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意思表示理论中的沉默与拟制 被引量:25
1
作者 杨代雄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5-171,共17页
法律规定在特定情形中沉默发生与意思表示等同的效果,此项沉默可能构成拟制表示,但更为常见的是构成可推断(默示)意思表示。前者不适用意思表示相关规则,后者适用。除了法定和约定沉默构成意思表示之外,基于诚信原则、信赖原则和交易习... 法律规定在特定情形中沉默发生与意思表示等同的效果,此项沉默可能构成拟制表示,但更为常见的是构成可推断(默示)意思表示。前者不适用意思表示相关规则,后者适用。除了法定和约定沉默构成意思表示之外,基于诚信原则、信赖原则和交易习惯,在若干例外情形中也可以使沉默构成可推断意思表示,当然,应当谨慎认定。关于作为沉默之基础的事实的错误可以导致沉默意思表示可撤销,关于沉默之意义的推断性错误未必导致沉默意思表示可撤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默 默示 拟制表示 意思表示 意思瑕疵
原文传递
意思表示的解释规则论 被引量:27
2
作者 崔建远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1-98,共8页
《民法总则草案》设计的意思表示解释规则,可圈可点,但也有需要完善之处。解释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也要同时顾及表意人,应区分相对人为特定人与相对人为不特定的多数人的情形而设置有所差异的解释规则,视意思表示的不同类型而分别确定以&... 《民法总则草案》设计的意思表示解释规则,可圈可点,但也有需要完善之处。解释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也要同时顾及表意人,应区分相对人为特定人与相对人为不特定的多数人的情形而设置有所差异的解释规则,视意思表示的不同类型而分别确定以"主观"意义为准还是以"客观"意义为准,视格式条款与普通条款的不同而设计有所区别的规则。应增设以法律的任意性规范、可推断的意思表示、补充(性)解释的解释规则以及沉默表示着何种意思的解释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总则 意思表示 解释规则 类型化
原文传递
关联交易本质论反思及其重塑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道远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2-110,共9页
关联交易是现代社会中一个日趋常见而又愈益复杂的经济现象,其本质在于它背离合同的意思表示一致规则,是仅仅体现当事人一方的意志和利益的交易行为。关联交易本身是中性的,不具有当然的非法性,因为关联交易作为当下的一种十分常见的经... 关联交易是现代社会中一个日趋常见而又愈益复杂的经济现象,其本质在于它背离合同的意思表示一致规则,是仅仅体现当事人一方的意志和利益的交易行为。关联交易本身是中性的,不具有当然的非法性,因为关联交易作为当下的一种十分常见的经济现象,有其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其中有佐证的观点认为可以节省交易成本,提高企业效率。准确认识关联交易的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公司法要建立完善而富有体系性的关联交易制度,核心的制度是要建立对关联交易判断的公平性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确立司法最终判断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联交易 意思表示 意志 中性 公平性 司法判断
原文传递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欺诈行为”的认定 被引量:23
4
作者 肖斌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0-88,共9页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存在经营者的欺诈行为,消费者就有权请求惩罚性赔偿。但如何认定欺诈行为?首先,应当认识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欺诈行为的特殊性,作为适用惩罚性赔偿的必要条件,迥异于传统民法中的欺诈;其次,在传统路径&q...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存在经营者的欺诈行为,消费者就有权请求惩罚性赔偿。但如何认定欺诈行为?首先,应当认识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欺诈行为的特殊性,作为适用惩罚性赔偿的必要条件,迥异于传统民法中的欺诈;其次,在传统路径"概括加列举"的基础上,既要概括性地界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欺诈行为,又要与时俱进地增加列举;最后,在实践中还应当正确地区分欺诈表述和正常的广告用语,以划定惩罚性赔偿适用的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者权益 欺诈行为 意思表示 区分 惩罚性赔偿
