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2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庞德的翻译观及其中国古典诗歌的创意英译 被引量:70
1
作者 王贵明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0-26,共7页
埃兹拉·庞德英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在英语诗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其创意翻译法与中国翻译批评所坚持的标准相去甚远,这些译作在中国不仅一直没有被作为翻译佳品而得到充分的的肯定,反而被看成劣质译品,成了翻译和文... 埃兹拉·庞德英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在英语诗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其创意翻译法与中国翻译批评所坚持的标准相去甚远,这些译作在中国不仅一直没有被作为翻译佳品而得到充分的的肯定,反而被看成劣质译品,成了翻译和文化批判的把子。本文通过对庞德翻译理论的解析和对《华夏集》和《诗经》的译例分析,阐述庞德运用创新手法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文化和诗学兼容的创意翻译的意义及艺术特点,以期庞德的翻译理论和译作在中国能够得到中肯的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庞德 翻译观念 中国古典诗歌 创意翻译
原文传递
加里·斯奈德诗中的中国文化意蕴 被引量:19
2
作者 刘生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7-81,共5页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美国著名诗人加里·斯奈德的影响 ,着重分析加里·斯奈德如何借鉴中国禅宗哲学和中国古典诗歌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方式和艺术风格。
关键词 加里·斯奈德 中国禅宗哲学 中国古典诗歌 影响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象及英译问题探析 被引量:12
3
作者 张友平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21-127,共7页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这一本质特征出发,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诗意的转换问题,认为用英语进行“再创造”,重现原诗的意象或意境,是汉诗英译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也是古诗的审美评价标准。本文从中国古典诗歌的这一本质特征出发,探讨汉诗英译过程中诗意的转换问题,认为用英语进行“再创造”,重现原诗的意象或意境,是汉诗英译的关键所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就要从根本上提高译者的诗学修养、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从而实现“诗人译诗”或“以诗译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诗 意象 意境 英译 审美
下载PDF
论新诗对于古典诗歌的传承 被引量:11
4
作者 蓝棣之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12,共9页
本文从文艺思潮这个层面,从古典抒情传统、晚唐象征主义和宋代 以文为诗三个角度,探讨“五四”以来中国现代新诗对于古典诗歌的传承。作 者认为,新诗受西方诗潮影响甚深,但新诗对于古典诗歌的传承,更深厚,更 沉潜。
关键词 新诗 古典诗歌 以文为诗 文艺思潮 象征主义 晚唐 抒情 传承 传统 角度
原文传递
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命意识”的内涵与泛化 被引量:9
5
作者 郭杰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7-24,共8页
富于实用理性精神的中国文化传统,以博大深沉的生命意识为其重要内涵,既有对人格理想、功业抱负的追求,也有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慨叹。这体现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就引发出许多感人肺腑的作品,既有哀伤孤独的基调,也有慷慨激昂的... 富于实用理性精神的中国文化传统,以博大深沉的生命意识为其重要内涵,既有对人格理想、功业抱负的追求,也有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慨叹。这体现到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就引发出许多感人肺腑的作品,既有哀伤孤独的基调,也有慷慨激昂的乐章。同时,生命意识在古典诗歌中,还产生了重要的泛化现象,即以侧面的渲染和间接的传递,渗透到怀古诗、饮酒诗、山水诗等类型中,形成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古典诗歌 生命意识 人文精神 泛化 文学研究 饮酒诗 怀古诗 山永诗
下载PDF
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之动态性研究——以理雅各译《诗经》为例 被引量:13
6
作者 张广法 文军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5-104,共10页
