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5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庄子的“不得已”之说及其思想的入世性 被引量:10
1
作者 陈徽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0,共10页
关于庄子逍遥思想的内涵,学界常以主观境界解之。若此,则逍遥必将无关乎世事、漠然于生生之道,从而无所依托、流于主观冥想或虚无寂灭。欲真正通达庄子所谓的逍遥,不可不明其"不得已"之说。在庄子的思想里,"不得已"... 关于庄子逍遥思想的内涵,学界常以主观境界解之。若此,则逍遥必将无关乎世事、漠然于生生之道,从而无所依托、流于主观冥想或虚无寂灭。欲真正通达庄子所谓的逍遥,不可不明其"不得已"之说。在庄子的思想里,"不得已"之义实有两重:一为人生在世的无可奈何性,此为"不得已"的第一义,亦即它的基本义;一为人之于世界、之于诸物的感应之自然,此为"不得已"的第二义。其中,前义之"不得已"乃"义命"(应当性)之展开,它既彰显出人之于其存在境遇的无可奈何性,也展现了世界之于人的不可逃避性。面对先天之命所赋予自己的种种"不得已"之事,人唯有尽己而为:致己之命("致命"),正己之生("正生"),并因以成物。故《人间世》曰:"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致命"或"正生"既为"游心"之所乘,亦是涵养心性、成就己德的过程。在"不得已"之两义中,前义为后义展开的前提:若无其前一义,后义之"不得已"也便失去依托。"不得已"之说充分展现了庄子思想的入世性:一方面,人无法逃避命之所限及其所意味的存在境遇,故当"致命"以"正生";另一方面,就其作为感应之自然而言,"不得已"又意味着生命的自在,即逍遥。而且,"不得已"之前义既然是其后义展开的前提,则逍遥亦是在"致命"或"正生"中实现的。逍遥不仅不断绝人与世界的原初关系,反而体现了成己和成物的内在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不得已 致命 逍遥 入世性
原文传递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论庄子的人性素朴论与德行修养观 被引量:8
2
作者 萧汉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20-23,共4页
庄子的人性素朴论是其德行修养观的基石。养中说是其居乱世的权宜之计,而修德乃至于达道才是其德行修养观的目标。修德的途径是坐忘,达道的具体表现是成为能够“适己之适”的真实的人。只有这样的真人,才能达与道德之境而游于无何有之乡。
关键词 庄子 人性 修德 养中 真人
下载PDF
由“鱼之乐”说及“知”之问题 被引量:8
3
作者 陈少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1-37,91,共8页
本文借对《庄子·秋水》中“鱼之乐”寓言的分析,探讨中国古典哲学中“知”的复杂内涵。作者由分析《庄子·齐物论》中“知”的意义入手,疏解“鱼之乐”中“知”所包含的知识与信念两层含义纠缠的纽结,并联系西方哲学家如摩... 本文借对《庄子·秋水》中“鱼之乐”寓言的分析,探讨中国古典哲学中“知”的复杂内涵。作者由分析《庄子·齐物论》中“知”的意义入手,疏解“鱼之乐”中“知”所包含的知识与信念两层含义纠缠的纽结,并联系西方哲学家如摩尔与维特根斯坦对“知道”与“相信”的用法的讨论,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最后对比、揭示庄子与儒家对“自知”与“相知”的不同态度背后所寄托的不同生活或道德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知道 相信
下载PDF
庄子美学研究指瑕 被引量:4
4
作者 佀同壮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7-71,共5页
百年来的庄子美学研究成绩斐然,但也存在着一些偏颇。偏颇之处突出表现在研究者惯以西方美学观念来涵盖、框架庄子,而所谓"庄子美学"其实主要是一种美学精神,是庄子的言论向美、向艺术生成的巨大可能性;以“本体论”言说庄子... 百年来的庄子美学研究成绩斐然,但也存在着一些偏颇。偏颇之处突出表现在研究者惯以西方美学观念来涵盖、框架庄子,而所谓"庄子美学"其实主要是一种美学精神,是庄子的言论向美、向艺术生成的巨大可能性;以“本体论”言说庄子则忽视了本体论重视逻辑推演的特征与庄子之"圆"的乖离;庄子所追求的心性的自由畅适与西方张扬个人意志的自由观也存在着很大不同;庄子之书的玄奥特点也使那些欲透彻明晰地研究庄子的做法显得捉襟见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庄子美学 本体论 自由 “玄”
下载PDF
庄子“逍遥游”义辨——以《庄子》内篇为基础 被引量:5
5
