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出儒家简牍文献及其研究
1
作者 丁四新 《孔子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123,共13页
新出儒家简牍文献见于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安大简和海昏简等出土资料。从内容看,它们各有特点和重点。在这些简牍资料中,《诗》类、《书》类、《礼记》类、《易》类和孔子类文献较多,意义重大。目前,郭店简、上博简的研究已大体完... 新出儒家简牍文献见于郭店简、上博简、清华简、安大简和海昏简等出土资料。从内容看,它们各有特点和重点。在这些简牍资料中,《诗》类、《书》类、《礼记》类、《易》类和孔子类文献较多,意义重大。目前,郭店简、上博简的研究已大体完成,清华简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安大简的研究正在展开之中。其中儒家思想的阐明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一直是相关研究的弱项。出土简帛文献为“走出疑古时代”说的提出奠定了资料基础,而学者的相关争论有助于此一学说的传播和修正。“走出疑古时代”说也有方法论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国竹简 儒家文献 疑古 释古
原文传递
民国学者眼中的清末民国时期史学流派
2
作者 张越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2-10,共9页
民国时期学者将转型中的中国史学划分为多种流派。冯友兰提出的信古、疑古、释古说产生较大影响,但此说本身存在歧义。各种观点多倾向于史料派与史观派的概括,然而仅以“史料”归纳为史学一派,从学科自身概念上看并不十分严谨。以历史... 民国时期学者将转型中的中国史学划分为多种流派。冯友兰提出的信古、疑古、释古说产生较大影响,但此说本身存在歧义。各种观点多倾向于史料派与史观派的概括,然而仅以“史料”归纳为史学一派,从学科自身概念上看并不十分严谨。以历史考证派为主的“史料派”和以唯物史观史学为主要内容的“史观派”可视为是近代中国史学发展的两大主线,却不宜将二者视为20世纪中国史学仅有的两种发展趋向,也不宜将二者完全绝对化甚至视为“各趋极端”“而形成了尖锐的对立”。今日我们所熟知的各种学术思潮、流派,也并不完全意味着它们是完全各自独立、互不影响或互相对立的,如果将它们截然区别开来看待,难免失之于绝对化。在今日学术界对清末民国时期史学的研究大大深化的基础上,一些在短时期内未必看得清楚的史学现象、学术谱系经过深入研究已经逐渐明了,若干在当时影响甚广或影响有限的史学流派、相关史家及其争议观点获得多重角度的研究和不同的评价,中国近代史学的样态得以更全面、更真实地呈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流派 信古、疑古、释古说 史料派 史观派
下载PDF
论徐中舒的“澄滤”说与古史建设理论 被引量:3
3
作者 周书灿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29,共7页
徐中舒先生的史学,直接继承了中国传统史学的考据方法,并受到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李济等学术思想的深刻影响。他运用"澄滤"说和"素地"论对于上古时期文献记载和古史传说的发生及其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更具科学... 徐中舒先生的史学,直接继承了中国传统史学的考据方法,并受到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李济等学术思想的深刻影响。他运用"澄滤"说和"素地"论对于上古时期文献记载和古史传说的发生及其演变过程进行分析,更具科学和理性。"古史三重证"的方法论为"澄滤"说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中舒 疑古辨伪 澄滤说 素地论 古史三重证 古史重建
下载PDF
新出土史料与古史研究中的问题
4
作者 李锐 《中原文化研究》 2019年第2期50-53,共4页
近年出土文献特别是简帛中,有不少和古史相关的篇章。不少人借之讨论古史问题,裘锡圭先生由之评价疑古派的古史得失,并且仍然信奉顾颉刚古史从大禹开始的观点。其说引起了学界的注意。郭永秉先生也利用出土文献谈古史问题,其后他解读裘... 近年出土文献特别是简帛中,有不少和古史相关的篇章。不少人借之讨论古史问题,裘锡圭先生由之评价疑古派的古史得失,并且仍然信奉顾颉刚古史从大禹开始的观点。其说引起了学界的注意。郭永秉先生也利用出土文献谈古史问题,其后他解读裘锡圭先生的文章时对一些问题有深入讨论,对一些新公布材料的解读也欲从顾颉刚、裘锡圭之说,但实质上与顾颉刚之说有很大不同。所论问题的关键,看似讨论禹和文王的神性问题,其实是古书史料的认识问题,古史的时间与空间问题,而不是态度的问题。当前应该在方法和理论上进行反思,以告别旧的范式,探索新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简帛 古史 疑古 走出疑古 顾颉刚
下载PDF
顾颉刚“古史辨”思路对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影响
5
作者 王洪伟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8年第4期49-54,共6页
