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世界文学观念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的两次实践 被引量:9
1
作者 刘洪涛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18,共9页
1954年12月,吉洪诺夫在第二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世界进步文学”观念,并据此建构起以苏联文学为核心的世界文学新体系。这一观念在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被全盘接受,导致在当时中国大学的世界文学教育中,苏联文学被特殊化... 1954年12月,吉洪诺夫在第二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上提出了“世界进步文学”观念,并据此建构起以苏联文学为核心的世界文学新体系。这一观念在20世纪50-60年代的中国被全盘接受,导致在当时中国大学的世界文学教育中,苏联文学被特殊化,西方文学被污名化,中国文学被矮化。在20世纪50—60年代,中国作家学者积极支持和参与亚非作家会议,从而将世界文学的视野扩展到东方文学,初步建立起自己的东方文学知识系统,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二分”世界文学观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总结世界文学观念在中国的这两次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对建构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新型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世界进步文学 苏联作家代表大会 亚非作家会议 东方文学
原文传递
中国的世界文学史写作与世界文学观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洪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8-73,共6页
 中国学者从1927年撰述世界文学通史类著作至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展现了深具特色的世界文学观:有"排中"的世界文学史,也有中国文学包含其中的世界文学史,后者更有利于呈现世界文学的整体面貌;在后一类世界文学史著述中,...  中国学者从1927年撰述世界文学通史类著作至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展现了深具特色的世界文学观:有"排中"的世界文学史,也有中国文学包含其中的世界文学史,后者更有利于呈现世界文学的整体面貌;在后一类世界文学史著述中,"中国文学"的位置有多种体现方式。中国的世界文学史类著述强调东西方文学的二元对立,以及东方文学对世界文学的贡献;在世界文学史动力理论的探讨上,中国学者提供了阶级论、人性论、世界主义三种有价值的模式;中国学者撰述的世界文学通史,其构成因素基本上只取那些在国别文学中"享有世界声誉的优秀作品",而国际间对此却有更丰富、深入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史 东方文学 西方文学 中国文学 世界文学观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30年的中国比较文学
3
作者 纪建勋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4年第3期128-148,共21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三十年往往被视作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薄弱时期,乐黛云、王向远、徐志啸、徐扬尚等将其定义为中国比较文学的“沉潜期”“滞缓期”甚至“沉寂期”。“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三十年往往被视作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薄弱时期,乐黛云、王向远、徐志啸、徐扬尚等将其定义为中国比较文学的“沉潜期”“滞缓期”甚至“沉寂期”。“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在这个特殊时期,依旧有部分学者以赤子之心在孤独中负重前行,为中国比较文学的赓续做出了贡献,创造了一个个独特的世界。因此,在所谓“沉潜期”内进行的研究即使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也不应被忽略。譬如处于“沉潜期”的中国比较文学,整体而言缺少系统论著,但在中印以至东方各国文学文化关系这一研究领域,以季羡林、吴晓铃、常任侠为代表的学者及其论著在一定程度上对这一缺陷有所弥补;而虽然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受到不同的政治制度影响,港台地区的学者们极力将比较文学这门学科复兴发展,积极将中国比较文学纳入与国际比较文学的对话与互动;本时期内中俄文学文化的交流也值得重视,尤其鲁迅与俄苏文学的专题研究产出了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同时在翻译领域,傅雷和钱锺书等人在翻译研究方法论上的创新成为这一时期比较文学一抹惊艳的亮色。这一个个独特的世界,值得我们今天在推进国际比较文学方法论体系建设的工作中予以好好发掘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30年 东方文学 中俄文化 翻译文学 “神似”论 傅雷
下载PDF
东方化文学与新世纪中国文学的未来--以莫言和赵树理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刘旭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6-30,71,共6页
