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球囊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8
1
作者 秦永林 邓钢 +4 位作者 郭金和 何仕诚 方文 朱光宇 滕皋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5期323-327,共5页
目的观察长球囊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可行性和近期效果。方法对2007年1至6月收治的21例重症下肢缺血患者,根据病变范围,选择合适长度的球囊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球囊扩张成形,相临近多处短段病变也尽可能采用长球囊一次成形;... 目的观察长球囊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可行性和近期效果。方法对2007年1至6月收治的21例重症下肢缺血患者,根据病变范围,选择合适长度的球囊对狭窄或闭塞性病变进行球囊扩张成形,相临近多处短段病变也尽可能采用长球囊一次成形;观察术中及术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技术成功率和临床疗效;通过随访,判断治疗的初始通畅率、再次通畅率、救肢率和生存率。结果21例患者早期技术性的并发症2例(9.5%),均为穿刺点假性动脉瘤。狭窄性病变的技术成功率100%;股、腘动脉闭塞性病变再通的总的成功率为88.9%,其中采用内膜下成形(5例)技术成功4例;胫前动脉、胫后动脉和腓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55.6%、28.6%和25.0%。未出现影响血流的夹层。临床成功率为90.5%。术后平均住院时间6 d。术后6个月的初始通畅率为95.2%;再次通畅率和救肢率均为100%。结论对于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患者,长球囊PTA后无影响血流的夹层瘤出现,初始技术和临床成功率都很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闭塞症 下肢缺血 支架 球囊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小口径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下肢远端严重肢体缺血28例报告 被引量:25
2
作者 庄百溪 杨淼 +3 位作者 马鲁波 于春利 张童 石波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7期615-616,624,共3页
目的 观察小球囊扩张远端血管对膝下缺血性病变导致的下肢远端严重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的疗效。方法 2005年10月~2006年4月对28例膝下动脉狭窄或闭塞使用小口径球囊(直径≤3 mm)进行介入治疗。结果 成功对85条病... 目的 观察小球囊扩张远端血管对膝下缺血性病变导致的下肢远端严重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的疗效。方法 2005年10月~2006年4月对28例膝下动脉狭窄或闭塞使用小口径球囊(直径≤3 mm)进行介入治疗。结果 成功对85条病变血管进行球囊扩张,无严重并发症。20例有效,6例显效,有效率92.8%(26/28),2例无效,其中1例术后2个月病情恶化行膝下截肢。术后3个月总有效率78.6%(22/28),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27±0.24升高为术后3 d 0.65±0.38(t=10.559,P=0.000);术后3个月未发现治疗血管再狭窄〉50%。结论 小口径球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血管病变导致的下肢远端严重缺血近期疗效确切,远期疗效尚待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血管成形 严重肢体缺血 介入
下载PDF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下肢缺血性疾病疗效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闫波 苏少飞 +3 位作者 田玉峰 陈林宝 李全成 何新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6年第2期146-149,共4页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治疗下肢严重缺血性疾病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36例严重下肢缺血患者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资料,按缺血原因、缺血肢体远端输出道情况、缺血速度和年龄4个...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治疗下肢严重缺血性疾病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年1月至2015年5月期间36例严重下肢缺血患者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临床资料,按缺血原因、缺血肢体远端输出道情况、缺血速度和年龄4个可能影响疗效的因素分组。结果缺血原因分组,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组有效率33.3%(3/9),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组77.8%(14/18),糖尿病足组66.7%(6/9);远端输出道分组,输出道达小腿中段组有效率27.2%(3/11),踝关节76.9%(10/13),踝关节以下83.3%(10/12);缺血速度分组,急性缺血组有效率为0(0/4),慢性缺血组71.8%(23/32);年龄分组,≤60岁78.2%(18/23),>60岁38.4%(5/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术治疗下肢重度缺血性疾病的疗效与缺血原因、下肢的输出道、缺血的急慢性和年龄等因素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下肢缺血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
下载PDF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血浆中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2
4
