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4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来佳茗似佳人——元前茶诗渊源及其文化意蕴的演进 被引量:1
1
作者 林家骊 《浙江树人大学学报》 2009年第3期73-78,共6页
自古以来,"茶"与中国古代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分先唐、唐代、宋代,对各个时代的有"茶"内容的诗歌进行了整理归纳,认为"茶"字系由"荼"字演化而来;茶诗从唐前只有少数以"茶"字入... 自古以来,"茶"与中国古代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本文分先唐、唐代、宋代,对各个时代的有"茶"内容的诗歌进行了整理归纳,认为"茶"字系由"荼"字演化而来;茶诗从唐前只有少数以"茶"字入诗的写作、到中晚唐茶诗提升到了精神层次、再到两宋茶诗与文人士大夫的完美结合,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另外,茶诗从人们只重视茶的实用价值到开拓出妙不可言的精神意蕴,也经历了耐人寻味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唐 唐代 宋代 茶诗 茶文化
下载PDF
略论初唐应制诗 被引量:1
2
作者 丁燕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8期30-33,共4页
应制诗通常被认为是无甚可观的诗歌类型。但考察一下从南朝至盛唐诗歌艺术逐步走向鼎盛的发展史,会发现凡是应制诗写作集中出现的时期,基本上也是整个诗坛创作彬彬大盛、诗歌创作技巧有明显进步的时期。初唐应制诗就是这一情形的典型代... 应制诗通常被认为是无甚可观的诗歌类型。但考察一下从南朝至盛唐诗歌艺术逐步走向鼎盛的发展史,会发现凡是应制诗写作集中出现的时期,基本上也是整个诗坛创作彬彬大盛、诗歌创作技巧有明显进步的时期。初唐应制诗就是这一情形的典型代表。初唐太宗朝、武后朝和中宗朝应制诗因宫廷应制集会的形式和具体创作背景不同而各不相同,主要作品也呈现出不同的具体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唐 应制诗 宫廷诗人
下载PDF
唐长安城宏观布局与初盛唐诗歌 被引量:8
3
作者 康震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73-79,共7页
唐长安城所蕴涵的建筑文化思想表现出长安文化兼容并蓄、求实创新的文化气度 ,代表着初盛唐时代的审美理想 ,对初盛唐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初盛唐诗人笔下的关中景观是积淀深厚的社会之美 ,是蕴藉丰厚的文化意象。唐长安城的文化地理... 唐长安城所蕴涵的建筑文化思想表现出长安文化兼容并蓄、求实创新的文化气度 ,代表着初盛唐时代的审美理想 ,对初盛唐诗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初盛唐诗人笔下的关中景观是积淀深厚的社会之美 ,是蕴藉丰厚的文化意象。唐长安城的文化地理背景及其由宫城而皇城、外郭城 ,自上而下逐层推移的立体布局 ,赋予初盛唐诗歌高蹈雍容的气度 ,博大宽广的胸襟。长安城层层递进循环往复的方形平面建筑模式营造出刚劲稳健、明净朗练的美感氛围 ;整齐反复的节奏韵律又传递着强烈的秩序感、归属感与崇高感。大唐诗人的骄傲与激情 ,大一统王朝的政治意志、审美理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长安城 初盛唐诗歌 美感
下载PDF
北齐至盛唐低温多彩陶瓷器与外来文化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星 《故宫博物院院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70-81,133,134,共14页
本文以北齐二彩、初唐黄釉加彩俑和唐三彩为研究对象,归纳这三类器物的基本特征并比较异同,探讨此类低温多彩陶瓷器的外来文化影响。北朝晚期,受外来文化强烈冲击,以北齐二彩为代表的低温多彩陶瓷器得以出现;盛唐时期,外来文化与本土文... 本文以北齐二彩、初唐黄釉加彩俑和唐三彩为研究对象,归纳这三类器物的基本特征并比较异同,探讨此类低温多彩陶瓷器的外来文化影响。北朝晚期,受外来文化强烈冲击,以北齐二彩为代表的低温多彩陶瓷器得以出现;盛唐时期,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以俑类制品为代表的三彩器,成为唐代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北齐至盛唐,低温多彩陶瓷器的出现与发展,是为这一时期胡汉文化面貌交融的具象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齐二彩 初唐黄釉加彩俑 唐三彩 低温多彩陶瓷器
原文传递
刘希夷历史地位重估 被引量:4
5
作者 吴相洲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3-87,共5页
