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黄斑中心凹渗漏的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23
1
作者 廖丹 许立帅 +2 位作者 戴乐 杨祯 杨小丽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目的观察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黄斑中心凹渗漏的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12例12眼确诊为病灶在黄斑中心凹的慢性CSC患者,均使用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对渗漏... 目的观察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黄斑中心凹渗漏的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12例12眼确诊为病灶在黄斑中心凹的慢性CSC患者,均使用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对渗漏点及其周围进行多点覆盖性光凝。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评估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消退情况。结果治疗后6个月,最佳矫正视力由治疗前的(0.27±0.08)log MAR提高到(0.19±0.11)log MAR,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由治疗前的(432.42±134.17)μm下降到(248.75±36.06)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SRF高度由治疗前的(213.58±132.60)μm下降到(17.25±21.90)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末次随访时,6眼的SRF已经完全消失,6眼仍然有SRF的积存,但较治疗前有缓解的趋势。随访6个月,所有患眼均未见视网膜或脉络膜损伤。结论 577 nm阈下微脉冲激光治疗黄斑中心凹渗漏的慢性CSC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阈下微脉冲激光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中心凹渗漏
下载PDF
微脉冲激光与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7
2
作者 石薇 张贵森 +4 位作者 惠延年 刘磊 张晓光 康艳杰 刘洋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063-1067,共5页
目的:比较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SML)与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02/2018-04在我院就诊的cCSC患者30例30眼,577nm微脉冲激光治疗组和PDT治疗组各15例15眼。观察治疗后... 目的:比较577nm阈值下微脉冲激光(SML)与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5-02/2018-04在我院就诊的cCSC患者30例30眼,577nm微脉冲激光治疗组和PDT治疗组各15例15眼。观察治疗后1、3、6mo两组患者BCVA、CMT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mo时SML组与PDT组BCVA分别提高到0.37±0.13、0.20±0.11(t=-3.93,P<0.001);CMT分别降低到382.80±76.54、247.60±28.46μm,两组均有显著改善,PDT组优于SML组(t=-6.41,P<0.001)。治疗后3、6mo,两组BCVA和CMT组间均无差异(P>0.05)。随访期间,眼底均未见明显并发症,无复发病例。结论:577nmSML与PDT治疗cCSC均有效,PDT治疗起效更快,但随着时间延长,两者疗效相近。577nmSML比PDT治疗费用低,且无创、无过敏等风险,可重复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577nm微脉冲激光 光动力疗法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相干光断层扫描
下载PDF
康柏西普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10
3
作者 毛剑波 张彩云 +5 位作者 沈丽君 劳吉梦 邵伊润 吴韩飞 陈亦棋 陶继伟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2-46,共5页
目的观察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SC-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确诊为慢性CSC-CNV的13... 目的观察康柏西普玻璃体腔注射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SC-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观察研究,收集2015年9月至2018年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确诊为慢性CSC-CNV的13例14眼患者病例资料,所有患眼均接受玻璃体腔注射0.05 ml/0.5 mg康柏西普治疗,采用1+按需治疗(PRN)方案,观察注射前及注射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时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变化。结果6个月随访期内,患眼平均注射次数为(1.93±0.83)次,所有CSC继发的CNV均未突破视网膜色素上皮层。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前,首次注射后1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BCVA分别为0.51±0.32、0.43±0.34、0.36±0.35、0.31±0.28、0.27±0.29和0.26±0.30,CMT值分别为(299.07±132.90)、(216.50±70.94)、(203.00±61.87)、(234.29±95.70)、(194.21±46.46)和(207.43±55.46)μm,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225、3.768,均P<0.05);注射后各时间点BCVA均明显优于注射前,CMT值均明显低于注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随访期间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慢性CSC-CNV患者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可在短期内降低CMT、提高BCVA,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康柏西普 最佳矫正视力 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下载PDF
