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氯芬酸钾缓释片的研制及释药特性的探讨 被引量:10
1
作者 宗莉 王柏 张宁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06-209,共4页
目的 :研制凝胶骨架型双氯芬酸钾缓释片 ,考察缓释片体外释药特性。方法 :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主要凝胶材料 ,辅以疏水性阻滞剂以调节释放度 ,根据设计的体外释药速率 ,筛选处方。结果 :药物释放系扩散机理控制 ,释药速率受pH环境影响 ... 目的 :研制凝胶骨架型双氯芬酸钾缓释片 ,考察缓释片体外释药特性。方法 :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为主要凝胶材料 ,辅以疏水性阻滞剂以调节释放度 ,根据设计的体外释药速率 ,筛选处方。结果 :药物释放系扩散机理控制 ,释药速率受pH环境影响 ,不受压片压力的影响 ,受机械搅动影响较小。结论 :本文研制的双氯芬酸钾缓释片成型性好 ,具工艺重现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氯芬酸钾 缓释片 释放度 HPMC 非甾体消炎镇痛药
下载PDF
口服双氯酚酸钾胶囊剂药代动力学及其生物利用度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卓海通 卡德尔江 +1 位作者 凌树森 周燕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4-47,共4页
10名志愿者自身交叉对照,口服单剂量双氯酚酸钾(DK)胶囊剂或片剂50mg,1周后自身交叉服用。用反相HPLC法测得血浆中双氯酚酸胶囊剂和片剂的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为0.63±0.57h和1.22±1.10... 10名志愿者自身交叉对照,口服单剂量双氯酚酸钾(DK)胶囊剂或片剂50mg,1周后自身交叉服用。用反相HPLC法测得血浆中双氯酚酸胶囊剂和片剂的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为0.63±0.57h和1.22±1.10h,Cmax为2028.9±1020.8μg·L-1和1931.1±911.6μg·L-1,T1/2为2.26±0.58h和2.15±0.44h,血药浓度曲线下的面积(AUC)分别为3778.4±492.9μg·h·L-1和3696.6±673.1μg·h·L-1,胶囊剂相对于片剂的生物利用度为103.12±8.55%。其药代动力学参数和AUC值经配对T检验P>0.05,均无显著性差异。AUC和ln(AUC)用NDST程序作等效性检验具有生物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氯酚酸钾 相对生物利用度 药代物谢动力学
下载PDF
双氯芬酸钾用于预防放置宫内节育器疼痛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郭丽娜 岳秀英 +3 位作者 邹艳 吴尚纯 于静 顾向应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91-494,共4页
目的:观察双氯芬酸钾用于预防放置宫内节育器(IUD)所致疼痛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经剖宫产分娩后和阴道分娩后的两组妇女各100例,两组分别放置宫铜200IUD和TCu380IUD:剖宫产分娩后放置宫铜200IUD的妇女49例(观察组24例,对照组25例),放置... 目的:观察双氯芬酸钾用于预防放置宫内节育器(IUD)所致疼痛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经剖宫产分娩后和阴道分娩后的两组妇女各100例,两组分别放置宫铜200IUD和TCu380IUD:剖宫产分娩后放置宫铜200IUD的妇女49例(观察组24例,对照组25例),放置TCu380IUD的妇女51例(观察组26例,对照组25例)。阴道分娩后放置宫铜200IUD的妇女5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放置TCu380IUD的妇女5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观察双氯芬酸钾在置器术中、术后30min、术后6h、术后当晚睡前及术后第3日晚睡前预防疼痛的效果及服药的副反应等。结果:阴道分娩后置器的妇女,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术中、术后30min、术后6h、术后当晚睡前及术后第3日晚睡前的疼痛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分娩后放置宫铜200IUD的妇女,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在术中及术后第3日晚睡前疼痛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置TCu380IUD的妇女,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30min的疼痛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氯芬酸钾用于预防剖宫产分娩后放置IUD所致疼痛有一定的效果,但未发现其能预防阴道分娩后放置IUD所致的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氯芬酸钾 宫内节育器 疼痛