顾颉刚是民国史学界"古史辨"运动的主要开创者,他不仅引领了历史学界的学术思潮,其疑古辨伪的精神也启迪了美术史学界对古代画学文献的考证风气。此外,他还培养了在美术史领域更具影响力的另一位史学大家——童书业。
关键词 顾颉刚 “古史辨” 中国美术史 文献考据 童书业
下载PDF
信而有征:中国考古学思想史上的徐旭生 被引量:9
6
作者 李旻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5-120,共16页
在发掘方法、分析手段与解释体系的完善之外,现代考古学成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考古学思想史的自觉。20世纪前期形成中的中国考古学,如何在民族救亡图存的大时代中定义自己的使命?在现代学术形成的过程中,中国考古学如何在历史与哲学、... 在发掘方法、分析手段与解释体系的完善之外,现代考古学成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考古学思想史的自觉。20世纪前期形成中的中国考古学,如何在民族救亡图存的大时代中定义自己的使命?在现代学术形成的过程中,中国考古学如何在历史与哲学、在静止的物质文化与动态的古代社会之间架设桥梁?如何在中西思想体系的折冲中营造一套文明观来诠释中国社会所经历的古今之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旭生 考古学思想史 传说时代 疑古 信古 夏文化
原文传递
清华简与夏史重建 被引量:1
7
作者 杜勇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2期5-12,共8页
清华简中发现了丰富的夏史资料,开启了重构夏代文明史的新境界。但它与传世文献一样,都是由口头传说生成的晚出文献史料。依照兰克史学的治史规则,这种非原始资料的可靠性大有问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派正是利用传说资料的局限性,... 清华简中发现了丰富的夏史资料,开启了重构夏代文明史的新境界。但它与传世文献一样,都是由口头传说生成的晚出文献史料。依照兰克史学的治史规则,这种非原始资料的可靠性大有问题。20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派正是利用传说资料的局限性,提出了风靡一时的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说,把夏代历史说成是传说的堆积,虚妄的伪造。然其论说证据不密,逻辑不畅,经不起新旧文献尤其是清华简中夏史材料的验证,无法支撑疑古派建立的学术大厦。上古史研究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领域,兰克史学那套摒弃传说资料的研究方法未必适用。不管传说性文献形成的时间早晚如何,也不管它存在多少问题,其中具有客观历史的质素、事实真相的颗粒,不是仅凭主观怀疑就可以彻底否定的。坚持文献与考古资料相须为用,其归一揆,才能真正重构出“充实而有光辉”的夏代文明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华简 夏史重建 疑古派 传说史料
下载PDF
黄帝传说探源
8
作者 杜勇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6,共6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派学者提出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说,对传说时代的五帝史和夏史给予了全面否定,流波滔滔,至今未息。然细考文献,黄帝传说并非始于战国,早在西周即已出现,黄帝也不是层累造作的神话人物,而是中国上古时期部族共同体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疑古派学者提出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说,对传说时代的五帝史和夏史给予了全面否定,流波滔滔,至今未息。然细考文献,黄帝传说并非始于战国,早在西周即已出现,黄帝也不是层累造作的神话人物,而是中国上古时期部族共同体的一位杰出领袖。从最初的来源上说,黄帝传说是基于历史的真实而非想象的产物,只是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岁月,历史本相不免失真走样,但其中蕴含着事实真相的果粒,不可一概视为虚妄而尽行弃之。可行的做法是精心鉴别这些传说性质的史料,去伪存真,考而后信,过滤出真实的历史信息,用于上古史的重建。充分结合文献和考古资料,深入探讨五帝时代中国早期文明形成的基因和路径,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帝 疑古派 层累造伪 《史学原论》
下载PDF
从后现代史学论顾颉刚层累说对中国史学的贡献
9
作者 蔡振丰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4-23,共10页
