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文化微空间的感知与认同研究——以广州太古汇方所文化书店为例 被引量:89
1
作者 谢晓如 封丹 朱竑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84-198,共15页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文化全球化成为微空间生产与重构的重要动力。而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符号和审美消费为主的后现代消费社会范式的崛起,促使文化成为行就消费空间的主要手段之一。广州方所文化书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文化全球化成为微空间生产与重构的重要动力。而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符号和审美消费为主的后现代消费社会范式的崛起,促使文化成为行就消费空间的主要手段之一。广州方所文化书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的新生事物。贴上文化标签后的方所文化书店,一反实体书店在现代消费社会中逐步被边缘化的窘境,出现伊始就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剖析了方所文化书店这类实体书店文化身份的展演(performance),并对消费者的感知与认同进行了解读。结果显示,通过经营者对文化手段的操纵,方所文化书店被形塑成一个世界文化的微观缩影,同时也成为一个具有尊贵与典雅特质的文化新空间。而消费者通过对实体微空间的环境、商品文化及人群品质的感知,也认同了这种新的文化消费空间。实体书店在标签化的文化表征与文化变迁中完成自我救赎,同时也被消费者重新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全球化 方所文化书店 文化表征 感知与认同 广州
原文传递
景观表征权力与地方文化演替的关系——以北京前门—大栅栏商业区景观改造为例 被引量:70
2
作者 周尚意 吴莉萍 苑伟超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共5页
城市内部各个地方的景观是其文化的可视载体,由于它们具有空间的相对固定性,因此也是文化地理学研究地方文化的主要观察对象。本文采纳新文化地理学的观点,即关注北京前门—大栅栏商业区景观的意义及其变化,并力图挖掘影响这些变化的动... 城市内部各个地方的景观是其文化的可视载体,由于它们具有空间的相对固定性,因此也是文化地理学研究地方文化的主要观察对象。本文采纳新文化地理学的观点,即关注北京前门—大栅栏商业区景观的意义及其变化,并力图挖掘影响这些变化的动力,进而揭示影响地方文化演变的动力。文化景观具有传播文化符号的功能,因此我们可以将之视为"文本"。在商业区改建过程中,设计建造者借助这些文本,再度表达出其背后的意义,这种再度表达的过程就是传播学中的表征,也称为再现。本研究通过景观调查方法以及访谈方法,分析了该传统商业区景观在改造前后文化表征的变化,以及表征权力的变化。本文结论有三方面:①该商业区改造后新的景观表征多以北京文化符号替代了老商业区的文化符号。②这种替代的负面结果是不利于加强老商业区居民的地方认同,同时削弱了城市内部文化的多元性。③政府协同规划师在景观表征上具有绝对的权力,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当地文化的"原真性"。因此本文建议在老城区改造中,尽力挖掘地方独特文化,给予当地人更多的文化表征权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表征 景观 权力 地方文化 传统商业区
下载PDF
创伤记忆:心理事实与文化表征 被引量:41
3
作者 赵静蓉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0-119,共10页
在心理学的层面上,创伤记忆具有个体性、亲历性和情绪性三个基本特征,其中亲历性是最核心的因素,亲历者具有感情和道德上的先天优势。记忆主体记忆创伤,最终是要克服创伤的消极体验,与现实生活正常相处。创伤记忆研究包含事实来源和文... 在心理学的层面上,创伤记忆具有个体性、亲历性和情绪性三个基本特征,其中亲历性是最核心的因素,亲历者具有感情和道德上的先天优势。记忆主体记忆创伤,最终是要克服创伤的消极体验,与现实生活正常相处。创伤记忆研究包含事实来源和文化表征两个层面,只有在集体的或世界性的语境中考量个体创伤,后者才能从个体苦难上升为集体危机,从文学主题演变为哲学、伦理或道德主题,从身体、精神及社会创伤深化为"文化创伤"。媒体一方面把私人记忆转变成了公共话语,另一方面也把创伤记忆变成了日常生活。对待创伤记忆,我们必须保持三种态度:第一,对苦难保持同情和尊重;第二,对记忆的书写保持清醒和警惕;第三,有效区分记忆之客观真实性与主观真实性,辨别正确记忆和错误记忆的构成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记忆 文化表征 媒介 亲历
下载PDF
基于旅游者凝视的后发型旅游地文化认同与文化再现 被引量:29
4
作者 路幸福 陆林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7-124,共8页
