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维菌素与三种杀虫剂对西花蓟马的联合毒力 被引量:29
1
作者 陈雪林 孙蓉 +1 位作者 杜予州 王建军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06-209,共4页
阿维菌素是防治西花蓟马的常用药剂,为筛选出对西花蓟马具有增效作用的阿维菌素与其他药剂的混配组合,采用浸叶法测定了阿维菌素、毒死蜱、吡虫啉和吡蚜酮等药剂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毒力,并通过共毒因子法和共毒系数法分别确定了最佳药... 阿维菌素是防治西花蓟马的常用药剂,为筛选出对西花蓟马具有增效作用的阿维菌素与其他药剂的混配组合,采用浸叶法测定了阿维菌素、毒死蜱、吡虫啉和吡蚜酮等药剂对西花蓟马2龄若虫的毒力,并通过共毒因子法和共毒系数法分别确定了最佳药剂配伍和最佳复配比例。结果表明,阿维菌素与毒死蜱复配表现出明显的增效作用;阿维菌素与毒死蜱比值为2∶8与8∶2时,增效作用最显著;阿维菌素与吡蚜酮、吡虫啉均表现出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花蓟马 阿维菌素 共毒因子 共毒系数
下载PDF
双氟磺草胺、2甲4氯联合作用及作物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26
2
作者 李美 高兴祥 +3 位作者 高宗军 赵维 吴加军 李茂昇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57-563,共7页
为明确双氟磺草胺、2甲4氯复配的联合作用类型及在小麦田应用的可行性,采用温室盆栽生物测定法和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二者对播娘蒿、猪殃殃等的联合毒力、田间除草效果及其对当茬小麦和后茬作物的安全性。结果显示,双氟磺草胺、2甲4... 为明确双氟磺草胺、2甲4氯复配的联合作用类型及在小麦田应用的可行性,采用温室盆栽生物测定法和田间药效试验,研究了二者对播娘蒿、猪殃殃等的联合毒力、田间除草效果及其对当茬小麦和后茬作物的安全性。结果显示,双氟磺草胺、2甲4氯复配对播娘蒿为增效作用,对猪殃殃为相加或增效作用,二者适宜配比为1:100~120。43%双氟磺草胺·2甲4氯SE(混配比例为1:110) 387、516、645和1 032 g/hm2防除小麦田阔叶杂草效果均较好,秋季施药鲜重防除效果为99%以上,春季为95%以上。43%双氟磺草胺·2甲4氯SE对当茬作物小麦和后茬作物玉米、大豆、花生、棉花出苗和生长均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氟磺草胺 2甲4氯 共毒系数 除草效果 安全性
原文传递
苄·二氯(苄嘧磺隆+二氯喹啉酸)复配依据及其在直播稻田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18
3
作者 陆永良 周勇军 +1 位作者 赵航 余柳青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71-376,共6页
就除草剂苄·二氯(苄嘧磺隆+二氯喹啉酸)对稗草的生物活性、共毒系数、配方依据,对水稻的安全性以及在直播稻田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苄嘧磺隆和二氯喹啉酸复配,比单剂有显著的增效,尤以二氯喹啉酸和苄嘧磺隆在复配剂中... 就除草剂苄·二氯(苄嘧磺隆+二氯喹啉酸)对稗草的生物活性、共毒系数、配方依据,对水稻的安全性以及在直播稻田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苄嘧磺隆和二氯喹啉酸复配,比单剂有显著的增效,尤以二氯喹啉酸和苄嘧磺隆在复配剂中的含量分别为34%和2%时增效最为显著。苄·二氯的6个配方对水稻株高、分蘖数和植株鲜质量无不良影响,安全性良好。苄嘧磺隆+二氯喹啉酸(18+150)g/hm2至(24+198)g/hm2对稗草、异型莎草、陌上菜和四叶萍的密度防效和植株鲜质量防效均达到优良水平。36%苄·二氯可湿性粉剂(WP)用于水稻直播田,在水稻2叶1心至3叶期处理,使用剂量162~270g/hm2(有效成分)对水稻生长无不良影响,安全性好。使用剂量216~432g/hm2对稗草、水蓼、陌上菜、鸭舌草和丁香蓼的密度防效和植株鲜质量防效均达到了优良水平。与单剂苄嘧磺隆和单剂二氯喹啉酸相比,36%苄·二氯WP的杀草谱提高,杂草整体防效得到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苄嘧磺隆 二氯喹啉酸 共毒系数 配方依据 杂草防治 除草剂 生物活性 水稻田
下载PDF
吡虫啉与三种拟除虫菊酯杀虫剂对马铃薯桃蚜的联合毒力 被引量:18
4
作者 常静 张薇 +1 位作者 李海平 周晓榕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25-228,共4页
