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2篇文章
< 1 2 3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躺平主义”的文化构境、叙事症候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77
1
作者 令小雄 李春丽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4-139,共16页
"躺平"现象是一种世界性的青年亚文化现象,近期在国内已成为网络流行语。"躺平主义"是指面对变幻莫测的外界和社会"内卷化"的加速节奏,"躺平主义"者内心依旧保持平静与坚守,并按照"自己... "躺平"现象是一种世界性的青年亚文化现象,近期在国内已成为网络流行语。"躺平主义"是指面对变幻莫测的外界和社会"内卷化"的加速节奏,"躺平主义"者内心依旧保持平静与坚守,并按照"自己的理念"过好"慢生活"的一种态度与行为。"躺平主义"的媒介兴起反映了青年亚文化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特质,"躺平主义"在媒介发酵、流行的过程中成为一种"话语场"的"次生文化现象",激发话语叙事空间的"广场效应",催发人们的话语参与意识。"躺平主义"也体现了弱势青年对社会"内卷化"的一种软性反抗。"我躺故我在"对接"我思故我在",呈现对物质主义宰制下"资本逻辑"加速节奏的反思,同时在反对高消费主义的"物朴"满足感及叙事框架中实现"自我超越"。"躺平主义"者要克服消极懈怠的一面,其在生活压力和工作困难面前伪装的"无奈的积极主义",实质是"消极的自由主义"。其声称"躺平"不动可以减少消费的同时有助于减少浪费,减少"碳足迹",有利于"碳排放"目标的实现,是用一种话语叙事的戏谑风格掩饰自己行动力和执行力的缺失。要加强对"躺平青年"的价值引导和文化引领,助推"躺平主义"变为"起来主义",合力推动青年一代成为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担当者,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和精彩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躺平 内卷 躺平主义 青年亚文化 文化构境 话语场
下载PDF
话语与文化遗产的本土意义建构 被引量:41
2
作者 吴宗杰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8-40,共13页
由于文化遗产实践长期以来受制于西方话语,虽然近年来国际上开始关注不同文化的遗产观,但体现本土传统的遗产实践方式尚未在中国被深度关注和开发。中国有"崇古"文化,虽没有现代遗产概念,但对过去及先人遗迹的理解是极为深刻... 由于文化遗产实践长期以来受制于西方话语,虽然近年来国际上开始关注不同文化的遗产观,但体现本土传统的遗产实践方式尚未在中国被深度关注和开发。中国有"崇古"文化,虽没有现代遗产概念,但对过去及先人遗迹的理解是极为深刻的。历代史、志、谱、牒包含了形式多元、内容丰富和极具人文精神的遗产价值观,是今天全球"遗产运动"不曾涉及的。"衢州水亭门街区文化遗产研究"和"东坞山村文化研究"试图通过挖掘本土话语,重建文化遗产的本土价值观和意义产生方式,让文化遗产的认定和保护从标志性、分类式、项目式途径中走出来,借鉴传统历史书写方式,探索以"行事"为"深切著明"的遗产意义彰显风格;也试图超越"物质原真性"、"民族主义"、"地方主义"、"怀旧情结"、"文化资本"等话语,使遗产实践体现"通古今之变、究天人之际"及"民德归厚"等史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话语 本土 原真性 儒家
下载PDF
从边缘到主流:集体行动框架与文化情境 被引量:34
3
作者 夏瑛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2-74,共23页
基于一个动员框架发生显著变化的社会运动案例,本文分析了主导运动前后两个阶段的动员框架及其转变机制。研究发现,框架转变源于社会运动领袖的策略性选择,转变背后体现的是动员框架与运动所处的宏观文化情境之间的微妙联系。具体而言,... 基于一个动员框架发生显著变化的社会运动案例,本文分析了主导运动前后两个阶段的动员框架及其转变机制。研究发现,框架转变源于社会运动领袖的策略性选择,转变背后体现的是动员框架与运动所处的宏观文化情境之间的微妙联系。具体而言,第一阶段的动员框架使用了文化情境中的边缘价值,动员效果并不理想;第二阶段,社会运动领袖对动员框架进行策略性的调整,将其与文化情境中的主流价值靠拢,在动员取得突破之后,又将边缘价值带回动员框架。随着运动的扩大,这些边缘价值被广泛传播与推广,并在运动之后延续下来,重塑了文化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运动 集体行动框架 框架化 框架转换 文化情境 话语
下载PDF
当代中国话语的中国理论 被引量:33
4
作者 施旭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58,共8页
与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学、传播理论相比,西方的话语理论具有关注语用形式、权势斗争的优点。但是,作为一种强势的国际学术话语,它本身又带有文化偏见和霸权,并不能确切、充分地反映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社会的现实与需要,更不利于国际话... 与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学、传播理论相比,西方的话语理论具有关注语用形式、权势斗争的优点。但是,作为一种强势的国际学术话语,它本身又带有文化偏见和霸权,并不能确切、充分地反映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社会的现实与需要,更不利于国际话语研究的创新发展。本文运用跨历史、跨文化的原则方法,提出一套既具中国立场、又有全球胸怀的当代中国话语理论框架。它突出展现当代中国话语在国际话语体系中的劣势地位及其生成和理解的文化规律、原则和策略(如"言不尽意"、"平衡和谐"、"辨证思维"、"面子呵护"、"崇尚爱国")。文章还讨论应该选取的理论发展方向以及具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霸权 话语事件 历史对话 文化对话 中国立场 国际视野
