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Willis环变异与交通动脉瘤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刘艳杰 陈月芹 +3 位作者 王皆欢 孔维惠 靳峰 王小强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10期1633-1636,共4页
目的探讨Willis环变异与交通动脉瘤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源Flash CT血管成像技术,回顾性分析102例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同期行颅脑CTA检查未见交通动脉瘤的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交通动脉瘤的形态以及Willis环变异... 目的探讨Willis环变异与交通动脉瘤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双源Flash CT血管成像技术,回顾性分析102例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同期行颅脑CTA检查未见交通动脉瘤的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交通动脉瘤的形态以及Willis环变异特点。结果前交通动脉瘤(ACoAA)、后交通动脉瘤(PCoAA)患者中Willis环变异率分别为69.2%、72%,对照组为45.2%;其中ACoAA组中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率61.5%,PCoAA组中大脑后动脉P1段变异率48%,而对照组中分别为14.3%、23.8%;以上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ACoAA组中,右侧Al段发育变异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左侧(P<0.01)。结论Willis环变异与交通动脉瘤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大脑前动脉A1段和大脑后动脉P1段的变异。同时,还发现了Willis环的一些少见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动脉瘤 WILLIS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Willis环变异与交通动脉瘤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健 程纪皓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0年第10期4-7,共4页
目的通过256层极速螺旋CT血管重建技术研究Willis环变异与交通动脉瘤的相关性。方法采集169例临床诊断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CT血管造影影像数据,所有采集患者均经过DSA或者神经外科手术确诊为动脉瘤,利用后处理工作台三维血管... 目的通过256层极速螺旋CT血管重建技术研究Willis环变异与交通动脉瘤的相关性。方法采集169例临床诊断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CT血管造影影像数据,所有采集患者均经过DSA或者神经外科手术确诊为动脉瘤,利用后处理工作台三维血管重建技术观察Willis环解剖变异及分型。结果 169交通动脉瘤的患者,前交通动脉瘤组68例,后交通动脉瘤组101例,其中前交通动脉瘤存在与Willis环变异中的Willis环前后循环均发生变异的类型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后交通动脉瘤与Wills环变异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交通动脉瘤与前后循环血管缺如或发育不良Willis变异类型有明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6层极速螺旋CT 血管造影 血管变异 WILLIS环 交通动脉瘤
下载PDF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变异的128排CT血管成像及其与前交通动脉瘤发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2
3
作者 张鹏举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2年第30期93-95,共3页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变异的128排CT血管成像的影像表现及其与前交通动脉瘤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行CT颅脑血管成像的患者60例,其中前交通动脉瘤患者26例(研究组),无交通动脉瘤患者34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前交通动脉及与其...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变异的128排CT血管成像的影像表现及其与前交通动脉瘤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本院行CT颅脑血管成像的患者60例,其中前交通动脉瘤患者26例(研究组),无交通动脉瘤患者34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前交通动脉及与其相连的A1段的造影表现差异,分析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病与交通动脉复合体变异的关系。结果①两组A1段形态表现主要为直线型和成窗形,其中直线型共54例(研究组24例,对照组30例),成窗型6例(研究组2例,对照组4例),两组A1段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共发生A1段变异21例,其中左侧优势14例(研究组10例,对照组4例),右侧优势7例(研究组2例,对照组5例),研究组A1段变异左侧优势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本组右侧优势发生率(P<0.05)。③研究组前交通动脉变异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8排颅脑CT血管成像可以清晰显示前交通动脉复合体的变异情况,并且复合体的变异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发生有重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28排螺旋CT 前交通动脉复合体 血管变异 交通动脉瘤
下载PDF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宋金海 吴达 +1 位作者 周志平 许文辉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年第31期35-36,共2页