盛唐之音骨力遒劲、兴象玲珑、神采飘逸、平易自然四项内涵,在初唐近百年诗歌发展历程中逐渐积累,众多诗人各有贡献,而刘希夷是唯一同时兼备这四种风格的诗人,这使他成为初唐诗发展的总结者。他以实际诗歌创作,预示着盛唐之音即将到来。
关键词 刘希夷 盛唐之音 初唐 风格
原文传递
从文献材料看“除非”的产生时代 被引量:3
6
作者 曹翔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8-91,96,共4页
"除非"一词的产生年代曾先后被认定为明代、宋代、晚唐五代和中唐等。从新近发现的书证材料来看,"除非"当产生于七世纪中期的初唐。六朝时"除"出现了表示排除条件的用法,这为"除非"成词提供了... "除非"一词的产生年代曾先后被认定为明代、宋代、晚唐五代和中唐等。从新近发现的书证材料来看,"除非"当产生于七世纪中期的初唐。六朝时"除"出现了表示排除条件的用法,这为"除非"成词提供了可能;而语用表达的需要使得"除非"固化成词成为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非 年代 书证 初唐
原文传递
论南朝至唐代“人文化成”文学观的流行历史 被引量:2
7
作者 钱志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2-84,共13页
“人文化成”之说源于《周易》“文”说,具有原始美学的价值。在齐梁文学风气兴盛、文笔说流行的背景下,被刘勰及萧氏兄弟等人适时引入文学理论范畴,成为齐梁文学的基本原理。唐初诸史沿用齐梁文说,使此说更得以流行,成为初唐文论的常... “人文化成”之说源于《周易》“文”说,具有原始美学的价值。在齐梁文学风气兴盛、文笔说流行的背景下,被刘勰及萧氏兄弟等人适时引入文学理论范畴,成为齐梁文学的基本原理。唐初诸史沿用齐梁文说,使此说更得以流行,成为初唐文论的常调。但在初盛唐复古文学流行之后,其说逐渐淡出。传统评价,将此论仅视为对齐梁文学的批评观点、单纯从文学复古、重视教化的方面来阐述,并没有凸现从齐梁到唐代人文说流行的全部事实真相。“人文化成说”,至少是在使用过程中,具有用其来缘饰上层的文治及其文学创作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化成说 《周易》文说 齐梁文笔说 初盛唐文论
原文传递
从敦煌本《百行章》看唐初的法制思想 被引量:2
8
作者 僧海霞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57-59,64,共4页
唐代的法制思想,主要有两大特征,即仁刑恤典和厉行法制。对此,学者们多从正史的角度加以探讨和分析。而从敦煌所出唐代蒙书《百行章》所述内容同样清楚地显示了唐初的法制思想的以上特点。这一研究可以起到补充正史的作用。
关键词 《百行章》 唐初 法制思想
下载PDF
粟特民族对魏晋至唐初敦煌美术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郭萍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2-136,共5页
魏晋至唐初是粟特民族在敦煌活动的频繁时期。从这一时期敦煌石窟壁画中大量出现的粟特美术元素,可以证明此时是粟特移民高潮期,有一批从事美术创作的粟特裔民在敦煌美术的昌盛期作出了贡献,并影响和推进着敦煌美术的发展。
关键词 魏晋 隋唐初 敦煌 修筑者 粟特
原文传递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李益诗歌研究述评 被引量:1
10
作者 沈文凡 张巍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00-108,共9页
李益是中唐前期的著名诗人,近20年来李益研究逐渐深入。学界在李益生平事迹的考证、诗集的整理、作品真伪考辨以及李益诗歌的题材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同时,李益研究也存在着考证结论缺乏确凿证据,部分研究建立在前... 李益是中唐前期的著名诗人,近20年来李益研究逐渐深入。学界在李益生平事迹的考证、诗集的整理、作品真伪考辨以及李益诗歌的题材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同时,李益研究也存在着考证结论缺乏确凿证据,部分研究建立在前人颇多瑕疵的结论之上,选题立论及论述单一重复,部分领域无人涉及等问题。李益研究拥有广阔的前景,有待于学者去挖掘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益 中唐前期 诗集的整理 生平事迹 真伪考辨
下载PDF
隋朝和唐初对昭通的略定及郡县之设置
11
作者 傅奠基 李加茂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6期1-7,共7页
隋朝建立,结束了长达二百八十年之久的南北分裂局面,隋文帝对南宁州的经略,基本上重演了汉武帝开西南夷的过程。东线即从今宜宾往南在昭通境内设恭州、协州,再深入滇池地区置昆州(今昆明);隋虽然二世而亡,但其创立的多项制度却为后世所... 隋朝建立,结束了长达二百八十年之久的南北分裂局面,隋文帝对南宁州的经略,基本上重演了汉武帝开西南夷的过程。东线即从今宜宾往南在昭通境内设恭州、协州,再深入滇池地区置昆州(今昆明);隋虽然二世而亡,但其创立的多项制度却为后世所遵循。唐兴伊始即全面继承了隋朝建立三省六部,州县二级政区,以羁縻手段重置隋朝废弃的南宁州,并支持南诏统一各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朝 唐初 昭通 政区 羁縻府州
