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患者双腔起搏器置入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9
1
作者 陈晓丽 任学军 +4 位作者 韩智红 王云龙 汪烨 梁卓 高茂龙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3期190-193,共4页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双腔(DDD型)起搏器置入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在北京安贞医院首次置入DDD型永久起搏器,65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261例,起搏器术后常规程控随访至2年,读取起搏器内存储信息,... 目的:研究老年患者双腔(DDD型)起搏器置入术后发生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在北京安贞医院首次置入DDD型永久起搏器,65岁及以上的老年患者261例,起搏器术后常规程控随访至2年,读取起搏器内存储信息,记录心房、心室起搏百分比,心房高频事件(AHRE)发生的时间及频率,分析发生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入组261例患者,平均年龄为(70.3±5.0)岁,男性149例,女性112例,起搏器程控随访(24.0±2.3)个月,共67例发生心房颤动(25.7%),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66,95%CI:1.09~1.25,P<0.05),高血压(OR:3.240,95%CI:1.57~6.68,P<0.05)、左心房内径(OR:1.145,95%CI:1.05~1.25,P<0.05)、心室起搏百分比(OR:1.037,95%CI:1.01~1.06,P<0.05)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高血压、左心房内径、心室起搏百分比与老年患者双腔起搏器置入术后心房颤动发生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双腔起搏器 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下载PDF
双腔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并心力衰竭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孟素荣 彭健 +2 位作者 宋跃明 祝善俊 林春梅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3期220-221,共2页
目的评估双腔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并心力衰竭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2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衰病人经锁骨下静脉植人DDD型起搏器,对比分析术前及术后1~2周X线胸片、放射性核素门控心室显影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 目的评估双腔起搏器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并心力衰竭病人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20例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衰病人经锁骨下静脉植人DDD型起搏器,对比分析术前及术后1~2周X线胸片、放射性核素门控心室显影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及心功能明显改善,术后心胸比例、射血分数(EF)、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均明显好转[分别为0.70±0.13vs0.61±0.12、0.29±0.09vs0.38±0.10、2.30±0.81vs3.34±0.75(L/min)、1.31±0.71vs1.98±0.49(L/min·m2),P<0.05或P<0.01]。结论DDD起搏器治疗能显著改善缓慢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可作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并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起搏器 心动过缓 心力衰竭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心房颤动的发生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杜云 李学文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6年第4期337-339,共3页
目的探讨起搏器术后新发心房颤动(AF)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130例病窦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分别于术后1年进行起搏器程控随访,记录AF发生例数、累计心室起搏百分比(Cum%VP)、超声心动图参数,按是否发生A... 目的探讨起搏器术后新发心房颤动(AF)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130例病窦综合征或房室传导阻滞植入双腔起搏器患者,分别于术后1年进行起搏器程控随访,记录AF发生例数、累计心室起搏百分比(Cum%VP)、超声心动图参数,按是否发生AF分为AF组和非AF组,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有关临床特征。结果新发阵发性AF 45例,85例未发AF,除两组年龄、基础疾病、起搏器型号不同外,其余临床资料基本一致。Cum%VP、左房内径(LAD)、基础疾病、起搏器型号均与起搏器术后AF发生显著相关(r分别为2.545、0.882、-0.799、-1.400,P均<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AF发生与Cum%VP、LAD、基础疾病、起搏器型号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双腔起搏器 累计心室起搏比例 心房颤动
原文传递
右心室不同起搏位点对QRS波群间期的影响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刘海 任勇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5年第7期632-635,共4页
