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6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二聚体测定在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42
1
作者 胡云建 陶凤荣 +3 位作者 王厚东 张秀珍 赵丽 朱震宏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5-97,共3页
目的 探讨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 (VIDAS)快速定量检测D 二聚体 (DD)在诊断肺栓塞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使用VIDASDD测定法对可疑静脉血栓塞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 二聚体进行检测 ,并对这些可疑肺栓塞患者进行 3个月的随访 ,了解是... 目的 探讨全自动免疫分析系统 (VIDAS)快速定量检测D 二聚体 (DD)在诊断肺栓塞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使用VIDASDD测定法对可疑静脉血栓塞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 二聚体进行检测 ,并对这些可疑肺栓塞患者进行 3个月的随访 ,了解是否有肺栓塞或深部静脉栓塞的症状。结果 共有 1 0 4例患者参加检测 ,32例患者 (30 .8% )的D 二聚体检测值 <494ng/ml,72例患者血浆中的D 二聚体检测值 >494ng/ml,其中有 1 6例患者通过肺通气—灌注扫描 (V/Q)证实为肺栓塞。VIDASDD法的敏感性为 1 0 0 % ,阴性预期值为 1 0 0 %。结论 VIDASDD法可作为排除诊断肺栓塞的首选筛选试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D-二聚体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诊断价值
原文传递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8
2
作者 肖文 李仓霞 +1 位作者 薛海龙 贾秀丽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6-268,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解放军第三医院神经内科白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f脑梗死组)、同期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而无脑梗死患者60例(颈动脉粥样...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择解放军第三医院神经内科白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f脑梗死组)、同期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而无脑梗死患者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健康体检者80例(正常对照组1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D-二聚体含量,全自动血凝仪测定纤维蛋白原含量,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nVIT)值。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及正常对照组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及颈动脉IMT值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性卒中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高于非进展性卒中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升高,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水平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患者血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r=0.426,P=0.006;r=0.535,P=0.001)。结论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参与了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病情进展密切相关。二者做为急时相反应物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提示,相对于高凝状态,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慢性炎症反应关系更为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纤维蛋白原 D-二聚体
原文传递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与血小板聚集率和D-二聚体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0
3
作者 周熙琳 梁辉 黄洁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59-462,467,共5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TEG)各项参数与血小板聚集率(PAgT)和D-二聚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为轻度急性脑梗死组(n=41)、中度急性脑梗死组(n=35)和重度急性脑梗死组(n=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TEG)各项参数与血小板聚集率(PAgT)和D-二聚体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0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为轻度急性脑梗死组(n=41)、中度急性脑梗死组(n=35)和重度急性脑梗死组(n=26);并以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TEG参数(包括R值、K值、α角、MA值、CI值)、PAgT和D-二聚体水平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R值和K值明显缩短,α角、MA值和CI值明显增大,D-二聚体和PAgT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中度和轻度脑梗死组比较,重度脑梗死组患者的TEG参数、D-二聚体及PAgT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轻度脑梗死组比较,中度脑梗死组TEG参数和PAgT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D-二聚体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D-二聚体和PAgT水平与α角、MA值、CI值呈显著正相关,与R值和K值呈显著负相关(均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TEG参数与D-二聚体和PAgT水平存在较强的相关性,TEG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严重程度评价以及高凝状态监测中均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栓弹力图 血小板聚集率 D-二聚体