原文传递
意思表示中的意思与意义 重新认识意思表示概念 被引量:17
5
作者 杨代雄 《中外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1-142,共22页
古典意思表示概念把意思放在核心位置。19世纪末期以来,意思的地位逐步下降。继效果意思之后,表示意识也被通说排除在意思表示构成要件之外。行为意思否定说尽管目前还只是少数说,但在结论上值得赞同。意思表示的构成归根结底是表示意... 古典意思表示概念把意思放在核心位置。19世纪末期以来,意思的地位逐步下降。继效果意思之后,表示意识也被通说排除在意思表示构成要件之外。行为意思否定说尽管目前还只是少数说,但在结论上值得赞同。意思表示的构成归根结底是表示意义的归责问题。欠缺行为意思和表示意识时,如果表意人有过失,仍可以成立意思表示。但这只是表示意义的初步归责。如果意思表示发生终局性效力,则是表示意义的最终归责。此时,所发生的法律效果仍然是意定的,因为意定性应当理解为依表意符号的效果意义而不是依表意人的真实意思或依法律规则决定法律行为的具体效果。意思表示在本质上是具备特定效果意义的表示。效果意义与效果意思可能重合,也可能相悖。重合与否,只影响效果意义的最终归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思表示 表示意识 行为意思 意义 法律行为
原文传递
从《民法总则》第143条评我国法律行为规范体系的缺失 被引量:17
6
作者 李永军 《比较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5-69,共15页
本文之目的在于从《民法总则》第143条入手来评价我国民法上的法律行为规范体系。"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在我国法上作为控制法律行为生效的要件之外,"意思能力"是否应该从"行为能力"中分出作为控制... 本文之目的在于从《民法总则》第143条入手来评价我国民法上的法律行为规范体系。"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在我国法上作为控制法律行为生效的要件之外,"意思能力"是否应该从"行为能力"中分出作为控制意思表示效力的要件从而使法律行为无效?例如,7岁的未成年人如果能够被证明有判断能力,不仅为侵权法上的"责任能力"留出接口,还可以为善意第三人保护、缔约过失责任留出适用空间;"意思表示真实"作为法律行为的控制要件,与整体的法律行为规范相矛盾。从其他规范来看,《民法总则》中的"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的关系在内涵与外延、解释规则、合同解释等方面都存在问题;《民法总则》第43条中使用了"公序良俗"概念,但其与我国民法体系中使用的"社会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概念的关系混乱,例如第143条使用"公序良俗",第185条又使用"社会公共利益",第117条又有"公共利益"。立法上应该用"公序良俗和公共利益"替代"社会公共利益"的概念。在征收制度中,只能用"公共利益"标准,但在限制行为自由方面,如法律行为无效,采用"公序良俗"和"公共利益"标准更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思能力 行为能力 意思表示 法律行为 社会公共利益 公序良俗
原文传递
默示的承诺与意思实现——我国《合同法》第22条与第26条的解释论 被引量:12
7
作者 韩世远 《法律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0-85,共6页
合同可依默示的承诺成立 ,也可依意思实现而成立 ,默示的承诺与意思实现均是由受要约人以行为表达默示的意思 ,然就二者的关系学说上素有争论。对默示的承诺和意思实现进行分析和比较 ,有助于对《合同法》第 2 2条和第 2 6条进行理解和... 合同可依默示的承诺成立 ,也可依意思实现而成立 ,默示的承诺与意思实现均是由受要约人以行为表达默示的意思 ,然就二者的关系学说上素有争论。对默示的承诺和意思实现进行分析和比较 ,有助于对《合同法》第 2 2条和第 2 6条进行理解和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承诺 《合同法》 第22条 第26条 意思表示 "默示的承诺" 意思实现 中国
下载PDF
法律行为无效事由的立法完善 被引量:16
8
作者 朱广新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2-73,共12页