作者 梁越 聂皓 +4 位作者 任华亮 李方达 田翠 李汇华 郑月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8-195,共8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血浆中的水平,以及其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不同阶段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分析75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病例组)及6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Angptl2水平。...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血浆中的水平,以及其在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不同阶段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分析75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病例组)及6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Angptl2水平。常规检测血生化指标及超敏C反应蛋白,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Angptl2、脂联素水平。结果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血浆Angptl2水平较健康对照显著升高[(13.55±9.17)μg/L比(9.04±4.79)μg/L,P=0.010]。糖尿病人群中,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血浆Angptl2水平(18.67±9.84)μg/L较对照组(13.01±3.47)μg/L升高(P=0.021)。在重症下肢缺血组Angptl2水平较间歇性跛行组更高[(17.01±10.20)μg/L比(10.53±6.97)μg/L,P=0.003]。Angptl2>13.67μg/L诊断效果最好,敏感性为60.34%,特异性为81.25%。在病例组中,血浆Angptl2水平与踝-肱指数呈负相关(斯皮尔曼相关系数=-0.244,P=0.035)。结论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的血浆Angptl2水平升高。当疾病进展为重症下肢缺血时,Angptl2水平的升高更为明显,可以作为判断疾病进展程度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 间歇性跛行 重症下肢缺血 诊断 临床意义
下载PDF
经皮腘下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初步经验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天晓 谢敬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32-434,共3页
目的观察了解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在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腘下段病变中的可行性和短期效果。方法选取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对其7支腘下动脉的15处病变进行PTA治疗,观察术中及术后患者的临床和血管造影表现,并对其中3例患者进行... 目的观察了解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在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症腘下段病变中的可行性和短期效果。方法选取4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对其7支腘下动脉的15处病变进行PTA治疗,观察术中及术后患者的临床和血管造影表现,并对其中3例患者进行短期(<12个月)随访。结果PTA技术成功率60%(9/15),PTA后放置支架6枚;术后1例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而截肢;术后6个月的血管通畅率50%(3/6),血管病变复发率38.5%(5/13);1例于术后9个月余截除第一趾。结论在明确病变远侧流出道情况下,经皮腘下动脉腔内血管成形术对于严重下肢缺血的患者具有肯定的近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闭塞症 腘下动脉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支架 下肢缺血
下载PDF
股深动脉成形术——下肢动脉缺血治疗不能忽视的方法 被引量:12
6
作者 周兆熊 张纪蔚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51-853,共3页
关键词 股深动脉成形术 下肢动脉缺血
原文传递
Successful endovascular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cute thromboembolic ischemia of the lower limb including the crural arteries 被引量:9
7
作者 Sorin Giusca Dorothea Raupp +2 位作者 Dirk Dreyer Christoph Eisenbach Grigorios Korosoglou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CAS 2018年第10期145-152,共8页
AIM To examin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6 French(6F) Rotarex~S catheter system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imb ischemia(ALI) involving thromboembolic occlusion of the proximal and mid-crural vessels.METHODS The fi... AIM To examin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the 6 French(6F) Rotarex~S catheter system in patients with acute limb ischemia(ALI) involving thromboembolic occlusion of the proximal and mid-crural vessels.METHODS The files of patients in our department with ALI between 2015 and 2017 were examined. In seven