后发型旅游地是在欠发达地区,旅游业起步较晚,准备不充分,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客源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旅游目的地,在旅游发展初期,旅游者的凝视会对旅游地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旅游者凝视理论为分析后发型旅游... 后发型旅游地是在欠发达地区,旅游业起步较晚,准备不充分,在资金、技术、人力资源、客源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地位的旅游目的地,在旅游发展初期,旅游者的凝视会对旅游地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旅游者凝视理论为分析后发型旅游地文化认同与文化再现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对泸沽湖景区旅游者问卷调查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发现旅游者凝视的主要对象为:特色民俗文化、仪式性文化、母系氏族文化、自然景观,且以人文景观为主。对居民的问卷调查和非结构式访谈发现旅游者凝视对提高居民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豪感、强化"摩梭人"族群认同、建构旅游地文化再现具有重要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文化的真实性,而政府引导性文化再现在提升泸沽湖旅游形象的同时,使得文化再现表现出秩序化、可持续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者凝视 文化认同 文化再现 泸沽湖 后发型旅游地
下载PDF
高中英语教材文化呈现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张虹 李晓楠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CSSCI 2022年第4期42-52,92,共12页
在英语通用语背景下,本研究依据笔者提出的外语教材文化呈现分析框架,对2019年出版的某套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呈现进行量化统计及质性分析,研究发现:教材中不同地域的文化呈现比例恰当,呈现强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目标语国家文化、国际文... 在英语通用语背景下,本研究依据笔者提出的外语教材文化呈现分析框架,对2019年出版的某套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呈现进行量化统计及质性分析,研究发现:教材中不同地域的文化呈现比例恰当,呈现强度由高到低依次是目标语国家文化、国际文化、中华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文化形式多样,文化产品、文化人物和文化实践的呈现多于文化观念和文化社群的呈现;呈现方式上,《英语》整体重视文化语篇呈现和文化理解练习,其中,目标语国家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更重视文化理解,中华文化呈现更重视文化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教材 文化呈现 地域 文化形式 文化呈现方式
下载PDF
传统武术文化内涵下新时代“文化自信”构建路径探索 被引量:21
6
作者 冯素琼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9-52,共4页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理论基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传统武术包含的民族性、哲学性、文化性等特点与"文化自信"的理论要求不谋而合。研究采用文献、对比等研究方法,对传统武术与文化自信加以研... "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理论基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传统武术包含的民族性、哲学性、文化性等特点与"文化自信"的理论要求不谋而合。研究采用文献、对比等研究方法,对传统武术与文化自信加以研究,尝试通过研究传统武术的文化表征、分析武术与文化自信的内在联系,探索于武术现实应用层面的文化自信构建路径。得出发掘武术中的民族元素,创新性继承和发展传统武术文化,扩大武术在群众中的接受度和实践度;发挥传统武术的实践价值和体认价值,使其应用于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挖掘武术文化中人格道德建构的重要作用,以爱国主义为根基,以武术为推广手段,构建全社会的国家自豪意识三点武术应用于文化自信的具体实践策略,以期更快更好在新时期构建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国家自信、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传统武术 文化自信 构建路径 文化表征
下载PDF
论节日空间的生成机制 被引量:12
7
作者 宋颖 《民俗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20,共6页
以往对于节日的研究大多关注在时间上把节日作为一个独特节点的风俗,在空间视角上使用"文化空间"的概念来描述文化活动的存在现状而缺乏相应的学术支撑,理论探讨后续乏力。因此,针对"文化空间"的局限性而提出了&qu... 以往对于节日的研究大多关注在时间上把节日作为一个独特节点的风俗,在空间视角上使用"文化空间"的概念来描述文化活动的存在现状而缺乏相应的学术支撑,理论探讨后续乏力。因此,针对"文化空间"的局限性而提出了"节日空间"的概念并详细探讨了生成机制及文化意义,重新讨论了"文化空间""民间"等说法及其与空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节日的六种空间机制和生成原理,旨在探讨节日发生的根源,这其实是在关注节日作为社会活动的空间化表达及"每一次呈现"的表述意义,强调"这一空间"的理论价值。节日空间的研究是重要的学术问题,对于节日空间的深入理解将推进节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日空间 生成机制 文化空间 民间 文化表述
原文传递
文化表征的多元方法与跨学科实验 被引量:11
8
作者 庄孔韶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5-66,M0003,共13页