本文探讨了吡虫啉分别与氰戊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和联苯菊酯复配对马铃薯桃蚜的防治效果,为合理有效地应用复配剂对其进行化学防治提供依据。应用共毒因子法和共毒系数法分别确定了最佳药剂配伍和最佳复配比例。采用共毒因子法测定结... 本文探讨了吡虫啉分别与氰戊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和联苯菊酯复配对马铃薯桃蚜的防治效果,为合理有效地应用复配剂对其进行化学防治提供依据。应用共毒因子法和共毒系数法分别确定了最佳药剂配伍和最佳复配比例。采用共毒因子法测定结果表明,吡虫啉与氰戊菊酯混配对马铃薯桃蚜防治有明显增效作用。进一步采用共毒系数法测定表明,吡虫啉与氰戊菊酯复配比例为2∶3时,增效作用最显著,共毒系数达276.82;吡虫啉与氰戊菊酯以6∶1复配时,表现出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复配 马铃薯桃蚜 共毒因子 共毒系数
下载PDF
乙基多杀菌素与4种杀虫剂复配对黄胸蓟马的联合毒力 被引量:17
5
作者 付步礼 唐良德 +4 位作者 刘俊峰 邱海燕 张瑞敏 曾东强 刘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21-225,共5页
为筛选出与乙基多杀菌素复配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虫剂组合,采用叶管药膜法测定了乙基多杀菌素分别与啶虫脒、毒死蜱、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复配对黄胸蓟马2龄若虫的联合毒力,并采用共毒系数法评价了复配组合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乙基多... 为筛选出与乙基多杀菌素复配具有增效作用的杀虫剂组合,采用叶管药膜法测定了乙基多杀菌素分别与啶虫脒、毒死蜱、阿维菌素、高效氯氰菊酯复配对黄胸蓟马2龄若虫的联合毒力,并采用共毒系数法评价了复配组合的联合作用。结果表明,乙基多杀菌素与啶虫脒在配比为3∶7、5∶5、7∶3和8∶2时,与毒死蜱在所有配比组合中,与阿维菌素在配比为2∶8、3∶7和6∶4时,其共毒系数(CTC)均大于120,表现出显著的增效作用;而与高效氯氰菊酯在所有配比下均不具有增效作用。乙基多杀菌素与啶虫脒、毒死蜱、阿维菌素采用上述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比复配,在害虫治理和抗性治理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和开发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胸蓟马 乙基多杀菌素 共毒系数 增效作用
下载PDF
氯虫苯甲酰胺与6种药剂复配对小地老虎的联合毒力 被引量:15
6
作者 何发林 姜兴印 +2 位作者 姚晨涛 尚佃龙 李向东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36-241,共6页
为了筛选出对小地老虎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药剂组合,室内采用浸叶法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虫螨腈、毒死蜱、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复配对小地老虎3龄幼虫的联合毒力,并用共毒因子法与共毒系数法相结合评价了复配... 为了筛选出对小地老虎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药剂组合,室内采用浸叶法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嗪、虫螨腈、毒死蜱、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复配对小地老虎3龄幼虫的联合毒力,并用共毒因子法与共毒系数法相结合评价了复配组合的联合作用。利用共毒因子法定性筛选出共毒因子大于20的配比共16组,进一步通过共毒系数法定量筛选出共毒系数大于120的复配组合,其中具有增效作用的配比有18组。氯虫苯甲酰胺与高效氯氟氰菊酯、虫螨腈、毒死蜱、甲维盐、乙基多杀菌素、噻虫嗪按6∶5、1∶2、1∶1、3∶4、3∶5、3∶8复配时增效作用最显著,其共毒系数分别为220.28、214.15、298.79、171.85、201.90、319.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地老虎 农药复配 共毒因子 共毒系数
下载PDF
溴虫腈、茚虫威与氟啶脲混配对小菜蛾毒力最佳配比筛选及田间防效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吕桂贞 余明华 +4 位作者 邱浩 毕道芬 王一喆 游红 李建洪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06-312,共7页