目的 探析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0月入本院接受栓塞介入治疗的30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重点探究其临床治疗的相关情况。结果 30例患者的全脑造影,有28例的前交通动脉瘤腔体已被完... 目的 探析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破裂前交通动脉瘤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0月入本院接受栓塞介入治疗的30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重点探究其临床治疗的相关情况。结果 30例患者的全脑造影,有28例的前交通动脉瘤腔体已被完全填塞,无再破裂、再出血情况出现,占93.33%;1例行再次加固术,1例情况严重,不治死亡。结论 对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开展介入栓塞治疗时,医护人员要规范开展各项操作,防止动脉瘤再次出现破裂,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使患者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介入栓塞 交通动脉瘤
下载PDF
交通支动脉瘤CTA形态学特征与破裂风险的量化分析
5
作者 陈凤 吕苏珍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第6期95-97,共3页
目的:对前交通支动脉瘤(ACoAAs)的CT血管造影(CTA)形态学特征进行分析,并分析其预测破裂风险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1月在医院治疗的103例ACoAAs患者,根据其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60例)和未破裂组(43例),所有患者均接... 目的:对前交通支动脉瘤(ACoAAs)的CT血管造影(CTA)形态学特征进行分析,并分析其预测破裂风险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1月在医院治疗的103例ACoAAs患者,根据其动脉瘤是否破裂,分为破裂组(60例)和未破裂组(43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A检查,分析其CTA的形态学特征,以及与动脉瘤破裂的相关性。结果:破裂组患者的动脉瘤指向前向比例、A1段血管构象优势型比例高于未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破裂组患者的动脉瘤角(AA)、动脉瘤长径与瘤颈宽度比值(AR)、血流角(FA)大于未破裂组,主分支角(PDA)小于未破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A1段血管构象、AA、AR、PDA为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析AA、AR、PDA及A1段血管构象等CTA形态学特征,有助于预测其破裂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支动脉瘤 破裂风险 血管造影 形态学特征
下载PDF
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被引量:19
6
作者 郝继山 李旭东 梁恩和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68-169,共2页
目的介绍翼点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经验,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前交通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资料、手术治疗及预后情况.56例均行直接夹闭术,1例加做包裹术.结果治愈或良好47例,致残8例,死亡1例.随访5个月~3年,无... 目的介绍翼点入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手术经验,提高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前交通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资料、手术治疗及预后情况.56例均行直接夹闭术,1例加做包裹术.结果治愈或良好47例,致残8例,死亡1例.随访5个月~3年,无动脉瘤再出血发生.结论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显露充分、术式成熟、并发症少,配合多种外科技术如临时阻断的应用、脑保护、控制性低血压等,可收到满意的手术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显微手术治疗 手术疗效 翼点入路 并发症 治疗前 控制性低血压 成熟
原文传递
CTA指导破裂的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显微夹闭术 被引量:18
7
作者 虞正权 徐亚 +5 位作者 李中林 刘勇 朱玉辐 陈晨 纵振坤 苗发安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525-527,共3页
目的探讨CTA在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6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致自发性SAH患者进行术前CTA检查及CTA手术模拟,26例均行翼点入路开颅夹闭动脉瘤手术,以术前CTA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结果CTA对前交通动脉瘤的诊断与... 目的探讨CTA在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26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致自发性SAH患者进行术前CTA检查及CTA手术模拟,26例均行翼点入路开颅夹闭动脉瘤手术,以术前CTA与术中所见进行比较。结果CTA对前交通动脉瘤的诊断与术中符合率100%,术前CTA与术中所见基本一致。结论术前CTA检查和手术模拟对成功夹闭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造影术 显微外科手术 前交通动脉瘤
原文传递
126例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影像特点分析 被引量:15
8
作者 黄庆 李铁林 +4 位作者 苏正 段传志 汪求精 韩志安 尹方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S1期26-27,共2页
