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次静滴D-聚甘酯注射液在中国健康人体的安全性 被引量:7
1
作者 方翼 陈騉 +3 位作者 梁蓓蓓 裴斐 柴栋 王睿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83-286,共4页
目的在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中评价单次静滴D-聚甘酯注射液的安全性与耐受性.方法用区组随机化设计,选择18~50岁健康成人36名,随机分至50~300 mg共6个剂量组,每组6人,男女各半.观察试验期间发生的药物不良事件,及临床症状、体征、实验... 目的在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中评价单次静滴D-聚甘酯注射液的安全性与耐受性.方法用区组随机化设计,选择18~50岁健康成人36名,随机分至50~300 mg共6个剂量组,每组6人,男女各半.观察试验期间发生的药物不良事件,及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变化.用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结果各组入选受试者给药前各项指标测定值均在正常范围.给药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和脑电图等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其中有5例受试者出现给药侧手部肿胀,1例出现头晕、冷汗等可能与药物相关的轻度一过性药物不良反应.试验中未见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单次静滴D-聚甘酯注射液,最大剂量至300 mg比较安全,耐受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聚甘酯 耐受性
下载PDF
D-聚甘酯片延长人体aPTT时间药效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方翼 王睿 +3 位作者 耿美玉 李桂玲 戚欣 管华诗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03年第3期48-50,共3页
目的:研究D-聚甘酯片在人体内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时效和量效关系。方法:通过9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分别依次单次口服400、500、600mg的D-聚甘酯片后,应用免疫荧光比浊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抽血测定aPTT值,计算药效动力学参数... 目的:研究D-聚甘酯片在人体内延长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时效和量效关系。方法:通过9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分别依次单次口服400、500、600mg的D-聚甘酯片后,应用免疫荧光比浊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抽血测定aPTT值,计算药效动力学参数。结果:D-聚甘酯能显著延长人体aPTT,并于给药后1h达高峰,效应持久,并随剂量的增加,aPTT最大延长效应明显,呈剂量依赖性。结论:D-聚甘酯延长人体aPTT有显著的时效和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聚甘酯片 APTT 时效 量效 药效动力学
下载PDF
连续口服D-聚甘酯片的Ⅰ期临床安全性、耐受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李雪梅 郎森阳 +10 位作者 王睿 方翼 蒲传强 吴卫平 于生元 黄旭升 郭晓鹏 耿美玉 辛现良 戚欣 管华诗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78-180,共3页
目的:评价健康志愿者连续口服国家一类新药D-聚甘酯片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29名18~55岁健康受试者,男女不限。将受试者随机分配至100,200,400,500,600和700mg剂量组,连续口服不同剂量D-聚甘酯片。各组观察指标为临床症状、生命体征... 目的:评价健康志愿者连续口服国家一类新药D-聚甘酯片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29名18~55岁健康受试者,男女不限。将受试者随机分配至100,200,400,500,600和700mg剂量组,连续口服不同剂量D-聚甘酯片。各组观察指标为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和血常规、血沉、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实验室检查,并监测心电图、脑电图。结果:服药后各组受试者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与给药前比较没有区别。个别受试者出现轻微不适及一过性肌酸激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提示D-聚甘酯片有可能导致肌肉受损。结论:健康受试者对D-聚甘酯片连续口服有很好耐受性。最大剂量至500mg仍比较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给药 D—聚甘酯片 I期 临床 安全性 耐受性
下载PDF
单次口服D-聚甘酯片的Ⅰ期临床安全性及耐受性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郎森阳 李雪梅 +10 位作者 王睿 方翼 蒲传强 吴卫平 于生元 黄旭升 郭晓鹏 耿美玉 辛现良 戚欣 管华诗 《中国新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88-291,共4页
