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道德”到“自得”——中国哲学本体论主体性维度的存在、展开与完成 被引量:4
1
作者 苟小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1-95,共5页
在以"道德"为核心的中国哲学本体论构建中,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哲学本体论实质上强调"得"的重要性,而"得"的实现完全归于主体自我,这便蕴涵了"自得"的存在。由老子、孔子奠定的"道德... 在以"道德"为核心的中国哲学本体论构建中,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哲学本体论实质上强调"得"的重要性,而"得"的实现完全归于主体自我,这便蕴涵了"自得"的存在。由老子、孔子奠定的"道德"哲学,在庄子、孟子和魏晋玄学、宋代新儒学处,以"自得"为重要组成部分得以全方位展开,最终由明代的陈白沙、王阳明完成了中国哲学本体论由"道德"到"自得"的转化和完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哲学 本体论 主体性 道德 自得
下载PDF
传统道德精神阐释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
2
作者 陈用芳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1期64-68,共5页
"道德"有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但长期以来它的内涵被简化了。在市场经济下,由于工具理性主义横行,道德教育也发生了"异化"。因此,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必须超越工具理性,坚持道德的理想主义维度;批判&... "道德"有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但长期以来它的内涵被简化了。在市场经济下,由于工具理性主义横行,道德教育也发生了"异化"。因此,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必须超越工具理性,坚持道德的理想主义维度;批判"大众文化",在阐释传统中形成新的时代精神;注重内心体验,坚持形上与形下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与德 异化 工具理性批判 形上与形下
下载PDF
一道五德:儒学核心价值观的新表述 被引量:5
3
作者 吴光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43-46,共4页
先秦儒家都将"仁"作为根本之道,或作为比其他价值观念更重要的常德。汉儒受法家"三纲"理论和阴阳家"阳尊阴卑"论思想的影响,将儒学核心价值观定位为"三纲五常",偏离了先秦原儒"仁本礼用&q... 先秦儒家都将"仁"作为根本之道,或作为比其他价值观念更重要的常德。汉儒受法家"三纲"理论和阴阳家"阳尊阴卑"论思想的影响,将儒学核心价值观定位为"三纲五常",偏离了先秦原儒"仁本礼用"的根本精神,但符合历代封建统治者维护纲常伦理、稳定社会秩序的政治需要。当代儒家或主张"去三纲而存五常",或提出"一本五常"论,虽然有其合理性,但混淆了儒学之"道"与"德"的体用关系,因而不是最恰当的概括。当代儒学核心价值观的重塑方向,应当摈弃"三纲"思想,重新确立"仁"的核心、道体地位。而儒学价值观体系中可作为"五常之德"的范畴,应以"义、礼、信、和、敬"最能体现"仁道"的特性。这个新的"一道五德"论,不但从本质上体现了儒学的道德人文精神,而且具有鲜明的现代性与普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道五德 仁道 “义、礼、信、和、敬”五常之德
下载PDF
老子道德思想及其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2
4
作者 刘雅文 郑晓明 《当代教育与文化》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04-108,共5页
老子道德思想是其全部思想的核心,包括“道”和“德”两个范畴。老子的“道”主要是指看不见,却又真实存在的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源,是客观事物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自然天性和客观规律,“道法自然”揭示了“道”的本质所在。老子的“... 老子道德思想是其全部思想的核心,包括“道”和“德”两个范畴。老子的“道”主要是指看不见,却又真实存在的世间万事万物的本源,是客观事物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自然天性和客观规律,“道法自然”揭示了“道”的本质所在。老子的“德”即“得也”,他认为无所得才是真正有德。老子的“有德”指的是“善”与“信”、“慈”与“俭”、“弱”与“不争”。老子的道德思想对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诸多启示:“道法自然”强调的是尊重自然规律,不以人为的力量去改变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所主张的是榜样的力量、以身作责和自我修养;应当注重道德修养的层次,应该从最基础自我道德修养做起;“抱怨以德”所追求的是更高层次的道德修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道德思想 思想道德教育 启示