目的对前交通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分析。方法总结分析了作者所在医院近15年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126例前交通动脉瘤的影像学资料,随机选取170例非前交通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作为对照。结果126例前交通动脉瘤中,112例为动脉瘤侧大脑... 目的对前交通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结果进行分析。方法总结分析了作者所在医院近15年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126例前交通动脉瘤的影像学资料,随机选取170例非前交通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作为对照。结果126例前交通动脉瘤中,112例为动脉瘤侧大脑前动脉A1段呈优势供血,对侧大脑前动脉A1段纤细或缺如,血管影像出现明显的“三分叉动脉征”;对照组中,162例的大脑前动脉血管影像双侧对称,无以上表现,仅8例出现“三分叉动脉征”。结论双侧大脑前动脉发育不均衡是形成前交通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出现“三分叉动脉征”的患者应积极随访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血管影像
下载PDF
40例前交通动脉瘤脑血管造影特点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杨忠平 刘跃亭 +3 位作者 范益民 石斌 郝解贺 孙之洞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8年第1期10-12,共3页
目的研究前交通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该动脉瘤的手术疗效。方法总结我科近年来经手术证实的前交通动脉瘤40例脑血管造影影像学资料,选取76例其它非前交通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作为对照,探讨大脑前动脉一侧A1优势与前交通... 目的研究前交通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该动脉瘤的手术疗效。方法总结我科近年来经手术证实的前交通动脉瘤40例脑血管造影影像学资料,选取76例其它非前交通动脉瘤的脑血管造影作为对照,探讨大脑前动脉一侧A1优势与前交通动脉瘤的关系;同时对前交通动脉瘤进行影像学分型。结果40例前交通动脉瘤脑血管造影片中,33例为一侧A1优势;对照组中有24例为一侧A1优势。前交通动脉瘤中前上型17例,前下型11例,后上型5例,后下型4例,复杂型3例。结论大脑前动脉一侧A1优势与前交通动脉瘤有密切的关系,对前交通动脉瘤的影像学分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分型 脑血管造影
下载PDF
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和放射解剖学危险因素 被引量:16
10
作者 谭华桥 李明华 +2 位作者 朱悦琦 李永东 方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562-567,共6页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ACoAA)破裂的临床和放射解剖学危险因素。方法从前瞻性建立的脑动脉瘤数据库中收集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经CTA、MRA和(或)DSA确诊的ACoAA患者。根据动脉瘤状态,入选患者分成ACoAA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收集动脉瘤破...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ACoAA)破裂的临床和放射解剖学危险因素。方法从前瞻性建立的脑动脉瘤数据库中收集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经CTA、MRA和(或)DSA确诊的ACoAA患者。根据动脉瘤状态,入选患者分成ACoAA破裂组和未破裂组。收集动脉瘤破裂可能的临床和放射解剖学危险因素,并作单因素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51例ACoAA患者入选研究,其中131例为ACoAA破裂患者。单因素分析显示破裂组患者年龄明显小于未破裂组(P<0.01),<60岁患者和伴有高血压患者比例远高于未破裂组;破裂组动脉瘤平均最大直径大于未破裂组(P<0.01),最大直径≥3 mm比例远高于未破裂组;破裂组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对称(缺如、发育不良)比例远高于未破裂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高血压病史、动脉瘤最大直径≥3 mm和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是ACoAA破裂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高血压病史、动脉瘤最大直径≥3 mm和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是ACoAA破裂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未破裂ACoAA是否积极干预的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危险因素 血管变异
下载PDF
后交通动脉瘤引起动眼神经麻痹的临床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毛俊峰 魏世辉 +1 位作者 许雪亮 刘双珍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0年第2期84-86,共3页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瘤(PcoAA)是否发生动眼神经麻痹(OMNP)的临床因素。方法收集113例单侧PcoAA病例,分为OMNP组和非动眼神经麻痹(No-oculomotor nerve palsy,NOMNP)组。每个研究对象均记录以下因素:性别、年龄、瘤体位置、瘤体最大径、...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瘤(PcoAA)是否发生动眼神经麻痹(OMNP)的临床因素。方法收集113例单侧PcoAA病例,分为OMNP组和非动眼神经麻痹(No-oculomotor nerve palsy,NOMNP)组。每个研究对象均记录以下因素:性别、年龄、瘤体位置、瘤体最大径、瘤顶指向、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动眼神经麻痹。对比分析这些因素在OMNP组和NOMNP组之间的差异。结果OMNP组共40例,瘤体最大径平均9.863mm,瘤顶指向后34例、下33例;NOMNP组共73例,瘤体最大径平均5.588mm,瘤顶指向后47例、下43例。OMNP组瘤体最大径明显大于NOMN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58,P<0.01);OMNP组瘤顶指向后(x2=5.411,P<0.05)、下(x2=6.533,P<0.05)者均多于NOMN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性别、年龄、瘤体位置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的大小、瘤顶指向是PcoAA患者发生OMNP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通动脉瘤 动眼神经麻痹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介入栓塞术与开颅夹闭术治疗前交通破裂动脉瘤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14
