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孔子的天道观 被引量:4
1
作者 王志强 王功龙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12,共7页
"天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非常重要的范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天道"观历来有不同的说法,要真正认清孔子的"天道"观实质,必须结合孔子生活的时代及周公"制礼作乐"的历史背景及其礼学发展... "天道"观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史非常重要的范畴。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天道"观历来有不同的说法,要真正认清孔子的"天道"观实质,必须结合孔子生活的时代及周公"制礼作乐"的历史背景及其礼学发展传承。孔子继承了周公以来的重视人道,天道与人道互相结合的观点,对"天道"观重新做了阐释,认为"天"首先是一个外在于人类的物质实体,并不相信"天命"的先天决定性,把周公的的"天人之际"发展为"人人之际",以仁德来教化民众,以"礼"来安排人与人的关系,创立了儒家学说,即所谓经学。新"天道"观是孔子创建儒家学说的思想理论基础。孔子的"天道"观不是崇尚宗教人格之天,而是自然之天、伦理之天、道德之天,这就是孔子"天道"观的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周公 天道观 儒家
下载PDF
中国侠文化与法治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晓婧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104-109,共6页
侠文化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从法律文化的视角对其进行全面的考查将是一次很有趣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学术旅行。从法理逻辑来看,侠文化与法治是矛盾背反的;从精神层面来看,侠文化与法治是相洽融通的。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于侠文化... 侠文化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从法律文化的视角对其进行全面的考查将是一次很有趣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学术旅行。从法理逻辑来看,侠文化与法治是矛盾背反的;从精神层面来看,侠文化与法治是相洽融通的。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于侠文化,我们必须进行制度重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士 侠文化 法治 法律文化 制度重构
下载PDF
论孔子律法——以《孝经》五刑章为中心的讨论
3
作者 唐文明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156,共12页
通过对《孝经》五刑章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呈现孔子的律法思想,主要有以下三个要点:首先,刑法的目的是为了激发人们的迁善之心;其次,孝是一条根本性的律法,是规范社会秩序其他法律的基础,是诸法律的律法;再次,由“祖述尧舜,宪章... 通过对《孝经》五刑章的详细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呈现孔子的律法思想,主要有以下三个要点:首先,刑法的目的是为了激发人们的迁善之心;其次,孝是一条根本性的律法,是规范社会秩序其他法律的基础,是诸法律的律法;再次,由“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而来的孔子律法,可概括为“四尊五勿”:尊天,尊亲,尊圣,尊君;勿杀人,勿奸淫,勿侵犯他人领地,勿抢劫伤人,勿偷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刑 天牧 尊天 孔子律法
原文传递
法治进行时中孔子法律思想的“现代性阐释” 被引量:2
4
作者 聂长建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3-117,共5页
法治永远是个历史的概念,每一个时代的法治都只是"进行时",而非"完成时"。当今与孔子时代相隔两千多年,孔子时代并没有产生现代法治的物质生活基础,孔子的法律思想与现代法治没有必然的关系,既不必然阻碍现代法治,... 法治永远是个历史的概念,每一个时代的法治都只是"进行时",而非"完成时"。当今与孔子时代相隔两千多年,孔子时代并没有产生现代法治的物质生活基础,孔子的法律思想与现代法治没有必然的关系,既不必然阻碍现代法治,也不必然导致现代法治。孔子的法律思想和同时代西方思想家相比毫不逊色,对现代法治仍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法治 良法 进行时
下载PDF
孔子天命观的后现代诠释 被引量:2
5
作者 鲁西龙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3-46,共4页
为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借鉴中西思想,吸纳了后现代存在论对天命的言说路径,以儒家典籍为根本,通过对孔子所讲的"天"、"命"、"天命"的考证,提出了孔子天命观由"知"而"畏"的&qu... 为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借鉴中西思想,吸纳了后现代存在论对天命的言说路径,以儒家典籍为根本,通过对孔子所讲的"天"、"命"、"天命"的考证,提出了孔子天命观由"知"而"畏"的"天命"感悟路径、由"知天命"到"畏天命"二重整体道说的"天命"所在以及由"畏"而"知"的"天命"伦理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天命观 伦理关怀
下载PDF
孔子法律思想探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田照军 《兰州学刊》 CSSCI 2008年第3期97-98,59,共3页
文章初略探讨了孔子法律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内容。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的法律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中所含有的许多合理的、有价值的精神,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孔子 儒家 法律思想
