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主神经对急性缺血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徐大文 张存泰 +3 位作者 李泱 刘念 钟江华 王琳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2年第5期285-288,共4页
目的 探讨自主神经系统对犬急性缺血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犬急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 ,用单相动作电位 (MAP)记录技术 ,同步记录 12只开胸犬急性缺血的左心室游离壁心外膜心肌 (epicardium ,Epi)... 目的 探讨自主神经系统对犬急性缺血心肌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经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犬急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 ,用单相动作电位 (MAP)记录技术 ,同步记录 12只开胸犬急性缺血的左心室游离壁心外膜心肌 (epicardium ,Epi)、中层心肌 (midmyocardium ,Mid)和心内膜心肌 (endocardium ,Endo)的MAP。对自主神经刺激前和刺激过程中 ,3层心肌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和早期后除极 (earlyafterdepolarization ,EAD)的发生率进行比较。 结果 缺血 10min后 ,起搏周长为 10 0 0ms ,在未刺激自主神经的情况下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为 (5 5± 8)ms ;刺激交感神经的过程中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加到 (86± 15 )ms (P <0 0 1) ;迷走神经刺激过程中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为 (5 3± 9)ms,与刺激前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5 5± 8)ms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交感神经刺激前 ,2只 (17% )犬的中层心肌出现EAD ;交感神经刺激过程中 ,7只 (5 8% )犬的中层心肌出现EAD (P <0 0 1)。结论  (1)交感神经刺激可增加缺血心肌的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且易在中层心肌细胞诱发EAD ,两者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 ;(2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主神经系统 急性心肌缺血 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早期后除极
原文传递
药物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军奎 于忠祥 崔长琮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093-1096,共4页
目的探讨药物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发生机制。方法建立冠状动脉灌注的犬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模型,同步记录左心室内膜、中层、外膜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跨壁心电图,观察不同浓度D-Sotalol对动作电位时间(APD)、QT间期、跨壁... 目的探讨药物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发生机制。方法建立冠状动脉灌注的犬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模型,同步记录左心室内膜、中层、外膜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跨壁心电图,观察不同浓度D-Sotalol对动作电位时间(APD)、QT间期、跨壁复极离散度(TDR)、早期后除极(EAD)及Tdp发生的影响。结果浓度为0~100μmol/L的D-Sotalol呈剂量依赖性地延长各层细胞APD,尤以中层细胞最为显著(P<0.05),因而增加TDR;D-Sotalol在中层细胞可诱发EAD,触发室性早博并形成跨壁折返导致Tdp。结论 D-Sotalol在中层细胞诱发EAD、R on T室性早博是其致Tdp的始动因子,在TDR增加的基础上形成跨室壁折返是Tdp得以维持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壁复极离散度 早期后除极 尖端扭转型室速 D-Sotalol
下载PDF
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宋艳东 杨新春 +2 位作者 刘泰槰 顾忠伟 李志忠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RVOT和右室(RV)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离子流,对比分析动作电位及离子流的特性。结果RVOT心肌细胞动作电位表现出复极离散度较RV大。在单细胞电流的记录中...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RVOT)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RVOT和右室(RV)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及离子流,对比分析动作电位及离子流的特性。结果RVOT心肌细胞动作电位表现出复极离散度较RV大。在单细胞电流的记录中,RVOT心肌细胞的瞬时外向钾电流离散度较RV心肌细胞大。在稳态电流中,RVOT心肌细胞的非特异性阳离子流(NSCC)小于RV心肌细胞的NSCC,甚至某些RVOT心肌细胞缺乏NSCC,与之对应的是心肌细胞较长的动作电位时程(APD)并记录到早期后除极(EAD)。当激活NSCC后,可使RVOT心肌细胞较长的APD缩短。激活的NSCC可以消除在RVOT记录到的EAD。结论RVOT心肌细胞的复极离散度和APD的离散大,此易导致折返性心律失常的发生。NSCC较小或缺如是RVOT心肌细胞APD延长,并且产生EAD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右室流出道 心律失常 非特异性阳离子流 早后去极化 折返
