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9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食用植物油中维生素E组分及含量研究 被引量:83
1
作者 温运启 刘玉兰 +2 位作者 王璐阳 许利丽 刘海兰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5-39,共5页
通过对9个不同品种的138个食用植物油样品中维生素E组分及含量的测定,分析研究不同食用植物油中维生素E组分及含量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9个油脂品种、101个一级油样品中维生素E含量范围为5.9~1 246.6 mg/kg,平均值652.4 mg/kg,维生素E... 通过对9个不同品种的138个食用植物油样品中维生素E组分及含量的测定,分析研究不同食用植物油中维生素E组分及含量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9个油脂品种、101个一级油样品中维生素E含量范围为5.9~1 246.6 mg/kg,平均值652.4 mg/kg,维生素E总量的平均值排序为大豆油>棉籽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菜籽油>米糠油>花生油>芝麻油>山茶油;不同油脂样品中维生素E的组分有明显差别,米糠油含有最齐全的8种维生素E组分,并且生育三烯酚含量的平均值占维生素E总量平均值的44.2%;玉米油含有3种生育酚和2种生育三烯酚,棉籽油中含有3种生育酚和1种生育三烯酚,但这两种油脂中生育三烯酚含量平均值分别仅占维生素E总量平均值的5.8%和2.8%;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均含有α-、γ-、δ-生育酚3种组分;山茶油中含有α-、γ-生育酚2种组分;芝麻油仅含有γ-生育酚1种组分。除芝麻油之外,所有油脂中均含有α-生育酚和γ-生育酚,其中葵花籽油中α-生育酚含量最高,大豆油中γ-生育酚含量最高。同一油脂品种、不同等级的油脂中维生素E含量也存在差异,总体趋势是维生素E含量随油脂精炼程度的加深而降低,但个别二级菜籽油样品中维生素E含量低于一级菜籽油,这与所采集油脂样品的来源不同有关。不同油脂品种、不同等级的食用植物油中维生素E组分及含量因油料品种、油脂精炼工艺的不同显示出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维生素E 生育酚 生育三烯酚
下载PDF
核磁共振法鉴别食用植物油掺伪餐饮业废油脂 被引量:69
2
作者 王乐 黎勇 胡健华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5-77,共3页
利用脉冲式核磁共振方法分别检测了地沟油、泔水油和3种食用植物油(花生油、菜籽油和大豆油)在10℃和0℃下的SFC值。发现在10℃和0℃下,地沟油的SFC值为26.51%和43.25%,泔水油达到了9.47%和12.60%,而食用植物油的SFC值很小甚至为0。随... 利用脉冲式核磁共振方法分别检测了地沟油、泔水油和3种食用植物油(花生油、菜籽油和大豆油)在10℃和0℃下的SFC值。发现在10℃和0℃下,地沟油的SFC值为26.51%和43.25%,泔水油达到了9.47%和12.60%,而食用植物油的SFC值很小甚至为0。随着地沟油和泔水油掺入食用植物油量的增多,SFC值随之增大。实验结果表明,食用植物油中只要掺伪了餐饮业废油脂1%以上即可检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餐饮业废油脂 食用植物油 SFC
下载PDF
GC-IMS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在食用植物油分类中的应用 被引量:41
3
作者 陈通 陆道礼 陈斌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235-1239,共5页
建立了一种快速、无损分析食用植物油中挥发性有机物质的顶空进样/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联用方法。以芝麻油、菜籽油、山茶油共56个样品为研究对象,量取2 mL待测油样于标准样品瓶中,并用磁帽密封,直接进行GC-IMS分析检测。结果表... 建立了一种快速、无损分析食用植物油中挥发性有机物质的顶空进样/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C-IMS)联用方法。以芝麻油、菜籽油、山茶油共56个样品为研究对象,量取2 mL待测油样于标准样品瓶中,并用磁帽密封,直接进行GC-IMS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基于GC-IMS三维谱中对应挥发性有机物质的特征峰强度可以有效表征不同类植物油的样品信息,选取对应三维谱中40个特征峰的强度作为变量,进行主成分(PCA)信息降维后,采用k最近邻(kNN)算法建立植物油种类的判别模型,训练集的识别率达到100%,预测集中仅有1个山茶油样品被误判成芝麻油样品,预测集的识别率达到94.44%。GC-IMS联用分析技术简单、快速、无损,可用于食用植物油等其他食品、农产品种类的快速分类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法(GC—IMS) 食用植物油 分类 化学计量学
下载PDF
油茶籽油中角鲨烯含量的测定 被引量:40
4
作者 张东生 薛雅琳 +3 位作者 金青哲 王兴国 张东 钟诚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5-88,共4页
