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基础及当代转向 被引量:19
1
作者 项炳池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05-111,共7页
在无边界职业生涯和多样性职业生涯等非传统职业思想的影响下,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应以理论研究导向、学生发展导向和生命历程导向为发展基础,适应当代国际职业生涯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平台、教育关系上的新发展和新要求,设立指向终... 在无边界职业生涯和多样性职业生涯等非传统职业思想的影响下,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应以理论研究导向、学生发展导向和生命历程导向为发展基础,适应当代国际职业生涯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平台、教育关系上的新发展和新要求,设立指向终身化、社会化、多样化的职业生涯教育目标,建立系统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运用个性化、精品化、多元化的职业生涯教育方法,实现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当代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边界职业 多样性职业 职业生涯教育 发展基础 当代转向
下载PDF
对传统民间舞蹈与现代流行舞蹈“同构”的文化思考 被引量:16
2
作者 成慧慧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1-115,共5页
本文通过对传统民间舞蹈与现代流行舞蹈"同构"机制的研究,试图在生命哲学、文化制度、社会环境和现代化进程层面上,对传统民间舞蹈与现代流行舞蹈"同构"的要素构成、作用机理与动力方式等问题作出阐释。传统民间舞... 本文通过对传统民间舞蹈与现代流行舞蹈"同构"机制的研究,试图在生命哲学、文化制度、社会环境和现代化进程层面上,对传统民间舞蹈与现代流行舞蹈"同构"的要素构成、作用机理与动力方式等问题作出阐释。传统民间舞蹈在现代转换中,呈现出"流行化"趋势,而传统民间舞蹈与现代流行舞蹈"同构"的基础是二者的"同质性"。民间舞蹈与流行舞蹈"同构"理论的研究,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利用、中国舞蹈艺术的国际化进程、高等院校舞蹈教育教学的改革、旅游艺术资源和大众健身体育资源的开发等,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转换 民间舞蹈 流行舞蹈 同构
原文传递
中国慈善的传统与现代转型 被引量:15
3
作者 周秋光 李华文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1-74,共14页
中国慈善演进过程中,存在传统慈善、近代慈善、当代慈善三种类型,经历了近代与当代两次历史转型。传统慈善是一种养济型慈善,无论外在形态还是内在理念,均与农耕社会相适应,体现了对儒家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传统慈善的近代转型,并非自... 中国慈善演进过程中,存在传统慈善、近代慈善、当代慈善三种类型,经历了近代与当代两次历史转型。传统慈善是一种养济型慈善,无论外在形态还是内在理念,均与农耕社会相适应,体现了对儒家大同世界的理想追求。传统慈善的近代转型,并非自身发展结果,而是千年未有变局的时代要求。近代转型后的中国慈善,开始从养济型向教养型转变,但也表现出一种夹杂新旧、兼具中西的"过渡时代"特征。中国慈善的当代转型则正式起步于21世纪初,目前尚在进行之中。当代转型之际的中国慈善,出现了全新的事物与观念,但仍保存着部分传统习惯。梳理中国慈善的传统历史与两次转型可知,中国慈善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其理想目标在于,维护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转,其对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慈善 传统形态 近代转型 当代转型
下载PDF
对当代地域建筑创作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7
4
作者 宋晟 《华中建筑》 2007年第1期35-39,共5页
该文通过简要地追溯地域建筑创作的历史与演变,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和启示,探讨了我国当代地域建筑创作的思维模式和方法,认为要摒弃国际性与民族性的二元对立,寻求国际性与地域性的有机融合,创造广义的地域建筑。
关键词 当代 地域建筑 多元 文化 原型 创造性转化
下载PDF
20世纪9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研究述评 被引量:9
5
作者 郑大华 邵华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72-79,共8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角度考察了中国近代史的衍变与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与细化,研究方法的不断演新。本文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们从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的角度考察了中国近代史的衍变与发展,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与细化,研究方法的不断演新。本文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关系等方面对此作了系统的回顾与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社会变迁 文化转型
原文传递
影视人类学的当下处境 被引量:9
6
作者 芭芭拉·艾菲 杨昆(译) 张静红(校)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16,共8页
当代人类学特别关注全球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多样化情形,尤其重视现在不断网络化的世界里变迁的时空观念。这就要求影视人类学去除过时的文化观念及传统的"二分法"思维,走自己的路,探讨发展影视人类学的理论潜质,多层次地... 当代人类学特别关注全球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各种多样化情形,尤其重视现在不断网络化的世界里变迁的时空观念。这就要求影视人类学去除过时的文化观念及传统的"二分法"思维,走自己的路,探讨发展影视人类学的理论潜质,多层次地分析研究日益媒体化的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人类学 影视人类学 文化观 传媒技术 图像转型
下载PDF
当代中国诚信缺失的文化根源 被引量:9
7
作者 吕乃基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7-22,共6页