顾颉刚在1923年提出“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观点后,在史学界引起两次批判,这两次批判多将顾颉刚视为是“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然而,顾颉刚层累说与后现代史学家海登·怀特的观点在理论上有相似性,所以层累说所受到... 顾颉刚在1923年提出“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观点后,在史学界引起两次批判,这两次批判多将顾颉刚视为是“科学主义”与“实证主义”的代表人物。然而,顾颉刚层累说与后现代史学家海登·怀特的观点在理论上有相似性,所以层累说所受到传统史学家的质疑,也常与后现代史学遭受的批判有相同之处。虽然顾颉刚有许多与后现代史学相近的看法,但他相信各个时代所建构的历史能反映那个时代的“历史意识”,由此可以建立一种“近真”的历史,从而也比后现代史学更能维护史学研究的尊严。从当代史学史的发展而言,顾颉刚的观点早于西方的后现代史学,这不但表现了中国史学见解的自主性,也更早地将中国史学带入了当代的研究趋势之中。因此,层累说可说是让中国的史学界比西方更早接受了后现代史观的冲击,也让传统的史学家借之反思而可顺接后现代史观所引发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层累说 疑古学派 后现代史学 海登·怀特
下载PDF
论“孔子未作《春秋》”说的生成逻辑 被引量:3
10
作者 顾涛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06-113,共8页
面对两千多年以来"孔子作《春秋》"之成说,20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钱玄同为首的疑古派力倡"孔子未作《春秋》"说,此说竟在近一个世纪内风靡学术界,至今仍不乏持论者。然而,内置于这一论点形成和推证整个历史过程的... 面对两千多年以来"孔子作《春秋》"之成说,20世纪20年代以顾颉刚、钱玄同为首的疑古派力倡"孔子未作《春秋》"说,此说竟在近一个世纪内风靡学术界,至今仍不乏持论者。然而,内置于这一论点形成和推证整个历史过程的深层逻辑,实际上是一种"指向性历史构境",是由对史料的截断式去取或臆解误读造成的。这种构境已经超出了史学研究"适度的想象"的范围,带有明显的主观蓄意性;欲在理论上加固这一推理逻辑的尝试同样是不能成立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学史 孔子作《春秋》 历史构境 疑古派
原文传递
福泽谕吉的疑古思想
11
作者 朱喆 《巢湖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09-113,共5页
疑古思想是福泽谕吉(1834-1901)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福泽的疑古思想源于他自身与生俱来的怀疑精神,因此充满了十分浓厚的感情色彩。福泽认为疑古思想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创造历史的人必须具有充分的怀疑精神。由于... 疑古思想是福泽谕吉(1834-1901)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福泽的疑古思想源于他自身与生俱来的怀疑精神,因此充满了十分浓厚的感情色彩。福泽认为疑古思想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创造历史的人必须具有充分的怀疑精神。由于福泽深受西方批判的历史哲学影响,所以他的疑古思想中也存在着矫枉过正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泽谕吉 疑古思想 怀疑精神 疑古过头
下载PDF
唐代疑古惑经思潮探研 被引量:3
12
作者 汪高鑫 马新月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21-127,共7页
唐代前期在完成经学总结的同时,也因经义疏解的统一和解经方式的僵化而出现了经学危机,在这一背景下掀起了疑古惑经思潮。唐代疑古惑经思潮持续时间很长,几乎与唐代历史相始终,一直处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唐代前中期疑古惑经思潮的代表... 唐代前期在完成经学总结的同时,也因经义疏解的统一和解经方式的僵化而出现了经学危机,在这一背景下掀起了疑古惑经思潮。唐代疑古惑经思潮持续时间很长,几乎与唐代历史相始终,一直处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唐代前中期疑古惑经思潮的代表人物是刘知幾,他虽然以史学的视角质疑经书记载的部分内容,却并不否定经学思想,反而强调史著需要维护名教。唐中后期疑古惑经思潮的主要代表是新《春秋》学派,他们站在经学的立场上对《春秋》"三传"进行批评、质疑,重视分辨经史之别,而其注重褒贬义理的经学思想,对唐中后期史学新变乃至宋以后史学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疑古惑经 刘知幾 新《春秋》学派 经史之辨
下载PDF
从辨伪到疑古:顾颉刚的新史学之路 被引量:3
13
作者 黄海烈 《古代文明》 CSSCI 2010年第4期2-12,共11页