下载PDF
长QT综合征复极化离散与早期后除极致心律失常机制的跨壁光学标测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刘金秋 杨延宗 +1 位作者 Kenneth R Laurita David S Rosenbaum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4年第4期236-241,共6页
目的 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是长QT综合征 (LQTS)的致命性心律失常 ,相关机制的细胞学水平研究还不十分清楚。本文报道对复极化离散和触发机制在尖端扭转性室速发生中的作用的研究结果。方法 动脉灌注的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 ... 目的 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是长QT综合征 (LQTS)的致命性心律失常 ,相关机制的细胞学水平研究还不十分清楚。本文报道对复极化离散和触发机制在尖端扭转性室速发生中的作用的研究结果。方法 动脉灌注的犬左心室楔形心肌块 ,经电压敏感性荧光染色后 ,行跨壁包括百余位点跨膜动作电位的同步光学标测研究。d 索他洛尔、海银花 (ATX Ⅱ)分别用来模拟LQT2和LQT3。对照组、LQT2组、LQT3组各 6块。结果 正常对照组的平均动作电位时限 (APD)为 (2 91± 2 7)ms,跨壁复极化的离散(DOR)为 (2 4± 6 )ms;LQT2组APD为 (35 6± 2 0 )ms,DOR为 (35± 9)ms,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LQT3组APD为 (6 0 9± 92 )ms,DOR为 (12 1± 85 )ms,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在LQT3组 ,早期后除极现象可见于所有类型的心肌细胞 ,但以心内膜和中层心肌细胞多见。触发活动常常起源于中层心肌细胞部位。结论 在LQT条件下 ,跨壁动作电位不均一地延长是导致复极化离散的重要原因 ,为心律失常的发生提供了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极化 早期后除极 对照组 心律失常 长QT综合征 标测 中层心肌 尖端扭转性室速 动作电位 触发活动
原文传递
家族性长QTU综合征伴发扭转型室速的电生理机制及电药理评价 被引量:4
5
作者 周金台 郑良荣 +5 位作者 刘维宇 张桂玲 王志毅 倪玉书 赵箐 石嘉玲 《临床心电学杂志》 1993年第2期56-59,共4页
本文采用新型接触电极观察三种药物对家族性长QTU综合征患者的早期后除极、U波及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发现维拉帕米及普萘洛尔有效,而利多卡因则无效,并提示早期后除极与本病扭转室速的发病有关.
关键词 长QTU综合征 心动过速 电药理学
下载PDF
奎尼丁所致异常U波与早期后除极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陈明友 张薇 +6 位作者 徐庆来 张运 钟敬泉 隋树建 钟明 李跃华 秦绪光 《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4年第3期127-130,共4页
静脉注射中毒剂量奎尼丁建立QTU间期延长综合征动物模型,应用接触电极导管记录犬左室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MM),以研究早期后除极(EAD)与U波的关系。用药后11条犬体表心电图上均出现异常U波,同步记录的MAP3相上可... 静脉注射中毒剂量奎尼丁建立QTU间期延长综合征动物模型,应用接触电极导管记录犬左室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MM),以研究早期后除极(EAD)与U波的关系。用药后11条犬体表心电图上均出现异常U波,同步记录的MAP3相上可见高振幅EAD,二者振幅高度相关(r=0.98),峰值时间基本一致。U波与EAD均具有间歇依赖特性。用药后QTU间期由对照的240±19ms延长至415±74ms,MAP复极至90%的时间(MAPD_(90))由对照的223±18ms延长至348±82ms,二者相关良好(r=0.98).用药后,1条犬发生频发成对室性早搏,呈“RonTU”现象。MAP记录显示提前除极起源于EAD峰值近处。无自发性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研究结果表明:MAP技术是研究在体心脏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机理的可靠方法;体表心电图上异常U波可能来源于MAP上的EAD;MAPD90是较QTU间期更为精确的指标;奎尼丁诱发心律失常机制可能为触发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相动作电位 早期后除极 U波 心律失常
原文传递
克罗卡林对长QT间期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治疗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何建新 赖世忠 王国英 《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5年第3期148-150,共3页