目的 :评价健康志愿者单次口服D 聚甘酯片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 :选择 18~ 5 5岁健康受试者4 1例 ,随机分为 5 0 ,10 0 ,15 0 ,2 0 0 ,30 0 ,4 0 0 ,5 0 0 ,6 0 0和 80 0mg共 9个剂量组 ,观察指标为临床症状、生命体征、血尿常规、... 目的 :评价健康志愿者单次口服D 聚甘酯片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方法 :选择 18~ 5 5岁健康受试者4 1例 ,随机分为 5 0 ,10 0 ,15 0 ,2 0 0 ,30 0 ,4 0 0 ,5 0 0 ,6 0 0和 80 0mg共 9个剂量组 ,观察指标为临床症状、生命体征、血尿常规、血沉、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实验室检查 ,并检测心电图、脑电图和经颅多普勒脑血流图。结果 :大部分受试者于给药后不同时间出现纤维蛋白原含量 (FIB)降低 ,凝血酶原时间 (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延长甚至血不凝现象。不良反应发生率约为 4 .88% (2 / 4 1)。结论 :单次口服D 聚甘酯片最大剂量至 80 0mg仍比较安全 ,耐受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聚甘酯片 安全性 耐受性
下载PDF
D-聚甘酯片在中国健康志愿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王睿 方翼 +9 位作者 李雪梅 王中孝 耿美玉 李桂玲 辛现良 戚欣 管华诗 秦筱梅 陈升杰 王乃东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63-367,共5页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单次口服D-聚甘酯片的药代动力学。方法:按GCP指导原则设计试验方案,选择9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按拉丁方随机分组,依次分别口服400mg,500mg,600mg3个剂量的D-聚甘酯片。应用免疫荧光比浊法测定给药后...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单次口服D-聚甘酯片的药代动力学。方法:按GCP指导原则设计试验方案,选择9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按拉丁方随机分组,依次分别口服400mg,500mg,600mg3个剂量的D-聚甘酯片。应用免疫荧光比浊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据随行测定的aPTT-血浆浓度标准曲线,计算相应的血药浓度,采用3P97软件拟合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依据aPTT结果计算D-聚甘酯血浆浓度,在0.05~10mg·L-1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57);最低检测浓度为0.05mg·L-1,回收率在91.48%~105.67%之间,日内日间变异小于13%。受试者分别口服D-聚甘酯片400mg,500mg,600mg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一级吸收、一级消除、二房室模型,各剂量组药代动力学参数α,β,κa,tmax,t1/2α,t1/2β,C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UC0-∞,AUC0-t,Cmax随剂量增加显著增加。各剂量组归一化AUC0-t/dose与Cmaz/do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9名健康受试者单次口服D-聚甘酯片400mg,500mg,600mg后,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在此剂量范围内体内过程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聚甘酯片 中国 健康志愿者 药代动力学 研究
下载PDF
D-聚甘酯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淑民 陈红艳 +2 位作者 王建华 赵秀丽 管华诗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6-148,共3页
目的研究D-聚甘酯(多糖类化合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RI)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用改良Longa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2 h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D-聚甘酯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及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 目的研究D-聚甘酯(多糖类化合物)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RI)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用改良Longa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2 h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D-聚甘酯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及对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苷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在RI 24 h、RI 72 h及RI 144h时,MDA含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而SOD和GSH-PX活性降低。D-聚甘酯可降低MDA含量,升高SOD和GSH-PX活性,尤其是在RI 144 h。结论 D-聚甘酯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缺血性脑组织中的自由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聚甘酯 丙二醛 超氧化物歧化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下载PDF