下载PDF
生物标志物组合对急诊脓毒症和重度脓毒症患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4
4
作者 赵永祯 李春盛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53-158,共6页
目的 探讨一种生物标志物组合对脓毒症和重度脓毒症患者的诊断能力.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抢救室救治的652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于入院时即检测降钙素原(PC... 目的 探讨一种生物标志物组合对脓毒症和重度脓毒症患者的诊断能力.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急诊抢救室救治的652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于入院时即检测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B型脑钠肽(BNP)、白细胞计数(WBC)、杆状核中性粒细胞比例和血小板计数(PLT)等生物标志物.根据脓毒症诊断将所有患者分为脓毒症组(452例)和非脓毒症组(200例);根据脓毒症严重程度将所有患者分为重度脓毒症组(包括脓毒性休克,190例)和非重度脓毒症组(462例).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诊断脓毒症和重度脓毒症的独立因素,并组建生物标志物最佳组合.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生物标志物组合和各生物标志物单独使用时的诊断能力.结果 PCT、IL-6和D-二聚体既是诊断脓毒症也是诊断重度脓毒症的独立预测因素.将这3种生物标志物组合用于诊断脓毒症时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6,高于PCT、IL-6和D-二聚体单独使用时的AUC(分别为0.803、0.770和0.737);且标志物组合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也均比单独使用时得到提高(标志物组合分别为81.2%、81.0%、90.6%和65.6%,PCT分别为75.2%、80.0%、89.5%、58.8%,IL-6分别为81.0%、61.0%、82.4%、58.7%,D-二聚体分别为79.9%、59.0%、81.5%、56.5%).3种生物标志物组合用于诊断重度脓毒症的AUC为0.815,优于PCT、IL-6和D-二聚体单独使用时的0.758、0.740和0.704;且标志物组合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也均比单独使用时得到提高(标志物组合分别为81.6%、73.6%、56.0%和90.6%,PCT分别为79.5%、65.0%、48.2%、88.5%,IL-6分别为65.8%、70.6%、47.9%、83.4%,D-二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物 脓毒症 严重脓毒症 降钙素原 白细胞介素-6 D-二聚体 诊断
原文传递
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规律及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特点 被引量:72
5
作者 付亚辉 王鹏飞 +7 位作者 王宝辉 田丁 杨娜 刘萍 冯尚华 王虎 李明 张堃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668-672,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规律及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22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82例,女142例;年龄为65~93岁,平均77.4岁;股骨颈骨折96例...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规律及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224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男82例,女142例;年龄为65~93岁,平均77.4岁;股骨颈骨折96例,股骨转子间骨折128例。关节置换101例,内固定123例。分别于入院时、术前1d、术后1d、术后3d、术后5d测定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浓度。于术前及术后进行双下肢静脉B超检查。结果本组患者经B超检查,术前发生DVT64例(28.6%),主要集中于伤后3~6d;血栓类型:远端血栓53例(82.8%),混合血栓11例(17.2%)。术后发生DVT118例(52.7%),主要集中于术后3d内;血栓类型:远端血栓105例(89.0%),近端血栓1例(0.8%),混合血栓12例(10.2%)。本组患者人院时、术前1d、术后1d、术后3d、术后5d血浆D-二聚体浓度平均分别为(11.88±13.42)、(9.29±10.99)、(10.25±9.04)、(7.93±7.04)、(7.00±6.5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48,P=0.012);入院时D-二聚体浓度显著高于术前1d、术后3d、术后5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569。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DVT发生率高,以远端血栓为主。围手术期DVT多发生于伤后3~6d及术后3d内。入院时及术后1d患者D-二聚体浓度较高。D-二聚体检查在髋部骨折患者DVT筛查中意义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骨折 静脉血栓形成 D-二聚体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彩色 老年人
原文传递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血浆D-二聚体测定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58
6
作者 赵春起 王维亮 +1 位作者 黄德祥 黄莚庭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9期532-533,共2页
目的评估测定血浆D 二聚体 (D dimer)含量在诊断急、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价值。方法应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 (GIA)检测 12 1例经连续多普勒超声和B 型超声证实为下肢DVT患者血浆D 二聚体的含量 (正常值≤ 0 5mg L)。 结果... 目的评估测定血浆D 二聚体 (D dimer)含量在诊断急、慢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价值。方法应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 (GIA)检测 12 1例经连续多普勒超声和B 型超声证实为下肢DVT患者血浆D 二聚体的含量 (正常值≤ 0 5mg L)。 结果急性和慢性DVT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 88 0 % (6 6 75 )和 34 8% (16 4 6 )。急性DVT组和慢性DVT组血浆D 二聚体含量分别为 (2 4± 2 2 )mg L和 (0 8± 1 3)mg L ,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结论GIA方法准确、简单、快速、无损伤 ,可用于DVT急性期的临床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血浆 D-二聚体 含量测定 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 诊断
