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林兰香》中的死亡叙事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捷鹏 《石家庄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1期101-108,共8页
清代长篇世情小说《林兰香》中有多处死亡叙事,这些死亡叙事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据布局来看,死亡叙事多发生在下半部分,焦点人物正是小说主人公燕梦卿。在作用方面,死亡叙事在刻画人物形象、丰富审美意蕴、增强文化蕴含等方面起到了... 清代长篇世情小说《林兰香》中有多处死亡叙事,这些死亡叙事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据布局来看,死亡叙事多发生在下半部分,焦点人物正是小说主人公燕梦卿。在作用方面,死亡叙事在刻画人物形象、丰富审美意蕴、增强文化蕴含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林兰香》在世情小说中非常独特,有着突出的感伤色彩,这也得益于小说中的死亡叙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兰香》 死亡叙事 世情小说 特点 感伤色彩
下载PDF
历史视野中的死亡叙事——十七年文学宏大叙事中的死亡话语及其审美意境 被引量:4
2
作者 施津菊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3年第4期54-60,共7页
十七年文学宏大叙事的小说创作 ,贯穿着当时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史观 ,体现在文本中的死亡事件及其思想意义与审美意境 ,均是从历史应有的高度、深度和广度表现历史固有的广阔性。所以 ,阶级压迫下的苦难之死与反抗的... 十七年文学宏大叙事的小说创作 ,贯穿着当时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史观 ,体现在文本中的死亡事件及其思想意义与审美意境 ,均是从历史应有的高度、深度和广度表现历史固有的广阔性。所以 ,阶级压迫下的苦难之死与反抗的复仇是在历史意识观照下的叙事策略 ;“为人民利益而死”成为重构历史记忆和确立社会认同所必须的意义赋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记忆 死亡叙事 认同 小说创作 文学
下载PDF
论《死亡间歇》死亡叙事中爱的言说
3
作者 王雨 程晓迪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1期113-116,共4页
《死亡间歇》是葡萄牙文学家萨拉马戈的后期代表作。小说以“死亡间歇”的设定展开叙事,前三分之二叙述了死亡中止后的末日图景,后三分之一则描绘了“死亡”女士与大提琴手相爱的故事。小说通过客观叙述政府、“黑手黨”和个体家庭三方... 《死亡间歇》是葡萄牙文学家萨拉马戈的后期代表作。小说以“死亡间歇”的设定展开叙事,前三分之二叙述了死亡中止后的末日图景,后三分之一则描绘了“死亡”女士与大提琴手相爱的故事。小说通过客观叙述政府、“黑手黨”和个体家庭三方共同制造的非正常死亡事件,展现人性罪恶的暴露和以爱建构的伦理道德被消解的全过程;又以双重叙述视角叙说“死亡”与大提琴手相爱过程中的形象转变,凸显爱和美的塑造力量。透过死亡叙事,萨拉马戈传达出以抗争、热爱、悲悯的姿态直面死亡的精神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泽·萨拉马戈 死亡间歇 死亡叙事 希望 重塑
下载PDF
灵性认知:宗教叙事向文学叙事的易帜——由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开启灵性空间 被引量:4
4
作者 王一方 《医学与哲学》 2019年第19期1-4,共4页
叙事医学开启生命书写的新理念,死亡叙事可望丰富灵性空间的意象。为此,我们需要告别传统的宗教叙事,借助于中外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死亡叙事的诠释,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到中国当代作家莫言、贾平凹、韩少功、余华、扎西达瓦的... 叙事医学开启生命书写的新理念,死亡叙事可望丰富灵性空间的意象。为此,我们需要告别传统的宗教叙事,借助于中外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死亡叙事的诠释,从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到中国当代作家莫言、贾平凹、韩少功、余华、扎西达瓦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实践,以及医学与文学双栖作家的跨界写作,开拓出灵性认知的新空间、灵性抚慰的新工具、灵性照顾的新语境,为临床死亡提供更多的诗化、羽化之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叙事 灵性 魔幻现实主义 文学
