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SA图像测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金龙 凌锋 +4 位作者 李慎茂 宋庆斌 黄居义 王玉林 吴婷夏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5年第8期627-630,共4页
目的:探讨DSA图像测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介入中心近期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狭窄患者在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及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对狭窄血管进行测量并进行狭窄百分比分析计... 目的:探讨DSA图像测量技术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检查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介入中心近期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血管狭窄患者在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及介入治疗过程中,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对狭窄血管进行测量并进行狭窄百分比分析计算。结果: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对本组病例中的血管狭窄病变进行测量,应用直径为10mm的正圆形不锈钢球作为参照物,并且尽可能将其放置在与预测量血管或病变同侧同一平面位置接近的部位,其测量数值与实际大小非常接近;对于颅外段狭窄病变,可以应用带有标准刻度(mm为单位)的导管或导丝作为参照物,进行测量时很少产生误差。结论:DSA图像测量技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检查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能够正确评价血管的狭窄程度,对于介入操作医生选择合适的支架、保护过滤伞及扩张球囊等材料的种类、型号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图像后处理 测量技术
下载PDF
MRI与DSA影像融合联合电生理监测对脑动静脉畸形伴癫痫手术的价值 被引量:9
2
作者 孙荣辉 徐国政 +4 位作者 杜浩 宋健 黄河 赵曰圆 马廉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5年第7期403-406,409,共5页
目的探讨MRI与3D-DSA三维影像融合联合电生理监测在脑动静脉畸形伴癫痫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癫痫患者的MRI与3D-DSA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进行影像融合,对病灶进行精准定位,联合术中电生理监测,完成脑动静脉... 目的探讨MRI与3D-DSA三维影像融合联合电生理监测在脑动静脉畸形伴癫痫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例脑动静脉畸形合并癫痫患者的MRI与3D-DSA影像数据输入神经导航进行影像融合,对病灶进行精准定位,联合术中电生理监测,完成脑动静脉畸形及致痫灶显微切除术。结果本例通过MRI与3D-DSA影像融合,精确定位显示病灶范围,术中实时导航找到主要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成功切断主要供血动脉,完整切除畸形血管团,同时结合术中神经电生理技术定位脑功能区及致痫灶,术后患者无神经功能缺损,复查DSA示畸形无残留,脑电监测颅内未见异常放电。结论 MRI与3D-DSA影像融合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联合应用,可以既能完全切除脑动静脉畸形病灶,又能同时清除致痫灶,保护脑重要功能区,为重要功能区脑动静脉畸形继发癫痫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癫痫 MRI 3D—DSA 影像融合 手术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神经导航
下载PDF
数字减影术在头颈部64排螺旋CTA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李伟 龙晚生 +3 位作者 何义改 兰勇 罗学毛 李锦蓉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CAS 2010年第2期97-101,共5页
目的为了探讨数字减影术在头颈部64排螺旋CTA成像的价值。方法对958例头颈部血管患者用直接法、Surestart法、小剂量测试法、Surestart减影法、小剂量测试减影法进行CTA成像,前3种为非减影法,后2种为减影法,从图像质量、成像时间、成像... 目的为了探讨数字减影术在头颈部64排螺旋CTA成像的价值。方法对958例头颈部血管患者用直接法、Surestart法、小剂量测试法、Surestart减影法、小剂量测试减影法进行CTA成像,前3种为非减影法,后2种为减影法,从图像质量、成像时间、成像效果对5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最优图像质量、最短成像时间、最好效果的CTA成像方法。结果图像质量按直接法(2.82分)、Surestart法(3.25分)、小剂量测试法(3.33分)、Surestart减影法(4.10分)、小剂量测试减影法(4.18分)顺序逐渐变好,减影法好于非减影法;成像时间按直接法(40.26min)、Surestart法(35.06min)、小剂量测试法(33.49min)、Surestart减影法(17.52min)、小剂量测试减影法(15.32min)顺序逐渐变短,减影法快于非减影法;减影法评估动脉瘤和狭窄的灵敏度比非减影法高,且狭窄程度和动脉瘤越小,减影法越优于非减影法。结论数字减影法是比较理想的头颈部64排螺旋CTA成像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术 64排螺旋CT 图像质量 成像时间
下载PDF
DSA机器下SSG与FTR对诊治不孕症的临床价值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谭一清 王亚瑟 +3 位作者 何世梅 梁社富 张晓磷 李海涛 《中国妇幼保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4-95,共2页
目的:探讨在DSA机器下经宫颈SSG与FTR对诊治不孕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常规碘海醇输卵管造影诊断为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116例的输卵管阻塞180条进行SSG及介入治疗。结果:144条近端输卵管阻塞介入再通成功,再通成功率为94.74%,随访受孕率... 目的:探讨在DSA机器下经宫颈SSG与FTR对诊治不孕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对常规碘海醇输卵管造影诊断为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116例的输卵管阻塞180条进行SSG及介入治疗。结果:144条近端输卵管阻塞介入再通成功,再通成功率为94.74%,随访受孕率为36.21%。结论:该方法诊治输卵管阻塞操作简便、安全、经济,不需开刀,病人痛苦小,并发症少,是诊治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SA 输卵管阻塞 FTR 鞘技术
