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种新型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对早期膝关节软骨损伤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30
1
作者 曹峰 张尹 廖庆 《中国医学装备》 2020年第1期76-80,共5页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和T2 mapping成像3种新型磁共振(MR)功能成像技术在早期膝关节软骨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2例骨性关节炎早期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将其纳入观察组,另选50名健康志愿者将其纳入健...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弥散张量成像(DTI)和T2 mapping成像3种新型磁共振(MR)功能成像技术在早期膝关节软骨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2例骨性关节炎早期膝关节软骨损伤患者将其纳入观察组,另选50名健康志愿者将其纳入健康对照组。采用3.0T MR成像系统进行DWI、DTI和T2 mapping成像技术,测量膝关节股骨及胫骨的内外侧软骨面和髌骨软骨面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和弛豫时间(T2)值,并进行软骨损伤分级诊断。结果:健康对照组均为0级正常软骨,观察组软骨损伤Ⅰ级16例(占17.39%),Ⅱ级38例(占41.30%),Ⅲ级24例(占26.09%),Ⅳ级14例(占15.22%)。观察组在股骨内侧面、股骨外侧面、胫骨内侧面、胫骨外侧面和髌骨面的ADC值和T2值均大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ADC值=16.679,t=14.538,t=17.055,t=11.612,t=10.930;tT2值=25.104,t=29.683,t=17.866,t=16.527,t=24.424;P<0.05);FA值均小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454,t=17.773,t=16.010,t=17.101,t=17.079;P<0.05)。结论:DWI、DTI及T2 mapping成像,对于无明显形态学改变的早期膝关节软骨损伤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 软骨损伤 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T2 mapping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梗死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运动功能转归相关性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0
2
作者 刘树学 王本国 +8 位作者 莫雪玲 唐玉德 王耿 张雄彪 洪云恒 罗丽好 陈志明 李水连 肖铮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1年第5期28-31,共4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梗死各向异性特征,结合扩散张量纤维束重建(DTT)评价脑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运动功能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对10名正常成人志愿者及57名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测量双...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梗死各向异性特征,结合扩散张量纤维束重建(DTT)评价脑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运动功能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对10名正常成人志愿者及57名脑梗死患者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及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测量双侧大脑脚、内囊后肢、梗死灶及其对侧对称区域的部分各向异性系数(FA值),并进行比较分析;对双侧皮质脊髓束进行扩散张量纤维束重建(DTT),并分级;在DTI检查前及治疗后,对患者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分(NIHSS)及简式Fugl-Meye运动功能评分(FMS),将脑梗死病灶区域FA值降低率与NIHSS及CST的DTT分级与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FMS)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志愿者双侧大脑脚、内囊后肢及半卵圆中心平均FA值双侧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病例病灶区域平均FA值与对侧比较,无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病例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FA值降低率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500,p=0.001);脑梗死病例大脑脚及内囊后肢FA值与对侧比较,急性期病例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病例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TT显示CST纤维束分级与康复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FMS)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899,p=0.000)。结论 DTI能较好的评价脑梗死后白质纤维束的损伤程度;皮质脊髓束的损害程度与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具有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脑梗死 皮质脊髓束 运动功能
下载PDF
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脑部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3
作者 陈珊红 张杨贵 +5 位作者 谭学渊 周伟文 胡虞馨 廖文华 梁钰笛 温志玲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第11期11-13,I0002,共4页