三部配穴法针刺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
4
作者 刘鹏 张必萌 +4 位作者 张开勇 蒋会茹 寿崟 徐斯伟 赵娜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3期131-134,共4页
目的 观察三部配穴法针刺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22年1月至12月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4例慢性CS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与治疗组(42例),对照组予维生素B1片、肌苷片、三磷... 目的 观察三部配穴法针刺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22年1月至12月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84例慢性CS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与治疗组(42例),对照组予维生素B1片、肌苷片、三磷酸腺苷二钠片的基础治疗(40 d),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三部配穴法针刺,隔天针刺1次,共20次(40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美国国立眼科研究院视功能问卷-25(NEI-VFQ-25)、中医症状证候量表、最佳矫正视力(BCVA)变化。结果 对照组脱落3例,治疗组脱落4例。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EI-VFQ-25评分、BCVA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中医症状证候量表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部配穴法针刺联合基础治疗慢性CSC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部配穴法 针刺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临床研究
下载PDF
雷珠单抗联合SML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效果分析
5
作者 杨美东 胡青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2期10-15,共6页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联合阈下微脉冲激光(SML)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荆门市中医医院CSC继发CNV患者68例68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实施分组,分为两组。予... 目的:探讨雷珠单抗联合阈下微脉冲激光(SML)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效果。方法: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2月荆门市中医医院CSC继发CNV患者68例68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实施分组,分为两组。予以参考组34例34眼雷珠单抗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首次注射后按照每个月1次进行复查,根据病情变化决定是否再次予以雷珠单抗注射;联合组34例34眼在雷珠单抗注射治疗(做法同参考组)前两周采用SML治疗。统计两组首次雷珠单抗注射12个月后的雷珠单抗总注射次数;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水平和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改变情况;对比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联合组首次雷珠单抗注射12个月后的雷珠单抗总注射次数明显少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2个月后的logMAR BCVA及CMT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联合组均低于参考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治疗12个月后的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血流密度及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CP)血流密度组内比较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雷珠单抗联合SML能够减少CSC继发CNV患者的雷珠单抗注射治疗次数,有助于减小CMT,且不会影响黄斑区视网膜血流密度,并可避免增加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阈下微脉冲激光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矫正视力
下载PDF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所致黄斑囊样变性的临床观察
6
作者 郑志坤 康文伟 +1 位作者 杨怡 李娟娟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6-201,共6页
目的观察分析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继发黄斑囊样变性(CMD)患眼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2月至2023年6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CSC继发CMD患者9例15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为男性;年... 目的观察分析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继发黄斑囊样变性(CMD)患眼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8年2月至2023年6月于云南大学附属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cCSC继发CMD患者9例15只眼纳入研究。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3.67±3.83)岁。双眼、单眼发病分别为6、3例。患眼视力0.02~0.1,均不能矫正。视力下降、眼前阴影遮挡感持续时间>1年。行半剂量光动力疗法(PDT)治疗8只眼。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散瞳后眼底彩色照相、红外眼底照相(IR)、眼底自发荧光(AF)、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多波长炫彩成像(MC)检查。行半剂量PDT治疗者随访观察至治疗后3个月;未行治疗者随访观察至首诊后2年。结果所有患眼黄斑区反光减弱或消失,其中可见黄斑区异常色素沉着12只眼。