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克拉通东部早白垩世伸展盆地的发育过程及其对克拉通破坏的指示 被引量:91
1
作者 朱光 胡召齐 +2 位作者 陈印 牛漫兰 谢成龙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594-1604,共11页
在晚侏罗世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之初出现了区域性隆起,全区缺失上侏罗统沉积。在早白垩世早期,出现了区域性的伸展活动,断陷盆地形成,克拉通南、北缘伸展活动最强,北部燕山构造带以出现变质核杂岩为特征,南部出现宽裂谷型盆地。早白垩世... 在晚侏罗世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之初出现了区域性隆起,全区缺失上侏罗统沉积。在早白垩世早期,出现了区域性的伸展活动,断陷盆地形成,克拉通南、北缘伸展活动最强,北部燕山构造带以出现变质核杂岩为特征,南部出现宽裂谷型盆地。早白垩世中期华北克拉通东部普遍出现了火山活动与岩浆侵入。早白垩世晚期克拉通上以出现窄裂谷型盆地为特征,沿北北东走向的郯庐断裂带断陷活动最强。这些断陷盆地的演化过程揭示,经历地表抬升后,克拉通破坏之初的岩石圈热而弱,从而形成变质核杂岩或宽裂谷型盆地。这期间的破坏强度在空间上具有不均匀分布的特征,受控于早期岩石圈地幔的结构。经过早白垩世中期的大量岩浆活动之后,早白垩世晚期克拉通岩石圈温度降低、强度变大,从而利用早期大型断裂构造形成窄裂谷型盆地。这些现象支持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的岩石圈减薄是以逐渐拆沉机制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东部 郯庐断裂带 伸展盆地 克拉通破坏 岩石圈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晚三叠世沉积盆地原型与破坏早期构造变形格局 被引量:29
2
作者 杨明慧 刘池洋 +2 位作者 曾鹏 白桦 周进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8,共18页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过程在地壳浅层沉积和构造变形中留有相应的建造和改造形迹。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据钻井、地震剖面和露头资料揭示的地层分布、沉积面貌以及构造变形特征,综合论述了印支期华北克拉通的沉积盆地原型及与克拉通破坏早...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过程在地壳浅层沉积和构造变形中留有相应的建造和改造形迹。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据钻井、地震剖面和露头资料揭示的地层分布、沉积面貌以及构造变形特征,综合论述了印支期华北克拉通的沉积盆地原型及与克拉通破坏早期构造变形之间的响应关系。晚三叠世,华北克拉通残留地层具有分区分布特点:克拉通腹地的鄂尔多斯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发育较全,向东延展至晋中、豫西一带;克拉通北缘的上三叠统杏石口组(及同期老虎沟组、黑山窑组等)沿辽西—京西—冀北一线零星分布;克拉通南缘上三叠统沿豫南—陕南一线发育在北秦岭一带。南、北两缘晚三叠世地层均已卷入同期和后期构造变形,多被逆冲断层夹持并呈断片状产出。从构造变形角度,晚三叠世华北克拉通两侧均已发现大规模的南北向挤压构造,大致形成"对冲"格局,与内克拉通先存的东西向构造线一致。同生沉积记录了区域构造变形过程和/或由变形等因素控制的抬升剥蚀信息。在内克拉通,西部鄂尔多斯地区构造稳定,变形轻微,残留地层较全;东部地区抬升强烈,上三叠统大多数缺失;在东、西部之间存在一个沉积—构造的"缓冲"过渡区。从盆地原型恢复角度,晚三叠世华北克拉通表现为南北两缘陆内前陆盆地镶边的内克拉通盆地格局。华北克拉通腹地的盆地原型是叠覆在早—中三叠世盆地之上的继承性内克拉通盆地。华北克拉通北缘的陆内前陆盆地系统由阴山—燕山楔顶带、张家口—承德前渊带、清水河—山海关前隆带和京西—柳江隆后坳陷带构成;南缘的陆内前陆盆地系统则为北秦岭楔顶带、平凉—南召前渊带、环县—霍邱前隆带和铜川—济源隆后坳陷带。其中的铜川—济源和京西—柳江两个隆后坳陷带则可归属于华北内克拉通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盆地分布 克拉通破坏 构造格局 不均一性 华北 晚三叠世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东部盆地白垩—古近纪构造沉降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克拉通破坏的关系 被引量:18
3
作者 陈印 朱光 +2 位作者 胡召齐 张必龙 向必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36-854,共19页