记录家兔心外膜单相动作电位(MAP),应用氯化铯(CsCl)建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模型,模拟临床QT间期延长扭转型室速(TdP),研究克罗卡林(Cromakalim)对触发活动及TdP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 记录家兔心外膜单相动作电位(MAP),应用氯化铯(CsCl)建立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模型,模拟临床QT间期延长扭转型室速(TdP),研究克罗卡林(Cromakalim)对触发活动及TdP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1)应用CsCl后,16只家兔均出现早期后除极(EAD)及室性心律失常(其中10只为TdP)。异位心室搏动的启动电位、耦联间期与EAD的振幅及耦联间期高度相关(r分别为0.94,0.97);(2)与用药前相比,克罗卡林使EAD发生率下降(100%VS18.8%,P<0.05),平均振幅降低(11.5±2.6mVVS5.2±4.0mV,P<0.05);(3)克罗卡林能纠正CsCl引起的各种室性心律失常。结果提示:(1)触发活动为长QT间期TdP的重要发生机制;(2)克罗卡林通过抑制触发活动而对长QT间期TdP产生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转型 室性 心动过速 克罗卡林 药物疗法
原文传递
氨氯地平的心肌电生理作用及对触发活动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现青 崔长琮 杜克莘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77-379,共3页
目的 观察新的钙拮抗剂———氨氯地平对心肌快反应动作电位和触发活动的影响。方法 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方法观察不同浓度氨氯地平对豚鼠心肌快反应动作电位及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的早期后除极和哇巴因诱发的延迟后除极及触发... 目的 观察新的钙拮抗剂———氨氯地平对心肌快反应动作电位和触发活动的影响。方法 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方法观察不同浓度氨氯地平对豚鼠心肌快反应动作电位及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的早期后除极和哇巴因诱发的延迟后除极及触发活动的作用。实验在同一细胞完成对照和药理作用。结果 氨氯地平10 μmol·L-1对动作电位时程明显缩短 (n =6 ,P <0 .0 5 ) ,用药前后APA、Vmax、ERP、DP3无变化 ;2 5 μmol·L-1氨氯地平可抑制异丙肾上腺素和哇巴因诱发的触发活动。结论 氨氯地平对异丙肾上腺素和哇巴因诱发的触发活动有一定的对抗作用 ,其机理与钙拮抗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氯地平 心肌 电生理作用 触发活动 早期后除极 延迟后除极 心律失常
下载PDF
氯沙坦对心肌再灌注时早期后除极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杨天骄 马业新 +4 位作者 肖建民 张存泰 李泱 马杰 陆再英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30-533,共4页
探讨氯沙坦 (L osartan)对犬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时早期后除极 (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EAD)及心律失常的抑制作用。实验将 12只健康家犬分为 2组 :1单纯再灌注组 (n=6 ) :阻断左前降支主干 30 min后恢复前降支血流制备再灌注模型。... 探讨氯沙坦 (L osartan)对犬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时早期后除极 (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EAD)及心律失常的抑制作用。实验将 12只健康家犬分为 2组 :1单纯再灌注组 (n=6 ) :阻断左前降支主干 30 min后恢复前降支血流制备再灌注模型。应用单相动作电位记录技术 ,同步记录犬在体心肌再灌注时心外膜心肌 (epicardium ,Epi)、中层心肌 (midmyocardium,Mid)和心内膜心肌 (endocardium,Endo)单相动作电位 (m 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MAP)及体表心电图 ,分析其单相动作电位时程 (MAP duration,MAPD)、跨室壁复极离散度 (transm ural dispersionof repolarization ,TDR)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的变化。 2氯沙坦组 (n=6 ) :氯沙坦 5 m g/ (kg· d)经胃管灌入 ,持续 2周后开胸 ,缺血再灌注方法及观察指标同单纯再灌注组。结果显示再灌注 30 min内 ,单纯再灌注组 6只犬中有 5只出现了 EAD (83.3% ) ,5只出现 EAD的犬中有 3只出现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为 5 0 % ;氯沙坦组 6只犬中 2只犬出现 EAD(33.3% ) ,两组间 EAD发生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氯沙坦组 2只出现 EAD的犬中 1只犬出现室性早搏 ,无 1例出现室速或室颤 ,心律失常发生率较单纯再灌注组明显减低 (P<0 .0 1)。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再灌注 氯沙坦 心律失常 早期后除极
下载PDF
硫酸镁对早期后去极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郑良荣 周金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4年第8期480-482,共3页
镁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还不清楚,本实验以Franz心内膜接触电极研究镁对氯化铯引起的大室性心律失常作用。结果表明,氯化铯可引起早期后去极(EAD)和室性心律失常,镁治疗组的EAD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9.2±2.... 镁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还不清楚,本实验以Franz心内膜接触电极研究镁对氯化铯引起的大室性心律失常作用。结果表明,氯化铯可引起早期后去极(EAD)和室性心律失常,镁治疗组的EAD幅度明显低于对照组(9.2±2.2%MAP,20.3±2.4%MAP,P<0.01)。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由对照组的100%降为37.5%(P<0.01)。硫酸镁可缩短延长了的QTc间期。本文提示,硫酸镁对EAD的抑制作用可能是抗心律失常的机制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后去极 心律失常 硫酸镁