本文对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人类学重建以来笔者所在团队四十余年间人类学研究与实践进行总结。其中包括人类学写作中多种文体与认识论方法实验,电影与新媒体的最新尝试,戏剧和社会戏剧之整合设计,绘画的社会文化隐喻,以及跨学科、跨专业... 本文对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人类学重建以来笔者所在团队四十余年间人类学研究与实践进行总结。其中包括人类学写作中多种文体与认识论方法实验,电影与新媒体的最新尝试,戏剧和社会戏剧之整合设计,绘画的社会文化隐喻,以及跨学科、跨专业、多种方法的合作行动,展示了文化表征的多元方法与跨学科实验的综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表征 写文化 跨学科实验
原文传递
传递文化表征何以成为可能?——基于云南西双版纳一傣族村寨的民族志考察 被引量:8
9
作者 赵旭东 朱鸿辉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5期29-37,共9页
人类学以研究人和文化见长。在人和文化组成的人文世界中,文化通过不断地传递得以存续。人作为文化传递的重要环节和载体,在以文化表征的传递为主要方式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其心理表征以及该表征所指的意义也在不断变动,从而使由心理表征... 人类学以研究人和文化见长。在人和文化组成的人文世界中,文化通过不断地传递得以存续。人作为文化传递的重要环节和载体,在以文化表征的传递为主要方式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其心理表征以及该表征所指的意义也在不断变动,从而使由心理表征外化而成的公共表征发生改变。这些传递过程中的变化与不变皆能统辖于文化表征本身,因此在网络通讯技术和新媒体高度发达的现实社会语境中,以文化表征的传递的视角理解文化的传递和嬗变就成为必要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传递 文化表征 公共表征 心理表征
下载PDF
媒介变迁与中国国家形象的嬗变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爱凤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0-106,共7页
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由实体形象、虚拟形象和公众认知形象共同组成,这三者之间往往并不一致,有时甚至发生重大的错位。由承载文化内涵的各种媒介符号构建的国家虚拟形象对公众认知形象的建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媒介符号、传播方式的变... 一个国家的国家形象由实体形象、虚拟形象和公众认知形象共同组成,这三者之间往往并不一致,有时甚至发生重大的错位。由承载文化内涵的各种媒介符号构建的国家虚拟形象对公众认知形象的建构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媒介符号、传播方式的变革对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带来重大影响,从13世纪到21世纪,中国的国家形象在文字媒介、视听媒介以及新媒介的变迁中经历了由崇拜到贬抑、由单一到多元、由政府主导到民间参与等多方面的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变迁 文化表征 国家形象 嬗变
下载PDF
21世纪中国灾难片的情境规约、景观呈现与文化表达 被引量:10
11
作者 齐伟 《电影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9-74,共6页
灾难片是类型电影范畴中重要的故事片1单元之一。它通常以灾难事件的情境构建和末世景观的奇观化呈现,来为观众提供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视听感知和心理体验。21世纪以来,随着在类型拓展和工业化层面的提升,中国灾难片也在类型试错中渐次... 灾难片是类型电影范畴中重要的故事片1单元之一。它通常以灾难事件的情境构建和末世景观的奇观化呈现,来为观众提供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视听感知和心理体验。21世纪以来,随着在类型拓展和工业化层面的提升,中国灾难片也在类型试错中渐次展开。近年来,中国灾难片在初步构建起可辨识的灾难叙事模式和视觉惯例的同时,也在"差异重复"中进行着积极地探索:如何在灾难电影这一"当代神话制造"的类型话语体系中,为灾难电影的"末世想象"提供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灾难片 灾难图景 灾难叙事
原文传递
反排苗族木鼓舞的仪式过程与象征表述--以舞蹈人类学为视角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正府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66,共6页
文章将反排木鼓舞的动作语汇置于仪式场景,对反排木鼓舞的四次展演情景进行了具体的阐释与分析,指出反排木鼓舞的仪式展演可视为一个结构与反结构相互转化的过程,只有结合具体的场景与象征意义,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舞蹈与仪式在社会整合过... 文章将反排木鼓舞的动作语汇置于仪式场景,对反排木鼓舞的四次展演情景进行了具体的阐释与分析,指出反排木鼓舞的仪式展演可视为一个结构与反结构相互转化的过程,只有结合具体的场景与象征意义,才能更深入地了解舞蹈与仪式在社会整合过程中的功能与作用。以过程视角来看,仪式指导着人们的行动,并体现着社会的整合与延续,通过仪式展演与舞台表演,反排木鼓舞不仅强化着当地的祖先崇拜、历史记忆与集体认同,同时也是当地日常生活、社会秩序、人际关系与个体情感的一种交融体验与象征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排木鼓舞 仪式过程 象征仪式 舞蹈人类学