下载PDF
新兴的高程度表达式“A(到/得)哭(了)”考察 被引量:2
5
作者 张雪梅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6期136-141,共6页
"A(到/得)哭(了)"是近年来网络流行的一种新兴的高程度表达方式。可分为粘合式"A哭(了)"和组合式"A到/得哭",该格式主要作谓语,有时作定语。从共时角度看,"哭"已经由结果补语虚化为程度补语。... "A(到/得)哭(了)"是近年来网络流行的一种新兴的高程度表达方式。可分为粘合式"A哭(了)"和组合式"A到/得哭",该格式主要作谓语,有时作定语。从共时角度看,"哭"已经由结果补语虚化为程度补语。该格式在表义上具有形象性和主观性的特征。"哭"语义的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语义的异态性特征是其演变为高程度义的基础;随着述语的泛化,"哭"吸收了整个述补结构所包含的"至极"的意义,失去了作为动词原有的某些特征,从而演变为程度补语。从认知上看,这一过程是在转喻的认知机制的作用下从结果域到程度域的投射。此外年轻人陌生化表达的创新意愿也是该格式发展出程度义的重要因素。"哭"的语义演变与当下一系列表高程度义的词语或结构的产生存在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哭(了)” “A到/得哭” 程度 新兴
下载PDF
教师专业伦理规范探索 被引量:2
6
作者 高宇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8-50,共3页
教师专业伦理规范是教育教学中教师道德的发展和行为规范,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道德标准。当前,需完善教师生存与发展的道德性价值。道指客观真理的存在,道表现为行,德表现为意,行与意不能分开,师道与师德合力形成了教师专业伦理的重要... 教师专业伦理规范是教育教学中教师道德的发展和行为规范,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道德标准。当前,需完善教师生存与发展的道德性价值。道指客观真理的存在,道表现为行,德表现为意,行与意不能分开,师道与师德合力形成了教师专业伦理的重要内容。教师专业伦理通过制度规范教师的行为,促进教师道德品质的伦理性提升。同时,对教师专业伦理制度进行实时调整与修改,也会使教师专业品质随着教师专业伦理制度的完善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伦理规范 师道与师德 伦理制度
下载PDF
唐君毅文化哲学的世界视野与圆融思想
7
作者 梅岚 《理论与现代化》 CSSCI 2016年第3期53-59,共7页
唐君毅作为当代新儒家巨擘,其文化哲学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方面,他以"十字架"之说区别中西文化精神各具特色的精神气质,强调中西文化之"不同"。但另一方面,他提出"道德理性"是文化的本源,中西文化是"... 唐君毅作为当代新儒家巨擘,其文化哲学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方面,他以"十字架"之说区别中西文化精神各具特色的精神气质,强调中西文化之"不同"。但另一方面,他提出"道德理性"是文化的本源,中西文化是"道德理性"的两种"发用",由此将中西文化的差异统摄在"道德理性"的观照之下,强调二者的"和而不同"。在贯通中西文化精神的基础之上,他提出"太和世界"的人文理想、"纳方于圆"的文化构想,以期儒家心性学传统的"返本开新"。唐君毅文化哲学的世界视野和圆融思想作为儒家传统面向现代化转化的一个典型范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君毅 文化哲学 道德理性 世界视野 圆融
下载PDF
论中华和文化在“文化强国”战略中的作用
8
作者 吴光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9-15,共7页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举措,是国家发展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和道德危机的需要。在实践"文化强国"战略中,当务之急是要提出一项适合全球化时代需要的文化发...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文化强国"战略目标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举措,是国家发展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和道德危机的需要。在实践"文化强国"战略中,当务之急是要提出一项适合全球化时代需要的文化发展战略,切实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这个新文化战略的根本点,就在于坚持"一元主导,多元和谐;会通古今,兼融中西"的多元和谐文化观。而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根本点在于重塑以"仁"为道、以"义礼智信忠廉和敬"为常德的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和文化 “文化强国”战略 “多元和谐” “一道八德”