白垩—古近纪为华北克拉通东部断陷盆地的形成时期,通过运用盆地分析技术,本次工作得到了这一时期各盆地的各阶段构造沉降曲线及相应的构造沉降量和沉降速率。构造沉降分析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白垩—古近纪盆地的最强构造沉降峰期为古新... 白垩—古近纪为华北克拉通东部断陷盆地的形成时期,通过运用盆地分析技术,本次工作得到了这一时期各盆地的各阶段构造沉降曲线及相应的构造沉降量和沉降速率。构造沉降分析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白垩—古近纪盆地的最强构造沉降峰期为古新世(孔店期),次构造沉降峰期为早白垩世早期(莱阳期)。其中早白垩世早期为华北克拉通东部、南部盆地的最强构造沉降峰期,古新世为克拉通内部渤海湾盆地区的最强构造沉降峰期,而其它时期盆地的构造沉降特征表现为构造沉降峰期前后的弱沉降过渡阶段。结合盆地的分布规律,盆地的主要构造沉降中心在白垩纪集中在华北克拉通的南缘和北缘,而在古近纪则迁移到克拉通内部渤海湾地区,即由华北克拉通边缘向内部迁移。伸展期盆地的演化经历了宽裂谷(莱阳期)→窄裂谷(大盛期)→宽裂谷(孔店期)→窄裂谷(东营期)的循环演化模式,揭示了岩石圈的温度和强度的变化。而这种构造沉降的时空变化更支持华北克拉通破坏以拆沉机制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东部 伸展盆地 构造沉降 克拉通破坏 拆沉作用
下载PDF
大陆岩石圈研究进展 被引量:18
4
作者 陈凌 朱日祥 王涛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8-75,共18页
从地震学、地球化学、岩石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大陆岩石圈研究进展做了简要介绍。不同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岩石圈在热状态、化学成分和力学行为等方面具有高度非均匀性。这不仅表现为岩石圈性质和结构随深度的变化,而且还反映在... 从地震学、地球化学、岩石学等不同学科的角度,对大陆岩石圈研究进展做了简要介绍。不同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岩石圈在热状态、化学成分和力学行为等方面具有高度非均匀性。这不仅表现为岩石圈性质和结构随深度的变化,而且还反映在不同时代、大陆与海洋以及克拉通和造山带岩石圈结构特征的显著差异上。性质和结构的差异体现了岩石圈形成和长期演化过程的复杂性。我们认为,不同岩石圈块体之间、岩石圈与深部对流地幔之间普遍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被认为是稳定克拉通岩石圈遭受改造甚至破坏的深部机制,同时还是地球深、浅部物质交换的重要方式,因而显著影响着地球深部的对流和地表的构造过程。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岩石圈本身定义的模糊性及其厚度的不确定性,地震活动与岩石圈强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大陆岩石圈演化的规律性等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岩石圈 岩石圈非均匀性 克拉通改造和破坏 壳幔耦合 岩石圈-深部地幔相互作用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金矿床区域成矿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连昌 白阳 +1 位作者 朱明田 黄柯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63-380,共18页
华北克拉通金成矿具区域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为时间上的阶段性或多期性,空间上的不均匀性和局部集中性。在空间上,金矿主要集中分布于胶东、鲁西、小秦岭、熊耳山、冀东、辽西、辽东及吉林南部等地区。元素组合上,华北克拉通北... 华北克拉通金成矿具区域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表现为时间上的阶段性或多期性,空间上的不均匀性和局部集中性。在空间上,金矿主要集中分布于胶东、鲁西、小秦岭、熊耳山、冀东、辽西、辽东及吉林南部等地区。元素组合上,华北克拉通北缘为强烈的金钼铜矿化,南缘发育金钼矿化,而东缘则以金矿化为特征;早期为金钼铅锌矿,到主期为金矿,晚期为金银组合。华北克拉通金矿的成矿时代以早白垩世为主,次为中—晚三叠世,少量为侏罗纪,其中小秦岭、熊耳山、太行山地区金矿的成矿年龄总体稍大于胶东金矿年龄,冀东的金厂峪、峪耳崖和牛心山等几个大中型金矿形成于三叠纪—侏罗纪,辽东地区白云、猫岭等金矿的成矿时代为三叠纪—侏罗纪。由此可见,华北克拉通金矿的成矿时代除大体具一致性外,成矿时代差异性也是一大特征。华北克拉通金矿分布的差异性主要受区域及周边地质体的构造演化及其相互作用、矿区变质岩基底遭受后期热液蚀变和金活化迁移作用、中生代岩浆活动等因素控制。中侏罗世及其以前,华北克拉通的构造演化主要受中亚造山带和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影响,在华北克拉通北缘发生了挤压到伸展作用的转变,局部出现地幔上隆与岩石圈减薄,沿EW向发育了一系列三叠纪—早侏罗世岩浆活动,甚至出现碱性岩,同时形成了一系列金钼铜矿床和金矿床。这也是华北克拉通形成后在北缘遭受的首次克拉通破坏与金矿成矿事件。在白垩纪及其以后,华北克拉通地质演化主要受古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引领,华北克拉通遭受大规模岩石圈减薄和破坏,由此引发金矿的更大规模成矿作用。金矿区变质岩围岩能否提供成矿物质,并不完全取决于Au含量,而是决定于是否发生一种或多种地质作用,能够把岩石中的金活化和萃取出来,同时被热液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克拉通破坏 岩石圈减薄 构造演化 中生代 金矿 成矿差异性
