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莫高窟主要病害及防治对策 被引量:16
1
作者 石玉成 张杰 《西北地震学报》 CSCD 1997年第2期81-87,共7页
概述了敦煌莫高窟地震、地质灾害、风沙、壁画和彩塑病害、旅游公害、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等主要灾害的特征,详细分析了其致灾因素和背景并对综合减灾的战略措施提出了可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 灾害 防护措施 敦煌石窟 敦煌莫高窟
下载PDF
敦煌石窟于阗国王画像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沙武田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22-30,共9页
于阗国王供养人画像等形象作为一类独特的图像出现于敦煌石窟中,文章首先简略交代此类图像出现于敦煌石窟的社会历史背景,即是与五代宋曹氏归义军时期沙州与于阗的特殊关系密不可分。接着从图像学角度对该类图像进行了解读,分别探讨了... 于阗国王供养人画像等形象作为一类独特的图像出现于敦煌石窟中,文章首先简略交代此类图像出现于敦煌石窟的社会历史背景,即是与五代宋曹氏归义军时期沙州与于阗的特殊关系密不可分。接着从图像学角度对该类图像进行了解读,分别探讨了于阗画像的宗教象征意义和邈真写真特性。最后又分别从供养人画像与洞窟窟主关系、洞窟新题材的出现及其相互关联两个方面就此类画像在洞窟中的性质与意义表明作者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于阗国王画像
下载PDF
元代敦煌伊斯兰文化觅踪 被引量:17
3
作者 杨富学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21,共11页
学术界存在一种观点,认为敦煌文化尽管丰富多彩,但与伊斯兰教无关,马可波罗所言敦煌少量穆斯林的记载也被视为不实之辞。其实,这一观点未必正确。1276年,原本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豳王家族成员脱离中亚察合台汗国而投奔元朝,受命驻扎河西... 学术界存在一种观点,认为敦煌文化尽管丰富多彩,但与伊斯兰教无关,马可波罗所言敦煌少量穆斯林的记载也被视为不实之辞。其实,这一观点未必正确。1276年,原本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豳王家族成员脱离中亚察合台汗国而投奔元朝,受命驻扎河西以对抗察合台汗国之侵扰。敦煌之《莫高窟六字真言碣》和《重修皇庆寺记》就是该家族于元朝晚期勒立的,功德主速来蛮、速丹沙等明显带有伊斯兰文化色彩,《肃镇华夷志》言其回回出身,二者相合;莫高窟北区出土回鹘文佛教诗歌中竟有称颂穆斯林和阿拉伯帝国的内容;瓜州锁阳城、玉门西域城、赤金城西北角都为圆形角台,具有明显伊斯兰建筑特点,意在表示对麦加克尔白天房的敬奉。这些足证元代晚期伊斯兰文化在敦煌一带是真实存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豳王家族 伊斯兰文化 敦煌石窟 回鹘文文献 瓜州锁阳城
下载PDF
多元异构的数字文化——敦煌石窟数字文化呈现与展示 被引量:16
4
作者 吴健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3-127,共5页
本文结合敦煌研究院成功的数字展示案例和"一带一路"文化旅游的需求,通过现有大量的敦煌石窟数字化资源转化为多元的可视的数字化成果,使不可移动文物突破物理空间和地域局限,走出文物本体环境,面向国内外,以新的展示环境、... 本文结合敦煌研究院成功的数字展示案例和"一带一路"文化旅游的需求,通过现有大量的敦煌石窟数字化资源转化为多元的可视的数字化成果,使不可移动文物突破物理空间和地域局限,走出文物本体环境,面向国内外,以新的展示环境、新的视觉表达、新的文化旅游模式呈现在公众的面前,精心组织、合理布局、科学设计,以虚拟和现实相结合,以艺术和高科技相融合,从而营造一个全新的多元异构的数字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多元 异构 数字文化
下载PDF
仿爱夜蛾成虫排泄物对敦煌石窟壁画的损害及其治理 被引量:15
5
作者 汪万福 蔺创业 +1 位作者 王涛 马赞峰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4-81,共8页