下载PDF
双氯芬酸钾的药效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杨芳炬 方治平 +2 位作者 杨小民 张旗 周素珍 《华西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7-29,共3页
目的:用小鼠和大鼠对双氯芬酸钾(DK)原粉进行镇痛、抗炎的药效作用及急性毒性评价。方法 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法,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法,热板法及扭体法。结果:抗炎试验结果显示,单次口服DK5.0~20.0mg·kg-1对角叉菜胶所致大... 目的:用小鼠和大鼠对双氯芬酸钾(DK)原粉进行镇痛、抗炎的药效作用及急性毒性评价。方法 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跖肿胀法,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法,热板法及扭体法。结果:抗炎试验结果显示,单次口服DK5.0~20.0mg·kg-1对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跖肿胀的抑制作用显著(P<0.05或,P<0.01),镇痛试验结果显示,单次口服DK2.5~10.0mg·kg-1对小鼠热板法和扭体法呈显著或非常显著性镇痛作用(P<0.05或P<0.01),其抗炎和镇痛作用均明显强于阳性对照药扑炎痛。同时,对DK原粉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给予小鼠灌胃的LD50为(160.04±43.49)mg·kg-1,与腹腔注射途径所得LD50(182.58±30.64)mg·kg-1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氯芬酸钾 扑炎病 抗炎作用 镇痛作用
下载PDF
双氯芬酸缓释胶囊与片剂的杂质谱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王铁松 车宝泉 +5 位作者 冯文化 施捷 纪菁 金鑫 王威 胡琴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10-914,共5页
目的:研究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剂和双氯芬酸钾片剂的杂质谱。方法:用液相色谱进行杂质检测分析,根据液质分析和定向合成确证杂质结构,采用质量平衡法标化杂质对照品,并进行IC50细胞毒性评价和基因毒性预测;通过对19家企业170批样品的进... 目的:研究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剂和双氯芬酸钾片剂的杂质谱。方法:用液相色谱进行杂质检测分析,根据液质分析和定向合成确证杂质结构,采用质量平衡法标化杂质对照品,并进行IC50细胞毒性评价和基因毒性预测;通过对19家企业170批样品的进一步实验与综合分析推断杂质的来源,并根据杂质形成的原因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结果:双氯芬酸钠和双氯芬酸钾制剂易降解,其中杂质B、C毒性高,需重点检测和控制。结论:双氯芬酸制剂易受水分和光照等因素影响而降解,不同企业药品的杂质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可通过一系列措施提高药品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氯芬酸钠 双氯芬酸钾 有关物质 杂质谱检测 杂质定向合成 IC50细胞毒性评价 基因毒性 杂质结构确证 杂质溯源分析 防控措施
原文传递
毛细管电泳法检测中药制剂舒骨宁中非法添加的双氯芬酸钾 被引量:5
6
作者 刘敏 古卓良 +1 位作者 张晓丹 周国华 《药学实践杂志》 CAS 2009年第5期359-361,共3页
目的:采用毛细管电泳的方法检测中药制剂舒骨宁中非法添加的西药双氯芬酸钾。方法:毛细管电泳法,贝克曼未涂层石英毛细管柱75μm×50em,以25mM的磷酸氢二钠(磷酸调节pH6.50±0.02)为缓冲液,0.5psi、5s压力进样,检测... 目的:采用毛细管电泳的方法检测中药制剂舒骨宁中非法添加的西药双氯芬酸钾。方法:毛细管电泳法,贝克曼未涂层石英毛细管柱75μm×50em,以25mM的磷酸氢二钠(磷酸调节pH6.50±0.02)为缓冲液,0.5psi、5s压力进样,检测波长275mm,柱温为25℃,分离电压25kV。结果:双氯芬酸钾的含量在0.010~0.200g/L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4,平均回收率为100.6%,RSD为3.01%。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可靠,溶剂用量少,可有效检测出中药制剂舒骨宁中非法添加的西药双氯芬酸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细管电泳法 中药 非法添加物 双氯芬酸钾
下载PDF
双氯芬酸钾HPMC骨架片体外释药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马福家 《上海医药》 CAS 2005年第6期271-272,共2页