法律行为无效对私人自治构成最严厉的否定,为确保实施法律行为的安定性,法律必须对法律行为基于哪些特定事由而无效作出明确规定。《民法通则》、《合同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法律行为无效事由的规定在立法技术、法律用语、法律逻辑、法... 法律行为无效对私人自治构成最严厉的否定,为确保实施法律行为的安定性,法律必须对法律行为基于哪些特定事由而无效作出明确规定。《民法通则》、《合同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法律行为无效事由的规定在立法技术、法律用语、法律逻辑、法律政策等方面皆存在明显缺陷。民法总则立法应总结《民法通则》、《合同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经验与不足,并吸收其他国家或地区有益的立法,通过整合、修改、废止、补充等立法手段,对法律行为无效的事由作出明确、科学、系统的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无效 民事行为能力 意思表示
下载PDF
民法总则应如何规定法律行为 被引量:12
9
作者 温世扬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6-90,共15页
《民法总则草案》第六章在修正"民事法律行为"定义的同时,应采用"法律行为"这一传统用语。"法律行为"一章的内容结构应为:"一般规定""意思表示""无效和可撤销法律行为"&qu... 《民法总则草案》第六章在修正"民事法律行为"定义的同时,应采用"法律行为"这一传统用语。"法律行为"一章的内容结构应为:"一般规定""意思表示""无效和可撤销法律行为""附条件和附期限法律行为"。《民法总则草案》第113条不具有独立的规范意义,第114条中的"法律规定"应改为"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第115条应表述为"自成立时起具有法律约束力",第118条、第119条应作适当修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法律行为 意思表示 形式 生效
原文传递
论故意非真实意思表示 被引量:8
10
作者 郭平宜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42-146,共5页
民法以确认和保护自由为己任,而其实现的手段是私法自治。法律行为作为私法自治实现的工具,其基本要素意思表示在民法中的作用和位置便更为凸显。意思与表示有时不一致,而表意人故意为之便是其中的一种。在系统分析表意人故意使意思与... 民法以确认和保护自由为己任,而其实现的手段是私法自治。法律行为作为私法自治实现的工具,其基本要素意思表示在民法中的作用和位置便更为凸显。意思与表示有时不一致,而表意人故意为之便是其中的一种。在系统分析表意人故意使意思与表示不一致的各种形态及其在国外的立法例,并将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关于虚伪表示的规定与国外的相关规定相比较后,明确指出我国缺乏就游戏表示、心中保留和隐藏行为等行为类型做出相应规范,在通谋虚伪表示方面的规定也存在一定残缺。因此,就上述立法上的缺陷提出在将来的民法典中应如何进行完善的拙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思表示 戏谑表示 心中保留 通谋虚伪表示 隐藏行为
下载PDF
《合同法》第14条(要约的构成)评注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代雄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77-190,196,共14页
依《合同法》第14条,要约的构成要件可以归结为三个:要约是一项表示;该表示原则上须向特定人作出,例外情形中也可以向不特定多数人作出;该表示包含特定的效果意义。效果意义包含约束意义,依据约束意义的有无可以区分要约与要约邀请、情... 依《合同法》第14条,要约的构成要件可以归结为三个:要约是一项表示;该表示原则上须向特定人作出,例外情形中也可以向不特定多数人作出;该表示包含特定的效果意义。效果意义包含约束意义,依据约束意义的有无可以区分要约与要约邀请、情谊关系中的表示、君子协议中的表示、交易意向、备忘录或草约中的表示。关于要约的成立及其内容,由主张其存在的当事人负担证明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约 要约邀请 情谊行为 意思表示 证明责任
原文传递
论行政行为的先定力 被引量:7
12
作者 毛玮 《行政法学研究》 CSSCI 2005年第3期115-121,共7页
先定力是指法律行为在合法性尚未最终确定时被推定为有效的能力,它是法律行为主义调整方式所必需的程序规则。双方行为必须在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具有先定力,而单方行为只需有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可生效。行政行为的公定力... 先定力是指法律行为在合法性尚未最终确定时被推定为有效的能力,它是法律行为主义调整方式所必需的程序规则。双方行为必须在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具有先定力,而单方行为只需有一方的意思表示即可生效。行政行为的公定力是指行政行为的效力范围及于全社会,而不限于当事人,它和行政行为的推定有效是两个不同法律范畴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政行为 意思表示 公定力 推定有效原则 法律行为 行政法 中国
原文传递
《民法总则》变更权之殇——兼论中国法律发展的自主性问题 被引量:9