通过模拟实验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仿爱夜蛾Apopestesspectrum (Esper)成虫对敦煌石窟壁画的损害及其治理。结果表明 :仿爱夜蛾成虫在石窟中的时空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成虫密度在上、中、下 3层洞窟呈依次增加的趋势 ,与洞... 通过模拟实验与现场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仿爱夜蛾Apopestesspectrum (Esper)成虫对敦煌石窟壁画的损害及其治理。结果表明 :仿爱夜蛾成虫在石窟中的时空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成虫密度在上、中、下 3层洞窟呈依次增加的趋势 ,与洞窟内温、湿度有关 ;在 1年内表现为 8月份洞窟内成虫数量多 ,与洞外成虫羽化的高峰期相一致。成虫排泄物污染壁画面积年平均达 15 0mm2 蛾 ,且对不同颜料的影响有差异 ,对白色和蓝色影响较大 ,对红色和褐色的影响较小。排泄物不仅直接污染壁画表面 ,而且 ,其残余物中含有磷酸盐和碳酸盐等 ,酸性物质在与壁画颜料、地仗及空气的作用过程中均对壁画产生腐蚀。在开展物理防治的基础上 ,选用 15 %灭幼脲三号胶悬剂或 2 5 %敌杀死乳油 ,于 6月上旬防治 2~ 3龄幼虫 ,灭幼脲喷药后第 10天和敌杀死喷药后 72h的防治效果可分别达到 85 6 %和 97 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爱夜蛾 排泄物 壁画 损害 治理 敦煌石窟
下载PDF
敦煌吐蕃时期毗沙门天王像考察 被引量:13
6
作者 佐藤有希子 牛源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3-41,129-130,共9页
敦煌地区吐蕃时期毗沙门天王像表现形式独特,经常与观音、地藏等组合出现。这一时期的毗沙门天开始与带有救度众生等现世利益的职能联系在了一起。然而,毗沙门天信仰从起初的护国祈愿到去除众生苦难的各种现世利益,具有超越性的世俗信... 敦煌地区吐蕃时期毗沙门天王像表现形式独特,经常与观音、地藏等组合出现。这一时期的毗沙门天开始与带有救度众生等现世利益的职能联系在了一起。然而,毗沙门天信仰从起初的护国祈愿到去除众生苦难的各种现世利益,具有超越性的世俗信仰根基很深。吐蕃时期敦煌的图像不能说只是一个地方的作品,而应该将中原的毗沙门天信仰情况作为其有力的比较对象进行再认识。这一时期的图像,对于时代和地域较为广泛的毗沙门天王像研究,具有不可回避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毗沙门天王像 敦煌石窟 吐蕃时期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第217窟主室供养人画像调查新发现 被引量:9
7
作者 张景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2-39,共8页
在对敦煌莫高窟第217窟进行全面调查时,发现西壁龛下的供养人画像行列下方还存有底层壁画。这些底层壁画内容依然是供养人。经过研究,认为第217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盛唐洞窟,而是开凿于武则天时期的洞窟,由初唐时期的敦煌大族阴稠家族开凿。
关键词 敦煌石窟 第217窟 供养人画像 阴氏家族 石窟考古
下载PDF
关于敦煌莫高窟西夏前期洞窟的讨论——西夏石窟考古与艺术研究之五 被引量:8
8
作者 赵晓星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8,共18页
西夏时期的敦煌石窟研究,是近年敦煌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敦煌西夏时期洞窟的分期,虽几经修订,仍是学者们争议较大的热点问题。关于敦煌西夏前期的莫高窟,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绿壁画和回鹘窟的时代归属以及莫高窟西夏前期标准窟的确定。... 西夏时期的敦煌石窟研究,是近年敦煌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敦煌西夏时期洞窟的分期,虽几经修订,仍是学者们争议较大的热点问题。关于敦煌西夏前期的莫高窟,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绿壁画和回鹘窟的时代归属以及莫高窟西夏前期标准窟的确定。本文在对洞窟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传世史料与前辈研究成果,对莫高窟与西夏前期营建有关的洞窟进行全面梳理,再次对其中所涉及的断代问题进行讨论。最终认定,绿壁画洞窟主要属于北宋曹氏归义军后期和沙州回鹘时期的重修,沙州回鹘洞窟基本上可视作北宋曹氏营建的余绪,西夏前期实际上在莫高窟只进行了极少的补修重绘,以莫高窟第340窟、第395窟和第206窟为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夏前期 敦煌石窟 分期断代
