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鹮冬季觅食地的选择 被引量:38
1
作者 马志军 丁长青 +3 位作者 李欣海 路宝忠 翟天庆 郑光美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6-50,共5页
在无线电遥测的基础上 ,采用样方法对朱冬季觅食地进行了调查。朱冬季觅食地有冬水田、河流浅滩和水库 3种类型。成鸟与幼鸟的主要觅食地类型及分布有明显的差别 ,位于海拔 6 0 0~ 10 0 0m的低山区冬水田是朱成鸟冬季最重要的觅... 在无线电遥测的基础上 ,采用样方法对朱冬季觅食地进行了调查。朱冬季觅食地有冬水田、河流浅滩和水库 3种类型。成鸟与幼鸟的主要觅食地类型及分布有明显的差别 ,位于海拔 6 0 0~ 10 0 0m的低山区冬水田是朱成鸟冬季最重要的觅食地 ,幼鸟多在汉江流域的河流及浅滩中觅食。对冬水田的主要栖息地特征的方差分析和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 :影响朱冬季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子为觅食地的海拔高度、开阔度、面积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Huan 觅食地 栖息地选择 因子分析 冬季
下载PDF
朱鹮的潜在繁殖地 被引量:23
2
作者 刘冬平 丁长青 楚国忠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20,共10页
利用ErdasImagine8.4和ArcViewGIS对陕西省部分地区的卫片进行解译,分析其中的栖息地组成。结果表明,现有野生朱种群的最大繁殖地—花园繁殖区的栖息地组成为:马尾松林占73.1%,次生疏林占16.9%,农田占4.8%,稀疏灌木林占4.2%,油松栎类混... 利用ErdasImagine8.4和ArcViewGIS对陕西省部分地区的卫片进行解译,分析其中的栖息地组成。结果表明,现有野生朱种群的最大繁殖地—花园繁殖区的栖息地组成为:马尾松林占73.1%,次生疏林占16.9%,农田占4.8%,稀疏灌木林占4.2%,油松栎类混交林占1.0%。使用彩色数字环标记重见法研究了朱繁殖期活动区的栖息地组成。根据花园繁殖地和朱鹮活动区内的栖息地组成,给各种栖息地赋予相应的适宜度值,以此作为朱鹮潜在繁殖地的评估标准。对卫片区域的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潜在的很适宜的繁殖地主要分布于洋县华阳镇周边、洋县花园乡周围地区、酉水河两岸山区、南郑县东南部和汉中西北部等地区,占总面积的5.2%;适宜的繁殖地占19.4%,不适宜繁殖的区域占75.4%。根据这个评估结果,野生朱鹮1995-2004年的97个巢中(花园繁殖地以外),87个(占89.7%)落入适宜的繁殖地中;野外核查的结果也表明,该评估方法的准确度达到88.4%。评估的误差主要源于遥感很难准确判别林木的生长状况(树高、胸径、密度等)和混交林中某些适于营巢的树种的存在,并忽略了小面积地块。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繁殖地 栖息地评估 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
下载PDF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朱鹮栖息地质量综合评价 被引量:16
3
作者 赵洪峰 罗磊 +3 位作者 候玉宝 付志超 谢辉 高学斌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0-58,共9页
在以往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栖息地、食物和人为干扰三个角度选择了与朱鹮栖息地质量密切相关的12个主要环境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分别是营巣树种、营巢树高度、夜栖树种、夜栖树高度、水田面积、湿地面积、海拔高度、食物丰富度、湿... 在以往研究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从栖息地、食物和人为干扰三个角度选择了与朱鹮栖息地质量密切相关的12个主要环境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分别是营巣树种、营巢树高度、夜栖树种、夜栖树高度、水田面积、湿地面积、海拔高度、食物丰富度、湿地水质、旅游活动、农药使用和生产活动。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对12个影响因子进行两两比较并赋予权重和分值以建立朱鹮栖息地质量评估体系,根据各个评价指标的得分总和将栖息地分为最适宜、适宜、基本适宜、不适宜和极不适宜五个等级。以朱鹮新扩散区内的城固孙坪和再引入区的宁陕寨沟野化放飞区为实例,应用这个评价体系对两处栖息地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孙坪是朱鹮的适宜栖息地,但农药使用和生产活动对朱鹮的生存是潜在威胁;寨沟朱鹮野化放飞区适宜朱鹮生存,但是所面临的问题是觅食地的单一和越冬期食物的缺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栖息地质量 评价 层次分析法
原文传递
绿色农业在朱鹮栖息地保护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4
作者 张跃明 张哲邻 +1 位作者 丁海华 王超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3期222-227,共6页
