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先秦儒家义利观及其现代启示 被引量:2
1
作者 蒋名源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6期105-108,共4页
先秦时期是我国伦理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先秦儒家的义利观是当时及后世有影响的伦理思想之一。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在百家争鸣中充分阐释了他们重义轻利,义以为上,以义克利等义利思想。其义利思想对我们现代义利观的建构具有很... 先秦时期是我国伦理思想发展的黄金时期。先秦儒家的义利观是当时及后世有影响的伦理思想之一。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在百家争鸣中充分阐释了他们重义轻利,义以为上,以义克利等义利思想。其义利思想对我们现代义利观的建构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对此,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将其整合到新型义利观的构建中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义利观 现代启示
下载PDF
试论先秦儒家对孝道的理性化建构
2
作者 陈以凤 巩宝平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5-130,192,共6页
春秋战国时期,上古三代神祗文化渐向以理性精神为主的人文文化转变。先秦儒家从多方面致力于孝道的理性化建构,一方面纳孝于仁、礼,论孝为仁之本根、礼之文理,解决行孝正当性问题;另一方面主张事亲以礼,生死不辍,量力而行,诠释行孝之具... 春秋战国时期,上古三代神祗文化渐向以理性精神为主的人文文化转变。先秦儒家从多方面致力于孝道的理性化建构,一方面纳孝于仁、礼,论孝为仁之本根、礼之文理,解决行孝正当性问题;另一方面主张事亲以礼,生死不辍,量力而行,诠释行孝之具体路径;同时高扬孝道合乎义的精神,以义约孝,规范不当孝行。由此使孝道成为仁、礼、义圆融,情理兼具的辩证理论体系。阐发富含理性之光的先秦儒家孝道,对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孝道 理性
原文传递
20世纪以来先秦儒家历史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3
作者 陈典平 《科学.经济.社会》 2015年第1期6-12,共7页
20世纪以来,针对先秦儒家历史观的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前的这段时期,新思想、新学说的大量涌现使史学界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的一段时期,许多史学家、思想史家以马克思主... 20世纪以来,针对先秦儒家历史观的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前的这段时期,新思想、新学说的大量涌现使史学界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的一段时期,许多史学家、思想史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先秦儒家历史观的研究多从讨论西周、春秋、战国的社会形态,孔子、孟子、荀子所属的阶级立场等方面展开,采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文革"中,大量"评法批儒"、"批林批孔"的文章将儒家和法家的历史观说成是"根本对立"的,从而贬抑儒家,褒扬法家。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思想文化界迎来了新的春天,新思想、新方法层出不穷,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先秦儒家历史观作出全新的阐释。20世纪以来先秦儒家历史观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存在着诸多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 先秦儒家 历史观 成就 不足
下载PDF
论先秦儒家之“孝”的变异
4
作者 陈鹏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25-28,共4页
先秦儒家之"孝"是平等的,主张父子对等,主张谏诤,反对盲从。但是在与君权的斗争中,先秦儒家处于绝对的劣势,使得其不得不接受君权对先秦儒家之"孝"的篡改。结果是先秦儒家之"孝"中积极的一面被忽略,代之... 先秦儒家之"孝"是平等的,主张父子对等,主张谏诤,反对盲从。但是在与君权的斗争中,先秦儒家处于绝对的劣势,使得其不得不接受君权对先秦儒家之"孝"的篡改。结果是先秦儒家之"孝"中积极的一面被忽略,代之以专制、奴化的成分。这种变异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内因方面,先秦儒家之"孝"理论本身不够完善;外因方面,统治者发现了先秦儒家之"孝"的弱点和漏洞,并利用其来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变异
下载PDF
先秦儒家“为政以德”的社会治理思想及其价值 被引量:3
5
作者 莫晓原 韦国友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年第5期47-50,共4页
春秋战国时期,先秦儒家本着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提出和阐述了“为政以德”的社会治理思想,并从思想基础、逻辑起点、方法手段等方面提出了其关于社会治理的思想体系。先秦儒家的社会治理理论对传统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当前中国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先秦儒家本着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提出和阐述了“为政以德”的社会治理思想,并从思想基础、逻辑起点、方法手段等方面提出了其关于社会治理的思想体系。先秦儒家的社会治理理论对传统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为政以德” 社会治理 价值
下载PDF
先秦儒家"德政"、"德教"关系论
6
作者 台秀珍 赵志军 李金川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0-10,17,共2页
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可概括为"德政"与"德教"两个层面,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即 "德政"是"德教"的前提,"德教"是"德政"的保证。细探究二者的关系,对于... 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可概括为"德政"与"德教"两个层面,两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即 "德政"是"德教"的前提,"德教"是"德政"的保证。细探究二者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的行政伦理建设、公民道 德建设将不无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德政 德教 关系
下载PDF
从荀子的天人观看先秦儒家天人关系的衍化 被引量:1
7