作者 王红 吴战洪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6期101-114,共14页
注家解"逍遥游",多诠"逍遥"为"快乐愉悦""自由自在""无依无待"等义,多注"逍遥游"为超脱功名利欲、艰险困厄诸多限制,至达绝对自由之精神世界的生存状态。考之典籍与《庄子... 注家解"逍遥游",多诠"逍遥"为"快乐愉悦""自由自在""无依无待"等义,多注"逍遥游"为超脱功名利欲、艰险困厄诸多限制,至达绝对自由之精神世界的生存状态。考之典籍与《庄子》,结合音义通转情况及时代背景综合辨析,"逍遥"不必为"自由""快乐""无待"之义,而别有"忍受顺适""消灾除患""愉和身心""超拔险恶""成济事功"诸内涵,且这些内涵既合乎庄子道论宗旨,又可在《庄子》寓言中得到确证。"逍遥游"作为庄子倡行的处世方略,既有待世人对本真的坚守,更需要世人勤修笃行自然无为之道,以此顺适险恶而全生葆真,乐观放达而自然作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庄子》内篇 逍遥游 道论 本真
下载PDF
《庄子》文献要论 被引量:7
6
作者 王攸欣 《长江学术》 2017年第1期64-74,共11页
《庄子》文献是一个现代以来异议纷呈的论题,迄无定论。作者纵览概述各种研究结论,自出裁断,并就内篇文献作出较新的辨析,认为《庄子》分篇编纂出自淮南王刘安与其门客,确定内篇篇名非庄子本人所命,很可能系淮南王刘安所定,并不适当,因... 《庄子》文献是一个现代以来异议纷呈的论题,迄无定论。作者纵览概述各种研究结论,自出裁断,并就内篇文献作出较新的辨析,认为《庄子》分篇编纂出自淮南王刘安与其门客,确定内篇篇名非庄子本人所命,很可能系淮南王刘安所定,并不适当,因此为内篇全部重新标题,述其根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文献 辨析 内篇标题
下载PDF
齐物·齐言·齐论——“齐物论”也释 被引量:6
7
作者 陈仁仁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6-21,共6页
庄子的"齐物论"包含有"齐物"、"齐言"和"齐论"三方面的内容。人们往往只把"齐"理解为没有差别的绝对的"齐一"、"等同",其实不然。"齐"与"不齐&q... 庄子的"齐物论"包含有"齐物"、"齐言"和"齐论"三方面的内容。人们往往只把"齐"理解为没有差别的绝对的"齐一"、"等同",其实不然。"齐"与"不齐"正好构成了对事物差异性与同一性的完整认识,不可偏执。在庄子的"齐物论"中,"齐"并没有否定"不齐",而正是以之为中介,"齐"的内涵才得到充分的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齐物 齐言 齐论
下载PDF
文化翻译观下《庄子》英译本翻译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张林影 樊月圆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3期129-133,共5页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迄今为止,《庄子》译本形形色色,纷繁复杂。1891年,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出版了自己的《庄子》英译本。理雅各的译本忠实原著,广受西方世界好评。翻译家苏珊·巴斯奈特曾提出文...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迄今为止,《庄子》译本形形色色,纷繁复杂。1891年,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出版了自己的《庄子》英译本。理雅各的译本忠实原著,广受西方世界好评。翻译家苏珊·巴斯奈特曾提出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而非单纯的语言转换。译者需要做的是保留原文的文化元素。运用苏珊的文化翻译观分析研究理雅各《庄子》内篇英译本对文化负载词的处理,旨在为中国典籍翻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文化翻译观 《庄子》 理雅各
下载PDF
冯友兰英译《庄子》之义理源流——以《逍遥游》为例 被引量:4
9
作者 姜莉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期108-112,共5页