下载PDF
《道德经》中的“德”概念与中国形而上学伦理学 被引量:1
9
作者 周海春 《伦理学研究》 2006年第5期86-91,共6页
《道德经》(非竹简本)中的“德”概念从生成论方面来看,是一个相对于道的特殊性概念,相对于万物的普遍性概念,因而是一个共相的具体和具体的共相相统一的概念,它位于超越的实在和感性事物之间;《道德经》中的“德”概念从认识论方面来看... 《道德经》(非竹简本)中的“德”概念从生成论方面来看,是一个相对于道的特殊性概念,相对于万物的普遍性概念,因而是一个共相的具体和具体的共相相统一的概念,它位于超越的实在和感性事物之间;《道德经》中的“德”概念从认识论方面来看,是“谷神”实现的原理,是一个精神生活的形而上原理;《道德经》中的“德”概念在道德实践上主要是“得”和“舍”相平衡的原理。《道德经》通过“德”概念使得个体价值指向一个形而上的、具有无限利益的生存领域,从而具有提升现实的人格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道德
下载PDF
道-德的形而上学——兼论士与哲学家之异同
10
作者 赵炎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4期42-49,共8页
亚里士多德将形式与质料分离,最高的本原乃是无质料的纯形式,人对神只能是旁观的认知,道德无关于形而上学。儒家的最高本原之天则是理气一体,天气因变合因分化为万物而失道失序,天道则独存于人为性;人可据性理让万物复归于天道秩序,由... 亚里士多德将形式与质料分离,最高的本原乃是无质料的纯形式,人对神只能是旁观的认知,道德无关于形而上学。儒家的最高本原之天则是理气一体,天气因变合因分化为万物而失道失序,天道则独存于人为性;人可据性理让万物复归于天道秩序,由此位天地、育万物、为天地之心,人世间的伦理实践同时即是天道流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里是“道-德的形而上学”。进一步,人性并非初生一受而终生不变,道-德也不仅仅限于善恶之际,而是更有因物因学以成性成德、成更高之善的自身生成,由此才能更好地成物以合天道,这是生成的“道-德的形而上学”。由此,“为政以德”构成了政治的基础与士的起源,是政治的“道-德的形而上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而上学
下载PDF
道德教育的“‘精神’形态”与“中国形态” 被引量:28
11
作者 樊浩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4-53,共10页
在道德哲学的意义上,道德教育的"中国形态"是"‘精神’形态",而非西方式的"理性"形态。"精神形态"的道德教育展现为"伦—理—道—德"四要素、"居伦—由理—明道—成德"四... 在道德哲学的意义上,道德教育的"中国形态"是"‘精神’形态",而非西方式的"理性"形态。"精神形态"的道德教育展现为"伦—理—道—德"四要素、"居伦—由理—明道—成德"四环节的伦理与道德同一的价值生态与精神过程。在此过程中,道德教育要义是:"从实体出发";学会"为伦理思考所支配";培育"冲动形态的伦理";获得"伦理上的造诣"。"居伦由理"是伦理认同,"明道成德"是道德自由,道德教育与个体道德发展是伦理过程与道德过程的精神统一,其中,伦理与伦理过程具有基础性与现实性意义。由此,个体便由"自然存在者"透过"精神"努力,提升为"伦理存在者"。道德教育是一个价值生态和精神过程,回归"精神"传统,是中国道德教育为解决现代性世界性难题做出的可能文化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教育 “精神”形态 中国形态 居伦-由理-明道-成德
原文传递
《道德经》英译版本的归类及思考 被引量:20
12
作者 张小钢 包通法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115-120,共6页
《道德经》是可译的,因为它的基本人文价值观是举世可接受的。《道德经》是不可译的,因为任何翻译都不可能复原原来的《道德经》的全部真谛,更不可能完全阐明道的绝对真理,不要奢望搞出一个绝对标准的英译版本。我们需要相对标准的版本... 《道德经》是可译的,因为它的基本人文价值观是举世可接受的。《道德经》是不可译的,因为任何翻译都不可能复原原来的《道德经》的全部真谛,更不可能完全阐明道的绝对真理,不要奢望搞出一个绝对标准的英译版本。我们需要相对标准的版本来维护我华夏文化的基本标识,我们更需要不同文化语境的解读来构建文化交流的道场。在坚持辨证唯物的科学世界观的核心意识形态的同时,要以宽厚的胸怀,放下唯我独尊的架子,收集、整理、改编并出版精选的译稿,让兼容各种宗教、主义的译本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让全人类听到听懂中国人的声音,让东方先哲的和谐妙音传遍全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可译 不可译 兼容
下载PDF
从意识形态和诗学看《道德经》的英译 被引量:9
13
作者 张小曼 胡作友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35-141,327,共7页
