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针抗炎效应在SAMP8小鼠神经元损伤中的促保护作用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欣媛 杜艳军 +2 位作者 王丽 陈江敏 李蔚娴 《针刺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3-138,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百会”“肾俞”对SAMP8小鼠神经元病理损伤的影响及其抗炎效应对神经元修复的促进作用,为研究电针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将12只7月龄的SAMP8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6只同龄且遗传背景相同的SAMR... 目的:观察电针“百会”“肾俞”对SAMP8小鼠神经元病理损伤的影响及其抗炎效应对神经元修复的促进作用,为研究电针防治阿尔茨海默病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将12只7月龄的SAMP8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电针组,6只同龄且遗传背景相同的SAMR1小鼠作为正常组。电针组针刺“百会”和双侧“肾俞”,双侧“肾俞”连接韩氏电针仪,采用连续波,频率2 Hz,电流强度1 mA,15 min/d,10 d为1个疗程,共进行4个疗程,疗程间间隔1 d。疗程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各组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小鼠海马齿状回(DG)抗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阳性表达水平及阳性细胞数;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海马区小胶质细胞特异性蛋白离子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IL-1β蛋白表达水平;透射电镜观察海马DG区神经细胞超微结构。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跨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减少(P<0.01);海马DG区NeuN平均荧光强度和标记密度降低(P<0.05);海马Iba-1、TNF-α、IL-6、IL-1β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跨越原平台次数明显增加(P<0.01);海马DG区NeuN的平均荧光强度和标记密度升高(P<0.05);海马Iba-1、TNF-α、IL-6、IL-1β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正常组海马DG区神经细胞形态正常,胞质内细胞器结构清晰完整且规则分布;模型组海马DG区神经细胞形态严重不规则;电针组海马DG区神经细胞形态部分不规则,但较模型组有所缓解。结论:电针“百会”“肾俞”能够改善SAMP8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炎性反应、增加海马DG区神经元数目、改善海马DG区超微结构以发挥神经元保护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阿尔茨海默病 神经炎性反应 海马齿状回 超微结构
原文传递
穴位埋线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和长时程增强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陈粲 杨琼 +3 位作者 戴桃李 潘娅 王旭东 张敏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7-249,共3页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改良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在造模后给予穴位埋线治疗;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能力;在体记录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LTP),观... 目的:探讨穴位埋线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改良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在造模后给予穴位埋线治疗;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学习记忆能力;在体记录海马齿状回长时程增强(LTP),观察并比较各组于高频刺激(HFS)后的变化。结果:经穴位埋线后,与模型组比较,VD大鼠水迷宫成绩显著提高(P<0.05,P<0.01);海马齿状回LTP在HFS后群体峰电位(PS)幅值、PS斜率显著增加(P<0.05,P<0.01)。结论:穴位埋线可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易化VD大鼠海马齿状回的LTP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埋线 学习记忆 长时程增强 海马齿状回 实验研究
下载PDF
抑郁症大鼠海马CA1区及齿状回毛细血管的体视学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谭川雪 王飞飞 +8 位作者 陈林木 黄春霞 高原 蒋林 张毅 周春妮 晁凤蕾 张蕾 唐勇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49-655,共7页