对如何引导和扶持朱鹮栖息地社区农民,开展绿色水稻种植进行论证,并对该区域商业企业的加工、销售,形成产销一条龙进行实践性的尝试,论证了促进朱鹮栖息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增加农民收入协调发展,获得经济和栖息地保护双赢效益的可能性.... 对如何引导和扶持朱鹮栖息地社区农民,开展绿色水稻种植进行论证,并对该区域商业企业的加工、销售,形成产销一条龙进行实践性的尝试,论证了促进朱鹮栖息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增加农民收入协调发展,获得经济和栖息地保护双赢效益的可能性.该项目成功地建立了公司、农户和保护区的解决自然保护与当地社区经济发展矛盾的社会共管模式,为国内同类保护区的管理提供了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商业机制 绿色水稻 社会共管 栖息地
下载PDF
Post-fledging dispersal and habitat use of a reintroduced population of the Crested Ibis (Nipponia nippon) 被引量:5
5
作者 Zhiping Huo Junfeng Guo +1 位作者 Xia Li Xiaoping Yu 《Chinese Birds》 CSCD 2014年第1期49-57,共9页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dispersal movement of birds and their habitat preference during the post-fledging period is fundamental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ir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processes. The Crested Ibis is...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dispersal movement of birds and their habitat preference during the post-fledging period is fundamental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ir ecological and evolutionary processes. The Crested Ibis is now being reintroduced to protected sites within its historical range, with the goal of establishing a self-sustaining population that may eventually qualify the species for delisting.Methods: We carried out an ecological study of post-fledging dispersal and habitat use of a reintroduced population of the Crested Ibis(Nipponia nippon) from 2008 to 2012 in Ningshan County, China, by using banding and radio-telemetry methods.Results: In about two weeks(an average of 14.3 days) after fledging, the activities of the fledglings were concentrated in a range of about 100 m around their natal sites, such as the oak-pine forest patches at the edge of open habitats.During this period, fledglings were still partially dependent upon parental care and fed typically on a daily basis.Siblings increasingly became independent by mid-August and then gradually moved away from their natal sites to post-fledging dispersal location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post-fledging dispersal process, most juveniles moving southwest were concentrated at the mean direction(μ = 254.6°, ? = 70.5°) with a mean dispersal distance of 5.1 km.It took an average of 56.4 days to disperse from the natal territory to the first wintering area. Also, forging habitats for juvenile ibis varied with time and local conditions. For example, paddy fields were used most frequently among all habitat types, while shallow rivers just from August to October. Masson pine(Pinus massoniana) was often regarded as the roosting tree