冯友兰的《庄子》英译本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翻译的译本。也是第一部强调庄子哲学的译本。该译本的主要特点是在英译《庄子》原文后,译有相应的郭象注,并有译者自注。考察译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译本并没有区分庄子和郭象的哲学思想,没有着... 冯友兰的《庄子》英译本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翻译的译本。也是第一部强调庄子哲学的译本。该译本的主要特点是在英译《庄子》原文后,译有相应的郭象注,并有译者自注。考察译本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译本并没有区分庄子和郭象的哲学思想,没有着意分析庄子哲学与郭象的《庄子注》在哲学思想上的分歧,而是以郭象的注解为基础去理解庄子哲学的。英译本的多处表达更接近郭象义理。郭象注的先入为主,影响到冯友兰对庄周原作的理解。所以我们可以说冯友兰的《庄子》英译本字句取自庄周,而义理却承袭于郭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英译本 庄周哲学 郭象哲学
下载PDF
庄子本颜氏之儒:郭沫若“自注”的思想史真相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海文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4-29,共6页
"庄子本颜氏之儒"是《庄子的批判》的核心论点,郭沫若自注它出自《章太炎先生白话文》。考察自注从无到有、又一字之改的演变史,可知郭沫若把书名记错了,但确实深受章太炎的影响,其中《国学概论》的可能性最大。由此可知,彰显... "庄子本颜氏之儒"是《庄子的批判》的核心论点,郭沫若自注它出自《章太炎先生白话文》。考察自注从无到有、又一字之改的演变史,可知郭沫若把书名记错了,但确实深受章太炎的影响,其中《国学概论》的可能性最大。由此可知,彰显"庄子即儒家"议题独特的思想史价值,期盼它如其所是地敞开自身,是这一自注所要朗现的最真切的思想史真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颜氏之儒 “庄子即儒家”议题 思想史真相
原文传递
道家之“德”的生命论意蕴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霞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36-40,共5页
"德"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古代一般文献中主要是一个伦理学范畴。道家所谓"德"虽然也具有伦理学含义,但主要是一个哲学范畴。道家之"德"深具生命论意蕴,其根本内涵是万物和人从生命终极根源... "德"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古代一般文献中主要是一个伦理学范畴。道家所谓"德"虽然也具有伦理学含义,但主要是一个哲学范畴。道家之"德"深具生命论意蕴,其根本内涵是万物和人从生命终极根源"道"那里获得的生命力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生命内在本质和个性特征,"道"是生命形成的潜在力量和终极根源,"德"则是生命得以形成的现实根据。对"德"的这种理解在道家代表性著作《老子》、《庄子》、《淮南子》中均有充分体现,由此形成了道家别具一格的德论思想传统,并以其不同于其他诸子的德论而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 《老子》 《庄子》 《淮南子》
下载PDF
庄子的“吾丧我”:主体趋近世界的路径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红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4-31,共8页
西方传播学研究是在主体预设的前提下展开的,而庄子的"吾丧我"却体现了不一样的主体性消解的逻辑,这是华夏传播研究可以为世界传播研究提供的贡献。庄子认识到,主体在世界中总有一种"无可奈何"的疏离感,与世界存在... 西方传播学研究是在主体预设的前提下展开的,而庄子的"吾丧我"却体现了不一样的主体性消解的逻辑,这是华夏传播研究可以为世界传播研究提供的贡献。庄子认识到,主体在世界中总有一种"无可奈何"的疏离感,与世界存在某种"间距";由于"物"被赋予价值而被客体化,从而使得主体常常陷落其中,无法获得自由、开放与敞开。正是通过语言的反思,附着在客体上的价值被清除,主体便摆脱了客体的纠缠而实现了自由。最根本的,还是通过"心斋""坐忘""凝志"等方式实现"吾丧我",即通过主体性的消解以实现主体的敞开,最终实现"物化"式的主客交融,以克服传播的沟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传播学 庄子 吾丧我 物化 符号
下载PDF
先秦生涯发展思想论纲——以孔子、庄子为例 被引量:5
13
作者 付文科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4期20-23,共4页