下载PDF
网络流行语的文化批判与话语分析 被引量:31
5
作者 周妍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17-125,共9页
作为网民集体创造的"全民语言",网络流行语是社会变迁的符号化缩影,是当下网络媒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观测公众思想情绪动态、了解社会舆情变化的重要窗口。在围观和表达成为大众网络化生存方式的当下,复杂的文字表述被摒... 作为网民集体创造的"全民语言",网络流行语是社会变迁的符号化缩影,是当下网络媒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观测公众思想情绪动态、了解社会舆情变化的重要窗口。在围观和表达成为大众网络化生存方式的当下,复杂的文字表述被摒弃,代之以高度浓缩的表意方式,这样的造词方式与语言经济学的要求相吻合。网络流行语不仅是网民的语言再创造产物,而且其词语深层的文化表达价值和社会意义值得充分认识。网络流行语的实质是以娱乐方式出现的一种公共话语,它表达了网民对现实的关注,构建起了网民间的文化认同和话语共识,同时也度量了官方舆论与民间舆论之间的话语权争夺程度。网络流行语的治理是网络新媒体治理的新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流行语 泛娱乐 狂欢 文化批判 话语权
下载PDF
文化自觉语境中武术研究的探索与思考 被引量:29
6
作者 戴国斌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5-69,共5页
近代以来的现代化拓展了中国武术的体育、科学及文化价值,当下文化自觉语境需要武术研究以"认识武术文化个性"为目标,以拳种研究为突破。研究思路是:从中国武术话语出发,以"先天与后天身体、三节四梢、气、劲"等话... 近代以来的现代化拓展了中国武术的体育、科学及文化价值,当下文化自觉语境需要武术研究以"认识武术文化个性"为目标,以拳种研究为突破。研究思路是:从中国武术话语出发,以"先天与后天身体、三节四梢、气、劲"等话语表述武术拳种的文化意义;从文化个性出发,以逆向工程之思路寻其逻辑起点,以具体的武术人以及该拳种生成发展的文化生态,研究其技术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从拳种研究理论系统出发,考察拳种的"名实关系",梳理拳种"击有其术、舞有其套、武有其理、拳有其派"的历程,探究拳种器械的文化之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觉 文化个性 拳种研究 武术话语 拳种理论
下载PDF
“算法游戏”:平台家长主义的话语建构与运作机制 被引量:24
7
作者 皇甫博媛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11-129,共19页
随着内容生产的"算法转向",内容生产者和信息中介平台围绕算法可见性的争夺构成了"算法游戏"的实践。本文运用话语分析聚焦"算法游戏"的媒介话语建构,并探讨平台对于内容生产管控的权力边界。中国语境下... 随着内容生产的"算法转向",内容生产者和信息中介平台围绕算法可见性的争夺构成了"算法游戏"的实践。本文运用话语分析聚焦"算法游戏"的媒介话语建构,并探讨平台对于内容生产管控的权力边界。中国语境下,围绕"算法游戏"的话语形成了一个"流量贬低"的道德框架,包含对立、生态和合作三个主题,信息中介平台由此被塑造为家长式的角色,制定和执行着内容生产领域的权威;基于自律、移植和主导秩序的运作机制,平台家长主义与政治力量、科技神话相互交织,可能会进一步加深平台和内容生产者之间、不同阶层的内容生产者之间的权力鸿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产 平台家长主义 算法 信息中介 媒介话语
原文传递
文化符号视域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被引量:23
8
作者 胡仕坤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9-115,共7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要求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而文化符号系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始祖起源的共同神话记忆、具有象思维的语言符号、灿若星河的文化大观、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在要求不断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而文化符号系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增强中华民族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始祖起源的共同神话记忆、具有象思维的语言符号、灿若星河的文化大观、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我意识,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整合与建构作用。丰富的中华文化资源、强大的符号意义建构作用、不断增强的符号传播力量等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与深化中具有强大的融合与归属作用。从文化符号角度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在实践中要求不断提升综合国力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持续深化符号权力建构,不断提升符号话语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符号 话语 中华民族共同体 认同