species preferred by the Crested Ibis, with the highest utilization rate among all the roosting habitat types. The juveniles of the wild population dispersed four times as far as that of the reintroduced population, but the overall pattern of post-fledging dispersal is similar for the reintroduced and wild populations.Conclus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ested ibis Ningshan County Post-fledging dispersal habitat use Reintroduced POPULATION
下载PDF
朱鹮栖息地生境修复与景观规划设计——以陕西洋县傥水河下游修复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赵红斌 韩露露 +3 位作者 佟昕 庆保平 段文斌 曾键文 《中国城市林业》 2021年第1期60-65,共6页
文章利用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先从宏观尺度上分析朱鹮栖息地整体生境构成问题,并对朱鹮3个活动周期范围内的生境因子进行分析,找出相关生境因子问题;然后以陕西洋县傥水河下游生境修复为例,通过现场调研,在局地尺度上找出重要节点存在... 文章利用景观生态学分析方法,先从宏观尺度上分析朱鹮栖息地整体生境构成问题,并对朱鹮3个活动周期范围内的生境因子进行分析,找出相关生境因子问题;然后以陕西洋县傥水河下游生境修复为例,通过现场调研,在局地尺度上找出重要节点存在的具体生境问题,尝试在不同空间尺度下运用风景园林学科的设计方法,对重要节点——河流生境因子进行生境修复,设计适宜度较高的朱鹮栖息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栖息地 生境修复 景观设计 陕西洋县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秦岭南部朱鹮栖息地适宜性评价
7
作者 陈枫楠 陈红宇 +5 位作者 洪倩 刘超 李熙 江世雄 陈禹彤 赵彦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91-498,共8页
朱鹮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是“秦岭四宝”之首.曾因生境恶化而濒临灭绝,后有所恢复,但栖息地分布范围依旧有限,开展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对其保护与管理意义重大.利用2018−2023年秦岭南部朱鹮分布和环境变量数据,基于MaxEnt构建朱鹮栖息... 朱鹮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是“秦岭四宝”之首.曾因生境恶化而濒临灭绝,后有所恢复,但栖息地分布范围依旧有限,开展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对其保护与管理意义重大.利用2018−2023年秦岭南部朱鹮分布和环境变量数据,基于MaxEnt构建朱鹮栖息地模拟模型,对影响朱鹮分布的环境因子进行了重要性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适宜朱鹮栖息的生境占研究区面积的39.17%,主要分布在洋县、城固县、汉台区、西乡县、留坝县、佛坪县和宁陕县;季节性降水量变化对朱鹮分布的相对贡献率与重要性均比较高,是最重要的环境因子;栖息地适宜性与降水、温度、海拔和土地利用因子的相关性较高,最适宜栖息的季节性降水量变率为72%~77%,海拔高度为400~700 m,较适宜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水田、湿地和林地,应加强较低海拔地区类似生境的保护和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栖息地 MaxEnt模型 适宜性 秦岭
下载PDF
北戴河湿地朱鹮野化训练 被引量:4
8
作者 谢鹏 赵海彤 +2 位作者 刘冬平 周亮 赵国利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80-185,共6页
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世界濒危物种,中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为了进一步扩大其种群分布范围,2018年7月将20只朱鹮从陕西洋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引入到北戴河国家湿地公园开展野化饲养。为了解朱鹮对该地模拟自然环境的野化适应效果,于2... 朱鹮(Nipponia nippon)是世界濒危物种,中国Ⅰ级重点保护动物。为了进一步扩大其种群分布范围,2018年7月将20只朱鹮从陕西洋县朱鹮救护饲养中心引入到北戴河国家湿地公园开展野化饲养。为了解朱鹮对该地模拟自然环境的野化适应效果,于2018年7-10月对朱鹮在大网笼中的行为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观察。野化训练过程中,朱鹮在训练笼中快速获得良好的飞行技巧,飞行中能够避免碰撞野化网笼软网。持续飞行时间从观察初期的(106.8±93.4)s,增长至后期的(145.8±118.1)s。野化训练第1天,有70%个体在树上夜宿,其他个体在地面及栖杠上夜宿;30 d时间内,朱鹮全部获得树上夜宿能力。野化训练后期和前期相比,觅食时间从55.4%提高至58.3%,并显著提高了对浅水觅食地的利用率。后期显著提高了警戒行为的时间比例,并表现出对猛禽等天敌的防御反应。通过87d的野化训练,试验个体的行为和生境利用发生较大变化并趋于稳定,表明其已基本适应了当地的新环境。为了进一步适应放飞后的野外环境多样性,建议在今后的野化训练中改变朱鹮的投食策略,增加觅食难度,并开展当地特有食物的投喂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野化训练 模拟自然环境 北戴河