为了延缓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本研究选用常用的3种化学杀虫剂,即氟啶脲、溴虫腈、茚虫威,采用交互测定法进行了最佳配比的筛选,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其共毒系数,最后筛选出具增效作用的混配配方,氟啶脲∶溴... 为了延缓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L.)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本研究选用常用的3种化学杀虫剂,即氟啶脲、溴虫腈、茚虫威,采用交互测定法进行了最佳配比的筛选,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其共毒系数,最后筛选出具增效作用的混配配方,氟啶脲∶溴虫腈(有效成分含量为13.20∶1.72),共毒系数为241;氟啶脲∶茚虫威(有效成分含量为2.20∶3.60),共毒系数为142。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氟啶脲与溴虫腈混配2000倍液药后7d校正防效为84.24%,与其他处理的校正防效具有极显著差异;氟啶脲与茚虫威混配1000倍液药后7d校正防效为85.08%,与其他处理的校正防效有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菜蛾 氟啶脲 共毒系数 混配 田间防效
原文传递
分析增效系数和共毒系数的异同及探讨杀菌剂混用联合作用的评判 被引量:13
8
作者 顾中言 陈志谊 刘邮洲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262-1267,共6页
为提出混用杀菌剂增效作用统一的评判标准,通过浸渍3-4叶期的稻苗和接种稻瘟病菌孢子悬浮液测定三环唑和硫磺按3∶1、2∶1、1∶1、1∶2和1∶3混用对稻瘟病菌的联合作用效果。用增效系数评价测定结果,发现3∶1、2∶1、1∶1和1∶2混用为... 为提出混用杀菌剂增效作用统一的评判标准,通过浸渍3-4叶期的稻苗和接种稻瘟病菌孢子悬浮液测定三环唑和硫磺按3∶1、2∶1、1∶1、1∶2和1∶3混用对稻瘟病菌的联合作用效果。用增效系数评价测定结果,发现3∶1、2∶1、1∶1和1∶2混用为相加作用,1∶3混用为拮抗作用;用共毒系数评价,则显示3∶1、2∶1和1∶1混配为增效作用,1∶2和1∶3混用为拮抗作用。增效系数和共毒系数都是以EC50和单剂在混剂中的比例进行计算,增效系数乘以100后,在数值上与共毒系数完全相等,是不同的评判标准造成了不同的评判结果。将混剂的EC50分解为三环唑和硫磺的单剂浓度,代入单剂回归方程计算的期望抑制率均大于50%,说明三环唑和硫磺混用后对稻瘟病菌没有增效作用,用Mansour的共毒因子进行计算,则3∶1、2∶1和1∶1混用为相加作用,1∶2和1∶3混用为拮抗作用。在增效系数和共毒系数计算中,EC50只对应50%的病菌抑制率,没考虑对病菌的抑制率范围,而共毒因子则涉及了抑制率范围,研究结果证实用增效系数或共毒系数再辅以共毒因子,能更准确地判断混剂的联合作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菌剂混用 增效系数 共毒系数 共毒因子
下载PDF
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与3种杀虫剂对瓜蚜的联合毒力 被引量:13
9
作者 张秀霞 赵忠范 +2 位作者 毛晓红 白婷婷 张安盛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筛选出对瓜蚜具有增效作用的药剂桶混组合。[方法]室内用浸渍法测定了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与3种化学杀虫剂桶混后对瓜蚜的室内联合毒力,并进行防治瓜蚜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室内试验处理后48 h,筛选出了8组具有增效作用的桶混组... [目的]筛选出对瓜蚜具有增效作用的药剂桶混组合。[方法]室内用浸渍法测定了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与3种化学杀虫剂桶混后对瓜蚜的室内联合毒力,并进行防治瓜蚜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室内试验处理后48 h,筛选出了8组具有增效作用的桶混组合,其中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与噻虫嗪按有效成分1∶9,与噻虫胺按有效成分3∶7、5∶5、7∶3、9∶1,与氟啶虫酰胺按有效成分3∶7、5∶5、7∶3桶混组合共毒系数分别为152.64、290.30、394.27、575.42、824.05、229.54、124.89、177.02。