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旅游学刊》关键词计量分析的旅游学科创新力及知识体系构建 被引量:61
1
作者 余构雄 戴光全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9-110,共12页
既有研究有少量以关键词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旅游学科相关信息,然鲜见对学科创新力及知识体系演变与构建的研究。文章以《旅游学刊》2000—2014年载文的书写关键词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合内容分... 既有研究有少量以关键词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旅游学科相关信息,然鲜见对学科创新力及知识体系演变与构建的研究。文章以《旅游学刊》2000—2014年载文的书写关键词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软件Cite Space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合内容分析,创新性地将学科创新力测评及知识体系演变结合研究。结果显示:(1)学科创新潜力、创新活力和创新保持力分呈变异V形和倒V形,除2000—2004年的创新潜力和创新活力变化稍大外,2000—2004年的创新保持力、2005—2009年及2010—2014年的各项创新力较为稳定;(2)学科知识体系演变由学科内容及方法的演变来展现,内容为数量-质量-精神层次的演变,方法为质性方法-量化方法-质与量结合的演变;(3)构建由研究内容、方法及目的3大部分组成的旅游学科知识体系框架。文章探讨以《旅游学刊》单一期刊为研究对象,理论建构依据的是"分析性归纳",强调的是"典型性",反映的是"高水准旅游学术刊物"这一同质化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学刊 主关键词 共现词 旅游学科 创新力 知识体系
下载PDF
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内涵及其关系 被引量:11
2
作者 侯怀银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2-61,共10页
新时代发展和创新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首要前提是理解三者的内涵及其关系。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是由教育学分支学科,以及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教育学中的特殊知识内容组成的整体结构系统。中国教育学学术体系是中国研... 新时代发展和创新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首要前提是理解三者的内涵及其关系。中国教育学学科体系是由教育学分支学科,以及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教育学中的特殊知识内容组成的整体结构系统。中国教育学学术体系是中国研究者在教育学学科中,以中国教育问题为导向开展学术研究活动所形成的学术成果系统。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在中国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结合中,用中国的思维方式组织教育学概念、范畴、表述形成的言语表达系统。中国教育学“三大体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形成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呈现“三位一体”的建设格局,丰富着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架构,是中国教育学知识体系实现由“照着讲”到“接着讲”的建构基础和关键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教育学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自主知识体系
原文传递
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非共享知识体系的建构 被引量:8
3
作者 刘鸿武 《西亚非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2-60,共19页
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新型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通过覆盖全球的国别区域研究创新学科建设,在广泛而充分地继承开发各国、各民族、各区域的传统知识与现代智慧的基础之上,通过平等对话、多元交流,把人类的知识、思想、文化链接... 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新型国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通过覆盖全球的国别区域研究创新学科建设,在广泛而充分地继承开发各国、各民族、各区域的传统知识与现代智慧的基础之上,通过平等对话、多元交流,把人类的知识、思想、文化链接汇通起来,并加以综合创新,创造出超越个别区域、个别国家范畴的真正具有普适性的人类共建、共通、共享的知识、思想与文化,从而让人类以更加理性、主动、积极的方式,采取共同行动,塑造共同利益,担当共同命运。建构有特色的"中国非洲学"和"非洲中国学",正是这一宏大背景下今日中非双方学术思想界应该努力的方向。跟上时代节奏,创新学科建设,返本开新,立足中国,情怀非洲,融通全球,建设有民族性和时代性的中国非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非命运共同体 学科建设 共享知识体系 中国非洲学 创新 民族性 时代性
原文传递
论美国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的版本修订特征及启示 被引量:7
4