目的探讨高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恶性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例恶性脑膜瘤、15例脑胶质瘤、30例转移瘤行常规头颅平扫及增强,三维成像(AX3DFSPGR)、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利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 目的探讨高场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恶性脑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例恶性脑膜瘤、15例脑胶质瘤、30例转移瘤行常规头颅平扫及增强,三维成像(AX3DFSPGR)、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利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进行后处理重建,测量肿瘤实质区、水肿区和瘤周白质区的白质纤维束走行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恶性脑肿瘤周水肿区、瘤周白质纤维束均发生破坏、中断,肿瘤周围白质纤维束的破坏发生率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成正比。结论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在鉴别颅内恶性肿瘤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张量成像(dti) 恶性脑肿瘤 白质纤维束 应用价值
下载PDF
急性脑卒中后DTI成像与运动神经损伤康复疗效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凯 赵津京 +2 位作者 王晓东 陈丰 杨志丽 《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4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神经损伤康复疗效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风险评估(ESSEN)量表、缺血性脑卒中/TI...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神经损伤康复疗效预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风险评估(ESSEN)量表、缺血性脑卒中/TIA风险评估(ABCD2)评分量表挑选我院2009年3月~2011年12月中重度急性脑卒中住院患者17例,发病1周内完成头颅磁共振血管显影(MRI)、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DTI检查、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F-M量表)评分,发病2周后开始行物理康复治疗,发病10~12周复查头颅MRI和DTI、简化F-M量表评分。结果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1周内病灶区平均各向异性分数(FA)值(0.39±0.10)较健侧相应部位(0.57±0.1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康复治疗前、后DTI中病灶部位不同兴趣区(ROI)对应的FA差值变化和F-M量表评分差值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入院1周内DTI中ROI对应的健患侧FA差值同康复治疗前后F-M量表评分差值变化呈线性正相关关系(rs=0.497,P<0.05)。结论 DTI中FA值改变与运动神经损伤程度、康复疗效存在关联性,急性期DTI对肢体功能障碍康复治疗疗效预测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 各向异性分数(FA值) 康复治疗
原文传递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脑梗死患者疗效的评价价值 被引量:13
5
作者 邓少烽 杨晓生 秦剑锋 《海南医学》 CAS 2018年第2期215-217,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梗死患者疗效的评价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东莞市桥头医院急诊科诊治的脑梗死患者2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1、3、6个月均接受颅脑磁共振(MRI)...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脑梗死患者疗效的评价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期间东莞市桥头医院急诊科诊治的脑梗死患者2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治疗前、治疗后2周、治疗后1、3、6个月均接受颅脑磁共振(MRI)平扫及DTI检查。观察脑梗死的MRI平扫及DTI特征,分析FA值、皮质脊髓束(GST)受累情况对神经功能的评价价值。结果脑梗死病灶于FA图为低信号,病灶大小(17.4±3.9)cm^3;患者病灶FA值自入院至治疗后1个月呈下降趋势,自治疗后1个月至治疗后6个月呈升高趋势(P<0.05);自入院至治疗后6个月,患者FM评分呈升高趋势,且不同级别GST受累患者FM评分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不同级别GST受累患者FM评分均显著升高,且GST受累1级患者显著优于2级、3级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脑梗死患者疗效的评价中,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可以从形态学及量化指标角度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 弥散张量成像 脑梗死 运动功能
下载PDF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创伤性脑损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6
作者 伍建林 《大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6期521-525,共5页