目的:研究药物/HPMC比、HPMC粘度、HPMC粒径、压片压力及桨转速对双氯芬酸钾HPMC骨架片体外释放行为的影响。方法:以HPMC为骨架材料,制备双氯芬酸钾缓释片,测定其体外释放度。结果:药物/HPMC比和HPMC粘度显著影响双氯芬酸钾缓释片的释... 目的:研究药物/HPMC比、HPMC粘度、HPMC粒径、压片压力及桨转速对双氯芬酸钾HPMC骨架片体外释放行为的影响。方法:以HPMC为骨架材料,制备双氯芬酸钾缓释片,测定其体外释放度。结果:药物/HPMC比和HPMC粘度显著影响双氯芬酸钾缓释片的释药速率,HPMC粒径、压片压力和桨转速对双氯芬酸钾缓释片释药速率影响较小。结论:通过使用不同粘度HPMC、调节药物/HPMC比可制得较为理想的双氯芬酸钾缓释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氯芬酸钾 HPMC 缓释
下载PDF
双氯酚酸钾双层片体外释放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5
8
作者 符旭东 李高 汤韧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02年第10期618-620,共3页
目的 :考察双氯酚酸钾双层片的体外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 ,按照《中国药典》的转篮法测定体外释放度。采用Higuchi方程模拟体外释药行为 ,对主要释药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双层片溶出参数T0 3=0 10h ,Td... 目的 :考察双氯酚酸钾双层片的体外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 ,按照《中国药典》的转篮法测定体外释放度。采用Higuchi方程模拟体外释药行为 ,对主要释药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双层片溶出参数T0 3=0 10h ,Td=3 30h ,T0 9=9 19h。压力对体外释放度速率无显著性影响 ;不同转速对双层片的早期释药行为有显著性影响 ,对中、后期释药行为无显著性影响 ;溶出介质的 pH对体外释放度有极显著性影响。结论 :双层片在体外具有良好的缓释和速释特征 ,适宜的溶出介质是体外释放度试验的关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氯酚酸钾双层片 影响因素 体外释放度 紫外分光光度法
下载PDF
双氯芬酸钾用于早孕药物流产镇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9
作者 吕弘道 陈梅竹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578-579,共2页
目的观察双氯芬酸钾用于早孕药物流产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符合药物流产适应症且无双氯芬酸钾禁忌症,并自愿选择药物流产的早孕患者16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4例,其中观察组于服用米索前列醇600μg半小时后,加服双氯芬... 目的观察双氯芬酸钾用于早孕药物流产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符合药物流产适应症且无双氯芬酸钾禁忌症,并自愿选择药物流产的早孕患者168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4例,其中观察组于服用米索前列醇600μg半小时后,加服双氯芬酸钾片2片50mg:对照组于服用米索前列醇600μg半小时后,加服安慰剂维生素C 2片200mg。观察比较两组药物流产镇痛效果、完全流产率、阴道出血量及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观察组镇痛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药物流产完全流产率及阴道出血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双氯芬酸钾可有效减少或减轻药物流产所引起疼痛,且使用简便、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氯芬酸钾 药物流产 疼痛 镇痛
下载PDF
HPLC法测定双氯芬酸钾中有关物质 被引量:4
10
作者 周波 邹春阳 +1 位作者 庞小琳 王凤秋 《辽宁化工》 CAS 2012年第3期322-324,共3页
建立了HPLC法测定双氯芬酸钾中的有关物质的方法.采用Kromasil 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以磷酸盐缓冲溶液(其中含0.5g/LH3PO4,0.8g/L NaH2PO4,用磷酸调节pH至2.5)-甲醇(34∶66)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57nm;流速1.0mL/min.双氯... 建立了HPLC法测定双氯芬酸钾中的有关物质的方法.采用Kromasil C18(250mm×4.6mm,5μm)色谱柱;以磷酸盐缓冲溶液(其中含0.5g/LH3PO4,0.8g/L NaH2PO4,用磷酸调节pH至2.5)-甲醇(34∶66)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57nm;流速1.0mL/min.双氯芬酸钾在0.02~0.10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定量下限为4ng,各种破坏性样品的分离度符合规定.本方法灵敏,准确,能够满足双氯芬酸钾对有关物质测定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PLC法 双氯芬酸钾 有关物质