摘要: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测定油茶籽油中功能性成分角鲨烯含量的方法。样品经氢氧化钾一乙醇溶液皂化,再经正己烷萃取净化,气相色谱法分析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角鲨烯含量在10.0~100μg/mL范围内,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相... 摘要: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测定油茶籽油中功能性成分角鲨烯含量的方法。样品经氢氧化钾一乙醇溶液皂化,再经正己烷萃取净化,气相色谱法分析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角鲨烯含量在10.0~100μg/mL范围内,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6,最低检出限为1.19mg/kg;在50、100mg/kg和150mg/kg的加标水平下,角鲨烯在油茶籽油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4.0%~101.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8%~3.8%。方法分析时间短,重现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食用植物油中功能性成分角鲨烯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籽油 角鲨烯 皂化 气相色谱法 食用植物油
下载PDF
不同食用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研究 被引量:38
5
作者 佟云伟 陈凤香 杨波涛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1-34,共4页
采用油脂氧化稳定性测定仪,通过测定采集自中国市场上的48个不含抗氧化剂的小包装植物油样品的诱导时间,比较分析不同食用植物油的氧化稳定性差异。结果表明,植物油稳定性从优到劣的排序为:芝麻油、橄榄油、三四级菜籽油、玉米油、一级... 采用油脂氧化稳定性测定仪,通过测定采集自中国市场上的48个不含抗氧化剂的小包装植物油样品的诱导时间,比较分析不同食用植物油的氧化稳定性差异。结果表明,植物油稳定性从优到劣的排序为:芝麻油、橄榄油、三四级菜籽油、玉米油、一级菜籽油、花生油、大豆油、一级葵花籽油、茶籽油、三级葵花籽油、亚麻籽油。实验结果说明植物油中的微量抗氧化物质是影响植物油氧化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氧化稳定性 诱导时间
下载PDF
我国市售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氯丙醇酯的污染调查 被引量:37
6
作者 里南 方勤美 +3 位作者 严小波 郑奎城 林光美 傅武胜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8-32,36,共6页
食用油脂中的脂肪酸氯丙醇酯(简称氯丙酯)是近年来国际关注的新的食品污染物,本研究调查了我国市售食用植物油中氯丙酯的污染情况。在全国多个大型连锁超市采集大豆油、茶籽油、花生油等11种共143份食用植物油。样品经碱水解后,以硅藻... 食用油脂中的脂肪酸氯丙醇酯(简称氯丙酯)是近年来国际关注的新的食品污染物,本研究调查了我国市售食用植物油中氯丙酯的污染情况。在全国多个大型连锁超市采集大豆油、茶籽油、花生油等11种共143份食用植物油。样品经碱水解后,以硅藻土基质分散固相萃取法净化,样液经衍生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检测,以稳定性同位素内标法对3-氯-1,2-丙二醇酯(3-MCPD酯)和2-氯-1,3-丙二醇酯(2-MCPD酯)进行定量。调查发现,11类食用植物油中3-MCPD酯和2-MCPD酯的检出率分别为74.8%和49.7%,含量分别在0.064(最低检出限,LOD)~5.96 mg/kg和0.072(LOD)~3.43 mg/kg(分别以游离形式的3-MCPD和2-MCPD计)之间;茶籽油和芝麻油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其3-MCPD酯含量的中位数分别为1.63、0.60 mg/kg。样品中2-MCPD酯与3-MCPD酯的含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相关系数为0.8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脂肪酸氯丙醇酯 气相色谱 质谱法 污染调查
下载PDF
食用植物油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情况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36
7
作者 宫春波 王朝霞 +2 位作者 董峰光 郭玉麟 齐翠莲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5-79,共5页
