深度交融的“新情境教学模式”,即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生态。这一教育美学实践的探索与变革将有助于“智能+教育”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现实技术 教育美学 教学实践 情境教学 新情境教学
下载PDF
“立美教育”再探 被引量:24
2
作者 鞠玉翠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9-65,共7页
"立美教育"从实践的观点而不是静观的观点来看待美,认为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立美教育是用合教育规律的方式帮助学习者探索、掌握规律,达到自由驾驭规律、解决问题、造福社会并获得发展,体会和... "立美教育"从实践的观点而不是静观的观点来看待美,认为美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立美教育是用合教育规律的方式帮助学习者探索、掌握规律,达到自由驾驭规律、解决问题、造福社会并获得发展,体会和谐、愉悦感受的富有张力的过程。与立美教育的要求相对照,现实的教育往往在关键链条上存在着缺陷或断裂。这些问题通过立美教育的二阶统一有望得以改善,即用合规律性的方式掌握规律,用合规律性的言行服务社会、发展自身,从而在对必然的把握中感受自由与愉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育 立美教育 教育哲学 教育美学
原文传递
教育美学视野下的教学操作艺术 被引量:18
3
作者 陈建翔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7-50,共4页
教育美学要从教育自身的创造规律来理解和把握美。在教育美学的视野里,教育自身的美的创造和表现是无处不在的。作为最基本的教学环节,教师的课堂教学操作就可以处处体现出美的创造,使自身臻于艺术的境界。
关键词 美学 教育美学 教学操作艺术
下载PDF
追寻劳动的教育美学意蕴 被引量:21
4
作者 鞠玉翠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5-62,共8页
劳动是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耗费一定的体力和脑力,以自身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通常表现为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是重要的教育载体。人们常常对劳动抱有消极的态... 劳动是人们为了满足需要而耗费一定的体力和脑力,以自身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通常表现为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条件,是重要的教育载体。人们常常对劳动抱有消极的态度,在当前的教育领域对劳动的教育意义关注不足。美作为自由的形式,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在主体方面表现为自我确证及和谐愉悦感受。相关人员以这一美学尺度来审视劳动乃至整个教育系统,追寻劳动的教育美学意蕴,可从以下三层面着力:帮助学生体会劳动的合目的性,让学生学习做有益的事;感受劳动的合规律性,学习做明智的事;在二者的统一中创造劳动的和谐与自由,确认自己在做美妙的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 教育美学 美学尺度 合规律性 合目的性 教育哲学
下载PDF
中国教育美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反思 被引量:19
5
作者 何齐宗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23,32,共9页
教育美学的兴起具有客观必然性,是当代科学发展相互渗透的产物,也是现代教育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中国的教育美学研究大致经历了提出概念、学科设想、学科创立与学科发展等几个阶段。经过三十年的探索,中国的教育美学研究取得了重要... 教育美学的兴起具有客观必然性,是当代科学发展相互渗透的产物,也是现代教育发展所提出的客观要求。中国的教育美学研究大致经历了提出概念、学科设想、学科创立与学科发展等几个阶段。经过三十年的探索,中国的教育美学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同时也还存在一些认识问题需要辨析和澄清。考察教育美学兴起的背景、回顾中国教育美学发展的历程、总结教育美学研究取得的进展和分析教育美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对教育美学的未来发展具有参考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美学 教育美 美育 教学艺术论
原文传递
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百年探索 被引量:13
6
作者 杨程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4-22,共9页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一百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不断探索与完善,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不同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经历了...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一百年来,中国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教育方针的不断探索与完善,在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不同时期,党的教育方针经历了孕育、确立、发展、稳定、曲折、成熟、完善的演变历程。在探索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推进马克思理论中国化,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在与时俱进中同中国教育实际相结合,坚持工具价值与人本价值的融合统一,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实事求是,不断克服探索中的曲折与挑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要坚持守正创新,学习理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深刻内涵,做好党的教育方针宣传教育工作,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五育并举",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教育方针 立德树人 五育并举
