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减”与教育高质量发展——一种批判教育学的视角 被引量:37
1
作者 郭中华 顾高燕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6-21,共6页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沉疴顽疾,"双减"是新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双减"的价值旨归。从批判教育学视角审视,"双减"存在着"质"与"量"、&q...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沉疴顽疾,"双减"是新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双减"的价值旨归。从批判教育学视角审视,"双减"存在着"质"与"量"、"增"与"减"的张力,育人为本和精神生成是"双减"的核心命题,在"双减"过程中要走出"缺失人"、无质量及路径依赖的陷阱。"双减"政策的有效推进,要从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构筑"五育融合"教育新体系、强化学校育人使命、提升教师队伍育人水平及构建全域育人环境等几方面着手,以协同共促教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减 高质量发展 批判教育学 育人为本
下载PDF
德国批判教育学述评 被引量:18
2
作者 彭正梅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5-9,共5页
20世纪 6 0年代德国批判教育学产生 ,各批判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对批判有不同理解。虽然批判的教育学主张的意识形态的批判开启了教育学的新视角 ,但是也很容易导致一种批判的意识形态。因而对批判应该加以分析、辨别和探讨 ,同时也应该... 20世纪 6 0年代德国批判教育学产生 ,各批判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对批判有不同理解。虽然批判的教育学主张的意识形态的批判开启了教育学的新视角 ,但是也很容易导致一种批判的意识形态。因而对批判应该加以分析、辨别和探讨 ,同时也应该进行自我批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教育学应该是批判教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批判教育学 意识形态批判 自我批判 价值标准
下载PDF
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模式的本土建构——批判教育学理念的引入 被引量:24
3
作者 姚进忠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0年第3期35-40,共6页
督导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重要环节,中国社会工作实习的现实处境使得实习督导一直处于滞后阶段,严重影响了学生实习的质量。批判教育学以"赋权"作为核心价值取向,以"解放"为最终目标,为实习督导模式的本土建构提供... 督导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重要环节,中国社会工作实习的现实处境使得实习督导一直处于滞后阶段,严重影响了学生实习的质量。批判教育学以"赋权"作为核心价值取向,以"解放"为最终目标,为实习督导模式的本土建构提供新的启示。批判教育学视角下的社会工作督导模式,透过积极、民主的督导关系,持续不断地进行对话,批判反思师生的主体意识,努力培养学生批判精神与能力视角,型塑互惠学习的价值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工作实习 督导 批判教育学 本土化
下载PDF
批判教学法视野中的英语写作教学改革——以中南大学2010级英语专业写作教改为例 被引量:22
4
作者 叶洪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8-122,共5页
批判教学法赋予外语教师和学生社会责任,让英语学习者超越自身的历史和文化束缚,获得个人自由与解放。本文从二语/外语写作教学史上的实用性与批判性之争开始,分析目前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以中南大学写作教改尝试为例,... 批判教学法赋予外语教师和学生社会责任,让英语学习者超越自身的历史和文化束缚,获得个人自由与解放。本文从二语/外语写作教学史上的实用性与批判性之争开始,分析目前英语写作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以中南大学写作教改尝试为例,探讨如何利用批判教学法解决这些问题,主要方法包括重塑写作理念、重构写作语境和重建师生关系。本文呼吁写作教师和学生重新认识外语教学的本质、目标和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批判教学法来实现教育变革社会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教学法 英语写作 教学改革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时代反思教学的本质--基于批判教育学的视角 被引量:19
5
作者 孙婧 骆婧雅 王颖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6-21,共6页
人工智能已对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教育也概莫能外:学校教师面临去技能化和被替代的危机;课堂教学中只见标准化知识而不见生成性知识;教学评估中忽视了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批判教育学派认为:21世纪需要批判性教师教育... 人工智能已对社会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教育也概莫能外:学校教师面临去技能化和被替代的危机;课堂教学中只见标准化知识而不见生成性知识;教学评估中忽视了学生的社会文化背景。批判教育学派认为:21世纪需要批判性教师教育;教师应成为研究者、文化工作者和转化型的知识分子;课程内容不是中立的;学生应成为研究者。该文结合人工智能时代的特征,从开创教师培养新机制、建构新型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制定多重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探讨了人工智能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途径,以期对未来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时代 教学改革 人机协同 深度学习 批判教育学