《道德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经典之作,语言凝练简洁,意义丰富,哲理深厚。勒菲弗尔指出翻译是处于意识形态和诗学控制之下对源文的改写。赞助人影响意识形态,而专业人士更加关注诗学。本文主要从意识形态和诗学角度解读《道德经》的英... 《道德经》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经典之作,语言凝练简洁,意义丰富,哲理深厚。勒菲弗尔指出翻译是处于意识形态和诗学控制之下对源文的改写。赞助人影响意识形态,而专业人士更加关注诗学。本文主要从意识形态和诗学角度解读《道德经》的英译,分析意识形态和诗学对《道德经》翻译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改写理论 意识形态 诗学
下载PDF
阿瑟·韦利英译《道德经》中的历史文化语境重构 被引量:9
14
作者 吴冰 朱健平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1-97,共7页
重构原作的历史文化语境是阿瑟·韦利的《道德经》译本的一个突出特点。韦利以追求文本原初意义为目标,从社会信仰、社会状态、心灵修养和核心概念等方面重构了《道德经》所处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语境。他为译本构建了历时和共时文... 重构原作的历史文化语境是阿瑟·韦利的《道德经》译本的一个突出特点。韦利以追求文本原初意义为目标,从社会信仰、社会状态、心灵修养和核心概念等方面重构了《道德经》所处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语境。他为译本构建了历时和共时文化网络,凸显了跨文化交际中的内部视角,具有典型的深度翻译特征;但同时因为译者受自身社会历史语境的制约,其语境重构中也存在着错乱和拼贴现象。除去这些不足,其历史文化语境重构的路径和方法,对翻译研究及'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均具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瑟·韦利 《道德经》英译 历史文化语境重构 深度翻译
原文传递
价值评价视域下《道德经》英译本目标受众的评价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崔莹辉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4-109,共6页
目标受众的接受程度决定译介作品在目标语文化中的生存价值或生存状态已成为译界共识。虽然《道德经》英译本众多,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作为源语文本输出国的一方却对目标受众阅读《道德经》后的真实感受以及评价等缺乏有理有据的研究... 目标受众的接受程度决定译介作品在目标语文化中的生存价值或生存状态已成为译界共识。虽然《道德经》英译本众多,但一个不争的事实却是,作为源语文本输出国的一方却对目标受众阅读《道德经》后的真实感受以及评价等缺乏有理有据的研究。本文以哲学的价值评价为理论依据,选取4个典型的《道德经》英译本目标受众的448条评价作为研究对象,考察目标受众对译本的真实心声以及优先关注点,通过对这些评价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揭示《道德经》英译本在哪些方面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以及对英语世界读者的价值所在,从而为中华文化典籍在域外更好的传播和接受提供借鉴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英译本 目标受众 评价 价值评价
原文传递
《汉书》颜师古注引《道德经》考校
16
作者 王秀丽 邓婧怡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28-130,共3页
《汉书》颜师古注是《汉书》流传至今最好、最完备的注本,不仅汇集了唐以前二十三家《汉书》旧注,而且征引了150余部文献古籍,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颜师古注《汉书》征引《道德经》13条文例,以此为研究对象,通过比勘发现,颜氏... 《汉书》颜师古注是《汉书》流传至今最好、最完备的注本,不仅汇集了唐以前二十三家《汉书》旧注,而且征引了150余部文献古籍,是文献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颜师古注《汉书》征引《道德经》13条文例,以此为研究对象,通过比勘发现,颜氏所引《道德经》与今传世本《道德经》及帛书本《老子》虽然个别文辞稍有差异,但内容相合,三个版本的《道德经》内容上具有一致性;从征引的表征上看,老子《道德经》在唐代初年的体例是分《德经》、《道经》两篇的,与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本体例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书 颜师古注 道德经
下载PDF
以“易自然”强化国际法上的发展权
17
作者 王贵国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26,共22页