下载PDF
孔子的贵族精神 被引量:2
7
作者 武树臣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 2010年第3期5-12,共8页
孔子的贵族精神表现为对于个人人格和首创精神的推崇,这种精神的产生既具有现实的社会基础,又具有哲学上的理论依托,尤其体现了对于"仁"的哲学理念的契合。正是这种贵族精神与中国判例法传统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中国的贵族... 孔子的贵族精神表现为对于个人人格和首创精神的推崇,这种精神的产生既具有现实的社会基础,又具有哲学上的理论依托,尤其体现了对于"仁"的哲学理念的契合。正是这种贵族精神与中国判例法传统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中国的贵族精神虽然在战国以后整体上受到了重创,但它依然在士大夫乃至寻常百姓中以新的方式顽强地宣示着自己的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贵族精神 中国 哲学理念 首创精神 社会基础 理论依托 精神表现 个人人格 士大夫 法传统 重创 战国 契合 判例 关联
下载PDF
“内圣外王”之拘蔽与法治理念之转出——论先秦儒家治道理念的逻辑演进 被引量:2
8
作者 路德斌 《周易研究》 CSSCI 2015年第5期78-86,共9页
随着国家形态由"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从孔、孟到荀子,儒家的治道理念也经历并完成了一次实质性的转进和发展,即由以"正心"为本的"德治"之道转向以"治身"为急的"法治"... 随着国家形态由"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从孔、孟到荀子,儒家的治道理念也经历并完成了一次实质性的转进和发展,即由以"正心"为本的"德治"之道转向以"治身"为急的"法治"之途。依荀子之见,前儒将内圣外王定于一本、修齐治平归于修身,看起来是寻根务本,一劳永逸,但其实潜含着很严重的理论偏差,因为内圣、外王实非一事,修齐、治平其道不同。治道之本不在"心",而是"礼义法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孔子 荀子 内圣外王 法治
原文传递
论法与孔子的礼治思想 被引量:2
9
作者 袁宗建 《菏泽师专学报》 2001年第1期34-36,83,共4页
礼治是孔子全部政治思想的核心和出发点。孔子强调“为国以礼”,但他并不否定法。他的礼治思想不排斥法,相反他把法看作是礼治的重要一环。具体实践中,应以礼统法,以法复礼。礼治是目的,法治是手段。
关键词 孔子 礼治 政治思想 "为国以礼" 以礼统法 以法复礼
下载PDF
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本原——儒道法整合论(上) 被引量:2
10
作者 吕相康 《黄石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1-15,共5页
长期以来,不少人以为先秦儒家、道家和法家是相互对立的三大学派,其实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并且以此为前提和基础通过互补互融,使其复杂多样的构素达到了整合,成为底蕴深厚而丰富多采的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本原。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法家 传统思想文化 中华民族 文化底蕴 文化整合
下载PDF
孔子与柏拉图的法律思想比较
11
作者 周忠学 周艳云 《韶关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50-53,共4页
在中西文化史上,柏拉图与孔子处在相似的地位,二人皆具开山之功,影响深远。但二者的法思想如法律价值、法律观念、法律路径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关键词 孔子 柏拉图 法律价值 法律观念
下载PDF
《春秋》为“刑书”——兼论中国古代法律的儒家化问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曾亦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6-35,157,共11页
关于孔子《春秋》的性质,古人或以为“经”,或视作“史”。本文立足于汉人视《春秋》为“刑书”的立场,重新审视《春秋》作为“经”的性质。文章认为,《春秋》所以成为“刑书”,实在于孔子曾有得君行道乃至得国自王的本志,而《春秋》不... 关于孔子《春秋》的性质,古人或以为“经”,或视作“史”。本文立足于汉人视《春秋》为“刑书”的立场,重新审视《春秋》作为“经”的性质。文章认为,《春秋》所以成为“刑书”,实在于孔子曾有得君行道乃至得国自王的本志,而《春秋》不过是孔子用以治世之书,即作为“一王之法”面已。后儒深讳斯旨,遂抑孔子为“素王”,以为孔子不过假《春秋》而“为汉制法”。尤其自魏晋以后,更有贬《春秋》为“史”者,以为孔子不过明道之圣人,抑或“万民之表率”而已,如是儒家经世致用之精神遂晦暗不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孔子 刑书 法律儒家化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本原——儒道法整合论(中) 被引量:1
13
作者 吕相康 《黄石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5,共5页
长期以来,不少人以为先秦儒家、道家和法家是相互对立的三大学派,其实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并且以此为前提和基础通过互补互融,使其复杂多样的构素达到了整合,成为底蕴深厚而丰富多采的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本原。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法家 整合 中华民族 传统思想文化 本原
下载PDF
圣人之言——论孔子语言之根据、发生与朝向
14
作者 颜清辉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3期27-34,共8页