原文传递
DSA图像测量技术在介入神经放射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7
5
作者 王金龙 李慎茂 凌锋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09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探讨DSA图像测量技术在介入神经放射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介入中心1035例患者在进行介入神经放射学检查及治疗过程中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对病变及正常血管影像进行测量。结果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对本组病例中的血管及病变进... 目的探讨DSA图像测量技术在介入神经放射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我院介入中心1035例患者在进行介入神经放射学检查及治疗过程中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对病变及正常血管影像进行测量。结果应用DSA图像测量技术对本组病例中的血管及病变进行测量,应用直径为10mm的正圆形不锈钢球作为参照物,并且尽可能将其放置在与预测量血管或病变同侧同一平面位置接近的部位,其测量数值较少产生误差;应用三维重建系统对旋转DSA三维重建的图像也可进行精确测量。结论DSA图像测量技术对介入神经放射学检查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介入操作医生选择合适的支架、保护过滤伞、弹簧圈及扩张球囊等材料的种类、型号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学 介入性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图像后处理 测量技术
原文传递
基于CDU和DSA穿支定位的分层切取方案在削薄股前外侧皮瓣中的应用
6
作者 杨勇 李斌 +7 位作者 李金勇 王丹丹 陈涛 王扬 徐小龙 李峰 王志新 钟文耀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8-253,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皮瓣血管穿支和浅筋膜分支的精确定位,采用分层切取技术削薄股前外侧皮瓣(ALTF)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23年4月至2023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采用... 目的探讨基于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进行皮瓣血管穿支和浅筋膜分支的精确定位,采用分层切取技术削薄股前外侧皮瓣(ALTF)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23年4月至2023年1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采用分层切取方案削薄游离ALTF,修复前臂和手部创面13例(14块皮瓣)。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19~58岁,平均37岁;身体质量指数(BMI)17.30~31.87 kg/m^(2),平均23.64 kg/m^(2)。皮瓣面积9 cm×6 cm~20 cm×13 cm;皮瓣切取厚度4~6 mm,平均5.2 mm。术前首先应用CDU确定穿支血管穿经阔筋膜的入口部位,并进行体表标记;利用DSA技术,于皮瓣切线位再次定位穿支血管的位置及其分支在浅筋膜层的分布。基于术前精确的定位,术中于浅筋膜的深层和浅层之间分层切取削薄的ALTF。术后定期门诊随访。结果14块皮瓣的穿支1~2条,穿支浅筋膜分支2~4条,术前穿支定位与术中穿支入口部位吻合,距离均小于1 cm。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1~7个月,平均3.2个月。除1例出现供区延迟愈合外,无其他供区并发症。所有皮瓣均顺利成活,皮瓣外观良好,无需二次修整。结论术前CDU和DSA精确定位穿支入口的部位和浅筋膜分支的分布,采用分层切取技术削薄ALTF,该方案有效降低了削薄皮瓣的切取难度,减少了供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股前外侧皮瓣 修薄皮瓣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三维CTA和DSA图像融合技术对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术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辉来 文自祥 《临床医学工程》 2023年第2期151-152,共2页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融合技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术(EVAR)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2例行EVAR手术的患者,均行3D-CTA及DSA检查,并将3D-CTA检查图像与DSA数据进行图像融合,比较不同检查方... 目的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融合技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治疗术(EVAR)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2例行EVAR手术的患者,均行3D-CTA及DSA检查,并将3D-CTA检查图像与DSA数据进行图像融合,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各个征象以及术后并发症的检出率。结果3D-CTA与DSA图像融合技术对FL直径缩小、TL直径占比增加、支架近端FL血栓化、支架远端FL血栓化的检出率均高于3D-CTA及DSA检查(P<0.05)。三种检查方法对夹层破裂、内漏、支架近端逆行撕裂、新发夹层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CTA和DSA图像融合技术在EVAR术后效果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及时发现并发症,为临床干预提供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 三维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图像融合技术
下载PDF
DSA引导下刃针松解治疗腰椎压缩骨折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后残余腰背痛 被引量:4
8
