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5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特点及药物治疗分析 被引量:55
1
作者 佟翠艳 何瑞 李春辉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4年第9期57-61,共5页
目的 研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特点、各种口服药物的应用情况及与《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符合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的390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口服... 目的 研究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特点、各种口服药物的应用情况及与《慢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符合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2月于沈阳军区总医院住院的390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口服药物[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洋地黄类药物、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及静脉药物(包括硝酸酯类、硝普钠、冻干重组脑钠肽、利尿剂、营养心肌药物、西地兰)的应用情况.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因仍以冠心病为首,共2408例,占61.6%;住院患者以Ⅲ级、Ⅳ级心衰为主,Ⅲ级1673例(42.8%),Ⅳ级1165例(29.8%);临床心衰阶段(C期)3227例(82.5%),难治性终末心衰阶段(D期)682例(17.5%);在口服药物的使用方面,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使用较前逐渐上升,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使用于2010年,2011年有所下降,2012年再次上升,可见对于慢性心衰的治疗与指南的符合情况以利尿剂为最好,其次是醛固酮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及ACEI/ARB的应用仍不理想.洋地黄类药物及硝酸酯类药物应用仍不可缺少.静脉用药均应用于Ⅲ级及Ⅳ级心功能不全,利尿剂、硝酸酯制剂、营养心肌药物应用率相似,硝普钠、洋地黄制剂应用率逐年下降,冻干重组脑钠肽应用逐年上升.结论 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目前与指南逐渐符合,但仍有一定差距,脑钠肽作为新的改善心功能不全药物日益受到重视,但因条件限制还不能普遍应用,对于慢性心功能不全的治疗还需要继续规范化,加强医师培训及患者的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慢性心力衰竭 临床特点 药物治疗 指南
下载PDF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特点及药物治疗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38
2
作者 王昆 朱天刚 +1 位作者 于超 万征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01-904,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药物治疗情况,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普通病房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68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和... 目的分析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药物治疗情况,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普通病房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68例。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和非老年组,收集患者的相关临床基线资料和出院时药物治疗情况。结果与非老年组相比,老年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相对较重、肝肾功能减退、血钠偏低、β受体阻滞剂达到目标剂量的人数相对较少、联合用药情况较多。结论临床上应加强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关注,结合老年慢性心衰患者的病情特点慎重选择药物治疗,同时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加强指导,以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慢性心力衰竭 临床特点 药物治疗
原文传递
北京地区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22
3
作者 刘国荣 申昆玲 +2 位作者 江载芳 姚德秀 买颖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77-179,共3页
目的 总结我国北京地区近 3年因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感染住院儿童的临床特点。方法 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有呼吸道感染表现的患儿鼻咽分泌物中的病毒抗原而确定为RSV感染。结果  1 1 83份标本中2 55份为RSV阳性。患儿平均年龄 4个月 ,69... 目的 总结我国北京地区近 3年因呼吸道合胞病毒 (RSV)感染住院儿童的临床特点。方法 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有呼吸道感染表现的患儿鼻咽分泌物中的病毒抗原而确定为RSV感染。结果  1 1 83份标本中2 55份为RSV阳性。患儿平均年龄 4个月 ,69.3 %为男性。临床表现为咳嗽 (98.1 % )、喘息 (69.3 % )、气促(58.5 % ) ;84%肺内有湿罗音 ,62 .3 %有喘鸣音。年龄 <2个月儿CO2 潴留更明显。诊断为肺炎者 66 %、毛细支气管炎 1 8.9%。 40 .1 %有合并症 ,以心衰 (2 8.3 % )和呼衰 (8.5 % )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道合胞病毒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临床特点 儿童 北京 免疫荧光法