D-聚甘酯的分子量与抗FXa/抗FIIa活性比值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淑民 赵秀丽 +1 位作者 李健 管华诗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695-697,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分子量的D-聚甘酯(DPS)对大鼠抗FXa/抗FIIa活性比值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低分子肝素(360 U·kg-1)及3种不同分子量的DPS(9 mg·kg-1)。给药后1 h,分别测定血浆的APTT、PT、FIB、AT... 目的观察不同分子量的D-聚甘酯(DPS)对大鼠抗FXa/抗FIIa活性比值的影响。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低分子肝素(360 U·kg-1)及3种不同分子量的DPS(9 mg·kg-1)。给药后1 h,分别测定血浆的APTT、PT、FIB、ATIII及抗FXa、抗FIIa活性。结果高剂量DPS组的抗FIIa活性高于低分子肝素及中、低剂量DPS组,抗FXa/抗FIIa比值明显低于其余各组。结论不同分子量的D-聚甘酯,抗FXa活性无显著性差异。分子量增加,抗FIIa活性增强,抗凝作用增强;分子量减小,抗FXa/抗FIIa比值增大,抗栓作用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聚甘酯 抗凝 抗血栓 抗FXa 抗FIIa
原文传递
单次静滴D-聚甘酯注射液在中国男性健康志愿者的药代动力学 被引量:2
8
作者 王睿 方翼 +6 位作者 柴栋 裴斐 李桂玲 耿美玉 谭兰 陈升杰 管华诗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92-194,共3页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男性志愿者单次静滴D-聚甘酯注射液(抗拴塞药)的药代动力学。方法选27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接受单次静滴D-聚甘酯注射液100,200,300 mg。用免疫荧光比浊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 目的研究中国健康男性志愿者单次静滴D-聚甘酯注射液(抗拴塞药)的药代动力学。方法选27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接受单次静滴D-聚甘酯注射液100,200,300 mg。用免疫荧光比浊法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点血浆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计算相应的血药浓度,用 3P97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3组的药代动力学参数β、t1/2β、CL无显著性差异,与给药剂量无关,3组 AUC0-39 h随给药剂量的加大而增加;但300 mg组AUC0-39h/dose和C0/dose 与另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100—200 mg内,D-聚甘酯注射液的体内过程,基本符合线性动力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聚甘酯注射液 免疫荧光比浊法 药代动力学
下载PDF
D-聚甘酯抗凝活性与凝血因子Ⅹ/Ⅱ灭活度比值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石杰 陈安进 +2 位作者 姜新道 张新惠 王本坚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694-696,共3页
目的通过探索D-聚甘酯抗凝活性与Ⅹ/Ⅱ因子灭活度比值的相关性,推断其可能的抗凝抗栓机制,为临床更加合理应用该药提供参考。方法设4个不同D.聚甘酯剂量组以及空白、肝素钠2个对照组,每组均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 目的通过探索D-聚甘酯抗凝活性与Ⅹ/Ⅱ因子灭活度比值的相关性,推断其可能的抗凝抗栓机制,为临床更加合理应用该药提供参考。方法设4个不同D.聚甘酯剂量组以及空白、肝素钠2个对照组,每组均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Ⅱ因子、Ⅹ因子的活性,并计算Ⅹ/Ⅱ的灭活度比值。结果在50-150μg·mL-1内,随着D-聚甘酯浓度的增加,其抗凝活性增强,Ⅹ/Ⅱ因子灭活度比值升高。结论D-聚甘酯在发挥抗凝活性时,可能的机制是以灭活凝血酶活性为主,而不是以抑制凝血酶原产生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聚甘酯 抗凝活性 灭活度比值 相关性
原文传递
D-聚甘酯的大鼠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淑民 赵秀丽 +2 位作者 董旭东 李健 管华诗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09年第4期17-20,共4页
目的研究大鼠单次及连续7d静脉注射和灌胃D-聚甘酯后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应用生物分析法检测大鼠血浆中D-聚甘酯的浓度,采用DAS2.1.1版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在0.05~150mg·L^(-1)浓度范围内量效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1)... 目的研究大鼠单次及连续7d静脉注射和灌胃D-聚甘酯后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应用生物分析法检测大鼠血浆中D-聚甘酯的浓度,采用DAS2.1.1版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在0.05~150mg·L^(-1)浓度范围内量效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1);回收率在94.72%~103.21%之间,日内和日间变异小于15%。单次及连续注射和口服D-聚甘酯后Zata为0.89,1.06.0.93,0.85 h^1和t_(1′2(?))为0.78.0.69.0.75.0.87h,口服生物利用度为3%~5%。结论口服生物利用度低,注射和口服两种给药方式的末端消除一致。连续给药与单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聚甘酯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生物分析法 药代动力学