作者 宫云昭 刘春雷 +2 位作者 王世轩 李可大 齐鹏坤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年第1期140-143,共4页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刃针松解治疗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kyphoplasty,PKP)术后残余腰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2月期间在辽宁中...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引导下刃针松解治疗腰椎压缩骨折患者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ouskyphoplasty,PKP)术后残余腰背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2月期间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骨三科收治的PKP术后两个月仍残余腰背痛的患者60例,按患者的入院顺序编号,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传统刃针治疗;治疗组患者予DSA引导下刃针松解治疗。两组患者治疗两周后观察其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腰椎Oswe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AS、ODI评分均降低,JOA评分均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VAS、ODI评分降低水平、JOA评分升高水平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6.7%(29/30),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24/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6.67%(5/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SA引导下刃针松解治疗腰椎压缩骨折PKP术后患者残余腰背痛的临床疗效明显,可快速缓解腰背部疼痛,改善腰椎功能及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刃针疗法 数字减影技术 腰椎压缩骨折
下载PDF
动脉性下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翔宇 柯娥 曹长健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632-635,共4页
动脉性下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既往内科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被作为一线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因内镜无法到达空回肠或难以发现出血部位未能达到止血目的,进而转为外科治疗。然而由于剖腹探查创伤大,部... 动脉性下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既往内科药物治疗和内镜治疗被作为一线治疗,但仍有部分患者因内镜无法到达空回肠或难以发现出血部位未能达到止血目的,进而转为外科治疗。然而由于剖腹探查创伤大,部分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难以耐受手术,或术中难以发现出血部位,无法精准切除病变肠管,从而延误治疗时机。近年随着DSA技术和同轴导管技术快速发展和应用及栓塞材料进一步完善,介入栓塞治疗在动脉性下消化道出血中应用逐年增多,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该文就动脉性下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消化道出血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同轴导管技术 介入治疗
下载PDF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和磁共振及血管造影 被引量:33
10
作者 侯玉仲 吉凤 王世民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88-290,共3页
目的 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的临床特点 ,磁共振成像 (MRI)、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其诊断的价值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 总结 2 2例经MRI、MRA、DSA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住院病人... 目的 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的临床特点 ,磁共振成像 (MRI)、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对其诊断的价值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 总结 2 2例经MRI、MRA、DSA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住院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10例病人无明确病因 ,发病时间 4~ 10年 ,临床表现主要有颅内压增高及皮质受损表现。 2 1例病人经MRI、MRA确诊 ,未确诊 1例经DSA检查确诊。本组 11例发病 <1个月的病人经静脉窦插管溶栓术及抗凝等治疗 ,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本组 9例行静脉窦插管溶栓术 ,5例病人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结论 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MRI、MRA及DSA检查可确诊。发病早期 (<1个月 )予静脉窦插管溶栓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形成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静脉窦插管溶栓术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18
11