目的观察右心室不同起搏位点对QRS波群间期的影响,并分析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行间隔部起搏双腔起搏器植入的50例患者作为A组,从我院既往行心尖部起搏双腔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中选择性别、年龄、病情等与... 目的观察右心室不同起搏位点对QRS波群间期的影响,并分析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行间隔部起搏双腔起搏器植入的50例患者作为A组,从我院既往行心尖部起搏双腔起搏器植入术的患者中选择性别、年龄、病情等与之匹配的100例患者作为B组,采用1:2配对研究,分析两种起搏位点对QRS波群的影响,并比较两组随访1年时的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BNP的变化。结果A、B两组在年龄、性别、疾病构成、起搏器类型、基础QRS波宽度等方面无明显差别。术后A组的QRS波宽度明显比B组短[(150.93±20.71)ms比(182.22±18.00)ms,P〈0.05];术前A、B两组的CO、SV、EF、LVEDD及BNP无明显差别,而随访1年时A组的CO、SV、EF明显高于B组[CO(3.63±0.09)L/min比(3.13±0.07)L/min,SV(68.83±3.99)ml比(60.65±3.53)ml,EF(60.57±3.28)%比(53.50±3.79)%],而A组的BNP水平及LVEDD明显低于B组[BNP(56.13±18.36)pg/ml比(77.02±16.15)pg/ml,LVEDD(43.68±5.17)mm比(46.13±3.07)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的QRS波时限明显低于心尖部起搏组,并且间隔部起搏可获得更好的血流动力学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起搏器 间隔部起搏 心尖部起搏 QRS波时限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双腔起搏器优化程控对长QT综合征的疗效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罗苑苑 孙少喜 +5 位作者 李蘅 李岩 刘福强 孟素荣 许顶立 彭健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1年第1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联合B受体阻滞剂治疗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的最优程控方式。方法12例正规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的LQTS患者植入DDD起搏器,分别测量不同频率起搏时QT/QTc间期的变化,然后以80次/min的频率起搏,选择性地程控...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联合B受体阻滞剂治疗先天性长QT综合征(LQTS)的最优程控方式。方法12例正规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的LQTS患者植入DDD起搏器,分别测量不同频率起搏时QT/QTc间期的变化,然后以80次/min的频率起搏,选择性地程控开放或关闭起搏器的部分相关功能,并根据PR间期和血压情况调整B受体阻滞剂用量,随访患者植入术后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和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起搏频率越快,QT/QTC间期越短。80次/min频率起搏时QT/QTc间期可基本恢复正常,植入术后心脏事件发生次数明显减少(P〈0.01),且对心功能无影响。结论双腔起搏器联合B受体阻滞剂治疗LQTS时,最优程控方式是:以80次/min的频率起搏并程控关闭滞后、睡眠、自动终止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和自动阈值夺获功能,开放设置室性早搏后反应、频率适应性和房室结优先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长QT综合征 双腔起搏器 起搏频率 程控方式
原文传递
零 X 线透视三维电场导航植入单腔及双腔起搏器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王炎 陈光志 +4 位作者 姚焰 郭平 薛玉梅 吴书林 汪道文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381-384,共4页
目的:研究三维电场导航下零 X 线透视植入单腔及双腔起搏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5例严重心律失常需急诊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在导管室 X 线机被其它手术占用的情况下,完全脱离 X 线植入起搏器。患者背部贴 EnsiteTM参考电极,起搏电... 目的:研究三维电场导航下零 X 线透视植入单腔及双腔起搏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5例严重心律失常需急诊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在导管室 X 线机被其它手术占用的情况下,完全脱离 X 线植入起搏器。患者背部贴 EnsiteTM参考电极,起搏电极建模,置入目标心腔位置,心房电极可直接固定,而心室电极再送入3~5 cm,测试并确认电极稳定后缝扎固定,并连接起搏器。结果在三维电场导航下,5例患者零 X 线透视成功植入单腔和双腔起搏器,X 线曝光时间为0 min,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51.3±13.1)min 和(97.5±16.3)min,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起搏器阈值检测正常。结论三维电场导航植入单腔和双腔起搏器安全可行,适用于须避免 X 线辐射的特殊人群或 X 线机手术台被其他患者占用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 线 三维电场 永久起搏器 双腔起搏器 单腔起搏器
原文传递
双腔起搏器更换三腔起搏对长期右心室心尖起搏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阿拉腾其木格 俞波 《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9年第5期417-420,共4页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更换三腔起搏对长期右心室心尖起搏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影响。方法选取97例植入双腔起搏器后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统计分析三腔起搏器植入前及植入术后1、3和6个月,术后1年、2年的心功能参数、纽约心脏协会(NY...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更换三腔起搏对长期右心室心尖起搏后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功能影响。方法选取97例植入双腔起搏器后出现心力衰竭的患者,统计分析三腔起搏器植入前及植入术后1、3和6个月,术后1年、2年的心功能参数、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QRS间期及血清脑钠肽(BNP)各指标的变化。结果更换三腔起搏器后1个月左室射血分数(LVEF)、NYHA心功能分级及QRS波宽度显著优于植入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LVEF、左心房面积(LA),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QRS波宽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更换三腔起搏器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的LVEF较植入前明显提高,而LVEDD、LADD、LVEDV、LVESV、LVSD均较植入前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出院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时NYHA心功能分级、QRS波宽度、6 min步行实验距离及血清BNP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腔起搏器更换为三腔起搏器有助于改善右心室心尖起搏后发生心衰的老年患者的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起搏器 右心室心尖起搏 老年 心力衰竭