下载PDF
《尼山萨满》的死亡叙事与善恶报应观
5
作者 李佳琦 《满语研究》 2023年第2期76-81,共6页
《尼山萨满传》是尼山萨满传说满文影印、译注、口承版本的汇编。它以一位少年之死为核心,讲述尼山萨满寻阴招魂复活少年的故事。《尼山萨满》的死亡叙事展现了萨满文化在尊重自然常识的基础上,秉持着善恶有报以及真善美统一的朴素道德... 《尼山萨满传》是尼山萨满传说满文影印、译注、口承版本的汇编。它以一位少年之死为核心,讲述尼山萨满寻阴招魂复活少年的故事。《尼山萨满》的死亡叙事展现了萨满文化在尊重自然常识的基础上,秉持着善恶有报以及真善美统一的朴素道德观,呈现出自然情感与道德观念的天然融合。在善恶报应观上,《尼山萨满》并非将因果链条与善恶报应直接简单地对应。少年之死、萨满丈夫永世不得投生后诬告萨满成功,以及尼山萨满本人的死亡,是对善恶因果报应原则的三次打破。而在三次死亡发生后,萨满为复活少年寻阴招魂、主动施法普济世人,以及民众为萨满请愿传承萨满文化,这表现得是人们对善恶因果报应原则的三次主动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山萨满》 死亡叙事 道德观
下载PDF
从死亡叙事视角看毛姆《面纱》中的道家生死观
6
作者 郭雨晨 《蚌埠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27-31,共5页
从死亡叙事的视角,以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小说《面纱》为对象,探讨毛姆以死亡为背景,通过大量的死亡叙事所构建出的书中人物不同的生死观。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生死观的分析,揭示毛姆受道家生死观中“生死必然”“生死... 从死亡叙事的视角,以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小说《面纱》为对象,探讨毛姆以死亡为背景,通过大量的死亡叙事所构建出的书中人物不同的生死观。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生死观的分析,揭示毛姆受道家生死观中“生死必然”“生死一体”“向死而生”等观念的影响,说明毛姆对“道”的诠释,对“得道即永生”的理解,引发人们对生命的关怀,对人性的探讨和对爱与救赎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姆 《面纱》 死亡叙事 道家
下载PDF
死亡叙事与现代长篇小说的结构问题 被引量:3
7
作者 徐勇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4-81,共8页
现代以来的长篇小说写作中,死亡叙事所提出的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命题,即人学命题的认识论、死亡作为一个事件的本体论和作为个体的死亡与世界的关系命题。现代性通过把死亡叙事寓于长篇小说的开端和结尾,及其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内在... 现代以来的长篇小说写作中,死亡叙事所提出的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命题,即人学命题的认识论、死亡作为一个事件的本体论和作为个体的死亡与世界的关系命题。现代性通过把死亡叙事寓于长篇小说的开端和结尾,及其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内在结构之中,而使得死亡事件成为具有内在安慰力量的话语实践。因此可以说,死亡叙事是长篇小说的内在生命的重要体现。长篇小说有必要还原死亡叙事的多重性内涵,而不是相反,即把死亡叙事仅仅视为神话或看作矛盾无法解决时的权宜之计。现代性的死亡叙事中,死亡作为过程和中间物的意义正在于其内涵的复杂多义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叙事 长篇小说 现代性
下载PDF
“第六代电影”中死亡叙事的特异性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李正光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4期59-62,共4页