同时根据室内筛选结果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80亿孢子/m L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可分散油悬浮剂与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20%噻虫胺悬浮剂、10%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桶混药后3、7、14 d防治效果分别在80%、85%和90%以上,其速效性显著优于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的防治效果,持效性显著优于化学杀虫剂的防治效果。[结论]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与3种化学杀虫剂桶混增效作用显著,为瓜蚜的农药减量化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蚜 金龟子绿僵菌CQMa421 杀虫剂 共毒系数 田间药效
原文传递
不同苦参碱混剂对蚜虫的杀虫活性 被引量:11
10
作者 全炳武 刘海峰 +1 位作者 李翔国 金玉兰 《延边大学农学学报》 2006年第2期88-92,共5页
苦参碱对蚜虫具有杀虫活性,不同苦参碱混剂对蚜虫的杀虫活性试验表明,0.5%苦参碱+0.2%齐螨素混剂处理,0.5%苦参碱+0.25%齐螨素混剂处理效果最佳,两种混剂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0.088 15 mg/mL,0.074 54 mg/mL,推荐使用浓度为800倍稀释;药... 苦参碱对蚜虫具有杀虫活性,不同苦参碱混剂对蚜虫的杀虫活性试验表明,0.5%苦参碱+0.2%齐螨素混剂处理,0.5%苦参碱+0.25%齐螨素混剂处理效果最佳,两种混剂的致死中浓度分别为0.088 15 mg/mL,0.074 54 mg/mL,推荐使用浓度为800倍稀释;药剂混用测得共毒系数为125.64,两者药效表现为相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参碱 杀虫活性 共毒系数
下载PDF
小檗碱和多菌灵复配对桃褐腐病菌的抑制效果 被引量:11
11
作者 符伟辉 葛喜珍 田平芳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9-92,共4页
选用天然产物小檗碱和高效低毒的多菌灵进行复配,评价其对抑制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的增效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小檗碱和多菌灵对桃褐腐病菌的抑制效果,经过线性回归计算得知其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8.314μ... 选用天然产物小檗碱和高效低毒的多菌灵进行复配,评价其对抑制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fructicola)的增效作用。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分别测定了小檗碱和多菌灵对桃褐腐病菌的抑制效果,经过线性回归计算得知其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8.314μg/mL和0.012μg/mL。在此基础上,基于等效线法中的相加作用,设置6等分点复配比,以共毒因子作为评价增效标准,考察了复配对抑制桃褐腐病菌的增效效果。结果表明,当小檗碱和多菌灵复配浓度比为3657∶1时具有增效作用,即在小檗碱中加入微量多菌灵即能增强其抑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褐腐病菌 小檗碱 多菌灵 协同增效 共毒因子
下载PDF
杀虫剂混合使用的增效作用评判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顾中言 许小龙 +1 位作者 徐德进 徐广春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04-311,共8页
用共毒因子重新评价共毒系数大于100的281个混配组合,发现有29.18%的混配组合没有增效作用。根据单剂的LC-P线和共毒因子公式,求出混剂的期望死亡率和"相加作用区间"(期望死亡率±20%期望死亡率),根据混剂的实测死亡率求... 用共毒因子重新评价共毒系数大于100的281个混配组合,发现有29.18%的混配组合没有增效作用。根据单剂的LC-P线和共毒因子公式,求出混剂的期望死亡率和"相加作用区间"(期望死亡率±20%期望死亡率),根据混剂的实测死亡率求出95%置信区间,画出期望LC-P线及"相加作用区间"和实测LC-P线及"95%置信区间",发现当共毒系数大于100、共毒因子小于20时,实测LC-P线和期望LC-P线彼此交缠,期望LC-P线的"相加作用区间"和实测LC-P线的"95%置信区间"能高度重叠,表明两条LC-P线之间没有毒力差异;当共毒系数大于100、共毒因子大于20,或者共毒系数小于100、共毒因子小于-20时,实测LC-P线的"95%置信区间"和期望LC-P线的"相加作用区间"只有少量重叠或完全不重叠,体现出了实测LC-P线和期望LC-P线对供试害虫的毒力差异。因此,为了获得有稳定增效作用的混配组合,共毒系数须大于100,同时共毒因子也要大于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混配 共毒系数 共毒因子 增效作用