下载PDF
DDD起搏最佳房室延迟的设置及血流动力学评价 被引量:4
8
作者 赵青 蔡尚郎 +2 位作者 沃金善 王志斌 孙品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2年第3期147-150,共4页
目的 对不同房室延迟DDD起搏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价,探讨DDD起搏最佳房室延迟的设置方法。方法 应用超声心动图研究17例植入DDD起搏器患者不同AV间期时心排出量(CO)、舒张期二尖瓣返流(DMRD)、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时间间期及... 目的 对不同房室延迟DDD起搏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评价,探讨DDD起搏最佳房室延迟的设置方法。方法 应用超声心动图研究17例植入DDD起搏器患者不同AV间期时心排出量(CO)、舒张期二尖瓣返流(DMRD)、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时间间期及同步心电图QT间期等的变化。结果(1)当 AV延迟调至(16.9±19.9)ms时,A波结束与二尖瓣关闭同时出现,此时将AV延迟分别延长20ms、40ms、60ms、80ms,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间期分别延长(13.9±3.7)ms、(31.5±5.1)ms、(52.8±4.1)ms、(72.4±4.0)ms,而且在此间期可发现舒张期二尖瓣返流;(2)CO最大时的AV延迟(即最佳房室延迟)与预测的最佳 AV延迟呈明显正相关(r=0.893,P<0.05);(3)临界AV间期与最佳AV间期有显著正相关(r=0.884,P<0.05),临界AV间期较最佳AV间期长;(4)临界AV间期及其后不同AV间期预测的最佳AV间期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1)临界AV间期可代表最佳AV间期的上限,可用临界AV间期减去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时间间期来预测最佳AV间期;(2)最佳AV延迟可按以下公式预测:先设置一个较长的AV间期,然后于超声心动图下测量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时间间期,则最佳AV间期等于此较长的AV间期减去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DD起搏 最佳房室延迟 血流动力学 双腔心脏起搏器 超声心动图
原文传递
双腔起搏器置入患者最佳房室延迟不同设置方法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魏子秀 孙晓斐 +1 位作者 丛培玲 冯薇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5年第4期273-276,共4页
对不同最佳房室延迟(OAVD)设置方法进行比较,探讨OAVD设置的简单、实用的方法.选择36例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设置不同的AVD,于超声心动图下记录左室射血分数(EF)、舒张期二尖瓣返流、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时间间期(Time 1)、最早... 对不同最佳房室延迟(OAVD)设置方法进行比较,探讨OAVD设置的简单、实用的方法.选择36例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设置不同的AVD,于超声心动图下记录左室射血分数(EF)、舒张期二尖瓣返流、A波结束至二尖瓣完全关闭的时间间期(Time 1)、最早出现舒张期二尖瓣返流的AVD(临界AVD),并通过同步心电图测定QT间期(QTI)、QT离散度(QTD)及QRS波群时间(QRSI).将各指标预测的OAVD与OAVD(EF最大时的AVD)进行比较.结果:①心功能正常者心房起搏或心房感知时在AVD为170 ms或140~160 ms时EF达到最大,且与OAVD时EF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心功能不全者在AVD为130~140 ms时EF达到最大,但与OAVD时EF相比差异有显著性.②三种心电图指标预测的OAVD与OAVD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其预测的OAVD在心功能不全患者与OAVD显著相关.③预测OAVD、AVD=200或180 ms时预测的OAVD与OAVD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可通过下述简单方法设置OAVD: OAVD=200 ms(或180 ms)减去200 ms(或180 ms)时Time 1,以提高随访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双腔心脏起搏器 房室延迟 血流动力学 QT离散度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 被引量:4
10
作者 邱金玉 《临床医学工程》 2020年第4期417-418,共2页
目的探讨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8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43例。A组给予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植入治疗,B组给予心房被动加心室主动单螺旋电极... 目的探讨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在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86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随机分为A、B组各43例。A组给予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植入治疗,B组给予心房被动加心室主动单螺旋电极植入治疗。比较两组的电极植入情况、手术指标、术后指标。结果两组的心室、心房电极一次成功植入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2例在缝合固定心房电极时出现脱落,需要重新植入。两组患者的X线暴露时间、总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术后卧床时间显著短于B组(P<0.05)。两组的术后随访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应用于双腔起搏器植入术中,心室、心房电极脱位率低,并且不增加手术时间、X线暴露时间,还能缩短患者术后卧床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心室双螺旋主动电极 双腔心脏起搏器 单螺旋电极植入
下载PDF
不同心脏起搏器植入方式在缓慢型心律失常治疗中的效果对比 被引量:2
11
作者 时景文 孙礼玲 +5 位作者 刘子龙 胡著涛 周伟 张富源 周方 邹鑫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第21期105-107,共3页