IR检查,所有患眼均可见黄斑区弥漫性斑片样弱荧光,周边散在点状强荧光。眼底AF检查,黄斑区盘状弱AF,中间及边缘可见散在少量强AF,其中可见黄斑区向下分布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萎缩轨迹7只眼。MC检查,所有患眼后极部黄斑区绿色信号不均匀呈斑驳样改变。FFA检查,15只眼中,未见明显异常荧光素渗漏8只眼,表现为弥漫透见荧光所致强荧光;其内可见少量活动性荧光素渗漏7只眼。OCT检查,所有患眼可见数个大小不一的囊腔,RPE不同程度萎缩,其中可见RPE细胞代偿的隆起病灶及视网膜外层管状结构6只眼;CMD与活动性荧光素渗漏并存的7只眼,可见神经上皮层下积液征。所有患眼均可见脉络膜肥厚,大血管层扩张明显,挤压中血管层及毛细血管层。行半剂量PDT治疗的8只眼中,治疗后3个月时,治疗无效6只眼;治疗有效2只眼。未行半剂量PDT治疗的7只眼,随访2年时,CMD结构无明显改善;随病程延长,视力呈下降趋势。结论CMD多见于病程较长的cCSC,其对视力影响显著且预后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斑囊样变性 黄斑囊样水肿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多模式影像 光动力疗法
原文传递
雷珠单抗治疗以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层脱离为特征的新生血管性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效果
7
作者 王伟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4年第12期2218-2222,共5页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以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层脱离(PED)为特征的新生血管性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医院收治的100例(100眼)慢性CSC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对... 目的 观察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以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层脱离(PED)为特征的新生血管性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医院收治的100例(100眼)慢性CSC患者的病例资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口服安慰剂治疗,观察组接受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治疗。随访时间6个月。结果 观察组患者注射雷珠单抗(3.51±0.88)次。两组患者术前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2)。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视力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CRT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术后6个月的CRT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扁平不规则PED最大高度、最大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9)。结论 雷珠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以扁平不规则PED为特征的新生血管性慢性CSC疗效良好,但对扁平不规则PED无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珠单抗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新生血管 扁平不规则色素上皮层脱离
下载PDF
三分之一剂量维替泊芬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6
8
作者 毛新帮 游志鹏 赵菊莲 《江西医学院学报》 CAS 2008年第5期71-73,共3页
目的探讨1/3剂量维替泊芬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方法经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造影(ICGA)检查并结合患者的病史诊断为慢性CSC患者10例10眼,采用1/3剂量维替泊芬及... 目的探讨1/3剂量维替泊芬联合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方法经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及吲哚菁绿造影(ICGA)检查并结合患者的病史诊断为慢性CSC患者10例10眼,采用1/3剂量维替泊芬及经专用激光裂隙灯行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维替泊芬注入8 min后,在吲哚菁绿的引导下激光照射30 s。术后随访6-10个月,平均7.3个月;随访期间进行最佳矫正视力、FFA和IC-GA检查。结果最佳矫正视力0.1-0.9,平均0.6。视力明显改善者8只眼,占80%;视力稳定者2只眼,占20%;无1眼视力下降。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显效9眼,占90%;有效1眼,占10%;无渗漏未改善或加重者。结论1/3剂量维替泊芬联合PDT治疗慢性CSC具有较好的疗效,但该治疗方法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于进一步对照研究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动力疗法 维替泊芬 治疗
下载PDF
半剂量维替泊芬与半能量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6
9
作者 马为梅 雷晓琴 +1 位作者 田芳 周荣乐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41-343,共3页
目的比较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与半能量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病例研究。将我院门诊确诊为慢性CSC患... 目的比较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与半能量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病例研究。将我院门诊确诊为慢性CSC患者42例(42眼)纳入研究。根据患者PDT治疗过程中所接受的药物剂量和激光参数的不同分为半剂量和半能量组。半剂量组22例(22眼)接受半剂量维替泊芬(3 mg·m^(-2))和标准能量PDT(83 s,50 J·cm^(-2))治疗。半能量组20例(20眼)接受全剂量维替泊芬(6 mg·m^(-2))和半能量PDT(42 s,25 J·cm^(-2))治疗。PDT治疗后1、3、6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患者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完全吸收的比例,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变化和黄斑部视网膜厚度(central macular thickness,CMT)的变化。