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节水灌溉的环境效应研究现状及研究重点 被引量:36
1
作者 齐学斌 庞鸿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7-40,共4页
对农田节水灌溉领域有关环境效应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 ,指出其研究不足 ,建议应从节水灌溉对农田生态环境影响效应的综合分析、节水灌溉条件下地表水及地下水水文循环变化规律、节水灌溉条件下地下水与土壤盐渍化关系机理、... 对农田节水灌溉领域有关环境效应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 ,指出其研究不足 ,建议应从节水灌溉对农田生态环境影响效应的综合分析、节水灌溉条件下地表水及地下水水文循环变化规律、节水灌溉条件下地下水与土壤盐渍化关系机理、地膜覆盖节水增产机理及对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水灌溉 环境效应 生态环境 盐渍土 地下水
下载PDF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41
2
作者 程辉 吴胜军 +4 位作者 王小晓 姜毅 陈春娣 王雨 吕明权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7-140,共14页
随着三峡工程的全面竣工,三峡库区已进入正常蓄水运行阶段,三峡工程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了近20年来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分析了目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文献... 随着三峡工程的全面竣工,三峡库区已进入正常蓄水运行阶段,三峡工程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带来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统计了近20年来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的国内外文献,分析了目前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文献的主要分布特征,得出库区生态环境效应主要研究领域及主要研究内容。在此基础上,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效应具体研究内容及进展进行详细阐述。首先,文章对三峡工程蓄水前后产生的最直接的生态环境变化,即库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接下来,对库区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包括气候、土壤、水环境、生物多样性等生态环境因子的研究进展展开评述;然后对上述生态环境因子变化最终所带来的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变化进行探讨;最后提出当前库区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同时给出相关方面的研究展望: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更加注重生态环境效应的动态研究,建立长期观测数据库,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综合评价库区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生态环境效应 文献计量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因子 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系统服务
下载PDF
我国淡水环境微塑料污染与流域管控策略 被引量:33
3
作者 吴辰熙 潘响亮 +1 位作者 施华宏 彭进平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12-1020,共9页
微塑料的淡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文章综述了我国淡水环境中微塑料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淡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来源、环境行为和归趋,探讨了微塑料污染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表明,微塑料污染在我国河流、湖泊等淡水... 微塑料的淡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文章综述了我国淡水环境中微塑料的研究进展,分析了淡水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来源、环境行为和归趋,探讨了微塑料污染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表明,微塑料污染在我国河流、湖泊等淡水水体中普遍存在。淡水水体中检测到的微塑料丰度可达107个/km2量级,比海洋环境中检测到的微塑料丰度更高。淡水环境中检出的微塑料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大小、颜色特征,同时具有多样的化学组成并可能携带其他污染物。这些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微塑料的来源和经历,同时也影响其环境行为和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还发现,微塑料在淡水水体采集到的鱼类、贝类等生物体内也普遍存在。微塑料暴露可对生物体的健康乃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造成影响。因此,微塑料被认为是一类新兴污染物。文章针对淡水环境中微塑料污染现状及问题,基于流域治理的思路,提出了微塑料污染管控策略;建议我国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加大政策法规执行力度,从而保障淡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和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塑料污染 淡水水体 迁移转化 生态环境效应 管控策略
原文传递
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效应的交互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31
4
作者 杨清可 段学军 +1 位作者 王磊 王雅竹 《地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0-231,共12页