目的:探究不同心脏起搏器植入方式在缓慢型心律失常治疗中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112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双腔组和单腔组,各56例。单腔组予单腔心脏起搏器治疗,双腔组予双腔心脏起... 目的:探究不同心脏起搏器植入方式在缓慢型心律失常治疗中的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112例,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双腔组和单腔组,各56例。单腔组予单腔心脏起搏器治疗,双腔组予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心脏功能水平。结果:治疗后,双腔组SBP、DBP、CO和CI均显著高于单腔组(P<0.05);双腔组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单腔组(P<0.05)。结论:给予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可使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改善,NT-proBNP水平显著降低,进而使患者心功能显著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腔心脏起搏器 双腔心脏起搏器 NT-PROBNP
下载PDF
双腔起搏器置入后心房高频事件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冬冬 李菲 +5 位作者 桑传义 胡晓芹 韦慧 李承宗 张超群 王志荣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2年第7期626-631,共6页
目的探究双腔起搏器置入后心房高频事件(atrial highrateepisode,AHRE)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初次置入双腔起搏器患者119例。收集患者术前病史、心电图、超声心动图... 目的探究双腔起搏器置入后心房高频事件(atrial highrateepisode,AHRE)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初次置入双腔起搏器患者119例。收集患者术前病史、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起搏器随访报告等资料,根据有无AHRE将患者分为AHRE组与无AHRE组,探究双腔起搏器置入后AHRE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结果随访中位数16(9,32)个月,40例(33.6%)患者出现AHRE,27例(67.5%)AHRE心房频率>400次/min;大多数AHRE(28例,70.0%)持续时间集中在5 min~6 h;AHRE组患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占比、心房起搏比例、P波离散度和左心房内径显著高于无AHRE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OR=5.580,P=0.004)、P波离散度(OR=1.053,P=0.022)和左心房内径(OR=1.582,P<0.001)是AHRE的独立危险因素。Delong检验显示,左心房内径ROC曲线下面积比P波离散度更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134,P=0.0017)。结论双腔起搏器置入患者AHRE发生率较高。病态窦房结综合征、P波离散度和左心房内径是AHRE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心房内径比P波离散度对AHRE的预测效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高频事件 双腔起搏器 P波离散度 左心房内径
下载PDF
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肺耐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丽 李艳莹 +4 位作者 孙丽杰 任川 赵威 刘萍 宋燕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6-50,56,共6页
目的:探究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肺耐力特点,分析可能影响其心肺耐力的因素,指导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脏康复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7例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器植入组)与匹配的128例一般人群(非起搏器植入组),比较... 目的:探究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肺耐力特点,分析可能影响其心肺耐力的因素,指导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脏康复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67例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器植入组)与匹配的128例一般人群(非起搏器植入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生化指标、超声心动图参数以及心肺运动测试结果,探究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肺耐力特点。对起搏器植入患者进行亚组分析,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探寻影响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肺耐力的因素。结果:起搏器植入组无氧阈心率、峰值心率、峰值心率占预计值百分比明显低于非起搏器植入组(94.16±18.14 vs105.48±16.36bpm,P<0.001;115.07±22.14 vs 130.14±20.93bpm,P<0.001;75.67±13.64%vs 85.18±11.24%,P<0.001),起搏器植入组峰值摄氧量低于非起搏器植入组(16.8±4.14 vs 18.65±3.90ml/kg/min,P<0.05),两组摄氧效率斜率、二氧化碳通气当量斜率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起搏器植入组进行亚组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运动习惯、心室起搏比例、植入年限在两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分析发现心室起搏比例≥40%是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肺耐力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OR=0.167)。结论:双腔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肺耐力下降,年龄、运动习惯、心室起搏比例、植入年限是影响其心肺耐力的重要因素,其中心室起搏比例≥40%是影响心肺耐力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心脏起搏器 心肺耐力 影响因素 心室起搏比例
下载PDF
Permanent transvenous pacemaker implantation in a patient with Cor triatriatum dextrum 被引量:1
14
作者 Kun Xiang George V Moukarbel Blair Grubb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5年第1期43-46,共4页