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和自然灾害的增多,创伤性脑损伤(TBI)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CT和普通MRI检查常表现为临床症状重与影像学表现轻或阴性等非匹配现象,从而发生误诊和误治等问题。目前,弥散张量成像(DT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 随着社会现代化发展和自然灾害的增多,创伤性脑损伤(TBI)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而CT和普通MRI检查常表现为临床症状重与影像学表现轻或阴性等非匹配现象,从而发生误诊和误治等问题。目前,弥散张量成像(DT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等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已较成熟地应用于大多数脑疾病诊断中,Fmri可更加敏感、早期和准确地评估与诊断TBI,这将在临床的精准诊断、有效治疗与改善预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脑损伤 弥漫性轴索损伤 弥散张量成像 磁敏感加权成像 静息态 磁共振波谱
下载PDF
脑小血管病变与认知功能损害相关性的DTI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闻彩云 王溯源 +2 位作者 王美豪 李建策 曹国全 《医学研究杂志》 2013年第2期174-177,共4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讨脑小血管病变患者影像学特征及其与认知功能损害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46例脑小血管病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行认知量表评分后,完成常规颅脑MR和DTI检查。勾画出感兴趣区包括双侧额叶、颞叶、顶叶...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探讨脑小血管病变患者影像学特征及其与认知功能损害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46例脑小血管病患者和20例正常对照组行认知量表评分后,完成常规颅脑MR和DTI检查。勾画出感兴趣区包括双侧额叶、颞叶、顶叶、枕叶和半卵圆区,测量表观弥散系数(ADC)和各向异性(FA)平均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小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相比,量表各项得分均低。脑小血管病变组与对照组相比,在额叶、颞叶、顶叶和半卵圆区FA值降低,ADC值升高(P<0.05)。FA值的降低以额叶、半卵圆区最明显。ADC值升高以颞叶最明显。结论脑小血管病患者在额叶、半卵圆区的FA值明显降低,DTI可为早期诊断与评估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提供有用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小血管病变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认知功能障碍
下载PDF
DTI基于白质骨架的纤维束空间统计分析对认知障碍脑瘫患儿的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郝明珠 张晓凡 +5 位作者 王志伟 王芳 刘畅 张旭 朱凯 蔡静怡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第9期1-3,10,共4页
目的运用磁共振DTI(Diffusiontensor imaging)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技术(Tract Based Spatial Statistic,TBSS),对比分析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Cerebral palsy,CP)与正常儿童(control group,CG)白质纤维束FA值的差异,为临床... 目的运用磁共振DTI(Diffusiontensor imaging)基于纤维束的空间统计分析技术(Tract Based Spatial Statistic,TBSS),对比分析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脑瘫患儿(Cerebral palsy,CP)与正常儿童(control group,CG)白质纤维束FA值的差异,为临床诊疗及干预提供精准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53例30<DQ<70伴有认知功能障碍CP组患儿及50例正常对照CG组小儿,使用Philips Ingenia 3.0T磁共振成像仪,常规MRI序列及DTI功能成像序列检查,行DTI基于白质骨架的纤维束空间统计法分析。结果白质骨架图显示53例CP组患儿双侧额叶白质、右颞叶白质、右枕叶白质、右顶叶白质、双侧脑室体旁白质、双侧内囊前后肢较CG组的FA值明显减低(P值<0.05);随访13例CP组经6~12个月综合康复治疗后患儿的FA值在双侧内囊后肢区、右枕叶白质区、右侧内囊前肢区、右额叶白质区较康复前有所升高(P值<0.05)。结论DTI基于TBSS分析法将白质纤维束核心解剖结构可视化,揭示脑瘫患儿白质异常区域与认知功能损害之间的关系,为脑瘫患儿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指征及科学客观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脑瘫 认知功能障碍 扩散张量成像 纤维束示踪的空间统计学全脑分析法
下载PDF
3.0 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评价单侧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神经根损伤 被引量:10
9
作者 曾利川 杜勇 +5 位作者 廖华强 谢明国 张玉东 黄睿 梁英 杨汉丰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748-752,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和纤维示踪成像(fiber tractography, FT)技术在定量评价单侧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神经根损伤的价值。方法:连续收集64例单侧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间孔狭窄病人与3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和纤维示踪成像(fiber tractography, FT)技术在定量评价单侧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神经根损伤的价值。方法:连续收集64例单侧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椎间孔狭窄病人与30例健康志愿者,利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 VAS)对病人进行疼痛学评分。