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绩效变化趋势与因素分析——基于一种新型生产率指数构建与分解方法的研究 被引量:108
1
作者 刘瑞翔 安同良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34-47,共14页
本文结合SBM方向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指数特点,发展了一种新型生产率指数构建与分解方法,对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绩效1995—2010年间变化趋势与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已成为中国环境无效率的主要来源,各... 本文结合SBM方向距离函数和Luenberger指数特点,发展了一种新型生产率指数构建与分解方法,对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绩效1995—2010年间变化趋势与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已成为中国环境无效率的主要来源,各区域环境效率由东到西呈现明显的阶梯分布;中国经济增长绩效近年来出现下降趋势,特别是东部地区下降趋势尤为明显;分析期间各因素对环境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顺序依次为产出、污染排放和投入,说明经济高速发展对生产率增长作出了较大贡献。从动态视角看,中国经济增长绩效下降主要与近年来要素投入和污染排放有关,效率改善趋缓而非技术进步是导致其下降的主要原因。最后,本文对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绩效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环境约束 经济增长绩效 生产率指数构建与分解
原文传递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绩效、源泉与演化:基于要素分解视角 被引量:93
2
作者 李兰冰 刘秉镰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8-72,共15页
本文将序列方向性距离函数与Luenberger指标的相加特性结合,提出劳动、资本和能源要素的动态绩效评价指标,构建以实现要素生产率评价为基础的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新方法,对1985—2012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绩效的时空规律、要素源泉及... 本文将序列方向性距离函数与Luenberger指标的相加特性结合,提出劳动、资本和能源要素的动态绩效评价指标,构建以实现要素生产率评价为基础的生态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新方法,对1985—2012年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绩效的时空规律、要素源泉及动态演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依赖技术进步的单轮驱动模式,且出现增速下滑的阶段特征和地区差距扩大的空间特征;全要素劳动生产率累积增长率依次高于资本和能源,劳动成为绩效改善最明显的生产要素;随着区域发展战略导向演进,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全要素资本生产率与全要素能源生产率增长全面放缓,劳动、资本和能源成为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速下滑的共同要素源泉;生态全要素生产率的要素贡献度沿着"劳动—资本—能源"的次序逐渐递减,东部地区生态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主要根植于劳动要素贡献,中西部生产率增长的首要要素源泉则由资本分别向能源和劳动转变;生产率增长的分布形态由单极化向双峰演进,动态演化呈现低流动性和强持久性,落后地区赶超先进地区难度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绩效 全要素劳动生产率 全要素资本生产率 全要素能源生产率
原文传递
经济发展、政府偏袒与公司发展——基于政府代理问题与公司代理问题的分析 被引量:80
3
作者 侯青川 靳庆鲁 陈明端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0-152,共13页
本文基于政府代理问题与公司代理问题,试图厘清宏观经济环境对微观企业行为影响的传导路径。本文发现,市场化进程较低时,政府代理问题突出表现为地方政府通过在资源配置中向国有企业倾斜以实现经济粗放型增长,使得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过... 本文基于政府代理问题与公司代理问题,试图厘清宏观经济环境对微观企业行为影响的传导路径。本文发现,市场化进程较低时,政府代理问题突出表现为地方政府通过在资源配置中向国有企业倾斜以实现经济粗放型增长,使得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以外延型增长为主,这具体表现为企业规模的扩张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更强。市场化进程提高,上述政府代理问题会有所缓解,非国有企业的制度安排更有助于减少公司代理问题,实现企业从外延型增长向内涵型增长转变,这具体表现为非国有企业盈利能力提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代理问题 公司代理问题 经济发展 公司发展
原文传递
经济增长、经济政策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55
4
作者 靳庆鲁 李荣林 万华林 《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0-101,共12页
本文以1995年至2004年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经济增长、经济政策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通过构筑IS-LM模型,本文测算了我国的各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乘数,以量化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经济增长、经济政策对公司会... 本文以1995年至2004年上市公司为样本,考察了经济增长、经济政策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通过构筑IS-LM模型,本文测算了我国的各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乘数,以量化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经济增长、经济政策对公司会计业绩和股票报酬的影响,发现经济政策显著影响公司会计业绩与股票报酬,但不同的经济政策对会计业绩和股票报酬的影响不尽相同;另外,我们还发现,在控制了经济政策因素后,经济增长并没有和公司业绩相背离。本文的发现为诠释我国股市是否是宏观经济的"晴雨表"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经济政策 会计业绩 股票报酬