Cor triatriatum dextrum is an extremely rare congenital heart abnormality in which the right atrium is separatedinto two chambers by a persistent fibrous membrane. A transvenous approach to place a dual-chamber pacema... Cor triatriatum dextrum is an extremely rare congenital heart abnormality in which the right atrium is separatedinto two chambers by a persistent fibrous membrane. A transvenous approach to place a dual-chamber pacemaker in such patients is technically challenging. We report the first case of a transvenous permanent pacemaker placement in a patient with cor triatriatum dextrum. An 87-year-old woman was diagnosed with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She was accidentally found to have cor triatriatum dextrum during the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 prior to cardioversion. Later during her hospital stay, it was indicated to place a permanant pacemaker due to high grade atrioventricular block. After thorough reviewing TEE imagings, a transvenous catheter-based approach was decided feasible. Patient successfully received a dual chamber pacemaker through left subclavian venous approach. Furthermore in our case, using specially designed pacemaker leads and cautious intra-procedural maneuvering under fluoroscopic guidance ensured procedural success. In summary, a thorough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with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 is critical for the planning and eventual success of the transvenous placement of rightsided lea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GENITAL HEART defect Complete HEART block Inter-atrial membrane dual-chamber pacemaker
下载PDF
分析探讨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15
作者 祖武 张廷久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第8期178-179,共2页
目的:探讨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纳入本院2015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80例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计算机程序生成随机数的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植入单腔心脏起搏器;观察组患者... 目的:探讨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纳入本院2015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80例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计算机程序生成随机数的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植入单腔心脏起搏器;观察组患者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从临床总有效率看,观察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看,观察组出现囊袋血肿2例(5.00%),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囊袋血肿4例,气胸2例,感染1例,发生率为17.50%,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改善心功能,减少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律失常 双腔心脏起搏器 单腔心脏起搏器 临床效果 不良反应
下载PDF
不同模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生活质量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文屏 《中外医疗》 2015年第8期30-32,共3页
目的研究2种不同模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随机选取该院心内科需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64例,根据植入模式的不同分为两组,一组为单腔心脏起搏器,一组为双腔心脏起搏器,使用SF-36量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起搏器植... 目的研究2种不同模式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方法随机选取该院心内科需行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64例,根据植入模式的不同分为两组,一组为单腔心脏起搏器,一组为双腔心脏起搏器,使用SF-36量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植入0前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植入起搏器后,除身体疼痛条目评分(P>0.05)外,其余项目评分较植入前均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起搏器植入3个月后,双腔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单腔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腔组患者总满意率为54.76%,与双腔组的59.5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脏起搏器的植入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不同模式起搏器的效果有所差异,相对于单腔起搏器而言,双腔起搏器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更为优越,值得临床选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腔心脏起搏器 双腔心脏起搏器 植入前后生活质量评价