下载PDF
LQT2模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爱峰 王东琦 +4 位作者 舒娟 于忠祥 薛小临 兰燕平 崔长琮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6年第3期247-250,共4页
目的探讨LQT2模型早期后除极(EAD)、跨壁折返以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冠状小动脉灌注兔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标本,应用浮置玻璃微电极动作电位及ECG同步记录技术,以IKr阻断剂d-sotalol作为工具药模拟LQT2,并... 目的探讨LQT2模型早期后除极(EAD)、跨壁折返以及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冠状小动脉灌注兔左室心肌楔形组织块标本,应用浮置玻璃微电极动作电位及ECG同步记录技术,以IKr阻断剂d-sotalol作为工具药模拟LQT2,并与延迟整流钾电流IK阻滞剂azimilide对比,观察两者对兔心内膜和外膜层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跨壁复极离散度(TDR)、EAD、R-on-T早搏和Tdp的作用。结果d-sotalol和azimilide均显著延长心内膜和外膜层心肌细胞APD和QT间期;d-sotalol显著增加TDR,诱发EAD、R-on-T早搏和自发性Tdp的发生率分别为7/7,7/7和3/7;azimilide不增加TDR和不形成跨壁折返,但可诱发EAD和R-on-T早搏。结论通过冠状小动脉灌注兔左室心肌组织块LQT2模型,发现整体心室肌组织在QT延长的条件下,2相EAD是触发并引起Tdp的机制;TDR增加是产生EAD和形成折返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LQT2模型 跨壁复极离散度 早期后除极 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
下载PDF
内皮素致心律失常作用的电生理特性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朝 乔鹏 +1 位作者 章茜 王书春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00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 :探讨内皮素 1在豚鼠乳头肌诱发异常电活动的特征及其离子机制。方法 :用常规微电极技术引导并记录心肌细胞内电活动 ,分析其各参数。结果 :ET 1浓度依赖地延长乳头肌细胞的APD ,并在低Mg2 + 灌流的条件下诱发EADs。ET 1所诱发EAD... 目的 :探讨内皮素 1在豚鼠乳头肌诱发异常电活动的特征及其离子机制。方法 :用常规微电极技术引导并记录心肌细胞内电活动 ,分析其各参数。结果 :ET 1浓度依赖地延长乳头肌细胞的APD ,并在低Mg2 + 灌流的条件下诱发EADs。ET 1所诱发EADs的幅度、触发发放时程TBD具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和刺激周长依赖性。ETA 受体拮抗剂BQ 12 3和Ca2 + 通道阻断剂硝苯吡啶可消除ET 1的上述作用。结论 :ET 1通过ETA 受体激活Ca2 + 通道 ,导致细胞内Ca2 + 超载进而诱发EADs。由于EADs的出现 ,致使心肌细胞复极化异常 ,可能是ET 1致心律失常作用的电生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素 早发后除极 心律失常 电生理学
下载PDF
基于兔心室楔形组织块模型研究3种中药单体对心肌电生理特性和心脏安全性的影响
13
作者 高原 宋歌 +7 位作者 赵文萍 刘腾先 严干新 唐进法 李彬 曹英杰 崔琳 朱明军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304-2310,共7页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灌注兔心室楔形组织块模型观察3种常见中药单体对心肌电生理特性和心脏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冠状动脉灌注兔右心室楔形组织块模型,对模型施加基础刺激周长(BCL)1 000 ms的基础刺激,稳定1 h后进行实验;实验药物组给...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灌注兔心室楔形组织块模型观察3种常见中药单体对心肌电生理特性和心脏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冠状动脉灌注兔右心室楔形组织块模型,对模型施加基础刺激周长(BCL)1 000 ms的基础刺激,稳定1 h后进行实验;实验药物组给予3种中药单体(甘草次酸、小檗碱和青藤碱)各4个给药浓度;对照组给予与溶解3种中药单体各给药浓度相同容积的二甲基亚砜(DMSO);观察对跨壁心电图QRS复合波时程、QT间期、T波峰值至终点的时程(Tp-e)的影响,以及是否引发早期后除极(EAD)和尖端扭转性室速(TdP)。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甘草次酸在2个相对较高浓度时(10、30μmol/L)增宽QRS,且无明显的使用依赖性,同时显著缩短QT,具有INa抑制作用;小檗碱延长QT和Tp-e间期,且呈浓度依赖性,在2个相对高浓度时(10、30μmol/L)诱发心内膜EAD,表现出快速延迟整流钾电流(IKr)抑制作用;青藤碱延长QT间期,且呈浓度依赖性,在2个相对高浓度时(30、100μmol/L)轻度增宽QRS,且表明出较弱的使用依赖性,提示其在较低浓度时抑制IKr,较高浓度时抑制钠电流(INa)。结论:基于冠状动脉灌注兔心室楔形组织块模型,研究药物导致的心电图(ECG)和动作电位(AP)改变,简单有效地评估3种中药单体的浓度依赖性电生理特性和致心律失常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单体 兔心室楔形组织块模型 QT间期 QRS TP-E间期 使用依赖性 早期后除极 离子
原文传递
