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3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董仲舒的祥瑞灾异之说与谶纬流变 被引量:20
1
作者 余治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47-51,共5页
祥瑞谴告,在孔子思想中已有萌芽,但到董仲舒这里才上升到理论化的高度,在"天———地———人"相统一的宇宙结构体系中获得准逻辑化的论证。天人感应的思想是祥瑞灾异之说的理论来源。祥瑞、灾异与人事行为尤其是政治得失之... 祥瑞谴告,在孔子思想中已有萌芽,但到董仲舒这里才上升到理论化的高度,在"天———地———人"相统一的宇宙结构体系中获得准逻辑化的论证。天人感应的思想是祥瑞灾异之说的理论来源。祥瑞、灾异与人事行为尤其是政治得失之间存在着因果关联,为政的好坏直接能够感召出祥瑞、灾异。流行于西汉末并兴盛于整个东汉时代的谶纬就直接继承了董仲舒的感应、灾异之说,在综合网罗了古代各种方术之后,竟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官方意识形态。纬书中有许多地方甚至直接吸取了董仲舒的文字。魏晋以后,谶纬的主流朝两个方向发展,或为道教、佛教所消化吸收,依托于一定的宗教形式而存在和演化;或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在民间信仰中继续传播和扩散,虽历经焚禁,但仍代有传人,好之者不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祥瑞 灾异 谶纬 纬书
下载PDF
论汉代公羊学的夷夏之辨 被引量:12
2
作者 汪高鑫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7-92,共6页
夷夏之辨是汉代公羊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羊学的奠基之作《公羊传》,到形成公羊学的关键人物董仲舒,再到公羊学的集大成者何休,他(它)们的夷夏观具体反映了这一理论的发展轨迹。《公羊传》继承了先秦儒家严夷夏之别的思想,却凸显... 夷夏之辨是汉代公羊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公羊学的奠基之作《公羊传》,到形成公羊学的关键人物董仲舒,再到公羊学的集大成者何休,他(它)们的夷夏观具体反映了这一理论的发展轨迹。《公羊传》继承了先秦儒家严夷夏之别的思想,却凸显了礼义文化这一区分夷夏的标准;董仲舒发展了《公羊传》的思想,不但对夷夏的分辨更为精细,强调“从变从义”,而且从王者一统的角度肯定德化四夷的必要性;何休对公羊学的夷夏之辨所作的发展,则是将其历史“三世”说与夷夏之辨相结合,用一种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夷夏关系,肯定“太平”之世是一个没有夷夏之别的天下一统的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观 《公羊传》 董仲舒 何休
下载PDF
帝国的政治哲学——《春秋繁露》的思想结构与历史意义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明 《政治思想史》 CSSCI 2019年第2期22-38,196,共18页
以往对董仲舒政治哲学的研究主要以儒学与权力的关系为中心,以民主—专制为价值预设,虽有其根据与意义,但并不足以揭示董氏著述的问题意识、逻辑结构和历史作用。面对汉帝国初期所面临的文化断裂、国家社会对峙这两大问题,董仲舒提出了... 以往对董仲舒政治哲学的研究主要以儒学与权力的关系为中心,以民主—专制为价值预设,虽有其根据与意义,但并不足以揭示董氏著述的问题意识、逻辑结构和历史作用。面对汉帝国初期所面临的文化断裂、国家社会对峙这两大问题,董仲舒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以儒教之天为信仰支撑,以圣为体天制度者、王为循制治事者的等边三角式理论体系。这不仅塑造了汉帝国的政治架构,对整个中华文明也有某种程度的奠基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春秋繁露》 政治哲学
下载PDF
董仲舒天人关系的思想史意义 被引量:10
4
作者 丁为祥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5-43,共9页
董仲舒的天道观主要表现为阴阳五行四时的自然生化过程,其天人关系又是一种"相副"与"感应"模式,这似乎都是中国哲学的常识。但是,如果将其作为先秦儒学精神的一种落实,则马上就可以看出其天道观中自然与人文的互补... 董仲舒的天道观主要表现为阴阳五行四时的自然生化过程,其天人关系又是一种"相副"与"感应"模式,这似乎都是中国哲学的常识。但是,如果将其作为先秦儒学精神的一种落实,则马上就可以看出其天道观中自然与人文的互补色彩与人生观中道德秩序和宗教精神的互渗特征,尤其是他从神性主宰之天角度提出的"感应——奖惩"模式,明确地表达了其对大一统政权及其运作进行规范的愿望,而对个体的道德修养来说,则又是一种来自客观向度的报应与确保希冀。所有这些,都是儒学与大一统政权初步结合的尝试,也表现了儒家对人伦秩序的一种全面安排。而由此所形成的儒家天人构架及其主体性与客观性的互补特征,也就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形态与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春秋繁露》 阴阳五行 天人相副 天人感应
原文传递
近三十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研究综述 被引量:10
5