下载PDF
话语分析与文化遗产的本土意义解读--以衢州方志中的“文昌殿”为例 被引量:17
9
作者 侯松 吴宗杰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1-27,共7页
面对批判遗产学的兴起,跨文化反思与本土意义重构成为遗产领域的重要课题。这方面,话语分析大有可为。对历史文本的话语分析,可以挖掘文化遗产的本土意义。以衢州三部方志中的"文昌殿"书写个案,从遗产的物质性、文化肌理、当... 面对批判遗产学的兴起,跨文化反思与本土意义重构成为遗产领域的重要课题。这方面,话语分析大有可为。对历史文本的话语分析,可以挖掘文化遗产的本土意义。以衢州三部方志中的"文昌殿"书写个案,从遗产的物质性、文化肌理、当下价值三个方面展开分析,凸显出中国本土的文化遗产观、历史思维与意义生发方式。本土传统对文化遗产的思考才是根本,跨文化借鉴不能以忽视本土观念为代价。面对被全球化了的"遗产热",跨文化对话才是我们的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话语分析 本土意义 文昌殿
原文传递
文化强国的法律保障:加强我国翻译立法的思考——基于文化语境下翻译与权力关系的考察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隆文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0-64,127,共5页
翻译是全球化时代文化交际与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加强翻译立法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法律保障。现阶段,我国翻译立法严重滞后并影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翻译服务无法有效地将翻译连接知识与权力的纽带作用转化为增强国家文化... 翻译是全球化时代文化交际与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加强翻译立法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法律保障。现阶段,我国翻译立法严重滞后并影响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实施,翻译服务无法有效地将翻译连接知识与权力的纽带作用转化为增强国家文化话语的政治优势。推进中国翻译立法,应当以服务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实施为立法指导思想,明确立法调整的对象、范围及重点,处理好翻译产业与翻译事业的关系,维护译者著作权,以及建立相应的行业准入标准和从业人员资质认证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立法 文化强国战略 翻译与权力 文化话语
原文传递
家国同构:儒学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与话语体系 被引量:16
11
作者 马慧 梁向明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7-86,共10页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儒学浸透到了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人修养到国民心性、从社会规范到国家意志,无不发挥着其特有的思想文化和社会价值。儒学时刻强调自我社会责任和集体利益,致力于构建个体—社会—国家从内到外系统...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中,儒学浸透到了民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个人修养到国民心性、从社会规范到国家意志,无不发挥着其特有的思想文化和社会价值。儒学时刻强调自我社会责任和集体利益,致力于构建个体—社会—国家从内到外系统化的家国情怀观。其阐发的"修己安人""公而忘私""心系天下"的修养观形塑了于家为国的个人品格;其论述的社群仁爱、社群交融和社群和谐的社会观维持了"群居和一"的社会秩序;其诠释的"华夷一体""大一统"的政治观维护了合和同一的民族关系和国家秩序。这些优秀的儒家传统文化蕴涵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基因,这些元素的合力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体系,为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国同构 儒学 中华民族共同体 文化基因 话语体系
下载PDF
危机管理视角下的中国体育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建构 被引量:15
12
作者 张庆武 《体育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81-86,共6页
采用文献资料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同时以危机管理视角对伦敦奥运会中"疑服兴奋剂"与"消极比赛"事件等案例进行分析,认为:体育文化的传播是国家体育形象的完整体现;国... 采用文献资料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同时以危机管理视角对伦敦奥运会中"疑服兴奋剂"与"消极比赛"事件等案例进行分析,认为:体育文化的传播是国家体育形象的完整体现;国家形象的建构需要体育文化符号的有效支撑。缺乏独立常设的危机管理机构,对危机事件缺乏预警和有效识别,错过危机处理的最佳时机;对危机事件的过分隔离导致信息不透明引发猜测和质疑心理;缺乏危机管理的绩效评估体系,导致危机事件发生后处理的主动权丧失是我国体育文化传播危机事件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危机事件的修复策略在于:建立专门的危机事件处理机构,对危机事件进行预警和有效识别;对不涉及国家机密的危机事件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把握好事件处理的黄金时间;提高政府管理部门和国内媒介的话语能力,争取舆论主动权;对危机事件的影响进行评估,对不良形象和后果进行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机管理 体育文化 体育赛事 文化传播 国家形象 体育形象 话语权力
