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的教学程序 被引量:4
1
作者 刘诚杰 《青海师专学报》 2002年第5期87-89,共3页
本文将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细分成 10类 ,详细地讨论了这 10种不同类型的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的教学程序 ,对提高物理教学效果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
关键词 物理概念 物理规律 教学程序
下载PDF
马克思“目的作为规律”思想探微 被引量:7
2
作者 刘曙光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6-56,共11页
主体的目的作为规律决定其活动的方式和方法,这是马克思辩证历史决定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但是,长期以来,这一思想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更没有得到正确的阐发。马克思这里所讲的“目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东西,而是指“实践观念”。... 主体的目的作为规律决定其活动的方式和方法,这是马克思辩证历史决定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但是,长期以来,这一思想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更没有得到正确的阐发。马克思这里所讲的“目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东西,而是指“实践观念”。实践观念的构建受外在尺度、内在尺度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实践观念的多样性揭示了主体选择的根据、自觉能动性发挥的空间。实践观念是客观规律性与自觉能动性、历史决定论与主体选择、外在尺度与内在尺度的一个结合点。“目的作为规律”思想说明人们能够尊重的只是反映到人的头脑中的客观规律,这种被认识到的规律具有相对性,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具有过程性,因此,人们尊重客观规律也就具有相对性、过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 实践观念 能动性 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
原文传递
证据概念素说——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证据理论的国学文化基石 被引量:7
3
作者 郑禄 《证据科学》 2008年第5期515-543,共29页
本文试以缘其华叶,探其根素,究其质实的方法,对证据的概念行以刻求真是的剖陈。其定义为:证据是讼事以物符或意融的形式,留存于时空内,并为听讼人藉以听断讼事的可识素因。概念,无论今古中西,在学问上,都是说话的前提。国学式的概念必... 本文试以缘其华叶,探其根素,究其质实的方法,对证据的概念行以刻求真是的剖陈。其定义为:证据是讼事以物符或意融的形式,留存于时空内,并为听讼人藉以听断讼事的可识素因。概念,无论今古中西,在学问上,都是说话的前提。国学式的概念必定是中华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证据理论的基本构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据概念 定义 中华法 国学
原文传递
两大法系形成理念之差异——以两大法系的民法存在形式为视角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军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4年第2期19-22,共4页
本文试图以两大法系的民法存在形式为视角,探讨隐藏在法律制度背后,对两大法系的法律制度形成、发展起着指引作用的形成理念上的差异,并以此为基础探讨我国民事法律建构理念之取向。
关键词 民法 英美法系 大陆法系 法律制度 形成理念 建构理念
下载PDF
论部门法之法律目的 被引量:2
5
作者 竺效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72-74,共3页
法律目的是主体在特定的法律理念指导下 ,根据其对特定的法律部门或法律规范的功能需求 ,从可供选择的法律价值名目体系中 ,为该特定的法律部门或法律规范所选择并设定的价值目标。法律目的与法律价值、法律理念相互联系 ,但必须明确区... 法律目的是主体在特定的法律理念指导下 ,根据其对特定的法律部门或法律规范的功能需求 ,从可供选择的法律价值名目体系中 ,为该特定的法律部门或法律规范所选择并设定的价值目标。法律目的与法律价值、法律理念相互联系 ,但必须明确区分。独立的法律部门具有独特的部门法之法律目的和作为该部门法组成部分的具体的法律规范的法律目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部门 法律目的 法律价值 法律理念
下载PDF
民族风俗习惯与民事法制建设 被引量:2
6
作者 胡守勇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114-117,共4页
民族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影响。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事法律体系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各民族风俗习惯在我国民事立法、司法、民事法制观念... 民族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有着重要影响。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全国统一的社会主义民事法律体系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各民族风俗习惯在我国民事立法、司法、民事法制观念和法治意识培育方面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发挥民族风俗习惯在民事法制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克服它的消极作用,是建设有中国特色民事法制的正确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风俗习惯 民事法制 法制观念 法治意识