经济和军事上的"落后"直接导致了东方国家的"启蒙"运动。清末以来,中国文化界同样致力于以"国民性"为核心的现代启蒙,其内容之一即为否定本土文明的价值,这一点与把东方塑造为落后愚昧的"他者"... 经济和军事上的"落后"直接导致了东方国家的"启蒙"运动。清末以来,中国文化界同样致力于以"国民性"为核心的现代启蒙,其内容之一即为否定本土文明的价值,这一点与把东方塑造为落后愚昧的"他者"的"东方主义"有相通之处。在新世纪的中国,西方知识分子对东方主义的反思给了我们一个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新思路,在此思路下,赵树理和莫言的文学给我们提供了反东方主义的样本,传统文化有了充满生机的文学式呈现和"进化",同时指明了新世纪中国文学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化文学 东方主义 新世纪 赵树理 莫言
原文传递
东方文明区域·文化圈·文化板块 被引量:2
5
作者 孟昭毅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2016年第2期34-39,共6页
上古早期的东方文明区域以农业生产形成的大河文明为基础,中古时期则是靠宗教信仰为各个封建帝国思想统治做支撑,形成了信仰的文化圈。近古后期,由于东方文化影响力的减弱,文化圈的影响也日趋衰退,文化圈开始变得结构松散,分化为更多极... 上古早期的东方文明区域以农业生产形成的大河文明为基础,中古时期则是靠宗教信仰为各个封建帝国思想统治做支撑,形成了信仰的文化圈。近古后期,由于东方文化影响力的减弱,文化圈的影响也日趋衰退,文化圈开始变得结构松散,分化为更多极、多元的杂交性质的文化板块。时至20世纪中期,东方各国在各自文化板块的区域内开始了当代社会的发展进程。东方文化板块由于多种外力的作用也在冲撞中发生变化,只有运用全球化的观点,才能看清今后东方发展的大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文学 东方文明区域 文化圈 文化板块
下载PDF
中西文化之比较
6
作者 贺春英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77-78,共2页
中西文化的相异之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东方内容上的“和谐”与西方形式上的“和谐”;西方的再现、模仿、写实与东方的表现、抒情、言志;西方的“典型论”与中国的“意境说”;西方的“美与真”的统一与中国的“美与善”的结合。
关键词 东方文学 西方文学 比较
下载PDF
从典型作品看东方文学中的文化抵抗和本土情结
7
作者 徐溯 杨小雨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54-58,110,共5页
本土情结和文化抵抗是东方文学乃至东方文化中的典型现象。从殖民主义时代到后殖民时代,从落后时代到赶超时代,东方文学伴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东方文学中的文化抵抗和本土情结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从现代性的意义上看... 本土情结和文化抵抗是东方文学乃至东方文化中的典型现象。从殖民主义时代到后殖民时代,从落后时代到赶超时代,东方文学伴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东方文学中的文化抵抗和本土情结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从现代性的意义上看,文化抵抗内化为本土情结是东方文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尺度,我们以东方文学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两部经典作品———埃及作家马哈福兹的"开罗三部曲"和南非作家库切的《耻》为范本,分析东方文学中的文化抵抗和本土情结,并从现代性的层面揭示在新的时代里东方文学可能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文学 文化抵抗 本土情结 现代性
下载PDF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东方文学的影响
8
作者 何乃英 《闽江学院学报》 2001年第6期11-15,共5页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东方的三大文化体系之一。它对西亚、南亚、中亚、东南亚。
关键词 阿拉伯伊斯兰教文化 东方文学 影响
下载PDF
全国东文文献人力资源建设
9
作者 霍晓伟 崔健 《重庆图情研究》 2013年第3期43-47,共5页
摘要东文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的重要工作之一,做好东文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关键之一是人才。全国东文文献建设有何必要性,东文文献人力资源建设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试就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找寻有效的... 摘要东文文献资源建设是图书馆的重要工作之一,做好东文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关键之一是人才。全国东文文献建设有何必要性,东文文献人力资源建设工作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试就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并试图找寻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期为全国图书馆东文文献人力资源建设提供借鉴意义。参考文献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文文献 人力资源建设 人力资源整合
下载PDF
东西方文学史的缩影——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内容概述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晓博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136-141,共6页