原文传递
凝血功能4项、FDP、D-Dimer检测在诊断产后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6
7
作者 杨军 李彬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2384-2385,2388,共3页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4项、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检测在产后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46例产后出血(出血量大于或等于500mL)孕妇作为产后出血组,另外50例出血量正常(出血量小于500mL)孕妇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Sysm... 目的探讨凝血功能4项、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imer)检测在产后出血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将46例产后出血(出血量大于或等于500mL)孕妇作为产后出血组,另外50例出血量正常(出血量小于500mL)孕妇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和Beckman 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此两组产前产后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4项指标和D-Dimer、FDP的值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产后出血组凝血功能4项及D-Dimer,FDP检测值异常率产前及产后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产后出血组PT、APTT、D-Dimer、FDP在产前及产后两个时期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1);产后出血组PT、APTT、D-Dimer、FDP产后高于产前(P<0.01),但是FIB产后低于产前(P<0.05),TT产前、产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积极对孕产妇进行产前凝血功能4项、FDP、D-Dimer检测有助于提前预防产后大出血的发生及降低孕妇产后出血的病死率,产前和产后血浆FDP、DDimer水平变化对产后出血更具有临床预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功能4项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物 D-二聚体 产后出血
下载PDF
胜红蓟化感作用研究 Ⅸ.主要化感物质在土壤中的转化 被引量:45
8
作者 孔垂华 徐效华 +2 位作者 陈建军 胡飞 谭中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189-1195,共7页
在田间条件下 ,胜红蓟挥发油能抑制花生的出苗和生长发育。进一步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研究证实 :胜红蓟挥发油中的主要化感物质胜红蓟素在土壤中的转化与土壤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水平显著相关。在高有机质和营养元素水平的土壤中 ,胜... 在田间条件下 ,胜红蓟挥发油能抑制花生的出苗和生长发育。进一步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研究证实 :胜红蓟挥发油中的主要化感物质胜红蓟素在土壤中的转化与土壤的有机质和营养元素水平显著相关。在高有机质和营养元素水平的土壤中 ,胜红蓟素先聚合形成二聚体 ,2 6d后又解聚成胜红蓟素 ,然后逐步降解成苯甲酸类 ,2 -甲基丙酸和乙酸等小分子。而在低有机质和营养元素水平的土壤中 ,胜红蓟素不经过二聚化过程 ,而是直接降解成小分子。经液质 (LC/MS)和核磁共振 (NMR)等技术分离鉴定了胜红蓟素二聚体的结构。生物测定表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胜红蓟 化感作用 化感物质 土壤 转化 挥发油 二聚体
下载PDF
血浆D-二聚体水平测定在不同肺部疾病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61
9
作者 叶晓芳 刘双 杨京华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在常见肺部疾病中的差异和临床意义。方法:对236例住院治疗的肺炎、结核性胸膜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肺栓塞及肺癌患者的血浆D-dimer水平进行测定,分析比较血浆D-dimer水平的差异性。结果:肺炎...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水平在常见肺部疾病中的差异和临床意义。方法:对236例住院治疗的肺炎、结核性胸膜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肺栓塞及肺癌患者的血浆D-dimer水平进行测定,分析比较血浆D-dimer水平的差异性。结果:肺炎、结核性胸膜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肺栓塞及肺癌组的血浆D-dimer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炎组血浆D-dimer水平低于结核性胸膜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肺栓塞、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性胸膜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组间血浆D-dime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急性肺栓塞患者血浆D-dimer水平升高,与结核性胸膜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组血浆D-dimer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结核性胸膜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栓塞及肺癌都可引起凝血机制的异常,引起血浆D-dimer水平的升高,但在急性肺栓塞中最为明显。血浆D-dimer水平的升高不是诊断急性肺栓塞的特异性指标,其临床价值在于阴性排除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肺栓塞 肺部疾病
下载PDF
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联合检测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1
10