氯化铯诱发在体心脏触发性心律失常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杨向军 惠杰 +1 位作者 汪康平 蒋文平 《起搏与心脏》 1993年第1期20-22,共3页
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研究表明,单相动作电位的复极进程能够正确反映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时程。狗静脉注射氯化铯后早期后除极电位(EAD)的发生率为100%,单相动作电位90%复极时程明显延长(224.4±50.6ms VS 368.4±34ms),与QT... 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研究表明,单相动作电位的复极进程能够正确反映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时程。狗静脉注射氯化铯后早期后除极电位(EAD)的发生率为100%,单相动作电位90%复极时程明显延长(224.4±50.6ms VS 368.4±34ms),与QT间期延长相一致。氯化铯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于EAD顶峰,触发心律联律间期与EAD联律间期密切相关。硫酸镁使EAD和室性心律失常同时消失。提示该心律失常为EAD触发活性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相动作电位 心律失常 氯化铯
原文传递
Effect of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on the 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Ventricular Repolarization in Intact Canine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存泰 徐大文 +3 位作者 李泱 刘念 王琳 陆再英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4年第1期37-40,共4页
The effect of the autonomic nerves on the 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ventricular repolarization in intact canine was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 (MAP) recording technique, monophasic action po... The effect of the autonomic nerves on the 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ventricular repolarization in intact canine was investigated. By using the 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 (MAP) recording technique, 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s (MAPs) of the epicardium (Epi), midmyocardium (Mid) and endocardium (Endo) were recorded simultaneously by specially designed plunge needle electrodes at the left ventricular free wall in 12 open chest dogs. MAPD 90 and 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 among three myocardial layers as well as the incidence of the EAD before autonomic nervous stimulation and during autonomic nervous stimulation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PD 90 of Epi, Mid and Endo before autonomic nervous stimulation were 278±11 ms, 316±16 ms and 270±12 ms respectively, the MAPD 90 of Mid was significantly longer than that of Epi or Endo ( P <0.01). MAPD 90 of Epi, Mid and Endo were shortened by 19±4 ms, 45±6 ms, 18±3 ms respectively during sympathetic stimulation.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 control, the 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 during sympathetic stimulation was shortened from 44±4 ms to 15±3 ms ( P <0.01), but 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s were elicited in the Mid of 5 dogs (41 %) during sympathetic stimulation. Parasympathetic stimulation did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MAPD 90 in the three layer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is the 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ventricular repolarization in intact canine. Sympathetic stimulation can reduce 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 but it can produce 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s in the Mid. Parasympathetic stimulation doe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ventricular repolariz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 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 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