当代中国的诚信缺失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其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有关的特质是"人之初性本善",因而不必为人性设置底线,以及在梁漱溟所论及的人的三大关系中,以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为主。三大关系相应于三大博弈。有限策略和... 当代中国的诚信缺失有其深刻的文化根源。其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有关的特质是"人之初性本善",因而不必为人性设置底线,以及在梁漱溟所论及的人的三大关系中,以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为主。三大关系相应于三大博弈。有限策略和重复博弈是诚信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博弈正是这样的博弈,并且是演进博弈。人际博弈是无限策略和一次性博弈,因而没法设置底线,导致诚信缺失。为此,在人际间只能求同存异。传统文化之所以在古代漫长的岁月育成了礼仪之邦,在于传统社会的自然经济、熟人社会、科举考试,以及独特的精神生活,因而人际或者没有博弈,或者主要在精神领域并有序进行。其二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中国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人际关系下沉到人与物的关系;转向市场经济,在经济领域以及在陌生人之间发生博弈。传统文化的优势难以施展,伦理道德失效,而原来潜在的缺陷,由于市场经济的规则尚未确立而暴露无遗并得到放大。社会中存在的种种不公加剧了博弈中的违规和人性的堕落。重建诚信,从顶层做起,从底线做起,对违规零宽容;挖掘和重新阐释传统文化。抓住金融危机的分岔点,由用到体。以经济建设为基础,文化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重建诚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诚信缺失 传统文化 人之初 博弈 社会转型 分岔点 由用到体
下载PDF
传统文化精神的当代转化——田露访谈 被引量:5
8
作者 田露 黄际影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共6页
在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中,由田露、夏维家、王盛峰编导的作品《骏马图》获得总分第一。本刊编辑部对编导田露教授进行了专访。此次专访从《骏马图》的创作过程、选题阐释谈起,涉及中国舞编创的舞种文化气质、传统文化... 在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评奖中,由田露、夏维家、王盛峰编导的作品《骏马图》获得总分第一。本刊编辑部对编导田露教授进行了专访。此次专访从《骏马图》的创作过程、选题阐释谈起,涉及中国舞编创的舞种文化气质、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转化以及艺术创作的品位与艺术家品格等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骏马图》 中国古典舞 传统文化 当代转化
原文传递
本土题材·现代意识·当代转化——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的当代意义 被引量:8
9
作者 叶志良 《文化艺术研究》 2022年第2期73-77,115,共6页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根据北宋天才画家王希孟的传世之作《千里江山图》创作而成,在剧院演出和虎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引起了“现象级”的关注热潮。这个由画而剧的“文本再造”的过程,得益于当代性叙事对本土题材的选择,以名作名画为本土...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根据北宋天才画家王希孟的传世之作《千里江山图》创作而成,在剧院演出和虎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引起了“现象级”的关注热潮。这个由画而剧的“文本再造”的过程,得益于当代性叙事对本土题材的选择,以名作名画为本土题材的富矿,进行跨越千年的历史对话,唤醒历史题材中的“时代感”;以建立在大哲学观、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基础上的现代意识,激活沉睡已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背后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再造 本土题材 现代意识 当代转化 《只此青绿》 舞蹈诗剧
下载PDF
意识形态转型的理论阐释——基于当代中国语境的考察 被引量:8
10
作者 唐爱军 《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6-22,共7页
当代中国正处在剧烈的社会转型中,意识形态转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意识形态转型的基本内涵可以在社会转型的理论系统中被清晰地呈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可以梳理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的构成要素及其整体框架。从实践的角度看,我们应... 当代中国正处在剧烈的社会转型中,意识形态转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意识形态转型的基本内涵可以在社会转型的理论系统中被清晰地呈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可以梳理出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的构成要素及其整体框架。从实践的角度看,我们应当对当下的世俗化的意识形态保持警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转型 当代中国 社会转型
原文传递
中华美学精神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 被引量:8
11
作者 彭立勋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9-23,170,共6页
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美学本质和特点的集中体现,重视主客、心物、情景感应交融的审美关系建构,致力思境、情理、形神融合一体的审美意境创造,强调文质、文道、情采互相结合的审美判断标准,追求真善美统一、审美与教化结合的审美... 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国优秀传统美学本质和特点的集中体现,重视主客、心物、情景感应交融的审美关系建构,致力思境、情理、形神融合一体的审美意境创造,强调文质、文道、情采互相结合的审美判断标准,追求真善美统一、审美与教化结合的审美价值取向。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美学,正确对待中与西、古与今的关系,注意结合独特历史语境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揭示传统美学思想的演变和特点并形成体系;应用综合、比较等多种方法深入揭示传统美学思想的理论内涵并进行创造性阐释;从新的时代和历史高度,用当代的眼光和观念对传统美学进行创新性阐发,实现其现代性创造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精神 传统美学 当代价值 创造性转化 核心价值观 文化建设
下载PDF
以儒家生态文化推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 被引量:3
12