论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内16个核心成员城市作为典型案例,构建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评价模型探究2000—2015年间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效应的时空演变规律与耦合度变化,解析系统... 论文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内16个核心成员城市作为典型案例,构建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效应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评价模型探究2000—2015年间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效应的时空演变规律与耦合度变化,解析系统间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利用指数不断增加,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开发均起到正向促进作用。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生产、生活空间和环境质量产生更多需求,建设用地扩张、耕地面积被侵占、人口承载增大也是导致城市土地利用指数上升的重要因素。②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整体表现平稳,效应映射到空间上,变化幅度与演变特征明显。浙江省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高于上海与江苏的城市,这与环境自净能力、污染处理设施建设以及生态保护理念的宣传等因素相关。③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效应耦合度较低的城市占多数,处于失调状态。城镇化进程中用地扩张呈现低密度、分散化倾向,对生态安全和环境质量扰动强烈,导致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空间偏离度加大。④城市土地利用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各要素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关系,要素胁迫与约束作用强度大小差异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效应 交互作用机制 长三角地区
原文传递
膜上灌水技术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李援农 刘玉洁 +1 位作者 李芳红 费良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0-63,共4页
该文依据膜上灌水技术室内外试验数据,分析探讨了膜上灌水对作物生长要素中土壤水、肥、气、热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膜上灌水技术与传统的沟畦灌相比,地膜覆盖灌水法在减少地面蒸发,实现节水的同时,可调节土壤温度,减少灌溉水的深... 该文依据膜上灌水技术室内外试验数据,分析探讨了膜上灌水对作物生长要素中土壤水、肥、气、热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膜上灌水技术与传统的沟畦灌相比,地膜覆盖灌水法在减少地面蒸发,实现节水的同时,可调节土壤温度,减少灌溉水的深层渗漏和保持土壤肥力,提高了水分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膜上灌水不仅节约用水,同时也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了适宜的根部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上灌水 节水 生态环境效应
下载PDF
水稻氧营养的生理、生态机制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25
6
作者 赵锋 王丹英 +2 位作者 徐春梅 张卫建 章秀福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5-341,共7页
氧是水稻生命活动过程中重要的营养因子。水稻利用通气组织将大气中的氧从地上部分转运到根部,同时也能通过根系从生长介质中吸收一部分氧。良好的氧营养状况下水稻才能正常生长,不仅如此,氧营养还参与了水稻-土壤环境系统的作用过程,... 氧是水稻生命活动过程中重要的营养因子。水稻利用通气组织将大气中的氧从地上部分转运到根部,同时也能通过根系从生长介质中吸收一部分氧。良好的氧营养状况下水稻才能正常生长,不仅如此,氧营养还参与了水稻-土壤环境系统的作用过程,具有重要的生态效应。从氧营养的水稻生物学响应和根际生态效应两个方面综述了近年来稻田氧营养相关研究状况,重点总结了目前国内外有关水稻需氧性,氧营养对水稻形态学、解剖学特征的影响,相应的生理、生态机制以及环境效应的研究成果,同时比较了水稻生产上所采用的氧营养调控途径,并对水稻氧营养研究作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氧营养 生理生态机制 环境效应
下载PDF
基于遥感与GIS的新疆近18a来LUCC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被引量:20
7
作者 黄凤 吴世新 唐宏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486-1493,共8页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末、2005年、2008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获取4期新疆土地利用/覆盖信息,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覆盖转变类型生态贡献率,对研究时段内新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以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末、2005年、2008年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获取4期新疆土地利用/覆盖信息,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覆盖转变类型生态贡献率,对研究时段内新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1990—2008年间,新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显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整体变化较小,总价值先增后减,水域和草地面积的减少是总价值减少的主要原因,耕地和林地面积的增加补偿了总价值的部分损失;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90年的0.157持续下降到2005年的0.153,2008年上升为0.158,说明新疆生态环境存在恶化和改善两种相反趋势,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草地向耕地的转变,未利用地向草地的转变则促进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遥感与GIS 新疆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2000-2020年“三生”空间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20
8
作者 畅田颖 张仲伍 +1 位作者 乔旭宁 张玉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68-275,共8页