作者 朱春丽 彭一鹏 +3 位作者 欧阳存 欧阳方 魏从兵 吴丹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6年第2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78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CTA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与表面阴影成像技术(...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5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78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CTA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与表面阴影成像技术(SSD)对所获得的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并将CTA检查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手术所见结果相比较,评价CTA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CTA对急性脑血管病诊断的准确率为96.15%,对自发性颅内出血、脑缺血性疾病、脑血管畸形诊断的准确率高达100.0%,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率也较高,为90.63%(29/32),CTA对急性脑血管病的诊断结果与DSA或手术所见结果大致相同,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血管造影对急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的诊断率,可作为神经内科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 CT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下载PDF
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在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童 刘阳 +1 位作者 徐剑峰 黄瑛 《重庆医学》 CAS 2019年第2期255-258,262,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在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42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选择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术中、术后进行双容积重建,收...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在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42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选择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术中、术后进行双容积重建,收集影像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结果 42例患者共有复杂动脉瘤51个,其主要分布在颈内动脉及后交通动脉,分别占35.31%及29.41%。术后双容积重建技术对复杂动脉瘤栓塞程度检测的准确度较常规DSA高(P<0.05)。结论在术中进行3DDSA双容积重建能准确反映复杂动脉瘤的栓塞程度,对术中是否继续进行弹簧圈填塞有指导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双容积重建技术 动脉瘤
下载PDF
平板DSA三维容积重建技术在出血性脑血管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13
作者 陈建华 段传志 +1 位作者 刘亚洪 彭志康 《中国医疗设备》 2013年第8期146-150,共5页
目的探讨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容积重建(3D-VRT)结合路径图技术在出血性脑血管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34例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进行DSA造影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治疗过程分两组,1组85例行旋转DSA造影且3D-VRT及二... 目的探讨平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容积重建(3D-VRT)结合路径图技术在出血性脑血管病变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34例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进行DSA造影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治疗过程分两组,1组85例行旋转DSA造影且3D-VRT及二维DSA(2D-DSA)检查并结合路径图(roadmap)技术治疗,分析动脉瘤、动、静脉畸形(AVM)、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在平板DSA 3D-VRT上的影像表现并与2D-DSA比较,2组49例全部行2D-DSA造影在roadmap技术辅助下行介入治疗,并与1组治疗过程进行比较。结果诊断上,与2D-DSA相比,3D-VRT在动脉瘤的检出率和瘤颈的判别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AVM的供血动脉、畸形团构筑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CCF瘘口的位置、形态显示及瘘口大小的判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时,3D-DSA联合roadmap技术在与2D-DSA联合roadmap技术比较中,在roadmap的成像次数、造影剂的剂量和X线辐射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3D-VRT结合roadmap技术在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路径图 动脉瘤 动静脉畸形 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三维容积 重建
下载PDF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在脑血管疾病诊断及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14
作者 谢成仁 《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 2019年第10期960-963,共4页