下载PDF
2相早期后除极对心肌电折返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虹 赵丹 +2 位作者 贺锐睿 黄欣 樊亚萍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4-29,共6页
心肌细胞在2相复极期发生的膜电位振荡称为2相早期后除极(EAD)。单细胞实验证实了2相EAD的存在,但对其在组织中的特点以及是否影响电稳定性和室速/室颤行为尚缺乏足够的认识。本研究基于Luo-Rudy单细胞离子通道数学模型,通过控制Ca2+电... 心肌细胞在2相复极期发生的膜电位振荡称为2相早期后除极(EAD)。单细胞实验证实了2相EAD的存在,但对其在组织中的特点以及是否影响电稳定性和室速/室颤行为尚缺乏足够的认识。本研究基于Luo-Rudy单细胞离子通道数学模型,通过控制Ca2+电流最大电导和K+电流门控变量得到2相EAD。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局部EAD特征,包含400×400个细胞的二维非均质组织。采用算子分裂方法求解组织模型,利用垂直场法诱导电折返,形成螺旋波,观察EAD对螺旋波动力学斑图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相EAD具有促使螺旋波失稳,发生断裂和破碎的作用,但是这种转化是否发生则与EAD区域面积和所在位置有关,中心处大小为20×20的EAD区域易于促使螺旋波的碎裂。多个EAD区域的存在可加剧螺旋波的失稳和破碎的程度,形成更为混沌的电压斑图。局部2相EAD引起的不应期离散性是促使螺旋波破碎的主要机制。因此,2相EAD具有促使室速向室颤转化的作用,临床上应预防2相EAD的出现,以降低由此引发的恶性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后除极 折返 螺旋波 电压斑图 动作电位模型
下载PDF
早期后去极与U波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3
17
作者 郑良荣 周金台 《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1995年第3期151-153,共3页
采用Franz接触电极描记22只闭胸犬右室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MAP),观察氯化铯(CsCl)引起的U波与早期后去极(EAD)的关系。静脉注射CsCl后,22只犬中6只出现了显著可分析的U波。U波的联律间期(UCI)... 采用Franz接触电极描记22只闭胸犬右室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MAP),观察氯化铯(CsCl)引起的U波与早期后去极(EAD)的关系。静脉注射CsCl后,22只犬中6只出现了显著可分析的U波。U波的联律间期(UCI)与相应的EAD联律间期(EADCD呈良好线性相关(r=0.98,P<0.05),UCI=16.002+1.0107EADCI。5只犬表现为U波幅度(UA)下降伴有EAD幅度(EADA)的下降,两者之间有良好相关性(r=0.79,P<0.05),UA=0.076+1.02EADA。本结果支持U波产生机制的EAD学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生理 单项动作电位 U波 早期后去极
原文传递
缝隙连接对心肌肥厚兔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贺莉 张存泰 +6 位作者 马业新 阮燕菲 刘念 吴蔚 任勇 陈伯迪 肖志超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6年第4期333-336,共4页
目的研究兔慢性压力超负荷模型中缝隙连接(G J)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30只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肥厚组(LVH组)和抗心律失常肽组(AAP10组)。LVH组和AAP10组通过缩窄腹主动脉制备兔左室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模型,Sham组仅... 目的研究兔慢性压力超负荷模型中缝隙连接(G J)对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30只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肥厚组(LVH组)和抗心律失常肽组(AAP10组)。LVH组和AAP10组通过缩窄腹主动脉制备兔左室压力超负荷心肌肥厚模型,Sham组仅游离腹主动脉未进行缩窄。动物饲养3个月后制备兔左室楔形心肌块的灌注模型,Sham组和LVH组灌流台氏液,AAP10组灌流含AAP10的台氏液,记录不同起搏周长下容积心电图、跨室壁离散度(TDR)及刺激反应间期(SR I),并观察早期后除极(EAD)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在不同频率起搏下,LVH组SR I和TDR与Sham组比较均明显增加(P<0.05)。而AAP10组的SR I和TDR与LVH组比较明显减小(P<0.05)。Sham组无1例诱发EAD和室性心律失常;在5 000 m s起搏时LVH组和AAP10组EAD的发生率分别为10/10、3/10,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分别为4/10,1/1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G J激动剂AAP10减轻了心肌肥厚时SR I的延长和TDR增加,相应的减少了EAD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心肌肥厚 心律失常 跨室壁离散度 抗心律失常肽 早期后除极
下载PDF