第六代电影人不再把死亡当作宏大叙事的一个载体,而是对死亡现象有了更多的思辨,并且在对其的审美表现上进行了更深层寓意的编码。除了对死亡意义进行后现代式的解构外,更多地致力于死亡意象的虚构、营造与假定,由此打通死亡叙事与美学... 第六代电影人不再把死亡当作宏大叙事的一个载体,而是对死亡现象有了更多的思辨,并且在对其的审美表现上进行了更深层寓意的编码。除了对死亡意义进行后现代式的解构外,更多地致力于死亡意象的虚构、营造与假定,由此打通死亡叙事与美学的通道,在审美层面拓展死亡的表现空间,表达对当下的生存体验和生存之思,并通过对死亡的想像性超越,表现出一种对生命的救赎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六代电影 死亡叙事 镜像 救赎
下载PDF
“死亡”:生机勃勃的生命意志——余华小说中的死亡叙述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张丽军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33-138,共6页
余华的小说对普通人的生存状况给予极大的关注。这种关注来源于其内心的死亡情结,具体表现为前死亡叙述、死亡叙述和后死亡叙述。死亡叙述深层包含的是余华强烈的生命意志:渴望无畏、无惧、自由、诗意地生存。分析贯通余华小说死亡叙述... 余华的小说对普通人的生存状况给予极大的关注。这种关注来源于其内心的死亡情结,具体表现为前死亡叙述、死亡叙述和后死亡叙述。死亡叙述深层包含的是余华强烈的生命意志:渴望无畏、无惧、自由、诗意地生存。分析贯通余华小说死亡叙述的前后演变及其内在精神内核是本文的主旨归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死亡情结 死亡叙述
下载PDF
女性视阈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小说中的死亡叙事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杜洪晴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96-101,共6页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一直在其小说作品中表现出对"死亡"的关注与思考。通过运用各种死亡意象变形,渲染黑色幽默的死亡氛围,探索女性的死亡言说和死亡书写,阿特伍德在其多部小说中编织出纵横捭阖的庞大死亡叙事,其目的不仅...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一直在其小说作品中表现出对"死亡"的关注与思考。通过运用各种死亡意象变形,渲染黑色幽默的死亡氛围,探索女性的死亡言说和死亡书写,阿特伍德在其多部小说中编织出纵横捭阖的庞大死亡叙事,其目的不仅仅是启发读者对死亡问题本身的思考,而是引领人们对生命价值、道德意义的深度关怀。阿特伍德笔下的女性们通过感受死亡、体验死亡,获得与死者协商的机会,完成了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人生逆袭,体现出阿特伍德对女性的生存状态、自我追求、命运轨迹的人文主义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小说 女性 死亡叙事
下载PDF
罗隐秀才传说的叙事 被引量:1
11
作者 罗帆 《艺术与民俗》 2022年第1期68-74,共7页
广泛流传于中国南方地区的罗隐秀才传说,大多围绕“乞丐骨圣旨口”这一标志性特点展开。该特点是罗隐之死的叙事驱动设置,一语成谶的“圣旨口”成为他死亡的直接原因。《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县卷本共有29则罗隐之死传说,情节大致... 广泛流传于中国南方地区的罗隐秀才传说,大多围绕“乞丐骨圣旨口”这一标志性特点展开。该特点是罗隐之死的叙事驱动设置,一语成谶的“圣旨口”成为他死亡的直接原因。《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县卷本共有29则罗隐之死传说,情节大致是罗隐走到山边,说石头会塌落,话语应验,罗隐被压死。罗隐总是死于“圣旨口”,这保证了故事的逻辑性。罗隐秀才传说的叙事方式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直接相关型,只有罗隐一个角色,由他主动说出谶语;另一类是复合相关型,引入其他角色,在与他人共同避雨或休息的罗隐故意说石头(或洞穴)要塌落,话语成真。引入其他角色增加了故事的转折性和丰富性,故文本数量最多,传播最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隐秀才传说 死亡叙事 人物形象 叙事驱动设置
原文传递
基于叙事医学理论的老病死叙事话语探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温颖茜 滴石 《语言战略研究》 2019年第5期58-70,共13页