原文传递
生物分析法测定人血浆D-聚甘酯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淑民 耿美玉 +3 位作者 王睿 管华诗 李桂玲 戚欣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03年第4期42-44,共3页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D-聚甘酯的生物分析法。方法:应用 aPTT试剂盒,采用免疫荧光比浊法在 ACL futura plus全自动血凝仪上进行自动定量分析,aPTT来检测血浆中D-聚甘酯浓度,考察其线性范围、精密度及回收率等。结果:D-聚甘酯在0.05~10...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中D-聚甘酯的生物分析法。方法:应用 aPTT试剂盒,采用免疫荧光比浊法在 ACL futura plus全自动血凝仪上进行自动定量分析,aPTT来检测血浆中D-聚甘酯浓度,考察其线性范围、精密度及回收率等。结果:D-聚甘酯在0.05~10.0 mg·L^(-1)血浆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57,n=10),最低检测浓度为 0.05 mg·L^(-1)。1.0,5.0,10.0 mg·L^(-1)3个浓度的回收率分别为 91.48%,97.56%,105.67%,RSD均小于 14%。这 3个浓度日内及日间 RSD(n=5)分别为 10.63%,5.73%,1.58%和12.91%,9.42%,7.19%。结论:建立的D-聚甘酯生物测定方法操作简便,结果灵敏、准确、可靠,可进一步用于该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聚甘酯 生物分析法 药代动力学
下载PDF
D-聚甘酯注射液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12
作者 王淑民 陈红艳 +2 位作者 王建华 赵秀丽 管华诗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11年第3期51-55,共5页
目的观察D-聚甘酯注射液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D-聚甘酯注射液组等,采用改良的Longa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MCAO),各给药组在造模后连续给药7 d... 目的观察D-聚甘酯注射液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D-聚甘酯注射液组等,采用改良的Longa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MCAO),各给药组在造模后连续给药7 d,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测定脑梗塞面积、脑含水量、脑组织HE染色。结果 (1)D-聚甘酯给药组在IR 144 h与模型组相比,评分差异显著(P<0.05)。(2)D-聚甘酯可明显降低脑梗塞面积,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3)脑含水量,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4)HE染色后,模型组神经细胞损害及间质水肿渐进性加重。D-聚甘酯可明显减轻神经细胞损害。结论 D-聚甘酯注射液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具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聚甘酯 脑缺血再灌注 保护作用
原文传递
连续多次静脉滴注D-聚甘酯注射液的Ⅰ期临床安全性、耐受性研究
13
作者 谭兰 欧江荣 +3 位作者 陈炜 李延团 李桂玲 管华诗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54-758,共5页
目的评估连续多次静脉滴注(静滴)D-聚甘酯注射液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为Ⅱ期临床试验确定安全的给药剂量范围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8~35岁健康成年人20例,用区组随机化设计方法,分层随机分至50 mg×7 d和100 mg×7 d 2个剂量组,每... 目的评估连续多次静脉滴注(静滴)D-聚甘酯注射液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为Ⅱ期临床试验确定安全的给药剂量范围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8~35岁健康成年人20例,用区组随机化设计方法,分层随机分至50 mg×7 d和100 mg×7 d 2个剂量组,每组10名,男女各半。另补充筛选6例受试者(男2女4)纳入100 mg×5 d预试验组。受试者均分别接受连续静滴D-聚甘酯注射液的耐受性试验。观察指标为临床症状,生命体征及血、尿常规,血沉,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等实验室检查,并检测心电图和脑电图。结果各组入选受试者给药后生命体征,血、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和脑电图等未见有临床意义的改变。其中50 mg×7 d试验组出现4例AST、ALT异常升高,100 mg×5 d预试验组出现1例ALT升高,100 mg×7 d组出现3例ALT升高,无任何临床不适主诉。结论连续静滴D-聚甘酯注射液50 mg和100 mg,比较安全,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度一过性肝功能AST、ALT异常升高,与药物剂量无关。建议推荐临床常规日剂量不宜超过100 mg,每日1次,每次静滴时间不少于3 h,疗程可至7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对照试验 安全 耐受性 D-聚甘醋