下载PDF
穴位注射的临床应用方法和效应特性 被引量:26
4
作者 李锐 阳仁达 《中医药导报》 2007年第9期96-98,共3页
文章介绍了穴位注射在临床应用的方法,包括穴位注射结合针刺治疗、推拿治疗、药物治疗,列举了近年来临床常用于穴位注射的西药和中药。分析穴位注射的效应特性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穴位注射 临床应用 效应特性 综述
下载PDF
64例Gitelman综合征患者临床表现和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26
5
作者 王芬 崔云英 +2 位作者 李春艳 童安莉 李玉秀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17年第11期1601-1606,共6页
目的总结Gitelman综合征的临床及基因特点,以提高临床对Gitelman综合征的认识和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协和医院2012-2016年诊断的64例Gitelman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基因特点。结果 6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5例。初诊时年龄... 目的总结Gitelman综合征的临床及基因特点,以提高临床对Gitelman综合征的认识和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北京协和医院2012-2016年诊断的64例Gitelman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和基因特点。结果 6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25例。初诊时年龄(35±14)岁,血钾(2.86±0.44)mmol/L,同步24 h尿钾(82.27±39.73)mmol/d,血镁(0.62±0.14)mmol/L,24 h尿钙(0.94±0.83)mmol/d,平均血压为110/69 mm Hg。64例患者的基因突变散在分布于SLC12A3基因,40例患者为复合杂合突变,10例患者为单杂合突变,9例患者为多杂合突变,5例患者为纯合突变;复合杂合突变者初诊时血钾水平较高(P<0.05)。64例患者共检出74种不同的突变类型,32%的位点为新发突变(24/74)。p.Asp486Asn是最常见的突变位点,见于25%(16/64)的患者。结论 Gitelman综合征患者的基因突变和临床表现异质性很大,复合杂合突变患者的临床表现相对较轻。p.Asp486Asn是本研究中的热点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TELMAN综合征 基因突变 临床表现
下载PDF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下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23
6
作者 周瑞雅 李援东 许泽广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97-499,共3页
目的 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期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手术的特点及效果.方法 对应用大剂量降眼压药物2-3天后眼压仍持续在40mmHg以上的60例65眼施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先间断地缓慢放出房水,减低眼压后进行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65... 目的 探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期持续高眼压状态下手术的特点及效果.方法 对应用大剂量降眼压药物2-3天后眼压仍持续在40mmHg以上的60例65眼施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先间断地缓慢放出房水,减低眼压后进行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结果 65眼术前视力均在0.05以下.术后1周视力≥0.05者64眼,视力≥0.3者31眼;眼压≤21mmHg者52眼.术中术后无玻璃体脱出、脉络膜脱离、脉络膜下大出血或睫状环阻塞性青光眼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时,小梁切除术术中多次间断缓慢放出房水对持续高眼压状态下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小梁切除术 高眼压
下载PDF
髁突囊内骨折的临床特点和分类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杨驰 何冬梅 +6 位作者 陈敏洁 姜滨 王保利 张晓虎 邱亚汀 张善勇 蔡协艺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208-211,共4页
目的:探讨髁突囊内骨折的临床特点,并提出一种能全面反映囊内骨折的分型,为临床制定治疗计划提供依据。方法:统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关节组自1999—2008年住院手术和2007年6月—2008年12月门诊非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髁突囊内骨折的临床特点,并提出一种能全面反映囊内骨折的分型,为临床制定治疗计划提供依据。方法:统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关节组自1999—2008年住院手术和2007年6月—2008年12月门诊非手术治疗,经全景片和CT确诊为髁突囊内骨折的连续病例242例329侧,进行临床特点分析。部分病例经MRI检查观察关节盘移位情况。根据CT冠状位重建对囊内骨折进行分类,根据骨折线的位置,将髁突囊内骨折分为4型。A型骨折的骨折线位于髁突外1/3,B型骨折的骨折线位于中1/3,C型骨折的骨折线位于内1/3,M型骨折为粉碎性骨折。结果:囊内骨折占髁突骨折的66.8%,摔伤是主要的致伤原因。45%的囊内骨折合并下颌骨骨折。骨折侧下颌支残端外上方移位或脱位出关节窝的比例是8.8%,其中73%伴颏部或下颌体骨折。95%的囊内骨折伴关节盘前内侧移位。囊内骨折类型中,A型最多(155侧),占47.8%;其次是B型(95侧),占29.32%;M型(61侧),占18.8%;C型最少(13侧),占4%。结论:囊内骨折是下颌骨髁突骨折的最常见类型,易合并下颌骨骨折,导致下颌支残端移位或脱出关节窝。以冠状CT为主要依据的分类方法,能较全面地反映髁突囊内骨折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骨 髁突 囊内骨折 临床特点 分类