[目的]研究黄河流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简称“三生”空间)土地利用转型的结构、空间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定量权衡土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方法]以黄河流域为例,利用Ar... [目的]研究黄河流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简称“三生”空间)土地利用转型的结构、空间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定量权衡土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持。[方法]以黄河流域为例,利用ArcGIS空间分析与制图技术、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的贡献指数等模型方法。[结果]①2000-2020年黄河流域“三生”空间土地利用结构表现为生产用地面积减少,生态用地面积相对稳定,生活用地面积不断增加。②2000-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4502,0.4505和0.4567,呈稳定上升趋势。③2000-2020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在空间分布上有明显的差异性,表现为由东南向北部递增。④2000-2020年黄河流域牧草生态用地对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贡献率最高。20 a间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存在改善和恶化两种趋势,前者大于后者,流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结论]城乡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对农业生产用地的占用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应合理规划“三生”空间,优化国土资源空间配置,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黄河流域
下载PDF
山区县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演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豫西登封市为例 被引量:14
9
作者 贾琦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91-203,共13页
为探究山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豫西山区典型县域河南省登封市为实证研究对象,基于1990—2019年4期遥感卫星影像进行解译并提取各期土地利用数据,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功能... 为探究山区"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以豫西山区典型县域河南省登封市为实证研究对象,基于1990—2019年4期遥感卫星影像进行解译并提取各期土地利用数据,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简称三生)功能,划分一级和二级土地类型,并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用地转移的生态贡献率、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定量探讨登封市"三生"空间演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1990—2019年,农业生产用地、林地生态用地和牧草生态用地持续减少,而城镇生活用地、乡村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增幅明显,城镇生活用地增幅最高。2)一方面导致登封市生态环境质量逐年恶化的原因为低质量区面积持续扩张,研究期内面积由228.96增至256.41km^(2);另一方面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原因主要为农业生产用地转化为水域生态用地,以及牧草生态用地转化为林地生态用地。总体来说,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远高于改善趋势。生态环境质量重心主要分布在东金店乡,研究期内持续向西北方向转移。3)县域生态环境质量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其中,"高-高"型区域集聚在北部的嵩山和南部大熊山等山区,"低-低"型聚集区多分布在登封市区及大冶镇—阳城工业区形成的工业走廊沿线。综上,该研究可为豫西山区"三生"空间优化提供参考,也可以为同类地区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格局演化 土地利用 生态环境效应 登封市
原文传递
修河干流大中型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李友辉 熊焕淮 +1 位作者 许瑛 陈圣滔 《江西水利科技》 2005年第4期225-230,共6页
结合江西省修河干流环境背景和梯级开发的作用因素,对梯级开发主要环境因子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以期为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江西修河 梯级开发 生态环境影响 对策
下载PDF
永定河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侯蕾 彭文启 +3 位作者 刘培斌 陈渠昌 渠晓东 董飞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30-438,共9页
基于1980年、1990年、2000年及201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化计算永定河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指标,对永定河上游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过去3... 基于1980年、1990年、2000年及2010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化计算永定河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指标,对永定河上游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过去30年期间,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所占比例由大到小排列为耕地>草地>林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1980—1990年与1990—2000年,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分别为0.06%、0.19%,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出率或转入率基本上均小于10%,土地利用变化较小;2000—2010年,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较大,达到了6%,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出率或转入率均大于10%,土地利用变化较大。(2)2000—2010年间永定河上游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从0.4230上升到0.4290,生态环境质量略有好转;总体上维持着区域生态环境的动态稳定。该研究可为永定河上游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定河上游流域 土地利用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下载PDF