作者 张建华 于天然 +1 位作者 骆秉全 张静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7-124,共8页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访谈、案例分析、比较研究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最新版美国国家体育课程标准进行研究,分析比较近三个时期不同版本(1995年版、2004年版和2015年版)的美国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的修订特征。启示:体育课程标准的修订要...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访谈、案例分析、比较研究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最新版美国国家体育课程标准进行研究,分析比较近三个时期不同版本(1995年版、2004年版和2015年版)的美国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的修订特征。启示:体育课程标准的修订要依赖坚实的科研成果,应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学习水平内容要求和项目设置应考虑各阶段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地区差异;贯彻落实党和国家中小学教育总体要求,借鉴其他学科课程改革创新经验;在中小学建立完整的体育学科知识体系,切实提高体育学科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课程标准 修订特征 体育素养 终身体育 学科知识体系
下载PDF
论中国工会学的学科自主性 被引量:5
5
作者 刘佳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44-53,共10页
自主性是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内在特性,强化学科自主性是贯穿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会理论研究的基本线索,是工会学作为独立学科的本质性规定。工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基础和知识疆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由中国工会的历史传... 自主性是学科体系和知识体系的内在特性,强化学科自主性是贯穿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会理论研究的基本线索,是工会学作为独立学科的本质性规定。工会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基础和知识疆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是由中国工会的历史传统、价值内核、指导思想、组织原则、结构特征和制度精神等因素共同决定的,这是设置工会学学科的基本依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工会学学科,是中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的一件大事,这对于开辟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守正创新,构建中国工会自主知识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会学 学科自主性 马克思主义工会学说 学科体系 知识体系
下载PDF
中国学科制度中知识规范与社会建制的耦合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俊鹤 李欣欣 《高教发展与评估》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9-56,I0004,I0005,共10页
学科制度是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前提。在中国学科建设的话语环境下,学科制度可视为内在规范化的知识体系和外在法定化的建制体系。从知识规范层面来看,学科制度是知识生产演化的建构产物;从学科制度的社会建制层面来看,学科制度很大程度上... 学科制度是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前提。在中国学科建设的话语环境下,学科制度可视为内在规范化的知识体系和外在法定化的建制体系。从知识规范层面来看,学科制度是知识生产演化的建构产物;从学科制度的社会建制层面来看,学科制度很大程度上产生于政策场域内的理性选择,这与制度发生学理论中“制度产生于自发演化及理性创设的双重路径”相耦合。在学科制度的构建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理顺两个层面的关系,既要强调知识与理论层面的智识建设,也要注重实践与政策层面的组织建制,在学术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中寻求一种平衡,以实现制度认同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制度 学科建设 学科评估 学科知识体系
下载PDF
从实践的观点出发——以杨荫浏为代表的中国古代音乐史学科全新构建 被引量:1
7
作者 修海林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7-123,共17页
本文以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为研究对象,选择从新的音乐历史哲学观促成新的音乐史学转型、得益于传统音乐实践与认知的助力、学科知识系统新的建构、深化学术内涵的专题性研究成果这四个方面立论阐发。其论述将杨荫浏的《中国古... 本文以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为研究对象,选择从新的音乐历史哲学观促成新的音乐史学转型、得益于传统音乐实践与认知的助力、学科知识系统新的建构、深化学术内涵的专题性研究成果这四个方面立论阐发。其论述将杨荫浏的《中国古代音乐史稿》置于特定的时代与文化背景、新的音乐历史哲学观的建立、音乐史学和传统音乐实践的学养与经验诸方面综合影响下,对其在学科知识系统的建构、专题性研究的深化等方面的作为和成果进行述评,认识其在学科、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上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荫浏 《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音乐历史哲学观 传统音乐实践 学科知识系统 专题性研究
原文传递
高校学科知识服务体系构建初探——以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华伟 张然 任红超 《情报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4,共4页