原文传递
对土地财政与地方经济增长相关性的探讨 被引量:41
5
作者 辛波 于淑俐 《当代财经》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3-47,共5页
近些年来,之所以演化出"土地财政"这一具有非褒义的概念,是因为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这不仅有财政体制上的原因,也有城市自身扩张与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原因。目前,土地财政在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证分... 近些年来,之所以演化出"土地财政"这一具有非褒义的概念,是因为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这不仅有财政体制上的原因,也有城市自身扩张与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原因。目前,土地财政在推动地方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证分析表明,GDP虽不是土地性财政收入的Granger因,而GDP却是土地性财政收入的Granger果。地方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土地财政,不仅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如威胁我国粮食安全、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加剧购房居民的负担等,而且也会扩大政府的寻租空间。为此,地方政府必须寻求摆脱经济增长对于土地财政依赖的路径选择,要转变经济增长观念、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土地流转机制的作用、不断完善土地法规的相关内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财政 地方经济增长 财政体制改革 官员政绩考核 土地流转机制
原文传递
经济增长目标压力与企业研发创新的挤出效应——基于多重考核目标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40
6
作者 李茫茫 王红建 严楷 《南开管理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7-26,31-32,共12页
本文研究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在发挥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同时是否挤出了企业研发创新。实证结果发现:经济增长目标压力对当地企业研发支出产生了显著的挤出效应,并且这种挤出效应在资源分配差异程度较大地区及非国有企业中更显著;但经济... 本文研究经济增长目标管理在发挥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同时是否挤出了企业研发创新。实证结果发现:经济增长目标压力对当地企业研发支出产生了显著的挤出效应,并且这种挤出效应在资源分配差异程度较大地区及非国有企业中更显著;但经济增长目标压力有助于提升企业创新效率。作用路径检验发现:为更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目标越高,地方政府越倾向于将有限资源配置给该地区规模更大的企业,从而导致对辖区企业研发支出形成挤出效应。以上研究从研发创新的挤出效应视角拓展并深化了关于多重考核目标理论的同时,也对调整经济增长目标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压力 挤出效应 资源分配 创新绩效
下载PDF
中国制成品出口技术含量升级的经济效应——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2
7
作者 戴翔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7-83,共7页
本文利用1997—2008年间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对制成品出口技术含量和经济绩效(包括经济增长绩效和出口增长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制成品出口技术含量升级对经济增长和出口贸易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 本文利用1997—2008年间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对制成品出口技术含量和经济绩效(包括经济增长绩效和出口增长绩效)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制成品出口技术含量升级对经济增长和出口贸易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据此,本文认为制成品出口技术含量变迁是促成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之一,因此在制定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时,也应考虑到这一重要因素。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与Hausmann等(2007)关于"一国出口什么至关重要"的预期相一致,这意味着优化贸易结构和提升外资利用质量等,会有助于中国获取更多的贸易利益、实现更好的经济绩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含量 经济增长绩效 出口增长绩效
原文传递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竞争与经济增长效应:基于策略互动视角 被引量:21
8
作者 王华春 刘清杰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9-97,共9页
根据政治晋升博弈理论构建地区财政支出竞争理论假设,通过估计空间杜宾模型寻找经验证据。研究表明:相比于其他支出项,经济性支出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策略互补特征,存在更为激烈的地区竞争,且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刺激作用,长期内... 根据政治晋升博弈理论构建地区财政支出竞争理论假设,通过估计空间杜宾模型寻找经验证据。研究表明:相比于其他支出项,经济性支出表现出显著的空间策略互补特征,存在更为激烈的地区竞争,且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刺激作用,长期内则不显著;社会性支出对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影响模糊,短期内显著抑制竞争地区的经济发展,空间上也存在显著的支出竞争态势。晋升锦标赛下的政治晋升博弈引导地方政府官员在任期内展开以GDP为锦标的绩效竞争,由此引致的经济增长不可持续。适应经济增长新常态,亟需规范地区财政收支关系,完善官员绩效考核指标,围绕改善民生需求加大社会性财政支出,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财政支出 地方政府 晋升锦标赛 支出竞争 绩效考核