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重大工程水文地质问题 被引量:13
12
作者 许模 蒋良文 +3 位作者 李潇 漆继红 张强 李晓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22,共10页
川藏铁路位于大陆碰撞造山带,特殊的地质构造背景下,铁路沿线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严重制约着川藏铁路规划建设和安全运营。为降低川藏铁路沿线重大工程水文地质灾害风险,从工程水文地质角度出发,结合基础地质和工程地质研究成果,阐述... 川藏铁路位于大陆碰撞造山带,特殊的地质构造背景下,铁路沿线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严重制约着川藏铁路规划建设和安全运营。为降低川藏铁路沿线重大工程水文地质灾害风险,从工程水文地质角度出发,结合基础地质和工程地质研究成果,阐述了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重大工程水文地质问题,并提出下一步研究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川藏铁路雅安至林芝段可能遭遇隧道高水压及涌突水问题、隧道高温热害问题、隧道排水影响生态环境3个重大工程水文地质问题;沿线发育多条区域性断裂带,控制着地层展布、水热活动和成矿带分布以及地下水循环演化,导致穿越断裂带的深埋长大隧道高压涌突水、高温热害及高矿化水等问题较为突出。沿线重大工程水文地质问题下一步研究工作主要为:开展高精度、多尺度的水文地质调查,把握重大问题的发育规律和致灾机制,构建精细的预测评价体系和主、被动相结合的灾害防控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藏铁路 工程水文地质问题 高压涌突水 高温热害 生态环境效应
下载PDF
西部平原区生态用地时空动态特征及环境效应 被引量:10
13
作者 蒋好雨 陈荣蓉 +2 位作者 杨朝现 信桂新 杨馗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03-209,F0002,共8页
为了探究生态用地变化特征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以西部平原区的四川省广汉市为例,基于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和重心迁移模型分析研究区生态用地的时空演变特征,然后从承担生态风险、生态服务供给、均衡生态系统的维度运用生态... 为了探究生态用地变化特征及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以西部平原区的四川省广汉市为例,基于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和重心迁移模型分析研究区生态用地的时空演变特征,然后从承担生态风险、生态服务供给、均衡生态系统的维度运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敏感性和生态协调评估分析评价了研究区生态用地演变导致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2000-2017年,研究区生态用地流失严重,大量城镇边缘的生态用地被快速转化为建设用地。研究区生态用地总面积减少9769.51 hm^(2),耕地面积减少了10726.91 hm^(2),生态用地重心向北部迁移。(2)生态用地格局受建设用地扩展的扰动对区域生态环境带来了压力和风险,产生了一定的负向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了17.11%,生态极敏感和高度敏感区面积分别增加1629.47,4294.40 hm^(2),生态协调度下降了10.36%。西部平原地区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生态用地流失严重,整体生态环境承受较大压力,应加强生态用地科学管控与修复,提升国土空间环境综合治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生态环境效应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下载PDF
开都-孔雀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及其功能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14
作者 阿迪莱·如则 阿依吐尔逊·沙木西 古丽米热·艾尔肯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44-251,共8页
[目的]探讨开都—孔雀河流域(以下简称“开孔河流域”)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揭示土地利用转型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为该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1990,2000,2010和2015年开孔河流域土地... [目的]探讨开都—孔雀河流域(以下简称“开孔河流域”)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揭示土地利用转型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为该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1990,2000,2010和2015年开孔河流域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根据“生产—生态—生活”用地(以下简称“三生用地”)的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开孔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时空格局特征以及生态环境效应。[结果]①1990—2015年,开孔河流域的土地利用转型表现为生产用地、生活用地的快速增加,生态用地的迅速减少。②1990—2000年开孔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4654下降为0.4539,2010—2015年上升到0.4559。生态环境质量保持相对平衡,并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发展趋势;③1990—2015年,开孔河流域上游生态环境质量较高但存在恶化趋势,中游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得到改善,流域下游主要为低质量区和较低质量区。[结论]农业生产用地、城乡生活用地面积增加与草地退化和水域生态用地被占用是造成流域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中游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得到改善的原因是大量其他生态用地转型为林地生态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主导功能 土地利用转型 生态环境效应 开都—孔雀河流域
下载PDF