针对食用植物油中存在多环芳烃污染和危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随机采集的75份食用植物油样本进行了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含量的检测,以终生致癌风险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75份食用植物油样本中普遍存在PAHs污染... 针对食用植物油中存在多环芳烃污染和危害,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随机采集的75份食用植物油样本进行了16种优控多环芳烃(PAHs)含量的检测,以终生致癌风险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75份食用植物油样本中普遍存在PAHs污染,萘的污染程度最高,检出率为89.3%,平均含量为13.67μg/kg;苊烯污染程度最小,未检出;食用植物油中轻质PAHs污染程度远高于重质PAHs;4类食用植物油中总轻质PAHs与16种优控PAHs总污染水平顺序均为: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调和油;总重质PAHs的污染水平顺序为:花生油>玉米油>大豆油>调和油;食用植物油中PAHs污染具有潜在的致癌风险,其风险顺序为:花生油>大豆油>调和油>玉米油。建议强化食用植物油中PAHs的控制和监管,修订相关标准,规定PAHs的最高限量值,确保食用植物油PAHs污染处在较低水平及其潜在危害处在可忽略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多环芳烃 健康风险评价 污染
下载PDF
11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与抗氧化活性比较 被引量:35
8
作者 刘颖 刘晓谦 +4 位作者 梁曜华 冯伟红 杨立新 李春 王智民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52-56,61,共6页
对4种新资源食品油、2种高端食用油和5种普通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研究,以评价不同类型植物油的质量。采用气-质联用色谱法测定了11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应用DPPH、ABTS、FRAP法对不同植物油的全油以及极性部位的抗... 对4种新资源食品油、2种高端食用油和5种普通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抗氧化活性进行比较研究,以评价不同类型植物油的质量。采用气-质联用色谱法测定了11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应用DPPH、ABTS、FRAP法对不同植物油的全油以及极性部位的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结果显示:新资源食品油(茶叶籽油除外)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大于65%,其中α-亚麻酸高达38%以上,而普通植物油以及牛油果油和橄榄油中α-亚麻酸含量仅有0.11%~8.67%;11种植物油对DPPH·清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杜仲籽油>美藤果油>玉米油>大豆油>葵花籽油>牡丹籽油>菜籽油>橄榄油>牛油果油>花生油>茶叶籽油;对ABTS^+·的清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橄榄油>菜籽油>杜仲籽油>大豆油>玉米油>美藤果油>花生油>牛油果油>茶叶籽油>牡丹籽油>葵花籽油;对FRAP Fe^3+-TPTZ还原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杜仲籽油>美藤果油>菜籽油>橄榄油>玉米油>花生油>大豆油>牡丹籽油>葵花籽油>牛油果油>茶叶籽油。在脂肪酸组成方面,新资源食品油有较大优势,DPPH、ABTS、FRAP 3种方法所得的每种植物油的抗氧化活性不同,但杜仲籽油、美藤果油、菜籽油和玉米油在3种方法中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新资源食品油 脂肪酸组成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基于电子鼻、HS-GC-IMS和HS-SPME-GC-MS对5种食用植物油挥发性风味成分分析 被引量:32
9
作者 袁桃静 赵笑颍 +4 位作者 庞一扬 余远江 白云霞 孙宁 刘小玲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02-111,共10页
采用电子鼻、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法对5种食用植物油(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油茶籽油、棕榈油)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对气味活度法确定关键风味物质。结... 采用电子鼻、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法对5种食用植物油(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油茶籽油、棕榈油)中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采用相对气味活度法确定关键风味物质。结果表明:电子鼻检测发现花生油与油茶籽油气味轮廓相似,但花生油气味浓度大于油茶籽油,大豆油、玉米油和棕榈油整体气味差异相对较小且浓度较低;HS-GC-IMS共检出5种食用植物油56种化合物(其中定性24种),定性的共有风味化合物为戊醛(单体)、己醛(单体)、庚醛、1-戊醇(单体)、1-丙醇、2-丁酮(单体)、辛醛和丁醛(单体),并得到5种食用植物油差异图谱;HS-SPME-GC-MS鉴定出5种食用植物油86种化合物,共有关键风味化合物为己醛、壬醛和庚醛,花生油、大豆油和棕榈油特有关键风味化合物分别为吡嗪类化合物、(E,E)-2,4-庚二烯醛和6-甲基-5-庚烯-2-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挥发性成分 电子鼻 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 顶空固相微萃