作者 邹广文 李晓白 《孔子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3-61,158,共10页
儒学思想家们所倡导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整体宇宙观、“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的伦理情怀和“取之以时,用之有节”的实践准则,既是儒家生态文化的核心价值诉求,更是儒家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儒家文化中的... 儒学思想家们所倡导的“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整体宇宙观、“仁民爱物,民胞物与”的伦理情怀和“取之以时,用之有节”的实践准则,既是儒家生态文化的核心价值诉求,更是儒家生态智慧的集中体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儒家文化中的生态理论资源,不但能够为反思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提供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而且能够为摆脱当前的环境伦理学困境提供启迪和借鉴,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文化支撑。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儒家的生态文化观进行现代阐释,实现儒家生态文化的现代转化,以更高的文化自觉推进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 新时代 时代价值 现代转化
原文传递
技术变迁、行业概念更新与文化行业体制重建——关于建立中国大文化体制的理论反思 被引量:7
13
作者 傅才武 陈庚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15,27,共7页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强力推动下,基于计划体制下"专业分工—行业分类"理论基础上的文化行业结构与信息社会基础上的市场一体化对称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不相容。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文化科技体系应用于传统文化行业系统,瓦解了计划体...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强力推动下,基于计划体制下"专业分工—行业分类"理论基础上的文化行业结构与信息社会基础上的市场一体化对称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不相容。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文化科技体系应用于传统文化行业系统,瓦解了计划体制下传统文化行业的技术基础,要求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行业系统进行适应性调整,以进一步适应数字技术所支持的巨大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由于数字技术具有平台技术的特点,正在加速实现对戏剧技术、出版技术、广播电视技术的替代与覆盖,业已进入到数字技术整合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新闻出版等行业而形成一个以数字生产、数字分发传播和数字消费为基础的大文化行业的历史性"拐点"。建立以大文化部为基础的大文化行业系统,体现了国家上层建筑对于科学生产力和文化生产力发展的适应性调整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文化体制改革 文化建设 技术变迁 文化行业 行业分工 大文化体制 大部门制
下载PDF
地方志小说转化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被引量:3
14
作者 周保欣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78-187,共10页
当小说家将地方志作为创作资源引入小说创作之中时,如何处理好地方志资源的小说转化,就是个兼具理论与实践色彩的双重命题。其中涉及的问题很多,主要包括地方史料小说转化的合理性和合目的性问题、地方志记述材料的伦理现代性转化问题... 当小说家将地方志作为创作资源引入小说创作之中时,如何处理好地方志资源的小说转化,就是个兼具理论与实践色彩的双重命题。其中涉及的问题很多,主要包括地方史料小说转化的合理性和合目的性问题、地方志记述材料的伦理现代性转化问题、当代作家如何以自家的“学问”合理运用并激活地方志材料的审美内蕴问题、地方志材料中的志怪志异叙述经典化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是自在地存在于当代小说“地方志诗学”的内在结构中的,对其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小说创作的成败。当代作家在地方志材料的小说转化方面,积累了不少值得总结的经验,对其加以研究,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志 当代小说 创作转化 理论与实践
下载PDF
满族剪纸艺术当代转型之路初探 被引量:6
15
作者 吕美 李婧然 《设计》 2016年第7期86-87,共2页
满族剪纸艺术是中国最古老,流行于民间的艺术形式之一。至今,农家城镇的居民逢年过节还要在门槛和窗户上贴各种剪纸以求平安祥和。各色剪纸表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希寄,年画、挂钱儿等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剪纸艺术形式。从明朝至今满... 满族剪纸艺术是中国最古老,流行于民间的艺术形式之一。至今,农家城镇的居民逢年过节还要在门槛和窗户上贴各种剪纸以求平安祥和。各色剪纸表达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希寄,年画、挂钱儿等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剪纸艺术形式。从明朝至今满族剪纸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和演变,古老的民间艺术想要经久不衰,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保持鲜活的生命力。本文将主要从剪纸与现代艺术的结合、民间剪纸作为旅游景区的新宠和剪纸艺术的传统收藏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剪纸艺术的当代转型之路,并在文章的最后对剪纸艺术的传承与保护给出相应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族剪纸 当代转型 传承 保护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性转化的德育面向
16
作者 李健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9期13-18,共6页