针对高校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发展需要,提出了学科知识服务体系的概念。并以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为例,阐述了学科知识服务体系构建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 大专院校 学科建设 学科知识 知识服务 体系构建
原文传递
2022年新文科研究进展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黄凯南 苗滋坤 《新文科理论与实践》 2023年第1期109-123,128,共16页
自2018年中央正式提出“新文科”以来,学术界涌现出大量相关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在促进我国新文科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9年至2022年,新文科相关发文量呈爆发式增长,尽管2022年增速较2020年和2021年有所下降,... 自2018年中央正式提出“新文科”以来,学术界涌现出大量相关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在促进我国新文科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19年至2022年,新文科相关发文量呈爆发式增长,尽管2022年增速较2020年和2021年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较高增长率。2022年新文科建设的研究热点相对集中于新文科的创新发展、落实新文科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文科的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以新文科建设助力高等教育新发展、以数字技术推动文科专业建设、以美术教育和美育为代表的文科建设以及以新闻传播学和文科实验室为代表的交叉融合等层面。同时,该研究领域作者之间、机构之间的合作强度不断提高,刊发新文科相关研究成果的期刊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未来新文科建设应在持续深化文科教育教学实践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高校间的深层次合作,加快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做出更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建设 学科交叉 学科建设 文科教育 人才培养 自主知识体系
下载PDF
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历程、进展和展望
10
作者 侯怀银 朱琳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97-105,共9页
初等教育学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其学科建设在我国经历了四个阶段,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征。目前,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已取得了一定进展,总体表现为研究对象趋于独立、学科性质具有双重性、学科体系初见框架以及学科群建设呈交... 初等教育学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其学科建设在我国经历了四个阶段,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征。目前,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已取得了一定进展,总体表现为研究对象趋于独立、学科性质具有双重性、学科体系初见框架以及学科群建设呈交叉态势。展望未来,初等教育学学科建设需要统筹兼顾,形成初等教育学学科体系;体用贯通,建设初等教育学学术体系;立足本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等教育学话语体系;系统规划,建构初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等教育学 小学教育 学科建设 三大体系 自主知识体系
下载PDF
论教育诠释的限度
11
作者 郝德永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1-63,共13页
诠释是学术研究的基本方式,也是人们理解事物、分析现象的基本途径。教育并不缺乏诠释,但存在诠释失调问题。无限衍义或要素定义使教育诠释明显呈现松散化、碎片化、片面化状态,难以识别、难以驾驭。教育具有“限性”逻辑,既体现为有限... 诠释是学术研究的基本方式,也是人们理解事物、分析现象的基本途径。教育并不缺乏诠释,但存在诠释失调问题。无限衍义或要素定义使教育诠释明显呈现松散化、碎片化、片面化状态,难以识别、难以驾驭。教育具有“限性”逻辑,既体现为有限性,又体现为受限性。教育的内涵、外延、价值、功能、作用等具有特定的专业性限定,不能无限扩充与扩散、肢解与化约、期待与赋责。教育诠释限度确立的根本,在于明确教育诠释的标准及边界。教育诠释标准确立的关键,在于解决好诠释的深度、广度和效度,避免窄化、泛化、功利化诠释而造成教育内涵性缺失、功能性失调与价值性偏离。教育诠释边界确立的关键,不在于“独有性”地盘、领地的圈定,而在于独特学科知识体系的论辩与建构,以提高教育学学科知识的解释力、指导力与建构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诠释 学科知识体系 诠释限度 诠释边界 诠释标准
原文传递
我国教育学跨学科知识扩散研究--基于引用大数据的透视
12
作者 王树涛 吕鑫磊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3-148,共16页
知识的跨学科扩散程度是衡量学科地位与影响力的重要依据。基于非教育学科与教育学科期刊引用大数据,运用所构建的跨学科知识扩散动力系统模型,可分析教育学跨学科知识扩散趋势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发现,21世纪的前23年,教育学对外部学科... 知识的跨学科扩散程度是衡量学科地位与影响力的重要依据。基于非教育学科与教育学科期刊引用大数据,运用所构建的跨学科知识扩散动力系统模型,可分析教育学跨学科知识扩散趋势及其动力机制。研究发现,21世纪的前23年,教育学对外部学科尤其是软学科的知识扩散呈喇叭状迅速扩大,党的十八大以来呈加速趋势。教育学跨学科知识扩散是其内外部动力系统作用的结果。宏观层面国家领导人重要讲话、重要政策颁布、重要会议召开等时事热点因素,中观层面外部学科发展变革中主动关注教育问题以及微观层面教育学学科交叉强度、广度的不断增强等,构成教育学跨学科知识扩散的外部动力;高等教育学、课程教学、教师教育及教育基本理论等教育学专门化知识积累,扎根理论、横断历史研究和知识可视化等研究方法的引入和创新,以《教育研究》等为代表的高影响力学术期刊办刊质量的不断提升,是教育学跨学科知识扩散的内部动力。推动教育学跨学科知识扩散,须加强政策引导,繁荣教育学知识生产创新;提升学术品位,扩大教育学学科外部影响力;深化学科改革,增强教育学跨学科科学研究能力;推动方法革新,提高教育学的跨学科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影响力 跨学科知识扩散 外部引用 动力系统模型