原文传递
陕西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朱鹮扩散种群弃巢的生境评价 被引量:2
9
作者 颜文博 张海斌 +2 位作者 张军虎 王琦 陶小斌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58-761,共4页
为了研究朱鹮巢址的生境特征,2013年4-7月,在陕西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的调查中共获得11个朱鹮弃巢和18个繁殖成功巢的生境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test检验弃巢和繁殖成功巢生境的差异性,结果显示两者在距道路距离、巢树种数、... 为了研究朱鹮巢址的生境特征,2013年4-7月,在陕西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围的调查中共获得11个朱鹮弃巢和18个繁殖成功巢的生境数据。采用Mann-Whitney U-test检验弃巢和繁殖成功巢生境的差异性,结果显示两者在距道路距离、巢树种数、坡度等变量上具有显著差异,说明人类干扰可能是朱鹮弃巢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保护区外围加强对巢树的保护,对于朱鹮种群的增长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弃巢 生境 人类干扰
下载PDF
陕西洋县朱鹮河流栖息地生境修复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红斌 佟昕 +2 位作者 韩露露 庆保平 曾键文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55,共6页
河流是朱鹮重要栖息地之一,在朱鹮逐渐转移至低海拔区域生存的趋势下,提高河流栖息地生境质量是当前朱鹮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数据收集、现场调研、Arc GIS等分析方法对近年来河流栖息地生态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分别从栖息地适宜性、... 河流是朱鹮重要栖息地之一,在朱鹮逐渐转移至低海拔区域生存的趋势下,提高河流栖息地生境质量是当前朱鹮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利用数据收集、现场调研、Arc GIS等分析方法对近年来河流栖息地生态变化过程进行分析,分别从栖息地适宜性、景观格局指数及生境质量3个方面探讨朱鹮河流栖息地质量的状况,从中找出朱鹮河流栖息地生境的具体问题。从不同河流生境尺度,探讨朱鹮河流栖息地的修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河流栖息地 朱鹮 景观过程 生境修复 陕西洋县
下载PDF
西成客运专线建设中朱鹮及其栖息地保护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夏先芳 《高速铁路技术》 2010年第5期40-43,共4页
在总结世界濒危、我国特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朱鹮现有研究观测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西安至成都铁路客运专线的技术要求与工程特点,进行了线路绕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朱鹮觅食、栖息、繁殖地的方案分析,预测了该工程对朱鹮的可... 在总结世界濒危、我国特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朱鹮现有研究观测成果的基础上,根据西安至成都铁路客运专线的技术要求与工程特点,进行了线路绕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朱鹮觅食、栖息、繁殖地的方案分析,预测了该工程对朱鹮的可能影响,提出了工程实施的不同阶段对朱鹮及其栖息地保护应采取的措施。文章为西成客专以及该区域其它铁路、公路等线性工程建设中的朱鹮及其栖息地保护决策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成客运专线建设 朱鹮 栖息地 保护
下载PDF
基于鸟类生境营造的河流景观设计研究
12
作者 赵红斌 韩露露 +3 位作者 佟昕 庆保平 段文斌 曾键文 《城市建筑》 2020年第23期120-121,共2页
本文简要描述了洋县的生境特征,重点分析了朱鹮栖息地生境因子构成,通过调研发现栖息地生境因子问题,并对河流生境因子提出修复策略及方法。从而设计出适宜度较高的朱鹮栖息地。
关键词 生境营造 鸟类栖息地 生态修复 景观设计
下载PDF
朱鹮繁殖期的活动区和栖息地利用 被引量:28
13
作者 刘冬平 丁长青 楚国忠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55-763,共9页