下载PDF
热与克拉通破坏 被引量:5
6
作者 何丽娟 邱楠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728-738,共11页
大陆克拉通是地球表面上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从地热学的角度考虑,克拉通岩石圈的稳定意味着地表热流等于对流地幔岩石圈底部提供的热流加上岩石圈内部由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热量。太古代稳定克拉通一般具有冷的地热特征,且处于热平衡状态... 大陆克拉通是地球表面上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从地热学的角度考虑,克拉通岩石圈的稳定意味着地表热流等于对流地幔岩石圈底部提供的热流加上岩石圈内部由放射性衰变产生的热量。太古代稳定克拉通一般具有冷的地热特征,且处于热平衡状态。打破克拉通热平衡的因素有多种,如岩石圈地幔的放射性生热、来自深部的地幔柱、板块俯冲等。华北是全球古老克拉通遭受破坏最明显和最典型的地区,其破坏与中生代太平洋板块向东亚的深俯冲密切相关。古太平洋板块快速俯冲并停滞在地幔转换带脱水、形成宽约1 000 km的低粘大地幔楔,导致地幔对流增强。在活跃地幔对流的热侵蚀与橄榄岩一熔体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下,华北克拉通在中生代期间迅速减薄。经过中生代加热减薄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强度显著变弱,在俯冲板块后撤作用下,岩石圈拉张并进一步减薄,地表热流升高。华北克拉通破坏是一个漫长的历程,期间大地热流的演化特征呈现出由中生代以前的低值演化至新生代的高值再过渡到现今的中等状态(接近全球大陆平均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流 克拉通破坏 俯冲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大陆动力学数值模拟:问题、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6
7
作者 李忠海 崔起华 +3 位作者 钟辛易 刘明启 王杨 皇甫鹏鹏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38-258,共21页
大陆动力学是地球动力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拓展,是固体地球科学的核心命题之一。在系统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观测的基础上,数值模拟是探讨大陆动力学过程和机制的有效手段。本文主要基于大陆动力学数值模拟,围... 大陆动力学是地球动力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拓展,是固体地球科学的核心命题之一。在系统的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观测的基础上,数值模拟是探讨大陆动力学过程和机制的有效手段。本文主要基于大陆动力学数值模拟,围绕大陆形成和演化过程的四个关键科学问题进行总结和探讨。(1)大陆起源与早期地球动力学演化。现今观测到的最早的大陆地壳岩石来自冥古宙,说明地球早期就已经开始大陆地壳的形成;关于当时的构造体制,存在多种不同的模式及其过渡和转换(岩浆洋、热管、滞盖等),该问题的约束甚少,是一个地球动力学的前沿科学问题。(2)大陆岩石圈的稳定性与破坏。大陆岩石圈形成之后经历几十亿年尺度的长时间演化,有些克拉通可以保持大致的稳定性直至现今,而有的克拉通却在显生宙期间经历显著的改造和破坏,无论其稳定存在还是改造破坏,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科学问题。(3)大陆深俯冲与极限折返。超高压岩石折返代表了地球表层物质由浅入深而又由深及浅的物质循环,系统的观测和模拟对该过程和机制已有比较清晰的理解;而近年来观测到的200~350 km的超深折返岩石又提出新的挑战,其模式和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4)大陆碰撞造山差异性。造山带解析是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伴随日益精细化的地学观测,也对动力学模拟提出了新的挑战,多地体的复合造山动力学值得进一步探究;同时,青藏高原作为最重要的碰撞造山带,其一级动力学驱动力仍不明确。本文在系统探讨这些科学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大陆动力学数值模拟的未来研究方向:一方面是问题导向型,针对上述仍未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尤其是一级控制机制问题,通过创新思路和精细模拟,并与观测进行系统对比分析,最终给出答案;另一方面是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起源 大陆岩石圈稳定性 克拉通破坏 大陆深俯冲 超高压折返 大陆碰撞造山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减薄的岩浆浅表响应——来自大青山岩体的证据
8