原文传递
论张琪玉对情报语言学学科建设的贡献 被引量:4
13
作者 韩建新 《图书馆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41-48,共8页
张琪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情报语言学家,情报语言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他创造性地构建了系统、完善的情报语言学学科知识体系;拓展了情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提升了情报语言学的学术辐射力;以自己的学术魅力吸引一批学者形成了... 张琪玉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情报语言学家,情报语言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他创造性地构建了系统、完善的情报语言学学科知识体系;拓展了情报语言学的研究范围,提升了情报语言学的学术辐射力;以自己的学术魅力吸引一批学者形成了情报语言学学术共同体。他为情报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琪玉 情报语言学 情报检索语言 学科知识体系 学科建设 学术共同体 范式
下载PDF
中国美术学知识范式建设的现代性境遇与当下的三个实践问题 被引量:3
14
作者 孔新苗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9-35,共7页
2011年"美术学"二级学科升级成为艺术学门类之下的一级学科,中国美术学学科迎来了它百年以来最具历史意义的建设机遇期。"美术"是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其中包括美术学科。美术学科建设无力承担全部的美术问题,但学... 2011年"美术学"二级学科升级成为艺术学门类之下的一级学科,中国美术学学科迎来了它百年以来最具历史意义的建设机遇期。"美术"是一种广义的文化现象,其中包括美术学科。美术学科建设无力承担全部的美术问题,但学科又是某一文化领域的最核心部分。在社会功能层面,高校美术学科担负着培养专业人才这一最具人文意义与社会价值的职能;在意识形态层面,它是在精神文化的高位上研究、解读美术现象、传承美术文化、推动美术创作事业发展的知识、思想、教育之源。其文化建设能量,主要体现在美术教育、学术研究、高端美术创作与批评。作为中国文化中的美术学一级学科建设,在内部,作为一级学科的美术学学科知识范式、学理建构;在外部,与参与世界对话的现代中国文化形象建设相同构的中国美术现代形态建设。这两大主题既是学科建设的本体课题,也是作为精神现象和文明成就的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建构实践。两个建设互为补充又皆没有现成模式可搬用。这又是历史给予的创造机遇。本文分别从中国现代美术学知识建构特征、学科实践中的知识-权力关系以及学科建设的三个实践切入点这三个部分展开论述。任何理念或问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生成意义与价值。针对上述两个问题要点,当下中国美术学学科建设的核心关注可描述:超越中国美术学科自20世纪以来以"现实主义"加"写意性"为美学品质的学科知识范式及其教学体系;超越西方现代"反艺术""反审美"的观念模式。进而将中国美术"人格、学养、艺趣一体"的精神文化传统,在现代生存体验与全球交流对话中,转换为"文化自觉、社会关怀、审美创造一体"的学科、创作、教学新建设。本文针对当下的学术境遇,突出提出文化自觉、美术批评、评价体系这三个问题的关键切入点。历史,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艺术学 学科升级 美术学 知识范式 学科建设 现代性境遇 文化自觉 美术批评 评价体系
下载PDF
关于统战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3
15
作者 莫岳云 李岁科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46-50,132,共6页
建立统战学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具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统战学按学科属性可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或政治学,其知识体系应包括基础理论、基本原理、统战史、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等,其课程体系可包括学科基础课程、核心课程、选... 建立统战学学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具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统战学按学科属性可归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或政治学,其知识体系应包括基础理论、基本原理、统战史、统一战线政策和策略等,其课程体系可包括学科基础课程、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前沿讲座、专题培训班课程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战学 学科性质 知识体系 课程体系
下载PDF
技术科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中楷 林德明 梁永霞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14-621,共8页