本文综合使用语料库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理雅各所译《诗经》两个版本(1871年版和1876年版)的译本特色、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以及汉语古诗英译的动态性特征。研究发现,1871年的译诗为无韵体自由诗,在译诗建行和词语翻译上忠实于原诗... 本文综合使用语料库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对比分析理雅各所译《诗经》两个版本(1871年版和1876年版)的译本特色、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以及汉语古诗英译的动态性特征。研究发现,1871年的译诗为无韵体自由诗,在译诗建行和词语翻译上忠实于原诗,译本前言对《诗经》和翻译策略的介绍较为详尽;1876年的译诗采用英诗韵律,在译诗建行和词语的翻译上改写较多,译本前言对《诗经》和翻译策略的介绍较为简略。这些差异反映出了汉语古诗英译策略体系的三种动态性特征:(1)译诗形式影响译诗词语的转换;(2)译者的诗学观决定采取何种译诗形式;(3)诗外策略阐释译诗正文和诗内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古诗 英译 策略 动态性
下载PDF
古诗词英译中意合向形合的转换:概念隐喻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何伟 张娇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7年第1期63-65,共3页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古诗词是汉语意合的高度体现。本文以韩礼德的概念隐喻为依据,从翻译研究中意合与形合的角度来探讨古诗词英译中的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发现,概念隐喻可以解释从意合向形合转换中的一些诸如紧缩句、模糊性以及无主...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古诗词是汉语意合的高度体现。本文以韩礼德的概念隐喻为依据,从翻译研究中意合与形合的角度来探讨古诗词英译中的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发现,概念隐喻可以解释从意合向形合转换中的一些诸如紧缩句、模糊性以及无主句的英译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意合 形合 古诗词
下载PDF
汉语古诗英译的描写模式研究——以杜甫诗歌英译的个案为例 被引量:13
8
作者 文军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2-81,共10页
基于规范理论,本文构建了适用于中国古代某一诗人诗歌英译的描写模式,即从翻译期待、文本择选、译介结构、译介策略四方面分阶段对之进行描写。文章以杜甫诗歌英译为个案,对这一模式进行了验证,并提出了扩展模式。
关键词 汉语古诗 英译 描写模式 杜甫 个案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古诗意象翻译初探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凯凤 冯文坤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25-128,共4页
在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涵义及其翻译困难原因进行细致分析的基础上,主要探讨了意象翻译的相关技巧:无文化内涵意象的翻译一般可采用意象保留法,带有浓厚历史文化积淀的意象可使用意象转化法,并以意象解释法和意象省略法为必要补充。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歌 意象 翻译
下载PDF
英译汉诗经典化 被引量:9
10
作者 朱徽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1-28,共8页
在中国与西方的文学文化交流中,汉诗英译经过了百年历程,为弘扬中华文明,沟通与增进中西跨文化交流起到很大作用。经过数代学者译家的努力,英译汉诗以多种形式(如多位诗人选集、个人全集或收入文学作品选集等)被西方读者和学界接受,... 在中国与西方的文学文化交流中,汉诗英译经过了百年历程,为弘扬中华文明,沟通与增进中西跨文化交流起到很大作用。经过数代学者译家的努力,英译汉诗以多种形式(如多位诗人选集、个人全集或收入文学作品选集等)被西方读者和学界接受,产生了相当影响。至20世纪后半叶,由著名学者翻译家英译的优秀中国传统诗歌在欧美逐渐被经典化,在世界文学宝库中享有崇高地位。本文论述英译中国古诗在西方“经典化”的概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诗 英译汉诗 经典化
原文传递
中国古典诗词英译中的显化现象 被引量:9
11
作者 冯全功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97-107,共11页
中国古典诗词体裁特殊、言简意赅,中西语言、文化、思维、诗学等方面又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中国古典诗词英译过程中有很多显化现象。本文将这些显化现象总结为四类,即句法显化、语用显化、思维显化和意境显化,涉及人称、数量、时体、典故... 中国古典诗词体裁特殊、言简意赅,中西语言、文化、思维、诗学等方面又存在很大差异,所以中国古典诗词英译过程中有很多显化现象。本文将这些显化现象总结为四类,即句法显化、语用显化、思维显化和意境显化,涉及人称、数量、时体、典故、专名、逻辑、比兴、意象、情志等多个方面。显化主要通过在译文中增添相关表述或副文本信息实现,适宜的显化有助于传达原诗的意境,提高译文本身的审美价值与可接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诗词 英译 显化 意境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诗词曲赋英译的翻译美学思考 被引量:8