patients, the Rotarex~S catheter was used in the proximal segment of the crural arteries. Data related to the clinical examination, Doppler sonography, angiography and followup from these patients were further used for analysis.RESULTS Two patients(29%) had thrombotic occlusion of the common femoral artery, and the remaining five exhibited thrombosis of the superficial femoral artery and popliteal artery. Mechanical thrombectomy was performed in all cases using a 6F Rotarex~S catheter. Additional Rotarex~S catheter thrombectomy due to remaining thrombus formation with no reflow was performed in the anterior tibial artery in two of seven cases(29%), in the tibiofibular tract and posterior tibial artery in two of seven cases(29%) and in the tibiofibular tract and fibular artery in the remaining three of seven cases(43%). Ischemic symptoms resolved promptly in all, and none of the patients experienced a procedural complication, such as crural vessel dissection, perforation or thrombus embolization.CONCLUSION Mechanical debulking using the 6F Rotarex~S catheter system may be a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option in case of thrombotic or thromboembolic occlusion of the proximal and mid-portion of crural arter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rombus aspiration Rotarex*S mechanical DEBULKING catheter Crural ARTERIES Lower limb critical limb ischemia ACUTE occlusion Duplex sonography
下载PDF
纯化CD34^+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被引量:8
8
作者 董智慧 魏征 +11 位作者 符伟国 方圆 潘天岳 陈斌 郭大乔 徐欣 刘澎 蒋俊豪 杨珏 史振宇 竺挺 石赟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23-327,共5页
目的探讨自体纯化CD34^+细胞(purified CD34^+ cells,PCCs)移植治疗不具备外科血管重建条件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所致肢体重度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9年... 目的探讨自体纯化CD34^+细胞(purified CD34^+ cells,PCCs)移植治疗不具备外科血管重建条件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所致肢体重度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09年5月至2015年6月采用PCCs移植治疗TAO导致的男性CLI34例。G—CSF动员后采集,分选获得PCCs,行缺血肢体肌肉局部注射。术后规律随访。结果共治疗35条下肢,2条上肢。22例伴溃疡,5例坏疽。技术成功率100%,平均移植细胞数(7.5±2.4)×10^5/kg[(4.3×10^5-2×10^6)/kg]。32例获随访,随访6—79个月,2例失访。无严重不良反应。Wong-Baker FACES疼痛评分术前8.0±2.0,术后1个月降至2.2±3.1(P〈0.05);无痛步行时间术前(4.0±2.0)min,术后3个月为(13.5±5.3)min,术后6个月为(19.0±3.1)min(P〈0.05);踝肱指数术前0.42±0.20,术后3个月0.50±0.10,术后6个月为0.52±0.11(P〈0.05);经皮氧分压术前(25±11)mmHg,术后3个月(48±11)mmHg,术后6个月(58±10)mmHg(P〈0.05)。22例溃疡中21例愈合。术后6个月无截肢生存率94.1%,4年为91.2%。结论PCCs移植治疗TAO可以持久、有效地缓解肢体缺血,降低截肢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塞性血栓性脉管炎 细胞移植 重度肢体缺血 CD34^+
原文传递
溶栓并腔内介入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顾洪斌 解华杰 +2 位作者 王志鸿 杨帆 盛磊 《中华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2013年第6期328-331,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溶栓并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解放军第三○六医院采用腔内介入治疗的糖尿病合并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例,女38例... 目的回顾性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与溶栓并腔内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解放军第三○六医院采用腔内介入治疗的糖尿病合并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8例,女38例,平均年龄(68±16)岁,急性下肢缺血病程平均(7±4)d,平均糖尿病病程(8±6)年。根据下肢动脉血栓部位与腹股沟韧带关系,将患者分为中央型(8例)、周围型(22例)及混合型(16例)共3组,分析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比较组间导管溶栓治疗的差异,并观察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的变化。