下载PDF
小儿胸腔积液82例病因及临床特征分析 被引量:19
8
作者 夏万敏 王莉 杨亚静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916-918,共3页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的病因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儿童医院1995-01—2006-05有明确病因的82例胸腔积液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82例胸腔积液患儿中以感染为首位原因,其中化脓性感染42例(51.2%)、结核16例(19.5%)、支原体感... 目的探讨胸腔积液的病因和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成都市儿童医院1995-01—2006-05有明确病因的82例胸腔积液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82例胸腔积液患儿中以感染为首位原因,其中化脓性感染42例(51.2%)、结核16例(19.5%)、支原体感染9例(11.0%),并殖吸虫感染2例(2.4%);非感染性原因包括:恶性肿瘤5例(淋巴瘤2例,白血病2例,肝癌伴肺转移1例),川崎病4例,肾病综合征4例;(2)有52例行胸腔穿刺抽液常规生化检查,符合渗出液改变的48例,漏出液4例。胸腔积液细胞培养阳性11例,其中肺炎克雷伯菌1例,肺炎链球菌4例,金黄色葡萄球菌6例;支原体-IgM(+)4例。(3)不同年龄组引起胸腔积液的原因有所差异,≤3岁组以化脓性最多见,表现为白细胞明显升高,胸腔积液呈明显化脓性改变,合并肺炎为特征,与>3岁组相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11.57,P<0.01);结核性感染中,>7岁儿童多见,与≤7岁儿童相比,差异有显著性(χ2=5.47,P<0.05);在支原体感染中,>3岁儿童较≤3岁儿童多见,差异也有显著性(χ2=3.837,P=0.05)。结论小儿胸腔积液的病因以感染为主,而感染又以化脓、结核、支原体为三大主因,随年龄不同其病因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积液 儿童 病因 临床特征
原文传递
原发性气管癌临床特征及误诊探讨 被引量:18
9
作者 杜永成 许建英 +1 位作者 王美霞 李菊英 《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 2005年第2期91-93,共3页
目的 分析原发性气管癌的临床特征,探讨原发性气管癌的误诊原因和提高早期诊断率的方 法。方法 对我院自1987年以来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原发性气管癌93例进行回顾性 研究。结果 原发性气管癌早期主要临床表现为咳... 目的 分析原发性气管癌的临床特征,探讨原发性气管癌的误诊原因和提高早期诊断率的方 法。方法 对我院自1987年以来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组织病理学诊断的原发性气管癌93例进行回顾性 研究。结果 原发性气管癌早期主要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等。有67例患者胸部X线片表现异常, 但均为由气管内肿瘤引起的继发性改变。89例胸部CT检查异常,其中腔内结节型64例,管壁弥漫浸润 25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显示病变在气管下1/3者37例,隆凸者36例,气管中1/3者13例,气管上1/3 者有7例。病理类型鳞癌54例、小细胞未分化癌17例、腺癌10例、腺样囊性癌1例、未定型11例。在纤 维支气管镜检查前误诊率72.07%。结论 原发性气管癌是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原发病变难以在 X线胸片上发现。胸部CT可准确反映原发病变的部位和生长方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不但能够准确发 现气管内肿瘤的部位、大小、生长方式而且能够活检、刷检取得组织学依据。加强对本病的认识、积极进行 胸部CT检查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减少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气管癌 临床特征 误诊 诊断
下载PDF
81例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的诊疗分析(英文) 被引量:17
10
作者 冯莉娟 张国平 +4 位作者 胡忠良 邹益友 陈凤英 张桂英 唐丽安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582-588,共7页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的诊断与治疗现状,以期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对81例PGIL的临床表现、内镜特征、病理特点、HP感染、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淋巴瘤患者年龄(52.84±15.33)岁,肠淋巴瘤患者年龄(4...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PGIL)的诊断与治疗现状,以期提高其诊治水平。方法:对81例PGIL的临床表现、内镜特征、病理特点、HP感染、治疗方案以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淋巴瘤患者年龄(52.84±15.33)岁,肠淋巴瘤患者年龄(42.09±15.28)岁。常见症状:腹痛76.5%,消化道出血55.6%,贫血54.3%,腹部包块25.9%,低蛋白血症40.7%,肠梗阻11.1%,腹胀、呕吐、纳差、反酸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32.1%,体质量明显下降33.3%,发热8.6%,腹泻7.4%,消化道穿孔1.2%,便秘1.2%,吞咽困难1.2%。内镜下表现为肿块型67.7%,溃疡型27.7%,弥漫型4.6%。临床诊断率及内镜下活检病理确诊率分别为30.9%和73.8%。MALT淋巴瘤占61.7%。HP检测率39.5%,阳性率37.5%。69例接受手术治疗,其中3例术前化疗,34例术后化疗。12例非手术治疗,其中6例单纯化疗及HP根除治疗,另6例放弃治疗。单纯手术、手术加化疗、单纯化疗及HP根除治疗3种方法的存活率在Ⅰ~Ⅱ期患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Ⅲ~Ⅳ期患者中单纯手术组存活率低于其他两组(P<0.05)。1年生存率为96.39%,3年生存率为70.96%,5年生存率为55.87%。结论:PGIL的临床及镜下表现缺乏特异性,临床误诊率高,建议多部位活检或重复多次活检,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提高病理诊断率。治疗首选化疗及HP根除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胃肠道淋巴瘤 临床特征 病理分型 化疗 手术 预后