下载PDF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白粉病菌室内毒力测定及混配增效药剂筛选 被引量:9
13
作者 杜庆志 张建业 +3 位作者 刘翔 乔治华 姚向峰 姜兴印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27-331,共5页
本研究旨在研究三唑类药剂戊唑醇、苯并咪唑类药剂多菌灵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吡唑醚菌酯对小麦白粉病菌的毒力及最佳配比筛选,通过比较对2个不同品种小麦的防效差异,为大田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盆栽法,调查小麦叶片发病情... 本研究旨在研究三唑类药剂戊唑醇、苯并咪唑类药剂多菌灵和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吡唑醚菌酯对小麦白粉病菌的毒力及最佳配比筛选,通过比较对2个不同品种小麦的防效差异,为大田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采用盆栽法,调查小麦叶片发病情况,计算病情指数,测定3种药剂对2个小麦品种上白粉病菌的毒力及其不同配比的共毒系数(CTC),找出合理配比。结果表明在‘山农16’和‘泰农18’2个小麦品种上多菌灵与戊唑醇配比5∶3时,增效作用均为最优,共毒系数CTC分别为122.66和123.56;戊唑醇与吡唑醚菌酯配比在2∶1时,增效作用均为最优,CTC为139.09和129.97;多菌灵与吡唑醚菌酯配比1∶1时,增效作用均为最优,CTC为135.15和145.2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白粉病菌 杀菌剂 毒力 增效作用 共毒系数
下载PDF
共毒系数在杀虫剂混用联合作用评判中的偏差及校正 被引量:9
14
作者 顾中言 陈明亮 +2 位作者 许小龙 徐德进 徐广春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238-1246,共9页
通过单剂的LC-P线计算混剂的期望LC-P线和相加作用区间(期望死亡率±20%期望死亡率),并与混剂的实测LC-P线和95%置信区间一起作图;分解混剂的LC50值为相应单剂的浓度,并由浓度对应的死亡率计算共毒因子;用单剂LC50值95%置信区间的上... 通过单剂的LC-P线计算混剂的期望LC-P线和相加作用区间(期望死亡率±20%期望死亡率),并与混剂的实测LC-P线和95%置信区间一起作图;分解混剂的LC50值为相应单剂的浓度,并由浓度对应的死亡率计算共毒因子;用单剂LC50值95%置信区间的上限/下限与混剂LC50值95%置信区间的下限/上限计算共毒系数区间等方法来分析共毒系数在杀虫剂混用评判中的偏差及校正方法。结果发现①当整个共毒系数区间在100以上或100以下时,共毒因子则大于+20或小于-20,实测LC-P线在相加作用区间外侧或期望LC-P线在95%置信区间外侧,表明期望LC-P线和实测LC-P线之间有毒力差异;②当整个共毒系数区间在100左右、跨越拮抗-相加-增效作用之间时,凡共毒因子大于+20或小于-20的,实测LC-P线在相加作用区间外侧或期望LC-P线在95%置信区间外侧,同样表明期望LC-P线和实测LC-P线之间有毒力差异;③凡共毒因子在-20与+20之间的,虽然用LC50值计算的共毒系数明显大于100,但相加作用区间和95%置信区间重叠,期望LC-P线和实测LC-P线彼此交缠,表明2条LC-P线之间没有毒力差异。因此,只有当共毒系数大于100,同时共毒因子大于20时,才能确认混剂对供试害虫的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杀虫剂混配 共毒系数 增效作用 偏差 校正
下载PDF
八种常用农药与蜡蚧轮枝菌JMC-01的相容性及对烟粉虱若虫的毒力测定 被引量:9
15
作者 谢婷 景亮亮 +5 位作者 张晓霞 张英 马跃 姜灵 王新谱 贾彦霞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682-689,共8页