在中国生涯发展思想史上,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以国家为本位的职业分工思想,并形成了影响中国至今的"官本位"与"金本位"取向的职业价值观。孔子从时间现象学的角度提出了"生涯历程"理论与"职业锚"... 在中国生涯发展思想史上,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以国家为本位的职业分工思想,并形成了影响中国至今的"官本位"与"金本位"取向的职业价值观。孔子从时间现象学的角度提出了"生涯历程"理论与"职业锚"思想;庄子最早提出生涯浑沌发展模型,生涯浑沌之特征表现在"人生如梦"与"命运"两个主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职业观 孔子 庄子 生涯发展
下载PDF
老庄的丧祭思想——兼与儒家死亡哲学比较 被引量:3
14
作者 何丹 《哲学分析》 CSSCI 2018年第4期70-83,196-197,共14页
面对死亡,老子主张处丧以哀、不限亲贵,祭祀以道、鬼神不祟;庄子主张处丧不哀、埋葬从简,鬼神殊途、祭祀无关。这与他们对生命和治国的不同认识有关。老子提倡"反杀"与"养生"、"无为"与"不言"... 面对死亡,老子主张处丧以哀、不限亲贵,祭祀以道、鬼神不祟;庄子主张处丧不哀、埋葬从简,鬼神殊途、祭祀无关。这与他们对生命和治国的不同认识有关。老子提倡"反杀"与"养生"、"无为"与"不言",认为"生死如一";庄子则指出应当安时处顺、哀乐不入,提倡"全生尽年""法天贵真"与"绝圣弃知"。老庄思想都强调人之生死顺应自然,个体要循道养生,以得享天命,统治者要循道治国,以顺应天命;也都批判以仁义礼制对待丧葬祭祀。儒道各自构建的理想社会有所不同,对待死亡和生命的处理方式也因此不同。二者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干思想,对于死亡哲学、生命伦理以及相关教育思想的建构和实践有所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庄子 儒家 丧葬祭祀 死亡哲学
下载PDF
诸子思辨视野下的孔子形象——庄子及其后学对孔子的论述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兆贵 梁健聪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4年第5期22-27,共6页
战国诸子为了阐述自己的学说,随意塑造孔子形象,以为己用。庄子借所表述的孔子之言阐明其重要的观念如"心斋"、"坐忘"、"才全德不形"等。庄子敬佩孔子,有时视他为儒家圣人,有时视他是至人。《庄子》外篇... 战国诸子为了阐述自己的学说,随意塑造孔子形象,以为己用。庄子借所表述的孔子之言阐明其重要的观念如"心斋"、"坐忘"、"才全德不形"等。庄子敬佩孔子,有时视他为儒家圣人,有时视他是至人。《庄子》外篇中批评仁义者多言及孔子困窘,所表述的孔子有合乎其本来面貌的一面,但大部分内容把孔子和学生塑造成庄学的代言人。外篇中反对仁义者说孔子见过老聃,他谈治六经与倡仁义说,结果都被老氏批评。杂篇中《渔父》、《外物》、《盗跖》除了批评其所表述的孔子的学说外,还攻击他的为人行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庄子后学 孔子
下载PDF
《庄子》隐逸思想新解
16
作者 夏资强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72-76,共5页
庄子隐逸思想受到诸多关注,通过对《庄子》文本分析,发现隐逸思想是在“是”“非”对举层面提出来,它并不偏重于“隐”这一具体行为,而是强调“心”的作用,超脱“是”与“非”的对立,达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逍遥理境。
关键词 《庄子》 隐逸 逍遥 成心
下载PDF
“以道观之”与“知鱼之乐”:庄子知论及其现代教育意蕴
17
作者 孙波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年第5期74-83,共10页
《庄子·秋水》篇中的“以道观之”与“知鱼之乐”,是庄子关于何谓知及何以获知这一教育核心议题的表达和阐发。真知建基于“道”而非“物”,这种知识论意味着一种整体性的认识路径。真知及真知的习得,生发于个体对人事、物理的身... 《庄子·秋水》篇中的“以道观之”与“知鱼之乐”,是庄子关于何谓知及何以获知这一教育核心议题的表达和阐发。真知建基于“道”而非“物”,这种知识论意味着一种整体性的认识路径。真知及真知的习得,生发于个体对人事、物理的身心体悟亦即身亲躬行中。其中内蕴着在知识的分合间寻求平衡,在躬行践履中创获智识,在身心一如中成就完整人格等教育观念,是当代教育学人需要不断回眸并领悟的教育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秋水》 真知 体知 教育智慧
下载PDF
庄子何以“增强”人类?
