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NA条形码—医学媒介生物快速准确鉴定的利器 被引量:14
1
作者 岳巧云 邱德义 +1 位作者 胡佳 刘国雄 《检验检疫学刊》 2013年第5期60-63,49,共5页
DNA条形码为一种新兴的物种鉴定方法,为古老的物种鉴定学科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具有不受发育状态限制,减少对专家的依赖性,数据共享性高,可以建立国际鉴定平台等特点,为媒介生物的快速准确鉴定提供了一种新的利器。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参阅... DNA条形码为一种新兴的物种鉴定方法,为古老的物种鉴定学科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具有不受发育状态限制,减少对专家的依赖性,数据共享性高,可以建立国际鉴定平台等特点,为媒介生物的快速准确鉴定提供了一种新的利器。本文结合实际工作,参阅已发表的文献,分析传统形态学物种鉴定方法与DNA条形码方法鉴定物种的优缺点,DNA条形码技术的发展现状,DNA条形码数据的基本要求,以及DNA条形码鉴定物种的基本流程等,全面系统地介绍DNA条形码这一新的物种鉴定技术。在目前数据库DNA条形码数据不完善、不充足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建设数据库的过程中,DNA条形码技术的应用离不开形态学鉴定,但当数据库中数据足够充足后,该技术将被广泛应用,对缩短鉴定周期,准确、快速鉴定媒介生物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技术 医学媒介生物 种类鉴定
下载PDF
南海鸢乌贼微型群体的摄食习性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龚玉艳 孔啸兰 +4 位作者 杨玉滔 詹凤娉 张鹏 江艳娥 陈作志 《海洋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94-403,共10页
根据2012年9-10月南海中、南部和2015年3月南海北部的灯光罩网调查资料,以传统胃含物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DNA条形码技术,对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微型群体的饵料组成、摄食强度、摄食习性与胴长的关系等进行研究。结... 根据2012年9-10月南海中、南部和2015年3月南海北部的灯光罩网调查资料,以传统胃含物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DNA条形码技术,对南海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微型群体的饵料组成、摄食强度、摄食习性与胴长的关系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鸢乌贼微型群体以头足类和甲壳动物为主要摄食对象,属游泳动物和浮游动物食性类型,其中头足类为优势饵料生物类群,其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个数百分比(N%)、质量百分比(W%)和出现频率(F%)分别为65.05%、28.10%、60.91%和79.90%。摄食等级大部分以2、3级为主,除南海中、南部群体在胴长101~110 mm的摄食等级及大个体饵料类群在饵料组成中的比例偏低外,普遍存在胴长越大,摄食等级越高的趋势;同时饵料组成中的小个体饵料类群比例降低,大个体饵料类群比例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微型群体 饵料组成 dna条形码技术 南海
下载PDF
DNA条形码技术在小花蝽属昆虫分类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胡泽章 孙猛 +5 位作者 吕兵 段敏 翟一凡 陈浩 郑礼 于毅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87-495,共9页
本研究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13种小花蝽属Orius Wolff昆虫进行了鉴定,进行了59条COI基因序列碱基组成及种内、种间遗传距离的分析,采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贝叶斯推论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小花蝽属昆虫COI基因序列碱基组成与... 本研究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13种小花蝽属Orius Wolff昆虫进行了鉴定,进行了59条COI基因序列碱基组成及种内、种间遗传距离的分析,采用邻接法、最大简约法、贝叶斯推论法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小花蝽属昆虫COI基因序列碱基组成与典型的昆虫线粒体DNA一致,A+T平均含量(66.4%)明显高于G+C含量,密码子的第3位A+T含量高达90.7%,碱基替换多为同义替换;13种小花蝽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8,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128,种内、种间遗传距离没有重叠区域。3种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的聚类分析与形态学鉴定结果基本一致,除微小花蝽Orius minutus(Linnaeus)可能存在隐存种现象外,其他同一种群的不同个体单独聚为一支。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小花蝽属昆虫进行物种快速分子鉴定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花蝽属 dna条形码技术 COI基因 遗传距离 系统发育树
下载PDF
广西崇左发现一种草地贪夜蛾幼虫寄生性天敌--日本追寄蝇 被引量:6
4
作者 高祖鹏 唐照磊 +2 位作者 郭井菲 何康来 王振营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166-1171,共6页
生物防治作为害虫综合治理(IPM)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治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不得缺少的一部分。为开展草地贪夜蛾天敌资源的调查,我们在广西崇左玉米田采集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中发现一种寄生蝇,通过形态鉴定和DNA... 生物防治作为害虫综合治理(IPM)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治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不得缺少的一部分。为开展草地贪夜蛾天敌资源的调查,我们在广西崇左玉米田采集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中发现一种寄生蝇,通过形态鉴定和DNA条形码技术鉴定为日本追寄蝇Exorista japonica(Townsend),其在田间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自然寄生率为11.90%。本研究将为今后开展草地贪夜蛾天敌昆虫的保护和利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防治 草地贪夜蛾 日本追寄蝇 dna条形码技术