下载PDF
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急性脑膨出的临床特点及预防 被引量:16
11
作者 安模 苗露 吕美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9-61,共3页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近年来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并对急性脑膨出预防及处理方法进行探讨。结果术中脑膨出的患者中,迟发性颅内血肿21例(55.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临床特点及预防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近年来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并对急性脑膨出预防及处理方法进行探讨。结果术中脑膨出的患者中,迟发性颅内血肿21例(55.3%),其中包括11例同侧脑内血肿,5例硬膜外血肿,3例对侧硬膜外血肿,2例硬膜下血肿;急性弥漫性脑肿胀10例(26.3%);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4例(10.5%)及术中低血压或低氧血症3例(7.9%)。一年后GOS评价预后情况,恢复良好8例(21.1%),重度及中度残8例(21.1%),植物生存4例(10.5%),死亡18例(47.4%)。结论迟发性颅内血肿及弥漫性脑肿胀是重型颅脑损伤术中急性脑膨出的主要原因,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及术中低血压或低氧血症也是造成脑膨出的原因。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手术应仔细判断术中脑膨出的潜在风险,一旦发生应积极处理,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脑膨出 临床特点 预防
下载PDF
绝经前后妇女子宫内膜癌12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12
作者 朱海燕 赖爱鸾 《中国医刊》 CAS 2007年第2期37-39,共3页
目的 探讨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本院1992~2001年收治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120例患者分为绝经前后两组,绝经前组56例,绝经后组64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发病相关因素、临床病理特征、诊治... 目的 探讨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将本院1992~2001年收治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120例患者分为绝经前后两组,绝经前组56例,绝经后组64例,分析两组患者的发病相关因素、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结果 绝经前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样腺癌各占(85.7%、75%),两组Ⅰ期患者各占(64.3%、76.6%)。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比较,绝经前患者特殊病理类型少(分别为1.8%和12.5%),组织分级高,G1级(两组分别为67.9%和46.9%),深肌层浸润少(分别为13.7%和41.1%),宫颈受累多(分别为23.2%和9.4%)。5年生存率高(分别为96.4%和70.3%),上述各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1期患者手术中是否行淋巴结清扫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绝经前子宫内膜癌患者的预后较好与其临床病理特征有关;Ⅰ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术中行淋巴结清扫不提高5年生存率;早期发现、诊断、治疗子宫内膜癌则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经 子宫内膜癌 临床特征 预后
下载PDF
从伏邪理论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特点 被引量:15
13
作者 马遇春 丛慧芳 +1 位作者 王素 孙博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96-498,共3页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包括抑制疼痛的对症治疗、抑制雌激素合成使异位内膜萎缩、性激素抑制治疗和手术治疗,但无论采取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其5年内的复发率都在40%以上,属妇科领域的疑难...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期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包括抑制疼痛的对症治疗、抑制雌激素合成使异位内膜萎缩、性激素抑制治疗和手术治疗,但无论采取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其5年内的复发率都在40%以上,属妇科领域的疑难病,而其真正的疑难点在于病因病机与治疗靶点的不甚明确。为探索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理状态,本文从中医角度出发,将子宫内膜异位症与中医"伏邪"理论的相关性作一探讨,发现该病的发病特点与机体内环境特征均与"伏邪"理论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伏邪 病机 发病特点