顾颉刚"疑古"的志业源于1920年至1923年间他与胡适、钱玄同有关辨伪的讨论。在这长达3年的讨论切磋中,顾颉刚完成了由辨伪到疑古的转向,走上了自己独特的新史学之路。这不仅基于胡适等人的因势利导,还特别得益于顾颉刚本人对中国传统... 顾颉刚"疑古"的志业源于1920年至1923年间他与胡适、钱玄同有关辨伪的讨论。在这长达3年的讨论切磋中,顾颉刚完成了由辨伪到疑古的转向,走上了自己独特的新史学之路。这不仅基于胡适等人的因势利导,还特别得益于顾颉刚本人对中国传统学术资源的独特理解和巧妙运用。他运用"疑古"的眼光全面审视宋儒、清儒的疑古辨伪成果,找寻到崔述和康有为两大思想库,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将二者疑古的成绩与手段融为一体,推陈出新,最终成就其疑古学说中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与方法,即"层累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胡适 辨伪学 疑古学 “层累说”
下载PDF
古史辨“抄袭”公案新探——兼与廖名春、吴锐两位先生商榷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长银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15,共11页
在"古史辨运动"兴起之际,钱玄同、顾颉刚的"疑古"思想是否受到了白鸟库吉"尧舜禹抹杀论"的直接影响,是20世纪末以来困扰学术界的一桩公案。廖名春指出,"古史辨运动"的兴起主要源于"尧舜... 在"古史辨运动"兴起之际,钱玄同、顾颉刚的"疑古"思想是否受到了白鸟库吉"尧舜禹抹杀论"的直接影响,是20世纪末以来困扰学术界的一桩公案。廖名春指出,"古史辨运动"的兴起主要源于"尧舜禹抹杀论"。吴锐则持反对意见,甚至认为二者之间不存在任何关系。廖、吴二氏的说法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从现有资料来看,钱玄同、顾颉刚在当时确曾通过一些间接文本对"尧舜禹抹杀论"有所了解,但了解不等于受其直接影响。推测此中缘由,要在钱、顾二氏并不认为"尧舜禹抹杀论"是一种"非常异义可怪之论",故受其影响可以说微乎其微,"抄袭"之说更是无从讲起。这桩学术公案或就此盏棺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史辨 “疑古”思想 “尧舜禹抹杀论” 学术公案
原文传递
评“古史辨派”的《周易》筮法观
15
作者 韩慧英 《周易研究》 CSSCI 2017年第5期11-18,共8页
在20世纪初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化之时,以"古史辨派"为代表的中国学人本着怀疑的态度,开启了重新审视和批判传统经学理念的学术风潮。本文通过分析"古史辨派"的代表人物顾颉刚、李镜池和容肇祖三位学者对《周易》中... 在20世纪初社会制度发生剧烈变化之时,以"古史辨派"为代表的中国学人本着怀疑的态度,开启了重新审视和批判传统经学理念的学术风潮。本文通过分析"古史辨派"的代表人物顾颉刚、李镜池和容肇祖三位学者对《周易》中筮法思想的认识,一方面展现了20世纪初《周易》筮法观念的流变与发展情况,另一方面分析了"古史辨派"在《周易》筮法相关问题上所存在的"疑古之过",进而主张在客观评判"古史辨派"的得失之余,运用"二重证据法"使中国传世经典文献在对"古史辨派"的不断扬弃中获得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筮法 古史辨派 二重证据法
原文传递
胡适疑古思想再探讨——兼论20世纪30年代的胡、顾关系
16
作者 王学进 《近代史学刊》 2020年第1期182-196,290,共16页
疑古辨伪是胡适学术思想的重要特征。顾颉刚在《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中称,胡适曾于1929年对他说其不疑古而要信古。受顾颉刚的历史叙述影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胡适在1929年之后疑古思想发生转变,将此视为胡适与顾颉刚及古史辨派分道... 疑古辨伪是胡适学术思想的重要特征。顾颉刚在《我是怎样编写古史辨的》中称,胡适曾于1929年对他说其不疑古而要信古。受顾颉刚的历史叙述影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胡适在1929年之后疑古思想发生转变,将此视为胡适与顾颉刚及古史辨派分道扬镳的肇端。二者疏离固为事实,然别有隐情,学术观点的差异并不表明胡适疑古思想发生了变化。从胡适在30年代前后的学术研究情况尤其是禅宗史研究来看,其疑古思想一以贯之,甚至较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适 疑古思想 顾颉刚 禅宗史
下载PDF
重塑经典:古史辨派与《诗经》文学本体性之发现
17
作者 祁雁蓉 《中原文化研究》 2021年第2期122-128,共7页
古史辨派的《诗经》研究始自对传统经学的批判和解构,在"去经学化"的基础上"发现"了《诗经》的文学性并将其提升至本体地位,《诗经》自此由儒家经典被重塑为一部文学经典。同作为士人阶层意识形态构建工程组成部分... 古史辨派的《诗经》研究始自对传统经学的批判和解构,在"去经学化"的基础上"发现"了《诗经》的文学性并将其提升至本体地位,《诗经》自此由儒家经典被重塑为一部文学经典。同作为士人阶层意识形态构建工程组成部分的古代诗经学一样,20世纪20年代《诗经》文学本体性的发现同样是时代精神影响下现代学者的话语建构,伴随着"现代性"所指向的两个维度——西方思潮影响下对传统的再审视和现代性主体的发现——一同诞生。古史辨派从学术意义上完成了《诗经》研究由古代向现代的转型,并确立了沿用至今的《诗经》研究的基本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古史辨派 文学性 现代性 经典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