目的:研究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chronically unpredicted stress,CUS)所致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CA1区和齿状回(dentate gyrus,DG)体积及毛细血管的改变。方法:选取Sprague Dawley(SD)大鼠,经筛选后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模型组10只。模型组... 目的:研究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chronically unpredicted stress,CUS)所致抑郁症模型大鼠海马CA1区和齿状回(dentate gyrus,DG)体积及毛细血管的改变。方法:选取Sprague Dawley(SD)大鼠,经筛选后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和模型组10只。模型组采取慢性不可预见刺激建立抑郁症模型,共给予应激35 d,对照组不给予应激。利用糖水偏好实验和开场实验检测模型是否建立成功。建模成功后,分别从模型组和对照组中各随机选取5只SD大鼠,运用体视学和免疫组化染色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鼠海马CA1区和DG毛细血管进行定量研究,剩余5只进行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模型组大鼠和对照组大鼠在体质量[(314.81±31.52)g,(349.18±28.23)g,t=2.569,P=0.019]、糖水偏好实验[(82.37±8.44)%,(89.33±3.97)%,t=2.359,P=0.03]、开场实验结果[(48.30±39.49)分,(87.70±38.32)分,u=-1.988,P=0.047]具有统计学差异,模型组较对照组大鼠海马总体积[(88.84±7.51)mm3,(99.89±12.55)mm3,t=2.388,P=0.028]、海马CA1区[(27.78±1.84)mm3,(32.38±3.69)mm3,t=3.522,P=0.004]和DG[(21.02±2.61)mm3,(24.20±3.33)mm3,t=2.377,P=0.029]体积明显减少,模型组较对照组大鼠海马CA1区毛细血管总长度[(8.454±1.010)m,(11.012±1.642)m,t=2.967,P=0.018]、总体积[(0.104±0.019)mm3,(0.151±0.021)mm3,t=3.720,P=0.006]、总表面积[(1.025±0.113)cm2,(1.589±0.313)cm2,t=3.794,P=0.013]、平均直径[(3.884±0.458)μm,(4.580±0.419)μm,t=2.509,P=0.036]下降以及DG毛细血管的总体积[(0.078±0.021)mm3,(0.117±0.024)mm3,t=2.716,P=0.026]、总表面积[(0.838±0.184)cm2,(1.133±0.074)cm2,t=3.32,P=0.011]、平均直径[(3.611±0.493)μm,(4.630±0.635)μm,t=2.834,P=0.022]下降,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抑郁症模型大鼠大脑海马萎缩,CA1区、DG毛细血管改变,海马结构与毛细血管的改变可能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海马 CA1 齿状回 毛细血管 体视学
下载PDF
褪黑素对1型糖尿病脑病大鼠学习记忆和海马齿状回细胞凋亡及Bax与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玉洪荣 王薇 +3 位作者 郭灵 张芳 蓝玲 白鹭 《解剖学研究》 CAS 2009年第2期94-98,共5页
目的探讨褪黑素治疗对1型糖尿病脑病空间学习忆忆、海马齿状回细胞凋亡以及凋亡相关基因Bax与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均为12只大鼠):1型糖尿病脑病组、载体模型治疗组、褪黑素治疗组、正常... 目的探讨褪黑素治疗对1型糖尿病脑病空间学习忆忆、海马齿状回细胞凋亡以及凋亡相关基因Bax与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均为12只大鼠):1型糖尿病脑病组、载体模型治疗组、褪黑素治疗组、正常对照组。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55mg/kg,溶于柠檬酸缓冲液中),建立1型糖尿病脑病模型;通过对该脑病模型大鼠腹腔注射褪黑素(200μg/kg,溶解于乙醇生理盐水中),建立褪黑素治疗模型;分别通过对大鼠腹腔注射等体积的柠檬酸缓冲液、乙醇生理盐水,建立载体治疗模型;但未对正常对照组大鼠进行过任何处理。应用Morris水迷宫、Bax、Bcl-2、TUNEL反应技术,观察各组大鼠空间学习记忆、海马齿状回的颗粒下区(SGZ)和颗粒细胞层(GCL)的细胞凋亡及Bax与Bcl-2基因的蛋白表达程度。结果1型糖尿病脑病大鼠在水迷宫的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均比其它各组的对应指标明显延长(P<0.01),该脑病组大鼠海马齿伏回的SGZ和GCL的Bax阳性细胞数、TUNEL阳性细胞数也均比其它各组的对应指标明显升高(P<0.01),但该脑病组SGZ和GCL的Bcl-2阳性细胞数则明显低于其它各组的相应指标(P<0.01)。应用褪黑素治疗该脑病组大鼠30d后,可将1型糖尿病脑病组大鼠的以上各项指标逆转至接近正常水平(P<0.01)。结论褪黑素治疗不仅可纠正因1型糖尿病脑病大鼠海马齿状回凋亡基因Bax和抗凋亡基因Bcl-2蛋白质表达水平比例异常而引发的细胞凋亡,还可改善该脑病的空间学习记忆障碍,提示褪黑素在防治该脑病中具有一定的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糖尿病脑病 1型糖尿病 学习记忆 细胞凋亡 BAX Bcl-2 齿状回 海马
下载PDF
胰岛素逆转1型糖尿病脑病模型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障碍与空间学习记忆异常的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崔卫刚 郭灵 +4 位作者 蓝玲 邓祥发 曾庆堂 磨洁琳 林丹 《中国临床新医学》 2009年第4期323-327,共5页