下载PDF
体用之思:《文选》在初盛唐的接受
12
作者 李忠洋 《贵州文史丛刊》 2019年第4期86-95,共10页
体用之思是中国古代文集编纂的重要指导思想,其意义在于使文体产生和功用之关系不可分离。这一思辨方式符合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那么《文选》在初盛唐为帝王、学者、文人、士子所接受,也绝非偶然。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唐代以经学为... 体用之思是中国古代文集编纂的重要指导思想,其意义在于使文体产生和功用之关系不可分离。这一思辨方式符合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那么《文选》在初盛唐为帝王、学者、文人、士子所接受,也绝非偶然。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唐代以经学为主要代表的南北学术的融合与统一为其重要背景原因,二是以诗赋取士制度的推行为其重要推动力。其表现在文人和学者从知识与需求的角度出发,或拟其编排体例,或引其言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选》 体用观 初盛唐
下载PDF
初盛唐别集序文之文学价值三论
13
作者 赵文婷 《铜仁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97-103,共7页
初盛唐文人别集序文蕴含丰富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文学史价值。序文中的论述多可见出序文作者的文学史观,具有一定的文学史意义。二是文学批评史价值。具体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有些序文本身便蕴含有对具体作家作品的批评... 初盛唐文人别集序文蕴含丰富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文学史价值。序文中的论述多可见出序文作者的文学史观,具有一定的文学史意义。二是文学批评史价值。具体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有些序文本身便蕴含有对具体作家作品的批评,可补文学批评史之缺;其二,部分序文反映了其时的文学批评观念。三是序文具有文学传播与接受方面的价值。序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后世对唐人别集的传播与接受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盛唐 别集序文 文学价值
下载PDF
横行徇知己 负羽远从戎——浅谈初、盛唐侠义诗的繁荣
14
作者 路文倩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2期40-43,共4页
侠义诗在唐代十分繁荣,尤其是初盛唐时期。当时的侠义诗反映出任侠精神和豪放洒脱、清新刚健风格,这有着政治、经济、民族、风尚等方面的原因。
关键词 初盛唐 侠义诗 繁荣 成因
下载PDF
论律诗定型于初唐诸学士 被引量:26
15
作者 陈铁民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59-64,共6页
本文首先对律诗定型于沈家的传统说法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对初唐诗人今存作品声律情况的考察和统计,揭示了律体的定型者是初唐的一批珠英学士、修文馆学士。接着经过对初唐的学士制度、学士的具体成员以及他们的诗歌... 本文首先对律诗定型于沈家的传统说法进行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对初唐诗人今存作品声律情况的考察和统计,揭示了律体的定型者是初唐的一批珠英学士、修文馆学士。接着经过对初唐的学士制度、学士的具体成员以及他们的诗歌创作活动的稽考、研究,找出了学士们之所以能够完成律体定型任务的原因,并进一步对律体定型的渐进过程作了探索。最后还剖析了唐人把律诗的定型者说成是沈宋的缘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唐 律诗 定型 发展 珠英学士 修文馆学士
原文传递
佛经科判与初唐文学理论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伯伟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0-70,共11页
科判即分析章段,在文学理论中最早提出此说乃在初唐,而此说之形成实与佛经科判的启示有关。本文阐述了佛经科判的基本涵义及其对隋唐以来儒家经典义疏的渗透,意在说明科判之学的影响广大深远,从而在文学理论上引起的回响。文章又从论文... 科判即分析章段,在文学理论中最早提出此说乃在初唐,而此说之形成实与佛经科判的启示有关。本文阐述了佛经科判的基本涵义及其对隋唐以来儒家经典义疏的渗透,意在说明科判之学的影响广大深远,从而在文学理论上引起的回响。文章又从论文术语、文势义脉以及文论作者与佛教的因缘等三方面,具体指出了佛经科判对初唐文论影响的痕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理论 佛经科判 唐朝 儒家 文论术语