下载PDF
罗寄梅拍摄敦煌石窟照片的意义 被引量:8
9
作者 赵声良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9-91,共13页
1943—1944年在敦煌艺术研究所创办之初,曾聘请摄影师罗寄梅到敦煌拍摄了大部分洞窟的内容,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多达2000多张的照片至今未公开出版。现介绍收藏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罗寄梅敦煌石窟照片的主要内容,并从洞窟外观历史及洞窟内部... 1943—1944年在敦煌艺术研究所创办之初,曾聘请摄影师罗寄梅到敦煌拍摄了大部分洞窟的内容,由于各种原因,这些多达2000多张的照片至今未公开出版。现介绍收藏在普林斯顿大学的罗寄梅敦煌石窟照片的主要内容,并从洞窟外观历史及洞窟内部资料两个方面说明罗氏敦煌照片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罗寄梅 照片 历史
下载PDF
仰观:从穹顶画到藻井画——以异域、西域和敦煌石窟为文明比较 被引量:1
10
作者 葛承雍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针对敦煌石窟藻井画与异域、西域的穹顶画的不同,从西方券顶和穹顶画入手,分析双方的不同,探讨了表现神祇和人物的穹顶画为什么在敦煌几乎没有出现,认为敦煌藻井画的出现或与印度石窟平棋、阿富汗石窟三角天井构造有一定联系,但巴米扬... 针对敦煌石窟藻井画与异域、西域的穹顶画的不同,从西方券顶和穹顶画入手,分析双方的不同,探讨了表现神祇和人物的穹顶画为什么在敦煌几乎没有出现,认为敦煌藻井画的出现或与印度石窟平棋、阿富汗石窟三角天井构造有一定联系,但巴米扬、龟兹和吐鲁番石窟都有穹顶画,到了敦煌就停滞了空间创作与传播。敦煌藻井画由北朝隋初唐的艺术动感,发展为中唐的静态设计,晚唐五代繁复极致却僵硬成为程式化装饰,显然与异域穹顶人物画的写实本真相差甚远,并制约了后世藻井画的整体创新,失去了外来文化激活开新,影响到吸纳新艺术潮流的演变推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穹顶画 藻井画 异域与西域 敦煌石窟 文明传播
下载PDF
从肃北五个庙看敦煌西夏石窟艺术的谱系——五个庙石窟研究之二
11
作者 张小刚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3-85,共13页
肃北五个庙石窟的西夏壁画在敦煌石窟艺术中颇具特色。以五个庙西夏壁画为纽带,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敦煌石窟西夏壁画艺术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西夏时期敦煌地区各个石窟群之间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为构建完整的敦煌西夏石窟艺术的谱系填补了... 肃北五个庙石窟的西夏壁画在敦煌石窟艺术中颇具特色。以五个庙西夏壁画为纽带,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到敦煌石窟西夏壁画艺术发展演变的过程和西夏时期敦煌地区各个石窟群之间相互影响的密切关系,为构建完整的敦煌西夏石窟艺术的谱系填补了重要缺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肃北五个庙石窟 敦煌石窟 西夏时期 壁画
下载PDF
肃北五个庙石窟北朝遗迹考述——五个庙石窟研究之一
12
作者 张小刚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62,共13页
肃北五个庙石窟的西夏壁画在敦煌石窟艺术中颇具特色,但是这个石窟群的始建年代并不是西夏时期,而是可以追溯到敦煌石窟营建的早期阶段。五个庙石窟现存6个有壁画的编号洞窟,在这些洞窟内都保留着一些北朝时期的建筑和造像遗迹。这些遗... 肃北五个庙石窟的西夏壁画在敦煌石窟艺术中颇具特色,但是这个石窟群的始建年代并不是西夏时期,而是可以追溯到敦煌石窟营建的早期阶段。五个庙石窟现存6个有壁画的编号洞窟,在这些洞窟内都保留着一些北朝时期的建筑和造像遗迹。这些遗迹与敦煌莫高窟和西千佛洞北朝石窟遗存既存在相似性,又有其独特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肃北五个庙石窟 敦煌石窟 北朝 壁画
下载PDF
归义军时期敦煌石窟中的纪功现象研究——以供养人像中抱弓侍从为例
13
作者 杨文博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74,共12页