下载PDF
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慢性心律失常患者40例临床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文江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0年第9期131-132,共2页
目的:探讨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在本院实施心脏起搏器植入的7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按照植入起搏器不同分为单腔组与双腔组。单腔组行常规麻醉,植入单腔心脏起搏器;双... 目的:探讨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在本院实施心脏起搏器植入的70例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按照植入起搏器不同分为单腔组与双腔组。单腔组行常规麻醉,植入单腔心脏起搏器;双腔组行局部麻醉,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结果:使用植入起搏器者后,两组患者的各项心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使用双腔起搏器者改善更好。结论:对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使用双腔心脏起搏器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心功能改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腔心脏起搏器 双腔心脏起搏器 慢性心律失常
下载PDF
最小化心室起搏功能在病态窦综合征与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孙亚娟 齐晓红 陈倩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3年第6期404-406,共3页
目的 比较分析最小化心室起搏中的心室起搏管理(MVP)功能在病态窦综合征(SND)与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中应用的差别.方法 入选接受双腔起搏治疗的症状性窦性心动过缓患者52例,并将患者分为SND组32例(62%)和AVB组20例(38%).... 目的 比较分析最小化心室起搏中的心室起搏管理(MVP)功能在病态窦综合征(SND)与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中应用的差别.方法 入选接受双腔起搏治疗的症状性窦性心动过缓患者52例,并将患者分为SND组32例(62%)和AVB组20例(38%).首先关闭MVP模式,将起搏器程控调为生理型起博(DDD/R)模式,于3个月随访时将MVP模式打开.通过程控仪随访观察患者心房和心室的起搏比例、高频心房事件和房性心律失常(AA)负荷.结果 SND组患者MVP模式与DDD/R模式相比,心室起搏百分比(VP%)及心房起搏百分比(AP%),AA负荷百分比显著下降(P<0.05),心房高频事件(AHR)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VB组患者MVP模式与DDD/R模式相比,VP%显著下降,两组AA负荷百分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AP%、A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植入心脏起搏器的心动过缓的患者,MVP模式相较DDD/R模式可以显著地减少不必要的右心室起搏,无论是病窦综合征的患者还是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均可以从中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起搏器 最小化心室起搏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房室传导阻滞
原文传递
心房起搏位点与起搏器术后心房颤动的关系 被引量:2
19
作者 关畅 曲秀芬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8年第3期445-448,共4页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患者行心脏双腔起搏器植入,不论既往有无心房颤动发作,术后其发生率都较高。由于心房导线植入后,改变了双房间延迟区传导时间、心肌不应期离散度、正常心脏激动顺序,从而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已有许多动物实验及临床试...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患者行心脏双腔起搏器植入,不论既往有无心房颤动发作,术后其发生率都较高。由于心房导线植入后,改变了双房间延迟区传导时间、心肌不应期离散度、正常心脏激动顺序,从而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已有许多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对心房不同位点起搏进行了研究,发现房间隔及上房间束起搏可以缩短P波及PR间期,甚至逆转心房重构,但对心房颤动发作及心房颤动负荷得出不同结论。经分析,研究结果的差异可能由于样本量不足、随访时间较短以及起搏部位不准确导致无效起搏等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腔起搏器 心房颤动 房间隔起搏 上房间束起搏
下载PDF
双腔起搏器治疗扩张型心肌病13例报告 被引量:2
20
作者 蔡琳 杨源烈 +6 位作者 刘家珍 燕纯伯 刘剑雄 杜传礼 廖雪松 李桂林 王伟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1997年第2期111-113,共3页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1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明显的心功能不全,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植入双腔起搏器,以 DDD 起搏方式治疗,AV 间期调至100 ms。结果:术后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明显好转,心脏缩小,左... 目的;探讨双腔起搏器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13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明显的心功能不全,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植入双腔起搏器,以 DDD 起搏方式治疗,AV 间期调至100 ms。结果:术后患者心力衰竭症状明显好转,心脏缩小,左室射血分数(EF)、心排出量(CO)、心排血指数(CI)明显增加,随访2~37个月,1例死于脑栓塞,2例猝死,1例因发生心房颤动,改为 VVI 方式起搏后心力衰竭死亡,其余9例心功能不全得到较为理想的控制。结论:提示双腔起搏器治疗对改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有明显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治疗 双腔起搏器 扩张型心肌病 患者 心力衰竭 心功能不全 疗效 VVI DDD起搏 排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