多组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tudent.Newman—Keuls检验。结果周围型血栓患者导管溶栓尿激酶用量明显小于中央型和混合型患者[分别为(280±40)、(350±60)、(360±40)万U,F=184.47,P〈0.05],周围型血栓患者溶栓持续时间明显小于中央型和混合型患者[分别为(52±12)、(76±20)、(72±14)h,F=1203.39,P〈0.05];而中央型与混合型患者之间上述指标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所有患者溶栓后的残余狭窄均予以腔内介入治疗。治疗完成后踝肱指数(ABI)较术前明显升高[分别为(0.31±0.15)、(0.95±0.31),t=15.312,P〈0.05]。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下肢动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栓范围越广,导管溶栓药量越大,溶栓周期越长;导管溶栓结合腔内治疗的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血栓 重症肢体缺血 血管腔内介入治疗
原文传递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 被引量:8
10
作者 康涛 李晓强 +2 位作者 唐军建 钱爱民 孟庆友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2年第2期79-82,共4页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长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疗效及其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20例TASCⅡC型、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IA开通长段闭塞管腔,同时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长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疗效及其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20例TASCⅡC型、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IA开通长段闭塞管腔,同时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以踝/肱指数(ABI)、Fontaine分期、保肢率和通畅率综合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SIA技术成功率为85%,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0%,保肢率为95%,一期通畅率为83.3%,ABI从术前0.42±0.07提升至术后0.86±0.14,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12~24个月,18例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中有3例术后3~6个月症状复发,行第二次介入治疗,其余患者症状均无加重或复发。结论 SIA在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方法安全有效,近期通畅率较好,远期通畅率尚需要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腘动脉 腔内介入 内膜下血管成形术 重症下肢缺血
下载PDF
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的结果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王炜 王爱萍 李晓强 《中华血管外科杂志》 2019年第3期159-163,共5页
目的评价腔内成形术治疗单纯膝下动脉疾病导致严重下肢缺血的技术可行性、近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317例(322条患肢)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腔内成形技术,顺行或逆行成功通过病变... 目的评价腔内成形术治疗单纯膝下动脉疾病导致严重下肢缺血的技术可行性、近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317例(322条患肢)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腔内成形技术,顺行或逆行成功通过病变,对闭塞段行球囊扩张治疗。比较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的视觉疼痛评分(VAS),踝肱指数(ABI),经皮氧分压(TcPO2)和溃疡愈合情况。结果317例患者(322条患肢)技术成功率86.65%(279/322)。VAS疼痛评分、ABI分别从术前的6.25±1.42、0.25±0.08,改善为术后1周内的3.78±1.37、0.76±0.14,术后6个月的1.16±0.29、0.64±0.21,术后12个月的0.64±0.13、0.55±0.19,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cPO2从术前的(25.37±6.42)mmHg上升至术后的(36.81±5.35)mmHg,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2例出现穿刺点假性动脉瘤,1例行覆膜支架植入,1例在彩超引导下压迫后消失。随访1年,4例患者行膝下截肢术;2例死于心肌梗死,3例死于脑血管意外。结论膝下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严重下肢缺血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近中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成形术 膝下动脉 严重肢体缺血
原文传递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应用体外膜肺氧合下肢缺血并发症的防治 被引量:5
12
作者 唐小斌 侯晓彤 +7 位作者 陈忠 王晓娜 杨峰 何楠 邢家林 刘丹 张腾飞 吴庆华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7期547-550,共4页