13
作者 聂卫锋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2-134,195,共14页
《民法总则》在法律行为效力的规范点上,突然废除了《民法通则》《合同法》创立、演变至今的变更权制度。变更权制度在我国法上存在严重的规范不足,在学术史上变更权也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重视。意思表示瑕疵或法律行为效果失衡使得不同... 《民法总则》在法律行为效力的规范点上,突然废除了《民法通则》《合同法》创立、演变至今的变更权制度。变更权制度在我国法上存在严重的规范不足,在学术史上变更权也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重视。意思表示瑕疵或法律行为效果失衡使得不同的表意人、当事人产生不同的利益诉求,单独的撤销权并不能完全替代实现变更权可以实现的规范目的。变更权在我国法上具有体系正当性,区分救济的差异利益诉求类型从而配置变更权,而非一概废除变更权,才是我国《民法总则》及民法典的正确选择,亦是中国法律发展自主性的应然要求。从立法论角度考虑,在民法典合同编之中应当维持并完善合同法领域的变更权,甚或直接修订《民法总则》的对应规则;从解释论的角度考虑,变更权可以通过司法解释或法教义学的操作,继续存在于纠纷解决的司法实践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更权 撤销权 意思表示 法律行为 利益诉求
原文传递
简论建筑工程承包合同的成立要件 被引量:8
14
作者 孟庆鹏 康世伟 牛大力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17-119,共3页
结合订立合同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论述了认定建筑工程承包合同是否成立应从以下几个要件着手,即:建筑工程承包合同主体是否合格;建筑工程承包合同内容是否符合法;建筑工程承包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建筑工程承包合同合同是否符... 结合订立合同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论述了认定建筑工程承包合同是否成立应从以下几个要件着手,即:建筑工程承包合同主体是否合格;建筑工程承包合同内容是否符合法;建筑工程承包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建筑工程承包合同合同是否符合法定程序;建筑工程承包具体行为是否合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工程承包合同 成立要件 合同效力 合同主体 当事人 合同内容 法定程序
下载PDF
论意思表示的司法解释、方法及其规则 被引量:7
15
作者 王敬礼 《法学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3-130,共8页
意思表示的司法解释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围绕意思表示司法解释的概念、意思表示司法解释的参考因素、意思表示司法解释的方法以及意思表示司法解释需遵循的基本规则展开分析。实现对表意人真实意思的探求需要结合表... 意思表示的司法解释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围绕意思表示司法解释的概念、意思表示司法解释的参考因素、意思表示司法解释的方法以及意思表示司法解释需遵循的基本规则展开分析。实现对表意人真实意思的探求需要结合表意人意思表示时的主观因素、客观因素进行判断。解释者结合相应的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不能自动得出表意人的真实意思,需要运用法律规定的以及在司法实践中探索的解释方法进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思表示 司法解释 参考因素 解释方法 解释规则
原文传递
法律行为的模型预设:意思表示与意思形成的区分与互补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醇 《北方法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0-46,共17页
在既有法律行为理论中,存在意思表示、双层区分和意思形成三种并列的模型预设,但上述任何一种模型在解释我国《民法典》的法律行为规范时均会遇到困难。法律行为既包括仅由单个意思表示组成且仅限于真实表意的表意行为,也包括由复数意... 在既有法律行为理论中,存在意思表示、双层区分和意思形成三种并列的模型预设,但上述任何一种模型在解释我国《民法典》的法律行为规范时均会遇到困难。法律行为既包括仅由单个意思表示组成且仅限于真实表意的表意行为,也包括由复数意思表示组成且通过意思互动而形成新意思的意思形成;如果说表意行为是法律行为中的初阶理性行为,那么意思形成应当是法律行为中的高阶理性行为。私人的自治行为既可能是传达原意,也可能是创设新意,因而上述两种模型的区分与互补(区分互补模型),应当是法律行为理论与制度的正确模型预设。法律行为理论应当将上述理念贯彻于其成立要件之中,并运用“成立要件+效力瑕疵事由”范式构建其有效要件,从而将我国《民法典》的法律行为规范理解为“多元成立要件—多元有效要件—共性效力瑕疵事由—特别效力瑕疵事由”的递进式规范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行为 意思表示 意思形成 双层区分 区分互补模型