采用3.0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常规腰椎间盘检查以及L3、L4及L5神经根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和纤维示踪成像。其中,DTI b值设为800 s/mm2,分别在DTI图像上测量各神经平均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 FA),在FT图像观察神经纤维束走行情况。分析病人VAS评分与受压侧神经根FA值的相关性。结果:所有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和健康志愿者腰骶部神经根在DTI和FT图像上均清晰显示。健康志愿者左右两侧及不同层面之间神经根平均FA值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L3-L5神经根平均FA值为0.199±0.025,FT图像上双侧神经根走行自然。而腰椎间盘突出病人受压侧神经根平均FA值为0.145±0.024,同层面对侧神经根平均FA值为0.201±0.026,受压侧神经根FA值明显低于健侧神经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FT显示患侧神经根不同程度受压、变窄以及纤维束断裂。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疼痛VAS评分为7.82±1.23,与受压侧神经根平均FA值呈负相关(r=-0.728,P<0.05)。结论:DTI和FT可较好的显示和定量评价单侧型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神经损伤,损伤侧神经根平均FA值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各向异性分数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下载PDF
头针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许金波 童光磊 《中国针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63-169,共7页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CP)的临床疗效,并基于脑白质纤维束及神经生长相关蛋白、炎性细胞因子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90例痉挛型CP患儿随机分成头针组与假头针组,每组45例。两组均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头针组针刺患侧顶...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CP)的临床疗效,并基于脑白质纤维束及神经生长相关蛋白、炎性细胞因子探讨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90例痉挛型CP患儿随机分成头针组与假头针组,每组45例。两组均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头针组针刺患侧顶颞前斜线、顶颞后斜线及顶中线,假头针组于上述穴线旁开1寸处行假针刺,均留针30 min,每日1次,每周5 d,连续治疗12周。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儿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指标[大脑脚部位皮质脊髓束(CST)、内囊前肢(ICAL)、内囊后肢(ICPL)、内囊膝部(ICGL)、胼胝体膝部(GCC)、胼胝体体部(BCC)和胼胝体压部(SCC)的分数各向异性(FA)值]、血清神经生长相关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髓鞘碱性蛋白(MBP)、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CH-L1)]及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33(IL-3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脑血流动力学指标[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动脉收缩期峰流速度(Vs)及血管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表面肌电(SEMG)信号指标[股直肌、腘绳肌、腓肠肌、胫前肌均方根(RMS)值]、粗大运动功能(GMFM-88)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各纤维束FA值、Vm、Vs、GMFM-88评分、ADL评分较治疗前增高(P<0.05),且头针组上述指标均高于假头针组(P<0.05);两组患儿血清NSE、GFAP、MBP、UCH-L1、IL-33、TNF-α含量及RI、PI、MAS评分、各肌肉RMS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头针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假头针组(P<0.05)。头针组总有效率为95.6%(43/45),高于假头针组的82.2%(37/45,P<0.05)。结论:头针可有效治疗痉挛型脑性瘫痪,改善患儿脑血流动力及粗大运动功能,降低肌张力及痉挛程度,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其机制可能为修复脑白质纤维束及调控神经生长相关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痉挛型脑性瘫痪 头针 脑白质 纤维束 神经生长相关蛋白 炎性细胞因子 扩散张量成像
原文传递
核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中医康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11