发展权从无到有,已成为国际法上的实然权利。“易自然”的研究方法,即以《易经》天道自然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在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兼纳庄子及儒家、法家和新理学等涉及国际法的优秀思想,主张发展权的发生、发展必须尊道贵德。发展权... 发展权从无到有,已成为国际法上的实然权利。“易自然”的研究方法,即以《易经》天道自然的哲学思想为指导,在老子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兼纳庄子及儒家、法家和新理学等涉及国际法的优秀思想,主张发展权的发生、发展必须尊道贵德。发展权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验证了发展权的发生、发展是道的体现。作为国际法上的权利,发展权不仅是国家的权利,也是个人的权利。这与国际法上的其他权利不尽相同,反映了由德而蓄的发展权有其本身的特性。权利无具体内容便难以落实。《联合国宪章》下的人格尊严及中华传统文化的诚实信用、包容、少私、尊道重义以及承担个人责任等价值可作为发展权的内容或“物”。个人是发展权的权利主体也是责任主体,故有责任推动发展权的“物”与“势”(实施条件)的渐次完备,以造福人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展权 中华传统文化 《易经》 《道德经》 人格尊严 诚实信用 国际法
原文传递
概念整合理论视域下《道德经》哲理类翻译
18
作者 张艳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50-55,共6页
《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体现在“道”“德”“无为”“自然”等概念之中,这些概念网络构成了老子的哲学体系。在对外传播的历史进程中,《道德经》的哲理类解读已成为多元化解读语境中的重要类别,但由于中西方话语权不平等和思维差异等原... 《道德经》中的哲学思想体现在“道”“德”“无为”“自然”等概念之中,这些概念网络构成了老子的哲学体系。在对外传播的历史进程中,《道德经》的哲理类解读已成为多元化解读语境中的重要类别,但由于中西方话语权不平等和思维差异等原因,未来《道德经》的哲理类释译仍需摆脱宗教哲学类解读的窠臼,一些误解、曲解和漏译原典内涵的现象也有待消除。概念整合理论体系中的参照点和默认值等理论主张,为纾解《道德经》哲学内涵的挖掘及其对外传播中创造性误读之间的冲突,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和方法路径。研究认为,运用概念整合理论指引《道德经》哲理类翻译,译者需找到能够激活与原文相似的认知框架下的语言表达,才能实现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在认知框架内范畴域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经》 哲学翻译 方法论 概念整合理论
下载PDF
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管理境界论 被引量:5
19
作者 周远成 《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107-111,共5页
老子围绕"无为自然"宇宙人生的发展规律,在为人、为政二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建构了为政智慧和为政理想的三层境界:"爱民治国"、"天门开阖"、"明白四达",一方面要求为政须顺应自然、顺应民意民... 老子围绕"无为自然"宇宙人生的发展规律,在为人、为政二者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建构了为政智慧和为政理想的三层境界:"爱民治国"、"天门开阖"、"明白四达",一方面要求为政须顺应自然、顺应民意民心、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要求为政者把握"四不"领导学和"三宝"生存法则,实现从"修之于身"到"修之于天下"的至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为政 无为 老子 《道德经》 管理境界 大成管理
下载PDF
深度翻译理论观照下的中国古代典籍英译--以《道德经》中的“道”“德”翻译为例
20
作者 娄沂 赵媛媛 《唐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2-45,91,共5页
作为中国古代典籍的杰出代表,《道德经》在优美的诗化语言中蕴含了深邃而丰富的哲学思想。文章在深度翻译理论框架下,以北京大学辜正坤教授和英国汉学家亚瑟·韦利翻译的《道德经》中的“道”与“德”为例,探究中外学者在中国古代... 作为中国古代典籍的杰出代表,《道德经》在优美的诗化语言中蕴含了深邃而丰富的哲学思想。文章在深度翻译理论框架下,以北京大学辜正坤教授和英国汉学家亚瑟·韦利翻译的《道德经》中的“道”与“德”为例,探究中外学者在中国古代典籍英译中的深度翻译现象及其对于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翻译 道德经 文化传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