【目的】为明确8种常用农药与蜡蚧轮枝菌的相容性及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若虫的毒力。【方法】该试验采用涂板法和浸渍法分别测定了8种常用农药对蜡蚧轮枝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孢量以及对烟粉虱若虫的LC50和共毒系数。【结果】结... 【目的】为明确8种常用农药与蜡蚧轮枝菌的相容性及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若虫的毒力。【方法】该试验采用涂板法和浸渍法分别测定了8种常用农药对蜡蚧轮枝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产孢量以及对烟粉虱若虫的LC50和共毒系数。【结果】结果表明,随着农药稀释倍数的增加,蜡蚧轮枝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孢子萌发抑制率和产孢抑制率依次降低。其中,生物源农药乙基多杀菌素、藜芦碱、印楝素与蜡蚧轮枝菌的相容性和协同增效作用最好。乙基多杀菌素、藜芦碱、印楝素在10倍稀释浓度下,孢子萌发抑制率分别为20.02%、16.41%、15.38%;产孢抑制率分别为17.77%、15.90%、14.96%;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9.96%、8.87%、9.74%。蜡蚧轮枝菌与印楝素、藜芦碱混合后协同增效作用最好,CTC最大值分别为315和302。【结论】因此,应用蜡蚧轮枝菌防治烟粉虱,选择相容性好、共毒系数高的农药以低剂量与蜡蚧轮枝菌复配使用,可以大幅度减少农药的用量,对温室大棚烟粉虱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 蜡蚧轮枝菌JMC-01 烟粉虱 相容性 共毒系数
原文传递
农药混剂对烟草蚜虫的联合毒力测定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应金 陈惠明 +2 位作者 袁熙贤 周琳 张铮 《烟草科技》 EI CAS 2003年第7期41-43,共3页
在确定的测定条件下 ,采用孙云沛共毒系数法对 9种杀虫剂的 10个组合对烟蚜的联合毒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共毒系数大于 10 0 ,有增效作用的组合有 :“功夫” +“敌敌畏”、“灭蚜宁” +“敌百虫”、“敌杀死” +“敌百虫”、“西维... 在确定的测定条件下 ,采用孙云沛共毒系数法对 9种杀虫剂的 10个组合对烟蚜的联合毒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共毒系数大于 10 0 ,有增效作用的组合有 :“功夫” +“敌敌畏”、“灭蚜宁” +“敌百虫”、“敌杀死” +“敌百虫”、“西维因” +“敌百虫”和“功夫” +“敌杀死” ,其共毒系数分别为 82 2 .4、795 .5、70 8.3、4 0 0 .9和 30 7.1;其余 5个组合共毒系数小于 10 0 ,表明有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药混剂 烟草蚜虫 联合毒力 测定 共毒系数法
下载PDF
防治沟金针虫的农药复配增效配方筛选 被引量:8
17
作者 于灏泳 何发林 +5 位作者 乔治华 姚向峰 孙石昂 李向东 张吉旺 姜兴印 《中国农学通报》 2019年第34期115-121,共7页
为筛选对地下害虫金针虫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药剂组合,采用浸渍法测定各复配组合对沟金针虫3龄幼虫的联合毒力,通过共毒因子法筛选出共毒因子大于20复配组合,然后进一步细化配比,利用共毒系数法筛选出共毒系数大于120的最佳复配组合。其... 为筛选对地下害虫金针虫具有增效作用的复配药剂组合,采用浸渍法测定各复配组合对沟金针虫3龄幼虫的联合毒力,通过共毒因子法筛选出共毒因子大于20复配组合,然后进一步细化配比,利用共毒系数法筛选出共毒系数大于120的最佳复配组合。其中具有增效作用的配比有28组。氯虫苯甲酰胺与毒死蜱、氟虫腈、硫双威、噻虫胺、联苯菊酯、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按2:1、3:1、15:8、15:2、3:4、1:2、3:11的比例进行复配时效果最显著,共毒系数分别为178.41、185.44、208.10、155.16、149.55、138.98、309.22。高效氯氟氰菊酯与噻虫嗪按11:2的比例进行复配时效果最显著,共毒系数为198.45。联苯菊酯与硫双威、噻虫胺按1:2、1:5的比例进行复配时效果最显著,共毒系数分别为215.69、337.9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金针虫 氯虫苯甲酰胺 药剂复配 共毒系数 共毒因子
下载PDF
不同药剂对高粱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与复配增效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徐华洋 刘力 +3 位作者 胡安龙 黄云霄 卫国羽 赵微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3期58-65,共8页