作者 苏允苹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36-40,共5页
"天人之辩"是先秦时期讨论的重要问题。孔孟荀虽同属儒家,但他们对"天人之辩"的不同解答,正体现了哲学的发展。孔子"天人之辩"中对天的理解有自然之天、主宰之天等多重含义,主张人要顺天命;孟子主张人通... "天人之辩"是先秦时期讨论的重要问题。孔孟荀虽同属儒家,但他们对"天人之辩"的不同解答,正体现了哲学的发展。孔子"天人之辩"中对天的理解有自然之天、主宰之天等多重含义,主张人要顺天命;孟子主张人通过"尽心"、"知性"过程,最终达到"知天"、"事天"的境界,使得儒家哲学走向了唯心主义;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吸收了《老子》、《管子》的思想,把天人关系放在了天人相分、人能够制天命而用之的立场上,克服了孔子、孟子思想的弊端,在巩固儒家的理性精神的同时,将儒家天人关系推向了朴素唯物主义的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子 “天人之辩” 天人观 衍化 先秦儒家
下载PDF
先秦儒家与伊斯兰仁爱思想的比较
8
作者 张彦 刘晓燕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39-43,共5页
仁爱思想是先秦儒家及伊斯兰伦理文化的核心与基础。儒家提倡亲亲为仁,克己为仁,施行仁政。伊斯兰倡导敬爱安拉,仁爱互助,平等博爱,关爱自身。儒家之仁与伊斯兰之爱既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具有区别。二者相互融合,能够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家... 仁爱思想是先秦儒家及伊斯兰伦理文化的核心与基础。儒家提倡亲亲为仁,克己为仁,施行仁政。伊斯兰倡导敬爱安拉,仁爱互助,平等博爱,关爱自身。儒家之仁与伊斯兰之爱既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具有区别。二者相互融合,能够协调人际关系,促进家庭和睦与稳定,增强民族团结和凝聚力,形成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伊斯兰 仁爱 和谐
下载PDF
在理念与仪则之间——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礼义与礼仪 被引量:8
9
作者 任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28-134,共7页
本文探讨了先秦儒家思想中礼义与礼仪的界定,分析了礼义与礼仪的含义与社会作用,并提出在现代社会中,礼义仍然有存在的意义,礼仪则应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关键词 先秦 儒家思想 礼义 礼仪 价值
下载PDF
先秦儒学圣人德化机制的逻辑重构——以社会秩序建构为中心 被引量:3
10
作者 成云雷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5-19,共5页
先秦儒学以圣人为社会秩序建构主体,主张通过圣人的人格力量感化民众,把"仁"推广到社会共同体中去。一旦"仁"成为社会成员认同的核心价值,人们就能够生活在一种基于善良情感的秩序之中,从而免遭社会混乱所带来的灾... 先秦儒学以圣人为社会秩序建构主体,主张通过圣人的人格力量感化民众,把"仁"推广到社会共同体中去。一旦"仁"成为社会成员认同的核心价值,人们就能够生活在一种基于善良情感的秩序之中,从而免遭社会混乱所带来的灾难。我们把这种构建秩序的途径称为圣人德化。圣人德化之所以可能,首先是人类情感的共通性为圣人德化提供了心理前提,其次是身体呈现为圣人德化提供了现实通道,再次是经典学习和礼乐教化构成了圣人德化的制度化生活方式。先秦儒学以圣人作为"以身载道"的理想人格教化民众,努力发挥圣人之德对于社会成员的凝聚作用,展示了其社会秩序建构思想重视人格力量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学 圣人 德化 社会秩序
下载PDF
弘扬中华“智德”文化——以先秦孔、孟、荀儒家为据的讨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潘小慧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6-12,共7页
首先针对"智德的意义与界说"分别探讨先秦儒家孔、孟、荀三子之个别论述,呈现出三子思想之差异。其次,指出三子之"智德"实作为一种与"仁德"并举之德。再者,针对荀子所提之"知/智"的三层说:&qu... 首先针对"智德的意义与界说"分别探讨先秦儒家孔、孟、荀三子之个别论述,呈现出三子思想之差异。其次,指出三子之"智德"实作为一种与"仁德"并举之德。再者,针对荀子所提之"知/智"的三层说:"使从知己"、"知人"、"自知",来反省说明"智德"虽意在"知人"实则奠基于隐而未显之"自知",以此作为孔孟荀儒家关于知/智问题的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德 先秦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下载PDF
先秦儒家公私领域略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建跃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65-71,共7页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公私领域关系具有依赖性、连续性、单向性三大特征。其中公私领域依赖性、连续性的理论运思,与西方强调公私对抗、认为公私领域分属完全异质世界的理论大为异趣。公私领域单向性的特质,是阻碍中国横向社会关系健康发展...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公私领域关系具有依赖性、连续性、单向性三大特征。其中公私领域依赖性、连续性的理论运思,与西方强调公私对抗、认为公私领域分属完全异质世界的理论大为异趣。公私领域单向性的特质,是阻碍中国横向社会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源。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可以借鉴公私领域依赖性、连续性的积极元素,同时也要避免单向性的思想缺陷。把政治权力与血缘亲情同时关进制度之笼,方可克服儒家公私领域单向性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政治哲学 公私领域 依赖性 连续性 单向性
下载PDF
先秦儒家美育思想的世间超越性
13
作者 孔涛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54-59,共6页
先秦儒家美育思想的根本特征可归结为世间超越性这一本质属性。儒家美育思想的世间性可概括为生命本位性、世俗情感性、自证自为性、包容性,其超越性可概括为天道性、和乐性、气节性。儒家美育思想的超越性寓于世间性之中,世间性与超越... 先秦儒家美育思想的根本特征可归结为世间超越性这一本质属性。儒家美育思想的世间性可概括为生命本位性、世俗情感性、自证自为性、包容性,其超越性可概括为天道性、和乐性、气节性。儒家美育思想的超越性寓于世间性之中,世间性与超越性是相辅相成、体用不二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美育思想 世间超越性
下载PDF
先秦儒家美学之“美”的边界
14
作者 张黔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0-85,共6页