目的揭示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与1型糖尿病脑病发病的相互关系以及用胰岛素干预后所发生的变化。方法分别用链脲佐菌素和胰岛素建立1型糖尿病脑病大鼠模型和胰岛素治疗大鼠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以及5-溴脱氧尿嘧啶(BrdU,一种神经干细胞... 目的揭示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与1型糖尿病脑病发病的相互关系以及用胰岛素干预后所发生的变化。方法分别用链脲佐菌素和胰岛素建立1型糖尿病脑病大鼠模型和胰岛素治疗大鼠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以及5-溴脱氧尿嘧啶(BrdU,一种神经干细胞DNA合成的标记物)单标、BrdU+NF(神经丝,成熟神经元的标志物)双标、BrdU+GFAP(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成熟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物)双标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试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并在光镜下观察处于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过程中的细胞存活、迁移和分化的程度。结果1型糖尿病脑病模型大鼠的空间学习能力,海马齿状回BrdU单标、BrdU+NF双标和BrdU+GFAP双标的阳性细胞数均明显下降(P〈0.01);用胰岛素治疗后可提升以上各项指标几乎接近正常水平(P〈0.01),但各种阳性细胞形态以及细胞迁移的方向、路径和终点均不受到明显的影响。结论个体内长期缺乏胰岛素,导致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生存率和分化率下降,可能是诱发1型糖尿病脑病的一个因素;尽早用胰岛素进行干预可逆转神经发生障碍和学习记忆异常,这将有利于防治该脑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脑病 胰岛素 学习记忆 神经发生 细胞迁移 齿状回 海马
下载PDF
小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元在觉醒-睡眠周期中的放电活动变化
6
作者 张海波 杨叶 +3 位作者 陈辉 王斌 王博 胡波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4期2495-2502,共8页
目的研究齿状回(dentate gyrus,DG)神经元在觉醒和睡眠状态下的放电活动差异及其在海马尖波涟漪波和θ振荡发生时的放电活动变化。方法选取6只3月龄SPF级雄性野生型C57BL/6小鼠,体质量22~25 g。以背侧海马场电位活动和头颈部三维加速度... 目的研究齿状回(dentate gyrus,DG)神经元在觉醒和睡眠状态下的放电活动差异及其在海马尖波涟漪波和θ振荡发生时的放电活动变化。方法选取6只3月龄SPF级雄性野生型C57BL/6小鼠,体质量22~25 g。以背侧海马场电位活动和头颈部三维加速度作为小鼠脑功能状态的评判指标,将脑功能状态分为觉醒、非快速眼动(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睡眠和快速眼动(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利用微电极阵列记录3种脑状态下小鼠DG神经元的峰电位发放活动,比较DG神经元在不同脑状态下的放电活动差异,并分析它们在海马尖波涟漪波和θ振荡过程中的放电活动特征。结果根据峰电位发放频率和峰电位谷-峰波宽特性将DG区神经元分为颗粒细胞、苔藓细胞和中间神经元3类。颗粒细胞(n=75)在NREM睡眠期的峰电位发放频率显著高于REM睡眠期和觉醒期(P<0.05);在NREM睡眠期海马尖波涟漪波振荡和REM睡眠期θ振荡发生时峰电位发放频率进一步增加(P<0.05)。苔藓细胞(n=27)在REM睡眠期的放电频率显著高于NREM睡眠期和觉醒期(P<0.05),但在NREM睡眠期与觉醒期的放电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苔藓细胞在NREM睡眠期间海马尖波涟漪波振荡和REM睡眠期θ振荡发生时峰电位发放频率显著增加(P<0.05)。中间神经元(n=9)在REM睡眠期间的放电频率显著高于NREM睡眠期(P<0.05),但与觉醒期的放电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间神经元在NREM睡眠期海马尖波涟漪波振荡发生时,既可呈现发放增强模式(67%),也可呈现发放减弱模式(33%)。在REM睡眠期θ振荡发生时,中间神经元发放频率下降幅度最大(P<0.05)。结论DG区颗粒细胞和苔藓细胞在睡眠-觉醒周期中展现出不同的放电活动特征;颗粒细胞在NREM睡眠期间发放活动最强,而苔藓细胞则在REM睡眠期间发放活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回 海马 觉醒 睡眠 尖波涟漪波 θ振荡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海马神经发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4
7