作者 郭炳洁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5-112,共8页
学界对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解读、定性形成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近三十年来,在拨乱反正、学术反思的背景下,史学界针对该政策中的诸要素与相关问题:可信性、形成原因、内涵和性质解读、历史发展过程、董仲舒的... 学界对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解读、定性形成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近三十年来,在拨乱反正、学术反思的背景下,史学界针对该政策中的诸要素与相关问题:可信性、形成原因、内涵和性质解读、历史发展过程、董仲舒的作用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这些研究成果仍存在诸如运用史料不严谨、研究方法简单、研究成果的碎片化等问题。今后的研究应在不断克服以上问题的基础上更多关注该政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并对其执行学术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武帝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董仲舒
原文传递
“大一统”学说的构建与中华民族形成进程中的观念认同 被引量:5
6
作者 晁福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29,共11页
国家统一、民族交流与融汇是历代人们赞颂的社会局面。这种局面与“大一统”理念有密切关系。汉儒所提出的“大一统”学说适应时代的需求,泽后世于久远。“大一统”之说源起于《春秋公羊传》,是汉代公羊学家的释经之语。其本义只是指出... 国家统一、民族交流与融汇是历代人们赞颂的社会局面。这种局面与“大一统”理念有密切关系。汉儒所提出的“大一统”学说适应时代的需求,泽后世于久远。“大一统”之说源起于《春秋公羊传》,是汉代公羊学家的释经之语。其本义只是指出《春秋》所言“春王正月”,即王所颁行的历法的春季之正月。董仲舒将传统的“天命观”予以新的诠释。“大一统”被董仲舒说成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的根本大法。认为“大一统”是天地间最习常的规律,是古往今来皆通用的矩矱。这个学说的构建对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固发展都有巨大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大一统” 董仲舒 民族交融
下载PDF
汉代哲学的天人同构论及其美学意义 被引量:8
7
作者 刘成纪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7-44,8,共9页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和美学的基本命题。在汉代,这一命题被下降为身体与世界的同构关系。首先,按照汉代的元气自然论,人体与自然均被视为“气”的凝结物,所以双方是同质的;其次,自然像人一样有自我完成的身体,所以双方是同体的;再次,身...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和美学的基本命题。在汉代,这一命题被下降为身体与世界的同构关系。首先,按照汉代的元气自然论,人体与自然均被视为“气”的凝结物,所以双方是同质的;其次,自然像人一样有自我完成的身体,所以双方是同体的;再次,身体性的自然是生命、情感、意志化的自然,所以双方是相动相感的。据此,汉代哲学的天人合一,起于人对自然的身体想象。终于天与人的互感和互动。现代意义上的“自然人化”,在此表现为自然的身体化;“人的自然化”则表现为人以身体为范式建构对象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 董仲舒 汉代哲学 人的自然化
下载PDF
西汉儒学的意识形态化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吴全兰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共7页
先秦时期思想自由、开放,人们可以各抒己见,没有所谓的权威、标准,各种思想学说纷杂并存。而古代的思想家又普遍认为思想的混乱必然导致社会的混乱,因此希望统一思想。一直到西汉汉武帝之前,社会上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循的统一的主流... 先秦时期思想自由、开放,人们可以各抒己见,没有所谓的权威、标准,各种思想学说纷杂并存。而古代的思想家又普遍认为思想的混乱必然导致社会的混乱,因此希望统一思想。一直到西汉汉武帝之前,社会上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循的统一的主流思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采纳,儒学取得独尊地位,从先秦百家之一的学说一跃而成为官方的主流的意识形态。儒学之所以能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并被广泛接受,主要有几个原因:儒学的文化渊源最深远、社会影响最深广;儒学能为西汉的王权统治提供合法性依据;儒家有助于维护君主权威和社会秩序;儒学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解答当时的现实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儒学 意识形态 大一统 董仲舒