12
作者 吴珺如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11-116,共6页
古典诗词曲赋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美学成就,因此对其英译进行翻译美学研究极具代表意义。本文分析了诗词曲赋作为翻译审美客体的主客观审美构成(客观系统:语音审美、文字审美、语法审美和修辞审美;主观系统:意境,具体表现为意象、... 古典诗词曲赋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美学成就,因此对其英译进行翻译美学研究极具代表意义。本文分析了诗词曲赋作为翻译审美客体的主客观审美构成(客观系统:语音审美、文字审美、语法审美和修辞审美;主观系统:意境,具体表现为意象、虚白和禅境)和译者作为翻译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并针对这些审美特征提出相应的翻译原则及对译者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词曲赋 翻译美学 审美客体 审美主体
下载PDF
古诗词图谱的构建及分析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昱彤 吴斌 白婷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52-1268,共17页
古诗词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利用计算机对诗词进行辅助研究,对语言、文学、传承普及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关于诗词的知识是高度碎片化的,原因是互联网上的诗词知识,不仅存在于诗词本身,还分布于诗词的各种解读资料,比如诗词的... 古诗词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利用计算机对诗词进行辅助研究,对语言、文学、传承普及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关于诗词的知识是高度碎片化的,原因是互联网上的诗词知识,不仅存在于诗词本身,还分布于诗词的各种解读资料,比如诗词的注释、译文、赏析等.若以知识图谱的方式,捕捉古诗词中词语之间潜在的语义联系并将它们以知识的方式关联起来,能够将诗词碎片化的知识有条理地整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对古诗词知识进行推理和分析.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古诗词知识图谱的构建方法.构建图谱的节点时,首先利用改进的Apriori算法产生诗词中的候选词,然后检验候选词是否出现在诗词注释和中文词典中,从而判断其是否构成图谱节点.构建图谱的边时,首先利用注释信息在词语之间建立语义联系,然后用人工构建的诗词分类体系在抽象的语义之间建立联系.最终得到一个内容覆盖全面且包含多层词语语义联系的古诗词图谱.古诗词图谱可用于对诗词各种不同维度的分析研究,相比于基于字的数据分析,利用古诗词图谱能够从语义的角度更加深入具体地辅助文学研究.以唐诗为例,说明了古诗词图谱在诗词分析中的必要性.此外,古诗词图谱还适用于各种关于诗词的推理和分析任务,以判定诗词题材和分析诗词情感这2个任务为例,证明了古诗词图谱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古诗词 知识图谱 数据分析 推理分析
下载PDF
翻译中的再概念化认知操作:以中国古诗英译为例 被引量:7
14
作者 肖开容 文旭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4-162,190,共10页
翻译转换反映原文与译文在语言形式上的非对应性,其背后有何认知机制?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意义理解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化过程。翻译涉及原文理解的概念化、译者的再概念化操作和译文理解的概念化,其中的核心是译者的再概念化认知操作... 翻译转换反映原文与译文在语言形式上的非对应性,其背后有何认知机制?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语义观,意义理解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化过程。翻译涉及原文理解的概念化、译者的再概念化操作和译文理解的概念化,其中的核心是译者的再概念化认知操作。以中国古诗英译为例,译者通过识解操作、隐喻操作、转喻操作、范畴化操作等进行概念重构,在源语言文化和目标语言文化之间建立概念对接,促进目标读者的理解。认知操作是译者翻译策略选择和翻译转换的内在认知机制,其外在表现为译文与原文语言形式的偏离。对译者认知操作的分析既可揭示翻译转换背后的深层认知机制,也有助于让译者的主体性成为翻译研究的重要关注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概念化 中国古诗 认知操作 翻译转换
原文传递
论中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 被引量:6
15
作者 李晶晶 顾正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31-137,共7页
