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霍默和兰利》的新传记叙事策略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林莉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74-81,共8页
E.L.多克托罗2009年新作《霍默和兰利》出版后即刻引起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小说以纽约著名的城市隐居者科利尔兄弟的真实生活经历为原型,通过对两兄弟奇特生活的描绘,生动地展示了美国20世纪重大历史文化事件带给美国百姓的巨大冲... E.L.多克托罗2009年新作《霍默和兰利》出版后即刻引起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小说以纽约著名的城市隐居者科利尔兄弟的真实生活经历为原型,通过对两兄弟奇特生活的描绘,生动地展示了美国20世纪重大历史文化事件带给美国百姓的巨大冲击。在这部小说中,多克托罗依旧在历史与小说,现实与虚构中自由游走,引发读者对美国当代历史和文化重要事件进行审慎的思考。更为引入注目的是,小说所采用的新传记叙事策略,这标志着新世纪美国小说形式的创新和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多克托罗 《霍默和兰利》 新传记 消费社会
原文传递
多克托罗《纽约兄弟》中的物叙事
2
作者 唐微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151,共10页
在E.L.多克托罗的小说《纽约兄弟》中,主人公通过囤积物品打造出一座由文明的剩余物组成的家庭博物馆。小说呈现了一个鲜活的物质场境,通过把20世纪美国历史编码到层出不穷的物品当中,传达出一种基于物的历史认识论:历史可被视作一种物... 在E.L.多克托罗的小说《纽约兄弟》中,主人公通过囤积物品打造出一座由文明的剩余物组成的家庭博物馆。小说呈现了一个鲜活的物质场境,通过把20世纪美国历史编码到层出不穷的物品当中,传达出一种基于物的历史认识论:历史可被视作一种物品化的过去,是人类主体与无生命的物之间细微而具体的互动性建构。物承担起特殊的叙事功能,它们支撑起小说对于20世纪美国的物质想象,凝聚了个人生活和集体记忆的真相,也揭示了国家的历史轨迹与主人公身份命运的悖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叙事 历史 记忆 个人身份 多克托罗 《纽约兄弟》
原文传递
“每本书都有它自己的声音”——访E·L·多克特罗 被引量:3
3
作者 陈俊松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16年第1期17-26,共10页
这篇对美国当代著名作家E·L·多克特罗的访谈主要涉及其小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国身份、生态意识、小说形式实验等问题,以及对其代表作《但以理书》的解读。多克特罗归纳了美国少数族裔为获得美国身份而奋斗的模式,他希望在创... 这篇对美国当代著名作家E·L·多克特罗的访谈主要涉及其小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美国身份、生态意识、小说形式实验等问题,以及对其代表作《但以理书》的解读。多克特罗归纳了美国少数族裔为获得美国身份而奋斗的模式,他希望在创作中成为隐形的作者,并将创新视为作家永恒的使命。对于《但以理书》这部小说,多克特罗强调它关注的不是罗森堡夫妇间谍案本身,而是一个更为宏大的主题,即美国在长达三四十年的时间里的思想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多克特罗 美国身份 小说形式 《但以理书》
下载PDF
评E.L.多克特罗作品中的文化危机意识 被引量:1
4
作者 夏萌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46-48,共3页
多克特罗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真实的历史人物和虚构的情节揉合在一起,进而对美国的宗教和种族矛盾价值观等文化危机做出了反思。多克特罗认为,美国人民只有意识到这种危机并且对此做出深刻反思,才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地重新建... 多克特罗作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把真实的历史人物和虚构的情节揉合在一起,进而对美国的宗教和种族矛盾价值观等文化危机做出了反思。多克特罗认为,美国人民只有意识到这种危机并且对此做出深刻反思,才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更好地重新建构美国的文化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多克特罗 文化危机 历史重塑 宗教价值观 种族矛盾
下载PDF
虚构比事实更真切:多克托罗《进军》中的文化记忆重组 被引量:2