原文传递
父母为子女购房出资纠纷的解决路径探析
17
作者 许莉 金钰婧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34-42,共9页
针对因父母为子女婚后购房出资作为夫妻共有财产而可能产生的利益失衡问题,司法实务中主要有“出资不明视为借贷”“无赠与双方意思视为确定归一方”以及“出资不明为共有但离婚时酌情考虑出资”等变通解决路径。多种路径可以解决个案... 针对因父母为子女婚后购房出资作为夫妻共有财产而可能产生的利益失衡问题,司法实务中主要有“出资不明视为借贷”“无赠与双方意思视为确定归一方”以及“出资不明为共有但离婚时酌情考虑出资”等变通解决路径。多种路径可以解决个案利益失衡问题,但也导致了此类纠纷法律定性和法律适用的混乱状态。比较而言,“视为借贷”与出资行为的真实意思不符;“无赠与双方意思视为确定归一方”与立法本意存在偏差。现行法下更为合理的解决路径应是:在遵循“未指明一方即归于共有”规则的前提下,引入“公平分割”理念,在离婚财产分割时考虑财产来源以保护出资方的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父母出资纠纷 意思表示 法定财产制 公平分割理念
下载PDF
《民法典》第137条第2款第2、3句评注
18
作者 胡逸群 《法大法律评论》 2024年第1期175-187,共13页
从文义上来看,《民法典》第137条第2款第2句第1分句并非对本款第1句到达标准的具体化,而是特别规定。本款第2、3句采用了“指定/未指定特定系统”的立法模式,对于“数据电文”“指定系统”等来自相关示范法、公约的术语的解释可以参考... 从文义上来看,《民法典》第137条第2款第2句第1分句并非对本款第1句到达标准的具体化,而是特别规定。本款第2、3句采用了“指定/未指定特定系统”的立法模式,对于“数据电文”“指定系统”等来自相关示范法、公约的术语的解释可以参考其规则、说明与判例。但考虑到相关国际示范法、公约与本款第2、3句的实质性区别,在生效时间的认定上,仍须立足于我国民法体系下的基本原理。本款第2句第1分句应被目的性限缩为相对人指定了特定系统时,该数据电文进入指定系统并通常可被相对人知悉时生效。若相对人指定了特定系统但数据电文进入了非相对人所指定的系统,适用本款第1句,以相对人实际知道时为生效时间。若数据电文未进入相对人指定的系统,须区分原因存在表意人侧或相对人侧处理。不论相对人是否指定了特定系统,若相对人实际知道时间早于通常可期待其知道的时间,以实际知道时间为准认定生效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电文 意思表示 到达 《民法典》第137条第2款第2、3句
下载PDF
论信用证之法律性质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丽娜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16-22,共7页
关于信用证之法律性质问题,各国学者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如合同说、特殊商行为说、自成一体的惯例制度说,等等。以上各种学说,无论哪种都无法全面、恰当地解释信用证之法律性质,如一般的合同说无法找到有效的承诺、特殊商行为说存在... 关于信用证之法律性质问题,各国学者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如合同说、特殊商行为说、自成一体的惯例制度说,等等。以上各种学说,无论哪种都无法全面、恰当地解释信用证之法律性质,如一般的合同说无法找到有效的承诺、特殊商行为说存在逻辑上的问题、自成一体的惯例制度说又显得相当笼统模糊。故文章基于对意思表示方式的认识,提出了区别于一般合同说的“新合同说”,认为信用证法律关系仍属合同性质,也存在有效的要约和承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行为 法律性质 合同 信用证 意思表示 要约 承诺 制度 惯例 问题
下载PDF
论许可侵权的构成要件
20
作者 杨馥宇 《电子知识产权》 2023年第4期78-88,共11页
作为英美法系一项历史悠久的制度,许可侵权的含义及构成要件均存在争议。在我国借鉴许可侵权制度时,应从直接侵权的视角对其构成要件进行考察,此时,其构成要件体现为三个方面:被许可行为受专有权利控制、许可人具有许可利用作品的外观... 作为英美法系一项历史悠久的制度,许可侵权的含义及构成要件均存在争议。在我国借鉴许可侵权制度时,应从直接侵权的视角对其构成要件进行考察,此时,其构成要件体现为三个方面:被许可行为受专有权利控制、许可人具有许可利用作品的外观、许可人具有许可的意思表示。引入三个构成要件可以解决我国司法实践中的问题,能够对现有法律规则起到兜底补充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可侵权 直接侵权 专有权利 意思表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