12
作者 田甜 孙雅菲 +3 位作者 呼铁民 于淼 杨国军 王维兴 《脑与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7期420-424,共5页
目的比较介入栓塞及开颅夹闭治疗ACoA破裂的疗效。方法将44例ACoA根据动脉瘤解剖特点、临床表现及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组采用介入栓塞,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比较分析两组疗效。结果介入组成功栓塞17例,再破裂1例,1... 目的比较介入栓塞及开颅夹闭治疗ACoA破裂的疗效。方法将44例ACoA根据动脉瘤解剖特点、临床表现及患者意愿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26例,治疗组采用介入栓塞,对照组采用开颅夹闭,比较分析两组疗效。结果介入组成功栓塞17例,再破裂1例,1例因血管迂曲无法栓塞转为开颅夹闭。出院时恢复良好15例,遗有神经功能缺损2例(记忆力减退1例,单侧下肢肌力减退1例)。开颅组成功夹闭27例(1例由介入组转来),术后脑疝2例,神经功能损伤1例(运动性失语),出院时恢复良好18例,遗有神经功能缺损2例(运动性失语1例,精神症状1例),昏迷7例。结论两者均是前交通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介入栓塞术后严重并发症较开颅夹闭少,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破裂 介入栓塞 开颅夹闭 疗效
下载PDF
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分型和显微手术治疗策略 被引量:13
13
作者 周国胜 张新中 +1 位作者 周文科 赵新利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538-540,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分型与手术难度和预后的关系,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将68例前交通动脉瘤分为视交叉型和纵裂型。对于视交叉型,在抬起额叶前先预先阻断载瘤动脉,然后分离动脉瘤将其夹闭;对于纵裂型,... 目的通过研究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分型与手术难度和预后的关系,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将68例前交通动脉瘤分为视交叉型和纵裂型。对于视交叉型,在抬起额叶前先预先阻断载瘤动脉,然后分离动脉瘤将其夹闭;对于纵裂型,将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后,采用瘤体翻转技术将瘤颈显露清楚后将其夹闭。结果瘤颈成功夹闭68例。在术中共有54例(79%)发生了动脉瘤破裂出血。视交叉型组的恢复良好率为95%(22/23),纵裂型的恢复良好率为89%(40/48)。结论视交叉型前交通动脉瘤容易早期破裂,但是分离和夹闭比较容易;纵裂型前交通动脉瘤不易早期破裂,但分离和夹闭比较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手术 前交通动脉瘤 临床分型
下载PDF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瘤颈位置与分型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良 段鸿洲 +1 位作者 伊志强 张扬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20-1123,共4页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瘤颈位置和分型,以指导手术中动脉瘤夹的选择。方法回顾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单一术者开颅手术夹闭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搜集其瘤颈位置、宽窄、术中动脉瘤夹类型和型号等。...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瘤颈位置和分型,以指导手术中动脉瘤夹的选择。方法回顾2007年1月至2012年6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单一术者开颅手术夹闭的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搜集其瘤颈位置、宽窄、术中动脉瘤夹类型和型号等。瘤颈位置按时钟模式的12个钟点方向分类,根据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对动脉瘤进行分型。术后对患者以门诊、电话、脑血管造影进行随访。结果55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开颅夹闭病例纳入研究。瘤颈位置和宽窄按时钟模式的12个钟点方向记录:位于1个钟点的3例,跨两个钟点的42例,跨三个钟点的10例。根据动脉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分为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分又三种类型。其中分叉型30例、颈内动脉型20例、后交通型5例。84%(46/55,30例分叉型、13例颈内动脉型、3例后交通动脉型)动脉瘤选用弯型动脉瘤夹,11%(6/55)直型,4%(2/55)成角度跨血管型,2%(1/55)枪型。术后随访1个月-5年,所有患者均无动脉瘤复发及破裂的临床表现,21例行DSA检查随访患者动脉瘤颈均夹闭完全,未见动脉瘤残留。结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瘤颈位置和宽窄对动脉瘤夹的选择至关重要,弯型动脉瘤夹在本组后交通各型动脉瘤中使用最多,建议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瘤颈位置 分型 瘤夹选择