【目的】探明对高粱炭疽病菌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的杀菌剂及增效作用明显的复配药剂组合,为高粱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戊唑醇、咪鲜胺、吡唑醚菌酯、肟菌酯、异菌脲和噻呋酰胺6种药剂在不同浓度下... 【目的】探明对高粱炭疽病菌具有良好抑制作用的杀菌剂及增效作用明显的复配药剂组合,为高粱炭疽病的田间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戊唑醇、咪鲜胺、吡唑醚菌酯、肟菌酯、异菌脲和噻呋酰胺6种药剂在不同浓度下对高粱炭疽病菌的抑制率及EC_(50);根据测定结果,选取活性较高的2种药剂按不同比例复配,测定复配剂对高粱炭疽病菌的抑制率、EC_(50)、共毒系数(CTC)及联合毒力,以评价其增效作用,确定最佳复配比例。【结果】6种供试药剂对高粱炭疽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97%咪鲜胺TC的毒力最强,EC_(50)为0.0021 mg/L;98%吡唑醚菌酯TC次之,EC_(50)为0.6103 mg/L。97%咪酰胺TC与98%吡唑醚菌酯TC复配比例为9︰1时,抑制效果最佳,EC_(50)为0.0015 mg/L,CTC为155.49;复配比例为1︰3时,增效作用最佳,EC_(50)为0.0036 mg/L,CTC为230.95。【结论】97%咪酰胺TC与98%吡唑醚菌酯TC复配比例为1︰3的增效作用最佳,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可推广应用于田间防控高粱炭疽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炭疽病菌 室内毒力 复配 抑制率 EC50 共毒系数 联合毒力
下载PDF
黄荆提取物对蚜虫的毒力及其与吡虫啉的联合毒力 被引量:7
19
作者 蒋恩顺 薛明 +1 位作者 刘雨晴 王玉峰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86-690,共5页
采用浸渍法测定了黄荆二氯甲烷种子提取物、吡虫啉和氧乐果对苹果黄蚜、棉蚜和桃蚜的毒力,利用毛细管点滴法测定了黄荆二氯甲烷种子提取物与吡虫啉混配对棉蚜的联合毒力,采用皿内选择法测定了黄荆二氯甲烷种子提取物和吡虫啉等药剂对桃... 采用浸渍法测定了黄荆二氯甲烷种子提取物、吡虫啉和氧乐果对苹果黄蚜、棉蚜和桃蚜的毒力,利用毛细管点滴法测定了黄荆二氯甲烷种子提取物与吡虫啉混配对棉蚜的联合毒力,采用皿内选择法测定了黄荆二氯甲烷种子提取物和吡虫啉等药剂对桃蚜的驱避效应.结果表明:黄荆二氯甲烷种子提取物对苹果黄蚜、棉蚜和桃蚜的LC50分别为334.59、362.79和2685.80mg.L-1,对苹果黄蚜和棉蚜的杀虫毒力较高.黄荆二氯甲烷种子提取物与吡虫啉按1000∶1混用,其共毒系数可达177.45,增效作用显著.黄荆二氯甲烷种子提取物和吡虫啉对桃蚜均有明显的驱避活性,处理后24和48h对桃蚜的驱避率分别达55.75%、39.44%和69.89%、65.43%.噻虫嗪和啶虫脒也有一定驱避活性,处理后24和48h对桃蚜的驱避率达16.52%~33.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荆 提取物 蚜虫 毒力 共毒系数 驱避效应
原文传递
2.7%氟虫脲·甲维盐对飞蝗的室内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 被引量:7
20
作者 李娟 王斌 +3 位作者 卫军峰 柳树斌 任富平 安德荣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88-92,共5页
为寻求防治飞蝗的高效、低毒农药,在室内毒力测定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室内配方筛选试验,将氟虫脲与甲维盐进行复配,对飞蝗3龄蝗蝻进行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氟虫脲与甲维盐以有效成分8∶1复配对飞蝗杀虫活性最高,共毒系数达528.6,增效... 为寻求防治飞蝗的高效、低毒农药,在室内毒力测定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室内配方筛选试验,将氟虫脲与甲维盐进行复配,对飞蝗3龄蝗蝻进行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氟虫脲与甲维盐以有效成分8∶1复配对飞蝗杀虫活性最高,共毒系数达528.6,增效作用显著。以有效成分复配成2.7%混剂进行田间笼罩药效试验,2.7%氟虫脲.甲维盐速效性与持效性均优于单剂,与单剂进行差异显著性比较,具0.05的显著性差异和0.01的显著性差异水平。防后第8天飞蝗的死亡率达96.9%,可作为替代高毒农药的优良药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虫脲 甲维盐 飞蝗 室内配方筛选 毒力测定 共毒系数 差异显著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