作者 丁萌 张青云 +5 位作者 景阳 陈向华 耿学丽 谢守军 张秀琴 杨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1885-1888,共4页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DVT患者50例为DVT组,其中男...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DVT患者50例为DVT组,其中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45.6±5.2)岁。选取我科同期收治的非血栓性疾病患者50例为非血栓性疾病对照组,其中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47.5±2.3)岁,包括下肢大隐静脉曲张18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2例、颈动脉狭窄5例、腹主动脉瘤2例、主动脉夹层3例。选取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40例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性19例,女性21例,年龄(46.7±3.9)岁。检测3组DD及FIB的血清浓度。结果 3组DD和FIB的血清浓度分别为DVT组(0.91±0.26)mg/L和(5.18±0.09)g/L,非血栓性疾病对照组(0.54±0.06)mg/L和(4.57±0.69)g/L,正常对照组(0.29±0.09)mg/L和(2.71±0.29)g/L。DVT组DD和FIB的血清浓度均显著高于非血栓性疾病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DD诊断DVT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0.00%和74.44%,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5.67%和91.78%;FIB诊断DVT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74.00%和76.67%,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79%和84.15%;DD和FIB联合检测诊断DVT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2.00%和73.33%,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5.71%和94.29%。结论联合检测血清DD和FIB的水平能够提高DVT早期诊断的阳性检出率并且降低其漏诊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D-二聚体 纤维蛋白原
下载PDF
下肢骨折患者健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1
11
作者 李嘉浩 张斌飞 +7 位作者 王鹏飞 庄岩 丛雨轩 黄海 屈霜威 费晨 杨娜 张堃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060-1065,共6页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住院期间健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494例下肢骨折患者资料,男228例,女266例;年龄(58.9±18.9)岁(16-94岁);膝...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住院期间健侧肢体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494例下肢骨折患者资料,男228例,女266例;年龄(58.9±18.9)岁(16-94岁);膝关节以近骨折290例,膝关节周围骨折101例,膝关节以远骨折103例。住院期间使用抗凝剂预防或治疗,术后行双下肢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记录血栓的发生情况。统计健侧肢体DVT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可能的相关因素(性别、年龄、骨折类型、体重指数、合并内科疾病、受伤至手术时间、手术至出院时间、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手术持续时间、失血量、补液量、D-二聚体)。结果237例患者(47.97%)患侧肢体中发生DVT,周围型血栓221例(44.74%),中央型血栓7例(1.42%),混合型血栓9例(1.82%)。98例(19.84%)患者住院期间健侧肢体发生DVT,周围型血栓90例,中央型血栓1例,混合型血栓7例。98例健侧肢体发生DVT患者中74例(75.51%)双侧下肢均发生DVT,24例(24.49%)仅在健侧肢体发生DVT。年龄(OR=1.035,95%CI:1.013~1.059)和术后1d血浆D-二聚体水平(OR=1.065,95%CI 1.030~1.102,P<0.01)是影响健侧肢体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尽管在住院期间使用抗凝剂预防或治疗,但下肢骨折患者健侧肢体DVT仍有发生。年龄和术后1d血浆D-二聚体浓度是影响健侧肢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骨折 超声检查 D-二聚体
原文传递
浙江地区汉族孕产妇D-二聚体参考区间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60
12
作者 李帅 吕时铭 汤杰英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80-585,共6页
目的 建立浙江地区汉族孕产妇D-二聚体参考区间.方法 选取2009年3月至2010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健康孕妇669名、健康产妇578名、发生静脉血栓或DIC孕产妇8例以及健康非孕产妇对照者80名.将健康孕产妇按孕周、产后不同时间... 目的 建立浙江地区汉族孕产妇D-二聚体参考区间.方法 选取2009年3月至2010年8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健康孕妇669名、健康产妇578名、发生静脉血栓或DIC孕产妇8例以及健康非孕产妇对照者80名.将健康孕产妇按孕周、产后不同时间及不同分娩方式分组:(1)≤13周组120名,14~20周组120名,21~27周组145名,28~34周组147名,≥35周组137名;(2)自然分娩后第1天组163名,自然分娩后第2天组121名;(3)剖宫产后第1天组166名,剖宫产后第2天组128名.将上述各组按年龄再分为<30岁组和≥30岁组.采集所有健康孕产妇柠檬酸钠抗凝静脉血1.8 ml,采用STA-R Evolution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其血浆D-二聚体浓度,确定相应的参考区间.孕产妇D-二聚体浓度为偏态分布数据,采用百分位数(P95)表示参考区间的单侧上限.采用本研究建立的参考区间评估8例患静脉血栓或DIC孕产妇的D-二聚体水平,以验证建立的参考区间的有效性.结果 年龄<30岁的孕妇组及健康对照组中,孕周≤13周、14~20周、21~27周、28~34周、≥35周的孕妇组及健康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0.25(0.17~0.37)、0.51(0.38~0.75)、0.75(0.57~1.10)、1.14(0.80~1.48)、1.60(1.14~1.89)、0.20(0.10~0.28)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39.24,P<0.05);年龄≥30岁的孕妇组及健康对照组中,上述各组的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0.28(0.14~0.38)、0.50(0.36~0.65)、0.83(0.59~1.41)、0.93(0.68~1.37)、1.47(1.22~1.84)、0.17(0.12~0.25)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27.75,P<0.05).年龄<30岁的产妇组中,自然分娩后第1天、自然分娩后第 2天、剖宫产后第1天、剖宫产后第2天产妇组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别为2.45(1.51~3.77)、1.30(0.97~1.96)、2.68(1.52~3.74)、1.55(1.10~2.10)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4.85,P<0.05);年龄≥30岁的产妇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 产后期 D-二聚体 参考值 静脉血栓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原文传递