下载PDF
秩序宗教与生命宗教——对汉晋儒教、道教产生和基本功能的考察 被引量:5
9
作者 张荣明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5-51,共7页
在中国中世纪早期社会进程中,先后孕育并产生了两种形态的宗教。一种是"入世的"伦理的宗教,它为社会安定和政治秩序服务;另一种是"出世的"超越的宗教,它为个人的身心健康服务。秩序宗教的特点是将政治与神学联系起... 在中国中世纪早期社会进程中,先后孕育并产生了两种形态的宗教。一种是"入世的"伦理的宗教,它为社会安定和政治秩序服务;另一种是"出世的"超越的宗教,它为个人的身心健康服务。秩序宗教的特点是将政治与神学联系起来,使政治神圣化;而生命宗教的特点是将生命与神灵联系起来,使生命神圣化。在其形成和发展中,这两种形态的宗教之间虽也曾有彼此渗透的倾向,但总的说来并未改变各自的基本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教 道教 董仲舒 葛洪
下载PDF
近四十年“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研究的三个阶段 被引量:8
10
作者 丁四新 《衡水学院学报》 2019年第3期10-17,共8页
以20世纪90年代初和21世纪10年代初为界,近四十年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属于初步反省期,学者论证了《天人三策》作于元光元年五月的观点,否定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而实行这一政策的说... 以20世纪90年代初和21世纪10年代初为界,近四十年关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的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属于初步反省期,学者论证了《天人三策》作于元光元年五月的观点,否定了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而实行这一政策的说法;不过,对于这两句话究竟是由谁提出来的问题,学者普遍缺乏探索的兴趣。第二阶段属于深入辩论期,这两句话产生了两种用法,贬义用法认为它们在思想上属于专制性质,褒义用法则认为它们是对汉代学术思想政策的恰当描述。对于武帝或汉代是否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问题,学者提出了多种意见;同时一般不否认班固"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概括。第三阶段属于学术总结期,有多篇综述发表,有多位学者认为易白沙是这两句话的真正提出者。目前,对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问题的研究仍有待深入,有待于形成新的学术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天人三策》 专制 汉武帝 易白沙
下载PDF
董仲舒思想的“天”“元”关系 被引量:8
11
作者 任蜜林 《衡水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23-28,共6页
"元"和"天"在董仲舒思想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董仲舒一方面说:"元者,始也。""元者为万物之本。"另一方面又说:"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天者,群物之祖也。"在董仲舒思想中... "元"和"天"在董仲舒思想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董仲舒一方面说:"元者,始也。""元者为万物之本。"另一方面又说:"天者,百神之大君也。""天者,群物之祖也。"在董仲舒思想中,"元"和"天"的关系是:从生成论上看,"元"是一切宇宙万物的根本,"天"也是由其决定的。但从本体论上来看,则人与万物都由"天"来决定的,人与万物都是从"天"而来的。这实际上把"元"置于比较"虚"的位置,而"天"才有实际的主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生成论 本体论
下载PDF
董仲舒以“独尊儒术”为特征的道德教化思想探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钊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25-29,共5页
董仲舒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在道德教化方面 ,以“独尊儒术”为基本指导原则 ,在对人“性”作深入研讨的基础上 ,提出“性待教而善”的重要观点 ,主张“任德教而不任刑” ,强调设“教化堤防” ,用儒家的“三纲五常”... 董仲舒是我国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在道德教化方面 ,以“独尊儒术”为基本指导原则 ,在对人“性”作深入研讨的基础上 ,提出“性待教而善”的重要观点 ,主张“任德教而不任刑” ,强调设“教化堤防” ,用儒家的“三纲五常”之说教化百姓。与此相一致 ,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显德以示民”等道德教育方法。从总体上看 ,董仲舒的道德学说既有值得继承的合理因素 ,亦有需要剔除的封建杂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独尊儒术 道德教化 人性论 三纲五常