下载PDF
部分省份食用植物油中脂肪酸氯丙醇酯含量水平调查分析 被引量:32
10
作者 卢跃鹏 金绍明 +6 位作者 江小明 杨永 何平 胡筱静 龚蕊 侯靖 涂凤琴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79-84,共6页
研究调查了10个植物油品种的491批次食用植物油样本中3-氯-1,2-丙二醇脂肪酸酯(3-MCPD酯)、2-氯-1,3-丙二醇脂肪酸酯(2-MCPD酯)、1,3-二氯-2-丙醇脂肪酸酯(1,3-DCP酯)和2,3-二氯-1-丙醇脂肪酸酯(2,3-DCP酯)4种脂肪酸氯丙醇酯的... 研究调查了10个植物油品种的491批次食用植物油样本中3-氯-1,2-丙二醇脂肪酸酯(3-MCPD酯)、2-氯-1,3-丙二醇脂肪酸酯(2-MCPD酯)、1,3-二氯-2-丙醇脂肪酸酯(1,3-DCP酯)和2,3-二氯-1-丙醇脂肪酸酯(2,3-DCP酯)4种脂肪酸氯丙醇酯的含量水平,为监管工作提供基础数据。用间接测定法以七氟丁酰基咪唑(HFBI)为衍生剂,GC-MS测定,多同位素内标法定量。调查结果显示:所有样本均未检出1,3-DCP酯和2,3-DCP酯;3-MCPD酯检出率为83.3%,检出结果范围为0.104~8.580 mg/kg;2-MCPD酯检出率为66.0%,检出结果范围为0.106~4.320 mg/kg;3-MCPD酯和2-MCPD酯的同时检出率为65.2%;脂肪酸氯丙醇酯含量水平较高的油脂品种是棕榈油和油茶籽油,含量水平较低的油脂品种是橄榄油和大豆油;不同植物油品种脂肪酸氯丙醇酯含量水平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氯丙醇酯 气相色谱-质谱法 食用植物油 调查分析
下载PDF
植物油脂肪酸甲酯化方法比较与含量测定 被引量:31
11
作者 伍新龄 王凤玲 关文强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4-87,共4页
通过比较不同甲酯化方法、气相色谱升温程序,确定了植物油中脂肪酸成分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并对5种食用植物油的主要脂肪酸含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三氟化硼-甲醇快速甲酯化法具有操作简单、时间短、甲酯化率高的优点。利用C... 通过比较不同甲酯化方法、气相色谱升温程序,确定了植物油中脂肪酸成分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并对5种食用植物油的主要脂肪酸含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三氟化硼-甲醇快速甲酯化法具有操作简单、时间短、甲酯化率高的优点。利用CP-Sill 88高极性气相色谱柱,优化的升温程序为:初始温度170℃,保持1 min,以10℃/min升温速率升至200℃,再以1℃/min升温速率升至220℃,保持3 min,20 min内即可有效分离6种脂肪酸。用建立的方法测定5种食用植物油6种脂肪酸的含量,标准曲线的相关性好,相关系数范围为0.9994~0.9999,检出限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脂肪酸 甲酯化 气相色谱
下载PDF
我国食用植物油的生产开发现状及其脂肪酸组成改良进展 被引量:31
12
作者 吴晶晶 郎春秀 +3 位作者 王伏林 刘仁虎 郑滔 吴关庭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10,共7页
食用植物油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食品之一,不仅富含人体所需三大营养物质之一的脂肪,而且还能提供其他多种营养成分,因而与人们的饮食和健康息息相关。食用植物油的保质保量供应事关国家食品安全。食用植物油种类众多,不同食用植物油之... 食用植物油是人类不可或缺的重要食品之一,不仅富含人体所需三大营养物质之一的脂肪,而且还能提供其他多种营养成分,因而与人们的饮食和健康息息相关。食用植物油的保质保量供应事关国家食品安全。食用植物油种类众多,不同食用植物油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脂肪酸组成的差异。对我国主要食用植物油和小品种食用植物油的生产开发现状、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以及主要食用植物油脂肪酸组成的改良进展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生产 开发 脂肪酸组成 改良
下载PDF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技术在食用植物油品质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13