长QT间期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发病机制探讨 被引量:3
19
作者 杨向军 惠杰 +1 位作者 汪康平 蒋文平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1993年第7期412-414,共3页
狗静脉注射氯化铯(CsCl)所致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基本符合长QT间期扭转型室速(TdP)的特点。右室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MAP)记录表明,CsCl可诱发早期后除极电位(EAD),TdP发作与EAD密切相关,硫酸镁(MgSO_4)可使EAD消失,TdP也获控制,... 狗静脉注射氯化铯(CsCl)所致的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基本符合长QT间期扭转型室速(TdP)的特点。右室心内膜单相动作电位(MAP)记录表明,CsCl可诱发早期后除极电位(EAD),TdP发作与EAD密切相关,硫酸镁(MgSO_4)可使EAD消失,TdP也获控制,提示TdP为EAD触发活性所致。Cs^+为细胞膜K^+通道阻滞剂,延长复极时间,增加内向Na^+/Ca^(2+)流,由此产生EAD,而Mg^(2+)为细胞膜K^+通道激动剂,因此,Mg^(2+)对Cs^+具对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氯化铯 病理
下载PDF
Effect of Calcium-Channel Antagonist on Repolarization Heterogeneity of Ventricular Myocardium in an in Vitro Rabbit Model of Long QT Syndrome
20
作者 赵国安 卜军 +3 位作者 张存泰 马业新 李波 全小庆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SCIE CAS 2007年第5期516-519,共4页
Intracellular Ca2+ and Ca2+-dependent signaling molecule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genesis of long-QT (LQT) syndrome-relate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The effect of calcium-channel antagonist verapamil on repol... Intracellular Ca2+ and Ca2+-dependent signaling molecule play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genesis of long-QT (LQT) syndrome-related ventricular arrhythmias. The effect of calcium-channel antagonist verapamil on repolarization heterogeneity of ventricular myocardium was assessed in an in vitro rabbit model of LQT syndrome. By using the 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 (MAP) recording technique, MAPs of epicardium, mid-myocardium and endocardium were simultaneously recorded by specially designed plunge-needle electrodes across the left ventricular free wall in rabbit hearts purfused by Langendorff method with standard Tyrode's solution. Bradycardia was induced by com- plete ablation of atrioventricular node. A catheter was introduced into the right ventricle to pace at the cycle lengths (CLs) of 1500, 1000, and 500 ms, successively. Quinidine (2 μmol/L) prolonged QT interval and ventricular MAP duration (MAPD), and increased 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 (TDR) in a reverse rate-dependent fashion in isolated rabbit heart. No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s were induced under this condition. The effective free therapeutic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verapamil (0.01--0.05μmol/L) used in this experiment had no effect on quinidine-induced changes of QT interval, MAPD and TDR. This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in this model of LQT syndrome, blockade of calcium-channel with verapmil had no effect on quinidine-induced changes of repolatiation heterogeneity of ventricular myocardi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PHYSIOLOGY long-QT syndrome transmural dispersion of repolarization early afterdepolarization calcium-channel antagonist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