原文传递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南壁西方净土变相图 被引量:9
17
作者 八木春生 李梅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15,125-129,共7页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是初唐时期的代表窟,有贞观十六年题记,而且窟中出现了占满整壁的大画面经变画,因此,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注目。可是,迄今为止的研究大多是关于南壁西方净土变相与《观无量寿经》之间的关系。本文则着重讨论唐代以后的... 敦煌莫高窟第220窟是初唐时期的代表窟,有贞观十六年题记,而且窟中出现了占满整壁的大画面经变画,因此,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注目。可是,迄今为止的研究大多是关于南壁西方净土变相与《观无量寿经》之间的关系。本文则着重讨论唐代以后的安定期,人们对净土往生的认识产生大的变化,完全摆脱了隋代佛教美术的影响而进入了新的阶段,是第220窟特别是南壁的西方净土变相出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初唐 西方净土变
下载PDF
初盛唐是否存在守选制说 被引量:5
18
作者 王勋成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7-92,共6页
陈铁民、李亮伟二先生在《关于守选制与唐诗人登第后的释褐时间》一文(以下简称《释褐》)中认为,唐代进士及第必守选三年才能释褐授官大抵符合中、晚唐的情况,却并不符合初、盛唐的实际。本文作者翻检了有关资料,认为初、盛唐时及第举... 陈铁民、李亮伟二先生在《关于守选制与唐诗人登第后的释褐时间》一文(以下简称《释褐》)中认为,唐代进士及第必守选三年才能释褐授官大抵符合中、晚唐的情况,却并不符合初、盛唐的实际。本文作者翻检了有关资料,认为初、盛唐时及第举子的守选制是存在的,只是初唐时进士及第先授散当番,然后再定冬集,而盛唐时却直接定冬集。初唐进士及第守选三年可推测得出,至盛唐时已明确规定,且渐成定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盛唐 冬集 守选制
下载PDF
关于初唐文学思想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海明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50-57,共8页
在中国中古文学思想发展史上,初唐阶段具有某种承前启后的意义。这是因为初唐文学思想对六朝绮靡文风并非只是简单的批判,而是一种在总结前人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基础上的辩证否定。对于魏晋以来的文学思想来说,初唐可以算是一个阶段... 在中国中古文学思想发展史上,初唐阶段具有某种承前启后的意义。这是因为初唐文学思想对六朝绮靡文风并非只是简单的批判,而是一种在总结前人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基础上的辩证否定。对于魏晋以来的文学思想来说,初唐可以算是一个阶段的结束;而对于整个唐代文学思想,它又可以比之为一个短暂的前奏,一个后来文学思想据以出发的起点。所谓初唐史家、诗家理论主张与其创作实践的矛盾,其实正是这种处在新旧变化之间的文学观念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唐时期 文学思想 文学观念 绮靡文学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唐前期诸窟造像的形式变迁
20
作者 八木春生 牛源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6-82,共17页
文章以初唐前期(唐前期第1期洞窟)至盛唐后期(唐前期第4期第2类洞窟)的代表性洞窟为例,分析了敦煌莫高窟初唐(唐前期第1期洞窟和第2期洞窟)和盛唐(唐前期第3期洞窟和第4期洞窟)诸窟造像各自的形式特点。敦煌莫高窟第220窟之后制作的造... 文章以初唐前期(唐前期第1期洞窟)至盛唐后期(唐前期第4期第2类洞窟)的代表性洞窟为例,分析了敦煌莫高窟初唐(唐前期第1期洞窟和第2期洞窟)和盛唐(唐前期第3期洞窟和第4期洞窟)诸窟造像各自的形式特点。敦煌莫高窟第220窟之后制作的造像存在着3个顶点:一个是以第328窟为代表的第2期诸窟末期,一个是以第66窟为代表的第3期,还有一个是以第45窟为代表的第4期。可知敦煌莫高窟唐前期造像不断地受到中原(长安)新的流行样式、形式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唐前期 造像 长安形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