下载PDF
法治需要给法重下定义 被引量:2
7
作者 李乾宝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20-23,共4页
法的概念是不确定的,不可能给法下永恒的定义。至今,我国法学教科书中法的定义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应关注时代变迁的新态势,从法治需要给法重下定义。
关键词 法治需要 法的概念 法的定义 下定义 法治 时代变迁 不确定 教科书
下载PDF
绿色包装:人类永恒的追求 被引量:3
8
作者 庾晋 周洁 白木 《包装与食品机械》 CAS 2002年第2期32-35,共4页
本文阐述了绿色包装的概念、内涵、标识与法规 ,介绍了绿色包装的主要手段。为适应国际市场的环保要求和扩大商品出口 ,我国政府。
关键词 绿色包装 概念 标识 法规 内涵
下载PDF
对权利观念的兴起与自然法观念的嬗变的简要考察 被引量:2
9
作者 黄颂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42-45,共4页
在西方政治文化中 ,原生型的自然法是对涵蕴于自然之中的客观秩序的描述。随着权利观念在 12世纪的兴起 ,人们的自然法概念开始发生改变 。
关键词 权利观念 自然法 历史文化时空 嬗变 义务本位 客观秩序 权利本位
下载PDF
民法学中若干法律概念的逻辑思考
10
作者 刘鹏燕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年第6期60-62,共3页
法学是研究国家和法的科学,同时又是一门应用逻辑学。民法学作为一门重要的部门法学是从民事法律方面向人们明确概念,叙述判断,阐述推理的。然而一些民法学教材忽略了思维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体现在具体的民法学教材中,概念不明确、... 法学是研究国家和法的科学,同时又是一门应用逻辑学。民法学作为一门重要的部门法学是从民事法律方面向人们明确概念,叙述判断,阐述推理的。然而一些民法学教材忽略了思维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体现在具体的民法学教材中,概念不明确、判断不恰当、推理不合乎逻辑、论证没有说服力的现象时有发生。从逻辑角度分析一些民法学教材在明确概念方面所存在的逻辑错误纠正表述这些民法学概念的语词,这样才能揭示其内涵,确定其外延,使其既符合法律,又合乎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学 法律概念 内涵 外延
下载PDF
论拉兹法律权威观的贡献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明 《淮阴工学院学报》 CAS 2009年第6期6-9,共4页
拉兹认为法律的本质是主张自己的合法权威,法律的主要功能是指引行为。根据合法实践权威概念,法律满足具有权威的条件。拉兹对法律是什么、为什么的分析,沿袭了分析实证主义的传统,克服了哈特的某些不足,模糊了与自然法学之间的界限,为... 拉兹认为法律的本质是主张自己的合法权威,法律的主要功能是指引行为。根据合法实践权威概念,法律满足具有权威的条件。拉兹对法律是什么、为什么的分析,沿袭了分析实证主义的传统,克服了哈特的某些不足,模糊了与自然法学之间的界限,为分析实证主义焕发生机创造了条件。他对法律与权威问题的新颖阐释,为深化人们的认识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兹 法律观 权威观 贡献
下载PDF
作为权利语言的多元文化主义——以加拿大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曹缅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74-78,共5页
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的官方政策有其特有的社会历史原因,在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也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通过一系列的有关多元文化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加拿大建立了一种制度化的多元文化主义,形成了一种多元文化的权利观念,进而对多元文... 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的官方政策有其特有的社会历史原因,在演进过程中,不同阶段也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通过一系列的有关多元文化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加拿大建立了一种制度化的多元文化主义,形成了一种多元文化的权利观念,进而对多元文化社会中法律的角色和作用产生了极大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主义 权利观念 法律角色 法律多元
下载PDF
德沃金司法诠释理论的争议与贡献
13
作者 武西锋 《法治社会》 2020年第2期108-117,共10页
德沃金的司法诠释理论本质上是一种道德诠释。道德证立的方式引发了巨大争议,在英美法系,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约翰·麦凯从“错误理论”出发,质疑德沃金道德诠释的客观性;理查德·波斯纳从法理学的自然科学立场出发,根本上否... 德沃金的司法诠释理论本质上是一种道德诠释。道德证立的方式引发了巨大争议,在英美法系,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约翰·麦凯从“错误理论”出发,质疑德沃金道德诠释的客观性;理查德·波斯纳从法理学的自然科学立场出发,根本上否认道德诠释。从一般意义上来讲,道德源于人的本性,在人类社会实践中是不可化约的事实。以是观之,我们可以发现,德沃金道德诠释的独特贡献在于,为客观评价惯例主义和实用主义两种法律概念观提供了重要洞见,前者潜藏了道德断裂的可能性风险,后者则会将司法诠释直接导向道德虚无。德沃金的司法诠释理论,弥补了惯例主义和实用主义之道德缺陷,是对法哲学、政治哲学的重大理论创新,在判决疑难案件中也彰显了极强的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沃金 司法诠释理论 道德诠释 法律概念观 整全法
下载PDF