结果治疗后6个月,半剂量组患者22眼(100%)SRF完全吸收,半能量患者19例(95%)SRF完全吸收,两组间治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半剂量组BCVA提高7.2字母,半能量组BCVA提高6.7个字母,BCVA提高字母数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半剂量组CMT为(351±90)μm,治疗后6个月降至(178±55)μ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能量组CMT治疗前为(322±96)μm,治疗后6个月降至(181±47)μm,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等并发症。结论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和PDT治疗慢性CSC同样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学疗法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维替泊芬
下载PDF
雷珠单抗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合并CNV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10
作者 赵玥 杨婷婷 +1 位作者 蒋沁 姚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85-790,共6页
目的:应用多模式影像观察玻璃体腔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注射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治疗效果,探讨评估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30眼确诊为CCSC合并CNV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 目的:应用多模式影像观察玻璃体腔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注射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治疗效果,探讨评估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30眼确诊为CCSC合并CNV患者的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D-OCT)的增强深度成像(EDI)模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血流扫描检查。对存在黄斑区视网膜下积液(SRF)以及CNV的患眼行玻璃体腔雷珠单抗(IVR)注射治疗,采取1+PRN方案,随访时间为注药治疗后1wk,1mo,末次注药治疗后3mo。观察指标为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黄斑中心凹厚度(CM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以及CNV血流面积。结果:所有患眼在基线、眼内注药治疗后1wk,1mo,末次治疗后3mo时各时间点CMT有差异(F=62.06,P<0.01);治疗后各时间点CMT与治疗前比较均有差异(t=3.08、6.57、4.90,P=0.01、0.02、<0.01),其中47%患者SRF最终可完全吸收(14/30)。各时间点BCVA比较有差异(F=87.21,P<0.01);治疗后各时间点BCVA与基线比较均有差异(t=6.52、4.71、6.01,P=0.03、<0.01、<0.01)。各时间点SFCT比较有差异(F=57.98,P<0.01);治疗后各时间点SFCT与基线比较均有差异(t=5.11、9.03、4.27,P=0.03、<0.01、<0.01)。各时间点CNV血流面积比较有差异(F=70.78,P<0.01);治疗后1wk,1mo时CNV血流面积与治疗前比较均无差异(t=7.01、6.54,P=0.07、0.05),末次注药治疗后3mo时CNV血流面积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t=4.51,P=0.02)。CMT变化量与基线时的BCVA、CMT、CNV血流面积均呈显著正相关(r=0.43、0.41、0.41,P=0.02、0.03、0.03)。BCVA变化量与基线BCVA及CMT呈显著正相关(r=0.89、0.43,P<0.01、0.02)。结论:CCSC合并CNV的患眼对抗VEGF的治疗应答敏感性不一,部分患眼的SRF通过治疗可完全吸收;CNV可能并非是引起SRF的唯一影响因子。基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雷珠单抗
下载PDF
中医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肖国武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21期113-115,127,共4页
目的 观察中药联合针刺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12月就诊于福州东南眼科医院(金山新院)的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52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参照组(n=26)和中医组(n=26)。参照... 目的 观察中药联合针刺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1—12月就诊于福州东南眼科医院(金山新院)的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52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参照组(n=26)和中医组(n=26)。参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中医组予以中药辨证内服联合针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1、2个月后最佳矫正视力、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记录数据,参照疗效判断标准,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中医组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中医组最佳矫正视力高于参照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常规疗法效果欠佳,其发生发展与患者体质差异化关系明显,而中药联合针刺治疗能有效减轻黄斑脱离高度,恢复患者视力,并能改善患者全身状况,在临床上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中药 针刺 最佳矫正视力 视网膜厚度
下载PDF
微脉冲激光与传统激光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疗效比较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凯转 闫淑 杜敏 《新乡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7期644-647,652,共5页