深入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德育的启示和借鉴,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客观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被简单地“照搬”或“复制”,而是需要以时代性转化作为理路上的桥梁或通路。时代性转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对中国共... 深入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新时代德育的启示和借鉴,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客观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被简单地“照搬”或“复制”,而是需要以时代性转化作为理路上的桥梁或通路。时代性转化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对中国共产党“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主张的学理探讨及设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性转化的德育面向,可以从价值升华、人性基础、信仰建构、资源丰富、路径完善、方法拓展、载体创新这七个宏观维度予以总结和提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代性转化 德育面向
下载PDF
在当代的社会语境下陶瓷雕塑该如何回应现实
17
作者 梅思晨 《陶瓷》 CAS 2024年第3期88-90,共3页
艺术作为现实的形式,而陶瓷雕塑作为一种艺术表达,经历了历史的演变和创新,在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在当代,陶瓷雕塑作为一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社会语境下,该如何进行转型以及发挥着什么样的新功... 艺术作为现实的形式,而陶瓷雕塑作为一种艺术表达,经历了历史的演变和创新,在不同时期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在当代,陶瓷雕塑作为一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社会语境下,该如何进行转型以及发挥着什么样的新功能。笔者旨在探讨陶瓷雕塑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瓷雕塑 当代语境 功能转变
下载PDF
传统与变革:当代视角下岭南传统文化精神的演变与新解构
18
作者 周慧丽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22期74-80,共7页
该文旨在深入探讨岭南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及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演变与发展。从岭南地区的历史、地理及社会结构出发,对岭南文化精神进行溯源,剖析其追求天人合一、包容开放、坚韧不拔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岭南文化精神... 该文旨在深入探讨岭南传统文化精神的内涵及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演变与发展。从岭南地区的历史、地理及社会结构出发,对岭南文化精神进行溯源,剖析其追求天人合一、包容开放、坚韧不拔的具体内涵和表现。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岭南文化精神经历了从封闭排外到开放包容、从实用主义到人文关怀、从传统保守到创新进取的演变。通过研究岭南文化,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社会变迁和文化特色,进一步促进中国区域文化认同和社会凝聚力。新时代岭南文化精神不仅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只有在文化传承中坚持世界性、时代性、历史性和民族性的统一,才能实现文化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岭南文化 文化精神 当代视角 传统文化 变革 新解构
下载PDF
地域生态与文化经验:西南当代艺术的流变与转型
19
作者 王蓓蕾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1期119-124,共6页
20世纪80年代初期,继乡土美术与伤痕美术之后,西南当代艺术形成了具有表现主义特质的“生命流”创作倾向,以一种非理性的个体化的艺术表现偏离和批判了当时的主流艺术和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相继兴起的政治波普、新生代、卡通与图... 20世纪80年代初期,继乡土美术与伤痕美术之后,西南当代艺术形成了具有表现主义特质的“生命流”创作倾向,以一种非理性的个体化的艺术表现偏离和批判了当时的主流艺术和价值。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相继兴起的政治波普、新生代、卡通与图像转向等艺术潮流中,西南当代艺术突破1980年代地域性的局限而构成中国当代艺术中最有活力的景观。2008年以后,相对落后与边缘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使西南地区艺术家不断出走以寻求发展空间,社会的开放加剧了艺术人才的流动与流失,西南当代艺术作为一个艺术概念更多是一种基于历史延续性的表述而不是基于当下在地性的所指。近年来大量乡村艺术活动与项目的举行形成了新的艺术动向,当代艺术的再乡土化可能成为西南当代艺术的新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地区 当代艺术 艺术生态 流变与转型
下载PDF
论古装剧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 被引量:2
20
作者 许孝媛 《中国文艺评论》 2023年第6期86-98,I0004,共14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既是文化进化与传承的时代课题,亦是影视文本生产观照文化传统的内在需要。古装剧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样态和推进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媒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开辟了一条青春化、轻松化的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既是文化进化与传承的时代课题,亦是影视文本生产观照文化传统的内在需要。古装剧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样态和推进国家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媒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开辟了一条青春化、轻松化的道路。在古装剧中,传统文化围绕道德观、法治观、民本观三个维度与当代文化进行价值适配,并通过内涵的提炼与补替、话语的时尚表达、情动与情感召唤三个环节实现当代转化。在未来发展中,应当把握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主流价值与主流市场、民族个性与人类共性三组关系的平衡统一,在更高层次上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国际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装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转化 影视强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