原文传递
白马人“火圈舞”的身体实践与文化表征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阳文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1-104,共4页
以身体为媒介的舞蹈活动在族群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丰富各异的身体形态所构成的舞蹈语言,承载着族群的文化规则与文化逻辑,通过在特定情境下的身体实践,传达族群共享的文化意义。本文以藏彝走廊北端白马人的"火圈舞"为个案,... 以身体为媒介的舞蹈活动在族群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丰富各异的身体形态所构成的舞蹈语言,承载着族群的文化规则与文化逻辑,通过在特定情境下的身体实践,传达族群共享的文化意义。本文以藏彝走廊北端白马人的"火圈舞"为个案,探讨围圈而舞的身体实践所承载的族群文化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圈舞 身体实践 文化表征
原文传递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红线管控、旅游发展与文化表征 被引量:9
14
作者 吴必虎 盈斌 杨秋风 《中国生态旅游》 2022年第2期208-219,共12页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有效协调自然保护地保护与开发的功能定位是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改善民生”三效合一目标的难点与重点。本文围绕如...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务。有效协调自然保护地保护与开发的功能定位是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改善民生”三效合一目标的难点与重点。本文围绕如何有效发挥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这一问题框架,系统分析中国自然保护地在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旅游发展与文化要素表征3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因素,通过政策梳理、学理辨析、国内外对比等研究方法提出以上三方面问题的破题策略。本文认为要建设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保护地体系,需要运用“可接受的改变极限”思想开展红线划定与管控,因地制策、因时制宜、持续监测;需要加大游憩机会谱的研究及应用实践,实现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相得益彰;需要重视自然保护地内文化景观的提炼识别及其表征、传播,重视国家公园文化认同意义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旅游发展 游憩机会谱 文化沉积表征
原文传递
村寨博物馆中文化的展示与想象——以贵州雷山上郎德村寨博物馆为例 被引量:8
15
作者 肖坤冰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4-88,共5页
近年来,在我国的民族地区,涌现出了各种形式的"生态博物馆"、"村寨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村"等,而在贵州更出现了"生态博物馆群"。与传统的博物馆相比,尽管"村寨博物馆"更加强调原... 近年来,在我国的民族地区,涌现出了各种形式的"生态博物馆"、"村寨博物馆"、"民族文化生态村"等,而在贵州更出现了"生态博物馆群"。与传统的博物馆相比,尽管"村寨博物馆"更加强调原生态的生活空间的呈现,但在其文化展演的背后仍然受到一套"东方主义"式的话语/权力机制的操纵。村寨博物馆中出现的"景观的移植与重组"、景观展示中的"文明的冲突"等问题都是目前在此类"生态博物馆群"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寨博物馆 文化展示 东方主义
原文传递
遗产人类学视域中文化表征的再建构 被引量:8
16
作者 潘宝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9-146,共8页
遗产成为文化表征的方式,源于现代性社会将文化理解与解释为满足人非物质性需求的对象。遗产在表达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将不同的文化形态表征为现代性的文化。因为遗产概念的影响,遗产与非遗产之间存在着文化表征的差异,这种差异又... 遗产成为文化表征的方式,源于现代性社会将文化理解与解释为满足人非物质性需求的对象。遗产在表达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将不同的文化形态表征为现代性的文化。因为遗产概念的影响,遗产与非遗产之间存在着文化表征的差异,这种差异又反过来促使遗产成为文化表征的一种模式,并将非遗产他者化为人类文化共同体的组成部分。借助于遗产的概念,他者的文化被型塑为新的文化形态以便适应现代性社会发展,而作为文化表征方式的遗产,则成了不同文化形态彰显自我差异性的工具。遗产人类学视域中文化表征的再建构,不仅意味着某一种文化形态可以被表征为遗产,更意味着此种文化形态在现代性社会中可以被再建构为新的文化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表征 再建构 他者 遗产人类学
下载PDF
以关公信仰为载体的明清时期晋商精神探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崔俊霞 薛勇民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56-160,共5页
