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戴望舒诗歌外来影响的多元性 |
金安利
|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3
|
|
2
|
法国象征主义诗艺与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
董晓霞
张欣
|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 |
4
|
|
3
|
李商隐和现代诗人戴望舒 |
董乃斌
|
《天中学刊》
|
2002 |
2
|
|
4
|
戴望舒:从象征主义到超现实主义 |
董晓霞
|
《泰山学院学报》
|
2005 |
1
|
|
5
|
若干重要诗集创作与评价上的理论问题 |
蓝棣之
|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1
|
|
6
|
论戴望舒诗歌中的戏剧性因素 |
蒋忠波
|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1
|
|
7
|
“你在我心头开了烦忧路”——论戴望舒的诗与情爱 |
王鸣剑
|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3 |
1
|
|
8
|
“残损”之维:戴望舒诗歌另类意象解析 |
张文刚
|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9
|
论戴望舒与(越)春妙的象征主义诗歌 |
陈氏玄
刘纪新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13 |
0 |
|
10
|
诗情的抑扬顿挫与随物赋形——戴望舒诗论的当代诠释 |
陈振波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13 |
0 |
|
11
|
卞之琳与戴望舒的同题诗《寂寞》解读 |
史新玉
|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16 |
0 |
|
12
|
浅析戴望舒诗歌语言的三重审美向度 |
李婷
|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
|
2011 |
0 |
|
13
|
从戴望舒诗歌中的女性形象看其诗歌创作心理——以《雨巷》为例兼谈其他诗歌 |
王怀昭
|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14 |
0 |
|
14
|
戴望舒诗艺的“变”与“常”——兼谈戴氏后期诗歌的评价问题 |
唐小祥
|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
2015 |
0 |
|
15
|
法国后期象征派对戴望舒创作《望舒草》的影响 |
马燕
|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10 |
0 |
|
16
|
从诗歌文本看戴望舒心路历程 |
杨兴玉
胡斌
|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0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