探析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14
作者 金波 《武夷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100-103,共4页
现在高校全面开始的"两课"已将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承担着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由于各种原因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 现在高校全面开始的"两课"已将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合并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就承担着非法律专业大学生法治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由于各种原因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大学生法律知识教学,为此高校应改革当前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法治观 法律知识 教学方法
下载PDF
试论意境美的创造规律 被引量:1
15
作者 车永强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9年第4期94-97,共4页
本文以历代文论家对意境的相关论述为基本素材, 结合有关的作家作品, 以现代文艺美学的基本原理为评判准则展开阐述, 从 “以实写虚, 虚实结合”、“以景写情, 情景交融”、“以形写神, 形神兼备”等三方面对意境美的创造规律进... 本文以历代文论家对意境的相关论述为基本素材, 结合有关的作家作品, 以现代文艺美学的基本原理为评判准则展开阐述, 从 “以实写虚, 虚实结合”、“以景写情, 情景交融”、“以形写神, 形神兼备”等三方面对意境美的创造规律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美学 意境 创造规律
下载PDF
中西历史观差异之管见
16
作者 曾凡跃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5-8,共4页
由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历史环境的不同,造成了中国传统历史观与西方的差异。在中国,思想家们持圣王立国论,视历史存在和发展为稳定、持久的过程,视历史发展为循环的过程;在西方,思想家们持社会契约论,视历史为偶然性的堆积,... 由于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历史环境的不同,造成了中国传统历史观与西方的差异。在中国,思想家们持圣王立国论,视历史存在和发展为稳定、持久的过程,视历史发展为循环的过程;在西方,思想家们持社会契约论,视历史为偶然性的堆积,历史的“异体替代”使西方倾向于视历史为进化发展的趋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 历史观 规律 过程
下载PDF
论社群主义权利观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启示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宏 张天上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59-62,共4页
社群主义权利观主张共同善优先于个人权利,是对自由主义权利观批判的产物,有其特殊的历史与现实背景,本身没有普遍的意义,但其理论观点却对当下中国法治建设的有关权利立法、法治形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社群主义 权利观 法治 启示
下载PDF
论与时俱进的科学执政观
18
作者 吕世平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1-5,共5页
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我们党的执政观与时俱进,在执政的理论基础、阶级基础、社会基础以及执政的方式、执政的理念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执政观。本文对这种新的执政观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执政观 三个代表 群众基础 依法治国 科学发展观
下载PDF
概念外延的变动及其法律适用——以反垄断法中致害人和受害人为中心
19
作者 刘继峰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8-63,共6页
各国反垄断法概括法律关系主体(致害人和受害人)的用语不尽一致,并存在概念外延变动的共性。致害人概念的外延多被扩大,受害人概念的外延多被缩小。正确理解这些概念有利于准确适用法律。反垄断法的实施建立在由"三层防护网"... 各国反垄断法概括法律关系主体(致害人和受害人)的用语不尽一致,并存在概念外延变动的共性。致害人概念的外延多被扩大,受害人概念的外延多被缩小。正确理解这些概念有利于准确适用法律。反垄断法的实施建立在由"三层防护网"构成的机制基础上。我国反垄断法中受害人被表述为"他人"。"他人"和"民事责任"之间的关系不协调,使防护机制存在一定的漏洞,有必要对之进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外延 变动 法律适用
原文传递
《商君书》君主观探析
20
作者 张功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1-5,共5页
《商君书》摒弃了笼罩在君主身上的神秘光环,认为君主存在的合理性在于顺应社会政治发展和统一政府管理理念的需要。君主的职责是缘法治国,壹赏、壹刑、壹教,构建人人自律的道德化理想社会。君主要完成其职责,需通过严密的制度建设,形... 《商君书》摒弃了笼罩在君主身上的神秘光环,认为君主存在的合理性在于顺应社会政治发展和统一政府管理理念的需要。君主的职责是缘法治国,壹赏、壹刑、壹教,构建人人自律的道德化理想社会。君主要完成其职责,需通过严密的制度建设,形成臣民不得不遵守国家法令的客观形势(势),造成官吏互相制衡、互相监督的局面,控制官吏渎职犯罪(术)。《商君书》的君主观是先秦诸子学说中最具真理成分的君主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君书》 君主观 合理性 职责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