作者 陈鑫郁 贺金娜 +1 位作者 陈通 陈斌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396-401,共6页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仪是一种基于气相色谱和离子迁移谱联用技术的新型仪器,兼具气相色谱的高分离能力和离子迁移谱的高灵敏度,同时它采用静态顶空进样方式,真正做到了对于痕量挥发性有机物准确、无损检测。食用植物油是人类生活所必须...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仪是一种基于气相色谱和离子迁移谱联用技术的新型仪器,兼具气相色谱的高分离能力和离子迁移谱的高灵敏度,同时它采用静态顶空进样方式,真正做到了对于痕量挥发性有机物准确、无损检测。食用植物油是人类生活所必须的基础食物之一,富含多种人体健康所必须的营养成分。然而食用植物油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容易出现溶剂残留、储藏运输过程中容易出现氧化变质以及销售过程中容易出现掺假掺杂等质量问题,因此,适合食用植物油检测的简便、快速、准确、灵敏的技术方法亟待开发。本文从当前食用植物油研究现状、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仪的使用原理和技术特点、数据处理方法几个方面对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仪研究食用植物油品质的可行性进行了深度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仪 快速无损 食用植物油 品质分析
下载PDF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食用油种类鉴别及脂肪酸含量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14
作者 吴静珠 刘翠玲 +1 位作者 李慧 孙晓荣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5期56-59,共4页
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分别建立了快速鉴别食用植物油种类的定性分析模型以及测定食用植物油主要脂肪酸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实验根据19份食用植物油样品的近红外光谱,结合系统聚类方法建立了纯橄榄-芝麻-花生油定性识别模型,识别率和... 应用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分别建立了快速鉴别食用植物油种类的定性分析模型以及测定食用植物油主要脂肪酸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实验根据19份食用植物油样品的近红外光谱,结合系统聚类方法建立了纯橄榄-芝麻-花生油定性识别模型,识别率和预测率可达100%.根据59个食用植物油样品的近红外光谱,结合模型优化方法建立了食用植物油中棕榈酸、硬脂酸、油酸3种主要脂肪酸含量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且模型指标较好.实验表明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在食用植物油品质快速检测领域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食用植物油 脂肪酸 定性识别 定量分析
下载PDF
微波频率和温度对食用植物油介电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9
15
作者 郭文川 吕俊峰 谷洪超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24-129,共6页
采用同轴探头技术研究了20~90℃、200-4500MHz内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调和油的介电特性,分析了介电参数值随频率和温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同频率下,菜籽油具有最大的相对介电常数和最小的介质损耗因数,而玉米油则... 采用同轴探头技术研究了20~90℃、200-4500MHz内菜籽油、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调和油的介电特性,分析了介电参数值随频率和温度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同频率下,菜籽油具有最大的相对介电常数和最小的介质损耗因数,而玉米油则相反。在500-4000MHz间,介电参数与食用油中的饱和与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间具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相对介电常数随温度升高线性减小,但介质损耗因数则线性增大。菜籽油的介电参数受温度影响变化最明显,而玉米油最不明显。随着频率或温度的增加,电磁能在食用油中的穿透深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介电特性 温度 频率 穿透深度
下载PDF
食用植物油中苯并(a)芘来源及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16
作者 刘国艳 张振芳 +2 位作者 金青哲 王兴国 徐鑫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3-56,共4页
近年来食用植物油中强致癌物苯并(a)芘(BaP)超标事件的相继报道,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强烈关注。根据已有文献报道,总结食用植物油加工过程中BaP的主要来源及迁移变化情况,并结合非食品领域BaP形成机理的报道,分析食用植物油中BaP的形成机理... 近年来食用植物油中强致癌物苯并(a)芘(BaP)超标事件的相继报道,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强烈关注。根据已有文献报道,总结食用植物油加工过程中BaP的主要来源及迁移变化情况,并结合非食品领域BaP形成机理的报道,分析食用植物油中BaP的形成机理,为食用植物油中BaP来源和形成机理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以利于有效控制食用植物油中BaP含量方法的建立,达到降低和控制食用植物油中BaP的污染,保证人体健康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苯并(A)芘 来源 机理