目的比较微脉冲激光与传统激光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110眼)慢性CS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微脉冲激光治疗组(n=60)和传... 目的比较微脉冲激光与传统激光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10例(110眼)慢性CSC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微脉冲激光治疗组(n=60)和传统激光治疗组(n=50),2组患者均给予卵磷脂络合碘胶囊和益脉康分散片治疗,微脉冲激光治疗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微脉冲激光治疗,传统激光治疗组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传统激光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检测所有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视网膜下积液(SRF)高度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RT)。治疗后6个月评估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观察CSC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BCVA、SRF高度及CR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1、3、6个月BCVA、SRF高度及CRT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1个月,微脉冲激光治疗组患者的BCVA、SRF高度及CRT显著低于传统激光治疗组(P<0.05),治疗后3、6个月,2组患者的BCVA、SRF高度及CR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脉冲激光治疗组和传统激光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56/60)、78.00%(39/60),微脉冲激光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传统激光治疗组(χ^(2)=5.445,P<0.05)。治疗后6个月内2组患者患眼均未出现激光治疗相关并发症;术后6~12个月,微脉冲激光治疗组和传统激光治疗组患者复发率分别为3.33%(2/60)、12.00%(6/50),2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38,P>0.05)。结论与传统激光治疗相比,在药物治疗基础上,微脉冲激光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慢性CSC患者的BCVA、SRF和CRT,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且未增加并发症和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微脉冲激光 传统激光 视力 视网膜下积液
下载PDF
中药联合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CSC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夏颖 魏伟 王菁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17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oretinopathy,CSC)的效果。方法对27例36眼慢性CSC患者,行半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术后根据中医辨证施... 目的观察中药联合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oretinopathy,CSC)的效果。方法对27例36眼慢性CSC患者,行半剂量维替泊芬PDT治疗,术后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配合中药汤剂治疗,随访6~12个月,以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视网膜下液隆起最高点高度(the height of highest point of subretinal fluid,HPSF)作为疗效指标,观察该法有效率及复发率。结果治疗后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BCVA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1个月内视网膜下液吸收明显。末次随访时,显效22眼(61.11%),有效11眼(30.56%),总有效率91.76%。随访过程中1眼复发,经再次中药联合半量PDT治疗后好转。随访期间36眼未见不良反应。结论中药联合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CSC安全有效,有效降低复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动力疗法 中药 疗效
下载PDF
从络脉-气络理论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证治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丽英 沈立台 +2 位作者 陈强 冯金红 陈宝珍 《新中医》 CAS 2022年第18期159-163,共5页
通过对目内络脉的特点、目中真气及气络的生理、病理的阐述,探讨络脉病变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之间的关系,认为CSC与络脉-气络密切相关。CSC的主要病机为正气亏虚,气络失和,气滞水停;气络失和,络脉郁滞可致CSC迁延;脾肾... 通过对目内络脉的特点、目中真气及气络的生理、病理的阐述,探讨络脉病变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之间的关系,认为CSC与络脉-气络密切相关。CSC的主要病机为正气亏虚,气络失和,气滞水停;气络失和,络脉郁滞可致CSC迁延;脾肾亏虚,络气乏源,气络不振易致CSC复发。急性期治以解郁和络、利水祛湿,可随证选用柴归汤、柴苓汤、柴胡三仁汤等;迁延期预防络积之变,可辨证选用苓桂术甘汤、真武汤等,还可加用子仁类药物以补益肝肾、活血明目;愈后防复发宜注意顾护脾胃、调畅情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目络 络脉 气络
原文传递