血栓前状态标志物F1+2、TAT、AT-Ⅲ、D-Dimer对早期复发性流产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58
13
作者 祝丽琼 陈慧 +5 位作者 杜碧君 谭剑平 刘颖琳 王蕴慧 张睿 张建平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76-481,共6页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凝血酶原片段F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imer)与早期复发性流产(RSA)的关系,及各分子标志物对血栓前状态(PTS)引起的RSA的诊断价值。【方法】比较10...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凝血酶原片段F1+2(F1+2)、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抗凝血酶Ⅲ(AT-Ⅲ)、D-二聚体(D-Dimer)与早期复发性流产(RSA)的关系,及各分子标志物对血栓前状态(PTS)引起的RSA的诊断价值。【方法】比较103例RSA已孕者(AEP组)、103例有RSA病史现未孕者(ANP组)及40例正常早孕者(NEP组)及40例健康未孕者(NNP组)血清中F1+2、TAT、AT-Ⅲ、D-Dimer水平;并以ROC曲线方法判断PTS引起的RSA发生时以上各个指标的最佳临界值。【结果】1.ANP组血浆F1+2、D-Dimer水平显著高于NNP组,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8);而且流产3次者较2次者指标水平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67)。F1+2与D-Dimer判断RSA未孕患者存在血栓前状态的最佳筛查界值分别为55.11nmol/L(AUC=0.767)及233.50μg/L(AUC=0.636)。2.ANP组血浆TAT水平高于NNP组,AT-Ⅲ水平低于NNP组,但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08)。AEP组血浆F1+2、TAT、D-Dimer水平高于NEP组,AT-Ⅲ水平低于NEP组,但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RSA与PTS存在相关性;RSA患者在孕前已经表现为PTS,PTS的标志物F1+2、D-Dimer可用于RSA未孕人群流产原因的筛查,其水平越高,流产可能性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流产 血栓前状态 F1+2 TAT AT-Ⅲ D-dimer
下载PDF
对高脂血症性及胆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观察 被引量:59
14
作者 张冬磊 杨宁 郝建宇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0-63,共4页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imer)在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AP)及胆源性急性胰腺炎(BAP)患者中的变化。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住院急性胰腺炎患者155例,根据病因分为HLAP组和BAP组。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轻度急性...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imer)在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HLAP)及胆源性急性胰腺炎(BAP)患者中的变化。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该院住院急性胰腺炎患者155例,根据病因分为HLAP组和BAP组。根据严重程度分为轻度急性胰腺炎(MAP)亚组和中度急性胰腺炎(MSAP)亚组。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Glu)、血钙(Ca2+)、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CRP和D-dimer。结果HLAP组的血小板(PLT)、Glu和血脂指标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三酰甘油(TG)均明显高于BAP组,而丙氨酸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TBIL、DBIL、Ca2+和血肌酐(Cr)则明显低于BAP组(P<0.05)。HLAP组的CRP明显高于BAP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AP、MSAP亚组中的HLAP组与BAP组相比较,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LAP组MAP和MSAP亚组间的CRP和D-dime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AP组MAP和MSAP亚组间的CRP和D-dimer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HLAP组的CRP和D-dimer升高均是出现MSAP的危险因素(OR=1.121、3.716,P=0.025、0.001)。BAP组仅D-dimer升高是出现MSAP的危险因素(OR=2.717,P=0.002)。结论 CRP和D-dimer在HLAP及BAP中均随病情加重而升高,并且CRP升高在HLAP患者中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脂血症 急性病 胰腺炎 C反应蛋白质 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 胆源性急性胰腺炎 D-二聚体
下载PDF
Bakri子宫填塞球囊用于宫缩乏力性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血红蛋白和D-二聚体的影响 被引量:59
15
作者 刘亚杰 曹冬如 +2 位作者 史俊梅 白月婷 赵译 《中国性科学》 2020年第5期117-120,共4页