目的分析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在脑血管疾病患者诊断与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甘肃省武威市人民医院放射介入室80例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均采取常规DSA、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检查,观察两... 目的分析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三维重建技术在脑血管疾病患者诊断与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甘肃省武威市人民医院放射介入室80例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均采取常规DSA、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进行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式对患者脑血管病变显示结果与脑血管疾病检出率,比较两种检查方式显示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结果常规DSA检查发现59例颅内动脉瘤(共59个动脉瘤),6例大脑中动脉梗死,4例动静脉畸形,11例疑似脑血管病;经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检查发现61例颅内动脉瘤(包括2例多发动脉瘤,共65个动脉瘤,分布为:颈内与后交通动脉25个,大脑中动脉6个,大脑前与前交通动脉23个,基底动脉7个,椎动脉4个),8例大脑中动脉梗死,6例动静脉畸形(包括顶叶脑动静脉畸形3例,枕叶脑动静脉畸形1例,颞叶脑动静脉畸形1例,小脑动静脉畸形1例),3例烟雾病(清晰显示血管异常),海绵窦瘘(清晰显示瘘口部位与回流静脉)2例;旋转DSA三维重建对脑血管疾病检出率为100%,明显高于常规DSA的91.25%(χ2=5.378,P<0.05);对于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旋转DSA三维重建显示清楚率为100%,明显高于常规DSA显示清楚率49.15%(χ2=43.040,P<0.05)。结论旋转DSA三维重建技术可以直观、立体并且清晰地显示脑部病变血管情况,为脑血管疾病鉴别及临床诊治提供更准确、有效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三维重建技术 脑血管疾病 诊断
原文传递
旋转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成像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菊祥 白如林 +6 位作者 黄承光 卢亦成 严昺 陈怀瑞 吴小军 章国海 魏文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54-58,共5页
目的探讨旋转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3D-DSA)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常规DSA及3D-DSA检查。比较二者在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瘤颈的宽窄及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中的作... 目的探讨旋转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成像(3D-DSA)在诊断和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选择2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常规DSA及3D-DSA检查。比较二者在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瘤颈的宽窄及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中的作用。对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介入栓塞或开颅夹闭术,应用3D-DSA对术后部分患者评价诊治效果。结果常规DSA发现139例(64.1%)153个动脉瘤;3D-DSA检出156例(71.9%)177个动脉瘤(检出率提高7.8%,P<0.01),其中有常规DSA漏诊的、直径<2mm的微小动脉瘤3个,发现5例常规DSA呈假阳性的患者;3D-DSA在显示动脉瘤瘤颈、瘤体形态及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方面明显优于常规D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弹簧圈栓塞97例,夹闭52例,保守治疗7例;应用3D-DSA随访术后84例介入栓塞和45例开颅夹闭患者,效果良好。结论3D-DSA技术显著提高动脉瘤检出率,能多角度立体显示动脉瘤大小、形态、瘤颈的宽窄及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为治疗和评价诊治效果提供精确丰富的数据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三维重建
下载PDF
双C数字减影技术辅助下Gateway-Wingspan支架植入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6
16
作者 薛德友 石恒源 +2 位作者 梁冰 申亚峰 徐浩翔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0年第10期51-54,共4页
目的:探讨双C数字减影技术辅助下Gateway-Wingspan支架植入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在双C数字减影技术的辅助下采用Gateway-Wingspan支架植入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318例(323处狭窄,狭窄率均≥70%)... 目的:探讨双C数字减影技术辅助下Gateway-Wingspan支架植入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在双C数字减影技术的辅助下采用Gateway-Wingspan支架植入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患者318例(323处狭窄,狭窄率均≥70%),分析支架植入情况、术后狭窄情况、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321处颅内血管病变成功植入Wingspan支架(手术成功率99.4%),2处支架植入失败(手术失败率0.6%),10例患者出现并发症(3.1%),术后狭窄率均<20%。复查的219例患者中,18例(8.2%)患者支架内轻、中度再狭窄,5例患者(2.3%)支架内重度再狭窄。结论:双C造影机相比单C造影机具有减少造影剂用量、降低X射线辐射量的特点,其辅助Gateway-Wingspan支架植入系统治疗颅内动脉狭窄能有效减少患者手术并发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C数字减影技术 Gateway-Wingspan支架植入系统 颅内动脉狭窄 血管成形术 脑梗死
下载PDF
3D-DSA MIP在颅内动脉瘤术后随访中应用初探 被引量:5
17
作者 魏志华 栾建华 陈光忠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44-946,共3页
目的探讨3D-DSA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08年7月至2013年4月进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或夹闭术后,行3月以上3D-DSA随访的病例203例,比较分析3D-DSA MIP与2D-DSA的随访复查结果和... 目的探讨3D-DSA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广东省人民医院2008年7月至2013年4月进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或夹闭术后,行3月以上3D-DSA随访的病例203例,比较分析3D-DSA MIP与2D-DSA的随访复查结果和3D-DSA 3种后处理技术的差异。结果 203例患者共221个动脉瘤。3D-DSA随访复查,发现25例复发。而行2D-DSA成像时,漏诊率达16%(4/25)。3种3D-DSA后处理技术均发现复发,但光透技术(TR)和容积再现技术(VRT)未能显示瘤体内的弹簧圈填塞情况。结论 3DDSA-MIP重组技术能够提高颅内动脉瘤复发的正确诊断率,在颅内动脉瘤DSA随访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随访 数字减影 血管造影术 最大密度投影 图像重组
