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526~1530年我国群聚性灾害的地理特征与气候背景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王会娟 李钢 +1 位作者 孔冬艳 汪宇欣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17年第3期405-413,共9页
近年来从地理学视角的历史灾害研究重点关注空间分布、时间序列及个案复原,相对而言个案复原亟需加强。本文针对1526~1530年间我国重大的旱、蝗、涝等群聚性灾害,以旱灾、蝗灾为主线,复原灾异的时空演化过程及其相互关联,探讨其社会影响... 近年来从地理学视角的历史灾害研究重点关注空间分布、时间序列及个案复原,相对而言个案复原亟需加强。本文针对1526~1530年间我国重大的旱、蝗、涝等群聚性灾害,以旱灾、蝗灾为主线,复原灾异的时空演化过程及其相互关联,探讨其社会影响,揭示其气候背景。结果表明:1)三大灾害所波及的县次随着时间都有所波动,差别在于蝗灾呈现单峰倒勺特征与"缓升速降"的演变态势,峰值年份为1529年;旱灾呈现双峰台阶特征,峰值年份为1528年;而涝灾呈现三峰轻微波动特征,无极端峰值年份;2)旱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且南北分异明显,南方主要位于长江流域,北方主要位于黄淮海流域,河北、河南受灾最重;蝗灾的发生区域相对集中,核心区域位于华北地区,河南、河北、山东受灾最重;涝灾分布则相对分散,以长江中下游为主;3)就灾异的时空联系而言,饥荒、瘟疫与三大灾害存在一定的空间关联性与时间承继性,蝗灾与旱灾具有极大的空间关联性与时间承继性;4)蝗蝻分布区与蝗灾发生区可以良好指示蝗灾的源地与扩散区,且分布与水系格局有关,蝗虫的迁移方向以北方路径为主,且表现出距离衰减特征,存在北部边界,这可能与同期华北地区盛行风向及蝗虫自身喜干恶湿的特性有关;5)三大灾害群聚性地发生于1525厄尔尼诺年的次年与1531厄尔尼诺年的前年,气候背景冷期内相对温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聚性灾害 蝗灾 地理特征 气候背景
下载PDF
1635—1643年中国群聚性灾害的时空演进与气候背景 被引量:1
2
作者 高兴 李钢 +3 位作者 王星星 王烁 汪宇欣 张翠玲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1-79,共9页
近年来灾害地理视角下的历史灾害研究重点考察特定地域与时间序列,重大灾害个案复原亟需关注。明末崇祯八至十六年(1635—1643年)发生的旱、蝗、饥、疫群聚性灾害无论从持续时长、受灾范围还是灾情等级来看都较为罕见。通过整理历史文... 近年来灾害地理视角下的历史灾害研究重点考察特定地域与时间序列,重大灾害个案复原亟需关注。明末崇祯八至十六年(1635—1643年)发生的旱、蝗、饥、疫群聚性灾害无论从持续时长、受灾范围还是灾情等级来看都较为罕见。通过整理历史文献构建群聚性灾害数据集,以旱、蝗为主线复原群聚性灾害的时空演进与相互关联,探讨群发性灾害的气候背景。结果表明:(1)各灾种演变均呈单峰"快增慢减"态势,但峰值年份不同。旱灾、蝗灾、饥荒在1638—1641年灾情较重,疫灾经历较长的孕灾期,在1641年达到顶峰;(2)旱灾广泛分布于东部季风区,黄淮海流域与长江下游沿线是核心灾区;蝗灾暴发相对集中,聚集在黄河下游沿线及河网湖泊周边,体现显著"水缘性"特征;(3)相对于旱灾,蝗灾暴发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和时间承继性,饥荒呈现一定滞后性。旱情显著提升蝗灾的暴发强度,重度旱灾下蝗灾等级显著增加;(4)在明清小冰期,连续的极端冷干气候加剧蝗灾暴发,或与大尺度环流等外部变化相关,且灾害链发模式加剧了灾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聚性灾害 蝗灾 时空演进 气候背景 明朝末期(1635—1643年)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