莫高窟第85、100、121、196、203、205、244、397、401、427、444、454窟,榆林窟第12、16、19、34窟,在甬道南、北壁或其他位置绘有索勋、曹议金以及李圣天等供养人像。这些供养人像身后绘抱弓箭的侍从。侍从所抱的弓箭应是由皇帝赏赐... 莫高窟第85、100、121、196、203、205、244、397、401、427、444、454窟,榆林窟第12、16、19、34窟,在甬道南、北壁或其他位置绘有索勋、曹议金以及李圣天等供养人像。这些供养人像身后绘抱弓箭的侍从。侍从所抱的弓箭应是由皇帝赏赐。供养人像身后绘制抱弓箭的侍从,其实是对供养人功绩的记述和彰显。抱有弓箭的侍从出现在归义军时期敦煌石窟的供养人像中具有纪功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归义军时期 敦煌石窟 抱弓侍从 纪功
下载PDF
敦煌石窟考古测绘工作的早期(1900—1943)探索研究
14
作者 吕文旭 《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 2024年第2期103-112,共10页
1900—1943年是敦煌石窟测绘工作的早期探索阶段,主要采用简单的测量和手绘记录等传统的手工测绘方法,虽然技术手段相对原始,但使用了平板仪、经纬仪等仪器。斯坦因、伯希和、奥登堡、王子云、石璋如等国内外学者利用相对简单的测绘手... 1900—1943年是敦煌石窟测绘工作的早期探索阶段,主要采用简单的测量和手绘记录等传统的手工测绘方法,虽然技术手段相对原始,但使用了平板仪、经纬仪等仪器。斯坦因、伯希和、奥登堡、王子云、石璋如等国内外学者利用相对简单的测绘手段客观地测绘了敦煌石窟,获得了大量关于莫高窟的数据资料。这些数据不仅为后来的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数据信息,也见证了中国考古测绘手段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历程。这些测绘图不仅提供了详尽的地理信息,还反映了敦煌石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也为现编写《敦煌石窟全集》测绘工作提供了重要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考古测绘 早期探索
原文传递
敦煌石窟影像档案预防性保护初探
15
作者 张建荣 《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 2024年第1期100-112,共13页
敦煌研究院保存了上世纪50年代初至21世纪初拍摄的5万多张敦煌石窟影像档案,为了更好地挖掘和保存这批历史影像档案承载的信息价值和凭证价值,对抗历史底片存在的老化现象,如影像底片发黄、霉变、褪色等,石窟影像档案的预防性保护工作... 敦煌研究院保存了上世纪50年代初至21世纪初拍摄的5万多张敦煌石窟影像档案,为了更好地挖掘和保存这批历史影像档案承载的信息价值和凭证价值,对抗历史底片存在的老化现象,如影像底片发黄、霉变、褪色等,石窟影像档案的预防性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在推进数字化保存的同时,需要采取针对性的保存和保护的方法,改变目前石窟影像档案的保存环境,才能最大限度地延长其寿命,长久保存好这批极其珍贵的石窟影像档案。通过详细梳理敦煌研究院石窟影像档案的内容、价值和保存现状,分析目前档案库房保存环境及保存载体存在的不足,进而明确提出了做好预防性保护工作的相关建议,并提出加强和完善影像档案保护的有效建议,为今后敦煌研究院档案馆的建设和石窟影像档案的长久保存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影像档案 保存载体 预防性保护
原文传递
基于OAIS模型的石窟数字资产管理研究
16
作者 赵良 王龙珍 +2 位作者 陈和平 王玬 俞天秀 《石窟与土遗址保护研究》 2024年第2期24-34,共11页
随着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技术能力的提升、效率的提高、范围的拓展,数据量和数据种类、复杂性的不断增加,传统的数字资产管理模式无法满足敦煌研究院对石窟海量数字资产的安全永久存储、科学管理及高效应用的需要。本文深入分析OAIS的概... 随着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技术能力的提升、效率的提高、范围的拓展,数据量和数据种类、复杂性的不断增加,传统的数字资产管理模式无法满足敦煌研究院对石窟海量数字资产的安全永久存储、科学管理及高效应用的需要。本文深入分析OAIS的概念框架及流程和功能,为敦煌石窟数字资产生产、存储、管理、利用及永久保存等管理工作规范及流程提供标准化概念和策略,结合敦煌石窟数字资产管理需求及特点,研究敦煌石窟数字资产管理平台系统设计,实现敦煌石窟数字资产的永久存储、精准及智能化检索以及切实可行的应用授权模式,确保高效应用的同时做好知识产权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AIS 敦煌石窟 数字资产管理 系统设计