原文传递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与磁共振及血管造影分析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怀敏 张聚斓 杨广君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4期549-550,共2页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其诊断的价值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总结64例经MRI、MRA、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住院和急诊病人... 目的探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点,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其诊断的价值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总结64例经MRI、MRA、确诊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住院和急诊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结果 30例病人无明确病因,发病时间4~9年,主要临床表现有颅内压增高及皮质受损表现。62例病人经MRI、MRA确诊,未确诊2例经DSA检查确诊。本组32例发病〈1个月的病人经静脉窦插管溶栓术及抗凝等治疗,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本组28例行静脉窦插管溶栓术,20例病人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结论 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RI、MRA及DSA检查可确诊。发病早期(〈1个月)给予静脉窦插管溶栓术,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几率大,临床上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形成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静脉窦插管溶栓术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特征和磁共振及血管造影影像诊断 被引量:3
19
作者 范辉 王文献 +3 位作者 岳恒志 程敬亮 张焱 任翠萍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4-497,共4页
目的评价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及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其诊断价值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对20例经MR、DSA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人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 目的评价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临床特征及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其诊断价值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意义。方法对20例经MR、DSA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人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病人无明确病因,发病时间为2d-2年,临床表现主要有颅内压增高及皮质受损表现。18例经MRI、MRA确诊,未确诊2例经DSA检查确诊。MRI和MRA能直接显示脑静脉窦闭塞及其血栓栓子。本组14例发病<1个月的病人经静脉窦插管溶栓术及抗凝等治疗,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本组中9例行静脉窦插管溶栓术,5例病人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结论CV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RI、MRA及DSA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随访起重要作用。发病早期(<1个月)予静脉窦插管溶栓术,症状和体征完全恢复机会很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 静脉窦插管溶栓术
下载PDF
术中脑血管造影辅助下原位松夹技术在脑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宋炳伟 何佳伟 +3 位作者 甄勇 何亮 申林海 闫可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1年第4期381-385,共5页
目的探讨原位松夹技术在脑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方法、效果及相关经验。方法191例脑动脉瘤患者在复合手术室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采用术中血管造影(DSA)评价动脉瘤夹闭后的效果;对发生载瘤动脉狭窄的患者采用原位松夹技术调整动脉瘤夹的... 目的探讨原位松夹技术在脑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方法、效果及相关经验。方法191例脑动脉瘤患者在复合手术室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采用术中血管造影(DSA)评价动脉瘤夹闭后的效果;对发生载瘤动脉狭窄的患者采用原位松夹技术调整动脉瘤夹的位置。分析首次夹闭后载瘤动脉狭窄程度及发生率、动脉瘤夹调整次数及原位松夹技术的有效率。结果在191例患者229枚动脉瘤中,首次夹闭后动脉瘤残留24枚(10.5%),动脉瘤周围血管闭塞7例(3.1%),载瘤动脉狭窄22例(9.6%)。22例载瘤动脉狭窄患者中,中重度狭窄10例(45.5%),采用原位松夹技术调整32次,平均1.5次/动脉瘤,19例患者狭窄程度得到明显改善,有效率为86.4%。均没有发生相关脑缺血并发症。结论原位松夹技术可以有效处理动脉瘤夹闭后载瘤动脉瘤狭窄,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造影 原位松夹技术 脑动脉瘤夹闭 载瘤动脉狭窄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