作者 朱欢 蒋犁 +3 位作者 乔立兴 黄莉 郑意楠 唐洪丽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2502-2504,共3页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神经细胞内源性修复机制的相关性。方法 128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A)组、单纯缺氧(B)组、单纯缺血(C)组和缺氧缺血(D)组。建立HIBD模型,免疫组化检测溴化脱氧核糖...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神经细胞内源性修复机制的相关性。方法 128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假手术(A)组、单纯缺氧(B)组、单纯缺血(C)组和缺氧缺血(D)组。建立HIBD模型,免疫组化检测溴化脱氧核糖尿嘧啶(BrdU)阳性细胞表达,RT-PCR检测海马bFGF mRNA表达。结果与其余各组比较,D组BrdU阳性细胞数及bFGF mRNA表达于HIBD后7、14d明显增加(P<0.05)。结论 HIBD后海马齿状回存在神经细胞再生,bFGF可能参与HIBD后神经细胞内源性修复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齿状回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脑出血能促进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再生 被引量:4
8
作者 徐曦 郑建云 +4 位作者 张军峰 陈新林 杨蓬勃 刘建新 刘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437-1441,共5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是否能促进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再生。方法使用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化染色和免疫荧光双标等方法并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对脑出血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再生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大鼠比较,同侧海马齿状回DCX蛋白... 目的探讨脑出血是否能促进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再生。方法使用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化染色和免疫荧光双标等方法并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技术对脑出血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再生进行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大鼠比较,同侧海马齿状回DCX蛋白在脑出血1 d即表达增强(0.127±0.088 vs 0.202±0.062),14 d达到高峰(0.771±0.108,P<0.01),28 d开始降低(0.582±0.121,P<0.01)。同时发现DCX和BrdU免疫阳性细胞以及DCX和BrdU免疫双标细胞出现在海马齿状回。与对照组相比,脑出血28 d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BrdU和NeuN免疫双标细胞显著增加(1.808±1.020 vs 5.654±1.671,P<0.01)。结论脑出血能促进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再生 海马齿状回 脑出血 大鼠
下载PDF
不同日龄大鼠海马神经发生的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戴园园 陈静 +1 位作者 袁宝强 张文辉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01-303,共3页
目的探讨年龄因素对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影响及新生神经细胞的分化。方法选择7、14、28、60、180 d 5个日龄组SD大鼠,每组8只,雌雄不限。采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新生细胞,以β微管蛋白(TuJ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双标免... 目的探讨年龄因素对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影响及新生神经细胞的分化。方法选择7、14、28、60、180 d 5个日龄组SD大鼠,每组8只,雌雄不限。采用5-溴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新生细胞,以β微管蛋白(TuJ1)、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双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标记其神经元和胶质细胞,检测不同日龄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了解新生细胞向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比例。结果5个日龄组大鼠均有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神经发生现象,细胞形态多样,呈圆形、椭圆形、菱形等,胞核较大,分布于整个颗粒细胞层。日龄7、14、28、60、180 d组大鼠BrdU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58.07±5.37、141.28±7.27、116.93±9.24、76.56±6.88、41.42±4.45,随着日龄的增长,大鼠海马齿状回新生细胞数量渐减少(P<0.05);日龄7、14、28、60、180 d组大鼠BrdU阳性细胞同时表达TuJ1的比例分别为81.6.%、78.9%、83.9%、80.2%、82.4%,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新生细胞中4%~5%为GFAP阳性。还有少数齿状回的BrdU阳性细胞并不同时表达TuJ1或GFAP。结论在生理状态下不同日龄大鼠海马齿状回存在神经细胞增殖现象,而且随着日龄增加,神经元再生的能力渐减弱,新生细胞多分化为神经元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齿状回 神经发生 海马 大鼠