目的:总结并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经股动脉插管建立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下肢缺血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和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且经股动脉插管建立ECM... 目的:总结并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经股动脉插管建立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下肢缺血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和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且经股动脉插管建立ECMO辅助治疗的41例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探讨严重下肢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病因及对ECMO治疗预后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结果:41例患者中,18例完成ECMO脱机并顺利出院(43.9%),另23例患者病情危重,在ECMO辅助支持过程中或脱机后循环衰竭死亡(56.1%),全体患者发生重度下肢缺血者18例(43.9%)。病情好转出院的患者中,2例在术后出现显著的下肢缺血表现(11.1%),但在ECMO脱机拔管后缺血情况均得以恢复(100%)。围手术期死亡的23例患者,ECMO支持过程中循环衰竭时间长且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大,16例患者出现了重度下肢缺血表现(69.6%),其中2例(12.5%)ECMO脱机者在动脉插管拔除后末梢血运得到改善,但因脱机后脏器功能逐渐衰退,家属放弃治疗。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经股动脉插管建立ECMO后发生严重下肢缺血的风险较高,对于这类高危人群,术前应优先评估、积极干预双髂动脉及双下肢动脉病变,旨在优化ECMO插管方式的选择。经股动脉插管ECMO建立后,应严密监测肢体缺血的征兆,及时进行相关处理从而降低下肢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ECMO的整体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体外膜肺氧合 股动脉 下肢缺血 并发症
下载PDF
内膜下成形技术治疗慢性下肢重度缺血糖尿病患者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徐英 朱悦琦 +6 位作者 赵俊功 王建波 谭华桥 程英升 李明华 王珏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6-201,共6页
目的评价内膜下成形技术治疗糖尿病患者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内膜下成形术用于治疗37例伴有严重下肢缺血症状,足背动脉和(或)足底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不适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或外科血管旁路移植... 目的评价内膜下成形技术治疗糖尿病患者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内膜下成形术用于治疗37例伴有严重下肢缺血症状,足背动脉和(或)足底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不适合血管腔内成形术或外科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57条患肢中,31条(54.4%)有组织缺损,51条(89.5%)肢体表现为静息痛。患者的临床症状,足背动脉或者足底动脉的搏动评分和踝-臂指数(ABI)在行内膜下成形技术前后进行比较。随访过程中评估伤口愈合、截肢和靶血管的再狭窄情况。Kaplan-Meier生存曲线用于评价接受治疗患者的肢体挽救率、生存率和免截肢率。结果 57条患肢共66处踝下动脉病变中的55处(83.3%)成功行内膜下成形技术治疗。平均动脉搏动评分和ABI从术前的0.33±0.54和0.31±0.19分别改善为术后的2.04±1.05和0.80±0.14(P<0.01)。术后30 d内1例患者(2.7%)死亡,5例(13.5%)患者发生包括出血,血栓形成或者血管痉挛等轻微并发症。12个月随访时,Kaplan-Meier评分显示肢体挽救率为94.6%,免截肢率为89.2%,生存率为97.3%。结论足背动脉和(或)足底动脉的内膜下成形技术对于具有严重下肢缺血症状而不适合外科血管旁路移植手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的肢体挽救率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 严重下肢缺血 足背动脉 足底动脉 内膜下成形 糖尿病足
下载PDF
膝下动脉闭塞症的腔内治疗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欣 张文波 +3 位作者 杨珏 陈斌 竺挺 符伟国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866-868,共3页
目的探讨腔内术对膝下动脉闭塞疾病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8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6例患有膝下动脉闭塞症的住院病人的病史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结果86例病人(90条患肢)经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 目的探讨腔内术对膝下动脉闭塞疾病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08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86例患有膝下动脉闭塞症的住院病人的病史资料和术后随访资料。结果86例病人(90条患肢)经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82条患肢获得影像学成功(残留狭窄率<30%)。技术成功率为91.1%(82/90)。术前1周和术后1周行下肢节段测压,踝肱指数(AB I)由术前的0.34±0.16提高到0.85±0.23。1年累计初次通畅率为61.2%,24月累积初次通畅率为49.5%,肢体保全率97.8%,存活率97.8%。结论PTA治疗膝下动脉闭塞症临床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保肢率高,可以作为膝下动脉闭塞特别是重症肢体缺血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内术 血管成形 膝下动脉闭塞 重症肢体缺血
原文传递