原文传递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40例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 被引量:13
15
作者 付万新 康春华 +1 位作者 朱蔚林 黄理金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8期842-844,共3页
目的探讨经冀点入路成功夹闭40例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至2005年12月手术治疗40例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术中困难及手术结果。结果术前3D-DSA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的大小,... 目的探讨经冀点入路成功夹闭40例破裂的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0年1至2005年12月手术治疗40例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术中困难及手术结果。结果术前3D-DSA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状和附近血管的关系。40例患者中出院时按GOS评分分为恢复良好者32例,中残3例,重残3例,死亡2例。结论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段)发育不全与前交通动脉瘤有较高的相关性;尽早手术夹闭前交通动脉瘤能防止因动脉瘤再次破裂引起的直接死亡和病情恶化,及时清除血肿能减轻脑血管痉挛,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显微外科手术 翼点入路
原文传递
血管内治疗前交通动脉瘤 被引量:12
16
作者 刘增尧 徐善才 +5 位作者 史怀璋 高成 季智勇 曹振远 赵锦龙 冷久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24-1126,共3页
目的 总结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探讨血管内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效果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 共栓塞前交通动脉瘤98例.依据Hunt-Hess分级:I级16例,Ⅱ级52例,Ⅲ级23例,Ⅳ级7例.术后积极行腰大池或腰穿引流血性脑脊液... 目的 总结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经验和体会,探讨血管内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效果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方法.方法 共栓塞前交通动脉瘤98例.依据Hunt-Hess分级:I级16例,Ⅱ级52例,Ⅲ级23例,Ⅳ级7例.术后积极行腰大池或腰穿引流血性脑脊液,采用"3H"疗法防治血管痉挛.结果 98个动脉瘤全部成功栓塞,随访3个月-3年,无再出血发生.结论 血管内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是一种有效、确切的治疗方法.术后早期引流血性脑脊液、积极药物治疗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通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原文传递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开颅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邱玉发 沈旭明 +1 位作者 左刚 肖绍文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236-238,共3页
目的比较开颅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的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42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分为手术组与介入组,进行相关资料分析比较。结果两组在术后病死率上无统计学差异,出院... 目的比较开颅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的优缺点。方法回顾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42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患者,分为手术组与介入组,进行相关资料分析比较。结果两组在术后病死率上无统计学差异,出院时恢复程度上存在统计学差异;在术后瘤颈残余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手术夹闭与介入栓塞各有优缺点,应根据个体化原则选择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 开颅夹闭 介入栓塞 比较
下载PDF
开颅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急性期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的临床比较 被引量:12
18
作者 罗忠平 陈家玉 +6 位作者 白桂斌 邓人富 邬娜 黄斌 谭智灵 廖佐明 王荣彦 《中国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3期347-351,共5页
目的对比开颅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急性期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96例急性期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8例。两组患者术前均进行脱水... 目的对比开颅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急性期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96例急性期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48例。两组患者术前均进行脱水、降颅压、控制并发症等常规治疗,对照组行开颅夹闭术,观察组在全麻下行颅内动脉介入栓塞术。对比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神经功能、炎症相关细胞因子、氧化应激反应指标及并发症。结果 (1)术后6个月评价:观察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为91.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90,P=0.016)。