作者 潘细根 邵阳通 +1 位作者 潘玲玲 李正祥 《中国现代医生》 2021年第21期96-99,共4页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在中医康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就诊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常规的颈椎牵引治疗,观察组在此...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在中医康复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就诊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共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以常规的颈椎牵引治疗,观察组在此治疗的机床上加用中医康复治疗。评估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弥散张量成像(DTI)分析指标[表观张量系数(ADC)、垂直扩散率(VD)、各向异性分数(FA)和轴向弥散率(AD)]的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月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3.02%)明显优于对照组(76.74%)(χ^(2)=4.440,P<0.05);两组ADC和VD指标[(1.46±0.26)、(1.33±0.23)、(0.94±0.18)、(0.83±0.19)]较前[(1.64±0.24)、(1.62±0.20)、(1.01±0.22)、(1.02±0.24)]明显下降,FA和AD指标[(0.54±0.08)、(0.59±0.09)、(1.88±0.35)、(2.12±0.47)]较前[(0.49±0.11)、(0.50±0.09)、(1.76±0.34)、(1.79±0.41)]明显上升(P<0.05或P<0.01),且观察组变化幅度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中医康复治疗能有效提高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采用MRI检查,并使用DTI技术能准确的的评价治疗疗效,为临床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根型颈椎病 中医康复治疗 核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下载PDF
颞叶癫痫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记忆损害的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丽萍 郑金瓯 +2 位作者 余璐 黄东红 陈子蓉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16,共4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研究颞叶癫痫(TLE)患者脑内微观改变及记忆损害的相关脑区。方法对颞叶癫痫患者15例和健康对照者15例,进行DTI检查,利用韦氏记忆量表检测记忆功能。结果 TLE患者部分各向异性弥散(FA)值降低激活区... 目的利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DTI)研究颞叶癫痫(TLE)患者脑内微观改变及记忆损害的相关脑区。方法对颞叶癫痫患者15例和健康对照者15例,进行DTI检查,利用韦氏记忆量表检测记忆功能。结果 TLE患者部分各向异性弥散(FA)值降低激活区域有颞叶、边缘叶、扣带回和岛叶,升高区有:额叶、顶叶、枕叶,表观系数(ADC)值升高激活区域在颞叶、额叶、枕叶、顶叶;无ADC值降低区域。与健康者相比,颞叶癫痫患者的记忆商数(MQ)(90.73±19.72)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FA值在左岛叶、颞叶与MQ值正相关;患者组FA值在右额、顶、枕叶、左顶叶与MQ值正相关,在左颞叶与MQ值负相关。对照组ADC与MQ正相关区域在左边缘叶,与MQ成负相关区域在左顶叶、患者组正相关区域在左、右颞叶。结论初步证实TLE患者的脑内结构变化不局限于颞叶,还包括颞叶外网络结构;TLE患者全脑DTI与MQ存在着相关激活脑区,表明记忆功能损害与脑内相关结构改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叶癫痫 弥散张量成像 记忆功能
下载PDF
扩散张量成像中脑胼胝体结构图像的分割算法 被引量:6
13
作者 吴占雄 朱善安 贺斌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3-167,共5页
为了准确地将胼胝体结构从扩散张量图像中分割出来,利用K均值聚类算法把白质从脑内部组织中分割出来.通过定义张量间相似度函数将基于标量空间的图形切割算法拓展到张量空间,根据先验知识选择目标与背景种子集合,以张量相似度为权构造... 为了准确地将胼胝体结构从扩散张量图像中分割出来,利用K均值聚类算法把白质从脑内部组织中分割出来.通过定义张量间相似度函数将基于标量空间的图形切割算法拓展到张量空间,根据先验知识选择目标与背景种子集合,以张量相似度为权构造图结构.采用最大流算法对白质纤维束亚结构胼胝体进行分割.对病人脑扩散张量图像(DTI)进行分割,分析边界分割惩罚因子与目标分割种子对分割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图形切割分割算法能够对胼胝体实现准确的分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张量成像(dti) 部分各向异性参数 图形切割 脑胼胝体
下载PDF
正常视神经MR扩散张量成像扫描参数初步研究 被引量:7
14
作者 宛四海 肖新兰 +1 位作者 尹建华 张雪林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年第4期391-394,共4页
目的:探讨视神经MR扩散张量成像最佳的扫描参数,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方法:采用GESigna Twin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头颅8通道相控阵线圈,单次激发ZOOM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选择30例正常成人志愿者,随机分为三组,使用不同的扩散敏感梯... 目的:探讨视神经MR扩散张量成像最佳的扫描参数,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方法:采用GESigna Twin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头颅8通道相控阵线圈,单次激发ZOOM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选择30例正常成人志愿者,随机分为三组,使用不同的扩散敏感梯度方向数、b值和层厚/层间距,对视神经进行MR扩散张量成像研究。将扩散张量成像原始数据输入个人计算机,应用Volume-one1.72软件进行后处理。结果:扩散敏感梯度方向数为13个方向、b值1000s/mm2、层厚/层间距为3/0mm的扫描参数,可以获得高质量的视神经扩散张量图像,图像清晰,信躁比高,无明显伪影及扭曲、变形。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视神经最佳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扫描参数,获得的图像清晰,能够满足临床研究和应用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成像 扫描参数 视神经
下载PDF
左右利手成年人脑白质结构差异的磁共振成像及弥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7
15
作者 姚洪娇 张希 +2 位作者 彭艳敏 郭明霞 梁猛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57-1062,共6页