作者 王丹阳 李猛兴 +1 位作者 王权 王丽娟 《华东地质》 CAS 2024年第2期173-186,共14页
华北克拉通燕山期岩浆作用是研究克拉通破坏机理的理想载体。文章选择大青山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岩石成因及其对华北克拉通中部北缘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的启示。研究表明,该岩体为似斑状二长花岗... 华北克拉通燕山期岩浆作用是研究克拉通破坏机理的理想载体。文章选择大青山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岩石成因及其对华北克拉通中部北缘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的启示。研究表明,该岩体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139±1)Ma,为早白垩世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岩体明显高硅、富碱且相对富钾,过铝质,贫镁钛磷铁钙;NK/A、全岩锆石饱和温度、P_(2)O_(5)含量、Zr值、FeO^(T)值等指标说明,岩体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高分异I型花岗岩,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K,亏损高场强元素Ba、Sr、P、Ti;稀土元素总量偏低,轻稀土元素相对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强,负铕异常明显(δEu=0.08~0.56),具有稀土元素四分组特征;岩体具有明显地壳浅源特征,侵位时代与华北克拉通岩浆作用峰期一致,是克拉通减薄的岩浆浅表响应,与古太平洋板片后撤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通破坏 地球化学特征 岩石成因 大青山岩体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雄安新区壳幔结构揭示的大陆岩石圈改造模式
9
作者 张合 蒋一然 +2 位作者 王虹宇 温景充 宁杰远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79-1093,共15页
利用宁杰远科研小组2022年10月到2023年7月期间布设的台间距约为16km的甚宽频带密集地震观测资料,基于蒋一然新发展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远震瑞利面波频散曲线提取技术,获得大量高质量远震瑞利面波频散曲线,在此基础上进行考虑了有限频效应... 利用宁杰远科研小组2022年10月到2023年7月期间布设的台间距约为16km的甚宽频带密集地震观测资料,基于蒋一然新发展的基于人工智能的远震瑞利面波频散曲线提取技术,获得大量高质量远震瑞利面波频散曲线,在此基础上进行考虑了有限频效应的相速度成像以及基于马尔可夫链蒙特卡罗非线性技术的S波速度结构反演,得到雄安新区的壳幔S波速度结构。基于S波速度结构得到以下认识:1)太行山地壳下方直接与软流圈物质相接触;2)太行山东南部华北平原地壳下方存在厚度不大的岩石圈地幔;2)太行山与其东部区域的地壳之间具有存在和不存在巨厚镁铁质下地壳的区别;太行山山前断裂一带是中生代晚期以来导致古老岩石圈拆沉的地幔热物质上升的核心区域;该地区岩石圈新生代以来经历的是拉伸兼冷却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最后,提出雄安新区高热流值的动力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岩石圈 华北克拉通 雄安新区 壳幔结构 克拉通破坏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上地幔变形及其动力学意义 被引量:3
10
作者 赵亮 郑天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65-876,共12页
华北克拉通从稳定到破坏的演化过程对有关地球动力学的经典理论提出了挑战,研究其独特的演化历史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上地幔矿物晶体的各向异性记录了上地幔发生构造变形的信息,研究上地幔地震波各向异性能够揭示现今和... 华北克拉通从稳定到破坏的演化过程对有关地球动力学的经典理论提出了挑战,研究其独特的演化历史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上地幔矿物晶体的各向异性记录了上地幔发生构造变形的信息,研究上地幔地震波各向异性能够揭示现今和构造历史时期所发生的构造运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作者在华北克拉通地区所进行的高密度、覆盖广泛的地震波横波分裂观测研究结果。横波分裂的快轴方向与绝对板块运动方向的不一致,以及横波分裂参数快速的空间变化特征表明了华北克拉通的SKS横波分裂主要反映上地幔的变形。观测结果表明:鄂尔多斯块体保留了克拉通较弱的各向异性特征,其西端体现了元古代克拉通拼合的变形特征;中新生代华北克拉通破坏事件以不同的机制主导了华北克拉通中部和东部的上地幔变形,在东部地区北西—南东向的拉张应力作用使得快轴方向平行于拉张方向,而在中部则因受到较厚岩石圈的阻挡使得地幔流动改变了方向,因此造成了北东和北北东向的岩石圈拉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地震波横波分裂 上地幔变形 克拉通破坏