下载PDF
双氯芬酸钾乳胶剂的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赵南晰 王曼力 《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6年第5期644-647,共4页
目的考查自制的双氯芬酸钾乳胶剂的抗炎镇痛作用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实验、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及小鼠扭体反应实验3种模型比较自制的双氯芬酸钾乳胶剂和市售扶他林乳胶的抗炎作用和镇痛作用的区别.结果与空白组比较... 目的考查自制的双氯芬酸钾乳胶剂的抗炎镇痛作用及有效性.方法采用小鼠二甲苯致耳肿胀实验、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实验及小鼠扭体反应实验3种模型比较自制的双氯芬酸钾乳胶剂和市售扶他林乳胶的抗炎作用和镇痛作用的区别.结果与空白组比较,双氯芬酸钾乳胶剂与扶他林均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自制的双氯芬酸钾乳胶剂的耳肿胀抑制率和疼痛抑制率高于阳性药扶他林,但双氯芬酸钾乳胶剂的小鼠腹部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率低于阳性药扶他林.结论自制双氯芬酸钾乳胶剂与扶他林比较具有较强的全身抗炎镇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氯芬酸钾 乳胶剂 抗炎作用 镇痛作用
下载PDF
双氯芬酸钾胶囊人体药代动力学与相对生物利用度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妍 黄萍 +4 位作者 韩敏 何海霞 周远大 姚高琼 朱治本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01年第3期158-159,共2页
目的 :研究双氯芬酸钾胶囊在正常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与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1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自身交叉单剂量口服50mg 双氯芬酸钾胶囊和进口双氯芬酸钾片后的血药浓度 ,计算两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及相对生物利用... 目的 :研究双氯芬酸钾胶囊在正常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与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1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自身交叉单剂量口服50mg 双氯芬酸钾胶囊和进口双氯芬酸钾片后的血药浓度 ,计算两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及相对生物利用度 ,并以AUC(0~6) 、Tmax 、Cmax 为指标 ,用配对t检验法分析国产胶囊与进口片的生物等效性。结果 :国产与进口双氯芬酸钾制剂的药 -时曲线符合口服吸收一房室模型。AUC(0~6 ) 分别为 (1834 52±711 06) μg/(h·L)、(1891 19±859 08) μg/(h·L) ;Tmax 分别为 (1 15±0 77)h、(1 30±0 97)h ;Cmax 分别为 (1522 29±1063 87)ng/ml、(1508 54±892 44)ng/ml。配对t检验结果表明 ,AUC(0~6) Tmax、Cmax 均无显著性差异 (P>0 05)。结论 :国产双氯芬酸钾胶囊对进口片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 (100 80±16 59)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氯芬酸钾 药代动力学 相对生物利用度 HPLC
下载PDF
双氯芬酸钾脂质体制剂的制备及大鼠体外透皮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赵凯 王昆 +2 位作者 张敬如 蔡明志 黄复生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09-512,共4页
目的 研究双氯芬酸钾 (DP)脂质体制剂的制备及体外的经皮吸收特点。方法 采用改良均质法制备DP钾脂质体制剂 ;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 ,研究DP脂质体制剂与上市凝胶制剂大鼠皮肤的体外透皮吸收差异。结果 改良均质法制备的DP脂质体 ,平... 目的 研究双氯芬酸钾 (DP)脂质体制剂的制备及体外的经皮吸收特点。方法 采用改良均质法制备DP钾脂质体制剂 ;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 ,研究DP脂质体制剂与上市凝胶制剂大鼠皮肤的体外透皮吸收差异。结果 改良均质法制备的DP脂质体 ,平均粒径为 3 45nm ,粒径分布比较均匀 ,包封率为 87 3 %。体外透皮实验中 ,DP脂质体制剂较凝胶制剂的透皮能力高 (P <0 0 5 )。结论 脂质体包封的双氯芬酸钾制剂质地均一 ,稳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体 双氯芬酸钾 体外 皮肤渗透