下载PDF
应用种子形态及DNA条形码技术鉴定黄芪及混伪品种子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军 张召雷 +2 位作者 王晓敏 刘立轩 冷晓红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7871-7879,共9页
目的采用传统形态鉴定方法结合DNA条形码分子检测技术对黄芪及混伪品种子进行鉴定。方法收集黄芪及混伪品种子、市售黄芪种子样品共58份,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游标卡尺进行种子外观形态特征的观察和记录,测定千粒重;提取单粒种子的基因组DNA... 目的采用传统形态鉴定方法结合DNA条形码分子检测技术对黄芪及混伪品种子进行鉴定。方法收集黄芪及混伪品种子、市售黄芪种子样品共58份,利用体视显微镜和游标卡尺进行种子外观形态特征的观察和记录,测定千粒重;提取单粒种子的基因组DNA,PCR扩增、双向测序获得ITS2及psb A-trn H序列。使用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NJ)构建系统发育树,kimura二参数(kimura two-parameter,K2P)模型计算遗传距离,进行物种鉴定分析。结果黄芪及混伪品种子在颜色、形状、长、宽、厚度及千粒重等方面存在细微差别;ITS2的测序成功率为100%,黄芪种间最小遗传距离均大于种内最大遗传距离;ITS2序列构建的NJ系统进化树将蒙古黄芪A.mongholicus var.mongholicus聚为独立一支,并将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锦鸡儿Caragana sinica、蜀葵Althaea rosea及黄芪属其他物种分开,可进行黄芪及其混伪品种子的鉴定。基于外观形态和ITS2条形码序列鉴定发现12份市售黄芪种子中有1份为斜茎黄芪。结论基于种子形态鉴定和ITS2条形码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准确鉴定黄芪及混伪品种子,为规范黄芪种源及种植生产,进而保障黄芪药材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 种子 蒙古黄芪 扁茎黄芪 斜茎黄芪 紫云英 外观形态 ITS2 dna条形码 系统发育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传统形态分类学和DNA条形码技术确定东方田鼠在贺兰山的新分布 被引量:5
6
作者 庞博 侯志军 +5 位作者 柴洪亮 滕丽微 刘振生 杨云天 王晓勤 王亮 《经济动物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195-201,共7页
运用传统形态分类学和现代分子系统学两种方法鉴定在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新发现的啮齿动物,通过传统形态分类学初步鉴定为东方田鼠,进一步利用分子系统学中的DNA条形码技术,通过细胞色素b基因(cytochrome b,cytb)序列,构建... 运用传统形态分类学和现代分子系统学两种方法鉴定在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新发现的啮齿动物,通过传统形态分类学初步鉴定为东方田鼠,进一步利用分子系统学中的DNA条形码技术,通过细胞色素b基因(cytochrome b,cytb)序列,构建分析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所有比较的21种田鼠基因序列的cytb基因,大致可分为3组。本次试验个体与沼泽田鼠的亲缘关系最近,而沼泽田鼠即为东方田鼠的别称。且在NCBI中使用BLAST相似性检索进行物种序列比对,得到了可供最后比较分析的高质量序列各10条,最终发现与之同源性最高的鼠种为东方田鼠,从而确定本研究中物种为东方田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方田鼠 传统形态分类学 dna条形码技术 贺兰山
下载PDF
DNA条形码技术在鱼类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中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李蓉 温瑞丹 +4 位作者 李晓环 甘钰子纯 保蕊 王宁 范丽仙 《生命科学》 CSCD 2024年第11期1439-1449,共11页
DNA条形码技术在物种鉴定中具有快速、高效和操作简单的特点。鱼类是动物类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广泛,种类丰富,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而且在生态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DNA条形码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鱼类种类的鉴定... DNA条形码技术在物种鉴定中具有快速、高效和操作简单的特点。鱼类是动物类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布广泛,种类丰富,不仅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而且在生态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DNA条形码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鱼类种类的鉴定、鱼类多样性、系统进化、亲缘生物地理学、濒危鱼类物种保护、防止外来鱼类物种入侵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主要综述了DNA条形码技术在鱼类领域中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及DNA条形码技术在鱼类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技术 鱼类 种类鉴定 多样性 系统进化 物种保护
原文传递
基于ITS2序列的丹参及其混伪品分子鉴定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张萍 黎先军 +4 位作者 杜微波 陈敬然 付静 张志强 沈建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0期122-124,共3页