18
作者 陈迎年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6-31,共6页
庄子摹状了一个“道-技”世界,在增强技术与增强观念的不一不异中探寻“真知”,这有助于当代新兴增强技术确定自身的境域,从而不断校准方向。认识论上,“彼”“此”对偶却“劳神明为一”等命题揭示了增强技术“不得已”的“知”境,要求... 庄子摹状了一个“道-技”世界,在增强技术与增强观念的不一不异中探寻“真知”,这有助于当代新兴增强技术确定自身的境域,从而不断校准方向。认识论上,“彼”“此”对偶却“劳神明为一”等命题揭示了增强技术“不得已”的“知”境,要求不断掌握律令式的必然。存在论上,“仅免刑焉”等观念透露了增强技术“不得已”的“世”境,突显了人生无可奈何的偶然。方法论上,唯有“与物为春”,兼顾必然与偶然,瞻前顾后而又全景式预演,当代新兴增强技术方可获得“不容已”的当然。这种当然在总体上只能是个体性的,人类增强的共同事业只意味着各有限性个体存在的实现和完成,因此“吾从周”也即恢复“周政”也就成了当代新兴增强技术的本质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人类增强技术 真知 摹状 周政
原文传递
论《庄子》之“无”的美学意义 被引量:4
19
作者 朱松苗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2期90-97,共8页
"无"是《庄子》思想的主题,"无"之美是《庄子》美学的核心。《庄子》的"无"既不是空无,也不是虚无,而是蕴含了五层含义:一是与"有"共在的"无";二是"有"之"无",... "无"是《庄子》思想的主题,"无"之美是《庄子》美学的核心。《庄子》的"无"既不是空无,也不是虚无,而是蕴含了五层含义:一是与"有"共在的"无";二是"有"之"无",这是对自然之"有"的超越;三是作为否定的"无",即对人为之"有"的否定;如果说前三种"无"构成了"物"之"无"的内涵的话,那么,第四种"无"则是形而上的"道"之"无",它是万物的原初本性,也是前三种"无"存在的基底;第五种"无"是"无无",与其说它是"道"之"无"的否定,毋宁说它是真正的"道"之"无",它要否定任何将"无"变成"有"的企图。《庄子》之"无"的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显现了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内在逻辑理路。因此,对于中国美学而言,审美既不能见物不见人(道),也不能见"有"不见"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无之美 美学意义
下载PDF
《庄子》“安之若命”释义
20
作者 夏资强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9-94,106,共7页
《庄子》内篇中的《人间世》和《德充符》都有提到“安之若命”。通过梳理《庄子》一书和“命”有关的思想理论,发现“命”不仅与“德”相即,而且还具有流变、无待的特点。“安之若命”语句的重点不在于对“命”的屈服与顺从,而在于强... 《庄子》内篇中的《人间世》和《德充符》都有提到“安之若命”。通过梳理《庄子》一书和“命”有关的思想理论,发现“命”不仅与“德”相即,而且还具有流变、无待的特点。“安之若命”语句的重点不在于对“命”的屈服与顺从,而在于强调面对人生困境时,人应当采取转化消解的态度。“安之若命”凸显了“德”将“心知”转化为“真知”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消解 心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