下载PDF
D-聚甘酯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组织内的血栓素B_2、6-酮-前列腺素含量的影响
14
作者 王淑民 陈红艳 +2 位作者 王建华 赵秀丽 管华诗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22-524,共3页
目的观察D-聚甘酯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用改良的Longa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2 h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D-聚甘酯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组织中TXB2、6-keto-PGF1α的含量的影响。结果 D-聚甘酯使缺血性脑组织中T... 目的观察D-聚甘酯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用改良的Longa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2 h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D-聚甘酯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脑组织中TXB2、6-keto-PGF1α的含量的影响。结果 D-聚甘酯使缺血性脑组织中TXB2的含量明显降低;使6-keto-PGF1α含量在开始降低而后可使其恢复到再灌注前水平,可显著降低TXB2/6-keto-PGF1α的比值。结论 D-聚甘酯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聚甘酯 血栓素B2 6-酮-前列腺素F1Α
原文传递
低聚甘露糖醛酸对断奶仔猪的安全性评价
15
作者 朱文慧 张丽英 +3 位作者 李德发 夏萱 吴卉 管华诗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15年第2期51-56,共6页
目的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高剂量低聚甘露糖醛酸(PM)对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血常规指标和脏器指数的影响,从而确定PM对断奶仔猪的生物安全性。方法试验选用24头28日龄、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按体重区组,随机分... 目的试验旨在研究饲粮中添加高剂量低聚甘露糖醛酸(PM)对断奶仔猪的生长性能、血液生化指标、血常规指标和脏器指数的影响,从而确定PM对断奶仔猪的生物安全性。方法试验选用24头28日龄、健康的杜长大三元杂交断奶仔猪,按体重区组,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单笼饲养。对照组饲喂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在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0.3%(推荐有效剂量)、1.5%(5倍推荐有效剂量)、3.0%(10倍推荐有效剂量)PM的试验饲粮,试验期28d。结果各处理组间不同生长阶段的平均日采食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PM极显著增加了断奶仔猪的饲料转化效率(P≤0.01);饲料中添加PM对断奶仔猪死亡率、血清生化指标、血常规指标和脏器指数没有显著影响(P>0.05)。结论断奶仔猪饲料中PM的推荐添加量定为0.3%,饲料中PM为3.0%(10倍推荐添加量)对断奶仔猪饲用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聚甘露糖醛酸 断奶仔猪 饲料 安全性评价
原文传递
丙烯酸与海藻酸钠共聚制备耐盐性高吸水树脂 被引量:38
16
作者 柳明珠 曹丽歆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55-458,共4页
用过硫酸钾作引发剂、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得了聚 (丙烯酸盐 -海藻酸钠 )耐盐性高吸水树脂 .研究了海藻酸钠及引发剂用量 ,中和度及复合碱的配比等对吸水率及凝胶强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 ,制得的吸水剂在室温下 3 0 min吸蒸馏水和质量分数... 用过硫酸钾作引发剂、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制得了聚 (丙烯酸盐 -海藻酸钠 )耐盐性高吸水树脂 .研究了海藻酸钠及引发剂用量 ,中和度及复合碱的配比等对吸水率及凝胶强度的影响 .结果表明 ,制得的吸水剂在室温下 3 0 min吸蒸馏水和质量分数为 0 .9%氯化钠水溶液分别约为其自身质量的 1 0 0 0倍和 85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吸水树脂 制备 聚(丙烯酸盐-海藻酸钠)
下载PDF
海洋硫酸多糖DPS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朱海波 耿美玉 管华诗 《中国海洋药物》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8-20,23,共4页
本文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白介素一1(IL-1)所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模型.以MTT法观察了海洋硫酸多糖DPS对VSMC增殖的影响。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在DPS浓度为0.001μg/ml~100μg/ml的培养液中孵育24... 本文采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白介素一1(IL-1)所诱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模型.以MTT法观察了海洋硫酸多糖DPS对VSMC增殖的影响。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在DPS浓度为0.001μg/ml~100μg/ml的培养液中孵育24h后,分别加入bFGF(50ng/ml)或IL-1(50U/ML)再孵育24h,用MTT法测定海洋硫酸多糖DPS村VSMC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DPS在0.01μg/ml,0.1μg/ml,1μg/ml,10μg/ml浓度下,对bFGF或IL-1所致的VSMC增殖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最佳抑制浓度为1μg/ml,且DPS对VSMC增殖的抑制作用随着bFGF或IL-1浓度的增加而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硫酸多糖DPS 大鼠 血管平滑肌细胞