下载PDF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氯芬酸钾片的含量及有关物质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志民 夏亚君 何厚洪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29-532,共4页
目的 :研究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氯芬酸钾片的含量及有关物质。方法 :HypersilODSC18色谱柱 (2 5 0mm× 4 .6mm ,5 μm ) ,以甲醇 磷酸盐缓冲液 (6 6∶34)为流动相 ,流速 1.0mL·min- 1,检测波长为 2 80nm。结果 :A =30 .2... 目的 :研究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双氯芬酸钾片的含量及有关物质。方法 :HypersilODSC18色谱柱 (2 5 0mm× 4 .6mm ,5 μm ) ,以甲醇 磷酸盐缓冲液 (6 6∶34)为流动相 ,流速 1.0mL·min- 1,检测波长为 2 80nm。结果 :A =30 .2 2 8C + 5 0 .95 6 (r=0 .9994 ,n =5 ) ,线性范围为 4 0 .16~ 6 0 .2 4mg·L- 1;最低检出限为 0 .39ng ;平均方法回收率为99 .33% (RSD =1.5 7% ) ;日内、日间RSD均 <5 %。结论 :采用反相HPLC法测定双氯芬酸钾片的含量及其有关物质方法简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量测定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双氯芬酸钾片 有关物质
下载PDF
双氯芬酸钾缓释微丸的初步研制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天文 徐群为 郝钦 《广西医学》 CAS 2000年第4期704-706,共3页
目的 :研制双氯芬酸钾的缓释微丸并建立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 :在含有主药的丸心外包控释膜 ,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结果 :获得了释药时间持续 8小时的缓释微丸。结论 :采用缓释微丸剂型 ,可使药物达到速效和缓释的作用。
关键词 双氯芬酸钾 缓释微丸 含量测定
下载PDF
双氯芬酸钾凝胶含量的HPLC测定 被引量:3
16
作者 周学敏 徐群为 +2 位作者 张勤 郝钦 许荔欣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4-75,共2页
建立了双氯芬酸钾凝胶含量的 HPL C测定法。采用 YWG- C1 8柱 ,以甲醇 - 5 %醋酸水溶液为流动相 ,检测波长2 75 nm。方法平均回收率为 99.5 5 % ,RSD为 1.2 2 %。
关键词 双氯芬酸钾 凝胶 HPLC 测定 外用消炎镇痛药
下载PDF
Combination of Diclofenac Potassium and Propolis in the Therapy of Oral Aphthosis: A Randomized, Clinical,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17
作者 Mohamed Ismail Assadawy Hisham Mohamed Abozaid +1 位作者 Abdelraheem Ramadan Elgendy Abdelrahman Mohamed Galal 《Open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23年第11期422-432,共11页
Background: Oral aphthosis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oral health. 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gel formulation including diclofenac and propolis in the treatment of oral ulcers. Methods: Participants... Background: Oral aphthosis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oral health. This study aimed to assess the effectiveness of gel formulation including diclofenac and propolis in the treatment of oral ulcers. Methods: Participants included 100 normal individuals with aphthous, excluding those having allergies to any ingredient in the diclofenac formulation.