下载PDF
伴髓内MRI T2WI高信号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效果 被引量:13
14
作者 李宏 李淳德 +3 位作者 邑晓东 刘宪义 刘洪 孙浩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0-254,共5页
目的:观察伴有髓内MRI T2WI高信号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1年3月~2006年2月采用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5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23例患者术前颈髓内出现MRI T2WI高信号,回顾分析这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 目的:观察伴有髓内MRI T2WI高信号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2001年3月~2006年2月采用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57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23例患者术前颈髓内出现MRI T2WI高信号,回顾分析这2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术前、术后JOA评分进行比较,计算术后JOA评分改善率;随访髓内高信号变化情况。结果:23例伴MRIT2高信号患者的平均病程为10.6个月,其正中矢状位病变节段的平均压迫程度为46.7%;15例(65.2%)MRIT2高信号出现节段与压迫最重节段一致,8例(34.8%)与压迫最重节段不一致。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JOA评分由术前平均6.7分改善到术后平均14.9分,改善率为80.3%。平均随访2.4年(1.4~4.6年),术后12个月时复查MRI,髓内T2WI高信号强度降低13例,不变7例,增强3例;高信号面积减少8例,不变14例,增加1例,高信号改变与疗效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脊髓型颈椎病伴有髓内MRI T2WI高信号时,其髓内出现高信号的节段并不一定与病变压迫最重节段一致,经颈前路充分减压融合术后仍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术后12个月时髓内高信号强度和面积有改变,但与临床改善率并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MRI高信号 临床特点 手术
下载PDF
Creutzfeld-Jakob病的临床及脑电图特点 被引量:15
15
作者 张留莎 魏蕤红 马全有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216-217,225,共3页
目的探讨克雅(氏)病(Creutzfeld-Jakob disease,CJD)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0例CJD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点。结果CJD患者以进行性痴呆和肌阵挛最常见,首发症状多为抑郁、失眠、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及行走不稳。... 目的探讨克雅(氏)病(Creutzfeld-Jakob disease,CJD)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0例CJD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脑电图特点。结果CJD患者以进行性痴呆和肌阵挛最常见,首发症状多为抑郁、失眠、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及行走不稳。典型脑电图呈阵发周期现象,周期波为高幅尖波、慢波、三相波或多相波,脑电图异常程度随患者病情加重而持续性加重。MRI异常表现为基底节区可见等T1/长T1、长T2信号,双侧基底节对称性钙化及脑皮质萎缩,部分脑脊液蛋白质增高。结论结合典型临床表现,动态脑电图可为CJD的早期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雅(氏)病 临床 脑电图
下载PDF
青年人肺癌临床特点及手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13
16
作者 孙顺兴 崔超 代震波 《临床肺科杂志》 2008年第5期586-588,共3页
目的探讨青年人(≤40岁)肺癌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以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提高远期疗效。方法对1998~2004年我院经病理确诊的542例原发性肺癌进行回顾性总结,对其中70例青年人肺癌临床症状、X线表现、吸烟情况、病理类型、肿瘤... 目的探讨青年人(≤40岁)肺癌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效果,以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提高远期疗效。方法对1998~2004年我院经病理确诊的542例原发性肺癌进行回顾性总结,对其中70例青年人肺癌临床症状、X线表现、吸烟情况、病理类型、肿瘤分期及手术疗效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与同期收治的472例(41~74岁)对照组的肺癌患者进行对比。结果青年人肺癌早期症状轻、误诊率高,应注意肺外体征,对烟龄早,两上肺内病灶伴胸痛要尤其重视。本文统计青年人肺癌腺癌居首位(占51.4%),其次为小细胞癌(25.7%)和鳞癌(22.8%)。手术切除率低(44.3%),远期效果差。总体5年生存率(19.4%)低于对照组(48.6%)。其中1年生存率(96.8%)高于对照组(94.6%),3年生存率(45.1%)低于对照组(65.2%)。青年组全肺切除及局部切除5年生存率为零,而对照组分别为17.6%和7.1%。肺叶切除术后生存率好于全肺和局部肺切除。结论掌握青年人肺癌的临床特点是早期诊断的关键,放宽手术指征,提高切除率以获得较好的远期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人肺癌 临床特点 手术
下载PDF
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 被引量:13
17
作者 蔡佳 李玟端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第35期12-13,共2页