下载PDF
从权利到治理:公共文化服务研究的话语转向 被引量:13
13
作者 夏国锋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0-34,共5页
综观国内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多持一种权利话语,视公共文化服务为民众应该享受的一种文化权利。作为人权概念范畴下的文化权利一词,在西方语境中的表达与运用有其相应的规定性和指向性。如果我们未加明确和限定地加以运用,反而会带来学... 综观国内的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多持一种权利话语,视公共文化服务为民众应该享受的一种文化权利。作为人权概念范畴下的文化权利一词,在西方语境中的表达与运用有其相应的规定性和指向性。如果我们未加明确和限定地加以运用,反而会带来学术研究的一种视野遮蔽,忽略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意蕴。公共文化服务不仅仅关涉文化权利问题,其所内含的独特属性,涉及文化与权力、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等关乎治理话语的议题。因而,在权利话语之外,需要把治理引入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从权利向治理的话语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 文化权利 文化治理 话语转向
下载PDF
从葛兰西到赛义德:文化领导权理论与后殖民主义 被引量:8
14
作者 黄伊梅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4-68,共5页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揭示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一种较为温和与隐蔽的关系。赛义德受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很大启发,把这一理论扩大运用到西方对东方的关系上,指出当今东西方关系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西方对东方...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揭示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一种较为温和与隐蔽的关系。赛义德受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很大启发,把这一理论扩大运用到西方对东方的关系上,指出当今东西方关系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西方对东方的文化霸权。赛义德等一批后殖民理论家所致力的就是要解构西方话语霸权,重铸全球化状态下西方与东方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领导权 后殖民主义 话语 解构
下载PDF
重建坊巷文化肌理:衢州水亭门街区文化遗产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吴宗杰 《文化艺术研究》 2012年第2期19-27,共9页
今天人们对坊巷文化遗产的认识还局限于梁思成时代的有形建筑文物之中,这导致诸多无法确认建筑原真性的街区得不到遗产标准的认可,从而面临被拆除的危机。本文打破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线,跳出西方遗产话语范式,从中国本土,尤其是... 今天人们对坊巷文化遗产的认识还局限于梁思成时代的有形建筑文物之中,这导致诸多无法确认建筑原真性的街区得不到遗产标准的认可,从而面临被拆除的危机。本文打破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线,跳出西方遗产话语范式,从中国本土,尤其是古代地方志的视角重新认识坊巷文化。本文基于衢州水亭门街区文化遗产研究,从文化肌理、文化碎片、遗产叙述的取"义"等视角展现水亭门坊巷文化的丰富意义,并探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肌理 坊巷 遗产 本土话语
下载PDF
文化现代化视域下的“民族文化认同”辨识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武装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5-31,共7页
民族文化认同是一个历史现象,其实质就是以民族认同或国家认同的文化空间单位来巩固或瓦解被一定文化所濡养的政治实体,因此需要加以认真地区别对待。与文化全球化的不同发展阶段相蒂,民族文化认同历时态地孕育衍生出不同的形式及其特... 民族文化认同是一个历史现象,其实质就是以民族认同或国家认同的文化空间单位来巩固或瓦解被一定文化所濡养的政治实体,因此需要加以认真地区别对待。与文化全球化的不同发展阶段相蒂,民族文化认同历时态地孕育衍生出不同的形式及其特征。作为一个深生态阈的学理问题,民族文化认同的真正根源在于现代性的发微。在关系论视域中,作为文化现代化的实践理性的民族文化认同,契合的是中西文化各自文明"合法化"的必然性;作为形式上与民族文化认同相悖或伦理价值上与现代性一致的文化全球化,整合的是中西文化彼此"承认"及其更高层次上"和解"的可能性;而作为文化现代化的理论理性及其深层发生机理的现代性,却扮演沟通和圆融二者的角色。当代后殖民语境下的民族文化认同必须在理论承诺中开出"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方法论原则并进一步勾画出问题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认同 文化全球化 现代性 文化现代化 后殖民话语