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的内容,从时间上看,涉及从古希腊到20世纪50年代各个时期的文学;从空间上看,涉及各大洲各国文学。穆木天以一己之力从苏联的期刊和著作上翻译了几乎涵盖整个东西方文学史的文学研究资料,结合当时的时代语境以及穆木... 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的内容,从时间上看,涉及从古希腊到20世纪50年代各个时期的文学;从空间上看,涉及各大洲各国文学。穆木天以一己之力从苏联的期刊和著作上翻译了几乎涵盖整个东西方文学史的文学研究资料,结合当时的时代语境以及穆木天本人的遭遇、身体状况,穆木天能完成这批手稿可以说是一个奇迹。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中的许多篇目对我们今天的外国文学研究还是很有借鉴意义的。鉴于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短时间之内不可能完全出版,故本文简要论述穆木天晚年翻译手稿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木天 翻译手稿 内容 东西方文学
下载PDF
关于比较文学中的中印对话——印度学者访谈录
11
作者 尹锡南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6年第1期9-13,共5页
本访谈录主要涉及印度学者关于比较文学、梵语诗学、梵语批评及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等方面的问题,也部分涉及中印文学文化交流的问题,同时也体现出中印学者积极自觉的跨文化对话。印度学者的观点及实践对于当前蓬勃开展的中国比较文学、比... 本访谈录主要涉及印度学者关于比较文学、梵语诗学、梵语批评及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等方面的问题,也部分涉及中印文学文化交流的问题,同时也体现出中印学者积极自觉的跨文化对话。印度学者的观点及实践对于当前蓬勃开展的中国比较文学、比较诗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 印度文学 梵语诗学 中国学派
下载PDF
现代东北文学中的俄罗斯人形象
12
作者 金钢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00-106,共7页
现代东北文学中出现了众多的俄罗斯人形象,东北作家们对俄罗斯人形象的描摹,一方面显示了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俄罗斯文化对现代东北文学的深刻影响,为现代东北文学增添了几许异国风味,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生活在东北这块... 现代东北文学中出现了众多的俄罗斯人形象,东北作家们对俄罗斯人形象的描摹,一方面显示了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俄罗斯文化对现代东北文学的深刻影响,为现代东北文学增添了几许异国风味,另一方面也折射出生活在东北这块黑土地上的人们所演绎的独特的社会人生景观。现代东北文学中的俄罗斯人形象反映了近代以来东北地区战乱频仍的历史现实和多元文化杂糅、儒家文化传统薄弱的文化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东北文学 俄罗斯人形象 地域文化
下载PDF
东方文学研究的新动向(2018—2020)
13
作者 曾琼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0年第4期751-757,共7页
本文总结和论述2018年以来我国东方文学研究的特点和走向,尤其注重日本和韩(朝)文学之外的成果,认为东方文学学科意识增强、注重原典研究、拓展了研究领域、恰当运用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是这期间东方文学研究的主要新动向。
关键词 中国 东方文学研究 新动向
下载PDF
东方文学教学之重要性刍议
14
作者 邓国琴 《河池学院学报》 2007年第A01期27-28,43,共3页
东方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国文学教学中,长期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究其原因,是对东方文学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造成的。东方文学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能完善学生的外国文学知识结构,促进外国文学学科建设,为新形势... 东方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国文学教学中,长期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究其原因,是对东方文学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造成的。东方文学教学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能完善学生的外国文学知识结构,促进外国文学学科建设,为新形势下比较视域中的外国文学教学设立新的参照物,而且还能加深对中国文学的学习和研究,并有可能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文学教学 重要性
下载PDF
“聊斋学”在当代俄罗斯的最新动向——以А·Г·斯塔拉茹克与Т·И·维诺格拉多娃的研究为中心
15
作者 侯海荣 杨慧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5期42-48,共7页
20世纪90年代苏联(1922—1991)解体,诸多因素使得俄罗斯"聊斋学"逐渐式微。令中国学界欣喜的是,2016年《远东文学研究》论文集刊发的两篇文章昭示出《聊斋志异》在俄罗斯研究的星星之火。彼得堡学派汉学新秀А·Г·... 20世纪90年代苏联(1922—1991)解体,诸多因素使得俄罗斯"聊斋学"逐渐式微。令中国学界欣喜的是,2016年《远东文学研究》论文集刊发的两篇文章昭示出《聊斋志异》在俄罗斯研究的星星之火。彼得堡学派汉学新秀А·Г·斯塔拉茹克,对中国这部经典短篇小说集进一步抉隐发微,着力对五通神的嬗变轨迹进行了历时考察,指明了它的象征内蕴与作者的寄托旨意。得益于俄罗斯科学院图书馆圣彼得堡分馆亚非国家文献部主任Т·И·维诺格拉多娃的搜集整理,阿列克谢耶夫生前关于《聊斋志异》翻译、切磋、交流以及评价等大量详实的档案文件首次"曝光",译者本人历经的褒贬毁誉,译作传播接受中的磨难曲折,在阿列克谢耶夫亲笔留下的目录卡片中清晰可见,这在中俄异质文化交流史上堪称意味深长的一个文化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志异》 俄罗斯汉学 中国古代小说 《远东文学研究》