本文根据叙事医学理论对老病死叙事话语进行分析。老人临床诊断患绝症,意味着其走到了生命历程的末端,老、病、死3个话题被压缩到一个短暂的时间段,无法避免地一起谈论。本文在简要介绍叙事医学理论和汉语死亡词汇知识本体后,将3种谈论... 本文根据叙事医学理论对老病死叙事话语进行分析。老人临床诊断患绝症,意味着其走到了生命历程的末端,老、病、死3个话题被压缩到一个短暂的时间段,无法避免地一起谈论。本文在简要介绍叙事医学理论和汉语死亡词汇知识本体后,将3种谈论死亡的视角作为理论框架,讨论了:(1)近身亲历谈死亡,即绝症患者本人如何谈死亡;(2)远身亲历谈死亡,即患者亲属和医护人员如何谈死亡;(3)亡后谈死亡,即亲属、医护人员、同事、朋友等如何谈死亡。最后简要提及"白喜事"丧礼和悼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医学 死亡词汇本体 老病死模型 谈死亡
下载PDF
论劳伦斯小说的死亡叙事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莉红 《宿州学院学报》 2020年第9期47-50,61,共5页
以叙事理论为基础,以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论为学术资源,以劳伦斯小说为文本分析对象,试图探索劳伦斯小说中的死亡叙事。劳伦斯在小说中通过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自由间接引语的巧妙运用、借用隐喻象征手法等叙事策略,从一系列的死亡意... 以叙事理论为基础,以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理论为学术资源,以劳伦斯小说为文本分析对象,试图探索劳伦斯小说中的死亡叙事。劳伦斯在小说中通过灵活多变的叙述视角、自由间接引语的巧妙运用、借用隐喻象征手法等叙事策略,从一系列的死亡意象隐喻出发,上升到死亡人物群像,从而凸显死亡的叙事功能。运用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探索劳伦斯小说中的死亡叙事,不仅能揭示作品主人公沉重的肉身与虚无的灵魂折射出来的生存困境与心理困惑,还能深入挖掘死亡的社会文化隐喻,给现代文明提供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本能 死亡人物群像 D.H.劳伦斯 死亡叙事
下载PDF
论鲁迅小说的意象与意蕴 被引量:2
14
作者 肖国栋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2期177-181,共5页
鲁迅的小说创作始于对民族生存危机的清醒认知,而这种危机感最深刻集中地沉淀在他关于死亡的叙事之中,并由此展现了死亡施、受双方的复杂形态与关系,反思了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非人性,更反思了启蒙者置身其中的宿命式痛苦及其身份与作用,... 鲁迅的小说创作始于对民族生存危机的清醒认知,而这种危机感最深刻集中地沉淀在他关于死亡的叙事之中,并由此展现了死亡施、受双方的复杂形态与关系,反思了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非人性,更反思了启蒙者置身其中的宿命式痛苦及其身份与作用,从而彰显出死亡叙事的丰富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死亡叙事 狂人意象 看客意象 孤独者意象
下载PDF
司马迁在战争视野中的“死亡叙事” 被引量:2
15
作者 丁万武 王俊杰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32-36,77,共6页
司马迁在战争视野中的死亡叙事是丰富多彩的,它们表现了战争人物面对死亡的众生相。司马迁通过写战争人物的死亡临界而使生命定格,战争人物最后的"亮相"变为永恒的雕塑屹立于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战争人物临死前的自我表白,... 司马迁在战争视野中的死亡叙事是丰富多彩的,它们表现了战争人物面对死亡的众生相。司马迁通过写战争人物的死亡临界而使生命定格,战争人物最后的"亮相"变为永恒的雕塑屹立于民族的集体记忆之中。战争人物临死前的自我表白,包含着丰厚的历史信息和巨大的情感容量。司马迁写的只是瞬间的言行,却以广阔的历史为背景。《史记》死亡叙事中蕴含着司马迁对历史和人性深刻的体悟与感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战争 死亡叙事
下载PDF
论中国当代小说死亡叙事的相对主义价值倾向与限度——以《云中记》和《文城》为中心 被引量:1
16
作者 钟良鸣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10期9-17,共9页