目的探讨左右利手成年人脑白质结构差异及差异脑区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3名左利手和32名右利手成年人进行结构磁共振成像(structur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扫描,采用... 目的探讨左右利手成年人脑白质结构差异及差异脑区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23名左利手和32名右利手成年人进行结构磁共振成像(structur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s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扫描,采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方法(voxel-based morphometry,VBM)、基于体素分析(voxel-based analysis,VBA)和基于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确定性纤维束追踪方法,比较脑白质体积、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平均弥散系数(meandiffusivity,MD)的组间差异,并分析有差异脑区内各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1)与右利手组相比,左利手组双侧胼胝体压部(左侧:x=-15,y=-57,z=13.5,t=-5.160;右侧:x=18,y=-42,z=12,t=-3.654)白质体积减小(P<0.001);左侧中央后回下部(x=-24,y=-46,z=54)、左侧岛叶上缘(x=-36,y=-12,z=20)的FA值增高(P<0.001)及通过其脑区纤维束的平均FA值、平均长度和纤维条数增加(P<0.05);右侧海马(x=24,y=-34,z=-2)的MD值降低(P<0.001)及通过该脑区纤维束的平均MD值降低、平均长度增加(P<0.05)。(2)左右利手组脑白质体积差异脑区右侧胼胝体压部白质体积与FA值(左利手组r=0.716,右利手组r=0.471)均呈正相关(P<0.05);左右利手组FA差异脑区左侧中央后回下部(左利手组r=-0.769,右利手组r=-0.841)、左侧岛叶上缘(左利手组r=-0.775,右利手组r=-0.744);左右利手组MD差异脑区右侧海马(左利手组r=-0.842,右利手组r=-0.742)FA与MD值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左利手与右利手人群的脑白质存在宏观体积和微观结构差异,差异分布于多个脑区及纤维束,且不同差异指标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手 结构磁共振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脑白质 纤维束追踪 相关性
原文传递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儿童脑性瘫痪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6
作者 宋旸 蒋昊翔 刘黎明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3年第4期607-609,617,共4页
儿童脑性瘫痪是患病率和致残率高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随着产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水平的提高,早产儿存活率也得到提高,但因其对缺氧、黄疽、低血糖等的耐受能力低下,脑瘫的发生率并未降低,反而呈增高趋势,早产和产前因素逐步成为脑... 儿童脑性瘫痪是患病率和致残率高的慢性神经系统疾病。随着产科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水平的提高,早产儿存活率也得到提高,但因其对缺氧、黄疽、低血糖等的耐受能力低下,脑瘫的发生率并未降低,反而呈增高趋势,早产和产前因素逐步成为脑瘫的主要病因。由于病因及损伤时间不同,会使发育中的大脑产生不同的病理改变,导致不同的脑瘫类型。目前临床诊断脑瘫主要依据其高危因素、神经系统症状、肌张力异常、运动障碍、姿势异常及神经影像学异常。常规磁共振成像可发现脑内病变,但对脑组织内部结构不能进行深入分析,具有一定局限性。该文围绕磁共振成像新技术对于脑瘫患儿在诊断、评估、预后价值判断方面作以综述,便于将来对脑瘫患儿提供更多、更全面的诊断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性瘫痪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结构成像 磁共振功能成像 磁共振波谱成像
下载PDF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阿尔茨海默病脑白质特征 被引量:5
17
作者 任哲 韩立婷 +2 位作者 巩姝彤 姚旭峰 吴韬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69-876,共8页
目的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脑白质特征探寻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特异性影像标志物。方法选用公开数据集ADNI中43例AD、187例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和145例正常对照(... 目的基于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脑白质特征探寻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特异性影像标志物。方法选用公开数据集ADNI中43例AD、187例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和145例正常对照(normal control,NC)的T1加权的结构磁共振图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DTI数据,基于解剖图谱的分析法计算不同脑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扩散率(mean diffusivity,MD)、轴向扩散率(axial diffusivity,DA)和径向扩散率(radial diffusivity,DR),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价全脑及脑区的弥散特征值,寻找特异性脑区,并与MMSE和CDR-SB评分进行Pearson关联。结果AD组特异性脑区均出现FA值下降,而MD、DA、DR值升高。特异性脑区有FA值7个,MD值14个,DA值11个,DR值18个。双侧扣带(海马)的MD值、右扣带(海马)的DA值和左扣带(海马)的DR值与MMSE评分均呈负相关;双侧扣带(海马)的MD值、胼胝体膝部DA值、双侧扣带(海马)的DA和DR值与CDR-SB评分均呈正相关。结论DTI脑白质特征能反应人脑白质的变化,其中AD组脑白质结构变化明显,且其特异性脑区可作为AD诊断的影像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AD) 认知功能障碍 弥散张量成像(dti) 白质