历史真实中,明清时期晋商对于关公的神性信仰深刻地影响着其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使其行为具有明确的理性特征。从个体精神的内在依托、群体精神的价值同构、商业文化的外在诠释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以期对关公信仰与明清时期晋商精神之间... 历史真实中,明清时期晋商对于关公的神性信仰深刻地影响着其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使其行为具有明确的理性特征。从个体精神的内在依托、群体精神的价值同构、商业文化的外在诠释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以期对关公信仰与明清时期晋商精神之间的内在关联展开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公信仰 明清商人 晋商精神 价值同构 文化象征
下载PDF
记忆、表征与认同——靖西壮族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罗彩娟 梁莹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8-54,共7页
族群认同以历史记忆为基础要素,并通过文化表征加以巩固和维持族群边界。国家认同是多元族群国家中重要的国民意识,是安邦定国的思想纽带。作为南疆边陲的靖西壮族共同体,具有以真实的历史记忆作为基础的文化想象、基于传统文化表征的... 族群认同以历史记忆为基础要素,并通过文化表征加以巩固和维持族群边界。国家认同是多元族群国家中重要的国民意识,是安邦定国的思想纽带。作为南疆边陲的靖西壮族共同体,具有以真实的历史记忆作为基础的文化想象、基于传统文化表征的民族意象以及基于现实民族团结的国家形象,实现了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记忆 文化表征 族群认同 国家认同 壮族族群
下载PDF
文创产品相关评价研究综述及展望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志春 李日辉 包长江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5-107,共13页
目的整理和分析现有文创产品相关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展开文创产品评价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运用文献法、归纳法,从文创产品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与技术等方面展开梳理与研究,在汲取现有成果的前提下,展开文创产... 目的整理和分析现有文创产品相关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展开文创产品评价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运用文献法、归纳法,从文创产品的评价体系、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与技术等方面展开梳理与研究,在汲取现有成果的前提下,展开文创产品的相关评价研究展望。结论经研究发现,在文创产品相关评价领域中,存在学科之间交叉融合的理念与方法日趋明显、评价方法与技术的优选及科学应用有待进一步提升、评价体系的系统性仍需完善、评价视角仍有拓展空间等现象和问题,基于此提出文创产品的原文化表征度评价体系与方法的研究发展方向,以进一步完善和拓展文创产品的相关评价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创产品 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 评价方法 文化表征
下载PDF
城市微旅行的文化表征与解说实践——以上海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薛岚 李品清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1,共10页
伴随城市文化旅游市场的日趋繁荣和疫情期间本地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城市微旅行活动迅速崛起,成为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旅游新选择。文章以上海城市微旅行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文本收集、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多元数据收集方法,围绕城... 伴随城市文化旅游市场的日趋繁荣和疫情期间本地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城市微旅行活动迅速崛起,成为本地居民和外地游客的旅游新选择。文章以上海城市微旅行为研究对象,通过网络文本收集、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多元数据收集方法,围绕城市微旅行产品的生产与实践过程,从内容和形式两个维度探究了城市微旅行对所在城市的文化表征及解说员带领游客参与其中的具体实践。研究发现:城市微旅行通过对城市文化物质空间、精神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多样性表征,超越了传统旅游形式对城市的文化建构;通过主题与小众的空间组织、真实与在场的文化展演、漫游与凝视的具身体验,带给游客深度且具有启发性的旅游体验。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城市微旅行这一新兴旅游活动,并为文旅融合和城市文化旅游的深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文化 深度旅游 文化表征 城市微旅行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