目的探讨Bakri子宫填塞球囊用于宫缩乏力性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血红蛋白和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诊治的宫缩乏力性剖宫产产后出血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表... 目的探讨Bakri子宫填塞球囊用于宫缩乏力性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血红蛋白和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诊治的宫缩乏力性剖宫产产后出血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1例患者。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Bakri子宫填塞球囊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卡前列腺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产后12h和24h出血量,宫缩持续时间和子宫底下降速度,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和D-二聚体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6%)高于对照组患者(80.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产后12h和24h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宫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患者,而子宫底下降速度快于对照组患者,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均无明显变化,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血红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Bakri子宫填塞球囊用于宫缩乏力性剖宫产产后出血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良好,对血红蛋白和D-二聚体无明显影响,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kri子宫填塞球囊 宫缩乏力性剖宫产 产后出血 临床效果 血红蛋白 D-二聚体
下载PDF
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规律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8
16
作者 费晨 魏巍 +6 位作者 张斌飞 屈霜威 王晨 孙健平 李嘉浩 庄岩 张堃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2-108,共7页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规律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4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90例,女58例;年龄为19~83岁... 目的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规律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7年12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4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男90例,女58例;年龄为19~83岁,平均(47.2±13.1)岁。根据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分型:Ⅰ型24例,Ⅱ型17例,Ⅲ型25例,Ⅳ型29例,Ⅴ型34例,Ⅵ型19例。分别在术前、术后进行双下肢静脉超声判断DVT的发生情况,并对与DVT发生可能相关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主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术前DVT发生率为43.92%(65/148),术后DVT发生率为52.70%(78/148),均以远端血栓为主。年龄(OR=1.043,95%CI1.015~1.072,P=0.002)和入院D-二聚体(OR=1.219,95%CI1.009~1.473,P=0.040)是术前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1.075,95%CI1.042~1.110,P=0.000)、手术时间(OR=0.994,95%CI0.989~0.999,P=0.016)、术后1dD-二聚体(OR=1.135,95%CI1.025~1.258,P=0.015)和术后3dD-二聚体(OR=1.366,95%CI1.008~1.853,P=0.044)是术后形成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DVT的发生率较高,但以远端血栓为主。对于骨折患者(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应通过D-二聚体动态监测结合下肢静脉超声早期诊断有无DVT的发生,对于存在下肢DVT的患者在保证良好的手术质量的前提下酌情加快手术进度,以降低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形成 危险因素 年龄因素 D-二聚体 胫骨平台骨折
原文传递
重度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54
17
作者 王红 张淑文 +5 位作者 任爱民 张丽霞 王超 黄樱 苏艳丽 王宝恩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10期804-806,共3页
目的探讨重度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002年11月至2005年3月收住全国20家三级医院脓毒症并发急性器官功能不全患者694例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主要凝血指标的差异及主要凝血指标异常与病情... 目的探讨重度脓毒症凝血功能紊乱与病情严重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将2002年11月至2005年3月收住全国20家三级医院脓毒症并发急性器官功能不全患者694例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主要凝血指标的差异及主要凝血指标异常与病情严重度(APACHEⅡ评分)的关系。结果(1)死亡组患者与凝血功能相关的主要指标:血小板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Ddimer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凝血酶元时间(PT)、部份凝血活酶时间(APTT)、TT均较生存组延长(P<0.05)。(2)血小板下降、血小板下降与Ddimer同时升高,APTT和FDP异常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结论与凝血功能相关的主要指标:血小板、Ddimer、PT、APTT、TT的检测对判断重度脓毒症的预后及评估病情严重度有一定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脓毒症 凝血功能紊乱 疾病预后 血小板 纤维蛋白
原文传递
D-二聚体检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4
18