阈值下导航激光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苏 姚进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687-1692,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智能精准靶向导航阈值下能量和微脉冲激光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0-01/2021-01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的cCSC患者36例40眼纳入研究,其中19例23眼接受智能精... 目的:对比分析智能精准靶向导航阈值下能量和微脉冲激光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的疗效。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0-01/2021-01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就诊的cCSC患者36例40眼纳入研究,其中19例23眼接受智能精准靶向导航阈值下能量激光治疗(靶向导航组),17例17眼接受微脉冲激光(SML)治疗(SML组)。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wk, 1、3、6mo最佳矫正视力(BCVA,LogMAR)、黄斑中心视网膜厚度(CMT)、黄斑中心凹视网膜下积液(SRF)、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丛(SCP)、视网膜深层毛细血管丛(DCP)的血流密度和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结果:治疗后3、6mo,两组BCVA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靶向导航组CMT在治疗后2wk较治疗前明显降低,SML组在治疗后1mo出现降低(P<0.05),治疗后3、6mo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SRF吸收情况有差异(P<0.05),靶向导航组患者SRF完全吸收率高于SML组患者。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SCP、DCP、FAZ较治疗前均无改变(P>0.05)。结论:智能精准靶向导航阈值下能量激光治疗可迅速改善视网膜形态,缩短cCSC病程以促进视功能恢复,具有显效时间快、费用低、无创、可重复等优点,可成为临床治疗cCSC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精准靶向导航激光 阈值下能量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微脉冲激光
下载PDF
泻南补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理论与应用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邢文浩 郭承伟 苏风军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 2022年第5期379-382,共4页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是一种病程超过6个月的以黄斑区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为主要特征的眼底疾病。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本病的诱发因素诸如精神压力过大、过度劳累等与日俱增,使得cCSC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CSC)是一种病程超过6个月的以黄斑区浆液性神经上皮层脱离为主要特征的眼底疾病。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本病的诱发因素诸如精神压力过大、过度劳累等与日俱增,使得cCSC的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中医治疗cCSC方法众多,但缺少有关其病因病机的系统阐述。本文通过对心肾二脏生理、病理与目关系的阐述,将整体与局部辨证有机结合,从病因、病程、病位3个方面论述心肾不交为cCSC的核心病机。以此为指导,提出泻南补北的治疗法则,并根据患者病情不同提出相应方药,力求为cCSC的治疗开拓出新的理论思路及临床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泻南补北法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黄斑水肿 心肾不交 理论与应用
下载PDF
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3
17
作者 肖庆 曾军 +2 位作者 唐罗生 朱小华 郭小健 《临床眼科杂志》 2009年第6期481-484,共4页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半导体810红外激光对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的CSC患者22例(24只眼)进行治疗,初诊时平均视力为0.4±0.25... 目的探讨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半导体810红外激光对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的CSC患者22例(24只眼)进行治疗,初诊时平均视力为0.4±0.25。治疗后随诊1、2、6个月时的视力,并行眼底检查、FFA及OCT检查。术后2个月渗漏和视网膜下液均消失者即为治疗成功,反之则认为失败。结果通过TTT治疗,OCT示视网膜神经上皮下积液完全吸收、FFA示脉络膜渗漏消失者随诊1个月时为17只眼(70.83%);随诊2个月时为21只眼(87.50%);随诊6个月时为23只眼(95.83%);1只眼在随诊6个月时积液持续未吸收。随诊6个月时14只眼(58.33%)视力提高3行或3行以上。结论TTT治疗CSC安全且有一定疗效,可能通过缩短病程而影响其视力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瞳孔温热疗法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相干断层扫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下载PDF
非那雄胺在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莲 何珂 +3 位作者 李晓清 姜钊 李璐希 张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74-477,共4页
目的评估非那雄胺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确诊的慢性CSC患者31例40眼,采用单臂试验对患者进行非那雄胺治疗。使用非那雄胺... 目的评估非那雄胺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确诊的慢性CSC患者31例40眼,采用单臂试验对患者进行非那雄胺治疗。使用非那雄胺治疗后6个月,对患者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retinal neuroepithelial layer,RNL)下积液状况,ETDRS视力以及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entral foveal thickness,CFT)进行检查。结果非那雄胺治疗后1个月,有10眼(25.0%)RNL下积液完全消退。持续治疗2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6个月,分别有7眼(17.5%)、6眼(15.0%)、7眼(17.5%)、3眼(7.5%)及3眼(7.5%)RNL下积液消退,仅有4眼(10.0%)在治疗后6个月RNL下积液仍存在。