"美"在先秦儒家美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先秦儒家美学对这个概念的界定是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的:否定的方法,强调审美意义上的"美"不是"善";肯定的方法,一方面强调美与"情"有关,这种情不是生理快... "美"在先秦儒家美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先秦儒家美学对这个概念的界定是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的:否定的方法,强调审美意义上的"美"不是"善";肯定的方法,一方面强调美与"情"有关,这种情不是生理快感,另一方面强调"美"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是一种有特定意义的"文"。先秦儒家美学之"美"可以界定为能传达情感或引起情感反应的"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美学 边界
下载PDF
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及其现代价值
15
作者 葛君梅 《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6-9,共4页
儒家的道德修养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大体有五种:立志、存养、克治、慎思和力行。本文分析了这五种道德修养方法的基本精神和现代价值,以期在加强道德建设中能汲取一点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 立志 存养 克治 慎思 力行 道德修养 现代价值
原文传递
中国儒家德育思想的转型及启示——从先秦儒家到宋明理学
16
作者 刘志华 冯立刚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64-67,共4页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内容。考察儒家德育思想史,可以发现从先秦儒家到宋明理学德育理论有一个转变。这个转变概括起来就是在社会本位为德育目的的大前提下,先秦儒家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主体性,而宋明理学则... 中国传统德育思想源远流长,包含了丰富内容。考察儒家德育思想史,可以发现从先秦儒家到宋明理学德育理论有一个转变。这个转变概括起来就是在社会本位为德育目的的大前提下,先秦儒家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的主体性,而宋明理学则强调对人的限制,强调人对道德规范的遵守。考察这个转变,可以发现儒家德育失去活力和效力的部分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育 先秦儒家 宋明理学
下载PDF
先秦儒家的修养方法及其对自我教育的启示
17
作者 王绍霞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115-118,共4页
自我修养是提高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先秦儒家为后代留下了尚志、笃学、自省、克己、慎独、力行等很多有价值的修养方法,这些具体方法按道德形成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归纳为道德养成方法、道德巩固方法和道德实践方法。先秦... 自我修养是提高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方法之一。先秦儒家为后代留下了尚志、笃学、自省、克己、慎独、力行等很多有价值的修养方法,这些具体方法按道德形成发展的不同阶段,可以归纳为道德养成方法、道德巩固方法和道德实践方法。先秦儒家的修养方法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自我教育的开展,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修养方法 自我教育
下载PDF
先秦儒家市场经济思想解析
18
作者 魏明康 万高潮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26-30,54,共6页
先秦时期是中国史上市场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作为此黄金期的理论表现,先秦儒学认"士农工商"为"国之石民",指市场交易为互惠互利,称政府管理市场经济的最佳方式为"不下席而天下治",如此等等当可为当... 先秦时期是中国史上市场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黄金期。作为此黄金期的理论表现,先秦儒学认"士农工商"为"国之石民",指市场交易为互惠互利,称政府管理市场经济的最佳方式为"不下席而天下治",如此等等当可为当代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学 市场经济 孔子 孟子 毛泽东 邓小平
下载PDF
论先秦儒家人际之和思想
19
作者 刘琼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39-41,共3页
人际之和思想是先秦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进而达到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人际之和思想由先秦宗法社会制度中派生而来,宗法社会家国同构的特点要求以伦理道德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是先秦儒家的人生理想,先秦儒家体“仁”、... 人际之和思想是先秦儒家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进而达到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人际之和思想由先秦宗法社会制度中派生而来,宗法社会家国同构的特点要求以伦理道德来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仁”是先秦儒家的人生理想,先秦儒家体“仁”、实践“仁”就是为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人际之和 宗法社会 伦理
下载PDF
先秦儒家和谐思想的历史成因
20
作者 肖焕云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54-57,共4页
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和谐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先秦儒家和谐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成因:当时生产力的极端低下,原有等级制的破坏与社会转型,原有礼仪的失范与思想纷争,人... 和谐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和谐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先秦儒家和谐思想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成因:当时生产力的极端低下,原有等级制的破坏与社会转型,原有礼仪的失范与思想纷争,人自身的奴役性状态,诸侯国的分裂与长期争战。在先秦儒家那里,"和"成了妥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身心、国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总法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和谐思想 历史成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