原文传递
从工具性激励到共在性审美——论教育中的正向激励与相依成长 被引量:12
7
作者 邵泽斌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6-83,共8页
工具性教育激励内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工具性关系之中。在横向分层的教育生态中,关怀式批评逻辑性地代表了工具性激励的内核特征。关怀式批评有一定积极价值,但也容易导致“不准确、不服气、污名化、同构化”等问题。正向教育激励是... 工具性教育激励内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工具性关系之中。在横向分层的教育生态中,关怀式批评逻辑性地代表了工具性激励的内核特征。关怀式批评有一定积极价值,但也容易导致“不准确、不服气、污名化、同构化”等问题。正向教育激励是对工具性教育激励的反思与超越。正向教育激励以共在性审美为内核,通过发现并审美被教育者的优点和独特品质,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依性成长。正向教育激励内在地具有对激励主体自身存在缺点独特的审思机制和改进机制。优化正向教育激励实践方式需要从诚心正意地审美受教育者、饱含深情地审美受教育者、在具体作品中审美受教育者三个方面着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向教育 教育激励 共在性审美 相依性成长
原文传递
智慧教育的“器”与“道” 被引量:11
8
作者 安涛 李艺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1-46,共6页
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智慧教育"实质在于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移动技术等智慧技术构造智能化教育环境和平台,其所谓的"智慧"实质上是技术的智能化。在智慧教育发展的器物层面上,不仅注重智慧教育环境的搭建,还应创设... 教育信息化领域的"智慧教育"实质在于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移动技术等智慧技术构造智能化教育环境和平台,其所谓的"智慧"实质上是技术的智能化。在智慧教育发展的器物层面上,不仅注重智慧教育环境的搭建,还应创设技术教育应用的"上手"状态。同时,智慧教育还应践行艺术化审美的发展之道,它为学生通向自由之境搭建了一座更畅通的桥梁。智慧教育发展需要技术之"器"与审美之"道"的融合,这对于推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智慧教育 智慧技术 审美
下载PDF
教育即审美——杜威的美育思想新论 被引量:9
9
作者 庞飞 《美育学刊》 2013年第2期18-23,共6页
杜威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提出了教育与艺术之间非同寻常的联系。他把教师当作艺术家,把教育当作一种艺术活动,把教育与艺术都当作是完善我们的经验、进行社会改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因此,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杜威的教... 杜威教育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提出了教育与艺术之间非同寻常的联系。他把教师当作艺术家,把教育当作一种艺术活动,把教育与艺术都当作是完善我们的经验、进行社会改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因此,从艺术的角度去理解杜威的教育思想,可以发现杜威心目中理想的教育就是作为审美的教育,这也是杜威美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威 教育思想 美育思想 审美 艺术
下载PDF
中国式学校体育现代化中的“五育并举” 被引量:2
10
作者 查萍 梁凤波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25,共6页
历经四个发展阶段,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三育全面发展”拓展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这是中国教育在新时代面对人才培养的现实主题,是应对新征程中国教育的发展要求而进行的目标拓展和改革举措。研究发现,从中国式学校... 历经四个发展阶段,党的教育方针从德、智、体“三育全面发展”拓展成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这是中国教育在新时代面对人才培养的现实主题,是应对新征程中国教育的发展要求而进行的目标拓展和改革举措。研究发现,从中国式学校体育现代化的视角来看,“五育”中的体育是一个极具特殊性的教育和学科,它在功能上与德育、智育、美育及劳动教育有着深刻内在的结构性联系,因此它具有与其他“四育”可以深入融合共育的广泛可能性。鉴于推进“五育并举”过程中会遇到的结构性障碍与困难,分别提出了体育与其他“四育”并举并进的途径与方法,推进体育成为“五育并举”的主渠道、主战场和主力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育并举 发展阶段 全面发展 教育方针 德智体美劳 中国式学校体育现代化
下载PDF
教育美学的回归与重建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斌 《美育学刊》 2012年第4期17-23,共7页