下载PDF
鲁西南地区构造演化与煤变质规律 被引量:3
11
作者 雷小乔 周日平 《中国煤炭地质》 2018年第7期22-24,71,共4页
从鲁西南基底组成为出发点,依循华北板块构造演化历史的时间脉络,分析了研究区煤变质规律的形成是基底构造与成煤后构造运动双重作用的结果,基底构造决定煤变质的赋存格局,中新生带构造演化是基底构造框架控制下煤形成及深成变质、区域... 从鲁西南基底组成为出发点,依循华北板块构造演化历史的时间脉络,分析了研究区煤变质规律的形成是基底构造与成煤后构造运动双重作用的结果,基底构造决定煤变质的赋存格局,中新生带构造演化是基底构造框架控制下煤形成及深成变质、区域岩浆接触变质、动力变质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累积。鲁西南煤变质呈现了从鲁西古陆核向南、西边界断裂不断增高的趋势,即从气煤—气肥煤—肥煤—焦煤的变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西南 鲁西古隆起 聊-兰断裂 克拉通破坏 煤变质
下载PDF
大陆下地壳流变性质与华北克拉通破坏机制 被引量:1
12
作者 许丽丽 章军锋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6-24,共9页
综述了中国东部地壳结构与组成的基本特征,介绍了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作用这一近年来备受国内外地球动力学界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归纳和总结了目前关于华北克拉通减薄机制的各种模型,并结合大陆岩石圈流变学结构模型,强调从流变学角度... 综述了中国东部地壳结构与组成的基本特征,介绍了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作用这一近年来备受国内外地球动力学界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归纳和总结了目前关于华北克拉通减薄机制的各种模型,并结合大陆岩石圈流变学结构模型,强调从流变学角度探讨华北克拉通下地壳的流变性质对研究和解决华北克拉通破坏机制的意义,提出进行更精细的、结合定量结构水研究的高温高压流变学实验模拟研究可能是解决华北克拉通破坏机制问题的关键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陆下地壳 流变性质 华北克拉通 克拉通破坏 拆沉作用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破坏动力学机制:数值模拟的启示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永明 李三忠 +1 位作者 李玺瑶 戴黎明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7-150,共14页
华北克拉通是古老克拉通遭到破坏的一个典型例子。近几十年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地质学等多学科研究都证实了华北克拉通东部自中生代以来遭受了强烈的改造和破坏,表现出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构造变形以及岩石圈减薄。华北克拉通破坏... 华北克拉通是古老克拉通遭到破坏的一个典型例子。近几十年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地质学等多学科研究都证实了华北克拉通东部自中生代以来遭受了强烈的改造和破坏,表现出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构造变形以及岩石圈减薄。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动力学过程一直以来都是地球科学领域关心的热点问题,也存在很多争论,而数值模拟手段也逐渐成为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动力学机制的重要手段之一。前人利用数值模拟手段从拆沉、热侵蚀、俯冲脱水、化学交代等不同角度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为很多地球物理、地球化学以及地质学观测提供了一定的动力学模型支持,为理解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动力学成因机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克拉通破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目前的数值模型还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要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动力学成因机制,在未来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进一步深入细致的研究:(1)从二维粗略模型向三维精细模型的过渡;(2)考虑更为实际的岩石流变学特性、相变过程;(3)利用板块重建等技术为数值模型提供板块运动历史等运动学约束;(4)拆沉、热-化学侵蚀、俯冲脱水等作用相互耦合的动力学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通破坏 动力学机制 数值模拟 华北克拉通