下载PDF
硒化聚甘露糖醛酸的合成及抗阿尔茨海默症细胞氧化与凋亡 被引量:10
18
作者 朱志杰 刘琼 +4 位作者 陈平 续旭 倪嘉缵 杨思林 宋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15-122,共8页
以聚甘露糖醛酸为原料,采用先磺化、再硒化的方法合成了硒化聚甘露糖醛酸,产率为54%,产物硒含量为437.25μg/g.在2.5μmol/L硒浓度下,硒化聚甘露糖醛酸促细胞生长能力达到最适范围,能保护细胞免受过氧化氢损伤,显著提高阿尔茨海默症(AD... 以聚甘露糖醛酸为原料,采用先磺化、再硒化的方法合成了硒化聚甘露糖醛酸,产率为54%,产物硒含量为437.25μg/g.在2.5μmol/L硒浓度下,硒化聚甘露糖醛酸促细胞生长能力达到最适范围,能保护细胞免受过氧化氢损伤,显著提高阿尔茨海默症(AD)模型细胞N2a-APP695-sw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内活性氧自由基,增加线粒体膜电位,抑制细胞色素C的释放,在促进Bcl-2表达的同时抑制Bax的表达,从而具有抑制AD细胞凋亡的功能.硒化聚甘露糖醛酸也能抑制AD病理相关蛋白BACE1和APP的表达.结果表明,硒化聚甘露糖醛酸在抗AD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露糖醛酸 硒化聚甘露糖醛酸 阿尔茨海默症(AD) 活性氧自由基(ROS) 细胞凋亡
下载PDF
海洋硫酸多糖DPS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6
19
作者 朱海波 耿美玉 +1 位作者 管华诗 张均田 《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9-24,共6页
目的 研究海洋硫酸多糖 (DPS)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和白介素 1(IL 1)所诱导的VSMC增殖模型 ,以MTT法观察DPS对VSMC增殖的影响 ,分别用Griess重氮化反应法和放... 目的 研究海洋硫酸多糖 (DPS)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增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和白介素 1(IL 1)所诱导的VSMC增殖模型 ,以MTT法观察DPS对VSMC增殖的影响 ,分别用Griess重氮化反应法和放免法测定VSMC上清液中一氧化氮 (NO)、血管紧张素II(AngII)和内皮素 1(ET 1)的含量。结果 DPS在 0 0 1- 10 μg·mL-1浓度下 ,对bFGF或IL 1所致的VSMC增殖均有明显抑制作用。DPS呈剂量依赖性增加NO合成及降低AngII和ET 1的生成或释放。 结论 DPS对VSMC增殖有抑制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增加一氧化氮合成及降低血管紧张素II和内皮素 1的生成或释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多糖 DPS 大鼠 血管平滑肌细胞 细胞增殖
下载PDF
海洋硫酸多糖DPS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英文) 被引量:5
20
作者 朱海波 耿美玉 管华诗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3期463-469,共7页
目的 :采用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 (两肾一夹型 )观察海洋硫酸多糖 DPS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方法 :(1)急性降压实验 :DPS分别以 1.56 ,3.13,6 .2 5,12 .50 ,2 5.0 0 mg/ kg剂量单次舌下静脉注射给药 ,给药前后以颈总动脉... 目的 :采用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 (两肾一夹型 )观察海洋硫酸多糖 DPS对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方法 :(1)急性降压实验 :DPS分别以 1.56 ,3.13,6 .2 5,12 .50 ,2 5.0 0 mg/ kg剂量单次舌下静脉注射给药 ,给药前后以颈总动脉插管法测定大鼠动脉血压和心率。 (2 )口服预防给药实验 :在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造模第二天起 DPS以 12 .50 ,2 5.0 0 ,50 .0 0 mg/ kg口服预防给药五周 ,每日给药一次。于给药前、给药后第三周和第六周分别以尾动脉测压法测定大鼠动脉血压和心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卡托普利 (14mg/ kg)作为口服预防给药实验阳性对照药。结果 :在急性降压实验中 ,DPS能够显著降低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且其降压强度呈剂量依赖性 ,在降压的同时伴有心率减慢。DPS口服预防给药五周 ,能够呈剂量依赖性防止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升高 ,且 DPS50 .0 0 mg/ kg的降压效果与卡托普利 14mg/ kg相当。结论 :海洋硫酸多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硫酸多糖 降压作用 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