下载PDF
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关系新探 被引量:8
13
作者 秦进才 《衡水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14-36,73,共24页
1910年,蔡元培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1916年,易白沙论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其后逐渐形成了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关系问题。从对策时间看,董仲舒并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首倡者。从内容方面看... 1910年,蔡元培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说法。1916年,易白沙论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其后逐渐形成了董仲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关系问题。从对策时间看,董仲舒并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首倡者。从内容方面看,董仲舒主张大一统,尊崇六艺之科、孔子之术与“独尊儒术”并不相等。从源流方面看,易白沙所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并非真实的董仲舒。从历史实际看,董仲舒著述中,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论述,董仲舒也无权实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六经是诸子百家共同的文化资源,汉武帝“表章六经”,尊崇经学,不是“独尊儒术”。总之,于情于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都与董仲舒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易白沙 六经
下载PDF
天人感应的发生机理与运行过程——以《春秋繁露》、“天人三策”为文本依据 被引量:8
14
作者 余治平 《衡水学院学报》 2018年第5期21-32,共12页
董仲舒是中国古代感应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了"天道类动""阴阳性情""人副天数""因五行而用事"系列的概念、观念,论述了感应的一般性原则,既有诸多命题的逻辑推演,也有"求雨""止... 董仲舒是中国古代感应思想的集大成者,提出了"天道类动""阴阳性情""人副天数""因五行而用事"系列的概念、观念,论述了感应的一般性原则,既有诸多命题的逻辑推演,也有"求雨""止雨"的实际应用,因而为天人感应的观念与信仰建构出一套完整的认知系统。在董仲舒这里,感应思想被推向了成熟的形态。文章揭示和呈现了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发生机理与运行过程,以消除人们长期以来所作的神秘化误读,并克服学界研究对感应、天人感应只流于泛泛而说、停在表皮而不能深入内里的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天人感应 性情 阴阳 五行 《春秋繁露》
下载PDF
独尊儒术:并不因为董仲舒——纠正一种流传广泛而久远的误解 被引量:6
15
作者 余治平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3期30-34,共5页
长期以来,董仲舒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扮演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罪魁祸首角色。董仲舒哲学中含有"大一统"的思想内容,但汉武帝实施罢尊政治韬略绝不可能仅起因于一介儒生的建议。从高祖到武帝时代,一批批既酷好... 长期以来,董仲舒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扮演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罪魁祸首角色。董仲舒哲学中含有"大一统"的思想内容,但汉武帝实施罢尊政治韬略绝不可能仅起因于一介儒生的建议。从高祖到武帝时代,一批批既酷好儒术、又通达事变并富有远见卓识的儒学政治家,对儒学的意识形态化立下了汗马功劳,且这种作用一定远远超出了任何醇儒学者的能力范围。"天人三策"的影响在学术而不在政治,在当时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如后世学者所虚构的那么深远。武帝之后,儒学未获独尊,百家也没遭致罢黜。整个汉时乃至历代所有帝王君主,其治国施政的策略和手段一贯都是王霸兼用、儒法并采的,在具体的政治操作过程中,几乎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独尊儒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大一统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汉武帝
下载PDF
孟荀之外的第三条儒学进路 被引量:8
16
作者 任剑涛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19-25,共7页