作者 张大志 李世忠 +3 位作者 郝茵 黄微 刘建龙 杨庆国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38-139,共2页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D-D)检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下肢新鲜骨折患者在术前均行下肢血管造影术、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D检测。D-D检测值>500μg/L为阳性。根据造影结果... 目的探讨D-二聚体(D-dimer,D-D)检测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下肢新鲜骨折患者在术前均行下肢血管造影术、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D检测。D-D检测值>500μg/L为阳性。根据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下肢血栓组(T组)和非血栓组(NT组)。记录两组患者彩色多普勒及D-D检测结果。结果T组D-D为(2 101±561)μg/L,NT组D-D为(1 137±223)μg/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D检测敏感度为78.6%,特异度为19.2%,准确度为40.0%,阳性预测值为34.4%,阴性预测值为62.5%;彩色多普勒超声敏感度为57.1%,特异度为96.2%,准确度为82.5%,阳性预测值为89.0%,阴性预测值为81.0%。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均明显高于D-D检测(P<0.05或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骨折患者下肢DVT的首选方法,D-D检测既不能诊断也不能排除DV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深静脉血栓 彩色多普勒超声 骨折
下载PDF
降钙素、D-二聚体、C反应蛋白与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预后判断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5
19
作者 李凡敏 梁宗安 +2 位作者 胡丽佳 胡秋芳 钟怡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年第4期563-566,共4页
目的研究降钙素(PCT)、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预后判断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制定及调整、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接诊的10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作为研究对象,其中... 目的研究降钙素(PCT)、D-二聚体、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预后判断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制定及调整、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9月接诊的10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非重症肺炎组50例,重症肺炎组50例,同期入组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按住院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入院后根据肺炎严重指数(PSI)评分系统进行评分,干预前后空腹抽血进行降钙素、D-二聚体、CRP水平检测,比较不同组别患者PCT、D-二聚体、CRP、PSI水平差异,进行PCT、D-二聚体、CRP与PSI相关分析。结果 1非重症肺炎组、重症肺炎组、健康组之间的PCT、D-二聚体、CRP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F=7.003、8.865、10.321,均P<0.01,非重症肺炎组和重症肺炎组的PCT、D-二聚体、CRP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组,t=3.839、9.745、11.656和7.552、13.707、16.721,P<0.05或P<0.01,重症肺炎组的PCT、D-二聚体、CRP、PSI重症指数明显高于非重症肺炎组,t=5.434、7.585、14.725、5.526,均P<0.01。2死亡组PCT、D-二聚体、CRP、PSI重症指数具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具有显著性,t=8.834、9.372、12.011、3.783,P<0.05或P<0.01。3PCT、CRP、D-二聚体水平与PSI评分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0.645、0.713、0.462,P<0.05或P<0.01)。结论降钙素、D-二聚体、C反应蛋白检测对于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高水平的PCT、D-二聚体、CRP提示患者病情严重及预后不佳,应在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病情 预后 降钙素 D-二聚体 C反应蛋白
下载PDF
妊娠不同时期孕妇血浆凝血四项、FDP、D-二聚体和AT-Ⅲ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5
20
作者 梁骑 邓健康 +4 位作者 郭晓兰 费中海 赵宗帅 唐中 王东生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19年第1期75-77,共3页
目的探讨妊娠不同时期孕妇血浆凝血四项、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AT)-Ⅲ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妊娠期妇女358例为研究对象,包括孕早期78例(妊娠10~15周)、孕中期82例(妊娠20~25... 目的探讨妊娠不同时期孕妇血浆凝血四项、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及抗凝血酶(AT)-Ⅲ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妊娠期妇女358例为研究对象,包括孕早期78例(妊娠10~15周)、孕中期82例(妊娠20~25周)、孕晚期94例(妊娠30~35周)及临产期104例(妊娠37~42周)。采集空腹静脉血5 ml,检测D-二聚体(D-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FDP和AT-Ⅲ。结果除TT外,不同妊娠时期孕妇PT、APTT和FIB以及FDP、DD、AT-Ⅲ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P <0. 01),呈现随着孕周的延长,PT、APTT逐渐降低,FIB、FDP、D-D和AT-Ⅲ水平逐渐上升(P <0. 05,P <0. 01)。结论随着孕周的延长,孕妇血液体内凝血因子水平明显升高,为减少孕妇产后出血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增加了血栓发生的风险。因此,动态监测妊娠期孕妇凝血四项、FDP、D-D及AT-Ⅲ的变化对于预防产后高凝所致的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时期 凝血四项 D-二聚体 抗凝血酶-Ⅲ 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