原文传递
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的动态变化及养血清脑颗粒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晶 刘颖 +5 位作者 刘斌 罗永伟 范颖 马原源 毛文静 李世英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1025-1030,共6页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齿状回(DG)神经前体细胞(NPCs)增殖的动态变化及养血清脑颗粒的影响。方法72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4)、VD模型组(模型组,n=24)和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组(治疗组,n=24),采用改良的Pulsine...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齿状回(DG)神经前体细胞(NPCs)增殖的动态变化及养血清脑颗粒的影响。方法72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4)、VD模型组(模型组,n=24)和养血清脑颗粒治疗组(治疗组,n=24),采用改良的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法制作VD大鼠模型。分别在造模术后1、2、4和8周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Nestin的表达水平,用免疫荧光法观察海马齿状回区5-溴脱氧尿嘧啶(Brd U)和Brd U/Nestin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和治疗组各时间点大鼠Nestin、Brd U和Brd U/Nestin表达持续增多,4周时达高峰。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点Nestin、Brd U和Brd U/Nestin表达明显增多(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各时间点Nestin、Brd U和Brd U/Nestin表达明显增多(P<0.01)。结论养血清脑颗粒可促进VD大鼠海马齿状回区NPCs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性痴呆 神经前体细胞 增殖 齿状回 海马 养血清脑颗粒
下载PDF
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程海霞 张立平 +2 位作者 胡坚莉 赵舒武 吴镇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2期192-197,共6页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齿状回(DG)神经发生的情况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探讨脑缺血后神经发生及其调控机制。方法通过大脑中动脉阻断法(MCAO)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以5-溴-2-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增殖... 目的研究成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齿状回(DG)神经发生的情况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探讨脑缺血后神经发生及其调控机制。方法通过大脑中动脉阻断法(MCAO)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以5-溴-2-脱氧尿核苷(BrdU)标记增殖的神经前体细胞(NPCs),用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双标记法动态检测脑缺血后不同时间DG神经细胞增殖及其分化,同时观察增殖细胞表达VEGF及其受体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缺血侧DG的BrdU阳性细胞数在脑缺血后1d开始增加,7d达高峰,28d接近正常水平;BrdU/TuJ1、BrdU/MAP-2阳性双标细胞数在脑缺血后14d开始增加,28d达高峰;BrdU/GFAP阳性双标细胞数则无明显变化;增殖的BrdU阳性细胞同时表达VEGF及其受体FLK-1。结论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可激活DG自体NPCs原位增殖、分化,增殖的细胞同时表达VEGF及其受体可能是脑缺血后神经发生增强的调节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 海马齿状回 神经发生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细胞增殖
下载PDF
Ⅰ型糖尿病脑病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以及海马齿状回细胞凋亡和Bax与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 被引量:1
12