5
作者 张琼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CSSCI 2008年第2期230-242,共13页
本文从历史文化记忆的角度探讨了美国后现代小说家E.L.多克托罗于2005年问世的新作《进军》。小说中,事实与虚构之间是模糊的,而艺术虚构中的文化记忆元素又对人们理解中的真实进行着重组、建构和改写,从而达到了意义空缺的填补,甚至是... 本文从历史文化记忆的角度探讨了美国后现代小说家E.L.多克托罗于2005年问世的新作《进军》。小说中,事实与虚构之间是模糊的,而艺术虚构中的文化记忆元素又对人们理解中的真实进行着重组、建构和改写,从而达到了意义空缺的填补,甚至是有目的的改变和还原。由此,后现代历史小说从某种程度上,辐射了作者与读者在文化记忆的建构中,对当下现实与过往历史的反思与重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多克托罗 《进军》 美国后现代小说 历史 文化记忆 美国内战
下载PDF
穿越时空,拷问历史——评《拉格泰姆时代》文本的历史性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俊丽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3期53-55,共3页
E.L.多克托罗的《拉格泰姆时代》自1975年问世以来,获得了不少殊荣,成为反思过去、拷问历史的成功之作。从新历史主义视角的"文本的历史性"元素对《拉》进行剖析,认为该文本不仅仅反映了其所处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状况,还参与... E.L.多克托罗的《拉格泰姆时代》自1975年问世以来,获得了不少殊荣,成为反思过去、拷问历史的成功之作。从新历史主义视角的"文本的历史性"元素对《拉》进行剖析,认为该文本不仅仅反映了其所处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状况,还参与创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文化历史,形成了新历史主义所认为的文学和历史的那种互文关系,展示了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相结合的新历史主义文本的特点,激发了人们对自己生活的这个时代的历史意识和道德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多克托罗 《拉格泰姆时代》 新历史主义 文本的历史性
下载PDF
论《安德鲁的大脑》中的叙事治疗机制 被引量:3
7
作者 袁源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9-35,共7页
E.L.多克托罗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安德鲁的大脑》以认知科学家安德鲁与治疗师之间的对话构成主要叙述方式,成为后现代心理学治疗法"叙事治疗"与文学创作结合的典型案例。叙事治疗为转叙、元小说技巧展示及叙述时间... E.L.多克托罗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安德鲁的大脑》以认知科学家安德鲁与治疗师之间的对话构成主要叙述方式,成为后现代心理学治疗法"叙事治疗"与文学创作结合的典型案例。叙事治疗为转叙、元小说技巧展示及叙述时间的安排提供了创新契机,同时也为疗治作品人物及作家的文化创伤提供了有效途径。基于对小说中叙事治疗机制的分析,论文指出:该作品并不囿于"再现"9·11创伤,而旨在"去9·11化","治愈"才是其最终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多克托罗 《安德鲁的大脑》 叙事治疗 后9·11文学
下载PDF
颠覆和重构——福柯权力话语理论视角下《比利·巴思格特》中的女性形象解读 被引量:3
8
作者 魏婷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2年第11期82-85,共4页
E.L.多克托罗的经典之作《比利·巴思格特》颠覆和解构了传统的女性形象。文章借助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分析了小说中被置于边缘语境中的女性人物,认为比利为主导的男性话语遮蔽了女性人物真实、自主身份意识,隐含父权制权力对女性身... E.L.多克托罗的经典之作《比利·巴思格特》颠覆和解构了传统的女性形象。文章借助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分析了小说中被置于边缘语境中的女性人物,认为比利为主导的男性话语遮蔽了女性人物真实、自主身份意识,隐含父权制权力对女性身体和话语的双重控制,而多克托罗通过女性形象的重塑,实现了对此权力控制的消解和颠覆,展示了叙述世界的主观性和不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 l 多克托罗 《比利·巴思格特》 福柯 权力话语理论 女性形象
下载PDF
《但以理书》:暴露国家政治暴力的创伤叙事 被引量:3