下载PDF
环境与经济目标设置何以影响减污降碳协同管理绩效? 被引量:20
9
作者 李红霞 郑石明 要蓉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9-120,共12页
中国已进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加强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对实现中国“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有重要意义。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之间的协同效应一直是学... 中国已进入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加强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对实现中国“双碳”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有重要意义。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之间的协同效应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但较少有针对城市层面减污降碳协同管理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为此,该研究收集中国278个城市2004—2020年PM_(2.5)/PM_(10)浓度目标与经济增长目标数据,以PM_(2.5)与CO_(2)为代表测算减污降碳协同管理绩效。通过构建“目标设置-结构效应-协同管理绩效”分析框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环境与经济目标设置对减污降碳协同管理绩效的影响效应及其区域异质性,检验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调整所产生的中介效应,并采用不同污染物测算协同管理绩效,对回归结果进行敏感性检验。结果显示:①环境与经济目标设置对减污降碳协同管理绩效有显著影响,PM_(2.5)/PM_(10)浓度目标与减污降碳协同管理绩效正相关,而经济增长目标与减污降碳协同管理绩效负相关。②区域异质性上,中部地区环境目标对减污降碳协同管理绩效的正向影响显著,东、西部不显著;东、西部地区经济目标对减污降碳协同管理绩效的负向影响显著,中部不显著。③环境目标可通过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减污降碳协同管理绩效,但交通运输结构的中介效应不显著。④采用不同污染物测算协同管理绩效,发现前述回归结果对不同污染物是敏感的。研究结果表明,目标设置是大气污染物与二氧化碳协同管理的重要驱动力,要将空间异质性、重点管控污染物考虑在内,识别高效协同的结构减排路径,提升减污降碳协同管理绩效。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应从强化目标协同、引导经济质量竞争、实施差异化协同治理、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目标 经济增长目标 减污降碳 协同管理 绩效评估
下载PDF
官员晋升锦标赛:经济增长的政治逻辑——基于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分析 被引量:20
10
作者 余绪鹏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8-95,共8页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也伴随着许多问题,这一切都源于中国式分权的制度安排。经济分权提高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政治集权又确保各级官员不受地方利益集团所牵制。"向上负责"的官员晋升机制解释了地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也伴随着许多问题,这一切都源于中国式分权的制度安排。经济分权提高了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政治集权又确保各级官员不受地方利益集团所牵制。"向上负责"的官员晋升机制解释了地方政府作为经济发展"援助之手"的原因。为了获得政治晋升,下级官员必须遵从上级制定的政策目标。上级政府通过相对绩效考核方式,制造了下级政府"为增长而竞争"的强大激励。这种以经济增长为基础的政治锦标赛在中国广泛存在,虽然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增长,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地方保护主义、软公共产品供应不足、虚假数据和重复建设等消极现象的出现。近些年来学界的许多研究表明,围绕着经济增长与官员晋升的相关理论一直争论不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政治晋升 制度安排 相对绩效考核 锦标赛
下载PDF
资源误配、经济增长绩效与企业市场进入:国有与非国有部门的二元视角 被引量:18
11
作者 陈诗一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2-56,65,共16页
学界关于中国经济运行特征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国有与非国有部门间存在相当程度的资源误配,然而却鲜有文献更进一步综合考察其对产出、全要素生产率、特别是企业市场进入率的影响。本文尝试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探讨。理... 学界关于中国经济运行特征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国有与非国有部门间存在相当程度的资源误配,然而却鲜有文献更进一步综合考察其对产出、全要素生产率、特别是企业市场进入率的影响。本文尝试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探讨。理论模型数值模拟结果显示:(1)国有与非国有部门间的资源误配引致产出、全要素生产率以及企业市场进入率分别下降43%、19%与65%;(2)扣除市场摩擦效应后,国有与非国有部门间的资源误配净效应仍可解释产出、全要素生产率以及企业市场进入率下降的31%、12%与53%。基于1998—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与270个地级市统计数据的多视角实证分析进一步支持了理论模拟结果。上述结论意味着,中国经济远未达到前沿面,还存在巨大潜力。若在依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路线图、提高国有部门生产效率的同时,通过改革进一步理顺、优化两部门间的资源配置,"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在一个较长时间内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并非不可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误配 国有与非国有部门 经济增长绩效
原文传递