益气活血法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症下肢动脉缺血介入术后的疗效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文导 陈捷晗 +2 位作者 冯柳迁 孟凡喆 常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4期4169-4172,共4页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干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症缺血患者介入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方药。疗程均为6个月。对比两组... 目的观察益气活血法干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重症缺血患者介入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重症下肢动脉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方药。疗程均为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术后1、3、6个月踝肱指数(ABI)、临床症状及术后血管通畅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术后1、3、6个月ABI值明显增高(P<0.05),治疗组术后3、6个月间隙性跛行、静息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6个月血管通畅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活血法能提高重症缺血患者术后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在减少术后血管再狭窄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气活血法 重症缺血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下载PDF
经足背-足底或足底-足背动脉环逆行腔内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朱悦琦 赵俊功 +6 位作者 李明华 谭华桥 王建波 刘芳 程英升 王珏 程永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85-190,共6页
目的评价经足背-足底(transdorsal-to-plantar,TDP)或经足底-足背(transplantar-to-dorsal,TPD)动脉环逆行腔内成形技术,治疗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8例踝下闭塞性病变患者共8条患肢,行传统腔内成形技术失败后接受TDP... 目的评价经足背-足底(transdorsal-to-plantar,TDP)或经足底-足背(transplantar-to-dorsal,TPD)动脉环逆行腔内成形技术,治疗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8例踝下闭塞性病变患者共8条患肢,行传统腔内成形技术失败后接受TDP或者TPD逆行腔内成形技术治疗。所有患者临床症状,足背或者足底动脉搏动评分和踝-臂指数(ABI)术前术后均行比较。随访内容包括疼痛缓解,伤口愈合,肢体挽救及靶血管的再狭窄。结果经TDP或者TPD逆行腔内成形技术在8例患者中的5例(62.5%)获得成功。足部疼痛明显改善,动脉搏动评分和ABI指数从术前的0.60±0.55和0.32±0.20分别上升至术后的2.40±0.55和0.75±0.12(P<0.01)。12个月随访结束时,视觉疼痛评分从术前的7.40±1.14改善至2.20±1.48(P=0.002)。2例难愈性溃疡患者术后1例完全愈合,1例明显缩小。所有手术成功患者均未接受截肢。随访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显示1条靶血管再狭窄。结论经TDP和TPD动脉环逆行腔内成形技术治疗常规腔内成形术失败的糖尿病足部缺血患者是可行和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重肢体缺血 足缺血 球囊成形 内膜下成形 糖尿病
下载PDF
脊髓电刺激术治疗不可手术的慢性严重肢体缺血1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伟浩 张学民 +5 位作者 贺致宾 张小明 蒋京军 张韬 李伟 李清乐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62-364,共3页
肢体动脉闭塞导致的静息痛、肢体溃疡、坏疽等慢性严重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 CLI)症状是威胁人类肢体健康、导致截肢的重要原因。周围动脉疾病年发病率为2.35%,年患病率达10.69%,其中每年有1%~3%的患者会进展为CLI,造成极... 肢体动脉闭塞导致的静息痛、肢体溃疡、坏疽等慢性严重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 CLI)症状是威胁人类肢体健康、导致截肢的重要原因。周围动脉疾病年发病率为2.35%,年患病率达10.69%,其中每年有1%~3%的患者会进展为CLI,造成极大的社会负担[1]。虽然以球囊扩张支架成形为代表的微创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在近20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因为疾病病变的复杂性,以及全身合并症的制约,而无法接受开放或腔内手术治疗[2-3],不得不饱受疼痛的折磨,最终选择截肢或因并发症死亡[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肢体缺血 脊髓电刺激 外周动脉疾病
下载PDF
负压封闭引流在重症肢端缺血患者截肢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龚凯 黄道景 +1 位作者 张亚明 范跃祖 《现代医学》 2012年第5期535-537,共3页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在重症肢端缺血患者截肢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重症肢体缺血坏疽截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35例患者(VSD组)在离断肢体后先应用VSD技术治疗创面,7 d后再二期缝合伤口;31例患者(对照组)离...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在重症肢端缺血患者截肢术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重症肢体缺血坏疽截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35例患者(VSD组)在离断肢体后先应用VSD技术治疗创面,7 d后再二期缝合伤口;31例患者(对照组)离断肢体后一期缝合残端伤口。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伤口愈合情况、并发症、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结果:VSD组患者伤口愈合率为91%,感染率为0,死亡率为9%,平均住院时间为23.5 d,平均费用为14 485元;对照组患者伤口愈合率52%,感染率42%,死亡率19%,平均住院时间58.8 d,平均费用32 213元。两组上述5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重症肢端缺血患者截肢术中应用VSD技术,在预防残端伤口感染、促进伤口愈合、降低死亡率、减少住院时间和费用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封闭引流 截肢术 重症肢端缺血