作者 玉洪荣 王薇 +3 位作者 郭灵 张芳 蓝玲 白鹭 《解剖学研究》 CAS 2009年第3期161-164,F0004,共5页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脑病海马齿状回细胞凋亡、Bax与Bcl-2蛋白表达、空间学习记忆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溶于柠檬酸缓冲液)建立1型糖尿病脑病模型大鼠,通过腹腔注射柠檬酸缓冲液建立载体模型大鼠。应用Morris水迷宫... 目的探讨1型糖尿病脑病海马齿状回细胞凋亡、Bax与Bcl-2蛋白表达、空间学习记忆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溶于柠檬酸缓冲液)建立1型糖尿病脑病模型大鼠,通过腹腔注射柠檬酸缓冲液建立载体模型大鼠。应用Morris水迷宫、TUNEL技术、Bax与Bcl-2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区(SGZ)、颗粒细胞层(GCL)的Bax、Bcl-2、TUNEL阳性细胞和空间学习记忆的变化。结果糖尿病脑病组大鼠的SGZ、GCL的Bax阳性细胞数、TUNEL阳性细胞数、水迷宫的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均明显高于载体模型组或正常对照组大鼠的对应指标(P<0.01);而糖尿病脑病组大鼠的Bcl-2阳性细胞数则明显低于载体模型组或正常对照组大鼠(P<0.01),但以上各组3类阳性细胞的形态和分布却均无明显差异。结论体内长期缺乏胰岛素可打破凋亡基因Bax与抗凋亡基因Bcl-2的蛋白表达水平之间原有的正常动态平衡状态,致使海马齿状回的细胞倾向于多发生细胞凋亡事件,这可能是引发1型糖尿病脑病神经发生障碍及空间学习记忆异常的一个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脑病 学习记忆 细胞凋亡 BAX Bcl-2 神经发生 齿状回 海马 大鼠
下载PDF
亚低温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损伤后神经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阵 陈信 +2 位作者 武玉猛 王文辉 彭万胜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11期1326-1329,共4页
目的探究亚低温治疗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IBD)损伤后神经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7日龄大鼠4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HIBD组和亚低温干预组,每组各15只。对照组为假手术组,即分离左颈总动脉但不结扎,HIBD组分离左颈总动脉并予以... 目的探究亚低温治疗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病(HIBD)损伤后神经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将7日龄大鼠4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HIBD组和亚低温干预组,每组各15只。对照组为假手术组,即分离左颈总动脉但不结扎,HIBD组分离左颈总动脉并予以结扎,亚低温干预组在左颈总动脉结扎基础上联合亚低温治疗。其中对照组及HIBD组保持肛温36℃~37℃,亚低温组保持肛温32℃~33℃。三组大鼠自10日龄开始均连续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用于标记新生细胞。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海马齿状回颗粒下层BrdU和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表达情况,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计数三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单位面积神经细胞数并加以比较。结果亚低温干预组BrdU阳性细胞表达明显高于HIBD组,但仍低于对照组(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干预组活化Caspase-3表达明显低于HIBD组,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低温组海马齿状回单位面积神经细胞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明显高于HI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大鼠实验开始前体重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取脑组织前对照组体重明显重于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亚低温组与HIBD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亚低温对大鼠HIBD的海马区神经细胞的增生起促进作用,并减轻其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海马齿状回 缺氧缺血性脑病 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 活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下载PDF
NDRG2通过Hes1参与癫痫发作后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发生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霞 金芃芃 +5 位作者 侯双兴 涂志兰 储新娟 杨丹 周杭 张志鹏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20年第1期28-32,共5页