原文传递
四川安岳新发现千手观音经变造像调查研究
17
作者 刘人铭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92,共10页
在四川省石窟寺专项调查过程中,四川大学调查队于四川安岳新发现一例宋初千手观音经变龛。该龛经变由浅浮雕“十五善生”与高浮雕千手观音及其眷属构成,千手观音居中,“十五善生”居两侧。该类型千手观音经变为川渝地区首次发现,丰富了... 在四川省石窟寺专项调查过程中,四川大学调查队于四川安岳新发现一例宋初千手观音经变龛。该龛经变由浅浮雕“十五善生”与高浮雕千手观音及其眷属构成,千手观音居中,“十五善生”居两侧。该类型千手观音经变为川渝地区首次发现,丰富了川渝地区千手观音造像资料,反映了川渝、敦煌的佛教文化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岳 千手观音 十五善生 摩崖造像 敦煌石窟
下载PDF
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擦擦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郭萌 张建林 《文博》 2015年第5期34-41,共8页
擦擦(tsha tsha)是藏语的音译,指按印或脱模制作的小型泥造像和小泥塔。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出土大量擦擦,可分为"脱塔、脱佛"两类。本文对这些擦擦进行类型学研究,分析其特征,推测其年代。通过比较莫高窟擦擦与西藏擦擦、西... 擦擦(tsha tsha)是藏语的音译,指按印或脱模制作的小型泥造像和小泥塔。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出土大量擦擦,可分为"脱塔、脱佛"两类。本文对这些擦擦进行类型学研究,分析其特征,推测其年代。通过比较莫高窟擦擦与西藏擦擦、西夏擦擦以及中原的善业泥的异同,推测这批擦擦来源于西藏,是西藏佛教艺术北传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 擦擦 善业泥
下载PDF
俄藏敦煌遗画Дх224、Дх15、Дх223弥勒经变研究
19
作者 龙忠 陈丽娟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5-72,共8页
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敦煌遗画Дх224、Дх15、Дх223弥勒经变,是敦煌石窟藏经洞发现的两件弥勒经变绢画中的其中一件,此经变画仅剩若干残片。通过将此件绢画同敦煌壁画中的弥勒经变、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画Stein painting 1... 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藏敦煌遗画Дх224、Дх15、Дх223弥勒经变,是敦煌石窟藏经洞发现的两件弥勒经变绢画中的其中一件,此经变画仅剩若干残片。通过将此件绢画同敦煌壁画中的弥勒经变、大英博物馆藏敦煌遗画Stein painting 11弥勒经变进行比较研究,发现此件绢画不仅有弥勒下生经变,还有上生经变,结合经文内容,对其表现的内容、艺术风格和年代进行详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弥勒经变 绢画
下载PDF
敦煌石窟华严经变作品的再思考——以唐代为中心 被引量:6
20
作者 潘亮文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19,共9页
卢舍那佛造像或华严经变属于华严经美术的范畴,同时也是中国佛教美术中重要且常见的题材之一。克孜尔石窟、敦煌石窟、安阳灵泉寺石窟等地区皆可见其相关作品。其中,延续时间最长、在原地保留作品数量多,可运用当地本身的文献资料解读... 卢舍那佛造像或华严经变属于华严经美术的范畴,同时也是中国佛教美术中重要且常见的题材之一。克孜尔石窟、敦煌石窟、安阳灵泉寺石窟等地区皆可见其相关作品。其中,延续时间最长、在原地保留作品数量多,可运用当地本身的文献资料解读当地华严经美术者,首推以敦煌石窟的作品为最。因此,本文拟就以敦煌石窟中的唐代华严经变为主要考察对象,配合敦煌遗书中的相关文献资料,对其表现形式的宗教意涵进行系统性的再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石窟 唐代华严经变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