原文传递
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评估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高凝状态及预测血运重建后再狭窄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珠博 马睿 +1 位作者 任静 门剑龙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063-1069,共7页
目的研究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在不同病情时的变化特征以及预测血运重建术后管腔再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ASO患者386例,男209例,女177例,年龄70(44~97)岁,包括间歇性跛行组196例和严重下肢缺血... 目的研究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在不同病情时的变化特征以及预测血运重建术后管腔再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ASO患者386例,男209例,女177例,年龄70(44~97)岁,包括间歇性跛行组196例和严重下肢缺血组190例。有172例间歇性跛行患者和185例严重下肢缺血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治疗,在30 d随访期内有23例间歇性跛行患者和49例严重下肢缺血患者在术后发生再狭窄。于术前、术后第3天和术后第7天采集静脉血样本,采用Shine i2900型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定血浆TAT水平。用Kruskal-WallisH检验做多组间比较,用Mann-WhitneyU检验做两组间数据比较,用Friedman秩和检验做同组内各时间节点数据比较,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元相关性分析获得优势比(OR),用ROC做TAT诊断性能分析,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获得风险比(HR)。结果与健康对照组[2.69(1.77,3.90)ng/ml]比较,ASO患者血浆TAT水平[10.24(5.89,19.92)ng/ml]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严重下肢缺血患者血浆TAT水平高于间歇性跛行患者(P<0.001)。Rutherford分级3级患者血浆TAT>2级、4级>3级、6级>5级(P值分别为0.038、<0.001和0.013)。间歇性跛行组中,血运重建术后第3天和第7天,再狭窄患者血浆TAT水平均高于血流通畅患者(P值分别为0.004和<0.001);血流通畅患者术后第7天的血浆TAT水平低于术后第3天和术前(P均<0.001);再狭窄患者术后第7天的血浆TAT水平低于术后第3天而高于术前(P均<0.001)。严重下肢缺血组中,在术前、术后第3天和第7天,再狭窄组患者的血浆TAT水平均高于血流通畅组患者(P值分别为0.001、0.013和<0.001);血流通畅组患者术后第7天的血浆TAT水平低于术后第3天和术前(P值均<0.001);再狭窄组患者术后第7天的血浆TAT水平低于术后第3天(P<0.001),而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分析显示,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动脉硬化闭塞症 间歇性跛行 严重下肢缺血 Rutherford分级 血运重建 再狭窄
原文传递
斑块旋切术联合药物涂层球囊在糖尿病足溃疡合并严重下肢缺血中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4
20
作者 姜国忠 李蕾 +8 位作者 李雪岩 崔凤奎 赵健飞 董智强 魏福庆 徐新 鹿凯 马琳 刘巍立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0年第5期457-459,466,共4页
目的探讨斑块旋切术(D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在糖尿病足溃疡(DFU)合并严重下肢缺血(CLI)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大庆油田总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66例DFU合并CLI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比较两组患... 目的探讨斑块旋切术(DA)联合药物涂层球囊(DCB)在糖尿病足溃疡(DFU)合并严重下肢缺血(CLI)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大庆油田总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66例DFU合并CLI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比较两组患者溃疡愈合率、截肢率、溃疡愈合天数、术后12个月复发率、术后12个月行走距离。结果两组患者愈合率、截肢率和溃疡愈合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溃疡复发率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12个月行走距离长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A联合DCB在DFU合并CLI治疗中获得良好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块旋切 药物涂层球囊 糖尿病足溃疡 严重下肢缺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