教育美学的研究旨趣是教育过程和教育目标双重品位的提升,并致力于发掘教育过程中各种要素的美,阐释教育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开展活动。教育过程的所有环节和要素、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服务于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教育美学包括教育本质美... 教育美学的研究旨趣是教育过程和教育目标双重品位的提升,并致力于发掘教育过程中各种要素的美,阐释教育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开展活动。教育过程的所有环节和要素、内容和形式都应该服务于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教育美学包括教育本质美、教育内容美、教育活动美、教育艺术美、教育主体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美 教育本质 教育主体
下载PDF
教学机智的内涵、影响因素及生成
12
作者 孙刚成 杜怡文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24年第4期45-55,共11页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将教育理论、信念和情感转化为实践智慧的一种教育实践能力。教学机智不仅涉及感知洞察、教育审美和学生学习意向等多方面、多因素的交融影响,还涉及教学机智生成过程中三对矛盾的命题判断,即教学机...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将教育理论、信念和情感转化为实践智慧的一种教育实践能力。教学机智不仅涉及感知洞察、教育审美和学生学习意向等多方面、多因素的交融影响,还涉及教学机智生成过程中三对矛盾的命题判断,即教学机智的真假矛盾、教学准备的有无矛盾、师生关系中庸之洽的“距离尺度”矛盾。矛盾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促成了教学机智生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教学机智的生成过程包括“反思-临场行动-反思”,是一个不断循环、相互交错且渐进上升的过程。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缄默知识且进行酝酿,直到在临场行动中被刺激并做出反应以生成自身的教学机智。除此之外,教师的个人教学机智还要积极在教育场域中联结“他者行动资源”,不断吸收和借鉴他人的教学经验和智慧,从而实现教学机智的独立与共通相互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机智 教育实践 教育在场 教育审美
下载PDF
教育美学取向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立场及其实现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冰雪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2-47,62,共7页
教育美学取向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以教育美学为理论基础,通过感知、理解、鉴赏等方式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旨在强调课堂教学的感受性、艺术性和教育性,消解评价在教育活动中的功利价值,真正发挥评价对于课堂教学的发展功能。从理解... 教育美学取向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以教育美学为理论基础,通过感知、理解、鉴赏等方式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价值判断,旨在强调课堂教学的感受性、艺术性和教育性,消解评价在教育活动中的功利价值,真正发挥评价对于课堂教学的发展功能。从理解的视角出发观照师生课堂体验,以鉴赏的态度对教学过程进行辩证性阐释,以发展为导向回应教育本体,是教育美学取向下课堂教学评价的价值立场。在实践中,要求评价者建立教育美学取向的评价观,在评价中弹性把握评价标准,促进教学与评价良性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评价改革 课堂教学评价 教育美学 教育鉴赏 理解性评价
下载PDF
从理解至期待:论美学取向的教师评价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艳 《中国考试》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39-46,共8页
当前技术理性牵引下的教师评价忽视了对复杂教学情境中教师真实教学境遇的关怀,缺失了对教师教学智慧、情感体验和自由发展的关照,变革技术理性评价,实现教师评价的美学超越对于教师职业生命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美学取向的教师评价根植... 当前技术理性牵引下的教师评价忽视了对复杂教学情境中教师真实教学境遇的关怀,缺失了对教师教学智慧、情感体验和自由发展的关照,变革技术理性评价,实现教师评价的美学超越对于教师职业生命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美学取向的教师评价根植于“理解”基础之上评价双方的视域融合,通过“观察—假设—对话—确认”把握教师真实的教学境遇。评价者须以经验为依托敏锐感知、审视、洞察和欣赏教学事件和教学活动中的美,让教师在丰富的审美享受中提升主动性;也须在鉴赏过程中进行理性判断,发挥教育批评之于教师课堂教学作品的再生教育价值;最后凭借教学期待的表达实现评价者的价值参与,达成评价双方持续且深化的主体间交往,如此方能发挥教师评价的正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评价改革 教师评价 教育美学 理解性评价 教育鉴赏 教育批评
下载PDF
初中劳动教育实施策略探究
15
作者 唐静云 崔秀兰 《科教导刊》 2024年第2期140-142,共3页