下载PDF
火山磷供给推动中国北方中生代陆地生物繁荣 被引量:1
14
作者 马超 汤艳杰 +8 位作者 Ross N.Mitchell 李永飞 孙守亮 朱吉昌 Stephen F.Foley 王敏 叶辰阳 英基丰 朱日祥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12期1317-1326,M0004,共11页
中国北方中生代热河生物群的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超过了同时期的其他陆地生物群,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的辐射可能是对华北克拉通峰期破坏过程的响应,然而,克拉通破坏的深部过程和陆地生物群演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尚不清楚。磷是生命所必需的... 中国北方中生代热河生物群的生物量和生物多样性超过了同时期的其他陆地生物群,早白垩世热河生物群的辐射可能是对华北克拉通峰期破坏过程的响应,然而,克拉通破坏的深部过程和陆地生物群演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尚不清楚。磷是生命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火山产物(包括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中的磷可通过风化作用供给陆地生态系统。中国北方中生代连续的火山-沉积序列记录了火山磷供给、生物生产力和物种丰度的变化,为研究地球深部过程、火山作用与陆地生物群的协同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火山磷供给与生物群演化之间的耦合关系表明,在华北克拉通峰期破坏期间,大量火山产物的风化作用为陆地生态系统供给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创造了有利于热河生物群繁荣的陆地环境。与华北克拉通破坏初期相对应的侏罗纪燕辽生物群的演化也反映了上述火山-生物之间的耦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化作用 华北克拉通 火山碎屑岩 陆地生物 火山作用 陆地环境 地球深部 沉积序列
原文传递
活化构造与克拉通破坏的动力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林舸 范蔚茗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91-401,共11页
热能聚散交替、地幔蠕动是构造–岩浆活化理论创建初期提出的动力学机制假说。深部地质研究开拓了岩浆活化构造动力学研究的深度。许多地球化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对中国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研究,给热能聚散交替、地幔蠕动假说提供了科学... 热能聚散交替、地幔蠕动是构造–岩浆活化理论创建初期提出的动力学机制假说。深部地质研究开拓了岩浆活化构造动力学研究的深度。许多地球化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对中国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研究,给热能聚散交替、地幔蠕动假说提供了科学证据。近20年来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动力机制研究,促进了构造–岩浆活化动力学机制研究的深入。构造–岩浆活化的动力学过程如同克拉通破坏一样,是一个复杂的地质过程:从稳定的地台区到地台活化区,其动力体制的转化既具有渐变到突变的特点,又是呈阶段性发展的;既有时间上的阶段性又有空间上的迁移性。在由地台阶段向地台活化阶段转化的过程中,上地幔化学结构由亏损状态向富集状态转化,地幔交代作用是导致地台活化的先驱事件。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减薄的事实证明,控制岩石圈破坏过程中物质交换与能量转换的关键部位发生在壳幔过渡带。通过大陆岩石圈中孔隙波的产生和传播,地幔物质和热量通过壳–幔过渡带传输到地壳中去,导致东部大陆地壳的构造–岩浆活化。由于孔隙波造成物质和热流的向上运动,导致大陆岩石圈热结构发生调整。为了探讨这一机制所导致的上涌流对大陆岩石圈中热结构模式的可能影响,在岩石圈尺度范围内通过数学运算推导出了与上涌流有关的传热问题的理论解。由理论和数值分析获得不同上涌流条件下的大陆岩石圈不同热结构模式与依据地球物理、地质资料获得的大陆岩石圈热结构模式十分吻合。大陆岩石圈内传质传热模型与热能聚集、地幔蠕动是一致的。华北克拉通破坏(地台活化)的数值模拟实验与地质事实证明这是一种主动活化,反映了地幔传导热流与上涌流速率在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破坏过程中起着的重要作用,而华北克拉通边缘的板块活动是克拉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浆活化 克拉通破坏 热能聚散交替 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晚中生代演化历史及其对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的指示 被引量:87