中国政府规模、经济增长与福利 被引量:13
12
作者 诸大建 徐萍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7-114,共8页
本文在深入研究和把握政府规模、经济增长与福利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使用政府规模福利绩效模型,对中国1980-2006年间政府规模、经济增长和福利之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首先,198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对以HDI表征的福利提高具有重... 本文在深入研究和把握政府规模、经济增长与福利等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使用政府规模福利绩效模型,对中国1980-2006年间政府规模、经济增长和福利之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首先,198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对以HDI表征的福利提高具有重要的贡献,经济增长仍然是我国提高人民福利水平的主要手段。其次,政府提供持续增长的基本公共服务是福利提高的根本保证。第三,从政府规模的福利绩效看,我国以相对较小的政府规模取得了较快的福利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规模 经济增长 福利 政府规模福利绩效 福利流量 福利存量
下载PDF
经济增长目标、地方政府行为与环境效应的关系 被引量:12
13
作者 郭晓辉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0-70,共11页
基于经济增长目标视角对地方政府行为与环境效应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目标与环境污染正相关,降低经济增长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能明显改善增长目标加剧环境污染的困境。地方政府行为是经济增长目标与环境污染的中间变量。其中... 基于经济增长目标视角对地方政府行为与环境效应的关系进行探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目标与环境污染正相关,降低经济增长在政绩考核中的权重能明显改善增长目标加剧环境污染的困境。地方政府行为是经济增长目标与环境污染的中间变量。其中,生产性支出不区分经济增长目标设定水平始终致污,资本税在高经济增长目标下更加"激进"地激励生产,排污费和环境保护支出在高经济增长目标牵引下成为促进生产的工具。从经济增长目标设置特点看,经济增长目标正偏离"标杆"、邻近地区经济增长目标设置均值越大、上一年度经济增长目标超额完成程度越高,其加剧环境污染的程度越强。应从调整政绩考核体系、引导和约束地方政府行为、优化环境治理工具三方面消解地方政府行为的致污诱因,提升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目标 地方政府行为 环境污染 目标管理 政绩考核
原文传递
中国保险业的空间分异及其经济绩效——基于地级以上城市的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宋昌耀 李国平 李沅曦 《保险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0-43,共14页
保险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2006~2016年地级以上城市数据,采用两阶段嵌套泰尔指数和面板工具变量模型,探究中国保险业的空间分异与经济绩效。研究发现:①中国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空间... 保险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基于2006~2016年地级以上城市数据,采用两阶段嵌套泰尔指数和面板工具变量模型,探究中国保险业的空间分异与经济绩效。研究发现:①中国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空间分异特征显著,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北部地区以及高等级城市和大型城市。②中国保险业空间分异主要来自于省域间差异,省域内差异增长迅速;人身保险业务空间差异水平高于财产保险业务。③城市层面,保险业发展显著促进经济绩效提升,财产保险业务的经济增长效应高于人身保险业务;低收入地区保险业的经济绩效更为显著。④保险业通过自我深化、风险转移、损失补偿和金融中介四种机制推动经济增长,直接机制作用大于间接机制,间接机制中金融中介机制的作用更为凸显。本文有助于丰富保险业的经济增长效应理论研究,也为城市通过保险业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险业 保险密度 保险深度 经济增长 经济绩效 空间分异
原文传递
制度绩效递减规律与我国21世纪初新一轮体制创新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周小亮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3-9,共7页
21世纪初我国有必要也有可能再次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如何才能确保我国 2 1世纪初的快速增长 ,本文认为关键在于体制创新。为此 ,本文以制度绩效生命周期与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 ,说明要确保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则必须进行新一轮体制创新 ... 21世纪初我国有必要也有可能再次进入“快速增长”时期。如何才能确保我国 2 1世纪初的快速增长 ,本文认为关键在于体制创新。为此 ,本文以制度绩效生命周期与递减规律为理论基础 ,说明要确保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则必须进行新一轮体制创新 ,并在概括 2 0世纪末我国体制创新的特征基础上 ,提出了 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体制创新 中国 制度绩效递减规律
下载PDF
经济增长中制度绩效实证分析综述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跃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40-143,共4页
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良好的制度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本文在简要回顾此理论的基础上,重点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经济增长中制度作用所作的实证分析,并给予简单评论。
关键词 经济增长 制度绩效 实证分析
下载PDF