下载PDF
批判教育研究的学术脉络与时代境遇 被引量:12
6
作者 阎光才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0-85,共6页
批判教育研究作为北美教育领域一个"左"的理论思潮,有着广泛而复杂的学术渊源,其中,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批判精神构成其理论的基本旨趣。但因为对文化政治的独特偏好和话语的多样性,目前正出现"视角碎片化&qu... 批判教育研究作为北美教育领域一个"左"的理论思潮,有着广泛而复杂的学术渊源,其中,马克思主义和新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批判精神构成其理论的基本旨趣。但因为对文化政治的独特偏好和话语的多样性,目前正出现"视角碎片化"趋势。因而,在美国社会"右转"的语境中,摆脱困境,走向理论与行动的整合是唯一之途。批判教育研究对于我国警惕教育功利化、市场化和庸俗化倾向,建构日常教育生活民主以致整个社会的公正和民主提供了富有实践意义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教百研究 批判教育学 学校教育
原文传递
批判教育学的概念 被引量:11
7
作者 温克勒 陈泺翔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2-73,共12页
批判教育学是一种运动,在这个运动里,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在现代社会对儿童成长所造成的冲击上,对它的思考和探究可以有诠释学、辩证法、历史学和意识形态批判等多种方式。教育哲学在探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时分别有以下三种范式:把教育的... 批判教育学是一种运动,在这个运动里,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在现代社会对儿童成长所造成的冲击上,对它的思考和探究可以有诠释学、辩证法、历史学和意识形态批判等多种方式。教育哲学在探究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时分别有以下三种范式:把教育的概念理解为一种社会进程,强调教育应被视为一个自律的系统,以及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背景下去养成一个有尊严、能自律的人。批判教育学就在与这三种范式的论辩中形塑自身的研究取径和教育概念。批判教育学具有十个传统根源,分别是:乌托邦思考,早期人文主义的尊严概念,近代资产阶级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强调的个人自由,启蒙时代的理性概念,夸美纽斯的民主教育理念,十九世纪初的观念论哲学,施莱尔马赫的浪漫主义哲学,十八世纪末人们对道德行动和美感之间关系的理解,马克思的人文主义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以及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的心理学等。在德国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中,莫伦豪尔的批判教育学引入了美国的实证取径,以现代社会科学的方式进行教育研究,具有独特的意义。在莫伦豪尔晚期著作的启发下不难发现,在第二现代里,由于社会文化变迁的速度已经超出了个体的自然成长速度,因此批判教育学既要面对(全球)社会带给教育的种种挑战,同时又要为儿童提供安稳的成长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教育学 莫伦豪尔 第二现代
下载PDF
异化与重构:批判教育学视野下的师生关系 被引量:11
8
作者 姚文峰 黄甫全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20,29,共6页
批判"科技理性"追求"解放兴趣"、重建"交往理性"、关切"生活世界"是批判教育学基本学术立场。批判教育学从教育制度、知识文本与教育模式不同维度,全面审视与批判了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异化现... 批判"科技理性"追求"解放兴趣"、重建"交往理性"、关切"生活世界"是批判教育学基本学术立场。批判教育学从教育制度、知识文本与教育模式不同维度,全面审视与批判了传统教育中师生关系异化现象及其产生的学生主体地位沦丧、师生人格对立与教育意义失落等不良教育影响,主张从师生角色定位、开展交往对话、打破文本控制、反思教育实践视角重构"交往"型师生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教育学 师生关系 异化 重构
下载PDF
批判教育学的困境与出路 被引量:6
9
作者 辛治洋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7-10,6,共5页
批判教育学的发展面临着三大困境:为谁批判的立场困境;如何批判的风格困境;批判必要性的价值困境。只要那些处于受苦和异化环境的人存在,教育批判就有它存在的必要,批判教育学就能从困境中寻找到出路。
关键词 批判教育学 困境 出路
下载PDF
批判教育学解读 被引量:6
10
作者 辛治洋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11,共6页
批判教育学从产生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它的基本认识是“教育应该是政治的”,基本立场是站到弱势群体的一边,基本方法是阶级分析的方法。批判教育学把实践理解为在民主授权的合法性前提下规范的政治活动。以上特征使它与其他相... 批判教育学从产生至今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它的基本认识是“教育应该是政治的”,基本立场是站到弱势群体的一边,基本方法是阶级分析的方法。批判教育学把实践理解为在民主授权的合法性前提下规范的政治活动。以上特征使它与其他相关学派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批判教育学的产生是必然的,存在是合理的,但发展的道路却不可能一帆风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教育学 发展历程 理论特征 实践走向 民主授权 阶级分析
下载PDF
“公民”与“解放”——批判教育学两个重要主题的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彭丽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1-45,共5页