目的探讨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的临床特点及急救处理。方法对36例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给予严密的检测和合适的综合治疗。结果本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4.4%,病死率为5.6%。结论应该对潜在患者给予重点关注,以减少发病率;在抢救的过程中配... 目的探讨产科失血性休克危急重症的临床特点及急救处理。方法对36例产科失血性休克患者给予严密的检测和合适的综合治疗。结果本组患者抢救成功率为94.4%,病死率为5.6%。结论应该对潜在患者给予重点关注,以减少发病率;在抢救的过程中配合严密的监测体系,迅速判断病情,科学规范操作,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科失血性休克 临床特点 急救处理
下载PDF
大肠癌临床特征与淋巴结转移规律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陈夏 陈惠珠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5年第6期770-771,共2页
目的探讨大肠癌临床特征与淋巴结转移规律,以便术中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方法我院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经手术病理确诊、资料完整病例214例进行临床特征与淋巴结关系分析,分析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性别、年龄和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 目的探讨大肠癌临床特征与淋巴结转移规律,以便术中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方法我院1990年1月至1999年12月,经手术病理确诊、资料完整病例214例进行临床特征与淋巴结关系分析,分析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性别、年龄和肿瘤大小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P>0.05),而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分期、肿瘤浸润的深度与淋巴结有关系(P<0.05)。结论大肠癌手术时应注意淋巴结清扫范围,要根据淋巴结转移规律进行清扫,手术方式宜行D3式廓清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癌 临床特征 淋巴结转移规律
下载PDF
探讨神经内科重症感染患者感染原因、临床特点及其护理对策 被引量:12
19
作者 雷微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年第10期2880-2881,共2页
目的:探讨研究神经内科重症感染患者的感染原因、临床特点及其护理对策。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神经内科重症感染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 目的:探讨研究神经内科重症感染患者的感染原因、临床特点及其护理对策。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神经内科重症感染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头孢氨苄口服治疗,治疗组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甲硝唑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1d、3d、5d后的血生化指标情况,并且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5d后的总疗效,综合以上检测指标对比分析神经内科重症感染患者感染的原因及治疗后的疗效。结果患者在接受治疗1d、3d、5d后,治疗组患者的血生化指标比对照组有明显改善,而且治疗5 d后的总有效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经统计学软件SPSS 16.0分析处理后得出χ2=36.94,P<0.05,说明二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所有神经内科重症感染患者中,呼吸道的感染所致疾病占绝大多数,并且对神经内科重症感染患者采取联合用药的效果明显优于单一药物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重症感染 临床特点 护理 护理策略
原文传递
358例主动脉夹层发病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白雪 余辉 +1 位作者 袁清华 马翔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3年第10期1473-1475,1479,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发病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9月-2013年1月收治并确诊的35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主动脉夹层发病年龄呈正态分布,平均年龄为(51.65±11....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发病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9月-2013年1月收治并确诊的358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资料。结果主动脉夹层发病年龄呈正态分布,平均年龄为(51.65±11.71)岁,发病患者中男女比例为2.59∶1,249例患者出院诊断合并高血压病(69.55%),116例患者有明确的大量吸烟史(32.40%),201例具有典型疼痛症状(56.15%)。DeBakeyⅠ、Ⅱ、Ⅲ型夹层构成比分别为24.86%、12.57%和57.82%,不典型夹层壁间血肿占4.75%。Stanford A型患者住院死亡率(28.70%)高于Stanford B型患者(3.10%)(P<0.05)。结论血压控制不良为主动脉夹层主要发病危险因素,临床特点为剧烈疼痛,内科保守治疗是基础。及时正确诊断及积极采取相应措施是降低AD病死率和改善预后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临床特点 诊断 预后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