20 0 0~ 2 0 0 2年 ,我们应用标记识别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对朱繁殖期的活动性、活动区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朱在越冬期、繁殖期和繁殖后期的觅食距离存在差异 ,分别为 2 82 1± 1 4 88km、0 5 6 3± 0 6 81km和... 20 0 0~ 2 0 0 2年 ,我们应用标记识别法和地理信息系统对朱繁殖期的活动性、活动区和栖息地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朱在越冬期、繁殖期和繁殖后期的觅食距离存在差异 ,分别为 2 82 1± 1 4 88km、0 5 6 3± 0 6 81km和 1 70 6± 0 834km ,但同一时期中不同个体间的觅食距离无显著差异。不同年份中 ,朱在越冬期和繁殖期的觅食距离无显著差异 ;在繁殖后期 ,由于受到干旱等气候因素的影响 ,两年的觅食距离差异显著。一天中觅食距离最远的是 10 :0 0~ 12 :0 0 ,最近的是 0 6 :0 0~ 0 8:0 0。不同时间段中觅食行为的比例差异显著 ,0 6 :0 0~ 10 :0 0和 16 :0 0~ 18:0 0为取食高峰期 ,中午和夜宿前的休息和理羽行为则高于其他时间段。MCP法和 90 %Kernel法的计算结果表明 ,其中 8只观测次数较多的朱在繁殖期的平均活动区面积分别为10 0 8± 4 9 8hm2 和 175 6± 91 3hm2 ,5 0 %Kernel法计算的活动区的核心面积为 4 3 8± 2 1 5hm2 。朱个体间的繁殖活动区重叠强度较大 ,达到各自活动区的 2 4 5 %± 2 7 3%。朱营巢比较密集 ,配对亲鸟间的活动区重叠强度和其他个体的重叠强度无显著差别。栖息地利用研究表明 ,朱对针阔混交林的利用率显著低于研究区内的可利用率 ,对水田的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动区 栖息地利用 地理信息系统 朱鹮 繁殖期
下载PDF
朱鹮分布与栖息地内农民的关系 被引量:17
14
作者 李欣海 马志军 +2 位作者 丁长青 翟天庆 李典谟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25-732,共8页
1998到 2 0 0 0年间 ,我们在陕西省洋县应用样方法调查了朱 (Nipponianippon)活动区 (面积约10 0 0平方公里 )内所有正在使用的巢和部分往年的旧巢 ,以及主要夜宿地和觅食地 ,并将当地的地形、水系和居民区数字化 ,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 1998到 2 0 0 0年间 ,我们在陕西省洋县应用样方法调查了朱 (Nipponianippon)活动区 (面积约10 0 0平方公里 )内所有正在使用的巢和部分往年的旧巢 ,以及主要夜宿地和觅食地 ,并将当地的地形、水系和居民区数字化 ,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通过对其空间位置的统计分析 ,发现朱显著倾向于在村庄附近栖息。朱的活动区与湿地的分布密切相关 ,而村庄都分布在湿地附近。朱与人类保持一定的预警距离 ,同时也对农民的日常活动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我们分析了朱二十年来的繁殖成功率 ,发现它与巢址到农户的距离无关。而且 ,朱营巢的海拔逐年降低 ,其主要活动区正向人口更密的低海拔农村转移。因此 ,我们认为朱对以人类为主导的山村生态系统有良好的适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Huan 分布 栖息地 农民 关系 适应 人类干扰 人类活动
下载PDF
应用Maxent模型分析秦巴地区朱鹮适宜繁殖地的分布 被引量:18
15
作者 颜文博 王琦 王超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5-193,共9页
明确濒危鸟类的潜在繁殖地分布,对制定合理有效的保护对策十分重要。本文以朱鹮(Nipponianippon)为研究对象,选取125个朱鹮巢址分布数据和9个环境因子,应用Maxent模型分析其潜在繁殖地的分布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海拔、土壤... 明确濒危鸟类的潜在繁殖地分布,对制定合理有效的保护对策十分重要。本文以朱鹮(Nipponianippon)为研究对象,选取125个朱鹮巢址分布数据和9个环境因子,应用Maxent模型分析其潜在繁殖地的分布及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海拔、土壤亮度、坡度、土壤绿度是影响朱鹮繁殖地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其对模型的综合贡献值分别为38.1%、18.3%、16.4%和14.3%。朱鹮适宜繁殖地分布的最佳海拔范围是500~1200m;土壤亮度指数结果显示,适宜繁殖地的分布随着地表裸化程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少;繁殖地的适宜度与坡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绿度指数结果显示,朱鹎繁殖地在中等程度的植被覆盖区域适宜度最高,低植被覆盖区域和高植被覆盖区域的适宜度都降低。当栖息地适宜度指数(habitatsuitabilityindex,HSI)阈值分别大于0.5、0.6、0.7时,研究地区内朱鹮适宜繁殖地的总面积分别是1682.63km2、944.38km2、432.96km2。本研究揭示秦巴地区适宜繁殖地的分布和面积可以满足朱鹮未来几年的自然扩散和再引入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鹮 繁殖地 Maxent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