批判教育学,作为一种对教育的政治学研究,将学校日常进行的知识传授活动"问题化",并对这种作为"政治的实践"的知识传授过程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展示了学校教育是作为一种主要的社会关系再生产的工具。在对学校教育进... 批判教育学,作为一种对教育的政治学研究,将学校日常进行的知识传授活动"问题化",并对这种作为"政治的实践"的知识传授过程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展示了学校教育是作为一种主要的社会关系再生产的工具。在对学校教育进行批判性分析的基础上,批判教育学主张在学校实施一种解放的教育学,即是说,把以往作为"统治的实践"的教育改造成为一种作为"自由的实践"和"解放的实践"的教育,并倡导通过教育变革来实现社会变革,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批判性、民主性的"公民"。从而以个人的解放来实现社会的解放。论文旨在对批判教育学纷繁芜杂的文献进行一次梳理工作。论文着重从意义分析的角度,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深入分析,形成了以"公民"和"解放"为核心类属的意义分析模型。然后,论文以"公民"和"解放"的意义分析为基础,对"公民"和"解放"两个主题进行了意义的梳理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教育学 解放 公民 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 赋权
原文传递
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审视:以批判教育学为方法 被引量:7
12
作者 谷亚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17,36,共8页
人工智能作为人的智能模拟、延伸和扩展的智能,已经具有多种类人能力。作为一种高度发达,且正在高速发展的技术,人工智能不仅具有革命性和颠覆性,而且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人们对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的乐观想象与风险警惕并存。批判教... 人工智能作为人的智能模拟、延伸和扩展的智能,已经具有多种类人能力。作为一种高度发达,且正在高速发展的技术,人工智能不仅具有革命性和颠覆性,而且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人们对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的乐观想象与风险警惕并存。批判教育学之“批判”是理念、态度,也是方法。以批判教育学为方法审视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的样态可以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学校和社会的结构性因素,学校教育中的权力关系更为隐蔽和复杂,算法技术是规训人的新型力量。批判教育学启示我们,人工智能时代学校教育的发展应该以批判性地洞察技术背后的权力关系为前提,在关系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引导师生成为具有批判意识与抵制能力的技术掌控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技术 学校教育 批判教育学 方法
下载PDF
“愤怒”的使命与批判教育学的未来——迈克尔·阿普尔教授访谈 被引量:8
13
作者 李慧敏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14,共12页
迈克尔·阿普尔(Michael W.Apple)教授出生在一个贫穷家庭,伴随着对社会上的种种不公平所产生的愤怒长大。他认为,知识分子的活动是一种投身于真实生活,饱含着情绪和认知的活动。愤怒是其中的一种情绪,它与希望同在,是很多东西的混... 迈克尔·阿普尔(Michael W.Apple)教授出生在一个贫穷家庭,伴随着对社会上的种种不公平所产生的愤怒长大。他认为,知识分子的活动是一种投身于真实生活,饱含着情绪和认知的活动。愤怒是其中的一种情绪,它与希望同在,是很多东西的混合体。早期的生活经历、对社会现实的持续关注和对大学责任的期许可以保持着一个人的愤怒。在教育领域,愤怒的使命是要持续地发出促进社会公平,改变不公平的社会现实的呼吁,激发实际的行动,理论用之于现实。每一个知识分子,都是劳动者,无论是写书还是教学还是做其他事情,都要关注社会良心。而未来的批判教育学要做真正的批判性工作,根据社会现实而发展自己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愤怒 使命 批判教育学 迈克尔·阿普尔
原文传递
批判教育学面临的挑战及其可能的未来 被引量:8
14
作者 王雁 苏启敏(翻译)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25,共10页
批判教育学是一种富有争议的方式,它试图通过辩证推理、否定之否定,以及挑战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规训模式来解决矛盾。批判教育学面临威权式民粹主义的挑战,因此,它的明确目标是通过理解教育学与政治学交叉的各种方式,以及强调一... 批判教育学是一种富有争议的方式,它试图通过辩证推理、否定之否定,以及挑战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规训模式来解决矛盾。批判教育学面临威权式民粹主义的挑战,因此,它的明确目标是通过理解教育学与政治学交叉的各种方式,以及强调一切教育都是文化政治学的形式这一观点,从而创造自我和社会的变革。批判教育学是实践的哲学,实践者掌握教学和学习的过程,把它视为存在于全社会的强大经济与社会政治力量背景下反映个人政治与道德能动性的一种协商手段。批判教育学是由对种族和阶级的马克思主义分析所支持的,并朝着一个可行的社会主义而不是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方向发展。它鼓励学生成为批判的、有创造力的、积极的公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教育学 民粹主义 民族主义 资本主义 挑战 未来
原文传递
后方法视域与全球化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 被引量:8
15
作者 饶小飞 季频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4年第3期46-53,共8页
后方法从根本上超越方法概念对外语教学的束缚,强调学习者、教师及教师教育者的身份建构和特定语境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后方法视域下的教学参量、师生身份定义和宏观策略框架,构建了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动态开放的外语教学模型。后... 后方法从根本上超越方法概念对外语教学的束缚,强调学习者、教师及教师教育者的身份建构和特定语境对外语教学的影响。后方法视域下的教学参量、师生身份定义和宏观策略框架,构建了全球化时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动态开放的外语教学模型。后方法有助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体制转型时期的英语教师,超越对传统教学法的依赖,辩证反思当前的教学环境、教学规律、教学模式和学生需求,走向理性选择,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突破性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方法 批判教学法 大学英语教学