9
作者 陈世丹 张红岩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25,共7页
精神创伤是灾难性事件在心理过程中产生持续和深远影响甚至精神失常而导致的心理伤害。受害人由于不知道精神创伤的根源而永远无法走出创伤的影响。类似弗洛伊德帮助病人把创伤性经历从无意识转入意识,理解其成因和蕴含,从而治愈精神创... 精神创伤是灾难性事件在心理过程中产生持续和深远影响甚至精神失常而导致的心理伤害。受害人由于不知道精神创伤的根源而永远无法走出创伤的影响。类似弗洛伊德帮助病人把创伤性经历从无意识转入意识,理解其成因和蕴含,从而治愈精神创伤的"谈话治疗",作家在文学作品中用创伤叙事使受创伤者重现过去的创伤情景,将创伤与历史记忆联系起来,找到创伤的根源,从而医治他们的创伤。美国后现代主义作家多克特罗在其历史小说《但以理书》(1971)中,从政治左翼的视角,用创伤叙事重构了50年代但以理的父母被国家以叛国罪电刑处死的悲剧及其给后代留下的精神创伤,暴露创伤的根源是美国联邦政府违反民主制度的政治暴力,表达了政治左翼的思想主张:参与意识形态的重构,改变美国权力机构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克特罗 《但以理书》 政治暴力 精神创伤 创伤叙事
原文传递
E.L.多克托罗小说《上帝之城》中的大屠杀后意识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顺春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26-31,共6页
E.L.多克托罗小说《上帝之城》融入大屠杀意识,并直接描写大屠杀,从而表现出深刻的大屠杀后意识。犹太女拉比莎拉之父乃大屠杀幸存者,其断续的大屠杀叙述再现了犹太人的大屠杀记忆;犹太人在格托中的生存及其对纳粹的反抗,表现了犹太人... E.L.多克托罗小说《上帝之城》融入大屠杀意识,并直接描写大屠杀,从而表现出深刻的大屠杀后意识。犹太女拉比莎拉之父乃大屠杀幸存者,其断续的大屠杀叙述再现了犹太人的大屠杀记忆;犹太人在格托中的生存及其对纳粹的反抗,表现了犹太人做人的形象和尊严,亦反应了犹太人的英雄主义精神;而战后对纳粹战犯的追捕则表明犹太人向往公正和正义之决心和理想。多克托罗不仅建构了二战期间犹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而且还揭示了大屠杀后犹太人所处的历史和文化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 l 多克托罗 《上帝之城》 大屠杀 大屠杀后意识
下载PDF
《霍默与兰利》中的异托邦叙事 被引量:2
11
作者 朱荣华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12,共8页
在美国作家E.L.多克托罗创作的小说《霍默与兰利》中,科利尔兄弟的住宅是一个具有博物馆性质的偏离异托邦,铭刻着美国的文化记忆,而霍默的自传式写作则具有镜式异托邦的意义,是一次边缘话语向主流历史叙事突围的过程。《霍默与兰利》中... 在美国作家E.L.多克托罗创作的小说《霍默与兰利》中,科利尔兄弟的住宅是一个具有博物馆性质的偏离异托邦,铭刻着美国的文化记忆,而霍默的自传式写作则具有镜式异托邦的意义,是一次边缘话语向主流历史叙事突围的过程。《霍默与兰利》中的异托邦叙事特征既寄寓了作者对媒介传播伦理的思考,又有多克托罗对同一性思维的批判和对人类城市生态发展的担忧,表达了他对美国例外论的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多克托罗 《霍默与兰利》 异托邦
原文传递
《但以理书》的叙述视角浅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丽艳 《沈阳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5期85-88,共4页
评析了美国犹太作家多克托罗的《但以理书》运用多重叙述视角所构建的一个过去和现在交相呼应的叙事结构。并认为小说中叙述视角的运用以及叙述视角之间的转换对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揭示人物在政治重压下的疯癫倾向起到了重要作用。其... 评析了美国犹太作家多克托罗的《但以理书》运用多重叙述视角所构建的一个过去和现在交相呼应的叙事结构。并认为小说中叙述视角的运用以及叙述视角之间的转换对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揭示人物在政治重压下的疯癫倾向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孩童视角和"视角越界""侵入话语"等叙述手法的运用为小说增色不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克托罗 《但以理书》 叙述视角 视角转换 视角越界
下载PDF
罗森堡间谍案——后现代书写与文化记忆的建构 被引量:2
13
作者 陈俊松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12,共8页