1957年,钱学森在《科学通报》发表了《论技术科学》一文,从此奠定了中国技术科学研究的基点。但此后的60余年中,技术科学思想几番浮沉,未能得到稳定的重视和支持。及至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 1957年,钱学森在《科学通报》发表了《论技术科学》一文,从此奠定了中国技术科学研究的基点。但此后的60余年中,技术科学思想几番浮沉,未能得到稳定的重视和支持。及至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技术科学做出了重要论述,技术科学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期。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指导下,文章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3个维度对技术科学进行学术化阐释,为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知识体系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科学 学科体系 学术体系 话语体系 自主知识体系
原文传递
中国古代美学“感情”范畴的重构与美感论知识体系的完善 被引量:1
17
作者 方英敏 程颖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2-81,共10页
在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中,自觉于中西传统美学的根本差异,重构“感情”范畴的哲学、美学内涵,才能真正显示它对于完善美学的美感论知识体系的价值所在。从哲学层面看,中国哲学的“感”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感觉”“感知”,而是存在论意义... 在中国古代美学研究中,自觉于中西传统美学的根本差异,重构“感情”范畴的哲学、美学内涵,才能真正显示它对于完善美学的美感论知识体系的价值所在。从哲学层面看,中国哲学的“感”不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感觉”“感知”,而是存在论意义上的世界生成方式和世界状态;因而所谓“感情”也属于存在论而非认识论范畴,是指“以情在世”,这也可以从中国哲学关于“性-情-理”关系的思辨中获得普遍的思想支持。由于以情在世或感情把人置于人与世界之间的全面、深刻、亲密的关联之中,敞开了人生在世的感性丰富性,因而它毋宁就是一种审美状态。同样作为美感经验,与“移情”作为变相的认知经验不同,“感情”属于人的日常的存在经验。移情与感情之别,既是认识论审美模式与存在论审美模式的本质之别在美感论上的显示,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西传统美学的根本差异。正是由于“感情”范畴具有彻底区别于“移情”说的内涵,使它在以“移情”说为代表的西方美学的美感论之外别具一格,从而对于完善人类美学的美感论知识体系具有实质性的构成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感论 感情 移情 学科建设 知识体系
下载PDF
论音乐表演心理学的学科属性与内涵 被引量:2
18
作者 冯效刚 《北方音乐》 2022年第2期130-138,共9页
音乐表演是音乐艺术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而“音乐表演心理学”理论研究,涉及到音乐演(唱)奏表演者“注意力”“情感”“感知”“兴趣”“想象”“直觉”“记忆”“心境”,以及“临场心理的调节与控制”等一系列问题。此外,“直觉”问题还... 音乐表演是音乐艺术活动中的重要环节,而“音乐表演心理学”理论研究,涉及到音乐演(唱)奏表演者“注意力”“情感”“感知”“兴趣”“想象”“直觉”“记忆”“心境”,以及“临场心理的调节与控制”等一系列问题。此外,“直觉”问题还牵涉到“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等,这些都是“音乐表演心理学”研究须面对的课题。文章对音乐表演心理学诸问题进行论述,涉及到“音乐表演心理学”能否成为一门学科,论及其学科属性、知识体系、研究方法,以及“人”在该学科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表演心理学 学科属性 知识体系 研究方法
下载PDF
人工智能背景下翻译学学科知识体系建构探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宋欢 《西部学刊》 2023年第18期110-113,共4页
立足于翻译学学科发展基石——翻译学框架理论,结合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发展新模式的战略要求与前沿学科布局语境,探究AI技术赋能的翻译学理论研究如何进一步助推其本体学科发展。梳理我国翻译学知识体系建构历程... 立足于翻译学学科发展基石——翻译学框架理论,结合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X”复合专业发展新模式的战略要求与前沿学科布局语境,探究AI技术赋能的翻译学理论研究如何进一步助推其本体学科发展。梳理我国翻译学知识体系建构历程和发展现状,绘制翻译学知识体系基础模型,将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纳入应用翻译学范畴,凸显人工智能在翻译学科内部的定位。人工智能之于翻译学研究,既是学科建设的需求,也是教育发展和文化传播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翻译学 学科知识体系
下载PDF
新文科交叉融合背景下中医院校英语学科教学知识体系建构问题与路径 被引量:1
20
作者 邓珊珊 李欣 杨光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第3期142-145,共4页
新文科建设是我国近年来文科创新发展的核心方向,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形成,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被打破,融合性学科的需求愈加强烈。在这一背景下,英语作为具有显著普适性的学科,却由于其对“英语工具性”的强调而被边缘化... 新文科建设是我国近年来文科创新发展的核心方向,随着时代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形成,传统学科之间的界限被打破,融合性学科的需求愈加强烈。在这一背景下,英语作为具有显著普适性的学科,却由于其对“英语工具性”的强调而被边缘化。本文以新文科交叉融合为背景,探究英语学科教学知识体系构建问题与路径,提出知识性的“英语+”知识体系与应用性的“+英语”知识体系,并以中医院校为例探究具体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交叉融合 知识体系 中医院校 英语学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