下载PDF
部分省市食用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_1的调查分析 被引量:25
17
作者 陆晶晶 苏亮 杨大进 《中国卫生工程学》 CAS 2014年第1期34-35,38,共3页
目的了解我国食用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状况。方法 2011年对我国部分省(区、市)不同销售场所出售的各类食用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进行调查,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进行评价。结果从食用油种类分析,花生油和玉米油黄曲霉毒... 目的了解我国食用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1的污染状况。方法 2011年对我国部分省(区、市)不同销售场所出售的各类食用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B1含量进行调查,通过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进行评价。结果从食用油种类分析,花生油和玉米油黄曲霉毒素B1含量最高,分析可能与其原料有关。从采样时间分析,夏季生产的产品黄曲霉毒素B1含量高于其他季节的产品。从样本包装类型分析,散装油黄曲霉毒素B1含量明显高于定型包装产品。结论食用植物油产品中存在黄曲霉毒素B1污染的现象,且与油的种类、生产日期等条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黄曲霉毒素B1
原文传递
营养视角下中国近60年来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状况研究 被引量:25
18
作者 马云倩 李淞淋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9,共7页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食用植物油消费国,但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显著不足,消费过量、品类单一、浪费严重的问题比较突出。梳理1964年以来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变化的特征,从食物营养角度,挖掘当前消费问题的根源。通过比较...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食用植物油消费国,但居民食用植物油消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显著不足,消费过量、品类单一、浪费严重的问题比较突出。梳理1964年以来我国食用植物油消费变化的特征,从食物营养角度,挖掘当前消费问题的根源。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来源的食用植物油消费数据发现,当前食用植物油消费问题的根源有:生产与消费不匹配、植物油有效利用率不足;品种结构不合理影响营养吸收;油脂过度加工致使脂溶性微量元素摄入不足。针对问题根源提出如下政策建议:引导居民科学膳食,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优化植物油品种结构,提高营养吸收利用效率;种植营养型油料,加工健康型油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消费 营养 问题根源 政策建议
下载PDF
地沟油的近红外光谱分析鉴别 被引量:24
19
作者 谢梦圆 张军 +6 位作者 陈哲 李斯本 汪勇 欧仕益 马顺 余建辉 唐洁媛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80-83,共4页
通过对地沟油和食用植物油近红外吸收光谱的研究,发现光谱经过基于基线校正和一阶导数的预处理后,食用植物油的885 nm光谱强度值与897 nm光谱强度值之比大于1.4,地沟油则小于1.1,利用这个比值差异,可以区分这两类油;在2 430~2 445 nm和... 通过对地沟油和食用植物油近红外吸收光谱的研究,发现光谱经过基于基线校正和一阶导数的预处理后,食用植物油的885 nm光谱强度值与897 nm光谱强度值之比大于1.4,地沟油则小于1.1,利用这个比值差异,可以区分这两类油;在2 430~2 445 nm和2 465~2 485 nm两个波段,食用植物油有明显的峰值,而地沟油则没有峰值。实验表明,近红外光谱可以用于分辨地沟油和食用植物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沟油 食用植物油 近红外光谱
下载PDF
我国食用植物油中地沟油检测技术回顾 被引量:23
20
作者 张清 沈群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11-314,共4页
近年来,把地沟油掺入合格食用油中以获取利益的行为屡禁不止,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健康。根据地沟油的常规理化指标和特征成分,详细介绍了国内目前对地沟油的一些检测方法及其研究进展,旨在寻求一种快速可行的方法用于地沟油的检测。
关键词 食用植物油 地沟油 检测技术 特征成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