下载PDF
从批判教育学看媒介素养教育目标及其实现方法 被引量:6
16
作者 周蕾 《大学(研究)》 2007年第Z1期74-80,共7页
本文在阐述批判教育学的基本理念和回顾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史基础上,提出从批判教育学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共同点入手来培养当代学生批判性和主体性思维的重要性,借用批判教育学中的对话式教学方法,彻底转变师生在教育中的角色,以实现媒... 本文在阐述批判教育学的基本理念和回顾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历史基础上,提出从批判教育学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共同点入手来培养当代学生批判性和主体性思维的重要性,借用批判教育学中的对话式教学方法,彻底转变师生在教育中的角色,以实现媒介素养的教育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教育学 媒介素养教育 批判性思维 对话式教学
下载PDF
解放/被解放?——谈批判教育学与社会工作社区发展教育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晓春 古学斌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2007年第1期105-127,共23页
本文以作者在中国内地农村推动能力建设的社区发展经验,思索批判教育学对社会工作社区发展实践知识可能的挹注。文中讨论了作者如何透过口述史的采集,改变知识分子与地方民众的对应关系,召唤知识分子与当地民众在实践中的主体性,并... 本文以作者在中国内地农村推动能力建设的社区发展经验,思索批判教育学对社会工作社区发展实践知识可能的挹注。文中讨论了作者如何透过口述史的采集,改变知识分子与地方民众的对应关系,召唤知识分子与当地民众在实践中的主体性,并反思此次社区实践行为和所倚仗的实践知识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教育学 能力建设 口述史 社区发展
下载PDF
吉鲁批判教育学视野下的师生观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彦斌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7年第4期21-25,共5页
从吉鲁批判教育学中的"反文本"和"反记忆"出发,并结合吉鲁对知识分子的看法和分类,可以对传统教师角色及师生关系作出反思和批判,并由此确立以平等对话为基础的新型师生观,这对于构建我国师生关系当有所启发。
关键词 吉鲁 师生观 批判教育学
下载PDF
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精神成长——基于批判教育学的视域 被引量:7
19
作者 郑益乐 朱敬 史文秀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5-40,48,共7页
用批判教育学的视角来审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工具理性主义的泛滥,乡村教师的精神世界面临"荒漠化"的风险。精神成长则是找回迷失精神世界、破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局的现实需要。精神成长有助于乡村教师实现... 用批判教育学的视角来审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工具理性主义的泛滥,乡村教师的精神世界面临"荒漠化"的风险。精神成长则是找回迷失精神世界、破解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局的现实需要。精神成长有助于乡村教师实现"精神自觉""精神超越""精神解放"和"精神传递",从而完成精神蜕变。自我超越、赋权增能、实施"精神福利"以及"精神共同体"成员互助是乡村教师精神成长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成长 专业发展 乡村教师 批判教育学
下载PDF
回归观念:意识形态教育的重建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占魁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8-108,共11页
从源头上讲,意识形态源自于某个重要人物的个人观念,但是,一旦获得公开表达与官方传播,它就会发挥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并最终取得众多社会成员的赞同与接受。由此,意识形态在实现其从"个人观念"到"集体信念"身份转换... 从源头上讲,意识形态源自于某个重要人物的个人观念,但是,一旦获得公开表达与官方传播,它就会发挥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并最终取得众多社会成员的赞同与接受。由此,意识形态在实现其从"个人观念"到"集体信念"身份转换的过程中,也取得了其在众多社会舆论中的宰制地位。问题是,教育过程不同于政治宣传。然而,当意识形态以"共同价值"或者"公共善"的面貌取得其在学校中强制推行的合法地位时,其拒绝接受讨论、检证与批判的独断性与排他性,往往会使这种以理论或者知识形式出场的意识形态教育过程蜕变为一种强制性的灌输过程,进而彻底消解了其作为一项教育内容的对话空间和讨论可能,并最终丧失其在实践中应有的行为指导作用。为此,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让意识形态回归其"观念"本义,亦即将意识形态从一种完成时态的结果性定论转变为一种在特定现实情境中产生的个人看法,不仅能够充分再现意识形态的生命活力,有效调动学习者的学习欲望。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还将为学生通过个人经验和理性思考来重新领会与检证意识形态的说服力提供可能空间,让意识形态教育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教育过程,并最终实现其作为"共同价值"在最广泛社会群体中的价值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共同价值 官方知识 批判教育学 公民教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