原文传递
文化主体性的构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被引量:13
17
作者 贾艳丽 袁新华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24-128,共5页
文化主体性的概念来源于近代主体性思想,著名社会学者费孝通先生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首次提出文化主体性的概念,即本土文化对现代化的自主适应。在科技高度发达和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文化主体性的概念来源于近代主体性思想,著名社会学者费孝通先生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首次提出文化主体性的概念,即本土文化对现代化的自主适应。在科技高度发达和全球化日益加速的今天,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对文化主体性的思想根源以及内涵的论述,进一步阐明发挥文化的创造性、重建文化主体性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主体性 传统文化 话语权 文化软实力
下载PDF
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路径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银峰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0期33-37,共5页
红色基因蕴含了丰富的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文化认同、发展伟力和固守主流价值等时代意蕴,同时也面临着价值多元化碰撞和冲击、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偏弱、青年学生的主体危机、主流话语阵地分散等现实挑战。高校应通过完善主导... 红色基因蕴含了丰富的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文化认同、发展伟力和固守主流价值等时代意蕴,同时也面临着价值多元化碰撞和冲击、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偏弱、青年学生的主体危机、主流话语阵地分散等现实挑战。高校应通过完善主导文化话语体系引领、营造校园文化合力育人阵地、提升青年学生学习传承自觉和打造红色文化清朗网络空间等路径协同发力,解码红色基因引领新时代青年学生健康发展,实现红色基因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基因 思想政治教育 教育话语 文化建设 话语体系
下载PDF
认知语篇分析的文化语言学视角 被引量:11
19
作者 冷慧 董广才 李亚男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95-99,共5页
文化语言学是美国学者帕尔默创建的年轻学科。它以认知语言学为框架,整合了语言人类学对文化和语言的研究。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与我国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文化语言学思潮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认知性和意象性。文化语言学认为言语交际是人类认... 文化语言学是美国学者帕尔默创建的年轻学科。它以认知语言学为框架,整合了语言人类学对文化和语言的研究。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与我国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文化语言学思潮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认知性和意象性。文化语言学认为言语交际是人类认知活动,并把认知语言学核心概念运用到语篇分析中,构建出"语篇情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语篇分析 语篇情节
下载PDF
我国文化政策的演变与前瞻 被引量:12
20
作者 谢秋山 陈世香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4期197-202,共6页
对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文化政策演变的结构性梳理发现,从"一元主导、二元对立"到"多元和谐共存"是我国文化政策演变的基本趋势:战略地位上,文化从"边缘"变为"主流";功能定位上,文化从"... 对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文化政策演变的结构性梳理发现,从"一元主导、二元对立"到"多元和谐共存"是我国文化政策演变的基本趋势:战略地位上,文化从"边缘"变为"主流";功能定位上,文化从"思想管制工具"提升为国家"软实力";管理思想上,实现了从"统治"到"治理"的转变;话语权力配置上,从垄断性"国家话语"转换为市场、公民和国家共同参与的"国家整合话语"。正是这种成功的文化政策转换,促成了今天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治理 文化政策 公民话语 制度变迁 二元对立语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