[目的]采用DNA条形码及特异性引物PCR技术对中药材丹参及其混伪品进行分子鉴定研究。[方法]以核基因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研究材料进行PCR扩增并双向测序,将所得序列构建NJ系统发育树。利用Koetschan等建立的ITS2数据库及其网站预测... [目的]采用DNA条形码及特异性引物PCR技术对中药材丹参及其混伪品进行分子鉴定研究。[方法]以核基因ITS2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对研究材料进行PCR扩增并双向测序,将所得序列构建NJ系统发育树。利用Koetschan等建立的ITS2数据库及其网站预测ITS2二级结构,同时采用自设引物进行特异性引物PCR鉴别研究。[结果]ITS2序列长度为470 bp左右;从系统聚类树图可以看出,丹参及其伪品分别聚在不同支,表现出单系性;比较二级结构发现,丹参与甘西鼠尾差异甚微,与牛蒡在螺旋茎环的数目、大小、位置以及螺旋臂由中心环伸出时的转角等方面具有明显区别;通过特异性引物PCR技术可将丹参及其伪品进行区分。[结论]DNA条形码技术和特异性引物PCR技术均能够有效地区别丹参及其混伪品,在中药材的鉴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 dna条形码 二级结构 PCR技术
下载PDF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Salvia miltiorrhiza Bge. and Its Adulterants Based on ITS2 Sequences 被引量:1
9
作者 Ping ZHANG Xianjun LI +4 位作者 Weibo DU Jingran CHEN Jing FU Zhiqiang ZHANG Jianmei SHEN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CAS 2018年第1期109-111,116,共4页
[ Objective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Salvia miltiorrhiza Bge. and its adulterants by DNA barcoding andspecific primer PCR. [ Methods] With ITS2 sequenceas DNA barcode, t... [ Objective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Salvia miltiorrhiza Bge. and its adulterants by DNA barcoding andspecific primer PCR. [ Methods] With ITS2 sequenceas DNA barcode, the materials were amplified by PCR and sequenced, and the NJ phylogenetic tree was constructed.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of ITS2 was predicted by database and its website established by Koetschan et al. , and the self-designed primers were used to carry out specific primer PCR identification. [Results] ITS2 sequence length was around 470 bp. The results of cluster analysis showed that S. miltiorrhiza Bge. and its adulterants were clustered on different branches and showed monophyly. The comparison of secondary structure showed that S. miltiorrhiza Bge. had little differences from S. przewalskii, while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from A. lappa in the number, size and location of stem-loop and the rotation angle of the spiral arm from the central ring. The specific primers could distinguish the S. miltiorrhiza Bge. and its counterfeits by PCR technique. [Conclusions] DNA barcoding and specific primer PCR are effective in distinguishing S. miltiorrhiza Bge. and its adulterants, and it has an important application foreground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via miltiorrhiza Bge. dna barcoding Secondary structure PCR technique
下载PDF
DNA条形码技术在河北省鼠疫疫源地常见蚤种鉴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兰晓宇 鲁亮 +9 位作者 候芝林 杜国义 史献明 崔耀仁 刘冠纯 陈永明 康东梅 郑楠 任兴宇 闫东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662-666,共5页
目的以河北省常见鼠疫媒介蚤为研究对象,使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Ⅱ(COⅡ)基因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建立河北省常见蚤种的DNA条形码数据库。方法 2018年6-8月在张家口市康保牧场采集鼠体寄... 目的以河北省常见鼠疫媒介蚤为研究对象,使用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Ⅱ(COⅡ)基因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建立河北省常见蚤种的DNA条形码数据库。方法 2018年6-8月在张家口市康保牧场采集鼠体寄生蚤及洞干蚤,2018年9-10月在张家口崇礼区采集鼠体寄生蚤,经形态学鉴定后,选取标本形态完整的不同蚤种提取总DNA,扩增线粒体COⅠ和COⅡ基因片段,并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蚤类序列进行BLAST同源性比对,利用邻接法构建COⅠ和COⅡ基因序列的系统进化树。结果选取的16份蚤类样本均能通过PCR扩增出特异性COⅠ和COⅡ基因条带,其中13份样本COⅠ测序成功,12份样本COⅡ测序成功。COⅠ基因的分子进化树结果中,12份样本与形态学鉴定结果一致,1份样本与形态学有差异。COⅡ基因的分子进化树结果与形态学鉴定全部一致。结论 COⅠ和COⅡ基因均可作为DNA条形编码基因对河北省鼠疫疫源地的常见蚤类进行物种鉴定,利用2个基因同时进行蚤种鉴定提高了鉴定的成功率,所积累数据为以后的蚤类分子鉴定技术提供了可利用的数据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蚤类 dna条形码技术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基因 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Ⅱ基因 种类鉴定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