水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必须传递其负载的深厚文化内容与审美情致。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应结合文化翻译的目的以及古诗词本身的审美特征综合进行。通过对水文化... 水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必须传递其负载的深厚文化内容与审美情致。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应结合文化翻译的目的以及古诗词本身的审美特征综合进行。通过对水文化意象文化内涵的分析,从技巧层面深入探讨中国古诗词中水文化意象的翻译能够推动中国古诗词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诗词 文化意象 翻译策略
下载PDF
中国古代诗歌中隐喻的翻译 被引量:5
16
作者 邓琪 方凤娟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3-156,共4页
从认知的角度,通过构建隐喻及其翻译过程的认知模型,对隐喻在不同语言中的重构机制进行了研究,同时,针对不同文化对隐喻认知的影响加以分析,进而提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隐喻的翻译策略及方法。
关键词 隐喻翻译 认知 中国古诗
下载PDF
古汉诗英译的审美传达障碍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芳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57-60,共4页
中国古典诗歌由于对外译介力度甚小而导致了在国外影响力与其艺术成就反差较大,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古典诗歌对外翻译中的审美传达障碍太多。具体分析起来,这些审美传达障碍主要表现为形式上存在... 中国古典诗歌由于对外译介力度甚小而导致了在国外影响力与其艺术成就反差较大,不利于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古典诗歌对外翻译中的审美传达障碍太多。具体分析起来,这些审美传达障碍主要表现为形式上存在格式对称美和音韵和谐美的传达障碍,内容上存在语义内涵美和文化传统美的沟通障碍,意境上存在“造境”意象美和“炼字”神韵美的再现障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汉诗 英译 审美传达障碍
下载PDF
王维诗歌的世界文学性的动态生成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琳 曹培会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83-89,共7页
达姆罗什认为,世界文学是民族文学的椭圆折射、翻译书写与超然阅读的结果。本文追溯了王维诗歌在英美世界的世界文学地位以及椭圆折射与翻译历程。我们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王诗英译文趋于口语化,迎合了美国诗学革新的需求。而后在60—7... 达姆罗什认为,世界文学是民族文学的椭圆折射、翻译书写与超然阅读的结果。本文追溯了王维诗歌在英美世界的世界文学地位以及椭圆折射与翻译历程。我们认为,在20世纪50年代,王诗英译文趋于口语化,迎合了美国诗学革新的需求。而后在60—70年代,其诗歌中的道禅意蕴在美国"逆文化运动"中得到放大和挖掘,同时汉学界笺注性翻译也助推了翻译充分性的实现。当下,译者从荒野哲学和深层生态主义的角度,挖掘并阐发了王诗中的荒野宇宙观,体现了中西生态智慧的会通。这一译介历程表明,王诗自身的艺术文化精神与美国诗学和文化需求,共同对王诗的跨文化传播进行折射并由此产生了种种创译,这使得其诗歌艺术性和文化意蕴得到不断的阐释、辐射与接受,从而成就了其世界文学性翻译诗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中国古典诗歌 诗歌英译 王维
原文传递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 被引量:3
19
作者 尹周红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62-66,共5页
文化缺省指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大量存在。中国古典诗歌蕴含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信息,存在很多文化缺省现象,这给译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文化缺省现象突出表现在历史典故... 文化缺省指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大量存在。中国古典诗歌蕴含大量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信息,存在很多文化缺省现象,这给译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文化缺省现象突出表现在历史典故、神话传说、专有名词和特殊文化词汇等四个方面。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认真审视原诗中的文化因素,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灵活有效的补偿策略,对诗中的文化缺省进行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缺省 中国古典诗歌 翻译
下载PDF
论古典诗歌异文校勘的方法 被引量:5
20
作者 胡绍文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6-110,共5页
古典诗歌的异文广泛存在。应该结合诗歌语言的特点,从四个方面分析古典诗歌异文校勘的方法:依诗律而校;依词义差别而校;依语境而校;依作家用字习惯而校。
关键词 古典诗歌 异文 诗律 词义 语境 用字习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