下载PDF
东汉文学的逞才游艺之风
16
作者 张峰屹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9-122,共14页
东汉文学创作中,存在着“为文造情(内容或题材)”的普遍情形,这就是逞才游艺的创作风气。这一创作风气,自东汉前期出现,到中期达到鼎盛,后期持续繁荣。东汉逞才游艺的文学创作,虽不直接关乎国计民生,但是自有其不可忽视的文学史和文学... 东汉文学创作中,存在着“为文造情(内容或题材)”的普遍情形,这就是逞才游艺的创作风气。这一创作风气,自东汉前期出现,到中期达到鼎盛,后期持续繁荣。东汉逞才游艺的文学创作,虽不直接关乎国计民生,但是自有其不可忽视的文学史和文学思想史价值:作文以逞竞才学,以文字雕琢炫艺,追求更加细腻的描摹、华丽而自然的表达,都有助于促进文学艺术表现的进步;着重抒写个人的闲情逸志,看重个人情感,及其以文学为游艺的崭新文学观念,也推进了东汉文学走向独立自足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文学 逞才游艺 为文造情 文学观念演进
原文传递
重新审视“东方比较文学”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清 曹顺庆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30-39,共10页
学界历来对“东方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与内涵看法不一,其研究范围明显呈现广义与狭义之分,其内涵在学科范式与研究对象之间徘徊,但宗旨始终立足东方,聚焦东方自身的文学与文化比较,以此打破国际比较文学界陷于“欧洲中心主义”的僵局... 学界历来对“东方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与内涵看法不一,其研究范围明显呈现广义与狭义之分,其内涵在学科范式与研究对象之间徘徊,但宗旨始终立足东方,聚焦东方自身的文学与文化比较,以此打破国际比较文学界陷于“欧洲中心主义”的僵局。近年,国内学界积极进行跨文明东西文学与文论比较,同时掀起一股东方研究热潮,要求回到“东方”,还原“东方”。在文明互鉴视野下,“东方比较文学”对于建立一个真正具有开放性、国际性的比较文学学科,意义重大,甚至其研究范围还可有所拓展,其中一个拓展方向即为东方文艺理论比较研究。重新审视“东方比较文学”,阐释其内涵,进而思考当下比较文学研究与文艺理论研究中的“东方”问题,是本文的旨归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比较文学 欧洲中心主义 东方文艺理论
下载PDF
“东方文学史”可能吗?
18
作者 魏崴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5-54,共10页
东方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学史的编写历程在国内的东方文学研究史中分为形成和发展两个阶段,形成期奠定了国内的"东方文学史"的固定结构,而发展期则是对前一时期的固定模式的突破尝试。本文主要分析国内相关... 东方文学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学史的编写历程在国内的东方文学研究史中分为形成和发展两个阶段,形成期奠定了国内的"东方文学史"的固定结构,而发展期则是对前一时期的固定模式的突破尝试。本文主要分析国内相关著述的形成及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可能的东方文学史著述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文学史观 重写文学史 东方文学
原文传递
中东欧文学中译的滥觞--晚清民初的译介历史及其特点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炳辉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0-128,共19页
中国对中东欧文学的译介虽稍晚于西欧,但如果将视野越出文学的范围则可以发现,现代中国对中东欧特别是波兰和匈牙利的关注在19、20世纪之交曾经形成一个特定的文化热点,这也是中东欧文学在中国译介的开端。这个开端在题材和方式上从&qu... 中国对中东欧文学的译介虽稍晚于西欧,但如果将视野越出文学的范围则可以发现,现代中国对中东欧特别是波兰和匈牙利的关注在19、20世纪之交曾经形成一个特定的文化热点,这也是中东欧文学在中国译介的开端。这个开端在题材和方式上从"亡国史鉴"的编创开始,在体材上以戏剧为主要肇端,然后进入小说等文体和"专业化"的译介,这样的开端与中国近代的世界境遇相关,也预兆了20世纪中国翻译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线索和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东欧文学 波兰亡国史 匈牙利文学 中译
原文传递
王充对先秦诸子文风的继承——以名、法二家为中心的考察
20
作者 李浩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71-80,共10页
王充持论淡化道德伦理内涵、弱化价值判断,《论衡》部分篇章甚至只作事实判断,不作价值考量,价值理性完全让位于工具理性,文风冷酷、犀利、峭刻。这些基于功利主义立场提出的学说既缺乏必要的温情,又带有底层胥吏的政治空想意味,只是“... 王充持论淡化道德伦理内涵、弱化价值判断,《论衡》部分篇章甚至只作事实判断,不作价值考量,价值理性完全让位于工具理性,文风冷酷、犀利、峭刻。这些基于功利主义立场提出的学说既缺乏必要的温情,又带有底层胥吏的政治空想意味,只是“治术”而非“治道”,注定不会被统治者采纳。王充行文特重概念界定的明晰性、文字转述的规范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但过度追求“综核名实”亦给《论衡》带来矫枉过正、“烦猥琐屑”、“乏精覈而少肃括”的缺陷,部分篇章甚至陷入名家末流“苟钩鈲鋠析乱”之弊。在讨论汉王朝政治文化建构、基层治理与士人出处等重大时代命题时,为达到特定的言说意图,王充惯于效法名家“操两可之说,设无穷之辞”的言说方式,借诡辩与横说证成己论,表现出强烈的理论建构倾向,同时流露出其对“言说趣味”的迷恋。《论衡》上述特点折射出中古子学嬗变之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充 《论衡》 名家 法家 东汉文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