发生在1950年代初的罗森堡间谍案曾被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称为"世纪要案"。在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反共气焰愈演愈烈、美国在朝鲜战争上损失重大的政治气候下,罗森堡夫妇的命运不可避免地受到意识形态斗争的影响。虽然纽约星... 发生在1950年代初的罗森堡间谍案曾被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称为"世纪要案"。在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反共气焰愈演愈烈、美国在朝鲜战争上损失重大的政治气候下,罗森堡夫妇的命运不可避免地受到意识形态斗争的影响。虽然纽约星星监狱里的电椅已从普通民众的记忆里淡去,但半个多世纪以来任何提及罗森堡间谍案的举动都意味着引发一场新的争辩。本文全面梳理并深入探讨历史学家、独立调查者、新闻记者和后现代小说家笔下有关该案的著作,揭示有关该案的非虚构性作品对纪念罗森堡夫妇事实上产生了负面作用,而后现代作家笔下的虚构性"罗森堡文本"却能促成有关美国历史上一个黑暗时刻文化记忆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森堡间谍案 文化记忆 后现代 多克托罗 库弗
原文传递
《安德鲁的大脑》中的三重对话与后现代性
14
作者 汤瑶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12,共8页
在美国作家E.L.多克托罗的小说《安德鲁的大脑》中,人物之间的对话行为构成了主要叙事线。评论界大多采用心理分析视角,将对话理解为主人公安德鲁治愈创伤的手段,而忽视了其哲学和美学内涵。如果将小说置于巴赫金对话理论框架之下,会发... 在美国作家E.L.多克托罗的小说《安德鲁的大脑》中,人物之间的对话行为构成了主要叙事线。评论界大多采用心理分析视角,将对话理解为主人公安德鲁治愈创伤的手段,而忽视了其哲学和美学内涵。如果将小说置于巴赫金对话理论框架之下,会发现它存在着三个层面的对话,分别是“人物间的对话”、“文学文本间的对话”和“文学与媒介文化的对话”。多克托罗通过“对话”来实现越界,构建出一部与“9·11”官方叙事相对抗的“反叙事”,体现了反主体、反本质和去中心化等后现代主义基本命题,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个体普遍生存状态、他者声音和差异性知识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多克托罗 《安德鲁的大脑》 对话 后现代性 反叙事
原文传递
战争·重建·记忆:论《大进军》中的历史叙事伦理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云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6-52,共7页
多克托罗的《大进军》是对美国南北战争末期北方军深入南方腹地的大进军的历史再想象。小说以战争宏景为依托,借广角镜式的历史全知视角、"大人物"与"小人物"并存的个体视角,融合客观史实与主体或主动或被动的主观... 多克托罗的《大进军》是对美国南北战争末期北方军深入南方腹地的大进军的历史再想象。小说以战争宏景为依托,借广角镜式的历史全知视角、"大人物"与"小人物"并存的个体视角,融合客观史实与主体或主动或被动的主观感悟,共同再现战争暴力下历史个体存在的不自由,质疑内战神话,彰显战火中的家国与美国现代化转型期的创伤记忆。《大进军》以"伪文献"的形式凸显个体叙述与见证的历史,还原历史可能的本真面目,展现了多克托罗历史叙事中的他者历史正义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多克托罗 《大进军》 战争暴力 创伤记忆 历史叙事
原文传递
多克托罗小说中的宗教意蕴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茜 《丽水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91-97,共7页
E.L.多克托罗对宗教问题极其关注。他在小说《盗窃》《沃尔特·约翰·哈蒙》《上帝之城》中刻画了基督教神甫、宗教骗子、犹太拉比等一系列人物的形象;作品在对宗教教义与思想进行审视与评判的同时,也暴露了西方社会的信仰危机... E.L.多克托罗对宗教问题极其关注。他在小说《盗窃》《沃尔特·约翰·哈蒙》《上帝之城》中刻画了基督教神甫、宗教骗子、犹太拉比等一系列人物的形象;作品在对宗教教义与思想进行审视与评判的同时,也暴露了西方社会的信仰危机。多克托罗进而提出涤除世间罪恶、消弭人间苦难的最根本性方法在于"重塑上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多克托罗 《盗窃》 《沃尔特·约翰·哈蒙》 《上帝之城》 宗教
下载PDF
以史为鉴,关注“美国梦”带来的社会腐败:略评E.L.多克托罗的《供水系统》 被引量:1
17
作者 胡哲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19年第1期48-56,共9页