劳动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其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 劳动教育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其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找寻新时代学生劳动教育的优化路径,文章从如下几方面对初中劳动教育的实施策略进行阐述: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升教师的劳动素养;加深学生的劳动认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构建劳动教育评价,完善多元评价体系;家校积极沟通合作,助力家校协同育人;加强数字信息技术,注重创新劳动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教育 育人价值 实施策略 德智体美劳
下载PDF
审美化教育管理:必然之趋势 被引量:5
16
作者 孙玉丽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年第5期1-6,共6页
美是以和谐的感性形式对人的自由本性的确证与肯定。审美化教育管理就是自由和谐的教育管理。以“自由人”为人性假设的审美化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实践发展和理论流变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教育管理 审美化 自由 和谐
下载PDF
崇美立人:探索教育的美学表达 被引量:6
17
作者 吴建英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第26期24-28,F0002,共6页
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小学围绕“崇美立人”核心教育理念,以“共建卓越的美丽学校,共筑完整的美好生活,共创幸福的美妙人生”为愿景,构建促进儿童成长的“崇美生活”课程群,对课堂进行审美化改造,引导教师塑造美的形象、美的人格、美的专业... 南通市海门区东洲小学围绕“崇美立人”核心教育理念,以“共建卓越的美丽学校,共筑完整的美好生活,共创幸福的美妙人生”为愿景,构建促进儿童成长的“崇美生活”课程群,对课堂进行审美化改造,引导教师塑造美的形象、美的人格、美的专业,重塑校园空间美学,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美好教育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美立人 教育美学 审美教育
下载PDF
教育美学观构建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4
18
作者 彭文晓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20-124,共5页
素质教育、主体教育分别是对应于应试教育、灌输教育而言的,而教育美学观则是对应于教育异化而言。教育美学观是一种不同于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抑或是对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的总结与超越。教育美学观主张创造教育美,... 素质教育、主体教育分别是对应于应试教育、灌输教育而言的,而教育美学观则是对应于教育异化而言。教育美学观是一种不同于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抑或是对素质教育、主体教育的总结与超越。教育美学观主张创造教育美,强调学生审美学习活动,并实现学生身心自由发展。关注教育的人生观照、心理关怀,重视教育的超越意味,是教育美学观得以实现的基本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教育美 审美学习 自由发展 教育美学观
下载PDF
教育美学的理论建构与当代使命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永昊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2期14-18,共5页
教育美学是由教育学和美学相互渗透融合而产生的新兴的交叉学科。新世纪的教育美学应突破表层的美育及“工具水平”的研究层次,实施深层的、形上与形下完美结合的理论建构。它以教育的审美规律为其研究对象,所关注的不仅是教育效率的提... 教育美学是由教育学和美学相互渗透融合而产生的新兴的交叉学科。新世纪的教育美学应突破表层的美育及“工具水平”的研究层次,实施深层的、形上与形下完美结合的理论建构。它以教育的审美规律为其研究对象,所关注的不仅是教育效率的提高,而且是教育美学精神的深层发掘、整个教育系统的审美改造、人文精神的大力弘扬和人生境界的根本达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美学 理论建构 美学精神 人文精神 教育学 审美规律
下载PDF
让儿童与世界美好相遇——基于海德格尔“本源之思”的教育美学诠释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鑫 鞠玉翠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3-16,共14页
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一种回归本源的思路,即追溯和还原教育的本质之源。从本源意义来看,教育担负着尊重、发现、彰显生命存在的重要责任。但人们却在追求更高远教育目标的途中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二者的关系... 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一种回归本源的思路,即追溯和还原教育的本质之源。从本源意义来看,教育担负着尊重、发现、彰显生命存在的重要责任。但人们却在追求更高远教育目标的途中混淆了“存在”与“存在者”二者的关系,习惯地栖居于由暂时确定的“存在者”建造的大厦,而忽视儿童的存在。诚如海德格尔所主张的“回到生命本身”,教育的本源即指向儿童与世界相遇的生命发生过程。相遇性的世界并非面向被观看的对象,而是以一种浑然的置身性与儿童共同构成“活的事件”。教育中的本源性相遇意味着构建起教育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连续性,也意味着直面教育生活的多重可能。儿童与世界的相遇视角奠定了“领会自身”“面向操劳”“共在共长”等教育生长点。教育者应积极投身于儿童与世界美好相遇的本源性行动,还原儿童的“活的体验”,守护儿童的运思勇气,欣赏儿童的诗意置造,让儿童在相遇中体验、思考和创造美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的本源 海德格尔 儿童与世界 存在 教育美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