《云中记》中的阿巴之死和《文城》中的小美之死在本质上都是自戕。二者在文化背景、日常人情、生活逻辑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这与叙事者对于二者之死所持的价值立场形成矛盾冲突,成为值得关注和剔析的文本症候。“万物有灵”论... 《云中记》中的阿巴之死和《文城》中的小美之死在本质上都是自戕。二者在文化背景、日常人情、生活逻辑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这与叙事者对于二者之死所持的价值立场形成矛盾冲突,成为值得关注和剔析的文本症候。“万物有灵”论、“来世”转生观这些“神性浪漫主义”思想让阿巴和小美诗化了死亡,帮助他们克服、超脱了死亡之恶,同时也诗化、浪漫化、神圣化了他们自身的死亡。这种“神性浪漫主义”式的死亡书写所体现出的相对主义生死观,实则是对生命价值的贬低;这样的死亡叙事营构出悲情,但同时也是对悲情得以继续升华为悲剧感的过程的打断,在某种意义上损害了小说的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叙事 “神性浪漫主义”意图 《云中记》 《文城》 限度
下载PDF
论中国古典小说死亡叙事的审美向度 被引量:2
17
作者 臧国书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46-50,共5页
中国古典小说对死亡叙事的审美向度从早期的生命崇高、战斗悲壮、无畏死亡、美在抗争,发展到后期的忠君爱国、孝亲维节、烈烈而死、美在忠孝;多教同融、各担重任、死生有因、美在兴味。古典小说死亡叙事审美向度的发展流变,反映了中华... 中国古典小说对死亡叙事的审美向度从早期的生命崇高、战斗悲壮、无畏死亡、美在抗争,发展到后期的忠君爱国、孝亲维节、烈烈而死、美在忠孝;多教同融、各担重任、死生有因、美在兴味。古典小说死亡叙事审美向度的发展流变,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生命认识、价值定位与哲理追问,其审美特质与传统文化的生命意识紧密相连。古典小说艺术家以死亡叙事为基石,打通不可逾越的生死界限,彰显丰富的生命心理意蕴,鼓舞人们为道义忠孝、人格尊严、真爱友情去抉择生死存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小说 死亡叙事 审美向度
下载PDF
向死而生:论王小波小说的生死观
18
作者 张川平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6期5-12,共8页
王小波小说中的"死亡叙事"在主体建构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以对死亡景观和死刑想象独特的文学呈现、贯穿其间的爱欲与死欲的纠结、对死亡的凝视和深描、对死后世界的想象等,建立起以主体建构为目标和目的的死亡叙事,"... 王小波小说中的"死亡叙事"在主体建构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以对死亡景观和死刑想象独特的文学呈现、贯穿其间的爱欲与死欲的纠结、对死亡的凝视和深描、对死后世界的想象等,建立起以主体建构为目标和目的的死亡叙事,"向死而生"的生死观成为其小说文本的一个重要的哲学支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小波 死亡叙事 向死而生 主体建构 爱欲与死欲
下载PDF
明清长篇世情小说死亡叙事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捷鹏 《职大学报》 2021年第3期18-23,共6页
我国文学作品中的死亡叙事在最近二十年越发引起研究者的重视,现当代的部分作家作品得到了较多的关注,有关明清长篇世情小说死亡叙事的研究,在最近十来年得到陆续展开,从研究现状上看:第一,研究者精力多集中于《金瓶梅》《红楼梦》等名... 我国文学作品中的死亡叙事在最近二十年越发引起研究者的重视,现当代的部分作家作品得到了较多的关注,有关明清长篇世情小说死亡叙事的研究,在最近十来年得到陆续展开,从研究现状上看:第一,研究者精力多集中于《金瓶梅》《红楼梦》等名著之上;第二,部分研究者将目光投向对不同小说之间死亡叙事的比较;第三,出现了一些力求在整体上把握死亡叙事或者死亡现象的研究;第四,部分论文从文化角度进行丧葬研究。目前存在问题主要有:单篇研究较多,集中在少数名著之上,整体系统研究不足,叙事学研究不够深入。接下来拓展方向:扩大考察范围,全面系统地进行研究,立足叙事学角度,旁及其他学科,希望能对当代小说创作起到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世情小说 死亡叙事 综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