16
作者 朱光 王薇 +2 位作者 顾承串 张帅 刘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35-949,共15页
郯庐断裂带晚中生代的演化历史是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的重要记录。中侏罗世末(燕山运动A幕),郯庐断裂带局部发生左行平移活动,而华北克拉通上出现了一系列北北东走向的缩短构造,指示了西太平洋伊泽奈崎板块俯冲的开始。晚侏罗世期间,郯... 郯庐断裂带晚中生代的演化历史是华北克拉通破坏过程的重要记录。中侏罗世末(燕山运动A幕),郯庐断裂带局部发生左行平移活动,而华北克拉通上出现了一系列北北东走向的缩短构造,指示了西太平洋伊泽奈崎板块俯冲的开始。晚侏罗世期间,郯庐断裂带没有发生活动,而华北克拉通出现局部伸展与岩浆活动及区域性隆升,应为弧后弱拉张背景。早白垩世初(燕山运动B幕),郯庐断裂带再次发生强烈的左行平移活动,华北克拉通北部与东部出现了一系列近南北向挤压产生的构造,应是鄂霍茨克洋最终关闭与伊泽奈崎板块高速俯冲双重作用的结果。随后的早白垩世期间,华北克拉通在弧后拉张背景下发生峰期破坏,郯庐断裂带呈现为强烈的伸展活动。早白垩世末的区域性挤压作用,结束了华北克拉通的峰期破坏,并使郯庐断裂带再次发生了一期左行平移活动。这期挤压作用出现在太平洋板块接替伊泽奈崎板块这一重大板块调整的背景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中生代 构造演化 华北克拉通破坏 动力学背景 郯庐断裂带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及邻区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及其动力学背景的讨论 被引量:75
17
作者 林伟 王军 +2 位作者 刘飞 冀文斌 王清晨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791-1810,共20页
欧亚大陆东部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十分显著,表现为大量发育的变质核杂岩、同构造岩浆岩、韧性拆离断层带等伸展成因的穹隆和地堑-半地堑盆地。通过对这些伸展构造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将欧亚大陆东部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发育区划分为:泛... 欧亚大陆东部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十分显著,表现为大量发育的变质核杂岩、同构造岩浆岩、韧性拆离断层带等伸展成因的穹隆和地堑-半地堑盆地。通过对这些伸展构造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将欧亚大陆东部晚中生代伸展构造发育区划分为:泛贝加尔-鄂霍次克带、华北西部带、华北东部带、华北南缘及秦岭-大别带和华南内陆带。这些伸展构造记录了大区域上的NW-SE方向伸展,构成了全球最大的陆壳伸展地区。这些伸展构造使地壳深部的岩石沿拆离断层折返至地表,从而使中下地壳结构发生了强烈的改造。除华北东部带给出了一个较为宽泛的伸展时段外,各个研究区所涉及的伸展穹隆及其相关的拆离断层所表现的伸展峰期时间均十分相近:位于130~126Ma之间。岩石圈根部的拆沉可能是这个巨型伸展构造带形成的动力学机制。这个模型为探讨华北克拉通破坏和减薄的时限、机制、模式及深部动力学背景提供直接的构造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破坏 晚中生代伸展构造 变质核杂岩 拆沉机制 动力学机制
下载PDF
合肥盆地伸展方向的演变及其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59
18
作者 朱光 朴学峰 +3 位作者 张力 张必龙 陈印 胡召齐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3-166,共14页
本文通过白垩纪—古近纪期间合肥盆地沉积格局、断层活动性、同火山活动正断层、岩脉展布方位、盆缘断层运动学与断层擦痕应力场反演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对伸展方向的演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早白垩世早—中期为NWW—SEE向... 本文通过白垩纪—古近纪期间合肥盆地沉积格局、断层活动性、同火山活动正断层、岩脉展布方位、盆缘断层运动学与断层擦痕应力场反演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对伸展方向的演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早白垩世早—中期为NWW—SEE向拉伸,早白垩世晚期为NW—SE向拉伸,而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期间为近南北向拉伸。通过对比太平洋区大洋板块运动方向发现,早白垩世早—中期伊佐奈歧板块向NWW向运动,而早白垩世晚期转变为向NNW向运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期间出现的太平洋板块总体上是向正北运动,同样显示为顺时针的转变。两者演变规律的耦合,表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破坏是发生在弧后拉张的动力学背景下。这一弧后大陆边缘的拉伸方向随着大洋板块运动方向的改变而变化,可能是海沟后退方向的改变具体驱动了弧后大陆边缘拉伸方向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肥盆地 沉积格局 正断层 应力场 华北克拉通破坏 动力学背景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边界带区域深部结构的特征差异性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4