下载PDF
脑卒中后椎体束华勒变性的功能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毕玉堂 娄明武 申云霞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2年第3期315-317,共3页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与磁共振波谱技术,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其反映患者病情变化的价值.方法取一侧脑卒中患者26例,健康志愿者30例.在常规扫描后再进行DTI,MRS扫描,采用NIHSS和BI评分评价患者功能,并定期复查.分析患者梗死病灶、... 目的应用扩散张量与磁共振波谱技术,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分析,探讨其反映患者病情变化的价值.方法取一侧脑卒中患者26例,健康志愿者30例.在常规扫描后再进行DTI,MRS扫描,采用NIHSS和BI评分评价患者功能,并定期复查.分析患者梗死病灶、大脑脚ADC值、FA值及MRS的代谢产物数值变化.结果 1)病灶FA值低于正常值,与NIHSS呈正相关,与BI呈负相关.脑干FA值减小,提示神经纤维出现华勒变性;2)病灶NAA下降,低于正常侧,P〈0.01;病灶侧Cr,Cho较正常侧改变不明显,P〉0.05;大脑脚NAA 1个月后降低.结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DTI与MRS扫描,能较早反映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还能判断预后,并指导临床康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 脑卒中 华勒变性 扩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波谱成像
下载PDF
多模态网络融合在轻度认知障碍分类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鑫 高原 +2 位作者 王彬 孙婕 相洁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703-3708,共6页
针对早期轻度认知障碍(MCI)根据医学诊断认知量表评估极有可能无法判断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模态网络融合的MCI辅助诊断分类方法。基于图论的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在神经影像领域的应用已得到广泛认可,但采用不同模态的成像技术研究脑部疾病... 针对早期轻度认知障碍(MCI)根据医学诊断认知量表评估极有可能无法判断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模态网络融合的MCI辅助诊断分类方法。基于图论的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在神经影像领域的应用已得到广泛认可,但采用不同模态的成像技术研究脑部疾病对大脑网络拓扑结构属性的影响会产生不同结果。首先,使用弥散张量成像(DTI)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数据构建大脑结构和功能连接的融合网络。然后,融合网络的拓扑属性被施以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选择具有显著差异的属性作为分类特征。最后,利用支持向量机(SVM)留一法交叉验证对健康组和MCI组分类,估算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分类结果准确率达到94.44%,相较单一模态数据法的分类结果有明显提高。所提方法诊断出的MCI患者在扣带回、颞上回以及额叶和顶叶部分区域等许多脑区表现出显著异常,与已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 轻度认知障碍 弥散张量成像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融合网络 支持向量机 分类
下载PDF
DTI技术与血清α-突触核蛋白用于评估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胡仁琳 肖家平 +3 位作者 李强 朱灿敏 张细六 胡琴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322-325,共4页
目的通过检测帕金森病患者血清α-突触核蛋白水平和利用弥散张量技术来评估其脑白质结构改变,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血清α-突触核蛋白及DTI脑白质结构改变与认知功能损害程度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共纳入60例帕金森病患者,其中认知功能正常组(P... 目的通过检测帕金森病患者血清α-突触核蛋白水平和利用弥散张量技术来评估其脑白质结构改变,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血清α-突触核蛋白及DTI脑白质结构改变与认知功能损害程度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共纳入60例帕金森病患者,其中认知功能正常组(PD-N)、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组(PD-MCI)和痴呆组(PDD)各20例。采用MMSE和MoCA对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估。利用DTI技术对受试者不同脑区测定FA值。应用ELISA测定受试者血清α-突触核蛋白含量。结果PD-MCI组右颞叶、右后扣带束及胼胝体膝部和PDD组左枕叶、左前扣带束及胼胝体压部等脑区白质的FA值分别低于PD-N组(均P<0.05),经Logistic回归后胼胝体膝部和左侧扣带前束脑白质FA值的下降具有特异性。行Spearman相关显示:左额叶、右颞叶、左枕叶、左扣带前束、右扣带前束、胼胝体压部FA值与PD的MoCA评分呈负相关(均P<0.05);PD患者血清α-突触核蛋白浓度与帕金森病患者MoCA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DTI技术能识别PD合并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脑部微结构改变,血清α-突触核蛋白与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可能具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Α-突触核蛋白 认知功能 弥散张量成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