目的探讨N-Myc下游调节基因2(N-Myc downstream regulated gene 2,NDRG2)与癫痫发作后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关系。方法 C57BL/6小鼠20只,随机分为癫痫组和对照组,每组又分为癫痫造模后1和7 d两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通过蛋白免疫印迹... 目的探讨N-Myc下游调节基因2(N-Myc downstream regulated gene 2,NDRG2)与癫痫发作后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关系。方法 C57BL/6小鼠20只,随机分为癫痫组和对照组,每组又分为癫痫造模后1和7 d两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癫痫后海马齿状回NDRG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和mRNA相对表达水平变化;使用双皮质素(DCX)染色标记未成熟神经元,神经巢蛋白(Nestin)标记神经干细胞,神经核蛋白(NeuN)标记成熟神经元,观察NDRG2对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增殖影响;采用RT-PCR检测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hairy and enhancer of split 1,Hes 1)、NDRG2 mRNA相对表达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观察NDRG2参与癫痫发作后神经发生的可能机制。结果癫痫组与对照组比较,DCX、Nestin、NeuN、Hes1、NDRG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在1和7 d这2个时间点有显著性增高,并随时间逐渐递增。结论癫痫发作后海马NDRG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增高,与癫痫发作后海马齿状回的神经细胞增值时间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NDRG2可能参与癫痫发作后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发生过程;同时发现海马NDRG2表达增加和Hes1分子表达增加具有相关性,故推测NDRG2可能通过Hes1参与癫痫发作后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神经发生 N-Mcy下游调节基因2 齿状回海马 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
原文传递
成人海马内Nestin免疫阳性细胞的分布 被引量:1
15
作者 顾怀宇 姚志彬 袁群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8-172,T033,共6页
为探讨成人海马内 Nestin免疫阳性细胞的分布 ,本实验采用 331B、10 C2、Rat40 1、NSE、GFAP、Vimentin抗体对成人海马了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 ,海马内 Nestin免疫阳性细胞可分为三类 :一类细胞位于门区及齿状回颗粒下层 ,胞... 为探讨成人海马内 Nestin免疫阳性细胞的分布 ,本实验采用 331B、10 C2、Rat40 1、NSE、GFAP、Vimentin抗体对成人海马了进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 ,海马内 Nestin免疫阳性细胞可分为三类 :一类细胞位于门区及齿状回颗粒下层 ,胞体为卵圆形 ,无突起 ,胞浆深染 ,此类细胞不与 NSE呈交叉反应 ;第二类细胞也位于门区及齿状回颗粒下层 ,胞体较小发出少量放射状突起 ,与 GFAP及 Vimentin抗体无交叉反应 ,在海马裂及海马伞中也存在少量的此类神经细胞 ;第三类为 Nestin免疫阳性细胞 ,体积较大 ,形态与星形胶质细胞相似 ,并分别位于齿状回分子层及颗粒层 ,其突起常常跨越齿状回颗粒细胞层。Nestin免疫阳性神经细胞不被 GF AP抗体标记。成人海马内未见 Vimentin免疫阳性细胞。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 海马 Nestin免疫阳性细胞 分布 神经前体细胞 巢蛋白 GFAP 免疫细胞化学 齿状回
下载PDF
钙黏蛋白8在新生Reeler小鼠大脑视觉皮层及海马齿状回中的表达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聪睿 王小引 侯典云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10年第5期456-459,共4页
目的分析钙黏蛋白(Cadherin)8在新生野生型小鼠和Reeler小鼠大脑视觉皮层及海马齿状回中的表达变化,探讨Cadherin 8与Reelin蛋白之间可能的联系。方法实验动物共分2组,观察组为新生Reeler小鼠,对照组为新生野生型小鼠,Thionin染色和原... 目的分析钙黏蛋白(Cadherin)8在新生野生型小鼠和Reeler小鼠大脑视觉皮层及海马齿状回中的表达变化,探讨Cadherin 8与Reelin蛋白之间可能的联系。方法实验动物共分2组,观察组为新生Reeler小鼠,对照组为新生野生型小鼠,Thionin染色和原位杂交法显示2组小鼠大脑视觉皮层与海马中的组织形态及Cadherin 8 mRNA的分布情况。结果对照组小鼠海马区由海马本部(CA1-CA3)和齿状回的双C型勾连结构组成,Cadherin 8 mRNA主要表达在大脑视觉皮层和海马中,在视觉皮层中表达呈明显分层现象;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小鼠大脑视觉皮层细胞分层消失、海马本部和齿状回形态变化显著,Cadherin 8 mRNA在大脑视觉皮层中的表达分散且减弱,但在海马齿状回中的表达却明显增加。结论 Reeler小鼠大脑视觉皮层及海马齿状回中Cadherin 8的表达随相应组织结构的形态改变而变化,Cadherin8的表达和定位与Reelin的功能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黏蛋白8 Reeler小鼠 视觉皮层 海马齿状回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先天性EDNRB基因缺陷对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增殖的影响