国家审计治理、晋升激励与经济增长绩效——基于2002—2013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邢维全 《江汉学术》 2017年第3期5-13,共9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态势举世瞩目,而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政府运行过程中,政府行为更多地取决于官员个人的素质和追求。因此,合理的官员激励和监督机制,是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制度保证。但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态势举世瞩目,而政府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政府运行过程中,政府行为更多地取决于官员个人的素质和追求。因此,合理的官员激励和监督机制,是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的重要制度保证。但现实情况是,官员晋升激励在促进可度量的经济发展指标不断增长的同时,却忽视了经济增长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以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经济增长绩效提升缓慢。基于2002—2013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从国家审计提高政府效率、优化官员激励机制的角度,可考察国家审计治理在增进地区经济增长绩效中的作用。官员的晋升激励越强,其所在地区以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经济增长绩效越差,而国家审计治理则明显抑制了官员晋升激励对经济增长绩效的负面影响。国家审计在提升经济增长绩效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治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计治理 晋升激励 经济增长绩效 省级面板数据 全要素生产率
下载PDF
中国节能减排政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上市公司的数据 被引量:6
18
作者 梁广华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15,共6页
首先,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了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显著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其次,从微观的角度,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8个行业24家上市公司2003~2011年的绩效值进行评价,并... 首先,运用计量经济模型研究了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显著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其次,从微观的角度,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8个行业24家上市公司2003~2011年的绩效值进行评价,并研究了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实施对不同行业内企业绩效的影响有所不同,节能减排政策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取决于企业生产过程或其产品与能源的关联性。最后,提出不同行业内企业应采取差异化政策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能减排 经济增长 企业绩效 政策检验
下载PDF
政绩考核与增长之痛——中国式分权的过去与未来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威 吴能全 《制度经济学研究》 CSSCI 2008年第4期87-106,共20页
基于中国式分权结构的政府竞争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也是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挑战的根源。通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一个委托一代理模型,我们分析了在中国式的分权结构下,基于"增长"绩效的... 基于中国式分权结构的政府竞争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也是当前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挑战的根源。通过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一个委托一代理模型,我们分析了在中国式的分权结构下,基于"增长"绩效的政绩考核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合理性,并讨论了它在中国改革时序中的两种不同效果。给定地方政府负有"增长"与"发展"的双重任务,中国改革的初始状态——"增长"与"发展"双重不足——决定了"增长"与"发展"在中国改革的前半段是可以互相补充的。在"增长"与"发展"互相补充的绩效模式下,均衡的激励合约仅仅取决于两种绩效在考核成本上的对比,这就是为什么GDP在事实上成为地方政府竞争的标尺。但是,随着改革一次性潜力的释放,"增长"与"发展"的绩效组合逐渐逼近资源约束下的绩效可能性边界,二者开始呈现出互相替代的绩效模式。在新的绩效模式下,"增长"绩效的提升以牺牲"发展"绩效为代价,"增长"与"发展"出现分野。因此,中国改革过程中前后相继的两种不同绩效模式解释了为什么"为增长而竞争"在中国改革的前半段是"趋好的",而在后半段却是"趋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政府 增长 政绩考核
原文传递
我国经济增长与财政支出绩效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莉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5-28,共4页
财政支出总量、范围和力度体现了政府活动范围和干预经济的能力。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出发,构建财政支出绩效的分析框架,论证了政府支出的积极效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出规模出现的波动和不均衡性发展特征,亟须合理配置资源,保持财... 财政支出总量、范围和力度体现了政府活动范围和干预经济的能力。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出发,构建财政支出绩效的分析框架,论证了政府支出的积极效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支出规模出现的波动和不均衡性发展特征,亟须合理配置资源,保持财政支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适应性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财政支出 绩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