患眼EDTRS视力非那雄胺治疗后1个月为(50.00±16.11)个字母,与治疗前(46.16±16.67)个字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13);治疗后2个月(53.39±14.67)个字母,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003);治疗后3个月、4个月、5个月、6个月,分别为(57.39±12.76)个字母、(58.52±12.39)个字母、(59.13±10.76)个字母及(60.42±10.96)个字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1)。而患眼CFT自治疗后1个月、2个月、3个月、4个月、5个月、6个月分别为(274.10±22.74)μm、(273.00±17.22)μm、(263.50±12.81)μm、(263.90±10.62)μm、(259.70±12.48)μm及(252.60±11.00)μm,与治疗前(296.60±35.41)μm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所有患者均无服药后身体不适或并发症发生。结论非那雄胺对于慢性CSC的治疗安全且有效,有望成为慢性CSC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那雄胺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下载PDF
半剂量维替泊芬和半能量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3
19
作者 吴敏 胡竹林 +2 位作者 薛黎萍 李云琴 肖丽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46-648,共3页
目的探讨使用半剂量维替泊芬和半能量激光的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我科... 目的探讨使用半剂量维替泊芬和半能量激光的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在我科就诊的CCSC患者25例(33眼),所有患者接受静脉注射剂量为3 mg·m-2体表面积的维替泊芬和能量为25 J·cm-2的PDT治疗,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复查,重复进行BCVA、裂隙灯、间接眼底镜和OCT检查,治疗后6个月复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末次随访时视力改善者31眼、稳定者2眼,最佳矫正视力(0.15±0.09)LogM AR,与治疗前的(0.50±0.18)LogM AR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334,P<0.001);OCT检查示,显效率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8.5%、84.8%、93.9%和100.0%。CCSC眼治疗后1个月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391.53±101.18)μm,与治疗前的(483.21±89.13)μm相比明显降低(t=-3.902,P<0.001),黄斑中心凹下平均脉络膜厚度随时间推移不断下降。治疗后6个月FFA结果显示33眼渗漏病灶均完全消失。未观察到复发、视网膜色素上皮萎缩、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半剂量维替泊芬和半能量PDT治疗对于单纯黄斑区神经上皮脱离的CCSC是有效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学疗法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维替泊芬
下载PDF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多模式影像学特征的比较 被引量:2
20
作者 肖艳辉 刘高勤 夏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39-1142,共4页
目的比较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多模式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CCSC组11例11眼患者及PCV组21例21眼... 目的比较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hronic 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CSC)与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的多模式影像学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CCSC组11例11眼患者及PCV组21例21眼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测量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多模式影像学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CSC组患者最佳矫正视力为0.33±0.11,显著高于PCV组(0.21±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CSC组患者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为(368.20±51.65)μm,PCV组为(342.28±37.18)μm,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CCSC组和PCV组均为斑点状高荧光表现,CCSC组患眼可伴有色素上皮萎缩带或慢性神经上皮脱离通道表现。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CCSC组11眼病灶区出现周围脉络膜血管扩张及高通透性改变;而PCV组21眼均出现脉络膜息肉样病变,其中12眼为脉络膜分支血管网。OCTA检查结果显示,CCSC组4眼病灶部位表现为脉络膜毛细血管层高血流信号,其外环绕低血流信号,7眼表现为粗颗粒形态的斑驳状血流信号;PCV组15眼可检出息肉样病变,表现为高反射信号,呈结节状、环状或点状,12眼检出脉络膜分支血管网病变,表现为血管样结构的高血流信号。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发现,CCSC组7眼为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pigment epithelium detachment,PED);PCV组12眼为波浪形隆起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层与Bruch膜组成的双层征,10眼为陡峭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指状突起(或称PED峰),18眼为浆液性或出血性PED。CCSC组患者治疗随访时,OCTA检查发现2眼继发I型脉络膜新生血管。结论CCSC与PCV之间存在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息肉样脉络膜血管病变 脉络膜新生血管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多模式影像检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