17
作者 谢聃 宋赞民 李继梅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7年第2期114-117,共4页
目的选取先天性EDNRB基因缺陷大鼠,通过与野生型及杂合子大鼠相比较,探讨先天性内皮素受体B(EDNRB)缺陷对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EDNRB基因缺陷大鼠模型,将新生大鼠在出生后2天时对其进行RTQ-PCR基因检测,并根据检测结... 目的选取先天性EDNRB基因缺陷大鼠,通过与野生型及杂合子大鼠相比较,探讨先天性内皮素受体B(EDNRB)缺陷对大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EDNRB基因缺陷大鼠模型,将新生大鼠在出生后2天时对其进行RTQ-PCR基因检测,并根据检测结果分为杂合子组(+/sl)纯合子组(sl/sl)及野生组(+/+);所有幼鼠组在出生后第2天行经磷酸缓冲盐溶液心脏灌注后取脑组织标本,注射Brdu后2 h行心脏灌注取脑组织。将脑组织标本固定后冰冻切片,对切片后的脑组织选取海马进行Brdu染色,并在镜下观察增殖细胞数,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EDNRB基因缺陷组海马CA1区、CA3区及齿状回的神经细胞增殖较杂合子组及野生基因组明显减少(P<0.01)。结论EDNRB基因缺陷的大鼠,与杂合子及野生鼠相比,其脑组织海马CA1、CA3区及齿状回均发现新生细胞增殖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先天性内皮素受体B缺陷 齿状回 海马 细胞增殖 先天性巨结肠症
下载PDF
Effects of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on neurogenesis in the hippocampal dentate gyrus and on spatial memory of adult rats
18
作者 Sun-Hwa Lee Byung-soo Ahn +7 位作者 Bong-soo Lim Seong-Kyu Kim Sam-Ki Kim Dae-Il Lee Sung-Rae Cho Deok-Gon Kim Jae-Bok Han Byung-Il Min 《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27期2085-2093,共9页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ethanol extracted Scutellaria baicalensis(EESB) on spatial memory function and neurogenesis in the hippocampal dentate gyrus.Adult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orally administered 50,100,o... W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ethanol extracted Scutellaria baicalensis(EESB) on spatial memory function and neurogenesis in the hippocampal dentate gyrus.Adult Sprague-Dawley rats were orally administered 50,100,or 200 mg/kg of EESB for 6 successive days.The radial-arm maze test showed that 200 mg/kg of EESB improved the spatial memory of adult rats.Confocal microscopy results showed that 100 mg/kg of EESB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bromodeoxyuridine(BrdU)-and neuron-specific nuclear protein-positive cells in the granular cell layer,and that 100 and 200 mg/kg of EESB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BrdU-/neuron-specific nuclear protein-positive cells in the sub-granular zone.200 mg/kg of EESB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BrdU-/glial fibrillary acid protein-positive cells in the subgranular zone.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EESB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neurogenesis in the hippocampal dentate gyrus and improve spatial memory 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neurogenesis dentate gyrus hippocampus bromodeoxyuridine neuron-specific nuclear protein 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neural regener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