如何面对孔子之语言?既不落入西方诸多主义、理论、概念的陷阱之中,又能在今天的语境中重审或重现孔子语言之实质。可行的方法或许是,以敬慎的态度深入地厘清文本,以便重新进入孔子的语境之中,从而贴近其语言。研究发现,在相关文本精炼... 如何面对孔子之语言?既不落入西方诸多主义、理论、概念的陷阱之中,又能在今天的语境中重审或重现孔子语言之实质。可行的方法或许是,以敬慎的态度深入地厘清文本,以便重新进入孔子的语境之中,从而贴近其语言。研究发现,在相关文本精炼、深邃、感染性极强的表达中,孔子之语言既精微又广大。其语言不是逻格斯,它并不依靠推理,也不是为了解释世界,更不会抽象。而是敬恪往古圣王之言,并以之为典范,从而召唤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据——德性。在语言的召唤之下,将人导向成德、成人乃至成圣的具体行动之中。当语言达成其使命之际,便自行隐退归于无言,至此,整个宇宙便化现为天德的恒久运动——道。最终,语言又重新显现,以全无意指的方式表现为对"天道"的赞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语言 德性 天道
下载PDF
从“生”的角度看《论语》中的“仁”——兼论孔子仁学的生命伦理意蕴
15
作者 张舜清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2期78-84,共7页
孔子之"仁",本质上是有关"生"的道理,生是孔子仁学的根本精神。孔子提出仁的本体依据是他的天道观,而孔子眼中的"天道"即是"生之道",仁本质上就是将"天道之生"与"人之生"... 孔子之"仁",本质上是有关"生"的道理,生是孔子仁学的根本精神。孔子提出仁的本体依据是他的天道观,而孔子眼中的"天道"即是"生之道",仁本质上就是将"天道之生"与"人之生"相统一的理论。孔子提出仁,是基于赋予礼以生命力的思想动机,而礼的生命力缘于礼的客观有效性与人之生命本质要求的合一。这促使了孔子对天道与人之存在本质与意义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而仁,正是孔子这一思考的结果,故仁就其实质而言,正是对天道与人性同一性的说明。天以其"生道"、"生德"为人类的存在确立了本体依据,而人之所以为人,就其本质来言,乃在于人是天命或天道的领悟者、承担者和实践者。天性决定了人性,天德决定了人德,天道在生,故人之存在的本质意义也在于好生、重生、以生为本。以此释《论语》中的"仁",这些仁字不仅可以得到系统的合理解释,也充分体现了孔子以生为本的精神实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天道 生命伦理
下载PDF
孔子天命观的伦理学取向
16
作者 鲁西龙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6-8,共3页
责任问题是伦理学的重要关怀,借鉴后现代存在论对天命的言说路径,通过中西思想的比较研究,感悟孔子天命观由"知"而"畏"的"天命"路径、由"知天命"-"畏天命"二重整体道说的"天命&... 责任问题是伦理学的重要关怀,借鉴后现代存在论对天命的言说路径,通过中西思想的比较研究,感悟孔子天命观由"知"而"畏"的"天命"路径、由"知天命"-"畏天命"二重整体道说的"天命"所在,以此洞见孔子由"畏"而"知"的"天命"伦理关怀,承担"天命"的永恒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天命观 伦理关怀 责任承担
下载PDF
综论《论语》中孔子的生态观
17
作者 李英娥 周金声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15年第6期60-63,共4页
凝结伟大思想家孔子智慧的《论语》体现了朴素的生态观,其生态观主要包括尊重自然规律的基本生态认知、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实践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观等。孔子的生态观对解决当今社会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和现... 凝结伟大思想家孔子智慧的《论语》体现了朴素的生态观,其生态观主要包括尊重自然规律的基本生态认知、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实践观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观等。孔子的生态观对解决当今社会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生态 自然规律 和谐
下载PDF
论和谐是孔子法哲学的范式
18
作者 崔磊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24-28,共5页
孔子的法哲学范式是和谐,"仁"是其范式的基石,民与君、个人、家庭及国家的和谐是该范式的内容,礼、德和刑是和谐的手段,而建构和谐的目的是大同世界。
关键词 孔子 和谐 法哲学
下载PDF
“刚柔相济,以刚为主”才是中国文化的主线——与何中华先生商榷
19
作者 王春华 于联凯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5-65,158,共12页
何中华教授《柔性智慧:中国文化的主线——以〈论语〉为中心考察》一文认为,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柔性的智慧,这一柔性特征典型地体现在《论语》中。这一判断难以成立。从《论语》来看,毋宁说,“刚柔相济,以刚为主”才是孔... 何中华教授《柔性智慧:中国文化的主线——以〈论语〉为中心考察》一文认为,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柔性的智慧,这一柔性特征典型地体现在《论语》中。这一判断难以成立。从《论语》来看,毋宁说,“刚柔相济,以刚为主”才是孔子思想的主线。何文认为,柔性智慧的一大特征是尚文不尚武,并举《颜渊》《卫灵公》两篇中的章节予以佐证,这种论证是不够充分的。实际上,孔子很重视军事,孔子之后中国历代也并没有抛弃军事而“尚文不尚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干的儒家所提倡的“为仁”,向来包含着刚性与柔性两种因素,“杀身成仁”即主要是刚性因素在起作用。孔子及后世儒家大多既重德又重法,在政治理念与实践上堪称“刚柔并济”。总体来看,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中庸”与“水”德都具有刚柔两个方面的属性,就此而言,“刚柔相济,以刚为主”才是中国文化的主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柔相济 以刚为主” 孔子 军事 德法
原文传递
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本原——儒道法整合论(下)
20
作者 吕相康 《黄石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3期1-5,共5页
长期以来,不少人以为先秦儒家、道家和法家是相互对立的三大学派,其实它们既对立又统一,并且以此为前提和基础通过互补互融,使其复杂多样的构素达到了整合,成为底蕴深厚而丰富多采的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本原。
关键词 儒家 道家 法家 整合 中华民族 传统思想文化 本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