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满苏尔.沙比提 马国飞 张雪琪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41-1248,共8页
利用保护区的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运用GIS技术并结合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对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27 a来,冰川和草地面积持续增长,增幅分别为12.37%和99.36%;水体和荒地面积持... 利用保护区的3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运用GIS技术并结合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对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27 a来,冰川和草地面积持续增长,增幅分别为12.37%和99.36%;水体和荒地面积持续减少,减幅为23.07%和12.15%;林地前阶段(1989-2003年)减少16.77%,后阶段(2003-2016年)增加57.91%。区域土地利用/覆被综合动态度,前阶段为0.39%,后阶段为0.36%;前阶段转化率为21.95%,后阶段转化率为18.91%。水体、草地和林地的转化率较高,冰川和荒地的转化率较低;尽管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内部结构变化较复杂、频繁,但各类型之间相互转换的活跃程度逐渐趋于平缓。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31%,生态环境逐年改善。致使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驱动力为气候的变暖湿和土地利用政策的改变。近27 a来,研究区中高山带降水量的增加,扩大了保护区冰川雪地的面积;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的土地利用政策,有效遏制了人类活动对保护区土地利用/覆被的影响,进而使生态贡献率较低的荒地转化为生态贡献率高的林草地,提高了区域生态环境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生态环境效应 驱动力 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土地整治生态环境效应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8
16
作者 刘晓丽 《山东国土资源》 2020年第11期85-90,共6页
生态化土地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土地整治生态环境效应的作用机制是生态化土地整治理论的有益探索。土地整治生态环境效应作用机制,可以通过土地整治工程-土地自然要素/土地利用类型土地景观要素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逻辑框架,... 生态化土地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土地整治生态环境效应的作用机制是生态化土地整治理论的有益探索。土地整治生态环境效应作用机制,可以通过土地整治工程-土地自然要素/土地利用类型土地景观要素土地生态服务功能的逻辑框架,解析土地整治生态环境效应作用机制。土地整治工程的实施,对土地整治区及其相关区域的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自然要素产生影响,引起土地利用类型及空间布局发生变化,改变区域景观结构和格局,从而影响土地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治 生态环境效应 作用机制 框架
下载PDF
辽宁省抚顺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与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润 姜琦刚 +2 位作者 史鹏飞 刘斌 张莉莉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53-360,共8页
[目的]探讨辽宁省抚顺市退耕还林以来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揭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为该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0,2010和2020年3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 [目的]探讨辽宁省抚顺市退耕还林以来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揭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为该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00,2010和2020年3期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通过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NDVI差值分析、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等方法定量分析抚顺市土地利用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结果]①2000—2020年研究区各种土地类型存在相互转化的关系,其中林地和耕地变化较为明显。20 a间,耕地面积减少825.59 km^(2),增长率-7.32%;林地面积增加591.14 km^(2),增长率5.24%;城镇用地面积增加182.36 km^(2),增长率1.62%;②2000,2010和202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别为224.48,225.57和226.12,同比增长0.49%和0.24%,研究区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缓慢上升;③研究区20 a间植被覆盖整体呈上升趋势,NDVI减少的区域与城镇用地的扩张区域基本重合;④3个时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别为0.7448,0.7754和0.7826,10 a间环境质量生态指数分别上升4.11%和0.93%,环境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结论]20 a间研究区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同时环境质量整体向好,局部范围内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恶化并存。城镇用地、耕地、林地之间的转化为主要原因,退耕还林等环境保护政策使研究区环境质量不断上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升趋势趋于平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土地利用程度 生态环境效应 NDVI变化 辽宁省抚顺市
下载PDF
昆明市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志英 李媛媛 +2 位作者 薛梦柯 李文星 王晓云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2-163,共12页