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其中孟子的道德理想主义之心性儒学、荀子的政治理想主义之政治儒学,被认为是最具影响的两条儒学进路。孟子的进路重在儒家伦理学建构,荀子的进路重在儒家政治学构造。于今而言,两者各有盲点。因此,综合孟荀儒学进路... 孔子之后,儒分为八。其中孟子的道德理想主义之心性儒学、荀子的政治理想主义之政治儒学,被认为是最具影响的两条儒学进路。孟子的进路重在儒家伦理学建构,荀子的进路重在儒家政治学构造。于今而言,两者各有盲点。因此,综合孟荀儒学进路,便成为克治两者缺失、兼得两者优势的一种现代儒学建构新进路。这是一种道德理想主义与政治理想主义的综合进路。但现代儒学的突破并不在综合孟荀,而在承续董仲舒进路。这种承续,自然也不在仅仅专注政治操作的董仲舒公羊学,而在儒家学理与儒家政治的内在综合:既在理论上综合诸家之长而成就通纳百家的儒学思想体系,又在实践上保有原则地切入现实政治运作,从而将儒学的理论雄心与政治志向熔冶一炉,让先秦发源的其他各家之后继者难以望其项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荀子 儒学进路 第三条 董仲舒
下载PDF
汉代儒学的神学色彩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子今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08-113,共6页
儒学在汉代与政治权力相结合,逐渐扩张其政治影响。有的儒学学者刻意迎合当权者的需要,将儒学改装为带有政治神学色彩的学派。后来"儒教"说法的出现,也与汉代儒学神学化色彩的浓重有关。汉代儒学文献中还可以看到反映民间巫... 儒学在汉代与政治权力相结合,逐渐扩张其政治影响。有的儒学学者刻意迎合当权者的需要,将儒学改装为带有政治神学色彩的学派。后来"儒教"说法的出现,也与汉代儒学神学化色彩的浓重有关。汉代儒学文献中还可以看到反映民间巫术影响的痕迹,也值得研究者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儒学 董仲舒 神学化 宗教化
下载PDF
董仲舒限田思想再探 被引量:7
18
作者 秦进才 《衡水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17-34,共18页
土地兼并与限田抑制土地兼并,是西汉以来重要的社会现象。文章追根溯源,考察董仲舒限田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认为董仲舒限田思想是土地兼并社会存在的反映。董仲舒创造性地揭示了土地私有、土地买卖、土地兼并三者紧密相连的奥秘。... 土地兼并与限田抑制土地兼并,是西汉以来重要的社会现象。文章追根溯源,考察董仲舒限田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认为董仲舒限田思想是土地兼并社会存在的反映。董仲舒创造性地揭示了土地私有、土地买卖、土地兼并三者紧密相连的奥秘。其主张限田以澹不足塞兼并之路,开启了中国古代限田思想的先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限田思想 土地
下载PDF
天人之际的治道:广川董子“天人三策”义疏 被引量:7
19
作者 姚中秋 《政治思想史》 2012年第3期1-33,197,共33页
《汉书·董仲舒传》所录"天人三策",是广川董子与汉武帝为此后两千年创制立法之对话,为孔子之后最为重要的政治哲学与政治文献,也深刻显示了儒者通过理论思考参与改制立法之进路。董子具有政治科学、宪法科学之思维模式,... 《汉书·董仲舒传》所录"天人三策",是广川董子与汉武帝为此后两千年创制立法之对话,为孔子之后最为重要的政治哲学与政治文献,也深刻显示了儒者通过理论思考参与改制立法之进路。董子具有政治科学、宪法科学之思维模式,超越了政治浪漫主义,显示了政治成熟之心智。他发展了天道治理观,立足于当时政治现实,承认皇帝之地位,但通过设计一些看起来不那么引人注目的制度,分散、约束乃至控制皇权,最终实现"行道于天下"之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汉武帝 “天人三策” 天道治理观
下载PDF
董仲舒“大一统”理论与“中国式”国家治理 被引量:3
20
作者 臧明 顿一鸣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108-115,共8页
“大一统”作为一个术语出现,肇始于《春秋公羊传》对“元年春王正月”的诠释。董仲舒以改正朔为契机,通过“大一统”理论重塑政治的合法性、重组儒学的价值观、重构社会秩序,不仅论证了汉帝国的受天命承正统,还逐渐使儒家的道德律令成... “大一统”作为一个术语出现,肇始于《春秋公羊传》对“元年春王正月”的诠释。董仲舒以改正朔为契机,通过“大一统”理论重塑政治的合法性、重组儒学的价值观、重构社会秩序,不仅论证了汉帝国的受天命承正统,还逐渐使儒家的道德律令成为国家与民众认可的“礼仪标识”,促成了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的形成,为后世开创了治国理政的典范。从“夷夏之辨”到“夷夏若一”,公羊经师根据时代之变对相关理论进行了损益阐释,而王朝的更迭则使“大一统”成为政治生活的重要一环,并不断拓展到了信仰世界、社会治理、文化认同等领域,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整合。这既保证了中国的持续一统,亦体现了“和而不同”“华夷一统”“多元一体”等治理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大一统 夷夏 多元一体 中国式国家治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