19
作者 陈凌 程骋 危自根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71-581,共11页
华北克拉通的显生宙破坏在空间上是高度不均匀的。克拉通自身岩石圈性质的横向差异及其周边块体的构造运动和相互作用,造成克拉通不同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必然会在深部结构上留下印迹。因此,详细的深部结构信... 华北克拉通的显生宙破坏在空间上是高度不均匀的。克拉通自身岩石圈性质的横向差异及其周边块体的构造运动和相互作用,造成克拉通不同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具有显著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必然会在深部结构上留下印迹。因此,详细的深部结构信息能够为研究华北克拉通破坏的方式和动力学机制提供重要约束。对近年来基于华北内部结构计划(NCISP)密集流动地震台阵资料获得的华北克拉通边界带区域的深部结构图像进行介绍,并对比分析地壳、岩石圈结构和上地幔变形特征的区域变化,进而对克拉通破坏的空间差异性以及破坏的方式和过程做初步探讨。研究结果显示,华北克拉通东部的郯庐断裂带作为华北和扬子边界的构造薄弱带,具有克拉通全区最薄的岩石圈(~60 km)和明显减薄的地壳(〈35 km),是克拉通东部岩石圈整体性减薄和破坏最强烈的区域;东北部燕山地区和西北部鄂尔多斯北边界区域都表现出厚、薄岩石圈共存和壳幔结构显著变化的特征,反映了这些地区岩石圈减薄和改造的空间不均匀性。燕山地区尖锐的Moho面、岩石圈结构和上地幔变形特征的小尺度变化可能是中生代多期挤压和晚中生代—新生代区域伸展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鄂尔多斯北边界附近稳定克拉通地区与新生代裂陷区壳幔结构的强烈差异和裂陷区的岩石圈减薄,则可能与克拉通本身的结构横向不均匀性以及长期构造演化过程中多次热—构造事件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边界带 小尺度结构变化 克拉通破坏的空间差异
原文传递
冀北大滩盆地铀(钼)成矿流纹岩-花岗斑岩SHRIMP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25
20
作者 张雅菲 巫建华 +4 位作者 姜山 刘玄 吴仁贵 刘帅 郭国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3-211,共19页
大滩火山岩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燕辽多金属(Mo-U-Ag-Pb-Zn)成矿带西段,沽源-红山子铀成矿亚带西南段。高精度SHRIMP锆石U-Pb定年表明,盆地内张家口组流纹岩和侵入其中的花岗斑岩分别形成于140.2±1.9Ma(2σ,MSWD=1.7)和131.... 大滩火山岩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燕辽多金属(Mo-U-Ag-Pb-Zn)成矿带西段,沽源-红山子铀成矿亚带西南段。高精度SHRIMP锆石U-Pb定年表明,盆地内张家口组流纹岩和侵入其中的花岗斑岩分别形成于140.2±1.9Ma(2σ,MSWD=1.7)和131.7±1.1Ma(2σ,MSWD=0.8)。全岩主、微量元素特征显示,流纹岩和花岗斑岩均富集Si、Fe、Ga、Rb、Pb、Th、U、Zr、Hf、Nb、Ta和LREE,亏损Al、Mg、Ti、Ba、Sr、Eu、Cr、Ni和HREE,为典型的A型花岗岩特征。全岩Nd同位素研究表明,二者具有相似的ε_(Nd)(t)(分别为-15.9和-16.5)和t_(DM2)值(分别为2267Ma和2220Ma),暗示二者具有相同的岩浆来源。元素相关性分析表明,母岩浆从流纹岩演化至花岗斑岩经历了一定程度的钾长石和黑云母的结晶分异,导致了后者Si、U、HREE的进一步富集,以及Fe、Mg、Ti、Al、Sr、Ba、Eu、Zr、LREE等元素的相对亏损。结合前人工作,我们认为流纹岩和花岗斑岩形成于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及破坏的板内伸展背景,来源于古元古代(ca.2.2~2.3Ga)火成地壳物质(英云闪长质、花岗闪长质岩石)的部分熔融。结合全岩Rb-Sr等时线年龄及前人获得的矿石U-Pb年龄推断,该区主要铀(钼)矿化时代介于105~110Ma,明显晚于流纹岩和花岗斑岩的成岩时代。通过与区域上的产铀盆地(沽源)对比,以及对流纹岩和花岗斑岩的U含量等特征分析认为,两者(尤其是花岗斑岩)是很好的铀矿成矿物质来源,暗示了大滩盆地具有良好的成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纹岩 花岗斑岩 张家口组 A型花岗岩 SHRIMP锆石U-Pb 铀矿 华北克拉通破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