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wo groups: one group received treatment with a combination of diclofenac potassium 3% (10 mg/g, 60 g) and propolis 5% gel (Group II), and the other group received a placebo (Group 1). The patient was evaluated using standard digital photographs and chronic oral mucosal questionnaires on days 1, 3, 5, and 7 after healing. Utilizing the Mann-Whitney U test,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Each group’s changes were examined using Friedman’s test. Results: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dramatic change over time in Group II. After one day, the median total score dropp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and from one to three days with effect size (d) 2.485, Group II demonstrated 48% complete healing and 52% partial healing, while Group I demonstrated 4% partial healing and 96% no change. Effect size (V): 0.995. Conclusions: The combination of diclofenac and propolis provided instant relief and an affordable new regimen for treating oral aphtho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cer Biology HEALING Inflammation CORTICOSTEROIDS PROPOLIS diclofenac potassium Oral Aphthosis
下载PDF
因子设计-重叠等高线图法优化双氯芬酸钾口腔黏附片处方 被引量:2
18
作者 郭家平 符旭东 王虎中 《广东药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3期246-248,共3页
目的优化双氯芬酸钾口腔黏附片处方。方法采用32满因子设计试验考察因素A(卡波姆和羟丙甲基纤维素的总量在处方中所占的比例)和因素B(卡波姆与羟丙甲基纤维素的质量比)对黏附时间和体外30、180、480 m in的累积释放度的影响,试验数据分... 目的优化双氯芬酸钾口腔黏附片处方。方法采用32满因子设计试验考察因素A(卡波姆和羟丙甲基纤维素的总量在处方中所占的比例)和因素B(卡波姆与羟丙甲基纤维素的质量比)对黏附时间和体外30、180、480 m in的累积释放度的影响,试验数据分别采用线性方程和二次多项式拟合,根据最佳数学模型绘制效应面和等高线图,通过重叠等高线图确定最优处方。结果2个影响因素和4个评价指标之间存在定量关系,最优处方:卡波姆和羟丙甲基纤维素的总量在处方中占30%,卡波姆与羟丙甲基纤维素的质量比为0.75∶1。优化处方各指标的预测值和目标值较接近。结论采用因子设计-重叠等高线图法完成了双氯芬酸钾口腔黏附片的多目标同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氯芬酸钾 口腔黏附片 因子设计 效应面 重叠等高线图
下载PDF
双氯芬酸钾的激光解吸离子化质谱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松梅 彭建和 盛龙生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226-228,共3页
应用激光解吸离子化/傅里叶变换质谱法进行双氯芬酸钾的正负离子质谱研究,由正负离子质谱中准分子离子及重要碎片离子的准确质量和元素组成,获取其结构信息并推测其可能的质谱裂解途径。
关键词 激光解吸离子化 傅里叶变换质谱法 双氯芬酸钾
下载PDF
影响双氯芬酸钾口腔粘附片的粘附性和体外释药的因素考察 被引量:1
20
作者 符旭东 郭家平 覃贝 《中国药师》 CAS 2008年第4期383-385,共3页
目的:考察处方对双氯芬酸钾口腔粘附片(DP)体外释药和粘附性的影响。方法:以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卡波姆(Carbopol)、甘露醇为辅料制备DP。采用改进的转篮法测定DP的体外释放度,通过粘附时间和粘附力评价DP的粘附性。结果:当HPMC和Car... 目的:考察处方对双氯芬酸钾口腔粘附片(DP)体外释药和粘附性的影响。方法:以羟丙甲基纤维素(HPMC)、卡波姆(Carbopol)、甘露醇为辅料制备DP。采用改进的转篮法测定DP的体外释放度,通过粘附时间和粘附力评价DP的粘附性。结果:当HPMC和Carbopol在处方中的比例为25%,Carbopol和HPMC的比例为1:4时,粘附时间为405 min,粘附力为16.9 g,体外释药曲线(0~180 min)符合Higuchi方程(F=8.0331,r=0.9909)。结论:双氯芬酸钾口腔粘附片具有良好粘附性,能快速起效并持续释药3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氯芬酸钾 口腔粘附片 粘附力 粘附时间 体外释放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