以昆明城市景观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探究1990-2018年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利用GWR模型分析生态环境效应与建设用地扩展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市域景观类型变化程度在1990-2000... 以昆明城市景观为研究对象,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探究1990-2018年景观格局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利用GWR模型分析生态环境效应与建设用地扩展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市域景观类型变化程度在1990-2000年的城市化起步阶段相对稳定,在2000年后的城市化加速阶段动态变化加剧;景观格局指数变化呈稳定—不稳定趋势,1990-2000年,景观破碎度、形状不规则程度轻微下降,2000年后景观边界复杂程度加剧,优势景观的控制作用在减小,景观总体趋于破碎和均匀。景观格局变化带来了生态过程的变化,市域景观生态风险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在降低;景观生态风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滇池流域内呈现出低等级区的环湖之势,其扩展路径与城市发展路径基本一致。生态环境效应总体均呈现出与建设用地扩展的负相关,且2010-2018年的负相关达到峰值,说明城市化加快带来了景观生态风险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降低;建成区边缘的景观生态风险与建设用地扩展呈正相关,是景观生态风险的重点防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格局 生态风险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生态环境效应 昆明
下载PDF
资源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白银市区为例 被引量:8
19
作者 张万萍 雒占福 +2 位作者 孟越男 张剑 何珊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51-255,共5页
资源型城市因"矿竭城衰"实施的产业转型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状况,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对改变传统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ENVI软件,选取资源型城市白银市区1990年、... 资源型城市因"矿竭城衰"实施的产业转型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状况,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关系对改变传统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ENVI软件,选取资源型城市白银市区1990年、2000年和2011年3期Landsat TM影像为主要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动态转移矩阵、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模型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贡献指数模型,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21a期间,白银市区建设用地面积一直增长趋势,耕地面积先增后减,未利用地面积一直呈减少趋势,林地、草地、水体基数小,面积变化总量不大;从整体来看,白银市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90年的0.087上升到2011年的0.126,生态环境质量朝着健康方向发展;耕地和未利用地对白银市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贡献率最高,林地和水体对白银市区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的贡献率最高;耕地、未利用地、林地、水体是影响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其中耕地是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资源型城市 生态环境效应 白银市区
下载PDF
氟喹诺酮类合成药物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及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3
20
作者 温丽联 宋金明 +5 位作者 李学刚 马骏 戴佳佳 袁华茂 段丽琴 王启栋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80-1692,共13页
人工合成药物氟喹诺酮类(FQs)是全球使用量第三大的抗生素,在抗菌类药物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其过量使用和排放会导致生态环境的变化,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系统研究FQs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对科... 人工合成药物氟喹诺酮类(FQs)是全球使用量第三大的抗生素,在抗菌类药物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其过量使用和排放会导致生态环境的变化,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系统研究FQs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对科学使用和管理此类药物具有重要意义。在人类和动物给药后,仅有小部分FQs在生物体内发生代谢,主要代谢过程包括哌嗪环的甲酰化、乙酰化、氧化和裂解以及芳香核心环的脱氟、脱羧等,约70%的原药和少量的代谢产物通过排泄迁移到环境中。进入环境后,FQs及代谢产物主要存在于水体、土壤和沉积物等环境介质中,发生吸附、光解和生物降解等迁移转化过程。吸附使得FQs从一种介质转移到另一种介质;光解主要影响FQs的C7-胺取代基,而其核心结构仍保持完整;生物降解主要指在微生物和微藻作用下的降解,涉及哌嗪基的乙酰化、甲酰化等修饰和环的部分或完全裂解,核心结构的脱羧、脱氟和共轭物的形成等过程。FQs的迁移转化过程并不能使其从环境中彻底消除,反而成为“伪持久性”污染物,严重影响藻类、甲壳类和鱼类等的行为、生长和繁殖,导致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改变和水生环境的破坏,加速微生物耐药性的增加和抗性基因的产生。因此,未来应在FQs的海洋环境行为及其生态环境影响、FQs微生物耐药性与抗性基因的风险评估及FQs在微型生物作用下的降解机制与效应等方面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喹诺酮类合成药物(FQs) 迁移转化 生态环境效应 生物转化 生物降解途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