(2)术后并发症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37,P=0.026)。(3)实验室指标比较:手术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指标血髓鞘碱性蛋白(MB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S100B蛋白(S100B)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炎症细胞因子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A)、转化生长因子(TGF)-β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白细胞介素(IL)-10水平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氧化应激反应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丙二醛(MDA)、脂质过氧化产物(LPO)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介入栓塞较开颅夹闭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期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患者的预后且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神经功能、缓解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颅夹闭 介入栓塞 急性期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破裂 神经功能 炎症细胞因子 氧化应激反应
原文传递
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瘤合并眼神经麻痹的脑功能对照观察 被引量:11
19
作者 王培成 孙殿敬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744-748,共5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后交通动脉瘤(PcomAA)合并眼神经麻痹(OMNP)中的治疗价值,观察脑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PcomAA并OMNP患者106例,根据手术方式分成对照组(53例)、观察组(53例)。对照组行开颅夹闭术,...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在后交通动脉瘤(PcomAA)合并眼神经麻痹(OMNP)中的治疗价值,观察脑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PcomAA并OMNP患者106例,根据手术方式分成对照组(53例)、观察组(53例)。对照组行开颅夹闭术,观察组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比较两组眼神经麻痹恢复效果,并记录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分别在治疗前、术后1个月评估两组血清一氧化氮(NO)、神经特异性烯醇酶(NSE)、内皮素血管肽-1(ET-1)、乳酸水平,评估脑功能恢复情况。于术后6个月分析患者预后情况,并记录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恢复率为88.68%,与对照组的84.91%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NO、NSE、ET-1、乳酸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恢复良好率为73.58%,显著高于观察组的54.72%(P<0.05)。观察组脑血管痉挛、脑积水、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3.77%、5.66%、3.7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98%、18.87%、16.98%(P<0.05)。结论与开颅夹闭术比较,PcomAA并OMNP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能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气管导管拔除时间,促进脑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但其对中期预后的改善效果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交通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 眼神经麻痹 脑功能 脑血管痉挛
原文传递
前交通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治疗效果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黄庆 李铁林 +5 位作者 段传志 汪求精 尹方明 方兵 赵庆平 郭元星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5期350-352,共3页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填充比例与动脉瘤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109例行介入治疗的前交通动脉瘤病人,利用动脉瘤和微弹簧圈体积计算公式获得每一患者的体积栓塞比。结果 109例均成功栓塞,其中100%闭塞97例,95%... 目的 探讨前交通动脉瘤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填充比例与动脉瘤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109例行介入治疗的前交通动脉瘤病人,利用动脉瘤和微弹簧圈体积计算公式获得每一患者的体积栓塞比。结果 109例均成功栓塞,其中100%闭塞97例,95%~98%闭塞12例。108例治疗后痊愈,1例死亡。32例行脑血管造影随访(随访时间3周~30个月),30例动脉瘤完全闭塞或消失,2例复发。动脉瘤微弹簧圈的实际栓塞体积比平均为27.96%,最低为7.38%,最高为74.90%。结论 多数前交通动脉瘤可经血管内栓塞治愈,从DSA影像上达到完全栓塞的动脉瘤实际栓塞体积多在50%以下,栓塞体积超过50%的多引起梗塞等并发症,故建议栓塞时不超过动脉瘤体积的50%,提出“最佳栓塞体积比”的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弹簧圈栓塞 前交通动脉瘤 治疗效果 并发症 闭塞 治疗后 梗塞 消失 体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