《供水系统》是美国著名后现代派历史小说家E. L.多克托罗撰写的第九部长篇历史小说。小说以内战后的美国纽约市为背景,讲述了一个道德沦丧的医生萨特里厄斯用纽约市街头贫苦流浪儿童的器官进行人体实验,以延长纽约市有钱白人寿命的故... 《供水系统》是美国著名后现代派历史小说家E. L.多克托罗撰写的第九部长篇历史小说。小说以内战后的美国纽约市为背景,讲述了一个道德沦丧的医生萨特里厄斯用纽约市街头贫苦流浪儿童的器官进行人体实验,以延长纽约市有钱白人寿命的故事。本文借用弗列德里克·詹姆逊的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该小说进行分析和解读,旨在剖析19世纪末期美国社会所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以及多克托罗如何诉诸历史,暗讽美国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 l.多克托罗 《供水系统》 新马克思主义 历史
原文传递
徘徊在圣母和夏娃之间——论《拉格泰姆时代》中的女性形象和两性关系模式 被引量:1
18
作者 丁珊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6期145-149,共5页
对E.L.多克托罗《拉格泰姆时代》的文学评价大多集中在小说的叙述策略与历史重构、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技巧、文本的历史性及其变形意向和电影手法上,小说中的女性被仅仅当作了背景和陪衬。笔者在对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运用理安... 对E.L.多克托罗《拉格泰姆时代》的文学评价大多集中在小说的叙述策略与历史重构、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艺术技巧、文本的历史性及其变形意向和电影手法上,小说中的女性被仅仅当作了背景和陪衬。笔者在对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运用理安·艾斯勒的两性关系模式——统治关系模式和伙伴关系模式——及女性主义相关理论诠释和解读了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和两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 l 多克托罗 拉格泰姆时代 女性形象 两性关系模式
下载PDF
《安德鲁的大脑》中的个体创伤与记忆伦理 被引量:1
19
作者 朱云 《外国语言与文化》 2018年第4期44-52,共9页
《安德鲁的大脑》为多克托罗生前最后一部虚构作品。小说以不知名的心理医生与创伤受害者、神经学家安德鲁之间的对话形式展开,其叙事模式类似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谈话疗法。虽未明确提及9·11事件的字眼,但小说直指这一触发创伤... 《安德鲁的大脑》为多克托罗生前最后一部虚构作品。小说以不知名的心理医生与创伤受害者、神经学家安德鲁之间的对话形式展开,其叙事模式类似于弗洛伊德心理分析的谈话疗法。虽未明确提及9·11事件的字眼,但小说直指这一触发创伤问题的事件及其对记忆问题的影响。本文认为,多克托罗借助创伤叙事者安德鲁的自我分析呈现他对自身、家庭与9·11事件的个体记忆,于黑色幽默中揭示政府的做秀举动与对集体记忆的操控,主张面向他者、以宽恕和遗忘为基础的记忆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 l.多克托罗 《安德鲁的大脑》 个体创伤 记忆伦理
原文传递
《比利·巴思格特》中的自白叙事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云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0-120,共11页
E.L.多克托罗的《比利·巴思格特》是其"将‘犯罪―惊悚小说’这一次要文类提升至艺术殿堂的尝试"。小说通过成年比利的回忆性自述聚焦少年比利与舒尔兹黑帮接触的一年间的经历。比利的自述实则是一种犯罪叙事式的自白,... E.L.多克托罗的《比利·巴思格特》是其"将‘犯罪―惊悚小说’这一次要文类提升至艺术殿堂的尝试"。小说通过成年比利的回忆性自述聚焦少年比利与舒尔兹黑帮接触的一年间的经历。比利的自述实则是一种犯罪叙事式的自白,其中充斥着黑帮的暴力与犯罪事件,但比利毫无作为至少是罪恶帮凶的自觉,其自白的动机或许包含对自我的审视与对自我身份构建的自省,却绝不是对罪责的忏悔或是寻求救赎;由之,其自白明显悬置了伦理评判,凸显了比利自愿与罪恶合谋的"现代好青年布朗"形象;比利自白中作为隐性叙事的舒尔兹的自白再现了美国黑帮内部的暴力与金钱、权力运作,这双重自白引领读者揭秘黑帮文化,彰显了作为"读者"的比利及小说读者在阅读犯罪叙事过程中的合谋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多克托罗 《比利·巴思格特》 自白 合谋 犯罪叙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